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磅!蘇州連夜發布46條政策提振市場主體
今天晚上(3月5日),蘇州連夜發布46條政策力撐市場主體,可以說是相當重磅的利好落地了。
仔細分析這46條政策,可以看到這些政策幾乎涵蓋了蘇州的工商業相關的方方面面: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繼續強化金融支持、加大對重點行業恢復發展的支持、加強外貿企業幫扶、持續優化提升服務等等。
可以說,這46條政策將在極大程度上提振蘇州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拉動第三產業的需求上,力度非常大。
結合近期「兩會」提出的今年GDP增速預期5.5%來看,這46條政策確實是很有針對性。
關於房產,我們可以看到第二十五條明文寫著:
因疫情影響開發建設進度的商品房項目,在加強預售資金監管的前提下,經綜合研判後,可申請預售時間節點提前30日。因疫情影響,未交付的在建在售商品房項目,交付期限可順延30日。
這條政策其實對房地產行業來說,是有點微妙的。
不論是預售時間節點提前30天,還是交付期限可以順延30天,實際上對於真正出問題的樓盤和房企而言,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蘇州樓市的政策看起來略微松動了一些,但卻並沒有出現根本性的逆轉,該卡死的門檻還是卡得嚴嚴實實。
不過對於運營正常的房企而言,有這兩個30天的緩沖,在實際操作上就能寬裕很多,多多少少也能算是一條好消息。
另外,在46條政策的字里行間,一直重復著一個概念,就是金融方面將繼續放寬,更加放寬,資金執行進度要加快。
這也意味著銀行的貸款門檻也將進一步放寬,流程也將進一步加快。
雖然大部分政策並不針對樓市,但樓市也將會在這一波政策之中獲益。
在大的經濟形勢下,也許蘇州樓市也將適度松動,以進一步拉動內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建議大家保持密切的關注。
附錄:《關於進一步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著力穩定經濟增長若干政策措施》原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著力穩定經濟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精神,結合我市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力推動經濟運行平穩有序,現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一)市級財政專項資金對生產經營暫時面臨困難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支持。鼓勵各縣級市(區)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紓困幫扶。對在疫情期間為承租的中小企業免租金的創業基地,優先予以資金扶持。
(二)安排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免費診斷、示範獎勵等方式,支持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繼續實施有效投入獎補政策。建立「一企一檔」、「一鏈一檔」,培育推廣低成本、模塊化的數字化平台、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推動中小企業加快將核心業務能力向雲端遷移。
(三)認真落實月銷售額15萬元以下的小規模納稅人,公交和長途客運、輪客渡、計程車等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免徵增值稅政策。免徵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孵化服務增值稅,對其自用及提供給在孵對象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徵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凡符合條件的創投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對其投資的,按投資額一定比例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對符合條件的從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四)免徵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免徵城市公交場站等運營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對承擔商品儲備政策性業務的企業自用房產、土地免徵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遊、零售、倉儲等行業納稅人和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暫免徵收2022年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其他行業納稅人生產經營確有困難的,可申請減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五)符合條件的困難企業,經批准可繼續緩繳養老、失業和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緩繳期最長6個月;對上年度失業保險基金滾存結余備付期限在1年以上的統籌地區,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旅遊企業階段性實施緩繳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政策,期限不超過一年,緩繳期間免收滯納金,不影響企業信用和職工個人權益記錄。根據國家、省部署,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大力開展符合蘇州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緊缺需要工種的項目制培訓,按規定落實培訓補貼政策。對受疫情影響較重的中小微企業可按規定申請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或緩繳。
(六)實施失業保險援企穩崗「護航行動」,對上年度失業保險基金滾存結余備付期限在1年以上的統籌地區,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實施普惠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其中2022年度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從60%最高提至90%。小微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按規定給予社保補貼和培訓補貼。
(七)加大用工服務保障力度。延長項目制線上培訓、來蘇就業補貼、規模組織輸送勞動力補助及交通費補貼、赴外人力資源合作對接一次性補助等市政府「穩崗惠企十條」有關政策執行期至蘇州全域調整為低風險地區的次月底。強化與勞務輸出地區勞務協作,暢通引才用工渠道,加大線上招聘服務財政投入力度。做好疫情期間入職體檢工作。
(八)對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繳費比例在我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用人單位繳費率(不含生育保險繳費率)和個人繳費率之和基礎上,降低1個百分點。
(九)加快資金執行進度,做到早分配、早使用、早見效,盡快將涉企專項資金分配下達使用單位。加快出口退稅進度,把辦理正常出口退稅的平均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
二、繼續強化金融支持
(十)用好用足新增再貸款再貼現額度,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支持力度。開展金融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專項行動,推動投放信用貸、首貸。支持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小微外貿企業提供物流方面的普惠型金融支持。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降費獎補政策,推動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揮蘇州市信用保證基金對中小企業融資增信作用,優化「信保貸」業務流程和風險分擔機制;推動「小微貸」產品擴圍增效,落實「兩無四有」和「見貸即保」簡易標准,加快推進小微融資便利化。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以及「農發通」「惠農貸」等金融支持。
(十一)引導銀行機構繼續向實體經濟讓利,確保全市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資金作用,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重點行業領域,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發放的中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低於同期LPR的、銀行機構辦理票據貼現利率明顯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給予全額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加強對企業融資成本的監測。加大對受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的擔保支持力度,鼓勵取消反擔保要求,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國有融資擔保公司等融資擔保機構要發揮支持作用,不盲目脫保,延續國有融資擔保公司擔保費率下降20%政策,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擔保費率不高於1%。
(十二)優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金融服務,推動應收賬款融資增量擴面,鼓勵市屬大型國有企業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實行應收賬款票據化。支持發行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券。支持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
(十三)鼓勵各銀行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確保全年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穩步增長。對受疫情影響較大,但有還款意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中小微企業,建立快速審批機制,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予以支持,通過續貸、展期等方式紓困解難,不盲目惜貸、抽貸、斷貸、壓貸。各銀行機構主動摸排受疫情影響較大企業貸款到期情況,提前告知企業初步續貸意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對有需要的企業優化還款方案。對地方法人銀行發放的普惠小微貸款,按貸款余額增量的1%提供激勵資金。
(十四)發揮線上金融平台作用。在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台開設受疫情影響企業融資服務綠色通道,引導銀行機構充分運用線上服務平台,推出特色信貸產品,通過線上顧問、遠程服務等方式與企業加強聯系,確保金融服務不間斷、服務質量不下降。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對接地方徵信平台,有效運用企業徵信數據,提升風險定價能力,提高首貸、信用貸款佔比。加強線下金融服務對接。梳理應急保供、重點支持企業的有效融資需求,及時向金融機構及地方金融組織推送,鼓勵金融機構結合業務特點為企業提供全方位融資支持。開展「普惠金融進基層」等政銀企對接活動。
三、加大清費減負力度
(十五)2022年被列為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所在的縣級行政區域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對承租市屬國有企業(包括全資、控股和實際控制)和行政事業單位權屬物業的,減免6個月租金,其他地區減免3個月。鼓勵各金融機構對減免租金的出租人給予基於房屋租金收入的優惠利率質押貸款等支持。各縣級市(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結合實際情況參照執行。
(十六)對符合《中小企業劃型標准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的小微企業,繼續全額返還工會經費。
(十七)鼓勵電信運營企業積極設計並推廣適合中小微企業經營發展的產品和應用,現階段對旅遊、文化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免費提供3個月的雲視訊、移動辦公、雲主機、雲財稅等服務。
(十八)機關、事業單位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30日內交付款項,最長不得超過60日。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不得強制中小企業接受商業匯票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不得濫用商業匯票變相佔用中小企業資金。大型企業應在年度報告中向社會公布逾期未支付的中小企業款項。
(十九)持續排查處理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拒絕或遲延支付中小企業款項,對已過建設期仍未驗收的工程項目應加快驗收,對達到單項竣工、具備交付使用條件的項目要及時竣工驗收、交付使用。
(二十)對本市疫情防控相關產品生產企業委託的用於具有抑菌性能的相關產品免除檢驗檢測費用;對本市疫情防控相關的葯品、用於疫情防控消毒產品的純化水、疫情防控相關的醫療器械企業委託的潔凈室環境等檢測免除檢驗費用;對疫情防控相關企業的委託業務提供「綠色通道」,第一時間安排檢驗檢測,第一時間發放檢驗報告書;對直接服務於疫情防控的CT機、呼吸機、多參數監護儀、紅外體溫篩查儀、紅外體溫計等計量設備免除檢測費用;對疫情期間中小企業送檢計量設備免收加急費。
四、加大對重點行業恢復發展的支持
(二十一)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強分區分級精細化管理,促進餐飲業恢復發展。中風險地區暫停堂食的,大力推廣自提、外賣、無接觸配送方式。鼓勵各地幫助餐飲業市場主體購買營業中斷損失險。支持餐飲商戶有效延長營業時間,完善夜間交通線路,經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門評估後,放開夜間非高峰期佔道停車。食品生產經營從業人員所持健康證明在2022年2月13日後(含2月13日)有效期屆滿,疫情防控期間無法領取新證的,健康證明視為有效,有效期自動延長至本輪疫情解除後30天。
(二十二)鼓勵各縣級市(區)對零售、餐飲企業免費開展員工定期核酸檢測,對企業防疫、消殺支出給予補貼支持。
(二十三)市級安排不低於250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支持文旅行業消費復甦及重點企業紓困。提前組織開展2022年度蘇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扶持經費項目申報工作,加快發放扶持資金。鼓勵各級文化產業園區減免園區內中小微文化企業房租。對A級景區、鄉村旅遊重點村的數字化和公共服務項目優先申報省級文旅發展專項資金。繼續按80%比例暫退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鼓勵和支持酒店、景區、民宿、旅行社、文娛企業等開展各種促銷活動,順延公園年票有效使用期限,並在「君到蘇州」文旅總入口和相關新媒體渠道進行免費推廣。
(二十四)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將符合規定舉辦的黨建活動、工會活動、公務活動、會展活動等,委託旅行社代理安排交通、住宿、餐飲、會務等事項的方案制定和組織協調。文旅部門與工會加強合作,將符合條件的民宿、鄉村重點村、紅色旅遊景點等納入療休養活動范圍。
(二十五)因疫情影響開發建設進度的商品房項目,在加強預售資金監管的前提下,經綜合研判後,可申請預售時間節點提前30日。因疫情影響,未交付的在建在售商品房項目,交付期限可順延30日。
(二十六)對每月通行次數在30次(含)以上的ETC公路客運班線客車,給予通行費八五折優惠。延續實施「運政蘇通卡」貨運車輛通行費八五折優惠政策。對進出南京港、連雲港港、太倉港的集裝箱運輸車輛及中歐班列集裝箱主要裝車點和集貨點的運輸車輛,繼續在全省所有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收費站免收車輛通行費。
(二十七)支持汽車客運站對站內經營區域進行改造,進行商貿配套租賃等活動,從單一的站務服務功能擴展為包含餐飲、住宿、購物、體育、文化娛樂等綜合服務功能。
(二十八)加大以保險、保函替代現金繳納保證金的推進力度。在充分尊重企業自主選擇權的前提下,推動建築等領域的保證金保函全覆蓋。率先啟動「蘇式旅行社質量保證金」改革試點,創新旅行社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繳納方式,探索開展履約保證保險 銀行保函替代繳納保證金。
(二十九)舉辦「五五購物節」「夜zui蘇州」「雙12蘇州購物節」「跨境電商進口商品購物節」「直播購物節」等系列促消費活動,推出各層級千場促消費活動,安排各級商務發展資金給予專項支持。組織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和綠色智能家電下鄉等活動,促進農村居民消費。
五、加強外貿企業幫扶
(三十)支持外貿企業通過線上線下展會開拓國際市場。鼓勵企業參加線上國際展會、自建獨立站並在國外門戶網站開展宣傳推廣、在第三方平台開設網店,根據出口業務實際成交和撮合業績,給予相應支持。
(三十一)聯合上港集團打造東北亞空箱調運中心太倉港分中心。支持太倉港加強與RCEP國家的近洋航線建設,鼓勵外貿企業與航運企業簽訂長約合同,相關部門聯合舉辦物流運輸服務專場對接會。繼續穩定國內沿海乾線運輸通道,穩定原材料運輸,加快調整優化運輸結構,構建高質量物流網路。
(三十二)對完成技術改造的加工貿易企業,市級相關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技改項目予以扶持。鼓勵金融機構為加工貿易企業提供無抵押優惠利率貸款。支持加工貿易發展,紓解企業困難,對企業內銷加工貿易貨物的,暫免徵收內銷緩稅利息。幫助企業出口轉內銷,引導外貿企業與大型電商平台合作,拓展國內市場銷售渠道。
(三十三)繼續加大對外貿企業承保力度。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優化出口信保承保和理賠條件,加大對中小微外貿企業、出運前訂單被取消風險等的保障力度。對資金周轉確有困難的企業,實行保費分期繳納的便利措施。針對性降低中小微企業投保成本。
(三十四)制定出台專項政策舉措,優化完善「RCEP企業服務平台」功能,發揮RCEP企業服務中心工作機製作用,廣泛開展政策宣傳和企業培訓,提升企業利用RCEP規則能力和水平。
六、著力緩解價格上漲壓力
(三十五)強化大宗商品價格監測預警,嚴厲打擊串通漲價、價格欺詐等違法違規行為。推動行業協會、大型企業產業鏈供需對接,加強原材料保供對接服務,幫助中小微企業應對采購、銷售、倉儲等經營風險。
(三十六)支持期貨公司深化市場主體風險管理服務,探索基差貿易、倉單服務、合作套保等模式,提供個性化風險管理服務。研究對企業運用期貨套期保值工具應對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風險給予補貼。
七、加強政府采購支持
(三十七)綜合運用履約保證金保險、小微企業報價10%扣除等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參與政府采購。完善升級「蘇采雲」信息化系統,實現政府采購全流程電子化操作,全面取消政府采購投標保證金,完善預付款制度,縮短政府采購合同簽訂時間。推動「政采貸」擴面增量,全面開展「政采貸」線上融資,向中標、成交供應商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融資。
八、持續優化提升服務
(三十八)在不改變土地出讓合同約定前提下,合同明確可以分割或不得分割的,按合同約定辦理相關手續;合同未明確的,在符合相關規定前提下,經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同意後,可以根據企業申請分幢辦理不動產權證書。
(三十九)允許開放式商業街區、商業綜合體和大型超市在不影響市容環境、公共安全和行人通行的條件下,開展「店外設攤」和佔道促銷活動。允許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和環境打造「集中夜市」。合理設置地產瓜果、蔬菜自產自銷點,免費對本地果農、菜農開放。對銷售農副產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個人利用自身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的個體經營者,予以豁免登記。放寬「住改商」政策,簡化辦理流程。
(四十)以網上申報為切入點,通過數字賦能,開展「水電」、「水電氣」報裝套餐等「一件事」,實現電水氣暖業務聯合辦理機制。優化市政公用服務程序,市政公用服務單位通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實時獲取項目相關信息,實現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建設、竣工驗收後直接接入。
(四十一)繼續推廣「全電共享」電力設備租賃暖企服務,擴大服務范圍到臨時用電、能效服務等領域。開展重點用戶用電情況監測,協助制定負荷轉移、增容改造等方案,助力企業有序平穩復工復產。自2022年2月19日起至全域轉為低風險地區為止,實行欠費不停電和延長繳費截止期措施。居民客戶電費違約金起算日期延長至全域轉為低風險地區為止,非居民客戶電費違約金起算日期暫延期至2022年3月8日。
(四十二)開展包容審慎監管提質升效工程,推行柔性執法,對社會危害不大的,依法不予處罰或從輕、減輕處罰。加強涉企行政指導,落實不予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清單。健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提升事中事後監管效能。對個體工商戶、企業符合「免罰輕罰」清單的行政處罰和首次輕微違法且整改的行政處罰,不涉及安全生產的,可以不予推送信用公示平台。對於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項目的行政處罰,未發生質量安全事故的,可以減免行政處罰滯納金。
(四十三)對有效期滿或需監督審核及再認證維持的認證證書,認證機構可結合相關程序要求,順延既有認證證書有效期至疫情解除後3個月。對於受疫情影響停產而不能接受監督審核檢查的企業所持有的認證證書,認證機構對認證證書實施暫停等處理的時限,可延遲至疫情解除後3個月。對因疫情影響未能按時辦理葯品零售連鎖企業總部經營許可、食品生產許可、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延續導致證書過期的企業,可先辦理許可證有效期延期,待疫情解除後再按規定提交材料辦理延續。對於企業申請第三類醫療器械經營許可延續的,非必要可免於現場檢查。
(四十四)深化「萬所聯萬會」機制,統籌調度律師行業民營企業法律服務團,開展免費法治體檢,加快推進民營企業公司律師制度建設,著力加大小微企業的法律服務。推廣「公證顧問」模式,設置「公證企業服務中心」,開辟涉企「綠色通道」,持續優化升級面向企業的公證服務產品。推廣「蘇解紛」線上調解平台,為個體經營戶調解提供便利。
(四十五)大力推廣「蘇商通」應用,實現惠企政策智能推送、一鍵通達。完善「一企來」企業服務一體化平台建設。不斷完善全市12345熱線「知識庫」「專家庫」應用系統,實現知識信息分類推薦、集成檢索、自助查詢和自動推送,提升自助查詢和定向推送能力。推進涉企審批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費用,按照「免申即享」「網申捷享」「代辦直達」等方式,除有特殊要求的資金外,實現財政獎補、減稅降費等快速審核、快速撥付、便捷享受。
(四十六)壓緊壓實地方黨政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持續深化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推動整改提升、強化責任落實、形成長效機制,全力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持續開展市縣兩級安全生產督導,制定年度督導方案,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以上政策措施自印發之日起實施,未特別註明時限的,有效期至2022年底。如國家和省出台同類的政策,原則上按「取高不重復」原則執行。市政府辦將適時就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開展督促檢查。
⑵ 淺析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模式
淺析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摘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中小企業的發展,可以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中小企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需要及時加以解決 ... 摘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中小企業的發展,可以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中小企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需要及時加以解決,其中,融資問題成了困擾中國中小企業順利發展的重大問題,融資困難成為制約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最難突破的「瓶頸」。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對策
張廣德 (河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摘要: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發展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中小企業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中,中小企業如何順應潮流發展的問題,同樣應該受到關注。本文從企業發展障礙分析入手,並從企業特點、經營模式和戰略發展的角度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中小企業 發展模式 經營戰略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經濟大國,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要成為經濟強國的路還很長。在2010年的兩會期間,溫總理在報告中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
我國經濟能夠持續高速增長,中小企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今,我國中小企業已有4000多萬戶,這批中小企業所創造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出口總額、交納稅收與就業人數,分別佔全國的58.5%、68.3%、50.2%和75%以上。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所以,在改變我國經濟增長模式過程中,中小企業的作用不容忽視,盡快改變中小企業的經濟增長模式的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1 障礙分析
欲改變中小企業的經濟增長模式,其障礙主要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1 自身素質不高,技術創新能力差。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速度很快,但發展主要集中於低技術水平和外延擴張為特徵,導致其社會信任度低下,經濟效益差,企業抗風險能力低。
1.2 不少中小企業總是以自己的小而自卑,其增長模式不是以做強,而是以如何做大為主要奮斗目標,其結果往往不是小而全,就是大而弱。盲目模仿大企業的發展方式,忽視了中小企業自身的發展特點。
1.3 從表面上看問題主要集中於缺乏人材,缺少技術,規模小等等問題,但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同樣存在著大量頗具特色的中小企業,其最顯著的特色是小而強。所以,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不善於利用、開發、整合資源,盲目跟進,企業缺乏從戰略角度長遠規劃發展的思路。根本原因就在於企業管理者觀念落後。
2 改進途徑
2.1 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歷史短,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也正是緣於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發達國家成熟的經驗和技術,通過學習、引進,幫助我們盡快發展,減少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成本。差距越大,快速發展的空間就越大。在我們國家內部經濟發展也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經過長期的磨練,相對比較成熟,這些企業就是中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的楷模,學習成本低。
2.2 藉助虛擬經營模式發展。中小企業其自身規模小,小而全的經營戰略將使企業誤入歧途。中小企業應該對自己所涉及的產業領域進行分析,通過市場細分,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落腳點,這里,企業發展定位非常重要。發展的重點應該聚焦於建立或強化自身的優勢,在產業鏈中,增加高附加值環節的功能,把其它低附加值環節藉助外力進行整合,充分利用企業資源,使企業處於產業價值鏈中高附加值的關鍵環節。經過長期的培育,企業逐步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3 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在不同時期採取不同的戰略。比如,企業發展初期,可以採用集中化戰略。將自己有限的資金、技術、人材等力量集中於易於發揮優勢的領域。通過引進、改進、創新,發揮中小企業市場快速反應的優勢,在新產品開發中選擇適時的進入時機,規避風險,強占市場;也可以採用市場補缺戰略。根據「人無我有,人有我無」的原則,發揮企業優勢,規避競爭。
企業發展中期就應該增強戰略意識,長遠規劃,確定企業的市場地位,積累資源,培養企業的製造能力,扎扎實實,靈活多變地發展自己。例如,日本的佳能公司成功的奧妙就在於戰略意圖清晰,一開始就抱定「打敗施樂」的戰略意圖。為此,企業運作初期,首先獲取施樂的專利技術許可,依靠他人的技術生產產品,獲取市場經驗,增強企業的R&D力量,進入施樂未涉及的日本和歐洲市場,最終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
總之,中小企業規模小,並不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在一個完整的市場配置中,中小企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有巨大的生存發展空間。阻礙中小企業轉變發展模式的症結往往是企業的管理者沒有從系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沒有把握住適應自己發展的市場定位,沒有從戰略角度看待市場變化和規劃企業的發展,缺乏創新性。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在於企業管理者的觀念更新。中小企業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增強學習能力等多種途徑開闊視野、轉變觀念,就能夠找到具有自己企業特色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梁達.中小企業的地位、困難與出路[J].金融與經濟,2008,(1).
[2]劉淑華.論我國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J].商業研究,2000,(10).
一、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現狀及影響
(一)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現狀
1.中小企業自身積累較少。由於中國中小企業採用低折舊計算方法,在生產經營中只計算有形折舊,而忽視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帶來的無形損失,所以造成中小企業在設備更新時缺乏足夠的資金,而為了正常的生產經營,會導致自有資金更少,負債過重。中小企業自身積累少,很難為融資作出貢獻。
2.中小企業外源融資渠道狹窄。目前,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銀行貸款,而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的貸款主要是用於流動資金及固定資產更新,銀行很少為中小企業提供長期的信貸。
3.中小企業有價證券融資比例小。中國資本市場目前沒有為中小企業作出安排,主要還是針對國有企業。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自身難以達到上市標准,所以,直接融資渠道缺乏。
4.其他融資渠道杯水車薪。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一些非正式的金融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在職工內部籌集資金、企業領導人向親友借貸以及各種民間借貸行為。但是這些非正式融資活動由於地區差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民間信用體系等諸多原因,雖然能幫助中小企業進行融資,卻不能在中小企業中普遍實行。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所帶來的影響
1.中小企業發展緩慢,延緩經濟的整體增長。目前,各國經濟發展表明,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推動技術進步、發展國際貿易等方面有著十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融資困難,缺乏資金,周轉不良,致使中小企業效益低,發展緩慢,不能為整體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應有的動力與支持,延緩了經濟發展的步伐。
2.中小企業融資難,滋長了非正規金融市場。由於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很難通過正規合法的渠道籌集到資金,致使一些中小企業被迫將目光投向非正規的地下金融機構。這些非正規的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提高收益,設置了很高的借貸利率。這樣既降低了中小企業的投資效益,又由於非正規金融機構的高利率而增加了成本,這些都對國家的宏觀金融政策及產業政策發展不利。
3.中小企業融資難,使資金利用率降低。對中國企業來說,資金是一種稀缺資源。而這種資源的使用效率低,且大部分滯留在流通領域,利用極不合理。從而導致中小企業不能進行技術改革和順利經營管理,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二、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成因
(一)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外部原因
1.適合中小企業融資需要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發展狀況不理想。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以四大商業銀行為主導,其他中小型金融機構很少,而且大多數都被排擠。中小型金融機構在地區選擇、機構設置、業務范圍等諸多方面受到很大局限。同時,中小銀行資金來源受限,資本金比較少,因此其風險性很高。這些因素導致中小型金融機構遠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2.商業銀行的運行機制制約了中小企業融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運行機制困擾著中小企業融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商業銀行風險意識增強,貸款發放謹慎,而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及淘汰率高,中小企業貸款本身存在計劃性差、頻率高、貸款數量少、貸款管理成本高等諸多特徵,導致銀行不願與中小企業打交道;第二,銀行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阻礙了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很多銀行從業人員把對中小企業的判斷局限在財務報表中,然而中小企業缺乏完善的財務制度,導致很多銀行工作人員高估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以及目前銀行實施了貸款人責任制,致使銀行工作人員更加謹慎,這些都阻礙了中小企業的順利融資;第三,大部分銀行針對中小企業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務不夠全面,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要求。
3.擔保與抵押限制了中小企業融資。目前,中國仍沒有針對中小企業的健全的融資擔保系統。一些效益好的具有擔保資格的大企業或其他機構不願為中小企業擔保,擔保市場缺乏制度約束和激勵機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困難。
4.利率和收費的規定影響中小企業融資。金融機構在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過程中,收取利息和相關費用是正常的。然而在中國,目前中央銀行對利率和收費方面的規定,卻嚴重阻礙了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貸款。中國目前採用的利率制是固定製的,就算是小有浮動也只是在中央銀行規定好了的基準利率上下小范圍的浮動。
5.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工具及其市場落後。在中國,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渠道狹窄,適合的工具也很少。對於金融租賃、票據市場、應收賬款融資等融資工具的使用落後。而且,由於政府對債券市場的嚴厲監管,導致中小企業進入債券市場相當不容易,這就使中小企業的融資空間變小,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內部原因
1.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低下、技術落後、倒閉率高。中國的中小企業經營者大多數是缺乏現代經營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工人、農民、小商販。由於這些指揮決策的領導者們素質不高,缺少管理經驗,經常使企業處於混亂狀態,而且職工技術水平低,企業所使用的機器設備也一般都是由大企業淘汰掉的舊設備。這種企業狀況勢必導致經營不善、營業額低、效益不好,這就使得中小企業被外界認為投資風險大,從而不願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
2.中小企業融資信用差,違約率高。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極度缺乏資金,無法從事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以至很難盈利,融資信用低。這樣的企業由於經營業績差,很少有金融機構願意提供貸款,而且中小企業自有資金缺乏,企業制度不完善,信譽度參差不齊,向這種狀態的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最終經常會出現企業無力償還、逃廢債嚴重,使銀行的債務變成不良資產,嚴重影響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益,使金融機構失去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信心。
3.中小企業財務管理體系不健全。在中國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由於缺乏專業的財務人員及制度保障,嚴重影響企業的成本核算、預算決策等工作,而且,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或者由於不願泄露債務情況,或者由於逃稅避稅等目的而不願顯示良好的經營業績,致使中小企業自身有意不向外界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中小企業財務報表不真實,財務管理體系不健全的現狀,給銀行的信貸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擾,而且,銀行無法科學地判斷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也就無法確定是否應該給予中小企業必要的信貸支持。
4.一部分中小企業融資動機不健康。一些中小企業為了吸引資金,就想辦法「圈錢」和「騙錢」,這種做法在最初會為中小企業贏得資金,但最終會被投資者識破。這種行為極大地損壞了中小企業的形象,導致這些企業同樣無法繼續經營。這種惡意融資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使企業的信譽度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投資者對中小企業產生排斥心理,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
5.中小企業缺少專業的融資人才。在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中,企業對資本的認知水平很低,在進行融資的過程中,根本不知如何與銀行或投資方打交道,也不懂得資本運作的操作規程,更不會將本企業的投資價值、優勢面介紹給投資方。這樣缺乏專業融資人員的盲目融資,導致中小企業失去了很多融資機會。
⑶ 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稅費優惠政策是什麼
⑷ 全國兩會精神主要內容(全文)
全國兩會精神考點一: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
即將過去的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的大背景下,各地將亮出怎樣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這無疑將成為觀察地方兩會的重要視角。
全國兩會精神考點二: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在一些地方已經公布的省級人代會建議議程中,審議地方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成為本次省級人代會的標配議題。「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全國兩會精神考點三: 新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各地如何確定新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如何繪制未來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無疑將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此外,教育、醫療、環境、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一直是省級地方兩會輿論場中的熱門話題。新的一年裡,各地政府將作出哪些民生承諾和部署,同樣備受期待。
全國兩會精神考點四:就業、社保等凝聚民生新期待
「民生」向來是每年兩會的熱點。從就業增收到社會保障,從住房制度到教育改革,多個民生領域「熱詞」,承載了代表委員更多的民生期待。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社保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標。不少代表委員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在就業領域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目標,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將進入快車道。
全國兩會精神考點五:常用詞
從關鍵詞來看,共有6個方向:
1.幾乎所有省份科技創新都擺在「C位」(各項工作的前3位);
2.突出產業轉型升級,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數字經濟是三大方向;
3.固定資產投資目標有所下調,傳統基建投資退潮,新基建和軌道交通是主方向
4.制度紅利有望進一步釋放,重點關注國企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
5.促消費的重要性提升,有三大抓手;
6.其他關注點,都市圈、碳達峰、碳中和鄉村振興等。
2021年兩會重點內容及熱點話題
一、2021年兩會重點關注三大內容!
1.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
即將過去的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的大背景下,各地將亮出怎樣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這無疑將成為觀察地方兩會的重要視角。
2.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在一些地方已經公布的省級人代會建議議程中,審議地方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成為本次省級人代會的標配議題。「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3.新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各地如何確定新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如何繪制未來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無疑將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此外,教育、醫療、環境、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一直是省級地方兩會輿論場中的熱門話題。新的一年裡,各地政府將作出哪些民生承諾和部署,同樣備受期待。
二、2021年全國兩會熱點話題
9個關鍵詞速覽兩會看點:
1.關鍵詞一:遠景目標
到2035年基本實現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必須遵循的原則和主要目標。
2.關鍵詞二:民生剛需要
就業、住房、醫療、消費、糧食等話題依舊是熱點。
3.關鍵詞三: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早在2018年1月,******、國務院在《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就提出了鄉村振興三個階段戰略構想,明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目前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其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一些改革試點和重大行動計劃也在積極有序推進。
4.關鍵詞四: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於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規劃先行,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頂層設計。
5.關鍵詞五:健康中國
健康中國,是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發展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6.關鍵詞六:科技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將創新發展放到了新發展理念的首位。如今,創新在各個領域蔚然成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
7.關鍵詞七:制度創新
對全國人大法和全國人大議事規則作出修改。
8.關鍵詞八:正風反腐
建黨百年,更要反腐。
9.關鍵詞九:與世界共處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激盪、疊加共振;當今中國,正迎來中共建黨百年和「十四五」開局,並向著新中國成立百年的目標奮進。在此新的歷史交匯點,中國如何與世界共處,中國外交如何發力,全國兩會將是一個重要觀察窗口。
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有何亮點?「經濟高質量發展」將如何實現?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是否會有新一輪調整?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
3月8日19:30-21:00,《乾約》第8期再次隆重開播。乾道特約******政治局集體學習宣講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中國人民大學 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 經濟學院讓·莫奈講席教授黃衛平先生與我們分享了《2021年兩會精神解讀及宏觀經濟形勢展望》。
2020年中國經濟取得了非凡成就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一年,在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等多重嚴重沖擊,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頑強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我國改革開放和又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黃衛平先生認為,2020年全國人民在我黨的堅強領導下,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尤其是在去年第一季度GDP負增長、全球經濟受到疫情嚴重沖擊的情況下,我國依然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金融風險得到有效化解、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環境治理、生態恢復讓碧水藍天重現,可以說去年我國取得了非凡成就。
對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GDP增長6%以上的預期目標」,黃衛平認為,這充分體現了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要求,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促進增長潛力充分發揮。
在我國基本控制住新冠疫情、疫苗逐步廣泛接種、各行各業全面復工復產的情況下,同時由於去年的低基數效應,今年國際社會對我國GDP增速預期達到8%甚至更高。因此,實現6%以上的增長難度不大。
堅持「房住不炒」
創新是高質量發展階段主要驅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去年大力促進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功組建首批國家實驗室。「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奮斗者」號等突破性成果不斷涌現。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廣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相關舉措。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黃衛平認為,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去年至今年初房地產領域政府多次出手大力度調控,堅守「房住不炒」原則不變,堅決推進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顯然,創新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首要驅動力,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紅利出盡,第四次工業革命尚未全面來臨的「存量經濟」時代,包含「 5G 基建、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的「新基建」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為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動能。同時,相關領域也將成為國家財政與民間資本的投資重心。
貨幣政策合理適度
「放水」再難重現
政策工作報告中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處理好恢復經濟與防範風險的關系。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黃衛平認為,《報告》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維穩基調,提出將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財政政策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今年財政赤字率在3.2%左右,較去年大於3.6%的目標有所下調,但普遍高於市場預期,總體上屬於較寬松的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方面,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宏觀杠桿率和匯率基本穩定。與財政政策基調相同,貨幣政策也強調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此外,此次《報告》強調要繼續引導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使小微企業融資更加便利,預期企業整體融資成本將穩中有降。 ;
⑸ 2012年兩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12年「兩會」熱點 ,「兩會」主要內容 近幾年來,由實體經濟貧血造成的產業空心化正逐步成為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潛在風險。
具體表現為:一是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受國內外因素的綜合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的融資難、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
二是實體經濟與非實體經濟之間投資回報反差巨大,做實業不如做投機和投資賺錢多、賺錢快,比較利益誘導大量做實體經濟的企業將從實業平台取得的資本投向非實體經濟領域。
三是壟斷行業投資無門,競爭性行業過度競爭導致大量民間資本游離實體經濟,變成炒資產的「游資」和「熱錢」。
據社科院《社會藍皮書(2012年)》稱,在溫州1100億元民間借貸資金中,用於一般生產經營的僅佔35%,用於投機和高利貸的資金佔比高達60%。
四是隨著企業精英大量移民或外遷,大量實體經濟的發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業家實業精神衰退,呈現出「賺快錢」的浮躁、急躁心態。
鞏固實體經濟基礎是避免經濟「硬著陸」的關鍵。
當前要高度重視如何鞏固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營造實業致富的市場環境,防範產業「空心化」的潛在風險。
一要在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同時,要更加重視民間資本投資渠道的拓展,特別要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拓寬實體企業的發展空間;二要努力減少投機暴利,限制投機暴富,擠壓「炒」經濟的空間,營造勤勞做實業能富、創新做實業大富的市場環境,高度重視上游產業過度壟斷和下游產業過度競爭造成的「兩極分化」。
三要推動政府和企業聯手應對高成本,防止多種因素疊加,過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業「硬著陸」。
積極財政政策要以減稅為中心,增加實體企業的利潤空間。
四要改革金融體制,放寬民間資本設立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的良性互動,讓金融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位。
五要通過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業創新的制度體系來解決中小企業「不想創新」、「不敢創新」、「不會創新」問題,扶持企業轉型升級,將自主創新的「國家意志」變為「企業行為」。
中小企業,尤其小微企業成為社會各界廣泛討論的熱點話題,其生存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據2011年中國企業調查系統調查顯示,目前「停產」、「半停產」的中小企業約佔15%—20%,約1/3中小企業主表示如果企業停產則退出「不幹」。
為緩解當前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自2011年10月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先後兩次以小微企業為專題研究扶持其發展的戰略部署,國務院、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銀監會等部門也先後出台多項扶助措施。
根據近年來的調研發現,中小企業2008年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融資難,2009年是沒訂單,2010年是用工荒,2011年則是多重因素疊加、相互交織影響造成的生存困境。
如果說2009年是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是最復雜的一年,那麼2011年中小企業是最糾結的一年,特別是小微企業正面臨多重困境:第一,小微企業面臨不斷被壓縮的利潤空間。
生產原料和資源環境代價不斷攀升,全方位的「高成本」和難以逃避的「高稅費」兩頭擠壓,利潤微薄;第二,小微企業陷入更為嚴重的融資困境,難以從銀行獲得信貸融資,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第三,小微企業面臨更加嚴峻的用工荒,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造成當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生存困境的深層原因是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和市場扭曲,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產業上游與下游的「兩極分化」。
處於上游的「銀根、地根、能源流、物流路橋」高度壟斷,土地、資金、能源等關鍵性生產要素供應缺乏競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而處於產業下游的企業過度競爭,利潤微薄。
二是實業與金融的「兩極分化」。
實體企業面對不斷惡化的經濟環境,承受著持續攀升的成本壓力,利潤「比刀片還薄」,而靠息差「以錢生錢」的銀行則利潤大好。
三是供應鏈上的大企業強勢和小微企業弱勢形成的「兩級分化」。
部分大企業藉助強勢競爭地位,故意拖欠中小企業的貨款資金,小企業難以為繼,往往成為「三角債」中最容易受傷的群體。
緩解小微企業困境是保障經濟後勁與活力的重要任務。
緩解小微企業生存困境,不僅在於通過財稅、金融政策為其「輸血」,化解「燃眉之急」,更重要是要加快推進改革,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全面提升小微企業的「造血」功能。
為此,一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切實減輕小微企業稅費負擔,提升小微企業的利潤空間和市場風險抵禦能力。
要將扶持「三農」的某些政策「移植」到小微企業,通過「減稅、減費」等方式切實為企業減負,對其「少取多予」,幫助其輕裝上陣。
要充分發揮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和導向作用,加大對創新型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降低其經營的市場風險。
二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平等使用信貸資源的融資環境,鼓勵民間資本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形成「門當戶對」的融資體系,切實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三要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營造民企與國企間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環境,健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減少小微企業升級阻力。
同時,小微企業也要苦練內功,藉助市場競爭淘汰機制的「倒逼」壓力,變被動為主動,變「生存壓力」為「轉型動力」。
溫州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溫州「兩多兩少」糾結:民間資本多而投資渠道少、民營企業多而信貸融資少。
從民間資金供給方來看,由於樓市限購、股市低迷、存款負利率,民間投資渠道變得越來越窄,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大量資金流向民間借貸領域;從民間資金需求方來看,借貸主體多是中小企業,在正規金融體制內融資困難,不得不向體制外尋求融資。
正是因為民間資金供需雙方各自面臨的困境:供給方難以獲得滿意的收益率,需求方難以通過正規渠道獲得貸款,導致供需雙方轉向民間借貸領域,較大的供需缺口使得民間資本呈現「高利貸化」。
民間金融的陽光化是當前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場攻堅戰。
一要引導民間金融健康有序發展,使民間借貸從地下無序的「灰色地帶」走向地上「陽光」規范運作。
對民間金融不是打擊取締而是規范「招安」,要多疏少堵、因勢利導,讓其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組成部分。
對高利率借貸不能讓其在「地下」野蠻成長,而應在「地上」理性發展,既要嚴懲違法違規行為,更要重視民間借貸的法律制度建設、監管體系改革和金融體制創新。
二要引導民間資本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中小型金融機構,構建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經濟的「門當戶對」的金融格局。
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社區銀行經驗和我國村鎮銀行經驗,逐步放寬民間資本組建地區性民營中小銀行的限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建立城市民營中小銀行,將滿足條件的現有民間金融組織逐步改造成規范化運作的民營中小銀行,在市場准入和利率方面給予更大的靈活性。
三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間利率的雙軌制,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
完善以市場為基礎、有管理的基準利率制度,循序漸進地推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放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的上下限,減少民間金融「高利貸」化的生存空間。
四要創新金融監管機制,建立分層次的監管體系,實現金融監管的多元化和分層化。
要建立地方與中央相關部門的即時信息溝通機制,探索中央監管機構只監管大的金融機構,微小型金融機構放給地方的監管模式。
要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在地市、縣的監管能力優勢,賦予其對地市、縣域內草根金融類中小金融機構法人的監管權力。
早在2004年就已出現的「用工荒」現象,到2011年全面升級並且越演越烈。
大量中小企業出現「招工難」、「用工貴」、「留工難」困難,不僅招不到人,留不住人,而且人工成本大大攀升。
2011年8月份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運行監測平台對全國31個省市區4527家中小企業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有51.8%的企業存在用工短缺。
與此同時,據《2011年千戶民營企業跟蹤調查報告》顯示,79.4%的民營企業家認為2012年招工「有較大困難」或「有一定困難」。
2012年「用工荒」現象可能更加嚴重。
與以往相比,2011年的「用工荒」趨於普遍化和常態化,持續時間更長、范圍更廣、涉及工種類別更多。
一些傳統勞務輸出大省也出現了用工短缺現象,不僅技工明顯供不應求,普通工人也大范圍短缺。
同時,用工荒呈現結構性、不對稱狀況:農民工短缺與大學生就業難並存,年輕勞動力短缺與「4050」人員就業難並存,生產一線藍領工人短缺與白領就業難並存。
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用工荒更加明顯,具有行業集中性。
當前我國「用工荒」現象反映了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深刻變化,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的挑戰,也是倒逼企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力。
2011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2年經濟發展定下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明確要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
為此,政府需要服務當下、謀劃未來,一方面充分認識到「用工荒」影響下中國經濟轉型的「遠慮」,利用「用工荒」市場倒逼力量「促轉型」,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用工荒」現象給企業生存帶來困境的「近憂」。
當前,政府應採取多項措施幫扶中小企業應對「用工荒」:一要協調勞動力供需,加快區域產業布局調整,推動東部產業升級與向中西部轉移並重。
東部地區要通過產業轉移、產業升級減少低端勞動力需求,中西部地區要通過承接產業轉移解決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用工需求,讓更多的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二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通過適度規模經營推動更多農業勞力轉移,進一步釋放農村剩餘勞動力。
三要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解決企業技工短缺問題。
四要因地制宜地推行漸進式的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農民工與市民在住房保障等方面平權,解決同工不同權和權利缺失問題,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五要提升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勞動力市場建設,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服務體系,通過專場招聘會、區域勞務對接、校企合作等途徑,為企業招聘牽線搭橋,化解企業由於信息不對稱所致的招工難問題。
六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減稅力度,使企業有能力為員工加薪,加大對企業在員工培訓、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等方面的稅收支持力度,幫用工企業加薪和轉型升級,降低企業「用工荒」壓力。
近年來食品安全、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喝乾凈水,吸清潔空氣,吃放心食物已經成為重大的民生期待。
一方面,空氣和水污染引發社會廣泛而深切關注。
據環保部2010年調查顯示,城市空氣污染是公眾最為關心的環境問題,但城市公眾對空氣質量滿意率僅為55.2%。
2010年環境狀況公報也顯示,不僅全國地表水污染較重,且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污染。
另一方面,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引起老百姓的恐慌,甚至「談食色變」。
有統計顯示,2011年前11個月共查處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食品案件6.2萬件。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減少了人們的安全感。
《2010-2011消費者食品安全信心報告》顯示,當前九成多人認為我國食品安全存在問題,近七成人對食品安全現狀感到「沒有安全感」。
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治食品安全問題,治理空氣和水污染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客觀要求,是緩解民生焦慮、提升國民幸福感的重要著力點。
在空氣和水污染治理方面,要建立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環境監督體系建設,健全空氣和水污染的應對機制;要加快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科學制定城市規劃,優化城市區域功能和產業結構,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要將環境質量指標納入各級政府領導的考核指標,建立健全環保問責制度,通過制度化設計確保環保落實到位;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要以食品安全法為准繩,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訴訟制度,提高違法成本,重典治亂,給予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者最大震懾,抑制違法沖動;要建立起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業負責、社會監督互動的新型治理機制,實現外部他律與行業自律相結合,在法律威懾力的基礎上提高道德約束力;要抓源頭治理,解決好分段監管中的銜接問題,減少監管交叉做好全程全時「無縫」監管;要推進堵截與疏導相結合,既要重拳出擊、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又要因勢利導,構建食品廢料的政府回收利用渠道,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引導小作坊小攤販規范運營。
⑹ 江蘇天一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天一債券
天一企業債券發行的政策優勢,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全面助推中小企業融資,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全面推助中小企業融資」的發展方針,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高級副總裁袁利群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債券融資具有成本低、操作效率高、產品豐富、便捷度高等幾大優勢。此外,債務融資工具產品種類豐富,能夠覆蓋企業不同期限的資金需求。民營企業在債券市場中已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日前建議,首先要完善中小企業債券市場的環境。對中小企業發行債券給予政策傾斜、財政獎勵;政府對積極參與中小企業債券市場的企業應給與大力支持與獎勵。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豐富和完善,債券市場應更好地服務於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天一集團本次在啟動國內市場的同時籌劃全面開啟國際市場,已在東南亞及歐美建立服務中心,開啟「連線全球,贏在天一」的天一新篇章。公司本次市場方案集團隊推廣、固定債券分紅、債券二級市場自由拍賣的三位一體方案,可以滿足各個領域,各個階層投資者的投資需求,相信您在天一的發展平台上可以體驗財富快速增值的全新感覺。
天一集團還將透過強大的專業的完整的教育培訓體系,將在國內外培養出一大批充滿正面肯定、積極奮斗、自信樂觀、真誠守信的專業經營專家,每一個代理商只要保持正確的投資觀和創業觀,通過天一集團的培訓機構認真學習,不斷提高,相信必定可以超越自我,創造出卓越非凡的事業,成長無限!
⑺ 今年再培育約3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釋放了什麼信號
在各種政策支持下,中小企業的努力下,去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了19.9%和25.6%,兩年平均增長了9.9%和16.8%,增速高於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青在國家信息辦召開的促進工業和信息化穩定運行、質量提升和升級新聞發布會上強調,要著力推動基礎和重點領域的創新和突破,進一步增強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彈性,努力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救助力度,促進企業專業化、創新化發展,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今年計劃培育約3000家國家級專業化、特色化新型小巨人企業,帶動各省培育約5萬家專業化、特色化新型中小企業。
與普通企業相比,和小巨人企業的總銷售額、總利潤和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圍繞產業鏈重點支持專業化、特色化中小企業發展,更好地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實施大中小企業融資創新專項行動,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鼓勵大企業開拓技術、市場、標准、人才等創新資源。
⑻ 三中全會
三中全會
廣義的「三中全會」是指中國共產黨某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的中央委員會召開的第三次全體會議的簡稱。狹義的「三中全會」經常是指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定義
廣義的「三中全會」是指中共某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的中央委員會召開的第三次全體會議的簡稱。類似的還有「五中全會」,其餘類推。
歷史上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曾經不定期,有時候一年一屆,最長十幾年才開一次。目前,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每一屆全國代表大會都會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因為任期較長,所以每年黨的中央委員會要召集全體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開一次會議。每開一次叫第X屆中央委員會第X次全體會議。這樣,「三中全會」、「五中全會」就可能不止一次。
狹義的「三中全會」經常是指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以後,我國開始改革開放。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重大舉措
1978年以來的35年,已經進行過7次三中全會,每一次都對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重大問題作出了重要部署。
為什麼是三中全會?
按照中共政治慣例,每屆中共中央的一中全會往往是緊接在黨的代表大會之後召開,主題是「人事」,討論選舉中央最高領導層,比如選舉政治局常委,通過中央書記處成員,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等。
而二中全會,則是在全國兩會換屆前召開,主要討論的是新一屆國家機構的人事問題。
而到了三中全會,每屆中共中央即國家機構的人事問題已經安排妥當,可以全力投入國家的發展和改革問題。歷屆三中全會往往帶有每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烙印,往往可以通過觀察三中全會的舉措,來發現本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特點。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微博)認為,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屆三中全會、十四屆三中全會、十六屆三中全會都具有綱領性意義,分別標志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四個階段,即改革的啟動階段、改革的展開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階段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
7次三中全會中,有兩次是關於農村改革,有3次關於基本經濟制度。
時間和主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22日
提出把「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三中全會這是一屆非常重要的會議,它否定了「兩個凡是」,開展「真理問題大討論」,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確立鄧小平為核心的黨領導集體,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也是一次歷史深遠的轉折,它是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開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從此正式開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十二屆三中全會:
1984年10月20日
標志著改革由農村走向城市,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十三屆三中全會:
1988年9月26日—30日
適逢新舊兩種體制轉換,因此治理和整頓了經濟秩序。
十四屆三中全會:
1993年11月11日—14日
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五屆三中全會:
1998年10月12日—14日
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十六屆三中全會:
2003年10月11日—14日
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舉措。
十七屆三中全會:
2008年10月9日-12日
通過了《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完善土地流轉,激活農村金融。[1]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預計在2013年下半年(10月份前後)在北京舉行。
其他解釋
出處:吳孟達、張家輝、吳鎮宇主演的電影《整蠱大亨》 。
三中全會被解釋為:把中國三種酒精濃度最高的酒(瀘州老窖、綿竹大麴、貴州茅台)混搭在一起的混合酒,酒量淺的人一喝就倒。
IT領域
放開電子商務外資准入限制
政策原文:放寬投資准入。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
工商注冊便利化
政策原文: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削減資質認定項目,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把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逐步改為認繳登記制。推進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
推進電信領域價格改革
政策原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1625.740,32.57,2.04%)、公益性服務、網路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完善農產品(7.86,0.13,1.68%)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
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
政策原文: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范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
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
政策原文: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放開企業投資審批
政策原文: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企業投資項目,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准入標准,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政策原文: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路輿論工作格局。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新聞發布制度化。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重視新型媒介運用和管理,規范傳播秩序。
允許社會資本參與網路出版
政策原文: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路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優先發展科技類行業協會
政策原文: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願服務組織。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加強對社會組織和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引導它們依法開展活動。
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
政策原文: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路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路和信息安全。
⑼ 作為中小企業來說兩會為我們帶來哪些政策的好處
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兩會的召開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有何意義和影響呢?
兩會召開前夕,民建中央共提出
39
份提案。其中有關於建立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
資產管理體制、
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當前要看到局部通縮和結構性通縮
的苗頭,
加強管理通縮的預期。
通過進一步繁榮多層次資本市場,
同時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
成本,可以抵抗結構性和局部性通縮。」
民建中央在北京召開
2015
年兩會提案新聞通氣會。
民建中央共提出
39
份提案,
當日公
開了
20
份,經濟領域提案涉及進一步繁榮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解決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規范和發展互聯網金融、
標本兼治切實緩解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等領域建議。
關於
建立以
「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要積極
利用資本市場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提高改革效率的同時,
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謹防將
混合所有制改革變為私有化的「盛宴」。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了包括主板、
中小板、
創業板、新三板、
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在內
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但仍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有待發展完善;
各層次市場之間沒有建立轉板機制;
新三板市場掛牌的民營科技小公司眾多,
市場薄弱;
作
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基礎板塊的區域股權交易市場等場外市場更為薄弱等問題。
一個發達成熟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應呈
「金字塔」
型,
而我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實質上主
板一板獨大,其他板從市值規模、交易活躍度等方面都很小、很弱,距離「金字塔」型的市
場體系還有很大的距離,且自身特色彰顯不足、層次性尚待凸顯。
「分層次看,主板,優質
企業進入難,劣質企業降板難;中小板,門檻過高,大企業扎堆;創業板,對成長和創新的
要求低,對規模和效益的要求高;新三板,發展不夠成熟,還未形成體系與規模效應;區域
股權交易市場和其他場外市場,
存在區域壁壘,
服務嚴重滯後。
目前各層次之間缺乏通過內
部升板的法律支持和渠道建設,
企業如果想在主板與中小板和創業板之間、
中小板和創業板
與新三板之間、
新三板與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之間升板,
只能採用一般企業上市的規定,
走
首次公開發行的道路,轉板不暢通削弱了發展和融資的動力。」
民建中央
《關於健全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提案》
提出健全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
打通
各層次市場之間的關聯關系、
著力提升新三板市場的質量、
積極完善區域股權交易市場的基
礎制度架構、積極開展制度創新等五條建議。
提案建議從層次上完善各板市場,
各板必須明確定位:
主板服務於大中型企業;
中小板
服務於中小企業;
創業板推動創新企業成長;
新三板服務於有一定的實力、
雖然還沒達到上
市標准、
但是意圖在交易所上市的企業;
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服務於小微企業,
它們的目標不
一定是上市、
它們的訴求是融資。
對應的企業要進入對應的資本市場。
大力發展中小板和創
業板市場,
目前這兩個板塊的市場准入門檻過高,
違背了支持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發展的初
衷,
降低兩板門檻才能滿足廣大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的融資需求,
最好盡快推出注冊制。
同
時建議打通各層次市場之間的關聯關系。
逐步清除轉板障礙,
充分連通協調各層次市場有序
發展。
建議在
2015
年重點推進創業板、
新三板、
區域股權交易市場之間的升板和降板制度,
以後進一步推動主板與中小板和創業板、
中小板與創業板和新三板、
甚至跨市場的良性流動。
2015
年還要為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構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綠色升板通道」,增加這
幾個板對資金的吸引力,緩解直接申請
IPO
道路上的擁堵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