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中信信託2005

中信信託2005

發布時間:2022-10-20 07:32:50

Ⅰ 中國十大資產管理公司

Ⅱ 請問中信集團和中信銀行有關系沒有

中信銀行為中信集團公司的子公司,目前中信集團擁有中信銀行100%股權.

作為中信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信銀行這些年創造了不俗的業績,可以說為中信集團公司立下「汗馬功勞」。2005年11月,「中信實業銀行」更名為「中信銀行」。

以資產值計算,中信銀行目前是內地第七大銀行。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年末,該行經營利潤達到63.34億元,全行資產規模達6165.45億元,各項存款余額折人民幣達5309.1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折人民幣3706.75億元。

Ⅲ 請問「中信建設」和「中信證券」具體是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CITIC Securities Company Limited)是中國證監會核準的第一批綜合類證券公司之一,前身是中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於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注冊資本6,630,467,600元。

2002年12月13日,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核准,中信證券向社會公開發行4億股普通A股股票,2003年1月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股票簡稱「中信證券」,股票代碼「600030」。

國華國際工程承包公司(又稱中信建設國華公司)成立於1986年,為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旗下從事國內外工程總承包及相關業務的全資子公司。

(3)中信信託2005擴展閱讀:

公司致力於在EPC工程總承包、PPP、BOT融資建設、項目管理等方面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大型國際工程承包商。公司先後承攬了眾多大型、特大型工程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

中信證券下屬中信建投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中信金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中信萬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中證期貨有限公司、

金石投資有限公司、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標普指數信息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包括所屬子公司在內,中信證券在境內合計擁有165家證券營業部、61家證券服務部和4家期貨營業部。

Ⅳ 於泳掌舵鴻商再進擊:負債859億入主納晶科技 中法人壽欲上市

12月23日,新京報貝殼 財經 記者獲悉,納晶 科技 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於泳。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鴻商集團還曾起訴納晶 科技 多個股東。

納晶 科技 之外,鴻商的保險布局也在加碼。

記者自中國銀保監會官網獲悉,銀保監會批准了中法人壽注冊資本從2億元增至30億元,由寧德時代新能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以下簡稱「寧德時代」)認購新增注冊資本中的9億元人民幣,由青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山控股」)認購新增注冊資本中的9億元人民幣,由鴻商集團認購新增注冊資本中的7.9億元人民幣,由貴州貴星 汽車 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星 汽車 」)認購新增注冊資本中的2.1億元人民幣。

鴻商集團為國內大型民營投資集團,實際控制人為於泳,有「隱商」之稱。近年來,憑借在洛陽鉬業的成功投資,鴻商集團迅速崛起,其稱,通過靈活股權投資、公開市場投資、並購整合等多種投資方式,實現投資價值最大化。

持續擴張之際,鴻商集團業績呈現爆發之勢。

鴻商集團公司債券2020年半年度報告顯示,營收約為467.45億元,同比增長368.40%;凈利潤約為54.91億元,同比增長240.58%。

三季報披露,截至9月30日,鴻商集團負債合計約859.54億元,2019年同期約為754.50億元。

記者注意到,鴻商集團獲得多家國際銀行的傾力支持,其2020年中報披露,包括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建設銀行,以及荷蘭銀行、渣打銀行、匯豐銀行等綜合授信額度為1231.13億元,2019年底銀行授信總額度為1196.66億元。

此前已持續輸血

2019年12月,銀保監會曾下發《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明確取消合資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時點的通知》。該通知稱,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下稱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

一位行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貝殼 財經 記者,這意味著行業天花板限制被打破。

記者注意到,中法人壽此番引入的新股東陣營堪稱豪華。

其中,寧德時代是全球領先的鋰離子電池研發製造公司,目前在國內號稱新能源 汽車 電池王者。

青山控股實力更為雄厚,其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和不銹鋼巨頭,名列世界五百強。

記者注意到,增加註冊資本和股權轉讓後,鴻商集團有限公司持股33%,寧德時代持股30%,青山控股持股30%,貴星 汽車 持股7%。

中法人壽成立於2005年,由中國郵政集團與法國人壽合資設立,雙方各持50%股權, 注冊資本2億元。不過,中國郵政集團在2009年另起爐灶成立了中郵人壽。2014年9月,中國郵政集團開啟對公開掛牌轉讓中法人壽之旅,並對受讓方作出明確限制,將商業銀行、證券機構和外商投資企業排除在外。

2015年4月,保監會批文中國郵政集團將持有的中法人壽50%股權中的25%轉讓給鴻商集團,另外25%轉讓給人濟九鼎,法國人壽將其持有的中法人壽25%股權轉讓給鴻商集團。至此,鴻商集團持股50%,成為控股股東,人濟九鼎和法國人壽各自持股25%。

2017年4月和8月,中法人壽曾兩次提出增資計劃,但都未能被批准。上述股權架構延續至2020年第三季度。

中法人壽官網發布的2019年度信息披露報告顯示,該公司營收約為204.08萬元,與2018年相比下降了約80.0%;凈虧損由2018年的6698.41萬元縮減至2019年的6228.96萬元。2020年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季度報告顯示,保險業務收入為0元,凈虧損約為1217.44萬元。

上述季度報告稱,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來,資本金從未得到過補充,因持續虧損,資本金已消耗殆盡,現金流持續凈流出,公司自2017年4月即出現流動性枯竭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中法人壽頻繁與鴻商集團簽署借款協議。最新一次借款是2020年12月7日,金額為1000萬元。借款資金主要用於應對中法人壽出現的流動性風險,滿足維持日常運營的基本需要。

中法人壽官網披露,2020年共計借款4次,累計金額為3700萬元;2019年共計借款5次,累計金額為5400萬元;2018年共計借款9次,累計金額為6910萬元。2017年共計借款9次,累計金額為13084萬元。四年累計借款為29.094億元。

持續擴張的鴻商系

在參與投資中法人壽之前,鴻商系還曾涉足百年人壽。

2013年8月,鴻商集團曾閃電持股百年人壽,持股比例約8.47%,與大連港集團等7家公司並列為最大單一股東。然而4個月後,鴻商集團清退全部持股。在撤出後,有媒體引述業內人士稱,鴻商集團在尋找新的獵物,包括信泰人壽、新光海航人壽和幸福人壽等。幾經競價和商務談判,鴻商集團聯合人濟九鼎參與入股中法人壽。

據報道,「鴻商集團其間還看中過信泰人壽、新光海航人壽和幸福人壽等,這幾家保險公司的部分股東彼時也有意出售股權。但最後皆因各種原因無疾而終。」

鴻商產業控股集團創立於1998年,2003年在整合附屬機構及所投資企業的基礎上,組建為專業化的產業投資控股集團。鴻商集團實際控制人於泳的暴富源於參與洛陽鉬業的投資。

鴻商集團在2020年中報表示,正在打造三個業務板塊,即以洛陽鉬業為主體的國際化礦產資源行業運營板塊、以中法人壽為主體的現代金融服務板塊和以鴻商資本為主體的新興 產業投資板塊。

近年來,鴻商系持續擴張。

對於前文所述中法人壽,鴻商集團在2020年中報表示,公司的戰略目標是:在資本實力、業務規模、業務品質、投資回報方面成為中國壽險業第三集團的領先企業,為公司公眾化奠定基礎,未來躋身中國中型壽險公司行列並上市成為公眾公司。

洛陽鉬業方面的並購車輪繼續行進。近日,洛陽鉬業披露子公司NREIT從FCX購買了兩家公司全部股權,從而獲得位於剛果(金)的PDC95%的股份,獲得相應的Kisanfu銅鈷礦權益。交易已獲得當地政府和百慕大金融管理局批准。Kisanfu銅鈷礦與洛陽鉬業Tenke銅鈷礦距離僅33公里。

戰略新興產業投資方面,鴻商集團主要投資方向為醫葯、新材料、TMT、現代金融服務等領域,所投資的行業在穩定性與成長性之間合理配置。

截至2020年6月末,鴻商集團戰略新興產業投資的主要被投資實體包括:寧德時代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納晶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創新 科技 有限公司和聯芸 科技 (杭州)有限公司等。

12月21日收盤後,納晶 科技 發布收購報告書等多條公告,公司由無控股股東變更為鴻商集團,由無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於泳。隨著過去一個月納晶 科技 原董事相繼辭職,鴻商集團開始派駐自己的董事補足,五人董事會已佔三席。

納晶 科技 成立於2009年8月,是一家以量子點半導體新材料為技術核心的企業,主要業務是量子點新材料的研究、製造及應用技術與產品的開發。2014年8月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

記者注意到,2014年8月,納晶 科技 掛牌新三板後幾個季度,前十大股東每個季度幾乎都有變化。2014年12月,匯橋投資成為納晶 科技 第二大股東,隨後在前十大股東席位中波動。2015年一季報顯示,鴻商集團通過流通股成為第三大股東,直到2019年11月,鴻商集團成為第二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鴻商集團曾起訴納晶 科技 多個股東,原因系2015年至2016年期間,鴻商集團與中信信託公司簽訂了三份資金信託合同,分別向納晶股份的員工持股平台寧波新薈菁提供了一筆貸款,以及向高磊生參與持股的北京鼎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鼎聚」)提供了兩筆貸款。鴻商集團與後兩者簽訂了貸款合同,但是後者未能按照約定清償貸款本息。

於是,2019年,股東減持股份,所得資金用於歸還貸款。2019年10月,納晶 科技 發布公告稱,法院判決寧波新薈菁將其持有的約415.57萬股過戶給鴻商集團,或向其償還貸款本息約3020.07萬元,罰息和復利約304.49萬元;北京鼎聚將其持有的約1129.43萬股過戶給鴻商集團,或向其償還貸款本息約8334.41萬元,罰息和復利約840.29萬元。累計約1.25億元。

2020年,納晶 科技 啟動定增,鴻商集團及匯橋投資以每股4元的價格認購定增股份。然而,定增並不順利,說明書七次修訂後,12月7日公布結果顯示,鴻商集團及匯橋投資合計控制21.33%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

Ⅳ 國內歷史上有哪些保險公司破產

安聯大眾,前幾年倒的。但其業務被其它公司接手的,保險法有規定 保險公司不能申請破產保護。

中德安聯由全球最大保險集團之一的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和中國中信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合資組建,於1999年1月25日在上海正式開業。

2005年10月12日保監會正式批准安聯大眾股權變更申請。安聯大眾稱,公司客戶和業務夥伴的利益不會因為公司股權變更而受到影響。在整個過程中,公司的所有業務都保持正常運行。

安聯大眾有關負責人表示,中信信託和大眾保險將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完成交割手續,其中涉及公司更名、工商注冊等程序。該負責人還透露,安聯大眾的8位董事會成員中,4位來自安聯集團,4位來自大眾保險,股權變動之後,大眾保險的4位董事成員將由中信信託取代。

(5)中信信託2005擴展閱讀:

企業大事記

經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安聯集團於1993年12月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代表處;1994年又在上海和廣州分別成立了代表處。在安聯上海代表處,有來自總部設於歐洲的安聯風險咨詢和顧問公司的技術專家提供的有關技術和風險管理的咨詢。

在同濟大學,安聯出資建立了中德學院安聯保險教研室提供保險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旗下的德累斯頓銀行也設立了教研室提供金融專業研究課程。(現任安聯集團董事的蔡德禮先生曾祖父就是同濟大學前身「德文醫學堂」的創辦人之一)

2001年3月安聯大眾與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簽約,成為該俱樂部當年唯一指定保險贊助商。

2006年安聯大眾人壽保險公司變更為中德安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部位於上海,安聯仍持有有51%的股份,繼續保持控股地位。

同時,在引進了國務院國資委直屬企業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信託作為合資夥伴後,安聯在華分支機構的社會認知度得到提升,有利於進一步拓展壽險業務。

Ⅵ 信誠基金公司怎麼樣

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信集團旗下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英專國保誠集團股份有限屬公司和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在上海攜手投資創辦的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公司成立於2005年9月,注冊資本人民幣2億元,其中,中信信託與英國保誠集團各持股權49%,並列為第一大股東,中新創投持股2%。
信誠基金現有32隻公募基金產品(截至2014年12月底),分別投資於不同的市場和資產類別,產品線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指數分級基金、QDII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為客戶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選擇。
憑借保誠集團在亞洲的跨市場合作平台,以及信誠基金專業的投研團隊,信誠基金為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提供投資咨詢顧問服務。2011年,信誠基金獲得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資格。
主要理念為:信誠基金融合了中信對本土市場的深刻理解和充沛資源,以及英國保誠在國際資產管理領域的成功經驗。「滿載誠信,全力以富」, 以專業、嚴謹的態度,為投資人提供優質的投資理財產品和服務。值得投資者的投資。

Ⅶ 國內信託從什麼時候開始發起的

信託是建立在財產轉移和財產處分基礎上的法律制度,是以經濟自由為前提的。因此,我國信託制度的再次導入是與改革開放密切相關的,這也決定了信託業的演進具有我國轉軌經濟的特點。我國信託業從1979年開始至今經歷了計劃經濟、計劃與市場混合經濟和市場經濟三個發展階段。因此,我國信託業的發展基本上也就可以理解為三大階段,即:恢復與擴張階段(1979—1992)、整頓階段(1993—2001)和規范階段(2002至今)。

目錄
一、我國信託業的恢復與擴張階段(1979—1992)
1.1、改革開放前的我國信託業簡介
1.2、我國信託業的恢復與擴張階段
二、我國信託業的整頓階段(1993—2001)
三、我國信託業的規范階段(2002 至今)

一、我國信託業的恢復與擴張階段(1979—1992)

1.1、改革開放前的我國信託業簡介

20世紀初,面對當時日益加重的信用危機,我國一些了解西方文化、鼓吹我國經濟進步的人士建議學習西方,改造傳統信用制度,建立近代金融制度。我國「信託」二字最早的導入是在上海,1919年聚興城銀行上海分行成立信託部,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信託部,可以說是我國現代信託業的發端。1921年我國通商信託公司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專業信託公司,從此信託公司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並得到很快發展。除了民營的信託業外,官營信託機構在1931年也開始出現。1935年設立了中央信託局,到1937年信託業有了一定發展。上海、東南等十幾家信託公司大多兼辦銀行、儲蓄和保險業務,也有一些銀行設立了信託部。此外,還有官辦的上海市興業信託社和中央信託局。各家經營的業務大同小異,即信託存款、信託投資、證券信託、商務管理信託、監工測量信託、保管信託、遺產信託、監護信託、房地產信託、代理信託等,但實際上有些業務並未形成完整的市場,其信託業可以說是「金融超市」,除了信託的基本功能外,還具有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的功能。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自己的信託機構——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信託部,其業務包括房地產、運輸、倉庫、保管及其他代理業務。同所有領域一樣,國家對舊中國的信託業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對於原來的民營信託公司和銀行信託部,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整頓和改造。一部分資力不足、缺乏正常業務的機構首先被淘汰停辦;餘下的被納入金融系統,與銀行錢庄一起走國家資本主義道路,但1951年9月以後陸續停辦。這主要是在以公有制改造為主要手段的金融體系重建過程中,穩定金融局勢、實現經濟恢復是政府主要的目的,政府壟斷了金融機構的產權,形成了完全單一化的國有產權制度。隨著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完成,原有的信託業務消失,對於官營信託公司予以沒收和接管,並直至1952年全行業公私合營為止。至此,信託業在我國的發展告一段落。雖然在國營銀行里設有信託部門,但很快同民辦信託機構一樣收縮業務,最後停辦。

1.2、我國信託業的恢復與擴張階段

從信託起源和發展來看,信託功能與商品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制度的完善有著密切關系。我國信託制度的再次引進使我國信託業迅速發展,同時,特殊的國情,又使我國信託業在不斷「糾錯」中艱難的成長。

1979年10月,改革開放後的我國第一家信託機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宣告成立,直屬國務院領導,可以辦理國際信託投資和金融業務。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開始恢復信託制度,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是在特定時期我國金融改革與制度創新的產物。

198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國務院關於銀行要試辦信託投資公司的指示,正式開辦信託業務。此後,各家銀行、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等紛紛設立信託投資公司,其中,國有銀行的一些省級分行也相繼設立信託機構。從1980年到1982年底,全國各類信託投資機構己有620多家,其中,中國人民銀行的信託部186家,建設銀行的信託部266家,中國銀行的信託部96家,農業銀行的信託部20多家,絕大部分是地方政府和專業銀行開辦的,少數幾家是中央部委開辦的。當時設立信託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充分利用各種渠道的多餘閑置資金,以彌補銀行信貸之不足。我國信託業的重新崛起,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突破。但是,我國信託業從「出生」起就被賦予了高級形態——金融信託,遠比受託理財要多的功能,它肩負著為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籌集社會資金和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的功能。我國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地方政府和各部門的積極性,人民銀行相關政策使信託業迅速的發展,基本上處於自由發展階段,出現了一定的盲目性。信託業的金融功能(主要是信用中介、支付功能和信用創造功能),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基本建設規模,沖擊了信貸收支平衡。有鑒於此,國務院於1982年4月下達了《關於整頓信託投資機構和加強更新改造資金管理的通知》,規定除國務院批准和國務院授權單位批準的信託投資公司以外,各地區、部門都不得辦理信託投資業務,已經辦理的限期清理。要求信託投資業務全部由銀行來辦,地方信託投資公司一律停辦,這一階段整頓的重點是業務整頓,限定信託業只能辦理委託、代理、租賃、咨詢業務。

到了1984年,我國信託業發展又出現了一次高潮。但是,信託業務的內容和方式並未體現現代信託業的特徵,基本上還在行使銀行功能,是銀行存貸款業務的重復。而且,其資金多用於投資固定資產領域,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固定資產規模的膨脹。

到1984年底,針對當時經濟過熱造成貨幣投放和信貸規模雙重失控現象,我國宏觀經濟採取緊縮性政策,信託業再一次開始全國性整頓,暫停辦理新的信託貸款和投資業務,對存貸款加以清理。同時,國務院要求停止辦理信託貸款和信託業務,對己辦理業務加以清理,次年又對信託業資金來源加以限定。

在1986年以後,我國經濟出現過熱,導致資金需求過大,引發了信託業的迅速膨脹和再次擴張。由於監管工作跟不上,嚴重干擾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分散了有限的資金,擴大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影響了國家的宏觀調控,再次給國民經濟造成了負面影響,隨著國家對經濟實行治理整頓,信託業又面臨整頓收縮的局面。在這期間,我國人民銀行先後頒布了《金融信託投資機構管理暫行規定》和《金融信託機構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兩個法規性文件,就信託機構、信託業務和資金管理作了一些規定,對規范信託業務和防止信託投資公司信貸業務沖擊信貸收支計劃發揮了一定作用。以市場經濟為取向所進行的改革使原體制無法滿足「經濟高速發展」對資金產生的巨大需求,從而各專業銀行相繼成立信託投資公司或信託部,各地方也設立信託機構。

198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清理整頓信託公司的文件。同年10月,人民銀行開始對信託業進行整頓。第二年,國務院針對各種信託投資公司發展快,管理較亂的情況,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清理整頓。至1992年,我國信託業一直處於發展的低潮階段。總體上看,當時的信託投資公司面臨資本規小、運營風險高、資產質量差、主業不明確、經營不規范等問題。因此,管理層先後於1982年、1984年、1986年和1989年對信託業進行了四次清理整頓。

二、我國信託業的整頓階段(1993—2001)

1993年後我國經濟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經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機制基本上轉變到以市場為主體的軌道上來。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我國金融體制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例如,多元化金融體系的建立、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金融分業監管體制的確立和加入WTO等等。而信託業卻是進入了長達七年的整頓,直到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頒布。

1993年,為治理金融系統存在的秩序混亂問題,開始全面清理各級人民銀行越權批設的信託投資公司。到1993年,全國的信託投資公司達到389家(不含各地越權審批的機構),總資產規模近4300多億元。其大致格局如下: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級政府)創辦的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如上海市政府創辦的「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二是各專業銀行(包括總行與分行)設立的全資附屬性的信託投資公司或信託部,如中國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這類信託機構為絕大多數;三是各地方政府創辦的信託投資公司,如北京市政府創辦的「北京市房地產信託投資公司」;四是各行業部門創辦的信託投資公司,如中國人民保險
公司創辦的「中國人保信託投資公司」等等。至此,我國信託業進入了清理整頓。
1995年,又進行了全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重新登記和國有商業銀行與所辦信託投資公司的脫鉤工作。到1997年末,全國共有信託機構242家,資產規模約為4600億元左右。這些信託機構舉步維艱,普遍存在資產質量差、支付困難和破產危機等問題。

1999年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決定對當時的239家信託投資公司進行全面的整頓撤並,按照「信託為本,分業管理,規模經營,嚴格監督」的原則,重新規范業務范圍,把銀行業和證券業從信託業中分離出去,同時出台嚴格的公司設立條件。信託業又再次進行了整頓,採取撤銷、改組、合並、移交等措施大量撤並信託機構。信託業在整頓金融秩序中不斷調整,各種問題不斷暴露,由於管理失控,監管滯後,大量的信託公司出現盲目拆借資金,大規模發放貸款,以及投資炒作房地產和股票,甚至出現了在STAQ系統等國債回購市場買空賣空變相違規拆借資金等問題,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停止了銀行向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金拆借,銀行不得向自辦的各種經濟實體注入信貸金,並限期收回己投放的資金,從資金來源上限制了信託投資機構擴大貸款規模的能力。

從業務角度來看,多年的「金融超市」功能使很多信託投資公司不僅獲得了國內國際渠道的融資權,還相繼獲得了進出口貿易、房地產開發、租賃等多項投資經營權,並向企業、政府提供貸款。國家分別於1995年、1998年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等法規,從法律上規定了金融各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

從1995年起,我國人民銀行加大了對信託機構的監管力度,全面引入並開始實行金融市場退出機制,金融退出機制開始啟動。1995年10月,我國人民銀行接管違規經營、資不抵債的中銀信託,並要求所有銀行開設的信託投資公司全部與銀行脫鉤或轉為其分支機構;1997年2月,我國農村信託投資公司因到期債務不能償還被關閉;1998年6月,我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因同一原因被關閉:1998年10月,按照市場原則和法律處理程序,號稱我國信託業「老二」的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也因資不抵債和支付危機被關閉。199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華融、長城、東方、信達、中保等五家信託投資公司撤銷;3月,我國電資力信託等6家信託投公司和中經開等7家信託投資公司分別完成改組和從中央移交給地方的工作。4月,財政部發布關於《信託投資公司清產核資資產評估和損失沖銷的規定》,由此全面拉開了金融信託業20年來的第五次整頓的序幕。

2000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召開了信託投資公司清理工作會議,其中,特別強調了保留的信託投資公司的條件是不得有逾期外債、不得有個人債務、不得有分支機構、不得有資金缺口、資本金在按有關規定沖銷呆帳、壞帳和投資損失,並彌補歷年累計經營虧損後,不得低於人民幣現金3億元等。』這次整頓的目的是要讓我國金融信託業回歸至信託本業上來,真正辦理「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信託業務,整頓的重中之重是要使信託業和銀行業、證券業分業經營,不能用負債資金從事投資、貸款業務和證券業務。

在這次整頓中,將對各類信託投資公司分類處理,進行合並重組、擴充資本金、壯大經營實力,提高資產質量、降低經營風險;不符合條件的信託投資公司將被摘去其金融牌照,改為各類實業公司或改為財務公司和證券(經紀)公司,以銀行業務為主的信託投資公司,經協商可轉為國有獨資銀行的分支機構。這次整頓一是把證券業務剝離出去,二是把銀行業務剝離出去,突出信託主業。在這一階段中,將按照國際通行的信託管理方式來規範金融信託業的各項業務,促使我國金融信託業走上規范之路,使之真正成為從事受託理財業務即從事中介服務的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金融服務體系。
在這一期間我國信託業主要呈現以下特徵:

1、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信託業的「金融超市」功能——混業經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而其本業——「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民事信託,幾乎沒有發展。信託業的一些重要作用和優勢逐漸消失,信託企業逐漸發展成兼營銀行業務、證券業務、投資經營業務的金融百貨公司,實際上己經名不副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託機構。

2、由於信託投資公司是各級政府出資建立的,一些信託公司己成為政府的「小財政」和「舉債的窗口」;

3、由於缺少信託業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一些信託公司為了生存只得「混」業經營,而經營結果又因企業產權不清,管理不善形成巨大的市場風險,以致最終被關閉。

三、我國信託業的規范階段(2002 至今)

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信託業生存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也發生了實質性變化。這些變化為我國信託業的規范發展和功能創新提供了基本的條件與基礎。2001年4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法》頒布,並在2001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我國信託業終於從制度上規范了信託關系和信託行為,確立了信託當事人的法律地位,為促進我國信託事業奠定了制度基礎。2002年6、7月又相繼頒布的《信託投資公司管理辦法》、《信託投資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使信託公司業務向本源回歸,即圍繞「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信託內涵開展業務,標志著信託業開始走上健康發展之路。與以前有名無實的信託業相比,整頓後的信託業面臨著內外發展的大好環境。
2003年,隨著金融機構改革的深入,原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和監管職能進行了分離,成立了銀監會,承擔原人民銀行對銀行和非金融機構監管等職能,信託投資公司由銀監會直接監管。信託投資公司由銀監會直接監管之後,信託投資公司的發展空間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信託業務更趨規范。截止2003年年底,共有59家信託投資公司完成了清理整頓和重新注冊登記工作,這標志著我國信託投資公司的第五次清理整頓已基本完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全新的信託業陣容基本形成。

在國務院確定的信託整頓方針的指導下,信託公司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接受管理的信託財產總額己近2000億元人民幣,營業性信託業務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國信託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受託管理資產達。2500多億元,其中信託財產1600多億元。全行業自有資本額481億元,資產負債率49%,全年共盈利15.5億元。至2004年6月底,信託公司從業人員約為4600人。2004年3到10月,我國銀監會的多位主要領導均明確肯定了信託業在改革開放及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指出信託業是我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之一。11月,經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歷經三年漫長籌備的我國信託協會第一次會員大會暨我國信託協會創立大會終於正式召開。從此我國信託業終於與其它金融機構一樣有了行業性的自律組織,有了面對社會和外界的統一形象與聲音。

另一方面,自加入WTO後,我國經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機制基本上轉變到以市場為主體的軌道上來。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市場體制不斷深化,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正在形成,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日益提高,經濟增長連續多年居世界前列,國民財富的增加和私人財產的保護,為信託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清理整頓後的信託投資公司通過資產剝離和增資擴股,增強了資本實力,優化了資產結構,構建了相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市場主體地位得以形成;從外部環境來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居民的閑置資金增多,投資理財的市場需求充分體現,這無疑為信託這一財產管理制度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信託法》的頒布使得信託所具有的制度優勢被法律認可,信託投資公司的發展有了制度的保證,而作為監管當局的銀監會對信託業賦予的產品開發備案制度大大降低了信託業產品創新的成本,這些環境和條件促成了信託業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取得了迅猛的發展。

從業務角度來看,2002年7月18日,上海愛建信託投資公司發售了首隻信託產品,這也被業內人士稱之為信託公司回歸主業的開端。從當時投資人的身份看,中老年人佔了相當比例。而信託公司的監管機構我國銀監會制定的法規,顯然是希望將抗風險能力較差的投資人排除在外。《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信託計劃的份數不得超過200份,單個信託計劃的最低規模為5萬元。2003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出台「121文件」,旨在遏制房地產投資過熱,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申請銀行貸款的門檻又大幅度提高——規定自有資金(指所有者權益)不低於開發項目總投資的30%。一些地產商們向銀行求貸無門時,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信託公司開始「拾遺補缺」。截至2004年12底,約有60隻集合資金信託產品通過信託公司網站公布了到期清算報告。從實際結果看,2004年幾乎所有信託產品均達到了預期收益水平,年平均收益率達到4.304%。其中北京國投的三環新城項目年均收益率超過預期收益0.3529個百分點;衡平信託不僅完成2004年到期的全部信託產品的兌付工作,而且其中
約30%的產品在收益水平和收益規模不變的前提下實現了提前清算,最高收益率超過6%。此外上海外環隧道項目資金信託計劃等24隻信託計劃也分別不同程度地超出了預期收益水平。

隨著信託業的不斷創新,財產信託也成為信託投資公司的「新寵」。例如,中誠信託率先推出了一項名為財產信託的信託計劃,隨後,各家信託公司紛紛效仿,並進行創新。2005年12月15日,期盼已久的金融創新終於面市——國內(兩個)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同時發行成功,並正式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其發起機構分別是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發行人分別為中誠信託和中信信託。2005年12月23日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與中海信託舉行簽約協議,委託中海信託理財30億元,期限一年,投向鐵道部的鐵路建設,由交通銀行北京分行提供擔保。自此以後,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除了委託基金管理公司投資證券市場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安全穩定的理財渠道。中海信託為信託業開辟了一條嶄新的籌資渠道,我國信託公司一次重要的業務機會來臨。同時,機構投資者的加入,使得信託公司能夠做大信託業務規模。不過,2004年初以來許多的創新最主要的意義是合理突破了200份的限制,能夠「圈更多的錢」。一些信託投資公司頻繁突破「一法兩規」框架,以「創新」之名行違規之實,主要表現在:一股獨大,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內控措施極不完備;明顯缺少市場公允的關聯交易,損害投資人利益;人才結構不合理,專業素質較低,少數公司在歷史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新的風險和壞賬又開始繼續累積。2004年慶泰信託投資公司投資證券市場資不抵債被關閉;2004年伊斯蘭信託投資公司和金新信託投資公司挪用委託人資產等問題被接管;因為炒作雲大科技(*ST雲大,600181)導致巨額浮虧,北方信託法人代表、董事長、總經理霍津義涉嫌重大違紀,於2005年12月2日被實施雙規;2005年12月30日,銀監會浙江監管局發布公告:由於金信信託違規經營和經營不善,造成較大損失,責令金信信託停業整頓。這使整頓後剛剛起飛的信託業又一次籠罩在厚重的陰雲之下,我國信託業又一次面臨嚴峻的考驗。

新的《信託公司管理辦法》、《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等法規在200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對信託公司的經營范圍和業務定位做出了新的規定。信託公司根據新規要求進行實業投資清理、存續業務的整改,以申請進行重新登記或執行過渡期政策。截至2008年2月,正常經營的54家信託公司中已有34家獲准換發新的金融許可證。

在新的法規施行下, 2010年,全國范圍內共有55家信託公司正常經營。共成立了2337隻集合信託產品。總規模達到2579億元。隨後幾年信託業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行業規模從11年的3000多億,在短短的5年時間。突破到16年的16萬億。其數量也增加到現在的68家。隨著政府對信託牌照的限制。國內信託公司的數量目前穩定在了68家。

隨著2016年9月1日《慈善法》的正式施行。各大信託公司紛紛設立慈善信託。信託公司業務出現了新的道路。

Ⅷ 中國中信集團公司的發展階段

創業時期
(1979年—1984年)
公司成立初期,主要通過吸引和利用外資,服務於國內經濟建設,發揮對國民經濟「拾遺補缺」的作用;同時在管理體制、經營方式和業務領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創新,率先對外發行債券,開辟了多種融資方式,最早開展了融資租賃、海外投資、國際經濟咨詢等業務,積極開展中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在許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
快速發展
(1985年—1988年)
這一時期,公司繼續開拓創新,利用外資發展投資業務,取得快速發展。為適應業務快速發展的需要,公司進行了機構改革,將主要業務部門分別獨立出來,先後成立了若干個專業子公司、地區子公司和海外子公司,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從事生產、技術、金融、貿易、服務等綜合性業務的企業集團。榮毅仁董事長制訂的「中信風格」,成為中信人的行為准則。
調整時期
(1989年—1992年)
根據國家對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公司圍繞加強管理、壓縮投資規模、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調整措施,公司業務在調整中繼續取得發展。1992年7月,公司制訂了十年規劃和
八五計劃,確定了「加強管理,提高效益,抓住機遇,積極發展」的基本方針和發展目標。
穩步發展
(1993年至今)
1993年3月,榮毅仁同志當選國家副主席,國務院調整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領導班子,魏鳴一同志任董事長,王軍同志任總經理。從1993年起,公司圍繞發展戰略、業務重點和經營管理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研討,注重克服重開拓、輕管理的傾向,加強經營管理,強化宏觀控制。 1979年1月17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約見胡厥文、鬍子昂、榮毅仁、周叔弢、古耕虞五人提出吸引外資解決經濟建設資金問題。
1979年2月,榮毅仁提出成立「中國國際投資信託公司」。
1979年7月1日,全國人大五屆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7月8日正式公布。同日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Trust & Investment Corporation)宣布成立,簡稱「中信公司」,注冊資金2億人民幣。
1979年10月4日,中信董事會在人民大會堂台灣廳正式成立。董事會成員共44人,榮毅仁、雷任民、吳志超、陳樹梓、王兼士為常務董事,榮毅仁為董事長,雷任民為副董事長。公司總經理為榮毅仁,雷任民、吳志超、陳樹梓任副總經理。其他董事包括馬萬祺、王少岩、王光英、王紀元、王寬誠、葉林、古耕虞、劉希文、劉靖基、孫孚凌、孫曉村、華煜卿、芮沐、肖桐、何賢、何郝炬、李文傑、李嘉誠、杜新波、邱純甫、陳希仲、湯元炳、周志俊、周寶芬、張敬禮、張遺、段雲、茅以升、鬍子嬰、經叔平、郭棣活、錢昌照、資耀華、曾定石、常彥卿、童少生、裴先白、繆雲台、霍英東等。
1980年6月2日,中信與日本東方租賃合資成立中國東方租賃公司。融資租賃成為中國唯一向外資開放的金融領域。
1982年1月18日,中信與野村證券達成協議,以年利率8.7%發行12年期武士債,總額100億日元,其中80%投入儀征化纖。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發行海外債券。
1984年,中信旗下中國國際經濟咨詢公司與英國[朗文]合作出版了《中國投資指南》,這是中國第一部完整介紹中國對外開放有關政策法規的書籍。
1986年,中信利用杠桿租賃收購澳大利亞波特蘭鋁廠10%股權,被評為「1986年世界十大融資案例」之一。
1986年3月22日,中信以3.5億港元收購因擠兌風波遭到嚴重打擊的嘉華銀行92%的新股。
1987年1月27日,中信香港以19.36億港元收購國泰航空12.5%股份,成為第三大股東。
1988年2月24日,中信、大東電報局、和記黃埔三方合資成立亞洲衛星有限公司。1990年4月7日,亞洲一號由中國長城工業公司的長征火箭送入太空。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
1988年8月15至1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北戴河會議,通過《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物價指數突飛猛進,五大「官倒」——光大實業公司、中國農村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中國工商經濟開發總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遭到國家審計署審計。
1990年1月,中信收購泰富發展,更名中信泰富。中信香港將資產和業務注入中信泰富,中信泰富由小型地產公司一躍成為超過40億港元的大型上市公司。
1990年2月14日,中信香港以每股4.55港元,斥資103億收購香港電訊20%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
1992年2月13日,中信泰富收購香港最著名老牌洋行——恆昌企業。
1995年2月,中信證券成立。2002年,中信證券上市。中信證券是中國最大的券商。
1995年3月26日,中信與伊朗德黑蘭城鄉鐵路公司簽署協議,承包修建德黑蘭地鐵一、二號線。德黑蘭地鐵工程被稱為「總統一號工程」,是中東、北非第一個地鐵系統。
2001年,中信集團成立。
2002年12月5日,中信控股成立。中信控股是中國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
2003年,中信集團參與的聯合體中標「鳥巢」。
2005年11月25日,中信實業銀行改名「中信銀行」。2007年4月27日,中信銀行A+H股同步上市。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因外匯期權合約巨虧,面臨破產危機,引發港股震動。中信集團緊急注資拯救,損失不詳。
2008年1月,中信集團、中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中信汽車公司等共同發起設立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中信網路有限公司獲得衛星轉發器出租出售和VSAT業務經營許可證。
2008年3月,中信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
2008年4月,中信國安集團無償受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資委持有的51%新天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股權。
2008年5月,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區發生特大地震。中信集團組織力量全力投入抗震救災,累計向地震災區捐款人民幣7,322億元。中信海洋直升機公司選調12架主力直升機和骨幹人員組成抗震救災飛行隊,出色完成救援飛行任務。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0.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11.61%股權,完成收購後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成為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2008年6月,證監會並購重組委員會有條件通過安信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向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發行股份購買暨重大資產出售事宜申請。
中信集團、中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7月,中信資源控股有限公司配發股票7.89億股,募集資金約25億港幣。
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首次獲准進入全國銀行間同行業拆借市場。
中信資源澳大利亞公司斥資9,973萬澳元增持澳洲上市公司麥克阿瑟煤炭公司股權至20.39%,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
中信國安通信有限公司及江蘇省廣播電視信息網路投資有限公司等17家單位共同發起設立江蘇省廣播電視信息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中信集團承包建設的國家體育場(鳥巢)作為主體育場為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做出了貢獻。中信國安第一城在奧運會期間成功接待哈薩克、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總統等奧運貴賓。
2008年10月,中信集團、中信國安集團共同出資32.6億元投資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占股49%,成為其最大股東。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就投資外匯期貨合約形成潛在虧損發布公告,預計投資外匯期貨合約虧損金額超過150億港幣。
2008年11月,中信集團和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成功私有化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完成私有化後中信集團持有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約70.32%股權。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增持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至10.07%。
2008年12月,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召開特別股東大會,高票通過中信泰富向中信集團發行可轉換債及由中信集團承接部分外匯期貨合約的方案。中信集團按每股8港幣價格認購中信泰富約14.5億股股票,完成認購後中信集團對其持股比例增至57.56%。中信集團按澳元兌美元匯率0.7水平承接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約53億澳元期貨合約,中信泰富支付中信集團對價約91.6億港幣。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中信產業基金發起設立金額約60億元的綿陽科技城產業投資基金。
2010年5月,中信集團啟動整體上市。
2011年9月01日由山西太原鋼鐵集團與寶鋼集團、中信金屬公司、 鞍鋼和首鋼集團共同出資成立的中國鈮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功以19.5億美元收購世界最大鈮公司巴西礦冶(CBMM)15%的股權CBMM由巴西Moreira Salles家族控制,五大企業完成入股權後,該家族仍持有七成控股權。
2013年1月,中信集團控股天津貴金屬交易所,成為天津貴金屬交易所最大股東。
2013年4月,中信集團控股昆明貴重金屬交易所,成為昆明貴重金屬交易所最大股東。

Ⅸ 什麼是貸款轉讓

商業銀行的傳統資產管理業務是將貸款持有直至到期,從而在吸收優質客戶的同時獲取收益。隨著銀行業務創新活動的開展和主動風險管理能力的加強,商業銀行設計出了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金融產品,來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特別是對傳統資產類業務的轉讓,引發了商業銀行強化資產負債管理、推動業務創新的高潮。

1.我國貸款轉讓業務的發端

在我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是商業銀行業務領域中一項重要的金融創新。1998年7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和廣東發展銀行上海分行簽訂了轉讓銀行貸款債權的協議,這是國內第一筆貸款轉讓業務。2002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民生銀行開展貸款轉讓業務,隨後民生銀行上海分行率先與錦江財務公司開展了2億元的貸款受讓業務。2003年7月,中國銀監會批准光大銀行開辦貸款轉讓業務。隨後,貸款轉讓業務在我國銀行間開展起來。
國家開發銀行成為積極開展貸款轉讓業務中的轉出銀行。從2002年國家開發銀行以間接銀團貸款的方式率先向民生銀行轉讓20億元貸款以來,國家開發銀行已經與多家商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開展了貸款轉讓業務。財務公司、信託公司也成為貸款轉讓業務中的積極參與者。
貸款證券化業務作為一種特殊的買斷型貸款轉讓業務,2005年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發展。2005年初,銀監會、人民銀行等監管部門推出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等信貸資產證券化操作、監管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對貸款轉讓交易實施管理。2005年12月,中信信託和建設銀行聯合發行了建元2005-1(發行金額41.77億元)、中誠信託和國家開發銀行聯合發行了開元2005-1(發行金額58.37億元),貸款證券化業務在我國正式展開。
短短幾年時間,我國的貸款轉讓市場發展快速,業務規模大幅增加。保守估計,2008年貸款轉讓交易規模達到8000億元左右,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總額為4.91萬億元。而在2009年,由於我國信貸規模的激增,達到前所未有的9.59萬億元,從而也促使了貸款轉讓業務的大量開展。雖然次貸危機導致商業銀行的貸款證券化業務較前更為謹慎,但銀信合作通過推出理財產品實現貸款轉讓的通道卻獲得很大發展。
綜上所述,貸款轉讓業務雖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由於我國經濟增長的活力和銀行業業務創新的發展,我國的貸款轉讓業務發展空間很大。

2.我國貸款轉讓業務發展的推動因素

2.1 開展貸款轉讓業務是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由於直接融資渠道不暢,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就是銀行放貸提供融資支持。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我國金融機構的貸款總額也同步提高。在提高過程中,既有長期的穩定增長,又有短期的爆發式增長,這既決定於經濟增長的動力,也跟經濟特殊時期關聯。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世界各國政府紛紛開展了龐大的救市行動,挽狂瀾於即倒,在對西方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模式批判的同時,凱恩斯主義大行其道。我國也不例外,在危機時刻推出了「一攬子」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在投資的驅動下,中國銀行業投放天量信貸,年增長達到9.59萬億元。
隨著新增貸款前所未有的爆炸式的增長,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迅速下降。據2009年前六個月統計數據顯示,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全行業普降,其中資本充足率下降幅度最高的達到36.98%,核心資本充足率降幅最高達35.64%;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和深發展銀行資本充足率已經貼近8%,浦發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降到4.68%,距離達標線4%已經不遠。
在資本壓力的驅使下,自2009年年初開始,已經相繼有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公布了各自的巨額發債計劃,而發債的目的都是為了補充資本充足率。
在目前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為了保證銀行體系的健康和資本充足率滿足監管要求,監管層通過限制一些資產負債比例已經較高的金融機構進一步開展信貸業務,達到宏觀調控的目的。商業銀行在貸款規模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產生補充資本的需求,一個解決途徑就是開展貸款轉讓活動,或者通過銀行間的貸款轉讓,或者以銀信合作推出理財產品將部分信貸資產從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項下轉移出去,降低資產規模,增強流動性,保持貸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把握新的投資機會。通過轉讓業務將部分貸款出讓後,這部分資產的風險權重降為零,可以有效減少對資本金的需求,從而提高資本充足率。在當前銀行資本金稀缺的情況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對於銀行來說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2.2 開展貸款轉讓業務是化解貸款風險集中的有效手段
經歷了2009年歷史罕見的快速增長以後,我國銀行業信貸資產的集中度風險日益凸顯,行業集中、客戶集中和期限中長期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銀行貸款的行業、地區、客戶集中度越大,越容易受到宏觀經濟波動和企業經營周期的影響,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出現系統性風險。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長期融資的功能主要由資本市場承擔,美國銀行業務以流動資金貸款和消費貸款為主,即使有住房抵押貸款等期限較長的貸款,也大部分通過資產證券化。而在我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比重很低,商業銀行長期承擔了本應由資本市場承擔的功能。公路、電廠、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長達10多年的大量基礎設施項目也主要依靠銀行貸款。這樣,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功能明顯錯位。長期融資只能依賴銀行,這意味著更多的風險分配到銀行體系中。銀行在未來發展中可能面臨較大的流動性壓力。貸款轉讓拓展對中長期資產的管理渠道,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資產負債管理手段,提供了防範貸款風險的一種有效辦法。

2.3 開展貸款轉讓業務是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必然要求
根據麥迪森相當謹慎的假定,「中國可能在2015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它的GDP水平可能會在2030年時達到世界總量的1/4,其人均收入水平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2030年時,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它在地緣政治中的作用,肯定會大大超過2003年。」 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良好前景對我國的金融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部門的創新活動將作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推動力量,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作為傳統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創新,貸款轉讓不僅有效調節貸存比與資本充足率,滿足監管要求,更有助於提高信貸資產流動性,合理分散和轉移信用風險,強化我國銀行的經營能力。

3.我國貸款轉讓業務開展的主要類型

3.1 商業銀行之間開展直接的貸款轉讓活動
我國貸款交易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作為一項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創新而開展,主要以信貸資產轉讓的形式來實現。2002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首次正式批准民生銀行開辦信貸資產轉讓業務以來,目前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均已經具備開辦信貸資產轉讓的資格。其中,國家開發銀行、工行、建行、招行、中信銀行等都已較為廣泛的開辦了此項業務,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總體來說,我國銀行的信貸資產轉讓業務規模相對較小,還沒有形成規范的市場。

我國當前商業銀行之間開展的貸款轉讓活動主要有三種類型。

第一,商業銀行之間的正常(甚至優質)貸款轉讓活動。比如,1998年7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和廣東發展銀行上海分行簽訂了轉讓銀行貸款債權的協議,這是國內第一筆信貸資產轉讓業務。再如,2002年8月,民生銀行正式獲得人民銀行批准開展信貸資產轉讓業務,民生銀行上海分行率先與錦江財務公司開展了2億元的信貸資產受讓業務。
2009年4月,民生銀行與郵政儲蓄銀行簽署銀團貸款暨信貸資產轉讓業務合作協議,2009年雙方銀團貸款及信貸資產轉讓業務計劃合作額度達300億元人民幣。民生銀行將發揮貸款營銷優勢,郵儲銀行發揮資金優勢,具體合作模式包括直接銀團貸款、間接銀團貸款、聯合貸款、信貸資產轉讓、理財產品發行、供應鏈金融服務合作等;信貸投向須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雙方信貸政策,主要則涉及公路、鐵路、石油、電力、煤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基礎設施領域,同時還可以適當涉足一些競爭性行業,如機械製造、冶金等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的貸款。
在貸款規模不斷增長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之間的貸款轉讓活動成為一項新的業務創新,同時成為銀行規避資本充足率監管的一個途徑。雖然銀行之間的貸款轉讓不斷開展,但由於都是採取雙邊交易的形式,銀行之間單獨談判,信息封閉,因此關於貸款轉讓的數據難以獲取,但毋庸置疑,這一資產業務的創新活動正日益成為商業銀行開拓的新領域。

第二,銀團貸款的轉包、批發和轉讓活動。在國際上,銀團貸款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貸款產品和技術。盡管最近幾年來,國內銀團貸款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但由於銀團貸款在我國起步較晚,無論從佔比還是從技術的成熟度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銀團貸款佔全部公司貸款余額比例只有5%左右,遠遠低於國際上20%的水平。截至2009年9月末,我國銀團貸款達到1.7萬億人民幣,較2005年末增長了7倍;銀團貸款佔全部公司貸款余額比例從2006年的1.72%上升到2009年的5%左右,未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和區域發展的需要,銀團貸款規模將會有快速的增長。而通過銀團貸款進入二級市場的貸款轉讓活動將是貸款交易市場的重要力量。

第三,我國商業銀行對其擁有的某些低級別(有可能無法回收貸款)進行打包抑價轉讓。比如,中國建設銀行2004年月27日首次以公開競爭方式在國際范圍內轉讓不良資產組合。這次轉讓的資產組合為該行擁有的抵債資產,資產所在地以珠江三角洲為主,並涉及北京、上海等共18個省市,賬面價值約為人民幣40億元。經過激烈競價,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銀行牽頭的投資財團在角逐中勝出。兩家外資銀行將為此支付14億多元人民幣,相當於賬面價值的34.75%,高於資產管理公司一般的現金回收率。我國1998年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接收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對其進行處置。在隨後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前,又將一部分不良貸款轉出到資產管理公司,但對這種貸款的處置日益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比如招標、競價的方式)來進行處置。還有一種可能是,在當前信貸高漲的形勢下,許多中小銀行由於貸款規模已經逼近監管的上限,為了能繼續發放貸款,爭奪優質客戶,也會通過障眼法的方式將正常的貸款「打扮」成低級別的貸款,暫時轉到資產管理公司,規避信貸規模的監管。

3.2 商業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轉讓貸款
雖然在美歐等國家,信貸資產證券化在其他的市場開展經營,與貸款轉讓市場獨立運行。但我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開展的規模很小,而且證券化之後在市場的流動性很低,雖然不屬於直接的貸款轉讓,但考慮到我國不存在正式的貸款轉讓市場,因此作為貸款轉讓的一種形式,在此也進行介紹。
我國發展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是一種買斷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信貸資產證券化是將信貸資產轉移給一個特設目的主體(這種轉移可以採用轉讓方式,也可以採用信託方式),由特設目的主體以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向投資者發行受益證券,以信貸資產的現金流支付資產支持證券收益的方式。可以看出,信貸資產證券化區別於傳統的信貸資產轉讓業務之處即創新之處在於特設目的主體受讓了該筆信貸資產以後,以該筆信貸資產的現金流為基礎向投資者發行了受益證券。

表1 商業銀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數量(2006-2008)

發行時間
發行數量
發行面值(元)
發行價格(元)

2006
4
100
100

2007
12
100
100

2008
23
100
100

數據來源:上海財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表2 我國商業銀行發行貸款支持證券情況(2006-2008)

發行銀行
發行數量(次數)

國家開發銀行
5

中信銀行
9

浦東發展銀行
4

中國工商銀行
7

興業銀行
4

建設銀行
2

招商銀行
4

浙商銀行
3

數據來源:上海財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2005年銀監會下發了《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證券化監督管理辦法》,並在國開行和建行進行試點,工商銀行也先後在2007年和2008年發行了相應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總體來講,作為商業銀行動態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與技術,我國資產證券化只是處於起步階段,投資銀行在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將來發展的潛力和機會都會很大。

3.3 銀信合作推出信貸資產理財產品實現貸款轉讓
所謂信貸資產信託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將存量或新增貸款替換成發行「信託+理財」產品。發行該類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通過信託的方式,專項用於替換商業銀行的存量貸款或向企業新發放貸款。
某種程度上,銀行與信託的這種合作是當前制度催生的產物,是對制度約束的反應。因為銀行和信託公司都受到相關法律、法規、辦法的制約,而這樣的創新剛好解決了各自單獨作戰時受到的限制,所以目前銀行與信託的合作十分緊密,這種合作可以改善銀行盈利結構。
我國商業銀行於2004年開始推出理財產品,包括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商業銀行與信託公司、保險公司等不同行業金融機構日益緊密合作,共同開發跨行業的理財產品。一是銀信合作發展迅速。2005年5月16日,民生銀行和平安信託合作推出「人民幣非凡理財產品——T1、T2計劃」,開啟了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的先河。2008年,銀信合作理財產品3283個,分別占商業銀行全年發行理財產品數量的55.74%和信託公司全年發行信託產品的83.05%。二是銀保合作繼續加強,商業銀行成為保險公司理財產品的重要轉讓渠道。2008年,銀保業務保費收入比上年增長106.53%。

表3 2003-2010(3月份)年信貸資產理財產品數量情況

發行銀行
理財產品數量

總計
6,488

招商銀行
1,635

交通銀行
645

中國民生銀行
115

中信銀行
639

北京銀行
581

中國工商銀行
381

中國銀行
32

中國建設銀行
820

中國光大銀行
481

上海銀行
13

興業銀行
252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254

中國農業銀行
68

深圳發展銀行
20

華夏銀行
37

東亞銀行
7

浙商銀行
25

西安市商業銀行
10

平安銀行
22

南京銀行
29

數據來源:WIND資訊

過去幾年,我國主要的商業銀行都在開發信貸資產理財產品。在這類產品的轉讓中,風險低是吸引客戶的主要賣點,但這也並不意味著風險完全不存在,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的提示,作為託管人的商業銀行,對信貸資產理財的風險並不承擔,而是投資者個人承擔。
同時,近兩年信託公司開始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轉出信貸資產。信託公司利用自身項目資源優勢發放了對優質企業貸款,但信託公司受制於自身有限的資金規模,出於加大資產的流轉速度,加快資金流轉的目的,將其優質企業貸款轉讓給銀行等金融機構。

4 我國貸款轉讓業務的特徵

4.1 我國貸款轉讓的定價
我國信貸資產轉讓定價按賬面價值、由政府主導定價占據主導地位。這一現象使轉讓資產普遍質量低下且缺乏流動性。目前我國進入資產轉讓市場的普遍是銀行不良貸款,而且大多是信用貸款,交易標的質量低下難以引起廣大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另外,國內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缺乏必須的流動渠道,且處置市場狹小,也使得投資者對不良債權信心不足,市場需求受到抑制。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十分復雜,財務資料不全、信息失真等因素使債權評估成為評估工作最大的難點之一。債權資產價值評估沒有統一規范和成熟的方法,評估中判斷性因素起決定作用,風險量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不足,技術含量不高。定價存在高昂的制度成本。首先,我國當前還缺乏對債務人還款、資產轉讓交易等方面的法律約束;其次,由於現有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不足,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債務人都將安置企業現有職工、解決體制轉換遺留問題、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希望寄託在盤活債務人現有資產存量上,直接降低了債權資產的真實保障程度和價值;再次,信貸資產價值還受到國內產權和資本市場發育程度及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 因此,我國貸款轉讓的定價單一,很難提高轉讓的流動性。
貸款直接轉讓由於都是正常貸款的轉讓,其定價都是平價交易。而貸款證券化發展緩慢,所以在當前的政策下,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貸款轉讓只有商業銀行的正常貸款,定價一般就是按照利息的比例進行分割,手段非常單一。

4.2 我國貸款轉讓業務的產品種類單一
發達國家的貸款轉讓的產品根據分類不同開展投資級別和杠桿貸款,或者按照貸款的評級和質量交易平價貸款和抑價貸款。而我國目前開展的貸款轉讓產品只有商業銀行的正常級別的貸款,甚至是商業銀行的優質貸款。

4.3 我國貸款轉讓業務的投資主體單一
我國貸款轉讓業務的參與主體單一,目前僅限於銀行類金融機構之間的貸款轉讓,非銀行類的金融機構被禁止進入貸款轉讓交易,這就大大降低了可轉讓貸款的流動性,同時市場的規模和投資熱情會被抑制。而發達國家的貸款轉讓市場在經過長期的發展後,已經實現了參與主體的多元化。

5 我國貸款轉讓業務發展面臨的問題

5.1 關於貸款轉讓的政策體系亟待完善
發達國家的貸款轉讓市場經歷了二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從初步無序管理走向成熟的市場管理,不僅有正式的貸款轉讓市場和組織,而且在貸款轉讓業務的定價與風險防範方面也已經規范。從國外的經驗看,隨著金融產品創新的發展,監管權屬及政策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並且也將隨著產品的豐富而復雜化。
我國自從允許銀行間的貸款轉讓業務開展以來,雖然貸款轉讓活動在銀行業務活動中還不是主體業務,但近幾年由於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壓力的提高,通過理財達到轉讓貸款卻發展很快,但相關政策依然需要對該類的業務活動進行規范。同時我國對銀行貸款轉讓業務還缺少完整的制度框架,交易過程中的很多細節問題尚需政策予以明確。此外信貸轉讓缺乏統一的評估標准和評估體系,更需要統一交易規則的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

5.2 我國貸款轉讓業務的市場化組織程度較低
美國的貸款轉讓經過長期的發展,在市場自發的基礎上形成十幾個不同規模和主營業務分割的正式的貸款交易市場,市場化組織化程度相當成熟,開展貸款轉讓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戰略的主要內容。而我國的貸款轉讓業務活動只是個別銀行為了暫時補充資本金,增加流動性。貸款轉讓交易私下一對一交易,交易合同既不規范,也不具有標准化。最重要的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建成為了推動金融創新、提高貸款交易規模的正式的貸款轉讓市場,組織化程度的限制大大限制了該類業務的正常活動,一方面是由於貸款轉讓的透明度低,難以對該類業務的風險進行監管,另外由於貸款轉讓業務只是在商業銀行之間私下開展,風險難以得到有效釋放,同時符合市場需求的投資者卻難以對該類業務進行投資,影響該類市場的發展。

5.3 銀團貸款轉讓初具規模,但缺乏規范性的轉讓市場
我國貸款轉讓最早是以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轉讓形式開展的,後於2006年被銀監會禁止。2007年,銀監會在頒布的《銀團貸款業務指引》中明確表示允許銀團貸款成員在依法合規的基礎上進行銀團貸款轉讓,以促進銀團貸款二級市場的發展。自此,我國銀團貸款轉讓獲得了較快發展。據統計,截至2009年末,我國銀團貸款達到1.85萬億人民幣,較2005年末增長了7倍以上;銀團貸款佔全部公司貸款余額比例從2006年的1.72%上升到2009年的5%左右。
銀團貸款轉讓活動的不斷開展和深入發展,客觀上要求建立一個規范性市場。這是因為,目前各銀行在從事貸款轉讓時,往往採取雙方單獨議定等形式,「非標准化」特徵非常明顯,在貸款出售種類、貸款出售的合約方式、期限結構、轉讓價格、轉讓手續費、售後服務、信息批露、擔保形式等方面都要單獨議定,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形成了一定的風險積聚。因此,有必要提高貸款轉讓的標准化,建立一個統一的貸款轉讓市場。同時,建立貸款轉讓市場也是促進銀團貸款轉讓進一步提高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銀團貸款轉讓銀團貸款佔全部公司貸款余額比例只有5%左右,遠遠低於國際上20%的水平,通過建立正式的貸款轉讓市場,為我國銀團貸款規模的增長和銀團之後貸款的批發轉讓的順利進行,實現兩類市場相互促進與發展。

5.4 資產規模限制了中小銀行參與大項目融資與拓展業務空間
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城商行銀團貸款余額已突破千億元人民幣,在對公貸款余額中的佔比達到4.3%。但與銀行業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據統計,截至2009年末,在全部銀團貸款余額中,排名前十位的銀行占國內銀團貸款余額總量的比例達到87.31%。
由於凈資產相對較少,以城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長期被貸款集中度問題困擾。而貸款集中度越高,銀行資產質量越容易受到宏觀經濟波動和企業經營周期的影響。中小銀行發展銀團貸款更有必要性。一方面,中小銀行受到的資本約束比大銀行更強,另一方面從客戶結構上來看,大銀行客戶信用評級更好,資產安全性更好,小銀行的資產風險則明顯高於大銀行,需要通過增加大客戶優化客戶結構。
此外,資產長期化問題困擾銀行業,但大銀行間的資產交易較多,小銀行間資產流動性較弱。貸款轉讓市場建立後將提高其資產流動性。而銀團貸款中貸款轉讓的發生也將幫助城商行突破物理網點少的限制,拓展異地業務。這是因為,對於異地的優質客戶,各家銀行在風險把控上必然比當地銀行審慎,更不用說一些當地較不知名的企業。即使項目優異,風險很低,也有可能因為不夠熟悉、不夠了解的原因而錯失業務拓展機會。
發展貸款轉讓市場,就可以使得中小銀行通過銀團貸款的形式參與到大項目中,建立多渠道的客戶關系,同時,也可以通過在市場上轉讓貸款來減輕規模限制的壓力。

5.5 貸款轉讓業務開展中存在的「雙買斷」與「真實性」轉讓問題
一般轉讓通過信託類貸款理財產品,以及同業間的信貸資產轉讓。由於去年的天量放貸以及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大型銀行從去年開始向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機構轉讓信貸資產現象不斷增多。據了解,國有大行轉讓資產的目的是因2009年上半年的大量放貸,新增貸款規模受限,而股份制銀行則主要受制於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城商行、郵儲銀行等中小型金融機構,則因搶不到大型貸款項目而富餘下大量資本金,成為主要的轉入方。同業間的信貸轉讓包括買斷、回購和雙買斷。由於雙買斷可降低轉出方當期信貸規模,提高轉入方的盈利水平卻不必計入風險資產,多數業務採用的是雙買斷形式。「雙買斷」要簽訂兩個條約,即當期的「買斷」合同和遠期的「回購」合同。轉讓方因「買斷」合同而可以將該筆信貸資產轉出資產項下,而受讓方則因持有「回購」合同,無需將該筆貸款放在資產項下。由於買賣雙方均不在資產負債表內計入這筆信貸資產,貸款因此憑空「消失」,無法納入央行的統計之中。對於這其中具體的貸款「消失」規模,多位受訪人士均表示不好「估算」。業內表示,目前信貸資產轉讓已經成為商業銀行規避信貸規模控制的渠道之一,尤其是對於帶有遠期回購條款的資產轉讓,對這方面的會計處理並不清晰,亦難以監管。對於這種通過「雙買斷」轉讓貸款的規模具體占整個銀行業貸款規模的比例具體有多大,很難估算,由於信息不充分,因此為貨幣政策的制定帶來了困難。
因此,銀監會在2010年1月份向各家銀行下發《關於規范信貸資產轉讓及信貸資產類理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繼監管層在2009年底杜絕銀信合作中的信貸資產轉讓通道後,銀行同業之間的信貸資產轉讓「雙買斷」亦被叫停。但由於我國貸款波動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貸款規模的限制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都會促使商業銀行有開展貸款轉讓業務的沖動,同時對規避相關監管做出其他「出表」創新。因此,建立正式的貸款轉讓市場,實現貸款轉讓的「陽光」操作,對於監管也是有利的推動。

Ⅹ 杭州整形醫院有限公司的人員配置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整復外科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擔任院長。在眾位整形界元老級別教授的帶領下,醫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建院至今先後有11項課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課題填補國內空白,在國內外專業期刊雜志上發表論文300餘篇。醫院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20餘名,高級醫療專家20餘名,整形外科床位28張。建院28年來,收治病人150餘萬例,在業界享有較高的口碑。
醫院2005年實行體制改革,被中國中信信託投資公司全資收購。改制後醫療管理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與公立醫院一樣接受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管理。被評為全國十佳專科整形醫院、全國守誠信優秀示範單位、全國重質量守誠信優秀示範單位、衛生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省級先進單位、浙江省消費者滿意示範單位、市級重點涉外參觀單位等。

閱讀全文

與中信信託2005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信信託2018年2季度業績 瀏覽:373
90年代黃金差美元強 瀏覽:927
大有期貨董事長 瀏覽:435
證券業2016年發展報告 瀏覽:230
世界期貨重大事件 瀏覽:167
雇員受益信託例子 瀏覽:560
贊助金額是融資嗎 瀏覽:647
貸款利率多少現在 瀏覽:37
通達信主力機構買入出貨指標公式 瀏覽:349
股票本金與利 瀏覽:948
海通證券賬戶如何激活 瀏覽:200
民生銀行瑞贏理財安全嗎 瀏覽:947
株冶集團重組嗎 瀏覽:195
人名幣兌外匯 瀏覽:95
上市公司1季度報表披露時間 瀏覽:500
基金證券股票理財 瀏覽:471
上汽集團2013年銷售業績 瀏覽:853
山東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836
60秒操作貴金屬 瀏覽:495
露笑科技轉讓股份會什麼結果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