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國內並購融資研究現狀

國內並購融資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2022-07-27 13:18:49

1. 中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現狀、融資現狀,理論界和實務界如何解釋上面的現象拜託各位了 3Q

(一)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的基本現狀 1.股權結構的含義。股權結構是指各股票投資主體所擁有股票的種類和數量在目標投資企業全部股份中的分布構成,表現了以財產所有權為基礎的各不同持股主體之間的所有權構成。 2.股權結構的分類。(1)集中型股權結構。集中型股權機構的特點是股權高度集中於一個或幾個大股東手中,中小股東所佔份額很小;(2)分散型股權結構。分散型股權結構的特點是股權分布分散,股東數量較多,單個股東的作用有限;(3)階梯型股權結構。股權相對集中於一定數量的股東手中,股權分布呈現從高到低的階梯形態,各個股東以其持股水平為依據,決定其行使權利的努力程度。 3.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目前,在國內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大致包括以下三大類股份: (1)原發起人持有的尚未上市流通股份(發起人股),主要包括國家股, 內資發起人持有的股份,外資發起人持有的股份,其他發起人持有的股份;(2)非發起人持有的未上市流通股份(非發起人股),主要包括上市前募集的法人股(募集法人股),上市後形成的轉配股(轉配股),上市期限已確定的內部職工股(職工股),其他未上市流通的股份;(3)已上市流通的股份,主要包括A股, B股,和H股。 (二)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特點 1.未流通股股本比重大。未流通股股本在上市公司總股本中的比重相當大,截至2000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未流通股占總股本的38%,雖然未流通股在總股本中所佔比重在最近幾年中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仍然維持在相當高的比重,在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仍占絕對優勢。 2.國家股股本占絕對優勢。國家股股本在上市公司總股本中佔有絕對優勢, 1997年國家股在上市公司總股本的比重為32.60%,期間雖略有下降,但在2000年又達到了37.32%的高峰,且一直處於第一大股東地位。 3.法人股比重相對較高。法人股股權在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中的比重相當高,基本維持在25%~30%;在1997-1999年度法人股比例有逐步上升並超過國家股的趨勢,但在2000年國家股比重再一次與法人股拉開了差距,這表明在2000年度上市的公司中,國有企業仍然占據多數。 4.流通股比重較低。流通股股本在上市公司總股本中所佔比重較低,流通股最主要是A股,A股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變化幅度並不是很大,這反映了中央政府近些年來所採取的「穩步減持國有股比例,增大可流通股份比例」的政策取向。 (三)我國企業股權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股權分置。首先,股權分置(人為地劃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造成市場定價畸形是產生股價泡沫的制度根源。其次,股權分置是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地位不平等的制度基礎。最後,股權分置造成一股獨大,就沒有辦法徹底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 2.股份種類過多。中國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的股份種類過於繁多,流通股(A股、B股、H股)因流通市場的不同而彼此處於分割狀態,有著各自不同的市場價格,無法遵循同股同利、同股同權、同股同價的原則。 3.股權的高度集中性。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向國有股呈現高度集中性,國有股股東是大多數上市公司唯一的大股東,這導致股本結構中各大股東之間的實力分布極不平衡,產權多元化特徵不明顯,缺乏形成權力制衡的產權基礎,極易造成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侵蝕。 4.證券市場市場化程度較低。目前,我國股市仍是一個政府調控色彩過濃的「政策市」,證券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很低,由於莊家的操縱和散戶的非理性投機行為,人為造成中國股市頻繁的異常波動,影響證券市場的運作效率。 (四)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優化方向 1.股票全流通和國有股投資的優化。解決股權分置,其核心要義是賦予非流通股流通的權利,摒除同股不同權。只要股票具有了正常的流通性,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同股同權,同股同利」的本來經濟局面。 2.統一股份種類。統一股票市場涉及許多具體問題,如國有股、法人股的流動問題,A股和B股的對接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A股與B股的接軌不是短期能夠實現的。首先,A股與B股接軌的前提是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實現其還需時日;其次,A股與B股市場的對接對於投資者的風險難以預料,這些都會影響二者的順利接軌。 3.大力培育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對於發展中的中國證券市場而言,由數個適當身份的大股東持有公司適度集中的股權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有利於公司績效的改進。所以,政府部門在減持國有股的過程中,應積極推進各類基金組織的發展,培育機構持股者的力量。 4.發展銀行持股模式。銀行是公司非常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它參與公司治理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首先,銀行自其產生以來就是公司最大的資金支持者。其次,銀行相對其他利益相關者更關注企業的經營活動,因為企業經營狀況直接影響著銀行本息的償付。再次,銀行更有能力和動力參與公司治理結構,銀行具有在人員、資金、設施等方面的強大優勢,同時,通過參與公司治理結構,銀行可以獲取更大、更長遠的利潤回報。最後,銀行參與公司治理,有利於公司的全面發展。 (五)中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業績水平 全國工商聯經濟部和中華財務咨詢有限公司25日在此間發布2010年度「中華工商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指數」。數據顯示A股主板與中小板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從2007年至2010年呈V型變化趨勢。中國整體經濟持續向好各 行業 盈利能力平穩增長。 該指數自2008年5月以來每半年發布一次。本期指數依據23個行業1772家A股主板、中小板非ST上市公司其中民營企業835家和209家A股 創業板 上市公司2010年年報計算得出。本期指數主要顯示特徵為: 一、2007年至2010年全行業平均指數呈平穩上升趨勢與中國宏觀經濟基本走勢吻合。22個行業中14個行業毛利率有所上升其中10個行業的毛利率超越2007年平均水平。 二、主板及中小板的民營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成長能力、長期償債能力、短期償債能力以及營運能力方面表現均優於國有及其他類上市公司。 三、創業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長能力、長期償債能力以及短期償債能力整體表現優於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 四、在宏觀經濟呈現先降後升發展態勢的20072010年期間醫葯生物、食品飲料以及信息服務三個行業盈利能力依然持續增強。 具體在盈利能力方面餐飲旅遊、醫葯生物、房地產行業位於前三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商業貿易最低;在成長能力方面有色金屬、電子元器件、家用電器行業位於前三醫葯生物、餐飲旅遊和公共事業最低;在長期償債能力方面信息服務、電子元器件和醫葯生物行業最低黑色金屬、房地產、商業貿易行業最高。 此外與2009年相比2010年房地產行業平均毛利率增幅最大繼之是紡織服裝、交運設備行業。 (六)中國上市公司經營水平的提高、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有賴於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創新是上市公司生存的根基,也是核心競爭力形成和持續的原動力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要經過長期培育才能形成,在形成過程中,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形成的最主要、最有效方式。 核心競爭力一旦形成,就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防止對手模仿的唯一方式是不斷提升和改進核心競爭力的等級,而提升和改進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續的創新能力。從小的方面來說,這使得對手模仿時投入大,花費時間長,總是望其項背。 創新要追求的是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使消費者的價值獲取最大化,獲取最大化的市場份額;二是使創新的發明者和應用者的成本結構發生重大改變,降低成本、擴大利潤空間,提高使用價格武器的主動性,提高市場的話語權,如果有可能還可以在生產產品,或者服務產品上形成行業標准,進而整體提升競爭力。除此之外,企業創新,還包括管理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工藝的創新、機制的創新、新產品研發的創新。 二、創新要具備三方面能力: 一是戰略創新能力。戰略是決定公司成敗的首要因素,公司的成功,不是戰術的成功,而是戰略選擇的正確;公司的失敗,不是戰術的失敗,而是戰略選擇的失敗。公司發展方向和目標選擇正確,成長為行業領導者只是時間問題,公司發展方向和目標選擇失誤,不僅不會實現既定的目標,還會走向消亡。戰略創新是戰略管理最高層次的內容。戰略創新是打破行業傳統和行業習以為常的規則,創造出通常人們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價值,而成為行業領導者。 戰略創新最為挑戰性的案例是面對整個市場的競爭戰略。上市公司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同行業的公司,而是整個市場,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放在更為廣闊范圍來考察,才能夠打造出一流的企業--這種戰略思維人們都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把人們普遍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得以實現,就實現了戰略性的創新。 戰略創新不僅體現在戰略設計的創新,還體現在戰略實施過程的創新,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整套的行動系統創新的基礎之上。 未來市場競爭中只有兩種企業存在:一種是在價值鏈的某個環節上具有最佳能力要素的企業;另一種是將這些能力要素進行最優化組合的企業。 二是對市場的預測和反應能力,能捕捉和實施把握市場的機會。這種能力最為重要的是適時、適度,領先市場半步,領先競爭對手一步,就能獲取競爭優勢;反之,超前市場需求、高於人的需求升級發展的速度,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失敗。 舉例來說,IBM在PC機領域的成功、微軟在操作系統領域的成功、英特爾在電子晶元領域的成功,都是適時適度、領先市場半步、領先競爭對手一步成功的範例。反之,施樂公司20世紀70年代就成為在PC機的研發、操作系統的創新領域最早的發明者,但由於當時市場還遠沒有培育出來,無論在人的觀念、意識,還是支付能力方面,都還沒有形成現實的市場需求,這種創新對施樂公司的發展毫無價值。 三是動員和獲取市場資源的能力。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對經營資源的佔有和拓展,動員資源的能力是公司發展的條件,動員和組織社會資源,如上市、發債券、戰略聯盟、合資合作、股權互換、兼並收購,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經營能力,實現快速拓展市場的目標。

2. 國內外企業並購的演變及特點

一、美國並購歷史回顧
美國的並購歷史是西方並購歷史的集中反映和代表。從1898年起 ,美國企業已經掀起了五次並購浪潮。
1.第一次並購浪潮
這次並購浪潮發生在1898年到1903年之間。它以橫向並購為特徵,使資本主義迅速從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形成了一大批壟斷企業。這五年期間,美國的工業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100家最大的公司規模增長了400%,並控制了全國工業資本的40%。這次浪潮終止的原因有二:第一,美國在1903年出現經濟衰退,股市低迷,股價大跌,並購資金來源不足;第二,以《謝爾曼法》的制定為標志,美國國內掀起了反壟斷運動的高潮,政府開始抑制導致壟斷的並購行為。
2.第二次並購浪潮
這次並購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以1929年為高潮。第二次並購浪潮的最大特點是相當規模的縱向並購的出現。雖然橫向並購仍為主流,但是縱向並購風行一時。這次並購主要發生在汽車製造業、石油工業、冶金工業及食品加工業,它加強了第一次並購浪潮的集中,也加強了企業之間的競爭程度。1929年爆發的美國經濟危機導致該次並購浪潮的終結。
3.第三次並購浪潮
這次並購浪潮發生在「二戰」以後的整個20世紀50至60年代。它以混合並購為最大的特點。通過這次跨部門和跨行業的混合並購 ,美國出現了一批多元化經營的大型企業。這次並購浪潮終結於70年代的石油危機。
4.第四次並購浪潮
這次並購浪潮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持續到80年代末,以1985年為高潮。它有以下幾個特點:(1)高風險、高收益的「垃圾債券」這種新型的融資工具的出現,為杠桿收購(LBO)與經營者收購(MBO)創造了條件。杠桿收購(LBO)與經營者收購(MBO)的結合創造出一批全新的「積極投資者」。他們集投資者(委託人)和經營者(代理人)於一身,有更大的動力去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從而降低了企業的代理人成本;(2)分解式交易(Divestiture Transaction)為許多綜合型大公司採用。通過分解式交易,母公司將其子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分離出去,或者把它出售給別的企業。據估計,此類交易占總交易量的1/3左右。通過這類交易,企業經營者甩掉了包袱,把主要精力放在最有效率的業務上,由此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效率;(3)敵意收購的比例較高。
美國從1990年起開始陷入經濟衰退,轟轟烈烈的第四次並購浪潮也進入暫時的低潮。
5.第五次並購浪潮
這次並購浪潮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至今,以2000年至2001年高新技術領域的並購為高潮。它有如下特點:(1)跨國並購風起雲涌。比如美國得克薩斯公用事業收購英國能源集團,美國環球影城公司收購荷蘭的波利格來姆公司,德國的戴姆勒收購了美國的克萊斯勒,英國石油收購美國阿莫科石油;(2)強強聯手引人注目。如:美國花旗銀行和美國保險巨子旅行者集團的合並金額高達725億美元,成為全球業務范圍涵蓋最廣的國際金融集團;艾克森以近7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的美孚公司,締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美國在線公司和時代華納公司組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交易案金額高達 1400 多億美元,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網路傳媒集團;(3)大多數企業逐漸放棄了杠桿收購,財務性收購讓位於戰略性收購,企業開始更多地從自身發展的戰略角度來考慮並購問題。
二、我國並購歷史回顧
並購在我國是改革開放之後才出現的事物,從1984年至今短短20多年的時間,並購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和接受。我國的並購歷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探索階段(1984—1987)
1984年7月,保定紡織機械廠和保定市鍋爐廠以承擔全部債務的形式分別兼並了保定市針織器材廠和保定市鼓風機廠,拉開了中國企業並購重組的序幕。隨後,並購開始在中國的各大城市展開。這一時期的並購有以下特點:(1)並購數量少,規模小,都在同一地區、同一行業進行;(2)政府以所有者身份主導並購,其目的是為了消滅虧損,減少財政包袱;(3)並購方式主要是承擔債務和出資購買。
2.第一次並購浪潮(1987—1989)
1987年以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企業並購重組的政策,促成了第一次並購高潮。據有關部門統計,80年代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和13個計劃單列市共有6226個企業兼並了6966個企業,共轉移資產82.25億元,減少虧損企業4095戶,減少虧損金額5.22億元。這段時間企業並購的特點如下:(1)出現了跨地區、跨行業並購;(2)出現了控股等新的並購方式;(3)並購動因由單純消滅虧損向提高企業經營活力、優化經濟結構發展;(4)局部產權交易市場開始出現。
3.第二次並購浪潮(1992—2001)
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促進了我國企業並購重組的進程。隨著產權交易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發育,上市公司出現,外資並購國企和中國企業的跨國並購不斷涌現。這段時間的企業並購特點如下:(1) 企業並購的規模進一步擴大;(2)產權交易市場普遍興起,在企業並購重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上市公司股權收購成為企業並購的重要方式;(4)以資本為紐帶的混合式並購有所發展,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企業集團;(5)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紛紛參與並購,並購的主體不再局限於國有企業。
4.第三次並購浪潮(2002至今)
2002年中國正式加入WTO,既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又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接軌。中國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並購法規,如《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上市公司股東持股變動信息披露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和《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這些法規的制定必將引發新一輪的並購高潮的涌現。

3. 並購融資的問題

(一)現狀
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之間、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之間、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之間、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並購活動蓬勃發展。日益活躍的並購活動,對融資機制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廣泛開展並購活動,企業在深入挖掘內部潛力,大力籌集自有資金的同時,還積極拓展外部融資渠道。隨著現代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的高度發展,越來越多的並購活動通過證券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進行,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與資源配置功能越來越得以體現。
大部分的收購方式為協議收購,收購時以現金直接支付為主,換股並購的方式較少應用。我國並購主要資金來源於內部股留存、首次公開發行(IPO)和增發配股時積累的資金。由於我國對外部融資的限制較多,所以外部融資並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且不少企業在融資時走在政策的邊緣,在交易公告中,企業具體的融資安排披露不充分。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競爭的加劇,並購的規模將越來越大,頻率也將增高,企業的自有資金將很難滿足要求,如目青島啤酒進行的一系列並購擴張,如何拓展外部融資成了企業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管理層(MBO)在中國的出現,融資渠道成為了制約企業治理結構轉換和規模擴張的瓶頸。
我國融資從方式來看,與國外並無太大區別,可供企業選擇的融資方式比較完全,但具體到並購,其可選用的融資方式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現有法規出於規避風險等考慮,對各種融資方式的應用有著嚴格且具體的規定。從權益融資和債務方面來看,主要有發行股票、股權協議籌資、發行債券(包括發行可轉換債券)、貸款以及無償劃撥這幾種情況。
無償劃撥是我國國有經濟特有的現象,它是指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國有資產的所有權,通過行政手段將目標企業產權無償劃轉給收購方的產權重組行為,該中方式優點是交易成本低、阻力小、速度快、產權整合力度大,收購方往往會享受到當地政府給予的各種優惠政策。缺點是容易出現違背企業意願的行政行為,從而使收購方背上沉重的包袱。由於無償劃撥違反市場規律進行並購,很難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並且由於強行進行企業間的合並,並購後的整合過程中企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收購方往往會被被收購方的債務或較差的經營狀況拖垮,達不到真正的並購目的。藍陵集團並購環宇股份,一汽集團並購雲南藍箭,天津泰達並購美綸股份,都是通過無償劃撥方式進行的。
(二)存在的問題
1. 融資渠道狹窄、單一
企業為並購進行的內源融資,在當前企業效益普遍不佳的狀況下,融資數量十分有限;外源融資的三個主要方面即銀行貸款、發行股票及發行企業債券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
2.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流通數量少,比例小,人為增大並購的融資需求量,從而對並購的順利進行造成阻礙。
隨著我國上市公司股本結構的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資產重組行為將越來越多地採用收購方式。但由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的特殊性,流通股比例低,因而這種方式對於收購方而言,則往往要付出高於非流通股轉讓方式數倍的成本。並購成本的提高,無疑會導致融資數量的增加,進而增大了融資的風險及其成功率。
3. 缺乏融資工具。
我國企業並購時主要依靠銀行貸款、發行股票方式籌集資金,融資工具比較單調。再加上資本市場本身已有的缺陷,使得融通並購所需資金難上加難。
4. 並購融資並未真正實現市場化。
很多並購活動是由政府一手策劃安排的,並非出於企業自願,因而並購融資所遇到的難題也要靠政府出面解決,從而也會影響到其他企業的融資需求。
5. 通過市場手段進行的企業並購,不僅要考慮並購前的資金情況,還有考慮並購後的資金注入即再融資情況。
並購資金是支付給目標企業的所有者,並不進入目標企業;並購後資金的注入、償還並購融資時的借款等對企業經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並購活動是否成功的關鍵。而當前企業並購恰恰只關注並購時的資金需求,對並購後的資金再注入缺少准備,這樣做不僅易造成並購活動的半途而廢,也浪費了先期投入的資金。
6. 對外融資的主要渠道——B股市場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
(1)市場規模狹小。盡管我國B股市場規模在逐年擴大,但擴張速度比較緩慢,從而導致市場規模一直較小。一方面減弱了國際大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興趣,另一方面使得抵禦國際游資沖擊的能力更加脆弱。
(2)市場流動性差。相對於A股市場,B股市場交易清淡,個股換手率較低,為了消化一定量的賣盤,必然等待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積累足夠多的買盤,完成交易。所以,在小規模市場中,當賣方佔主導地位時,整個市場行情就不會被看好。B股市場的低流動性導致入市交易人數較少,大資金在其中無法調度,進出都難,從而使市場陷入了流動性差——資金和入市人數減少——流動性更差的惡性循環之中。
(3)業績好、素質高的上市公司少。在現有的B股上市公司中,除了極少數業績出色的公司外,相當數量的上市公司經營狀況不夠理想,凈資產收益率低。與此相聯系,B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尚有欠缺,與投資者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現有的這些問題顯然阻礙了國內企業通過境內市場向海外融資。 為有效地進行企業並購,必須開辟更多的融資途徑,使用更新的融資工具,建立合理融資機制。
(一)尋求股權融資創新
如前所述,要充分發揮股權融資在並購中的作用,已有的股權融資方式存在許多障礙,必須對其進行創新。
1.股權融資新途徑。
(1)定向配售。定向配售在西方和香港資本市場是比較常見的。向特定的投資者發行公司股票購入其資產,其最大的優點在於股份公司不需要支付大量現金,從而使並購變得易於完成。我國資本市場處於初始階段,此前,除初級發行和配股之外很少使用這種概念和做法。現已有部分上市公司向特定的投資者發行股票,開了我國資本市場定向配售之先河,為企業並購融資找到了一條新途徑。
(2)增發新股。在我國資本融資的實踐中,企業公開發行新股有兩種具體形式,一是初次發行,二是配股。這里所說的增發新股,其對象是社會公眾,它既非配股又非初次發行,因而成為初次發行和配股以外的第三種公開發行方式。增發新股。在發行對象上,增發新股突破了向老股東配售的單一做法,按股份公司的一般規則,股份轉讓或發行新股,除了需經股東大會通過外,老股東一般有優先受讓或優先認購的權利。配股就是這一原則的典型體現。在配股的條件下,股東的選擇或者是無條件購買,或者是放棄。而增發新股,老股東可以有優先權購買,同時公募一部分,這也是考慮到老股東承受能力的一種比較實際的做法。但無論怎樣,初次發行和配股之外的增發新股無疑將給並購融資市場注入新的成分,將推動企業並購繼續向前深入。
2. 規范發展證券場外交易市場。
為了更好地實現股權融資方式的創新,應大力培育證券二級市場交易,當前尤其應採取有力措施規范發展證券場外交易市場,這是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一個重要條件。通過場外交易(櫃台交易),證券經紀人或證券商不通過證券交易所,把未上市的證券,有時也包括一小部分已上市的證券直接與顧客進行買賣。場外交易與場內交易作為證券市場中兩種不同交易形式,可滿足不同的交易需求,為並購企業融通資金。
(二)擴大債券融資比例
當前我國企業債券規模太小,遠遠落後於股票和國債,同國際上債權融資興起、股權融資衰落的局面比較,正好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從80年代開始,國際上債權融資已成為發達國家企業融資的主要手段,在國際融資市場上所佔比例正在不斷擴大。美國債市規模大約為股市規模的5倍,特別是業績好的公司擔心把股權讓給別人,更加關注債券融資。為了適應今後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在積極發展股票市場的同時,更應重視債券市場,以「兩條腿」走路,讓企業債券也正常發展起來,成為企業直接融資的一個主要渠道。發展債券融資,在當前應主
(三)充分利用可轉換債券、認股權證等新型衍生金融工具,降低並購融資成本
可轉換債券向持有者提供了一種選擇權,使其可以在某一特點能夠時間內,按某一特定價格將債券轉換為股票。可轉換債券作為一種新型並購融資工具,對並購方來說,其最大的優勢體現在可以以一個低於普通債券的利率和較優惠的契約條件發行,從而大大降低並購融資成本。同時,在公司順利度過並購時期進入發展時,債券持有者行使轉換權,可以避免出現收購完成後企業過度負債的情況,降低收購後公司的財務風險。在大量公司並購完成初期,由於面臨巨大的還本付息的壓力,這無疑是一種較優的融資工具。認股權證同樣可以使企業在並購過程中以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籌集大量資金,但在我國並購中尚沒有廣泛應用。因此,在我國企業的並購融資中,應借鑒國外經驗,在發展資本市場的同時,充分利用可轉換債券、認股權證等新型衍生金融證券,作為一種有效的並購融資工具。
(四)試行商業票據融資
針對制約企業並購順利進行的短期巨額資金缺口問題,採取發行商業票據的形式不失為一條有效的解決辦法。在國外,票據發行融資是一種中期周轉性的商業票據融資,是信譽較佳的大企業在金融市場上藉助商業票據籌措短期資金的融資方式。由於商業票據是一種無擔保票據,只有那些資本規模大、經營效益好、財務風險小的大公司才可以發行商業票據進行融資。其發行的對象主要是專業投資者和金融機構
票據發行融資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較低的融資成本、充分的靈活性、廣泛的資金來源以及借款人可以有多種選擇等。
我國企業的並購重組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這巨大的資金需求也為票據融資提供了發展空間,與目前我國企業常用的其他幾種融資方式比較,票據發行融資比企業發行債券融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能隨時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的變化採取不同的融資策略及應變對策。同時商業票據融資又可以避免其他股權融資方式帶來的企業機會成本的增加,因此,票據發行融資應成為我國企業並購融資的一種現實選擇。
(五)商業銀行發放並購貸款
在拓寬企業並購融資渠道上,應鼓勵商業銀行向企業直接發放並購專項貸款,並實行封閉管理、專戶使用。國家在貸款企業承受能力允許的條件下,給予提供貸款的銀行以利率和償還期限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商業銀行向企業直接提供並購貸款將有力地促進企業並購的順利就進行,提高並購績效。
(六)利用國外證券市場融資
我國企業並購除了積極在國內需求資金支持外,還應大力拓寬境外融資渠道。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融資方式呈現證券化趨勢,即大量的融資工具為證券形式,較過去以貸款為主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資本市場的這一發展趨勢為我國企業在國際進行並購融資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七)利用資產證券化融資
資產證券化作為一項融資方式的創新,盡管在發達國家已經十分成熟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對於中國來說還是一項新生事物。資產證券化的實質是企業存量資產與貨幣資金的置換,投資者主要依據的是資產組合質量的狀況、未來現金收入流量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而將資產發起人本身的資信能力置於一個相對次要的地位。通過資產證券化,既可以達到企業並購融資的目的,又可以提高存量資產的質量,加速資產周轉和資金循環,提高資產收益率和資金使用率。因此,資產證券化可以作為應用於我國企業並購活動中的一種新的融資工具。
(八)放鬆企業並購法律、法規限制,為企業並購提供合法的資金來源
對上市公司進行收購的收購方往往需要籌措大量的資金,特別是用現金方式進行收購時,所需資金更為巨大。這時往往要求助於資本市場融通資金。通觀資本市場發達國家的並購案例,幾乎無一例外都伴隨著巨額外源融資。但目前我國對並購所需資金的籌集設置了重重障礙,其結果是阻礙了正常並購的進行,同時也導致大量企業不得不為了並購融資進行違規操作,使相關的法規形同虛設,褻瀆了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同時嚴重擾亂了資本市場秩序。因此,當前的明智之舉應該盡快對現有法規進行適當修訂,使企業正常並購所必需的資金渠道合法化。

4. 中國企業在跨國並購中的機遇和挑戰。

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成功主辦

跨國並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

相關: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成功主辦 跨國並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

2005年12月18日,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聯合在北京•中國大飯店成功舉辦了跨國並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

歐美同學會是中共中央書記處領導的全國21個群眾團體之一,肩負著黨和政府聯系全世界中國留學人員的重要工作。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WRSA Entrepreneur Alliance)是歐美同學會的下設組織,由具有海外留學、進修或培訓經歷的企業家組成。主要為留學人員中從事經濟工商業管理的人士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2005年是中國企業跨國並購高潮年,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企業家聯誼會聯合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共同舉辦了此次論壇。此次論壇的議題包括: 2006年世界及中國宏觀經濟前景展望,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發展趨勢、法律環境、立法和政策導向,全球企業並購的概況及發展趨勢,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現狀、趨勢及對策,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挑戰和機遇,以及中國本土企業在海外兼並收購的實際經驗。論壇為與會人員與來自全球金融巨頭、商界和政界精英提供了面對面交流及磋商合作的場合。通過參加此次論壇,與會人員了解了最新官方發布的海外投資和境內外收購兼並的政策信息和規則及境內外並購戰略、趨勢、方法、途徑、策略、監管、制度的要求和條件。同時,為企業尋求海外投資市場和拓展境內外並購實踐交流了經驗、想法和心得。

論壇由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副會長、美中投資中心董事局副主席徐昌東先生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總顧問王忠禹先生、商務部部長助理陳健先生、摩根斯坦利副總裁季衛東先生、瑞銀集團(UBS)中國區總裁李一先生、聯想集團副總裁白慧敏女士、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會長馮志成先生在論壇上發言。在華跨國企業、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民營企業500強、投資銀行、證券公司、投融資公司的總裁、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等高級工商業管理人士及國內幾家重要新聞媒體均參加了此次論壇。會議規模達100餘人。

論壇結束後,舉行了「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晚宴酒會」。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會長馮志成學長在酒會上致祝酒辭,歷時兩個小時的酒會,氣氛融融。有關單位的領導、上百位國內企業家、來自各個方面的朋友歡聚一堂,暢談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與會者紛紛表示這樣的論壇,對於推動國內企業的發展、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起著非常積極的指導作用。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也將一如既往為我國企業的國際化、培育民族品牌、貢獻自己的力量。

5. 政策積極信號頻傳 今年房地產並購類融資已逾1500億!

(記者 於麗麗 李未來)政策持續寬松背景下,今年以來,截至3月23日,根據中指研究院數據統計,各渠道並購類融資已逾1500億元。其中,招商銀行授予華潤置地的融資額度最大,為200億。

今年以來,在響應國家「房住不炒」的政策下,全國各個城市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從各方面陸續進行政策放鬆。3月16日,多部門進行重磅發聲,強調防範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穩妥推進並盡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等。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房地產開發板塊近一周漲幅2.37%,近一月漲幅3.79%,近一季漲幅4.49%。

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負責人劉水表示,截至目前,至少有10家房企獲得並購融資貸款,本次收並購高潮是在市場低迷的時候發生。一般情況下,市場蓬勃繁榮的時候,也是收並購較多的時候,市場向上,企業預期較好,會積極通過收並購擴大規模。

各渠道房地產並購類融資已逾1500億元

截至3月23日,中指研究院統計各渠道房地產並購類融資已逾1500億元。房企直接發債融資佔比4.6%,銀行授予房企的並購貸款額度佔比66.0%,房企共獲得七成總融資額度,其中民企獲得資金佔比41.6%;另外金融機構並購債融資29.4%。

數據來源:中指研究院

記者了解到,3月13日,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長城資產」)獲批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人民幣100億元金融債券。據悉,其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重點房地產企業優質項目的風險化解及處置、房地產行業紓困等相關不良資產主業及償還到期存量債券。

中國長城資產表示,將堅持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穩妥有序開展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相關金融業務。本次債券的發行有利於公司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為實體企業紓困化險、促進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提供長期限、低成本的資金。

這是繼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方資產」)後,又一家AMC(全國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加入發債募資化解房地產行業風險行列。

作為第二家獲批發行地產紓困金融債的AMC,中國長城資產此次金融債發行額度與2月21日獲批的東方資產相同。

總體來看,各渠道的並購融資已從央企、國企逐步惠及民企。並購類融資之外,部分穩健型民企的其他融資渠道也在逐步拓展。

事實上,除AMC之外,銀行早有在公開市場發行房企並購債券的方式募集資金紓困房企。不僅如此,今年以來多家銀行還和房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房企提供並購融資額度。

據了解,自2月以來,截止3月18日,浦發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公布了規模50億-100億不等的房企並購債券發行計劃,支持優質房企進行收並購。

中南建設於3月12日、17日分別公告宣布,全資子公司江蘇中南建築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獲得華夏銀行2.2億元借款及交通銀行1.8億元借款。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房地產出險資產的收並購市場呈現了三個方面的特徵。首先,此類資產的處置,被認為是今年防範房地產市場和防範房地產企業風險的重要舉措。其次,出險資產的處置,有較多的融資政策支持,涉及銀行、房企、資管公司等不同主體的融資。再次,一季度總體上處於市場摸底階段,預計二季度此類收並購的交易會增加。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去年,房地產行業緊縮,房企壓力加大,今年以來,在響應國家「房住不炒」的政策下,全國各個城市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從各方面陸續進行政策放鬆。截至3月中旬,今年共有超50個城市對樓市政策松綁。

去年年底,央行、銀保監會曾出台《關於做好重點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項目並購金融服務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旨在鼓勵銀行穩妥有序開展並購貸款業務,重點支持優質的房地產企業兼並收購出險和困難的大型房地產企業的優質項目。

今年以來,為繼續調動房企收並購積極性,承債式並購貸款政策落地,針對出險企業項目的承債式收購,相關並購貸款已不再計入「三條紅線」相關指標。

據了解,今年以來,招商銀行已發放並購貸款額度超500億元。其中最大的一筆是今年1月末,其授予華潤置地的200億元並購融資額度。此外,招商銀行還分別對碧桂園、大悅城控股、華潤萬象生活、美的置業授予融資額度,額度分別為150億元、100億元、30億元、60億元,融資用途均包括並購貸款業務。

3月16日,多部門就房地產行業問題發聲。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就房地產相關問題指出要及時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範化解風險應對方案,向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配套措施。

隨後,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局等多部門分別召開專題會議學習貫徹國務院金融委會議精神。央行表示,要堅持穩中求進,防範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穩妥推進並盡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銀保監會召開專題會議強調,積極推動房地產行業轉變發展方式,鼓勵機構穩妥有序開展並購貸款,重點支持優質房企兼並收購困難房企優質項目,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多部委對於房地產行業的積極信號釋放後,3月17日,房地產板塊強勢增長,截至晚間收盤,融創中國漲59.03%、新城發展漲47.7%、龍光集團和時代中國均漲超42%,富力地產、佳兆業、旭輝控股集團、世茂集團等企業漲幅均超30%。

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房地產開發板塊近一周漲幅2.37%,近一月漲幅3.79%,近一季漲幅4.49%。

業內人士表示,在「穩增長」的宏觀背景下,房地產行業的政策紅利還將繼續釋放,市場信心正在提振中。

6. 研究企業並購財務風險的歷史和現狀,前人做過哪些研究,取得那些成果,有哪些問題沒解決,自己有什麼新看法

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國家的並購實務已經歷了五次並購浪潮,因而與並購相關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現有文獻主要集中於並購動因與經濟後果、目標企業的搜尋、篩選與價值評估、並購融資與支付方式、並購風險和並購後整合等方面。
1.關於跨國並購的動因研究。現有研究認為企業主要是為了:(1)獲得新的資源和技術;(2)多元化;(3)快速進入外國市場;(4)獲得協同效應而進行跨國並購。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認為基於核心能力進行的多元化並購有優勢。
2.關於跨國並購的經濟後果研究。關於(跨國)並購的經濟後果。現有研究大都表明,並購有助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認為基於核心能力進行的多元化並購有優勢。Bettis和Montgomery(1992)等在考察西方企業在80年代中期以來所採取的策略後認為,企業的不同業務如果可以分享其己具備的核心能力,則往往可以使整個企業獲取成本或其他競爭優勢。④Hin(1994)在對美國過去30年間實施過混合並購的大型跨國公司進行研究後發現,絕大部分獲得充足利潤回報的公司是圍繞其核心能力進行多元化並購和經營的。⑤
3.關於目標企業的搜尋研究。搜尋理論(Search Theory)的研究始於1942年二戰時為消除來自大西洋德國潛艇的威脅,美國海軍反潛研究小組所進行的工作。由於搜尋理論軍事色彩濃,保密性強,故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相對較少。Jacques Crémera等(2006)在對有相互關聯的潛在購買者的拍賣行為進行研究後認為,盡管一般情況下獲取全部收益是不可能的,但通過設計搜尋計劃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
4.關於目標企業的篩選研究。Salter和Weinhold(1979)將戰略匹配的概念引入並購研究領域,以此作為目標企業篩選的標准之一。Harrison等(1991)則對匹配的相似性標准提出質疑,認為並購雙方資源的差異性是協同效應的來源並帶來了更高的長期績效。
5.關於目標企業的估價研究。企業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有Fisher創造和發展的凈現值法,Weston提出的股利增長模型,Rappaport提出的未來現金流量方法,Copeland等建立的公司市場價值的估值模型以及Stern Stewart等提出的經濟附加值(EVA)價值評估模型等。
6.關於並購融資與支付方式研究。Stulz(1988)指出,管理層保持公司控制權和個人私利的意圖會影響並購融資決策,成長性企業可能會求助於債務融資以維持管理層所有權水平和表決權。Faccio和Masulis (2005)發現對公司治理的關心和債務融資約束的權衡會影響到並購支付方式的選擇;由於外國股票存在更大的交易成本、更低的流動性和及時性,信息不對稱更嚴重,因而與國內並購相比,跨國並購更常使用現金支付。
7.關於並購風險研究。Sarkar等(2006)描述了怎樣運用條件型支付(collars)、盈利能力支付計劃(earn-outs)以及或有估價權來管理並購風險。Reuer等(2004)的研究表明,缺乏國際和國內並購經驗的企業在並購高科技和服務型行業的目標企業時傾向於運用或有支付來緩解並購風險。
8.關於並購後整合研究。Kearney(1999)對1998-1999年全球發生的115項並購交易進行了調查,其中53%的被調查者將並購失敗的主要原因歸於整合失敗。因而,國外理論界和實務界均非常重視並購後的整合:現有文獻主要從文化、人力資源等方面對並購的整合進行了研究;在並購實務上,有許多專門為並購整合提供建議咨詢服務的機構。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就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存在的問題、並購目標的搜尋、融資與支付方式以及並購後的整合等問題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學者們經過研究後認為,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存在著:(1)並購對象大多為海外績效低下或破產的企業;(2)企業整體競爭力弱,體制約束問題嚴重;(3)缺乏跨國並購戰略,並購計劃准備不足;(4)缺乏國際型人才,整合管理能力弱;(5)政府管制過多,法律體系尚不完善;(6)資金不足,缺乏中介機構支持等問題(賈名清和方琳,2007)。盡管如此,通過跨國並購獲取核心技術依然是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吳添祖和陳利華,2006)。實證研究也表明,中國企業跨國並購行為可以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潘勇輝,2007)。
「走出去」的企業從事並購時應如何尋找並購目標呢?張金鑫(2006)認為,不應以目標企業符合若干條件為標准,而應從並購雙方資源匹配的角度尋找並購目標才能成就完美的並購。
與國內並購不同,跨國並購的融資方式與支付方式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因此,在設計跨國並購的融資支付方式時需要考慮目標公司控制權獲得、流動性變化、公司資本結構、稅務等因素(季成和任榮明,2007)。
整合失敗是一些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企業生命周期的吸引與沖突是導致我國企業跨國並購整合失敗的深層次原因(康曉劍和劉思峰,2007)。為避免並購整合失敗,除了加強並購的可行性研究並進行詳細的並購前調查外,要正確分析研究並購雙方的資源特徵,充分考慮組織文化差異、民族文化差異,正確選擇並購後資源整合模式(李廣明,2006a),在眾多資源整合模式中,系統整合式、供應鏈導向式或技術導向式、充分式或集約式的整合模式比較適宜於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後的資源整合(李廣明,2006b)。

7. 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現狀及其分析

有以下的動因,可以促使中國企業進行跨國並購:1、跨國並購可以避開國外的知識產權保護壁壘,快速進入戰略性行業。2、可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3、可以拓展發展空間,搶占國際市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條公司合並可以採取吸收合並或者新設合並。一個公司吸收其他公司為吸收合並,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兩個以上公司合並設立一個新的公司為新設合並,合並各方解散。《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條公司合並,應當由合並各方簽訂合並協議,並編制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公司應當自作出合並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並於三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可以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

8. 中小企業融資國內外研究現狀

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是世界性難題,只不過在我國更為突出。發達國家經過多年的實踐,有回關中小企業融答資的法律法規健全,各種融資渠道發育與互補較好。我國由於各種復雜的原因,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情況仍很嚴重。首先,我國市場經濟的體制建立和發展、金融市場開放及金融工具創新與中小企業的發展來比,仍然顯得緩慢;其次,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社會誠信缺失嚴重,金融市場的利率還未完全放開,直接融資門檻較高,債券市場不是很發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等問題,都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宏觀層面上的成因;再次,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雖然趨向多樣化,但各種渠道的暢通使用還有一個過程。目前銀行貸款作為企業主要的融資渠道,難度依然較大。中小企業融資的顯著特點是「信息不對稱」,由此帶來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商業銀行為降低「道德風險」,必須加大審查監督的力度,而中小企業貸款數量少、頻次多的特點使商業銀行的審查監督成本和潛在收益不對稱,必然降低了它們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的積極性

閱讀全文

與國內並購融資研究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蘭州金匯貸款公司 瀏覽:635
苦楝股票概念 瀏覽:558
領信股份股票 瀏覽:268
關聯交易董事會表決 瀏覽:412
甲方給置業顧問傭金 瀏覽:194
為落實金融服務經濟 瀏覽:431
南京的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254
下載了好省怎樣看傭金 瀏覽:282
持牌金融公司的錢不還會怎樣 瀏覽:301
光大證券軟體怎樣打新股 瀏覽:871
10月7號歐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508
中航信託上海地址 瀏覽:151
甘肅銀行理財產品贖回 瀏覽:720
匯率與牌價 瀏覽:120
溫州銀行的股東 瀏覽:389
金融機構股權是生息資產嗎 瀏覽:794
要股票基金 瀏覽:459
人民幣對克朗匯率 瀏覽:663
義方學堂融資 瀏覽:826
建設銀行個人理財優點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