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有學者認為英國金融資本

有學者認為英國金融資本

發布時間:2022-10-07 12:48:21

A. 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金融,資金的關系

一、長期歷史視角:工業革命與金融發展相輔相成
「大金融」理論(陳雨露,2013)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動態擬合。從長期的視角來看待金融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大國的金融崛起幾乎總是與其經濟崛起同步實現的。17世紀末,英國依靠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體系提供資本燃料和動力,成功實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19世紀頭號強國;但該體系「效率性」不足,無法支撐技術持續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無法適應新經濟內在需求,而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逐漸走向衰落。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在繼承英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體系基礎上,依靠逐漸成熟的投資銀行體系,支持美國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20世紀頭號強國,120年屹立不倒;但卻又因該體系「穩定性」不足,存在脫離實體經濟和金融泡沫化的風險,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美國投資銀行體系也宣告破產,其經濟一蹶不振,霸權地位也逐漸衰落。
英美究竟是如何崛起和衰落?金融在其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在世界經濟第六個長周期,中國又應如何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如何構建穩健、高效、統一的大國金融體系,全面服務於大國經濟和金融崛起的雙重戰略需要?這無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現實和戰略問題。
二、英國模式的興起: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10世紀前後的宋代中國,經濟文化發展居於世界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從科學技術上,宋代的中國領先世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印刷術得到了大幅度改良(畢升的活字印刷),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從經濟增長看,10世紀至15世紀,中國GDP平均佔到世界30%,位居第一;從鋼鐵產量看,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中國的鋼鐵產量大致在7.5萬—15萬噸,然而1720年工業革命前夕,英國鋼鐵產量也才1.7萬—2萬噸。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經濟實力,幾乎具備了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所有條件。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產生在中國宋代,而推遲700餘年在英國發生?
實際上,英國工業革命早期使用的技術創新,大多數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術革命既沒有引發經濟持續增長,也未導致工業革命。這是因為業已存在的技術發明缺乏大量及長期資金的資本土壤,不能使其從作坊階段走向規模化的產業階段。因此,英國諸如鋼鐵、紡織、鐵路等大規模工業的成熟發展必需經歷一個等待的過程,當金融體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後,工業革命也就隨之發生了。這就是「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大金融」理論強調金融與實體經濟結合,英國工業革命和金融革命正是「大金融」理論一個經典的歷史注釋:正是工業部門的資本需求和政府借款的需要促成了金融革命的發生;金融革命反過來則為工業革命提供資金,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英國的金融革命始於世界上首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1694年,英國「九年戰爭」激戰正酣、耗費巨大,政府大舉借債仍入不敷出,於是成立英格蘭銀行為戰爭募資,後發展成為英國中央銀行。1720年,為應對「南海泡沫」金融危機,英國政府制定《泡沫法案》以限制股份自由轉讓、限制英國股票市場發展,促使城市私人銀行、地方銀行等商業銀行蓬勃發展。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構建的銀行網路體系,成為英國近代金融體系的主體和基礎,不斷為工業革命注入資本燃料和動力,推動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使英國從一個「蕞爾小國」一躍成為「日不落帝國」。
三、英國模式的衰落:集中壟斷的商業銀行體系缺乏「金融效率」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葉,英國商業銀行體系藉助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累積資本、發展壯大,走向「托拉斯」式的集中壟斷。「托拉斯」式的銀行體系「效率性」不足,難以支撐技術持續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無法適應新經濟內在需求,導致英國經濟逐漸走向衰落。
1826年,英國政府頒布《銀行法》,鼓勵股份制銀行的發展。為追求壟斷的高額利潤,股份制銀行迅速吞並私人銀行或合夥銀行,同時兼並規模較小的股份制銀行,從而使得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的銀行體系最大限度地佔有稀缺資源,也更加註重短期回報、輕視工業創新的長期投資。資本的集中更加強化了其「逐利性」本質,通過特許貿易公司、殖民活動甚至戰爭,拓展具有更高利潤率的國外市場,進而忽視了本國工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的調整升級。英國集中壟斷的商業銀行體系失去效率和活力,不能給英國經濟提供長期發展、動力不竭的資本市場,「日不落帝國」逐漸衰落。
四、美國模式的興起:投資銀行體系是美國經濟騰飛的主推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在繼承英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體系基礎上,依靠投資銀行體系及金融創新,支持美國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全球霸主。1933年,為應對經濟大蕭條,美國制定《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制度,限制商業銀行投資業務,促使投資銀行體系發展迅速,逐漸由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轉變為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
美國以投資銀行為主體的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具有天然的資本運營能力,實現了資本的市場化流動及有效配置,支撐美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投資銀行與生俱來「金融創新」的品質,通過融資證券化和資產證券化提供了經濟快速增長所需要的更高流動性和信用催化,並藉此主導五次並購浪潮,淘汰落後產能,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同時,投資銀行體系順利化解高新技術和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通過風險投資支撐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其迅速成長為美國新經濟的支柱。因此,投資銀行體系及其創新對於美國的崛起具有巨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五、美國模式的衰落:泡沫化的投資銀行體系缺乏「金融穩定」
美國投資銀行體系具有極強的創新能力,但該體系「穩定性」不足,存在脫離實體經濟和金融泡沫化的風險,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該體系也宣告破產。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美國投資銀行體系曾與實體經濟結合緊密,為何後又脫離實體經濟?這是由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為追求高額利潤,資本必須走在實體經濟前面,它「先入為主」卻又「搶先退出」。美國經歷工業化、產業化後的利潤率下降,無法滿足資本的逐利慾望,資本就放棄介入實際生產,專門從事於借貸、投資等非實物資金運作,於是產業資本就變異為金融資本。被金融資本綁架的美國義無返顧地走上「工業化—去工業化—金融化」道路,最終金融脫離實體經濟並泡沫化,導致全球金融危機。
美國當前實行「再工業化」戰略,只是對困境的修補,不能改變衰落的大勢。因為金融化後的美國資本已經習慣坐享其成,難以再適應並滿足於工業製造的利潤率;即使金融資本迫於無奈而尋嫁實體經濟,也會通過全球配置選擇低成本、高利潤的發展中國家。因此,美國逐漸被金融資本拋棄,缺少了資本動力,美國經濟將走向衰落。
從英美崛起歷史中,我們發現工業革命與金融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金融體系已成為大國崛起的基本性戰略力量。這也是我們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動態擬合的核心要義。但是,走向集中壟斷的英國銀行體系因缺乏「效率性」,不能給實體經濟資本支撐;走向泡沫化的美國投資銀行體系因缺乏「穩定性」,導致金融危機。任何一種金融制度都有「天使」和「魔鬼」兩面,怎麼根據自身國家稟賦,用好才是關鍵。

B. 英國成為工業革命搖籃的啟迪

參考以下材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十四至十五世紀,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英國會成為首先爆發工業革命的國家,盡管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英國開始逐漸在西歐國家的角逐中嶄露頭角,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從十八世紀開始,英國在商業、金融、農業甚至政治領域內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被我們以「工業革命」這個詞所熟知。然而,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呢?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還是一種偶然的結果呢?本文擬以混沌理論為基礎,對工業革命的起因進行另一個角度的分析。

一、工業革命成因的傳統解釋

除去理論界對於工業革命開始時間的爭論,傳統觀點認為,工業革命之所以在英國發生並進而擴散到歐洲、美洲,是因為一系列自然社會經濟因素使得那個時代的英國具備了得天獨厚的社會條件,進而在一些關鍵因素的作用下,英國最終成為工業革命孕育的搖籃。

下面筆者將對一些「決定因素」進行簡要的分析:

1、航海貿易:新航路開辟是航海貿易的開端。1501年之後,由於葡萄牙和西班牙作為先驅,使得歐洲與外界的聯系由地中海地區轉向了大西洋沿岸,而隨之16世紀中期的安特衛普、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也成為了歐洲經濟中心[1]。直到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贏得了海上貿易和殖民霸權。當時的世界貿易分為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貿易圈。太平洋的貿易主要集中於歐亞,歐洲明顯偏愛進口,而且進口商品的種類不斷大眾化。而與美洲殖民地的廣袤市場則更大程度上為英國工場手工業和對外貿易多元化提供了條件。大西洋貿易圈則在17世紀中期荷蘭的主導下發展成為「非洲——歐亞」貿易和世界經濟分工的一個重要附屬部分,人口貿易和殖民地貿易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資本積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貿易為主要內容、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是工業革命能夠持久進行的原動力,「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

2、農業革命:市場的發展、14世紀黑死病導致的人口急劇下降和貨幣地租的盛行,使得14世紀末期農奴制在英國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農經濟的發展,即份地由佃冊持有農持有,但是其租佃權和份地所有權在持有農和領主之間界定不清;自由持有農擁有自己的土地;還有一部分公有地,歸屬也一直存在爭議。因此15世紀末羊毛產業的發展直接推動宗教改革和圈地運動的過程中,公有地和份地成為最先被侵蝕的對象,大租佃制經營在英國農村中也逐漸居於統治地位。農業勞動力的釋放、農業技術的改良和應用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消費品和原料,同時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國內市場。

3、自由寬松的政治和經濟環境:首先是產權制度的建設。混亂的經濟狀態使得富者和貧者聯合起來爭取明晰的產權界定,於是在17、18世紀,英國政府相繼在層保護財產和合同、保護消費者的商品檢驗制度和價格控制制度、保護發明者的專利制度、保護投資者的制度、保護勞動者的評定工資制度、工廠法和濟貧法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其次是自由貿易制度的建設。這與當時的政權和盛行的經濟思想相關。1455-1485年的紅白玫瑰戰爭中,「中央及君主專制的都鐸王朝在舊封建貴族的地位強烈動搖、新貴族和資產階級還未強大到成為統治階級的時期出現了」[2]。由此,17至18世紀由於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長,政策出現了很大的波動性,議會民主制與對經濟活動的王室壟斷並存。直到1642年下議院擁有徵稅權和廢除了王室壟斷之後,由於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政府對市場仍有一定程度的干預。從19世紀20年代起,對輸出品的限制、東印度公司對印度貿易壟斷、穀物條例、航海條例的逐步廢除,才使得英國真正實現了自由市場制度。然而不容否認的是,與西班牙的專制統治相比,英國已經為資產階級提供了足夠寬松的政治和經濟舞台。

4、金融證券市場的繁榮:英國保險公司操縱著對外貿易,對國際市場信息量的壟斷使得其在政治上的力量不容忽視。而隨著英國銀行業和外匯市場的發展,倫敦成為吸引歐洲人的金融市場[3],而阿姆斯特丹多邊支付體系的中心地位在18世紀也逐漸由英格蘭銀行所替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市場的中心,利率市場化、證券市場和中央銀行制度都在這個階段取得了重要的發展。金融資本也逐漸成為工業革命的一個強有力的支柱。

5、人口:在工業化早期,人口在18世紀40年代在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停滯後開始增長,並在18世紀40年代加速,1811-1820年達到最大值,到1850年開始緩慢下降(表1)。而英國完全參與甚至代表著整個歐洲的第三次人口增長,人口的持續增長為工業化提供了可能。而且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由於在工業部門就業人員的大量增加和低廉的勞動力供給,使得圍繞工業區的城市化得以快速發展,英國接受的大量移民也極大的改變了人口的地理分布,從而產生了兩個變化:從東南到西北的人口密度轉變和加速的城市化[4]。潛在就業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和就業結構的轉變所帶來的國內消費品市場結構的調整,都成為英國工業革命的要素儲備。

6、自然資源:煤炭早在羅馬不列顛時代就已經用作燃料,但是到17世紀才成為主要能源,釀酒、漂洗、制鹽、煮皂等大量以煤炭代替木炭作為燃料。據J.U.納夫的統計,1551-1560年英國主要礦區煤產量約為21萬噸,1681-1691年已達296萬噸[5]。至18世紀20年代,英國煤的開采量大約佔世界硬煤總開采量的87%,60年代佔50%。毫無疑問,在家庭和工業用煤量方面,英國居歐洲國家首位[6]。而且,英國煤炭的豐富儲備,也為提高鐵的產量開拓了廣闊的前景,並進而帶動工業部門整體的大踏步地前進。另外,英國作為大西洋上的島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優良港口,且境內任何地方離海岸線都不會超過90公里,河流眾多,加上新開鑿的幾條運河連接內陸城市,全國的水利條件和交通運輸相當方便。而且,眾多的殖民地也為英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支持。

7、對外貿易促進了英國的出口:18世紀前,英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依靠羊毛和轉口貿易,18世紀中期,英國發展成為向美洲、非洲和亞洲這些新市場出口各種製造品的工業國家。在1780年,英國出口的工業品是1770年出口的8倍。

8、技術的進步:集中表現在紡織業、冶金業,也是推動工業革命的最直接的動力,如煤和焦炭在熔煉過程中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各種金屬製成品的成本,化學的運用產生了一大批人工合成的新材料。筆者不再贅述。

對於工業革命的決定因素,學者們莫衷一是,往往會採用不同的歸並方式將上述因素加以分類,但總體而言多數集中在資本和勞動力的積累、技術的進步、人口的增長、寬松的政治環境這幾個方面。但是,隨著計量統計方法的改進和資料的不斷豐富,傳統觀點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挑戰。

二、傳統觀點的反駁

對於傳統觀點的反駁可以用以下問題來支撐:為什麼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法國等歐洲其他國家?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發生在18世紀後半期,而不是更早?有的學者認為工業革命的發生不是與國家相聯系,而是地區,我們之所以看到的是英國的崛起,無非是因為英國有更多更適合工業革命發生的地區而已;還有的認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應該是一個隨機的事件,種種看似可以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既不是充分也不是必要的條件;當然還有的學者表示,種種爭論更多的說明了對工業革命進行系統觀察和邏輯推理的能力的匱乏。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總結學者們對傳統觀點的批駁。

1、資源因素:毋庸置疑,煤礦和鐵礦對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不可或缺,但是從熱力和動力能源的角度來講,當時的木材、炭和水力都是煤的替代品,而且在蒸汽機發明之前鐵就已經在各國之間普遍流通了,而在1794-1796年,英國的鐵礦主要從瑞士進口,之後又大量依賴於西班牙的赤鐵礦。至於英國的棉紡織業,其原料則是完全依賴於原材料的進口。與之相比,瑞士和法國藉助其豐富的礦藏,似乎更有理由推進本國的工業化進程。

2、科學和技術因素:與傳統觀點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認同英國在技術創造性和教育上的匱乏。首先,很多的發明源於其他國家,比如提花機、漂白法、蘇打製作法、食品罐頭、機械亞麻織布機、煤氣燈、不間斷紙張的生產等等。確切的說,英國應該是一個技術創新的進口國和技術改進的出口國。其次,英國的公共教育體制是以僵化的學徒制度和有限的大學教育為依託的,與西班牙的精英和學院教育相比,科學知識的創新和傳播在英國變得艱難。因此,更多的技術革新不是由於自然知識的累積,而更多的是實用知識和技術嫻熟工種內部進行改進所帶來的勞動力的節約。在英國,科學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要緊密的多。那麼,如果說注重知識的應用和技術的開發是當時英國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法國和德國卻與技術革新的普及失之交臂,則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科學和技術因素的「決定」作用。

3、社會和制度因素:Perkin認為,判斷一個社會是不是更加有利於發生工業革命,取決於財富和社會地位之間的關系。英國正是給了這個問題一個最好的答案:在英國,財富的多少和社會地位被緊緊聯系在一起而不是截然分離,對財富或者對社會地位的追求是相伴而生的,這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儉改變原有的社會地位。但是,較之英國,荷蘭的尼德蘭革命發生的更早,可以說,荷蘭同樣是一個市民的、資產階級的或者中產階級的社會,同樣給予了資產階級寬松的社會環境,卻在英國同時代逐漸衰落。而法國,貴族的頭銜可以被買賣,而且很多所謂的貴族不過是「中產階級」的出身,只不過法國的「貴族」傳統使得這些新貴族們不得不適應一些更加奢華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不能不說是對傳統觀點的背離。另外,按照諾斯對產權的界定,明晰的產權有利於對經濟主體進行創新激勵和回報,從而有利於社會的技術進步。而英國的專利制度在1624年就已經建立,其他的歐洲大陸國家最早的也是在1791年之後了。但是,法國政府是通過皇家學院和由國家指派的長官來認定技術創新的,而且英國的專利制度也需要打一個折扣,因為在專利侵權案件中發明者並沒有給予足夠的平等,而且對專利的認定更多依靠的是微不足道的技術問題,而不是對發明本身的認定[7]。而且,即使沒有專利制度的保護,如Richard Arkwright(法院宣布他的發明不屬於專利保護的范圍),也不會對其「專利權」的使用帶來很大的困惑;有的時候,議會也會超越法院來對一些發明進行專利的認定;由於法律界定的模糊和執行上的不徹底,使得要麼有大量的訴訟案件難以很快裁決,要麼發明更多的以商業秘密的方式加以應用,而不再求助於專利制度的保護[8]。盡管這些例舉並不能夠反映當時的全部社會現實,而且專利制度畢竟只是處於起步階段,難免不盡完善,但是卻是對英國「想當然的」「卓越」的專利保護制度的一個有力反駁

但是,從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以下紕漏:

首先,如果工業革命是由一個關鍵因素決定著的,那麼我們在第二部分所總結的觀點就是一個有力的反駁,即幾乎沒有一個原因使得英國顯示出明顯、突出、獨一無二的優勢,而其他國家並不具備這個條件。

其次,如果工業革命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那麼隨著討論的深入,可能的決定因素會越來越多,但是,在沒有對工業革命深層次運行機制進行更多的探究時,我們能夠找到的只能是相關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很難想像由這些因素就一定會導致一場全方位的社會大變革。況且經濟現象是不可模擬的,那麼如何判斷某一個因素究竟是決定作用還是香港作用呢?答案尚未可知。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我們的確可以找到所謂的決定因素嗎?從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似乎並沒有這樣一個或者幾個因素可以使得英國遠遠優於其他國家,也就是說,也許並不存在著任何能夠對工業革命的發生起到決定作用的因素。

最後,第三部分中,隨著新的數據不斷得到修正,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工業革命似乎並不是一個振奮人心的「起飛」階段,而是一個平緩增長的長期過程。在這樣一個長期過程中,如果沒有任何因素能夠起到決定的作用,或者對其他因素起到決定性的影響,那麼工業革命在什麼地方發生、在什麼時間發生就具有了一定的隨機性。

對這個問題的解釋,N.F.R. Crafts試圖依賴另外一個角度——混沌理論。所謂混沌,是指某種確定的隨機性,「確定」是因為它由內在的原因而不是外來的雜訊或干擾產生;而「隨機性」是指不規則的、不能預測的行為。在經濟活動中,非均衡是更經常的現實,其中規則的周期起伏和不規則的隨機變化造成了經濟現象中的各種梯度和漲落。混沌吸引子在伸長與折迭操作中,將微觀尺度很小一點漲落很快的就提高到宏觀的尺度上表現出來,亦即宏觀經濟不規則的漲落時經濟系統內在的機制而非外界的沖擊。

藉助於混沌理論和雜訊現象,我們不妨對工業革命進行另一個角度的審視:在長期緩慢的積累過程中,工業革命所代表的時間段無疑應當被拉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一些產業或者局部的改善得以積累,並且連同其他因素一起,最終帶來了經濟和技術的全面革新。整個過程中並不意味著英國要比其他的國家(最常用來作比較的是法國)更有優勢或者更先進,也不意味著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因素決定了工業革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恰好在英國。我們甚至可以假設推動工業革命進程的一些因素並不發生在英國,而是因為有其他因素的傳導和激勵作用,才導致正效應不斷的放大,改良最終輻射到英國本土並且進一步加強。也許較「工業革命為什麼最先發生在英國」更有意義的,應當是「為什麼工業革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或者「工業革命究竟是漸變或者突變」,因為後兩者意味著也許混沌理論所提及的自然觀更加適合對工業革命進程的研究。

C. 金融資本是由什麼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

金融是產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融合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銀行壟斷資本和產業壟斷資本通過金融聯結、資本參與和人員參與緊密結合,產生了一種新型的壟斷資本,即金融資本。 這種融合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業資本在擴張過程中與銀行資本相結合;二是產業資本在多元化的產業延伸過程中與銀行資本相結合;第三,產業資本在收購、兼並、重組過程中與銀行資本相結合。產業資本和銀行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的整合是現代資本運營的必然。它體現了貨幣在市場經濟中的本質及其重要作用。

D. 金融資本的定義

金融資本
金融資本就是工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在一起而形成的壟斷資本。途徑包括金融聯系,資本參與和人事參與。
這種融合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產業資本在擴建過程中和銀行資本相結合;二是產業資本在多元化的產業延伸過程中和銀行資本相結合;三是產業資本在收購、兼並、重組過程中和銀行資本相結合。產業資本在其流通周期里與銀行資本的融合,是現代資本運作的必然。體現了貨幣在市場經濟中的本質及其扮演的重要作用。
當今證券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迅速發展拓展了金融資本這一概念的外延。其一,指用於增值的貨幣(資本)本身。這些貨幣以與用於工業、商業中的貨幣不同的特殊方式,即通過貨幣本身的周轉增值自身,中間不會轉換為生產資料製造商品,也不會通過買賣一般商品賺取差價。它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其二,指那些掌有大量貨幣,並將其(部分地)用於金融資本用途的企業及機構,如商業銀行、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及基金保險公司、金融集團、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等。
金融資本是指由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滲透、溶為一體而形成的最高形態的壟斷資本。金融資本取代產業資本占統治地位。 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與壟斷是這一切變化的基礎。沒有產業資本的高度集中,就無法為銀行提供大量的貨幣資本來源,也就不會有銀行資本的高度集中和壟斷。而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又反過來通過各種信用手段,促進產業資本進一步集中和壟斷。所以產業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從一開始就是同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交織進行的。
產業資本和銀行資本形成壟斷以後,兩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們相互滲透,日益溶合,終於形成了金融資本。金融資本投資對象主要是金融產品,如投資於股票,債券,銀行等。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金融資本全球化是國際資本流動發展的重要階段。

E. 英國很早就發展資本主義擁有雄厚的資本積累,為何會被新興的美國超過

英國的衰落
經濟因素主要是隨著「世界工廠」地位的喪失後隨之產生的一系列消極的因素,在英國世界工廠地位喪失後,原來的優勢開始轉化為一些沉重的包袱,這些包袱包括:陳舊的生產部門,墨守陳規的技術,落後的經營管理方式等等。陳舊的生產部門是指在英國經濟中長期佔主導地位的主要是傳統的工業部門,新的生產部門發展遲緩。這些新的經濟部門主要是指在本世紀初才發展起來的一些技術部門,而且它們的發展至今還遇到很大的阻力。墨守陳規的技術是指英國企業界對待技術引進和技術力量培養兩方面而言。英國企業界的基本態度在很長時期是保守的,它不願採取國外的先進技術,也不重視技術教育,以至於在技術上缺乏創新,因循守舊。落後的經營管理方式是指英國經濟中長期保持了資本主義初期的那種傳統的經營管理,無論是企業經營規模和組織還是企業的管理工作都大大落後於美國和德國。這一切不僅削弱了英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加速了英國的資本外流。利潤率過低或利潤率下降的趨勢迫使英國資本流向國外,這一點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不同,即資本的大量輸出並不是與壟斷統治在國內的確立直接聯系在一起,而是在壟斷統治確立之前,就因資本無法在國內被充分吸收而湧向國外了。資本過早地湧向國外,又反過來影響英國經濟的增長率,使得英國工業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進一步削弱。
使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獨特的社會結構。即它不是象當時歐洲的大部分國家那樣,是只有社會上層和社會下層的兩層式的社會結構,而是有一個強大的中間階層,正是這一獨特的社會結構,使得當時的英國具有了其它歐洲國家所不具有的活力,由於中產階級有條件積極地從事工商活動,從而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而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從形式上看,已是中產階級大獲全勝的時期,土地貴族的政治和經濟優勢都在喪失。但這一趨勢並不意味著貴族統治階級已經消亡,已經被趕出歷史舞台了。事實上,貴族統治階級通過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影響力,通過教育,仍然把自己的世界觀轉交給了新的繼承者。

在工業革命中,由於新興的資產階級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的觀念一度占據了社會思潮的主流,貴族階級的意識形態在18世紀未19世紀初已經處於沒落的境地,但新興資產階級的貪婪卻使它最終喪失了觀念上的「正統」地位。對在工業革命中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處於無助境地的窮人,資產階級並不願意去關心他們或是承擔一些起碼的社會義務,而貴族階層卻抓住了這一時機向窮人顯示了自己對他們的關心,以此來對抗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的勝利。貴族階級鼓吹保持古老的濟貧制度,應對窮人表現出一種「社會主人」的胸懷,並承擔「主人」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19世紀上半葉圍繞著濟貧法的一系列政治斗爭,最終使貴族重塑自己社會主人的形象,而發了財的資產階級不得不對自己的暴發戶的形象進行修飾,並在不知不覺中向貴族階層的價值觀念靠攏了
原來富有進取精神的資產階級現在已經在向土地貴族的精神世界靠攏,他們已在逐漸地放棄了他們的前輩得以成功的那些精神因素,而接受了一個與競爭性的工業精神毫不相關的新概念--紳士。而這一概念本質上是舊貴族價值觀念在新形勢下的復活。正如羅素所說,「紳士是貴族為了使中產階級遵守秩序而發明的一個概念。」此外,英國貴族的結構相對鬆散,具有某種流動性,這種獨特結構也使得它比歐洲的其他貴族更易於吸收新的精英進入自己的隊伍,雖然一些學者對英國貴族的結構比歐洲貴族更為開放還有質疑,但據龐弗里的統計,從1837--1911年間,新上升到英國貴族階層的人中,其他非貴族出身的人越來越多,從1837年左右10%上升到1911年的43%。這一統計數字如果不是絕對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英國貴族比較容易接受新的社會精英。一位英國公爵在本世紀80年代回答采訪者時說,「我們貴族是靠著不斷從人民中吸收新成員而獲得其自身的力量的。」自由主義的鬥士科布登在發現自己的同伴們開始以貴族階層的形象來重新改造自己時,不由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工業家和商人們努力致富的目標難道就是為了匍匐在封建主義的足下任由他們蹂躪嗎?毫無疑問,封建主義的價值優勢在本質上與中產階級的進取精神是不相容的。從推動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言,在工業革命中出現的公司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組織形式。公司使原材料,勞動和資本有效地結合到了一起,生產出商品和提供給社會的服務。正是公司在監督著整個生產的增值過程--從購買原材料,組織市場到最終分配產品,也是公司最終將新的思想和技術運用到實踐之中。在這個意義上,資本主義的活力完全依賴於它的公司的活力。但資本主義並不能自發地產生出完善的公司,公司的合法結構和它的目標依賴於商業文化和商業的組織結構,而這些東西又依賴於更廣泛的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精英的文化價值觀念。當英國的企業家們開始效仿貴族的生活方式時,公司的活力也就喪失了。據有關學者的權威統計,英國公司的競爭力不僅低於日本,德國的公司,而且還低於法國和義大利的一些公司。從規模上看,英國最大的公司也不如它的競爭對手的一些小公司,這種狀況顯然極大地影響了英國的國際競爭力。 英國人很早就有一種觀念,即認為政府的干預是一件只有利於少數人的行為,是一種為既得利益集團服務的事。在這樣的習慣制約下,英國政府長期未能採取一些有效的有利於發展的政策。比如對技術教育的忽視,使得英國在19世紀後期不能如德國和法國那樣提供足夠的技術工人。對一些重要的科研領域,政府也未能採取積極的扶持政策,而是任其自生自滅。甚至在20世紀的90年代,英國的職業培訓在22個發達國家中也是名列倒數第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英國政府內居然沒有一個主管工業的大臣。在這樣的體制下,英國政府未能對其經濟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然而,僅僅這些因素還不能使人信服。從更深的層次分析,英國衰落的制度性因素在它的興起過程中就以埋下了。英國17世紀的革命最終將權力從國王轉移到了議會手中,這本來是一次巨大的勝利,然而,善於妥協的英國人卻半途而廢,拒絕將自己的勝利用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來,結果,英國人沒有成文的憲法來保衛自己的權利,包括各種工業組織的合法權利,使得人們在處理很多事情時只能按照習慣進行。反映在政府的結構和設置上,則是不到萬不得已,政府決不會主動適應形勢進行變革,在英國經濟順利發展時也許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在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在財政政策上,其決策權不在英國政府手中而在英格蘭銀行,而英格蘭銀行主要是由一些金融家和商人所組成,他們並不代表工業家的利益。英格蘭銀行的股東們只想如何獲得更高的利息,完全不考慮英國工業家的利益。從1851-1913年間,英格蘭銀行的利率每隔6-8周就要波動一次,使得英國的企業家吃夠了苦頭。在經濟上英國政府未能有效地幫助自己的工業發展,但在對外政策上英國政府卻在有意無意地加重自己的經濟負擔。正如韓德森爵士所說,「這些年來,我們的外交政策無論基於何種原因而制定出來,它們對我國的經濟無疑都具有不利的影響。在一個過長的時期中,我們自不量力,試圖繼續充當世界強國。直至1965年7月,首相還說,『我們的邊疆是在喜馬拉雅山。』結果,我們在財政方面的攤子鋪得太大,從而又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經濟衰弱的真實情況,這時才被迫倉促收縮。」甚至在本世紀80年代,英國在研究與發展方面的投資仍然很少。80年代初,英國每在發展與研究方面花一美元,西德就花1.5美元,日本花3美元,美國花8美元。而且,英國的發展研究費用的50%用於非生產性的國防事業。相比之下,西德為9%,日本更微不足道。英國目前的國防預算在世界上居第三或第四位,海軍和空軍都在世界上居於第四位。這與它的國土面積和國民生產總值是不成比例的。盡管英國的國力已經下降,並且一再發表從世界各地撤軍的聲明,但迄今仍然沒有主動撤出任何一個殖民地。就這方面而言,英國政治家們沒有正確估計自己國家的實力,在國際事務中沒有沒有給自己正確定位,從而加重了英國的經濟壓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英國的衰落。
在某種意義上說英國衰落的原因是與它興起的原因一致的。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在很多方面是「摸著石頭過河」,它只能在探索中一步一步積累經驗,並在失敗與挫折中一點一點地進行調整。英國成功了,成功的原因事實上並不證明英國式的經驗一定就是最好的,而只是當時英國沒有更強的競爭對手而已。然而,英國人卻為自己的成功所陶醉,並沒有認真地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反而將一些弱點作為自己的長處保留了下來,在一些重大的問題上,英國人事實上並沒有完成現代化的任務。比如,英國的現代國家建設的進程一直很慢,以致至今尚未有一部成文憲法。英國人自己通常以這一點為自豪的資本,以為其顯示了英國式的自由。但恰好是這一點構成了英國衰落的主要因素。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有一部成文憲法,它不僅確定老百姓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它界定了政府的組織機構的責任,從而決定了這個國家應該如何管理。由於英國在歷史上一直沒有一部成文的憲法,結果使得在光榮革命後產生的英國政府機構基本上還是貴族式的,以致在新的發展機遇中又慢了半拍。在其它很多問題的處理上都是如此。在工業革命初期,慢慢依靠自己的經驗摸索也許不算一件壞事,但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事事依靠自己摸索顯然已經落伍。在這個意義上,英國政治機構的現代化任務還未徹底完成,它還需要進一步的現代化。如果它在完成這一任務前居然能夠在世界新一輪的發展中繼續領先,倒反而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了。

而英國由於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已經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並且已經習慣了自己獲得成功的那種生活方式,它在繼續創新以保持自己民族的活力方面比其它民族就顯得更為艱難。因為人們很難放棄自己已經習慣的較高的生活水準,重新在一個較低的起點上開始艱苦奮斗。即使少數知識分子能夠認清形勢,提出解決危機的方法,也很難為大眾所接受。二戰後英國歷屆試圖有所作為的政府在醫治「英國病」方面最終都無果而終,與這種大眾惰性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種現象證明了一條原理,即一個民族一旦落後,要想重新趕上去需要付出比原來落後的國家更加沉重的代價。

從英國衰落原因的分析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那就是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需要一種精神的動力和支柱,沒有這樣一種精神的動力,任何發展都難以持久。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艱苦奮斗精神總會逐漸消退,這是一種不以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趨勢。要保證原有的奮斗精神不致喪失,在制度化層面上的變革就不可避免。換句話說,一個民族的創新活力既取決於它的精神層面,也取決於它的制度層面。從鞏固勝利成果的角度看,制度層面的變革顯得更為重要。

從更深的層面分析,英國的衰落只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英國作為一個面積不大的島國,由於最先開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搶佔了不少殖民地,而一度在世界上發揮了與它實際能力不相稱的作用,成為一個所謂的日不落帝國,即我們所說的超級大國。但這種過度的膨脹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消腫」只是時間的早遲而已,現在英國的地位在某種意義上只不過是回到了它應有的位置上。就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每一個民族國家都不可能長久地「受惠」於歷史的機遇,它只能也只應該發揮它實際所擁有的能力。

F.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是什麼

金融資本一般指由各種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資本獲得迅速發展,相互滲透、溶為一體從而形成的最高形態的壟斷資本,金融資本的主要組織形式是金融資本集團;
金融寡頭指西方國家中掌握著經濟、政治統治權的大金融資本家或集團,以總公司的名義把它作為母公司,然後利用母公司的資本來購買其他企業的股票,掌握股票控制額,從而把它們變成自己的子公司,各個子公司再以相同的方式控制更多的公司,即孫公司,金融寡頭在經濟領域中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參與制來實現的。
拓展資料
金融(FINANCE或FINAUNCE) 就是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之後,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專業的說法是:實行從儲蓄到投資的過程,狹義的可以理解為金融是動態的貨幣經濟學。)金融是人們在不確定環境中進行資源跨期的最優配置決策的行為。
金融的構成要素有5點:
金融對象:貨幣(資金)。由貨幣制度所規范的貨幣流通具有墊支性、周轉性和增值性;
金融方式:以借貸為主的信用方式為代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對象,一般是信用關系的書面證明、債權債務的契約文書等;
包括直接融資:無中介機構介入;間接融資:通過中介機構的媒介作用來實現的金融。
金融機構:通常區分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金融場所:即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等等;
制度和調控機制: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控等。
各要素間關系:總體講各要素是既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金融對象、金融場所為金融體系硬體要素,金融方式、制度和調控機制為金融體系軟體要素,金融機構為其綜合要素;
具體講金融活動一般以信用工具為載體,並通過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作用來實現貨幣資金使用權的轉移,金融制度和調控機制在其中發揮監督和調控作用。
金融穩定
歐洲中央銀行有關金融穩定的定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表述為:金融穩定是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市場基礎設施運行良好,抵禦各種沖擊而不會降低儲蓄向投資轉化效率的一種狀態。
美國經濟學家米什金(Mishkin,1998)認為,金融穩定源於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能有效提供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機會而不會產生大的動盪的金融體系。
國際清算銀行前任總經理克羅克特認為,金融穩定可包括:
金融體系中關鍵性的金融機構保持穩定,因為公眾有充分信心認為這些機構能履行合同義務而無需干預或外部支持;
關鍵性的市場保持穩定,經濟主體能以反映市場基本因素的價格進行交易,並且該價格在基本面沒有變化時短期內不會大幅波動。
大多數的觀點是將金融穩定看作金融機構的穩定、主要是銀行的穩定,或者可以理解為金融系統中主要和絕大部分的金融機構經營穩健而不影響市場信心。金融不穩定往往以金融中介的脆弱性或資產價格的異常波動為表現,這也正是監控金融穩定狀況的主要依據。
金融穩定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動態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種金融運行的狀態,體現了資源配置不斷優化的要求,服務於金融發展的根本目標。

G. 英國茶葉收入是鴉片的5倍,鴉片戰爭有另一種可能嗎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引文中指出了英國政府從茶葉貿易中獲得的收入在1836年增長到了4,674,535英鎊,占國庫總收入的16%左右,那麼,英國政府同期每年從鴉片貿易中獲得多少收入呢?

在1961年出版的一本名為《帝國主義侵華史》的書中,節選了1832年英國政府對印度政府財政情況的一份調查報告:

孟加拉的鴉片專賣每年供給政府數達九十八萬一千二百九十三金鎊的收入。鴉片稅是按成本百分之三百零一點七五的稅率徵收的。在目前印度財政收入的情況下,要拋棄如此重要的一種稅收,看來是不適當的。鴉片稅是這樣的一種稅,它主要由外國消費者來負擔。整個說來,它比之任何可能代替它的稅,更不易遭人反對。

460萬英鎊(1833年為330萬)和98萬英鎊,哪個多?

在過去的故事版本里,鴉片收入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利益,號稱佔印度政府收入1/7,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具體的數據可知,這個數字很不靠譜。

至此,輿論被推上了頂峰,以紡織工廠主的為代表的工業資本家們也聯名抗議,強烈要求議會和政府打擊清王朝,徹底破除清王朝的貿易保護和不平等歧視。

哪怕是這樣,英國外相仍舊在告誡他的將軍們,這並不是一場「戰爭」(war),而是一次報復(reprisal),因為依照國際法,戰爭期間要終止貿易,所以,英國政府自始至終沒有宣戰,當然,大清朝也不知道什麼叫近代意義上的宣戰。

因此,盡管江浙仍仍舊炮火連天,剛剛繳納了贖城費後的廣州,很快便恢復了茶葉出口……

說到這兒,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下結論,相對於鴉片貿易,英國政府在茶葉貿易上的利益更加核心,如果鴉片戰爭前夕的清朝,能夠更加善用自己手中的底牌,戰爭未必是最終的結果,林則徐看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對結局,以至於今天的國人還在嘲笑他所說的「斷絕茶葉大黃,永遠不準貿易」、「以茶易煙」,根本沒想到這才是正解。

H. 資本主義主導全球化,帶來哪些問題

全球資本主義不僅沒有消除或減輕兩極分化,反而產生了新的兩極分化,並且在相當程度上加劇了原有的兩極分化。許多左翼學者認為,全球資本主義所帶來的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一種更為不公正的秩序,它導致了權力、財富、自由、機會在新的條件下的不公正分配。

這種新的兩極分化首先是上面指出的,富國與窮國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南北之間的不平衡發展。



(8)有學者認為英國金融資本擴展閱讀

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追逐利潤的活動。例如,私募股權基金與對沖基金是比較典型的金融資本,雖然它們也可能進入實體經濟的某一產業領域,並在其中停留一段時間,但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金融系統進行貨幣財富的積累。

傳統上,企業的收購與兼並主要是由產業資本進行的,並非金融資本主導的領域。但是,20世紀後半期,隨著金融資本主義的興起,私募股權基金與對沖基金開始參與跨國並購活動,而且它們參與的跨國並購交易在全球跨國並購交易中所佔的比重迅速上升。

I. 金融資本形成的三個途徑

金融資本形成的是兩個途徑,不是三個途徑。
金融資本形成的途徑主要有兩個:
(1)資本的相互滲透,即壟斷銀行和工業壟斷組織通過相互購買對方的和債券,以及通過銀行創辦新的工業企業,工業壟斷組織創辦新的銀行的辦法,實現資本的融合。
(2)人事上的結合,雙方互派人員進入對方的管理機構擔任要職,相互控制。
(9)有學者認為英國金融資本擴展閱讀:
一、金融資本是什麼?
金融資本是指壟斷銀行和工業壟斷組織在一起進行資本融合,從而達到壟斷的目的。一般認為,金融資本是普通資本主義在向帝國主義過度時間段之內形成的資本類型,主要特點在於其資本壟斷的特性。在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中,銀行壟斷資本的實力在不斷的增強,同時使得金融機構的形式多項化,促進了一定范圍內的金融業務多元化。
二、什麼是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1、金融資本一般指是指由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相互滲透、溶為一體而形成的最高形態的壟斷資本;金融寡頭指西方國家中掌握著經濟、政治統治權的大金融資本家或集團。金融資本的主要組織形式是金融資本集團,金融寡頭在經濟領域中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參與制來實現的。
2、金融寡頭通常自己使資本掌握總公司,然後通過總公司作為「母公司」,然後利用「母公司」的資本購買其他企業的股票,掌握股票控制額,把它們變成自己的「子公司」,各個「子公司」再以相同的方式控制更多的公司,即「孫公司」。
3、金融是市場主體利用金融工具將資金從資金盈餘方流向資金稀缺方的經濟活動。主要指與貨幣流通和銀行信用相關的各種活動。主要內容包括貨幣的發行、投放、流通和回籠;各種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項貸款的發放和收回等。
4、銀行是依法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不同類型的銀行職責不一樣,按照類型分為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世界銀行等,商業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

J. 為什麼說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是場金融革命它在金融領域有哪些創新與發展

你好!我為你解答一下:工業革命發生前,英國實際上已經歷過一場金融革命(西方的經濟史學家將英格蘭銀行的創立、公債的發行和穩固以及其他金融業的變革稱為「金融革命」),金融革命不斷為工業革命注入資本燃料和動力。英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翰·希克斯(John Hicks)曾經詳細考察了金融對工業革命的刺激作用。他指出,工業革命不是技術創新的結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結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結果。工業革命早期使用的技術創新,大多數在工業革命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術革命既沒有引發經濟持續增長,也未導致工業革命。因為業已存在的技術發明缺乏大規模資金以及長期資金的資本土壤,便不能使其從作坊階段走向諸如鋼鐵、紡織、鐵路等大規模工業產業階段,「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John Hicks,1969)。工業革命興起的新產業,其工業原料成本、研發成本、人力成本、廠房成本、設備成本等開支都十分巨大,如機械製造,冶金,鐵路等等都屬資金密集型行業,對廉價資本依賴性大。英國光榮革命,建立的文官制度和自上而下垂直征稅稅體系以及憲政改革對約束政府行為產生了可信承諾,使得英國國會能夠嚴格督導政府的財政支出,使私人債務清償方面具有較高的信譽保證。高效、透明、有序的稅收體系,不僅令新興的工業企業免受苛捐雜稅困擾,且令英國國債在世界范圍內享有極高信譽,其長期公債利率一降再降,最後僅3%利率水平,銀行利率降得更低(公債利率一般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英國在發展國債市場之後,進一步發展了股票市場、企業債券市場等等,如倫敦證券交易所。這些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廉價資金」。

閱讀全文

與有學者認為英國金融資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紐約股票熔斷 瀏覽:471
傭金寶開戶後賬號知道怎麼登陸 瀏覽:245
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 瀏覽:90
安信信託2018年2季度業績 瀏覽:373
90年代黃金差美元強 瀏覽:927
大有期貨董事長 瀏覽:435
證券業2016年發展報告 瀏覽:230
世界期貨重大事件 瀏覽:167
雇員受益信託例子 瀏覽:560
贊助金額是融資嗎 瀏覽:647
貸款利率多少現在 瀏覽:37
通達信主力機構買入出貨指標公式 瀏覽:349
股票本金與利 瀏覽:948
海通證券賬戶如何激活 瀏覽:200
民生銀行瑞贏理財安全嗎 瀏覽:947
株冶集團重組嗎 瀏覽:195
人名幣兌外匯 瀏覽:95
上市公司1季度報表披露時間 瀏覽:500
基金證券股票理財 瀏覽:471
上汽集團2013年銷售業績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