❶ 珠三角發展前景如何
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創新能力在不斷加強,與此同時,對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也同樣水漲船高。那麼,究竟珠三角九市之間的創新要素集聚能力如何呢?我們下面就來分析一下。根
1 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較為明顯的創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
2017年珠三角九市創新要素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門、肇慶,根據自然間斷點分級法,珠三角九市可劃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為深圳、廣州,創新要素集聚能力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887、1344,遠高於其他城市;第二層級為佛山、東莞,創新要素集聚能力綜合指數分別達到430、383;第三層級為珠海、中山、惠州、江門、肇慶,創新要素集聚能力綜合指數分別達到277、276、212、207、100。
總而言之,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較為明顯的創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廣州屬第一層級,佛山、東莞屬第二層級,珠海、中山、惠州、江門、肇慶屬第三層級。
❷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出現衰退,不僅令中國A股市場遭受重挫,對
D
❸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區域的主要產業有哪些 珠三角製造業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簡單加工製造,現在製造業產業主要集聚在紡織、家電和電子產業;長三角製造業發展加速於20世紀90年代,產業結構高於珠三角,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產業。長三角發展勢頭明顯好於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長三角擁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外向化程度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快速發展的動因,主要在於對外開放策略和地區外向型經濟方式的確立。相對於全國其他地區,東南沿海製造業的外向化程度都比較高。但在發展過程中,長三角製造業脫胎於該地區的傳統產業,製造業生產較之珠三角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因而,長三角製造業的外向化程度要低於珠三角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兩地區製造業外貿依存度都不斷攀升,但是珠三角的外貿依存度指數一直大大高於長三角。這種現象背後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長三角製造業生產所使用的中間產品較之珠三角來自於國內,中間產品進口數量相對較小,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其二,長三角製造業生產的產品銷售較之珠三角更少依賴外部市場,其生產比珠三角地區受到外部市場的影響相對較小。同時,反映地區外向化程度的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FDI)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珠三角也一直高於長三角;雖然,近年來兩地區在這一指標上的差距有所縮小,但是仍然存在比較穩定的差別。這說明,珠三角製造業投資來源依靠FDI形式的外國資本流入,當外資流入減少甚至發生外商撤資時,本地的製造業生產較容易受到沖擊。專業化程度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長三角地區以當地傳統製造業為基礎,承接國外產業轉移,進行產業布局和體系構建。而珠三角地區則主要是以「空降」方式接受國外產業轉移,較少和當地歷史產業基礎進行有效嫁接。因而,長三角較之珠三角製造業有比較明顯的「多樣性」,而珠三角製造業的專業化程度相對更高。地區專業化程度高也意味著珠三角地區製造業的集中度比較高,而製造業整體具有較強的「單一性」(如過多集中於服裝、玩具和輕工等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行業),因此,當遇到外部市場變化時,珠三角製造業相對於長三角,缺乏多樣性產業的選擇餘地,受到的影響沖擊會更大些。企業主體性質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對外依存度高於全國水平,在微觀層面表現為外資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外商投資企業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兩大地區在產業發展模式上又有明顯不同之處。長三角主要是以企業內生成長與規劃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導經濟發展,如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90年代以後上海浦東開發開放、江蘇「開發區產業集聚」、浙江「塊狀經濟」現象,推動了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長三角製造業在中國和世界的重心地位。而珠三角則主要是外資企業主導的外源型發展模式,突出表現為利用其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形成「前店後廠」布局,通過90年代中後期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形成輕型製造業基礎。珠三角的製造業幾乎已完全加入到跨國公司供應鏈,成為其生產體系的重要一環,並以OEM加工、融資租賃、海外上市等形式與跨國公司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潮流相配合,企業主體的外向化不斷加深。挑戰相似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製造業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導致這些困境的原因既有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有深層次的產業結構問題,但歸結起來,直接因素有四個方面。生產成本持續攀升隨著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帶動勞動力、資金、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國家產業政策間接推升生產成本,東南沿海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開始超過其利潤所能承受的范圍。這些成本因素具體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目前農村剩餘勞動力供求的「拐點」已經隱現,雖然整體上仍然供大於求,局部地區出現了供求失衡,企業用原來的低工資水平已難以招募到需要的員工。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規定了社保強制提取、節假日補償、各地最低工資標准提高、不能隨意辭退勞動效率低的職工,等等,都意味著企業的用工成本開始增加。地價和土地使用稅提高,用地成本上升。國家對建設用地供應加以嚴格控制,土地供應與土地需求差距加大,需求拉動土地價格上升的力量較強。取消協議出讓土地,對工業和其他類型企業的用地實行招拍掛,寡頭壟斷供應而多家需求競爭,也使土地價格開始持續上升。東南沿海地區持續幾十年開發,可利用土地空間已大為減少。資金成本上升。盡管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轉為相對寬松,但現行政策適用於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仍舊融資困難,很多企業不得不從非正規渠道融資,這必然會影響企業的資金成本,特別是資產結構中負債率較高的企業,致使財務費用大幅度擠減了企業的正常利潤。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國資源品價格市場化尚未完全到位,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倒掛,煤電價格倒掛,水資源價格偏低,一些礦產資源的定價也不完全反映供求關系。雖然有些資源品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有升有降,但企業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總體上比以前都有較大幅度提高。運輸費用上升。我國交通運輸狀況雖得到較大改善,但迄今鐵路運力仍不足,高速公路網欠發達,油價總體趨向上升態勢。國內物流企業過小過散,應用現代流通技術的企業少,流通效率低。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平均物流成本是10%,而中國平均物流成本則要高出一倍。改善和維護環境的成本上升。據國家環保局的有關數據,我國的萬元GDP能耗水平是發達國家的3~11倍,目前中國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在國家相關環保政策的壓力之下,有關企業運行的環境成本將會逐步提高。外部需求下降由東南沿海地區所代表的中國製造業大多屬於世界生產貿易體系中的低端環節,而以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則是整個貿易的領導者和操控者。中國的整體增長與其外部需求具有很大的相關性。所以,當美國和歐洲消費市場出現變化時,直接影響的就是中國的製造產業,特別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減速將導致其消費和進口需求的下降,從而直接沖擊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東南沿海兩大區域的進出口貿易佔全國貿易總額的2/3,其製造業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外部市場的需求穩定性是兩大地區製造業發展的必需因素。如果外部市場需求放緩,外部經濟增速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的投資和凈出口將急劇衰減,而外部經濟變化導致的國內消費萎縮也將縮小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國內市場的總體規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其製造業發展的雙重市場打擊。國外競爭對手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凸顯除了製造業成本上升和消費市場萎縮兩大發展障礙之外,國外製造業競爭對手的勞動力成本降低也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路障。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勞動力成本相比主要競爭對手國和地區,其優勢已不復存在或十分微弱。正因為如此,2007年以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一些外資企業開始外遷至東南亞、南亞等國。人民幣匯率升值由於世界經濟衰退,印度、東南亞國家和巴西等國家的本幣匯率進入貶值通道。這些國家貨幣的大幅貶值和我國人民幣穩定升值的狀態形成了鮮明對比,使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大打折扣,給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出口競爭造成了不利影響。上述分析從表面上看,我國東南沿海製造業遭遇的困難在於外部需求沖擊和外部對手競爭。但是,從更深層次看,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的結構性問題才是產生其困境的根本原因。所謂的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發展過分依賴國外資本、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且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從而持續發展和抗沖擊能力孱弱。因此,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製造業必須進行戰略調整和結構轉型,目標就是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現代新型製造產業。實施特色轉型升級戰略鑒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在製造業外向化、專業化、企業性質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在制定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規劃中,必須考慮不同地區產業發展特點而實行有差別的戰略選擇,特別要明確產業定位,找准升級路徑,增強區域間合作。明確區域產業的戰略定位長三角地區產業門類齊全,輕重工業發達,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不僅傳統工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微電子、光纖通訊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也比較突出。最近幾年,適應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形勢變化,長三角地區適時將新型製造業作為區域產業發展的重點目標。上海提出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物流業,浙江將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江蘇則要打造國際製造業基地。珠三角製造業主要由加工貿易導引,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的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為解決本地產業層次不高、結構偏「輕」、外向度偏大,以及由此帶來的產業根植性不強等問題,珠三角地區大力改善當地投資環境,加大企業研發投入,並提出「適度重型化」的工業化戰略。這種調整收到明顯成效,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石油化工、鋼鐵、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等重化工產業正在形成新的產業支柱,重工業比重已超過規模以上工業的一多半。在此背景下,長三角地區產業定位可以明確確立為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是IT產業、裝備製造、金融保險、創意設計、會展咨詢、商貿流通和物流業。而珠三角地區則是以現有加工業為基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增強其區域根植性,實現傳統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重化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四箭齊發」,構築新型而完備的產業體系。找准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珠三角地區產業的「外源性」較強,基礎產業發展較之長三角不盡完備,區域創新源泉過分依賴國外。因此,珠三角產業升級路徑主要是依託現有製造業基礎,實行製造業鏈式升級(根據產業價值鏈「微笑曲線」,逐步由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轉變),並適當推進「騰籠換鳥」的升級模式(將不適合發展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地區,以騰出空間發展新興產業)。目前,珠三角的輕加工業仍佔主導地位,而化工、鋼鐵等基礎工業相對滯後,所以必須發展與之配套和支撐的上游工業部門,以增強工業部門的均衡性和經濟發展後勁。相對而言,長三角地區的產業更加依賴本地企業,整體產業體系比較完備,但區域內產業結構趨同化,尚未形成互補共贏的梯度發展優勢。因此,長三角產業調整和轉型要注重優化內部產業布局,構造出區域合理分工與適度競爭的發展格局。同時,提升研發和創新的能力,強化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戰略意識,把科技強區提到地區發展的戰略高度。此外,要進一步完善區域產業配套能力,打造現代製造業高地,重點發展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群,比如,以電子信息、生物制葯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以大型電站設備、通訊設備、運輸設備、工程設備、石化設備為主的現代裝備製造業群。增強區域間的專業化合作根據比較優勢,實行區域專業化合作,是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長三角區域產業合作應當以新型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核心,提高區域專業化程度,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現代製造業區域分工體系。特別是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要將一般製造業轉移到外圍地區,而吸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城市中心聚集。中心城市要成為研發設計、營銷、品牌、信息和金融等製造業服務中心,外圍地區則重點放在生產製造上,形成中心與外圍的合作互動,而外圍城市間也要形成差異化的分工格局。珠三角地區重點是內部一體化建設和粵港澳更緊密聯系(CEPA)。要按照國務院批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優化空間布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以珠江口東岸、西岸為重點,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要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進一步落實CEPA相關協議框架的具體措施,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物流、高增值服務中心和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地位,支持珠三角地區的港澳企業延伸產業鏈,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轉型,增強其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❹ 廣東發布「促就業九條」2.0版 降成本助融資支撐企業穩崗 「我們絕不會裁員,原定工資增幅和福利待遇也都不變,今年還要再招1萬人。」2月18日,復工中的格蘭仕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梁昭賢給員工吃下了「定心丸」。 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沖擊,政策正力圖支撐更多企業這樣穩定崗位。2月21日,《廣東省進一步穩定和促進就業若干政策措施》對外公布,強調以更大力度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多措並舉促進各類群體就業,確保廣東全省就業大局穩定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也是此前廣東「促進就業九條」在此次「戰疫」中的2.0迭代。 廣東「促進就業九條2.0」從9個方面出台了一攬子政策,精準切中了當前眾多企業的難點、痛點,包括降成本和助融資並舉以支撐企業穩崗,如確保相關企業實際融資成本降至1.6%以下,放寬受疫情影響企業的穩崗返還政策裁員率標准等。同時,通過開發更多就業崗位、促進勞動者多渠道就業、進一步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等多維度促進就業。 廣東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面對更加嚴峻復雜的穩就業形勢,廣東要實現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12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等目標,必須打出穩就業促就業的政策「組合拳」。 增加製造業中小微企業信貸 新冠肺炎疫情對眾多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了沖擊,進而形成就業壓力。近期,多項問卷調查也均顯示,一定比例的企業存在裁員壓力,比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開展的一項聯合調查反映,22.43%的中小企業將減員降薪列為其應對現金流短缺的選項。 因此,令穩就業成當前疫情防控背景下穩經濟的重要內容。廣東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也表示,2020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外部環境變化和疫情沖擊之下,廣東省就業工作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壓力,穩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復雜,需及時有效予以應對。 從廣東來看,支持企業穩定崗位被擺在首位,並聚焦當前諸多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和資金緊張兩大難點、痛點。「促進就業九條2.0」提出,對受疫情影響不能按時繳納企業社保及住房公積金的企業,允許延期至疫情解除後三個月內補辦補繳。同時,階段性降低基本醫療保險費率、失業保險費率、工傷保險費率的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1年4月30日。 此外,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廣東繼續實施援企穩崗返還政策,並放寬受疫情影響企業的穩崗返還政策裁員率標准,以及延長困難企業一次性特別培訓補助政策等。 「社保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當前資金緊張,緩繳能有效讓多數企業松一口氣。」珠三角一家汽車飾件企業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除了「截流」,政策亦注重從融資角度為企業「開源」。廣東明確,落實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將釋放的資金重點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此外,廣東將利用好有關政策及金融工具,提高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取消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反擔保要求,增加製造業中小微企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以及給予符合條件的勞動密集型和科技型小微企業最高500萬元最長3年的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政策等。 對此,珠三角一家紙品企業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疫情沖擊下,不少企業面臨回款難,自身債務壓力也凸顯,形成雙向擠壓,急需金融政策幫助緩解壓力。 不僅如此,針對疫情導致的一系列特殊狀況,「促進就業九條2.0」亦從諸多細節上強化獎勵、補貼等形式的資金支持,增強企業的應對能力。比如,明確鼓勵企業「點對點」組織專車、專列等方式幫助異地務工人員返粵返崗,各地可給予一定補貼;對職工因疫情接受治療或被醫學觀察隔離期間企業所支付的工資待遇,按照不超過該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工資基數的50%補貼企業,所需資金在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中列支等。 「這次政策優化,包括了對過去好的政策的保留、延續、升級、創新,形成一套更有力的舉措。」廣東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原版「促進就業九條」實施一年來,僅社保「兩不變兩降低」和降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政策就為企業減負565億元,返還失業保險費、發放就業創業補貼等措施則累計支出147.6億元,有效促進廣東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鼓勵廣深再放寬汽車搖號和競拍指標 另一方面,廣東還將通過拓展就業空間、優化就業服務、提高職業技能等多維度的綜合舉措促進就業,尤其是保障高校畢業生、貧困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就業。 廣東「促進就業九條2.0」明確,將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具體來看,廣東將挖掘內需帶動就業,包括支持文旅產業發展,對文旅展會、推介會等促進文旅消費活動給予扶持,政府采購、購買服務等適當向文旅企業傾斜。更為重要的是,將推動有條件的地市出台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政策,並鼓勵廣州、深圳進一步放寬汽車搖號和競拍指標。 廣東還將加大投資創造就業,具體將加快發行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優先用於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項目。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等工程,支持城市停車場設施建設,加快國家物流樞紐網路建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 此外,穩定外貿擴大就業,將擴大出口承保規模,進一步降低出口信用保險費率。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信用保險模塊應用,擴大小微企業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等。 廣東將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戰略性產業集群;聚焦高性能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生物醫葯、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等領域,打造一批優勢新興產業集群;推進5G在垂直領域行業的融合應用等,培育壯大新動能,拓展就業空間。 對此,廣東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旨在將產業、金融、投資、外貿、消費與就業統籌考慮、統一部署,做實就業優先政策,推動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協同聯動。 廣東還希望促進勞動者多渠道就業,如對靈活就業的畢業2年內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落實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並且可延長1年政策享受期限等。 同時,「促進就業九條2.0」加強了創業扶持,以進一步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如對返鄉創業人員成功創辦初創企業且正常經營6個月以上的,給予1萬元一次性創業資助。 「這次政策除聚焦解決當前突出問題,也注重考慮發展需要。」廣東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即順應新業態、新經濟發展需要,支持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擴大崗位供給。 從優化就業服務來看,廣東則提出,將對為重點用工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介紹員工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符合條件可按每人400元給予補貼等政策。上述汽車飾件企業的負責人表示,當前受疫情影響,線下招聘受阻,企業用工急需更多力量、渠道共同支撐。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廣東就業政策亦未忽視對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的化解,強調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水平,包括進一步推進「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工程,以及繼續實施緊缺急需職業(工種)培訓補貼標准最高上浮30%的政策等。 對此,多位受訪企業負責人表示,疫情短暫影響過後,從企業進一步發展尤其轉型升級的角度來看,人才依舊至關重要。梁昭賢也說,格蘭仕計劃新招的萬名員工中,要有1000名工程師和1000名大學生。這背後是,該企業的工業4.0和晶元項目均正在推進。 ❺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現在的經濟形勢怎麼樣兩邊哪邊的形勢比較好 珠江兩岸影響程度不同 在長期研究珠三角經濟的王珺看來,中國製造業有三種模式:一是珠江東岸(主要是東莞)模式,以加工貿易為主,以代工企業居多,「兩頭在外」特徵明顯;二是珠江西岸模式(佛山、中山、珠海),自有市場網路和品牌,技術與資源從其他地區或境外進入,產品以內銷為主;三是長三角模式,以使用內地資源和產品內銷為主。 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出口訂單減少,二是購買的債券貶值。王珺說,東莞的模式是以「代工」生產為主,企業沒有自己的銷售網路,產業鏈條不完整,基本上靠海外訂單生存。訂單減少對東莞的影響會比其他的製造業類型要大一些。 從東莞的發展歷史來看,在「三來一補」基礎上抓住了兩次機遇,一是在鄧小平南方談話後大力引進外資的全面開放熱潮;二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以大量承接美國訂單的方式成功地躲過了東南亞金融資本流動所帶來的沖擊。而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端於美國,東莞「首當其沖」也在預料之中。珠江西岸的企業有自己的市場渠道,產業鏈條也比較完整,不僅抵禦這次沖擊的能力更強一些,也可能在擴展內銷競爭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最重要的是先活下來 早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前,廣東省就已經在大力推行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政策,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的勞動力轉移到欠發達地區,目的在於「騰籠換鳥」,發展新興產業。當金融危機襲來,企業開始倒閉時,很多人還把產業轉移當做「救命稻草」。王珺認為,「雙轉移」產業政策是個中長期戰略,不可能短期見效。同時,產業轉移是珠三角產業升級的一種路徑,而不是唯一出路。 他認為,產業轉移戰略主要是在外部市場環境不變下對勞動力與土地等要素成本價格變化的反應。但是,目前外部市場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動。對企業來說,應付兩個方面變化所付出的成本要比一個方面更大一些,所以,可行的策略是外向型企業先考慮市場結構的轉型,致力開拓國內市場,彌補國際市場的萎縮。 他建議,政府要先有一些扶持手段幫助與引導企業在存活方面下工夫。比如在融資、人才方面可實行優惠措施;充分發揮商會、行會的作用,幫助中小企業拓展國內市場等。對於企業來說,產業升級不是為升級而升級的,而是為更好地生存創造基礎的,所以,為了生存,產業轉移是一條路,但不是唯一的,還應包括就地升級、在本地構建完整產業鏈等。 產業轉移忌操之過急 王珺認為,產業轉移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客觀過程,但是現在一些地市政府官員在執行這項政策時,存在操之過急的心態,希望在短期內見效。「如果十年才能轉過來的事情硬推著三年轉過來,肯定會出問題。」王珺舉例說,1985-1987年新加坡為把勞動密集型企業擠走,實現產業升級,政府提高了工人工資標准,導致通脹和失業並存,新加坡為此犧牲了兩年的經濟增長。 此外,政府對轉移產業的劃分標准也存在「片面和一刀切」的現象。王珺認為,「哪些是現代產業,應該發展;哪些又是傳統產業,應該轉移出去,不應該由政府劃定,而應該由產業政策引導企業自主選擇。」比如陶瓷業是傳統產業,但有些陶瓷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紡織行業也被認為是夕陽行業,但在歐洲,高級面料不斷地被加入高科技含量。 發展模式應多樣化 他說,產業轉移有兩種方式:一是趕跑了老企業再進新企業;二是新的進來後再擠走老企業。這兩種轉移方式對一個地區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容易出現「斷檔」,造成產業空洞化;後者通過「新舊共舞」可以避免這種風險。如果土地資源不足,能否談好了引進對象後,再動員一些企業外遷。其實,究竟是外遷還是就地升級,這主要取決於企業對兩種升級方式的收益與成本比較。 王珺認為,一個轉型模式不能概括整個廣東的發展模式。比如珠江西岸的佛山、中山和珠海就與東莞不同;深圳近年來的發展自主創業型企業也比較成功。廣東特色和優勢就是國際化、多樣化發展,過去的產業發展是如此,現在的產業升級也是如此。 對於珠三角將來的產業格局,王珺認為,代工生產模式還會大量出現,但會呈現多層次分布特徵,高端加工業將會得到發展。他說,中國雖然遭受國際經濟下滑的沖擊,但在全球格局中,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還是難以撼動。隨著本地機械裝備工業以及相關製造能力的發展,將來可發展一些承接復雜製造的代工生產業務,提高產品附加值。廣東可以沿著代工領域從低端向高端推進,而不是退出代工領域。 他預計,未來5至10年,隨著大量本地高素質勞動力成長起來並進入市場,珠三角服務業和創新產業都會取得長足進步。 最後,王珺表示,啟動內需是我國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的核心,這一輪國家將採取一系列強有力政策加大啟動內需的力度。珠三角企業就要對這一戰略調整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非把拓展國內市場看成是短期的應急手段。他說:「一旦大批廣東企業在內外兩個市場都站穩了腳跟,國際經濟回暖之際,就是珠三角經濟再度輝煌之時!」 ❻ 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研究的背景,最好附參考資料
承接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❼ 金融創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了嗎 改革開放後,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經濟重要區域,形成西岸的生態保護開發模式和東岸的經濟發展開發模式。粵港澳大灣區政府管治模式形成強化核心地位的廣佛合作模式、優化功能格局的西岸發展模式和提升總體銜接的西岸發展模式。因金融業的獨特屬性,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業空間格局的分析,有助於理解現有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有助於因地制宜地處理東岸和西岸經濟走廊發展模式。 表1 粵港澳大灣區功能性城市區域金融產業布局 2009年簽署《珠中江緊密合作框架協議》及配套協議,涉及年票互通、通信一體化、電視節目互相落地等。珠中江城市規劃合作、珠海中山跨界斷頭路打通。《珠中江勞動保障工作緊密合作框架協議》中的社保同城化等核心協議的推動則存在一定的難度。 我國外資負面清單逐步減少使得外資獲得更理想的國內投資和產業發展環境,其中,國際金融產業進入我國後對我國發展形成雙面性。一方面,國際金融產業帶來的經驗有助於規范國內金融發展模式,優化金融產業空間格局;另一方面,國際金融產業對國內金融產業帶來的競爭會擠壓原有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對境外人才的稅率等優化有助於粵港澳大灣區吸引高端產業和人才,金融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輔助產業將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將助力區域逐步實現與國際金融等層面的銜接。 與珠三角勞動密集型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卡行天下融資金額
瀏覽:948
中合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倒閉
瀏覽:909
聞泰科技股東大會公告
瀏覽:447
預收外匯辦稅
瀏覽:790
中國銀行收益高理財產品
瀏覽:978
成員企業股東
瀏覽:329
股票佛慈制葯
瀏覽:55
友邦保險的股東
瀏覽:262
通橋資本股票
瀏覽:472
st信威股票價格
瀏覽:964
建行非凈值型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228
盈盛金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瀏覽:709
怎麼辦理外匯攜帶證
瀏覽:32
中信證券萬2傭金
瀏覽:100
股票可以d
瀏覽:910
中泰證券私募基金
瀏覽:392
沖頂股票
瀏覽:85
萬達融資結構分析
瀏覽:347
洗衣o2o融資a輪
瀏覽:137
寧波銀行2018美元匯率查詢
瀏覽: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