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2018我國信託業數據

2018我國信託業數據

發布時間:2022-12-11 20:45:19

信託——將從「影子銀行」走向何方

10月的第一個工作日馬上來臨,這也意味著2020年剩餘不到2月時間,2020年,不僅僅對信託行業,更多是整個資管行業都是一個轉型元年。而轉型便意味著 信託「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

熟悉筆者的朋友都了解資管新規的頒布,筆者一直將其定義為資管行業的轉折處,而在今後的日子更時至今日都是資管新規的執行、落實和細化......


不僅僅是信託機構,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有共同特徵:順經濟周期性。所以各位,"影子銀行"並非完全意義上的」貶義詞「。只不過是信託機構在特定時期承載的特定使命。回顧我國信託發展史,在改革開放初期,信託機構當時的 歷史 使命便是吸引外資,(當時信託機構的名字都是清一色的XX國際信託)。可以說早年的信託和銀行在很多職責和內容上都是重復、共通的,也正因此,信託是我國金融體系內最具混業經營特色的機構,時至今日,信託是唯一可以橫跨資本、貨幣、實體經濟的金融機構。

而所謂」影子銀行「正是反映了"類信貸"業務是信託機構的主流業務。即是時下常見的非標業務——信託貸款、特定資產投資等債權融資類業務。

類信貸業務的盈利模式也正是」利差模式「——以融資方融資成本與投資者收益的差額部分為收入來源。而房地產信託、政信信託、通道業務更是當時信託行業的」三駕馬車「。

彼時是房地產行業的黃金十年,也正是信託行業的黃金10年,而我國號稱」基建狂魔「享譽全球,在全國城鎮化不斷推進的大環境下,城投平台也是各大信託機構的常駐夥伴。值得一提的是通道業務,這得得益於信託牌照的獨到優勢,銀行資金必須借道信託才能投向一些受限行業。而通道業務利差有限且透明,欲增長利潤,唯有擴大規模一途。

信託者課堂:在彼時,信託也算是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更是在剛性兌付、資金池運作下,保本保息就是信託的代名詞,曾經一度信託深受高凈值人群熱愛。

那麼,為何不能讓剛兌模式一直持續下去??

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由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模式,而「地產+城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信託更深層次的發展要求,尤其是通道業務,有著明顯的亂加杠桿、多層嵌套、資金去向不明、監管主體不明確的弊端,加之資金池運作的剛性兌付模式,在短時內隱藏了風險、投資者本息得到了兌付,但同時風險會不斷轉移、累積卻不會憑空消亡,假以時日,必是大患。

由此,這正是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面世,其核心要旨:引導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如信託——受人信任、代客理財。監管政策便是「去杠桿」、「去通道」、"去嵌套"。手段是"去資金池運作"、打破剛兌,而發展新業務的核心是「凈值化管理」。

轉型是勢在必行的,這前後也分兩步:其一,壓縮傳統業務規模;其二,鼓勵、引導、發展新業務。

在壓縮傳統業務這一塊,首當其沖的便是通道業務。這一現象從2018年就開始了——每每由中國信託業協會的披露的季報、年報,近年來都有統一規律:整個信託行業的受託資產規模下降,尤其是通道業務——從2018年22.7萬億下降至今日的21.28萬億。

其次,便是房地產信託,自2019年5月,銀保監會頒布23號文,強監管金融機構違規為房地產行業輸血、對該類信託額度進行余額管控、直接對數十家信託的房地產業務進行窗口指導。一系列的監管舉措出台,使得房地產信託規模大減,而近來鬧得沸沸揚揚的「恆大事件」再結合前段時間的房地產新規之四三二,筆者將該事件視為一個行業信號——非標地產業務還能持續多久??

接下來便是政信類信託,該類業務最顯著的變化便是在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紛紛要求下屬城投平台降低融資成本、並且置換隱形債務。具體內容可參詳淺談信託轉型之現狀。

從2018年末的不良資產 規模為2221.89億元,信託行業風險項目個數為872個,信託資產風險率為0.98%至2020年1季度末,信託業風險項目個數為1626個,信託業資產風險率為3.02%,信託行業風險資產規模為6431.03億元。而2020年第二季度更是沒有披露不良率等相關數據。

誠如筆者所說,不少創新之舉更多是為了迎合目前的監管,目前行業的真正創新之舉當屬信託產品估值體系搭建,尤其是非標產品的估值指引。就在9月末,業內已經有9家信託機構作為首批試點機構 簽署了估值試用意向協議,由此開啟中國信登與中債估值中心信託產品估值業務的合作,參與試點信託公司將於今年9月底開始通過中國信登向估值合作方報數。另據了解,首批估值結果10月底推出,隨後將逐步向全行業推廣,爭取早日實現行業全覆蓋。

該次合作將彌補信託行業第三方公允估值的空白,建立統一的第三方估值體系是信託產品規范化、標准化的必經之路,也是信託行業實施凈值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一點愚見,僅供參考!!!

相關推薦:

淺談信託轉型之現狀

時事篇:近一周發生的信託事

信託非標的那點事兒

㈡ 信託的收益率如何

信託長期以來有“剛兌”信仰,客戶基本上可以說是閉著眼睛買,之前的信託客戶在信託理財上面可謂說是賺的四平八穩,無風險、高收益

我通過兩個方面來說明信託目前的風險狀況,以及如何挑選信託產品:

首先,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截止2019年6月信託行業風險資產的佔比為1.3%,低於同期中國銀行業1.89%的不良率,早知道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從2012年開始大幅增加,曾經有家國有大行的不良率一度突破8%,2014-2018年幾乎所有全國型銀行都致力做資產核銷處置不良資產,從這幾年四大AMC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的業績暴增就可看出端倪,銀行業經過5年的不良資產處置後不良率仍然接近2%,從而對比信託的1.3%……大家相信銀行理財,歸根到底是相信銀行的經營水平,這么對比信託的經營成績比銀行還要優秀一些。因此如果大家對銀行有信心,那麼對於信託應一視同仁。

綜上,信託的風險總體不高,作為中國金融四大支柱的信託仍然值得大家信任,信託理財的低風險、相對較高收益還是合格投資者最有效的資產配置工具。

㈢ 中國信託現狀

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過程中,信託作為影子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行業的立業之基。信託是商業銀行的重要補充,同時相較於銀行,信託公司兼具靈活、反應迅速、風險偏好相對較高的特點,可快速響應實體經濟中長尾客戶的融資需求,高效服務實體經濟,在補充傳統金融薄弱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㈣ "影子銀行"信託正在"消亡"

資產管理規模近22萬億元的信託業,即將迎來2007年以來最重要的行業調整。「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稿),旨在將非標比例限制在50%以內,這相當於給信託公司非標資金池業務下達了「死刑」,意味著信託公司要進行大規模的騰籠換鳥。去通道業務之後,信託行業開始以不太明顯的節奏「消亡」,由於存量非標業務眾多,地方融資平台資產多,且周期均較長,有人稱目前10%的不良率在信託業內司空見慣。但剛兌打破後,過往借新還舊的 游戲 不能繼續,信託業不斷積累的風險項目,正在一個接一個的「炸開」。雖然此前信託行業向主動管理轉型聲勢浩大,但信託公司過去坐吃紅利,靠資金池剛兌、躺著賺錢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

近日,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投向標准化資產的信託計劃,包括投向標准化債權的固收類信託計劃、投向股票二級市場的凈值型信託計劃等。相比過往高收益的非標投資,標准化債券的信託計劃並非信託公司心之所向,從整個信託行業來看,絕大部分信託公司是以非標投資為主,整個行業非標資產佔比可能達80%-90%。然而前有川信的200億缺口,今有華信的40億缺口,信託公司在資金池業務盡折。資金池和剛性兌付是信託公司過往比較集中的問題,但本質上都和非標有關,而這也讓其面臨史上最大政策調整。

今年5月監管剛剛推出了空前嚴苛的「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稿);6月就相繼有信託公司出現了產品暴雷、資金挪用等消息。對很多信託公司而言,沖擊最大的是新規對非標資產佔比做出約束。非標資產比例限制在50%以內,意味著信託公司要進行大規模的騰籠換鳥。雖然上述政策目前處於徵求意見階段,但已有信託公司開始轉型,2020年上半年集合信託投向房地產領域規模佔比只有27.43%,而標准類信託產品在悄然增加。事實上,非標投資佔比的降低也將直接降低信託公司的收益率。

根據用益信託網數據,2020年上半年集合信託產品發行的平均收益率7.62%,環比下降0.29個百分點;上半年集合信託產品成立的平均收益率7.66%,環比下降0.34個百分點。數據顯示,從2019年下半年度開始,市場上發行和成立的集合信託產品的收益率持續走低。轉型並非易事,相比具備天然渠道和宣傳方式優勢的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等專業做標准化業務的機構,信託公司的競爭力將徹底不足,資管新規出台後,信託公司將直面業務結構調整的壓力和利潤空間縮小的打擊。有人正瞄準信託騰挪出的市場份額。

資管新規劍指「資金池」

近日,一則「資金池」信託業務被暫停的信息將華信信託推向了風口浪尖。9月21日,有媒體報道華信信託產品早在3月左右就已經停止發行,而這背後或是禍起資金池、底層資產。實際上,不只是華信信託,四川信託200億元資金窟窿、安信信託500億元產品逾期、國投泰康踩雷31億元通道業務,信託業不斷積累的風險項目,正在一個接一個的「炸開」。

這些暴雷的信託公司曾經都以「黑馬」的姿態現身過,無論時間長短,都曾經在某一段時間稱霸全行業。因為有剛兌,信託牌照,高收益也頗具吸引力,即便資金池三個字略顯灰色,但還是成了信託公司規模擴張的利器。但背後隱藏的高風險,在爆發的一瞬間還是將其建立起來的形象一舉擊潰。

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已經對山西信託、中江國際信託、中航信託、中鐵信託、安信信託、山東省國際信託6家信託公司開出了7張罰單信託公司的連續爆雷,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今年5月監管剛剛推出了空前嚴苛的「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稿),意在對資金信託業務作出界定,並要求非標准化債券類資產的比例不得超過全部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合計實收信託的50%,這相當於給信託公司非標資金池業務下達了「死刑」。6月,多家信託公司日前收到來自銀保監會信託部的窗口指導,明確各家公司壓縮主動管理類融資信託的具體規模,劍指資金池,包括工商企業類信託貸款、房地產信託貸款、政信類信託貸款等。

按照監管部門的年初規劃,2020年全行業壓降1萬億元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

扮演影子銀行的信託

10年前,信託還不是一個被人所熟知的行當。

1979年中國第一家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經國務院批准成立。

自這一年開始,中國有了信託業務,但是信託在中國的發展並不順利,信託亂象重生下監管直接叫停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截至最近的一次行業整改即2007年信託業整改,信託公司才得以重新持牌經營。經歷了六次整頓後,2007年信託僅留下68家。信託,簡而言之就是「受人之 拖 ,代人理財」,其特殊之處在於信託業,其和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並稱為中國的四大金融行業,且是除了銀行之外唯一具備法定的放貸資質的金融機構。

藉助於2006-2007年的大牛市、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2008-2009年的4萬億元刺激計劃,尤其是2007年後銀信之間的密切合作,推動了信託規模的快速壯大, 特別是由於銀行信貸規模受到管控、表外業務需求急速增長的情況下,配資業務(兩輪大牛市的重要資金助手)、政信等基建業務和房地產業務(源於信貸規模管控等)、理財資金通過信託發放貸款等通道類業務開始大幅發展。

2008年末房地產信託產品悄然而生,那個時候的信託產品多是與銀行做對接,即銀行的理財資金會進入到信託公司購買信託產品。很快,2010年信託行業的營業收入就已經逼近了300億元大關。而後銀信之間的合作從主要以證券投資信託為主變成了以融資類信託為主。

2013年開始,在當時「大資管」的口號下,從銀行到券商,從信託到基金,都加入到了推動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大擴張中來,尤其是銀信通道業務。2014年,影子銀行大規模擴張形成的過剩流動性,又催生了「委外」業務的大擴容。到了2018年,信託業資產管理規模增長到24萬億,10年增長20倍。多年來,信託扮演了影子銀行的角色。

信託產品高收益

信託規模擴容的十年,也是房地產狂飆突進的十年。

影子銀行在中國房地產市場融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房地產商資金短缺,信託公司為房地產商的待開發項目設計理財產品,委託銀行代銷,由投資者購買。房產商獲得項目資金後,把項目開發完畢並銷售後,將支付給銀行託管費,信託公司服務費以及投資者收益,這一模式稱之為銀信合作。

又如,過去地方政府融資土地融資平台直接向銀行貸款籌資,為地方政府籌集資金。現在,土地融資採取城投債、基建信託、房地產信託、資金池信託、票據貼現等與影子銀行相關的融資方式。 而由於信託基本上都是高息發債,高息貸款的生意,大比例傾斜 投至 非標產品使其早期基本收益率都在10%以上,即便是在目前投資市場黯淡的大環境下,信託大都能達到8%以上的年化收益水平。

信託產品的高收益源於三個方面,其一,信託產品收益率不受限制,融資類信託計劃在發放貸款時,無需參照人民銀行制定的基準利率上下浮動限制;其二,信託公司是境內唯一可以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領域進行投資的金融機構;其三,運用杠桿策略加大了信託產品的收益。此外,剛性兌付,收益高風險低備受富人的青睞。

通過TOT模式來做資金池

而為了配置更大比例的非標資產來獲利,信託公司開始通過TOT模式來做資金池。

所謂「資金池」信託,泛指資金運用方式為組合投資的信託產品業務, 其特點是資金沒有固定投向,一般投向為多個領域,由信託公司自主管理。 資全 池業務興起的初衷就是通過期限錯配達到短募長投的目的。

對於信託公司而言,早期的池子業務好處是很明顯的。

在項目青黃不接的時期,池子可以有效吸納客戶的資金,提高投資者資金效率的同時,有助於信託公司品牌建立;在項目應接不暇時,又不必擔心臨時募集資金速度太慢,有助於提高資金使用方對信託公司的信賴,有點「旱澇保收」的意思。2009年平安信託推出「日聚金」產品,開辟短期理財型資金池的模式。

過去「信託無非標」,監管並沒有對非標的比例限制,這也直接導致信託幾乎成了非標大本營,部分信託公司非標佔比甚至超過了80%。過去為規避監管,信託公司創新出了TOT產品,同樣的主動管理和分散投資,卻難辨它究竟是不是資金池的替代品。

上海信託的「現金豐利」系列可謂信託資金池始祖,可將「現金豐利」理解為「能投非標的貨幣基金」 ,收益率比貨幣基金可觀,又如中鐵匯利、中航天富以及湘信匯金等系列,一年內期限收益高達8.5—9%,但玩法同最初的貨幣資金已經有所區別。比如此前99號文規定信託產品門檻一般設為100萬起,而伴隨著私募陽光化時代,信託公司巧用TOT模式來做資金池,該模式的主要功能是資金拆零,採取TOT可以降低投資門檻,如中鐵信託的TOT門檻一般為50萬元。從合規角度出發,10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必須出具財產證明。

信託資金池大多投向了非標產品,而信託非標資金池業務,實質上是以資管名義從事的類存貸業務,資金端是發行預期收益率的類存款產品,資產端則投向類似貸款的非標業務。資金池業務由於其自身特點(業務期限錯配,但資金投向不明,底層資產不明確),很容易出現某個項目出現兌付危機,則有新的資金接盤,形成「剛性兌付」預期,如果不加監管,最終走向龐氏騙局。

在外界看來,信託資金池隱秘、強大,似「洪水猛獸」;操盤手隱於幕後,操縱數百億資金在各類非標、場內資產間騰挪,一旦募資青黃不接,資金池暴雷的風險比較高。 巔峰時期,信託資金池的規模有3000多億。實際上,對於此類業務的監管,銀監會早在2014年就亮明態度,99號文就開始強調清理非標資金池業務,壓降存量,禁止新增。

信託轉型標准化優勢不再

自2018年開始,資管新規出台,劍指剛兌和資金池,破剛兌,「三年內清理信託公司非標資金池業務。」

在壓通道、打破剛兌、禁止期限錯配、房地產融資收緊等一系列監管政策導向下,信託公司紛紛對業務結構進行調整。從集合信託投向領域看,其投向房地產領域的規模佔比在2018年的下半年和2019年的上半年達到極大值,超過40%。之後開始持續降低,2020年上半年集合信託投向房地產領域規模佔比只有27.43%。這個拐點其實正是監管部門開始嚴格管控房地產信託融資規模(即所謂「630」政策)的時間點。

在監管的導向下,信託行業開始積極調整業務戰略布局,從這個拐點開始,集合信託投向基礎產業、金融和工商企業領域的規模佔比持續提升,分別從2019年上半年的21.75%、27.31%和8.49%提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24.37%、31.57%和13.7%。

不過,信託公司過去坐吃紅利,靠資金池剛兌、躺著賺錢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68張牌照優勢變弱。

數據顯示,信託通道業務規模佔比已經放緩,從2010年到2012年其規模迅速擴張,2012年末規模是10年末的1.3倍;而其佔比自2013年來逐步下降、增速也逐漸放緩。一方面監管加強對銀信合作業務的約束,另一方面券商資管與基金子公司相比約束較小,部分取代了信託通道的功能。打破剛兌後,過去借新還舊 得 游戲 不能繼續,但信託回到「信而托之,代人理財」轉型標准化的優勢卻不再了。相比具備天然渠道和宣傳方式優勢的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等專業做標准化業務的機構,信託公司的競爭力將徹底不足。

㈤ 信託業二季度成績單:資產規模降中趨穩 業務結構逐漸優化

9月18日,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2019年二季度中國信託業發展評析報告。

中國信託業協會指出,總的來看,與一季度相比,二季度信託資產規模降中趨穩,資產質量有所優化,資產配置能力則是穩中變強。同時,信託業日益提高防控金融風險意識,在主動收縮業務規模的前提下,人均利潤和平均年化綜合信託報酬率同比的提升反映了行業「增效」的努力。

經營效率明顯提升

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2.53萬億元,較2019年一季度末下降0.02%,降幅進一步縮窄,同比增速較2018年二季度末的4.88%放緩至-7.15%。

其中,事務管理類信託規模為12.42萬億元,較2019年第一季度末減少3089億元,佔比55.12%,較2019年一季度末回落1.36個百分點。

北京大學國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李指出,在當前去通道、去嵌套的嚴監管氛圍下,傳統銀信合作通道業務規模仍在收縮,更加考驗信託公司主動管理能力的集合資金信託佔比不斷提高,與單一資金信託佔比平分秋色甚至略有超出。

「近年來,信託公司普遍加強財富渠道建設,注重主動管理能力培養,集合資金信託佔比有望進一步提升。」金李補充道。

業績方面,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信託業實現經營收入292.37億元,同比增加8.3%;利潤總額為189.99億元,同比下降1.24%,增速較前季度明顯回落。

2019年第二季度,信託業務收入189.16億元,較2018年第二季度增加4.91%,佔比64.7%,較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8.35個百分點。

金李指出,總體來說,信託業務收入佔比沒有大幅變化,短期的波動可能來自於近期資本市場波動帶來的投資收益較大波動。

值得一提的是,信託公司經營效率同比有明顯提升,這體現在人均創利和信託報酬率兩方面。

從人均創利來看,2019年第二季度人均利潤137.2萬元,較2018年第二季度增長5.13%;信託報酬率方面,2019年第二季度平均年化綜合信託報酬率0.54%,較去年明顯提高。

在金李看來,一方面,近年來信託公司紛紛加強公司治理,提升信息化水平,精簡中後台人員,優化內部管理流程,不斷向精細化與智能化靠攏,行業人均創利有望逐漸提高;另一方面,去年「資管新規」落地後,通道與多層嵌套業務不斷清理與壓縮,信託公司主動管理業務增加,業務結構不斷調整,帶動信託報酬率回升。

房地產信託拐點已至?

信託業務結構正在逐漸優化。這具體表現在工商企業的信託資金佔比穩居榜首,流向金融機構的信託資金佔比逐步下降,房地產信託下半年或由升轉降以及未來流向政策鼓勵相關方向基礎產業的信託資金或進一步增加等方面。

金李分析認為,近年來,信託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要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號召,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和科創企業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戰略新興領域,預期未來工商企業這一領域的優質項目將會獲得更多信託資金的支持。

「這主要是因為資管新規推出以來,監管部門加大對金融同業業務的整治力度,限制或禁止通道與多層嵌套的監管套利行為。」金李指出。

證券投資方面,金李指出,隨著擴大國內市場需求的經濟促進政策陸續出台,會使非周期性行業的部分上市公司受益,加上「科創板」落地的利好消息,證券市場向好的跡象是期望之中的。「然而,要使受挫的市場信心有所激活的時間或許會更長一些」。

另一方面,相較於2019年一季度末,投向基礎產業與房地產領域的信託資金佔比繼續上升。

金李也表示,監管部門及時對房地產信託業務的規范發展加強了窗口指導,預計下半年房地產信託業務的規模將由升轉降。「在2019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關於基礎產業信託,金李表示,年初以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明顯提速。在2019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要求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停車場、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等補短板工程,加快推進信息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預計未來流向相關方向基礎產業的信託資金或進一步增加。

未來風險總體可控

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1100個,規模為3474.39億元,信託資產風險率為1.54%,較2019年一季度末上升0.28個百分點。

「這主要源於去年金融『去杠桿、強監管』政策下,銀行表外資金加速回表,同時平台公司舉債受到限制,企業現金流相對緊張。」金李分析道。

「部分信託公司展業比較激進,信用下沉較大,導致逾期甚至違約事件增多。」金李進一步指出。

不過,金李分析認為,自「資管新規」出台之後,信託公司普遍加強主動管理能力與風控能力建設,未來信託行業總體風險可控。

㈥ 行業受託資產規模連降 房地產信託將剎車

在「強監管、去杠桿」政策基調的影響下,我國信託行業受託資產規模持續下滑。9月18日,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2.53萬億元,較2019年一季度末下降0.02%,連續六個季度下降。與此同時,信託行業風險項目還在持續上升。值得關注的是,上半年房地產信託資金余額的快速上漲也引發了監管機構的關注。分析人士預計,隨著監管部門對房地產信託業務的規范發展,加強了窗口指導,下半年房地產信託業務的規模將由升轉降。

較一季度略有減少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我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2.53萬億元,較一季度末的22.54億元略有減少。雖然環比降幅明顯收窄,但這已是2018年以來信託行業受託資產規模連續六個季度出現下滑。

在金融業去杠桿、嚴監管的背景下,2018年一季度,我國信託行業受託規模首次出現負增長,彼時,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5.61萬億元,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2.41%,2018年二季度這一數據下滑至24.27萬億元。

2018年4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提出了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就是要減少存量風險,嚴防增量風險,受強監管影響,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在隨後兩個季度的時間里繼續下滑, 2018年三季度下滑至23.14萬億元,2018年四季度下滑至22.7萬億元。

具體來看,2018年全年各季度信託資產規模分別減少6322.35億元、13446.17億元、11292.33億元、4379.47億元。從季度環比增速看,2018年一季度環比增速為-2.41%,二季度和三季度環比增速分別是-5.25%和-4.65%,四季度則是-1.89%。

今年以來,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依舊延續下滑態勢,今年一季度較2018年四季度末環比下降0.7%,同比增速較2018年一季度末的16.6%放緩至-12%。

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下降,無疑會給信託公司的經營帶來影響。從業績經營數據來看,2019年二季度信託行業經營業績喜憂參半,實現經營收入292.37億元,同比增長8.3%;利潤總額為189.99億元,同比下降1.24%,增速較上季度明顯回落。2019年二季度,信託業務收入189.16億元,較2018年二季度增長4.91%,佔比64.7%,但是較2019年一季度下降8.35個百分點。

普益標准研究員吳紅麗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經營層面上,信託規模下降導致手續費收入降低,會影響公司盈利水平;同時,信託公司對所選擇的項目要求更高、風控更嚴,展業難度增加。

風險項目增加超300個

一邊是受託規模的不斷下滑,另一邊則是風險項目數量的攀升。從風險資產規模和風險項目數量的變動來看,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1100個,規模為3474.39億元,信託資產風險率為1.54%,較2019年一季度末上升0.28個百分點。

而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的數據顯示,信託行業風險資產規模為1913.03億元;風險項目個數為773個。也就是說,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信託行業風險項目增加了327個,風險資產規模增加逾八成。

信託業風險項目和風險資產規模的增加與宏觀環境息息相關,對於信託行業風險項目上升現象,北京大學國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李表示,這主要源於去年金融去杠桿、強監管政策下,銀行表外資金加速回表,同時平台公司舉債受到限制,企業現金流相對緊張,部分信託公司展業比較激進,信用下沉較大,導致逾期甚至違約事件增多。金李預計,自資管新規出台之後,信託公司普遍加強主動管理能力與風控能力建設,未來信託行業總體風險可控。

吳紅麗也認為,資管新規出台後,信託公司普遍加強主動管理能力與風控能力建設,未來信託行業總體風險可控,風險項目數量可能趨降。

監管關注房地產信託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產行業信貸調整的壓力下,房企紛紛轉向信託融資渠道,這也導致今年上半年房地產信託資金余額繼續攀升。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投向房地產的信託資金余額為2.93萬億元,較一季度末的2.81萬億元增長約4.27%;房地產信託佔比15.38%,較2019年一季度末上升0.63個百分點。

據測算,今年上半年,房地產信託資金余額增長0.24萬億元至2.93萬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8.92%。

「由於房地產信託產品有相對較高的收益率和相對優質的抵押品,使這一領域保持了吸引資金的市場優勢。」金李認為。

隨著房地產信託規模的不斷攀升,監管機構的關注度明顯提高。「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重申『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監管部門也及時對房地產信託業務的規范發展加強了窗口指導,預計下半年房地產信託業務的規模將由升轉降。」金李表示。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也持同樣的看法,他指出,今年下半年房地產信託政策明顯收緊,預計後續房地產投向的規模會保持平穩,甚至數據上會有小幅下降。

「為應對房地產信託過快增長,遵從『房住不炒』的國家宏觀調控定位,今年以來監管機構已發布多項文件並加強窗口指導。信託公司在開展房地產信託業務時將更加強調業務合規性,審慎選擇交易對手和評估項目質量,同時,不少信託公司都對房地產信託業務有了額度限制,預計下半年房地產信託逆勢迅猛增長的態勢將出現降溫。」吳紅麗說道。

㈦ 消費金融信託產品安全嗎

消費金融信託產品安全。
消費金融信託是指信託公司為滿足社會不同客戶群消費需求而提供的以消費信貸為主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具體而言,包括信託公司與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小貸公司、電商平台、分期消費平台等機構合作提供的消費貸款或分期服務,以及相關資產證券化產品等。
消費金融信託屬於信託公司的創新業務種類,與傳統信託業務存在較大差異。消費金融信託業務始於外貿信託於2007年開展的小微金融服務。2014年前後,不斷有新的信託公司嘗試此類業務。在我國居民收入快速穩定增長和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伴隨著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大爆發和國家對消費金融領域的政策鼓勵和引導,近兩年來多家信託公司紛紛發力消費金融信託業務
各信託公司間消費金融信託資產規模差異較大。2018年,消費金融市場的入局者新增13家信託公司。截至2018年底,68家信託公司中已有近40家信託公司開展消費金融信託業務,占據信託業近六成比例。根據信託業協會調研數據,截至2018年末,信託業合計開展消費金融信託余額已近3000億元,業務規模持續增長。
各信託公司消費金融信託業務的合作機構多樣。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的調研情況和相關信託公司的官網信息,目前信託公司已開展消費金融信託業務中的合作機構可分為五類:一是以捷信和馬上為代表的消費金融公司;二是以螞蟻小貸、京東小貸為代表的網路小貸公司;三是以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和新網銀行為代表的民營互聯網銀行;四是融資租賃公司,如獅橋融資租賃和大搜車融資租賃等;五是消費分期平台,這類機構數量眾多,包括買單俠、有車有家、醫美分期、惠今、佰仟金融、薩摩耶等。
目前,商業銀行尚未真正大規模開展消費金融業務。汽車金融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機構數量不多且市場規模仍有限;小貸公司近一兩年設立較多、發展較快,但面臨的監管整治壓力較大;電商平台和各類消費分期平台憑借著網購平台、大數據和消費信貸的結合發展迅速,但信貸資金來源有限,且需要藉助於具備放貸資格的金融機構。雖然信託公司目前整體未能深度參與消費金融業務,但通過與其他消費金融機構之間取長補短,深耕具體消費場景,有望取得較好的發展。

㈧ 房地產信託下半年恐「急剎車」

「搶收」房地產信託業務
某信託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房地產相關業務應該能佔到信託行業收入的四成左右。上半年信託行業整體回暖,兩個因素起到重要作用,一是房地產,二是資本市場對於固有業務的提振。
普益標准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投向房地產領域的信託產品共計發行2954款,佔比39.43%,募集規模達到4531.94億元。用益數據顯示,6月集合信託成立規模為1402.17億元,從投資領域來看,房地產類集合信託成立規模仍佔比最高,為622.80億元。
雲南信託研究發展部近日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信託產品發行規模與增長情況的研究報告顯示,房地產信託的發行規模佔比最大,依然是集合類信託產品的主流產品。
從今年7月開始,房地產信託開始收緊,有些信託公司甚至暫停了房地產相關業務。不過,部分信託公司們已經「出招」在前,並實現了「搶收」。
從2019年初開始,信託公司開始大量發行房地產信託產品,現金管理類、債券類信託產品走俏。「房地產信託收益高,投資者也認可。不過房地產信託一開始熱賣,我們就預計到離監管不遠了。」某信託經理表示,「抓緊時間,多賣受歡迎的產品,監管收緊的時候,就能『手中有錢,心中不慌』。」
「我這邊沒有具體的數據,只能說上半年確實得益於房地產信託,提振了信託公司業績。」某中型信託公司的相關人士稱。
據華經情報網的數據,信託業今年上半年整體業績呈現回暖勢頭,59家信託公司實現營收499.40億元,同比增長14.25%;凈利潤279.55億元,同比增長13.96%。而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2018年底時,信託業則是一片「雙降」之勢:營收下降9.38%,凈利潤下降13.68%。
今年7月,信託公司迎來了預期中的監管。這次「窗口指導」整體的情況為:2019年的剩餘時間,房地產信託規模不超過2019年6月30日的規模;已備案項目不影響發行及成立,未備案項目一律暫停;符合「432」的通道類業務也算房地產項目,受窗口指導影響,全部暫停;地產公司並購類也算房地產項目,受窗口指導影響,全部暫停;城市更新類舊改項目暫時不受此次窗口指導影響;房地產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和購房尾款類項目暫時不受此次窗口指導影響。
上市信託公司業績分化
我國信託業僅有三家整體上市的信託公司,包括A股上市公司陝國投A和安信信託以及港股上市公司山東國信。
上述三家公司中,山東國信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58億元和凈利潤3.28億元,分別同比下降9.78%和23%。分析人士指出,令人失望的業績,與令投資者「心寒」的股價表現相伴而行:自2017年底上市後下行趨勢明顯,截至9月3日收盤其股價徘徊在1港元「仙股」門檻以下。
A股兩家信託公司業績方面,陝國投上半年實現營收8.32億元,同比增長63.42%;凈利潤3.48億元,同比增長70.45%;安信信託上半年實現營收1.34億元,同比下降91.68%;凈利潤1157.57萬元,同比下降98.93%。
分析人士認為,上述信託上市公司在細分業務上都有亮點。如陝國投固有收入增速明顯,該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公司抓住資本市場回暖的時機積極運作,證券投資相關收益大幅增加以及公司不斷優化業務結構,加大自有資金運作力度,利息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所致。山東國信雖然業績下降,但家族信託成為了該公司一個明顯的增長點。
隨著信託通道業務和房地產業務被監管部門「點名」,去通道、嚴控房地產信託成為趨勢,發力主動管理業務成為越來越多信託公司的角逐場。例如,今年上半年陝國投新增項目規模454.45億元,主動管理類信託項目佔比超過50%。截至今年6月底,山東國信主動管理型信託資產規模達1091.59億元,佔全部信託資產規模44.1%,同比提升11.3個百分點,主動管理型信託產生的收入為3.68億元,佔全部信託業務收入中手續費和傭金收入的77.1%。
信託網分析師郭彥菊指出,今年上半年多數信託公司業績增長,一方面受益於國內資本市場的回暖,另一方面則是主動管理業務增長明顯。下半年,信託公司可能還是要緊隨市場與政策,發揮主動管理能力,服務實體經濟;在房地產信託業務收緊的情況下,「防風險」依然是主基調,業務可能轉向基礎設施項目及消費金融等領域發展。
轉型瞄準三大領域
分析人士表示,經歷行業高速增長浪潮和政策調整即將帶來的「潮水退去」,信託公司接下來勢必告別傳統的路徑依賴,開啟一段轉型升級之旅,尋找新的發力點。目前看來,基礎設施建設、消費金融、家族信託可能是今後信託公司發力的新領域。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下發文件,規范房地產信託業務,同時也加大了對違規信託公司的處罰力度。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近十家信託公司因違法違規被罰,其中不少涉及房地產信託業務,累計罰金已逾1200萬元,接近去年全年罰金之總額。
今年5月,銀保監會發文《關於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 促進合規建設」工作的通知》,重申對房地產信託融資亂象的整治。針對房地產信託業務明確提出將重點治理通過「股權投資+股東借款」、「股權投資+債權認購劣後」、應收賬款、特定資產收益權等方式變相提供融資等行為。
此外,除了前述的7月「窗口指導」。8月初銀保監會下發的《中國銀保監會信託部關於進一步做好下半年信託監管工作的通知》指出,按月監測房地產信託業務變化情況,及時釆取監管約談、現場檢査,暫停部分或全部業務、撤銷高管任職資格等多種措施,堅決遏制房地產信託過快增長、風險過度積累的勢頭。
受監管持續發力的影響,集合信託發行市場出現明顯降溫。用益信託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集合信託發行規模為1951.9億元,環比減少16.7%,房地產信託發行「驟冷」趨勢格外明顯,7月房地產類信託募集規模為584.25億元,環比減少19.63%,但在各類產品募集規模中佔比仍居首位。
用益信託研究員帥國讓表示,集合房地產信託發行量下滑明顯,主要原因是余額管控。
業內人士表示,房地產信託業務收縮已成定局。對於一些高度倚重房地產信託業務的信託公司來說,下半年業績壓力相對較大。
各家信託公司現在不得不重新規劃路徑,尋找新的發力點。對此,某信託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基礎設施建設可能是今後信託公司著重發力的領域,「現在看來,除了基礎設施可能會有所作為,其他領域的創收能力還不強,貢獻度有限。」他表示,「除了基建,消費金融、家族信託或許還有些機會」。本報記者 高改芳 薛瑾

閱讀全文

與2018我國信託業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銀期貨上市對企業有負面影響嗎 瀏覽:893
人民幣外匯知乎 瀏覽:732
富春通信股票股吧 瀏覽:519
股票紅腸 瀏覽:959
華軒集團破產 瀏覽:887
也多佳價格 瀏覽:321
期貨年終工作總結 瀏覽:640
私募基金理財招聘 瀏覽:257
杠桿定律教學視頻 瀏覽:277
在外匯平台注冊帳號 瀏覽:672
外匯中的非農 瀏覽:42
期貨跳空怎麼操作 瀏覽:425
大連友誼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595
小愛查一下實時匯率港幣 瀏覽:167
360股份怎麼買 瀏覽:728
如何在銀行買理財 瀏覽:136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88
金牛化工股票行情查詢 瀏覽:991
焦煤期貨交割替代品肥煤 瀏覽:955
金融貸款利率計算器在線計算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