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中國直接融資總額

中國直接融資總額

發布時間:2022-12-20 07:43:17

Ⅰ 數據調研: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

一、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Ⅱ 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有哪些優勢

  1. 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2. 地理位置優越,臨近大海,交通便利,有深厚的經濟基礎,上海也是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和遠東最大的貿易中心之一。

  3. 基礎條件好, 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託公司、期貨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票據業務中心等在內的類型齊全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機構、人才、環境與管理,從國內城市目前的現狀來看,上海最有條件。

  4. 上海是我國綜合城市實力最強的市,是我國第一大城市,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基地,是我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是我國最大的商業城市。

  5. 上海是我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經濟和貿易中心。

Ⅲ 社會融資規模的重要性

央行使用了社會融資規模這個新的指標,這個指標成了記者追問的一個熱點。因為央行表示,這個數據是綜合了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央行一行三會的數據,給出的一個更全面的衡量指標。記者們對這個指標的定義、這個指標的衡量、以及這個指標如何調控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央行是每個季度發布社會融資規模這一數據。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加4.19萬億元,同比少增3225億元。去年全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14.27萬億元,估計今年這個指標可能會與去年持平,其中新增貸款比重會下降,委託貸款、企業債券凈融資、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可能會有所增加。
社會融資規模將成為未來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從長期來看,隨著金融深化和發展,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體系將發生變化,直接融資規模及所佔比重會逐漸增加。而「十二五」期間,推動利率市場化以及金融創新等舉措的出台,也將推動直接融資的發展,因此從調控銀行信貸總量到控制社會融資總量是一種發展趨勢。

Ⅳ 什麼是社會融資規模

社會融資規模(又稱社會融資總量或社會融資總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社會融資總量,就是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又包括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社會融資規模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社會融資規模反映的是我國實體經濟從境內金融機構獲得的融資總量,而外匯占款、外商直接投資屬於外部資金流入,因此不應計算在內。
社會融資規模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是增量概念。這里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具體看,社會融資規模主要包括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資十項指標。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經濟還會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會將其計入社會融資規模。

Ⅳ 未來中國證券交易所應該如何進一步發展以管理資本流動和就業

具體得看我國證券交易所的規劃與安排。
理解資本市場的實質,要從認識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開始。資本市場是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從微觀層面看,市場經濟主體要開展經濟活動就必然涉及到投融資,而金融服務就是要滿足市場主體的「投融資」需求,資本市場最核心的作用就是通過直接的交易機制來滿足各市場主體的「投融資」需求,從宏觀層面看,經濟增長必然涉及到資源配置,而金融本質上就是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機制,通過動員和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形成資本,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持,資本市場就是動員和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最終形成資本的最直接工具。資本市場作用的發揮,從微觀上看影響著市場主體的價值創造,從宏觀上看影響著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位居世界前列,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各類微觀經濟主體蓬勃發展,為國家和居民創造了巨大的價值。應該說,這些都離不開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的強有力支持。正確理解資本市場的實質,特別是資本市場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有利於我們認清資本市場的運行規律及其與經濟運行之間的關系,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充分把握中國資本市場的功能在正確認識和理解資本市場實質的基礎上,還需要充分把握資本市場的功能。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了金融功能理論,認為金融發展表現在金融功能的擴大、增強與提升。金融功能可劃分為在時間和空間上轉移資源、儲備資源和分割股份、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問題、管理風險、清算和支付結算、提供信息六大核心功能。國內有學者則將金融功能歸納為基礎、核心、擴展和衍生功能四個層次,表現出依次遞進的關系資本市場作為現代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資源配置和風險定價。與中介功能只是便利價值運動相比,資源配置功能是中介功能的復雜化和主動化,表現為直接引導價值運動實現資源有效配置。風險定價功能是指對資本市場風險資產的價格確定,本質上是對資源配置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進行預估並轉化為可接受的經濟價值或成本,是資源配置功能的共生功能。由於資本市場承擔資源配置功能的各項金融活動普遍存在跨期性和競爭性的特點,這些活動的預期結果會呈現概率性分布,即出現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被看成是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活動的風險。風險定價,在微觀層面,所反映的是資本市場上每一種個體資產所帶來的未來收益與風險的函數關系,在宏觀層面,則表現為資本資產價格的決定機制和價格體系的合理性。資本市場的衍生功能是市場為了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在微觀與宏觀兩個層面的功能衍生,其中微觀層面的衍生功能表現為風險管理,主要包括風險交易、信息傳遞、公司治理等,宏觀層面的衍生功能則主要涉及財富再分配、消費引導、區域協調等。資本市場兩大核心功能發揮的好壞會同時從效率和風險兩個層面影響資源的配置,進而影響經濟的穩定和增長。在中國,資本市場功能的發揮除了滿足其基本的運行規律外,還表現出三個方面的內涵特點。首先,我國資本市場服務對象具有動態變化特徵。資本市場服務於實體經濟,而我國經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從而造成資本市場的運行也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我國資本市場服務於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高質量發展,這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資本市場要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支持經濟發展從相對傳統的模式向高質量發展模式的平穩切換,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代表高質量發展的各種創新,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水平的不斷提升。其次,中國資本市場承擔著完善金融體系和優化社會融資結構的重要責任。最後,在中國資本市場,國有企業是價值創造的重要載體,國有資本是社會公共財富的「壓艙石」。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經濟活動創造的價值主要由企業承擔。國有上市公司是企業的傑出代表,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載體。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價值不斷積累成為財富,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富分配極易出現分化從而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而國有資本和各類資本組成的集合投資有望成為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的「壓艙石」。我國直接融資在全社會融資總額中的比重偏低不利於資本市場的功能發揮縱觀中國金融發展與變革的歷程可知,實體經濟需求與金融制度供給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金融體系組成簡單,金融功能單一,為了集中資源高速發展經濟,我國形成了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居民收入增長和產業升級加速,開始進行市場化改革,以滿足社會經濟各部門對於金融功能的升級需求,以及解決傳統金融體系長期運行中不斷堆積的問題。資本市場在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金融功能逐步優化,全社會金融資產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雖然我國直接融資的規模在不斷增長,但在全社會融資總額中的比重仍然較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存量上看,2020年末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84.83萬億元。其中代表直接融資的企業債、政府債、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三項余額相加為81.93萬億元,佔比約為28.8%。如果只計算企業債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兩項余額,佔比12.6%。從增量上看,我國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4.86萬億元,企業債佔比約為12.8%,政府債佔比約為23.9%,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佔比約為2.6%。由此可見,無論從存量還是從增量上看,我國社會融資規模中各類貸款佔比仍是大頭,直接融資佔比偏小。而直接融資中,債券融資佔比大,股權融資佔比很低。2019年10月30日,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9》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主要資產集中在房地產上,與成熟市場相比,金融資產佔比偏低。再從金融資產本身的配置來看,居民家庭持有無風險金融資產的比率明顯高於持有風險資產的比率。然而隨著居民財富的不斷積累和人口老齡化加速,資本市場越來越不能滿足居民家庭快速擴張的財富管理需求,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資本市場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家庭財富管理需求。資本市場的發展將有利於金融體系功能的優化,促成金融結構的升級,推動金融體系效率的提高和服務能力的提升。從金融功能發揮的角度切入,通過對過去十幾年來我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動態變化進行分析,可以推演金融資產結構與金融功能的相互促進關系。但當前我國以市場為主導的金融體系結構存在投融資渠道相對單一、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其他衍生功能不足等問題,與我國目前經濟轉型發展需求、居民財富管理需求不適配。特別是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嚴峻的外部形勢,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社會債務水平上升較快,風險不斷沉澱和積聚,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亟待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的金融體系,迫切需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通過資本市場形成合理有效的定價,加速對無效資產的出清及低效率機構的淘汰,實現金融資產結構優化與質量提升,最終達到進一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目標,充分發揮財富管理的基本功能,不斷提升金融反映風險、分散和管理風險的作用,並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為核心完成金融功能的升級。從國際發展比較來看,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為主導的經濟體在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中往往能夠搶佔先機,轉型過程也表現得更為平穩順暢。在滿足同樣資源配置的前提下,資本市場可將不同風險偏好、期限的資金更為精準高效地轉化為資本,促進要素向最具潛力的領域協同集聚,提高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推動產業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比較各國金融體系可以發現,以銀行為導向的金融體系通常具有更加強烈的政府幹預傾向,而在以(資本)市場為導向的金融體系中,金融資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前者通常是後發國家實現趕超的工具,而後者則是全球領先國家的根本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處在人口紅利和經濟趕超時期,形成了以銀行為主導的封閉金融體系,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資源配置機制有了更高的要求。從企業角度看,我國高新技術行業、互聯網行業等在經濟中的佔比提升,企業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轉變,企業的融資需求大、項目風險高、投入周期長,對於資本市場的要求和需求正在改變,從居民角度看,我國居民對於個人財富管理的需求提升,倒逼金融市場提供更多不同風險類型的金融投資工具,從政府角度看,政府轉型提效,不再扮演單一的國有企業背書人的角色,而是要提高國有企業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基於對多元金融市場的需求,中國需要建設開放的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體系以適應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開放」,即是同時開放對內對外的金融業准入限制,逐步開放對資本金融賬戶的管制,引入境外資金,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市場導向」,即是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市場存在更多收益與風險更為匹配的金融產品,滿足市場各類投資者需求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融資結構,需要在發展好債券融資的同時擴大股權融資規模。雖然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體量,目前產業升級勢頭強勁,宏觀政策環境、營商環境不斷向好,同時還擁有超過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投資者隊伍也在不斷壯大,資本市場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日益增強,資本市場的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但也要看到,由於以銀行信貸為代表的間接融資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存在很強的發展慣性,資本市場仍然難以充分發揮其功能,尤其在行業主體的總體實力、專業能力、層次分布、資本文化等還存在短板時。發展資本市場、提高股權融資比重需要向改革要動力,要不斷「過市場關」。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建設目標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建設目標就是引導市場主體按照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實現資源向更高質量和創新驅動的方向進行有效配置。這一建設目標既遵循資本市場運行的普遍規律,又符合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內涵特徵,這與以往簡單和機械地理解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有所不同。資本市場的核心是按照市場競爭的機制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風險合理定價,通過價格信號引導具有不同風險偏好的市場主體參與投融資交易從而完成資源配置和風險配置,資本市場的價格信號中既包含有盈利回報的信息,也包含有風險大小的信息。投融資雙方按照風險-回報對等原則進行交易,資本市場最終要實現的是在資源有效配置條件下的風險和回報合理匹配的均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持續不斷推進金融和資本市場領域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金融資源配置機制的改革,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不斷提升,風險定價和管理能力也不斷提升,基本實現了四十多年無危機增長。但我國金融資源配置仍然存在粗放經營、服務實體經濟效率較低、配置不平衡、融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同時還出現了杠桿率不斷升高、風險積聚加大、監管套利和金融亂象頻發、資本無序擴張、損害投資者和消費者利益等情況。就目前資源配置的效率而言,首先,從金融資源存量上看,2001年至2019年我國廣義貨幣M2佔GDP的比率從1.43上升到2.01,在2016年達到2.08的最高值。廣義貨幣M2佔GDP比率高,單位GDP增長所投入的貨幣量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資源產出率低。其次,從金融資源增量上也可以看出單位社會融資規模(貸款增量)的GDP產出水平不高,2002年至2019年,我國GDP占社會融資規模比值由6.05降至3.84,在2009年達到2.51的最小值,表明整個金融體系的資金使用效率存在下滑趨勢。最後,從融資結構看,貸款融資占據絕對比重,債券融資受到青睞,股票、信託等融資方式的比重下滑。自2017年至2020年,貸款融資比重一直高於57%,貸款融資是社會融資的主要來源。政府債券融資在社會總融資中佔比從2019年的18.5%提升至2020年的23.9%,2018年至2020年,企業債券融資在社會總融資中佔比維持在12.7%到12.9%之間,沒有太多變化。非金融境內企業股票融資佔比則從2017年的4.5%下降到了2020年的2.6%,表明資本市場在社會融資中發揮的功能有限。從對上述金融數據分析不難看出,當前金融資源的配置不僅存在效率不高的問題,而且還存在著結構性問題以及不合理的資源分布問題。而不斷推高的杠桿率及風險事件和出現的金融亂象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金融資源配置的脫序與失范。為此,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特別是對資本市場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通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與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相契合的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體系,強化資本市場的服務功能,堅持在進入新發展階段後資本市場的服務重點是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在此基礎上把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作為調整和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的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把資本市場的建設作為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資本市場要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的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等提供精準服務,構建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支持服務體系,調動更多資源向國家戰略產業、科技產業、新興產業集中,最終實現產融結合,滿足資本市場推動實體經濟、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功能需求,以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實現資本市場服務水平和質量的較大提升,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資本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構建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路徑選擇第一,要繼續加強資本市場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設。2020年3月1日,201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正式實施,資本市場正常運行有了最基本規范。新證券法明確了資本市場各主體的權利和責任,確保所有市場主體都得以承擔起各自的職責,改變了資本市場的法治環境和發展生態。同時,新證券法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全面注冊制改革拉開帷幕,這也是我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基礎性制度變革。新證券法按照全面推行注冊制的基本定位,對證券發行制度做了系統的修改完善,充分體現了我國資本市場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為資本市場的健康運行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制度基礎,使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有了較好的制度保障。特別是在注冊制下科創板的設立與運行、注冊制在創業板市場的推進以及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為中國的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樹立了標桿,開創了中國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股權融資支持以及對科創企業包容支持的時代。隨著注冊制改革由點及面推進,在發行、交易、信息披露、退市等各個環節進行制度優化和創新已成為注冊制改革全面實施的堅實基礎,接下來要持續加強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以增強市場功能建設為重點,以全市場注冊制改革為切入點,推動發行、上市、交易、並購、信息披露、持續監管、退市等一系列基礎性制度改革,特別是要夯實信用基礎,按照更高要求、更嚴標准,補齊信用體系制度的短板,營造公平誠信、法治的市場環境。在堅持尊重注冊制基本內涵、借鑒國際成功實踐、體現中國特色和發展階段三原則之下,科學總結評估科創板、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情況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配套制度規則完善、強化中介機構責任等工作,穩步在全市場推行注冊制,為更多優質企業融資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機制。第二,要通過進一步整合完善場內、場外各層次、各板塊的功能,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效率有較大提升。我國已經初步建成包括主板市場、創業板、科創板、北京證券交易所、新三板以及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各子市場之間層次分明、定位清晰,形成各有側重、相互補充、錯位發展的格局,為資源有效配置和風險均衡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機制框架。下一步要在如何進一步提高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效率、突出服務的重點和激發體系的活力方面進行改革完善。首先,要繼續深化滬深交易所主板市場、科創板、創業板改革,增強其包容性、適應性和創新性,激發市場主體依法公平競爭的活力,其次,要進一步深化北京證券交易所和新三板改革,同時規范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和櫃台交易市場的發展,再次,要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為中小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豐富融資渠道、降低股權融資成本、賦能科技創新,最後,要發展配套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為風險管理提供工具。與此同時,需要暢通規范資本市場體系各層次、各板塊之間的轉板機制,形成既能發揮各自功能特點,又能相互支持補充的有機體系,既有利於各類資本的快速形成,又便於促進資本要素的流動和風險的均衡配置。深化銀行間債券市場與交易所市場之間基礎設施相互貫通和統一,加快推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形成統一的債券市場。進一步完善債券發行注冊制,豐富債券產品,拓展資產證券化產品模式,擴大證券化基礎資產的覆蓋范圍。打破債券剛性兌付,強化信息披露和行業自律,完善法治基礎上的市場化風險化解機制。第三,要不斷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體系,推動投資者保護機制體制創新。按照最新統計,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資本市場投資者數量達到17777.49萬,其中自然人17735.77萬,非自然人41.72萬,中小投資者佔比接近99.8%,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形成以中小投資者為主、規模龐大的投資者群體。同時,隨著居民家庭財富增加和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居民投向資本市場尤其是理財、信託、股票、基金等資產的規模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各種損害投資者利益的案件增多,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大,這顯示出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投資者保護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國一直在推進證券投資者保護制度體系的建設工作,經過多年建設,多渠道、全方位投資者保護體系日臻完善。證券投資者保護制度體系建設的里程碑事件是在2020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證券法中新增「投資者保護」專章,專門強化投資者保護事前預防與事後救濟的連接。在包括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區分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先行賠付制度、代表人訴訟制度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創新,進一步拓展投資者維權渠道和降低維權成本。進入新發展階段,資本市場的建設不能僅僅只考慮單邊融資功能,而是應該從發揮整個資本市場總體功能的視角、從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出發,要從細節處進一步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體系。通過加快推動證券集體訴訟制度落地,完善投資者權利行使、保障和救濟的制度機制,推動投資者保護制度體系更加系統、均衡、精細和務實,同時又要通過加快完善投資者保護組織體系和制度機制,加快建設完成全方位立體化的投資者保護體系,為投資者打造放心投資、舒心投資、滿意投資的投資者保護新格局,更好的分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紅利。第四,要不斷擴大專業性機構投資者和管理機構隊伍,提升投資者的專業能力和水平。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選擇更具專業能力的投資管理機構幫助其管理財富,產生了大量財富管理的需求,這些財富管理需求又反過來推動資本市場進行金融產品和工具的創新,成為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動力。尤其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保險機構、基金管理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往往更加註重上市公司基本面,會從長期的視角進行投資決策和資產配置,追求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以實現各自特定的預期投資目標。這些專業機構的投資時限相對要更長,投資規模更大,可以起到維護市場穩定的「壓艙石」作用。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和傾斜力度,不斷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鼓勵現有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繼續發揮專業投資主力軍作用,放寬公募基金的投資選擇權和考核周期,進一步豐富私募基金體系層次,暢通募、投、管、退、監等各環節,擴大各類追求長期業績導向的專業性機構投資者范圍,積極推動社保基金、保險資金、銀行理財、企業年金等資金入市,促進提升權益投資比例並實施長周期考核機制,不斷提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市場化能力和效率,進一步拓寬境外投資者進入股票、債券市場的渠道,提升外資參與便利度,以開放促改革,創新完善對個人投資者中長線投資者的鼓勵政策,在會計、審計、財稅、信用考核、聲譽激勵等方面,優化制度設計,加快建立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價值投資激勵機制,鼓勵不同規模、不同管理模式、不同投資偏好、不同投資周期的投資主體依法經營,加快形成資本進出有序、暢通循環的多層次、多元化的資本市場新投資格局。進一步壯大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的力量,更好地踐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的理念,持續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積極配置資本市場,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產品,鼓勵產品創新和機制創新,幫助個人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鼓勵優秀外資證券基金機構來華展業,促進行業良性競爭。第五,要進一步健全法治保障和證券執法體制機制,加大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為市場健康運行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長期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因為違法成本低而備受詬病。由於違法成本低,資本市場各種違法違規的案件頻發,極大地損害了資本市場的公信力和投資者的利益。有鑒於此,修訂後的新證券法大幅提高了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加大對證券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以欺詐發行行為的處罰為例,從原來最高可處以募集資金5%的罰款,提高至募集資金的一倍,同時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也從原來最高可處以60萬元罰款,提高至1000萬元。處罰力度的大幅度提高顯著增加了違法違規綜合成本,對證券犯罪行為形成更加嚴厲的震懾,市場環境得以進一步凈化。在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的同時,監管部門還提出了「零容忍」要求,對一切違法違規行為採取「零容忍」態度,證券執法部門集中力量查辦康得新、康美葯業等一批市場高度關注、影響惡劣的重大財務造假案件。中國證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證監會共辦理案件740起,其中新啟動調查353件(含立案調查282件),辦理重大案件84件,同比增長34%,全年向公安機關移送及通報案件線索116件,同比增長一倍。良好的法治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最近幾年,資本市場法治建設進入快車道,稽查執法水平不斷提升,初步推動形成了行政執法、民事追償和刑事懲戒相互銜接、相互支持的有機體系,證券監管執法的有效性、威懾力不斷增強。有鑒於資本市場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性,黨和國家對資本市場法治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11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若干意見》,意味著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加快健全有利於全面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司法體系、健全證券執法體制、通過強化制度供給全面提升依法治市效能將是下一階段的核心工作。法治興則市場興,法治強則市場強。新證券法實施以來已給資本市場帶來了諸多新氣象,資本市場的法治化不斷邁上新台階。2022年,相信在新證券法的保駕護航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定會行穩致遠。

Ⅵ 2013年,我國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總額的比例是多少請提供答案來源

佔11.7%。
直接融資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非金融企業境內債券和股票融資。
2013年這兩項合計2.02萬億元,比上一年少4819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11.7%,比上一年低4.2個百分點。其中,企業債券凈融資1.80萬億元,為年度歷史次高水平,最高是2012年,2012年債券融資達到了2.2萬億元以上,所以2013年比2012年少4530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219億元,比上一年略少289億元。
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www.chinairn.com

Ⅶ 中國光谷內的A股上市公司有哪些

中國光谷內的A股上市公司如下:
ST道博
武漢凡谷
烽火通訊
華工科技內
江鑽股份容
大恆科技
A股的正式名稱是人民幣普通股票。它是由中國境內的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不含台、港、澳投資者)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A股不是實物股票,以無紙化電子記賬,實行「T+1」交割制度,有漲跌幅(10%)限制,參與投資者為中國大陸機構或個人。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的區分。這一區分主要依據股票的上市地點和所面對的投資者而定。

Ⅷ 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滯後性嗎

一、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負面效應(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1、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總量的影響

資本市場的發展所引起的社會資金分流直接影響著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資本市場股票、債券等證券的大量發行對銀行存款的影響。資本市場上股票,債券發行和交易量的快速增長迅速喚起了公眾的投資熱情。而居民和機構投資者所擁有的投資資金大部分來源於其在商業銀行等銀行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截至 2001年8月末,我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已達48055億元,相當於GDP的50%, 在證券公司開立股票賬戶達6529萬戶。雖然從理論上說,從商業銀行取出的存款無論是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還是購買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都有相當一部分最終將以財政存款或企業存款的形式又迴流到商業銀行,但事實上,其餘部分之中又有相當一部分資金由於社會經濟規模的擴大和貨幣化程度的提高而被社會再生產過程所吸收,另一部分以流通形式繼續在資本市場上周轉,還有一部分則以持幣觀望的形式沉澱在居民手中。因此,資本市場證券發行、交易量的增加,在相當程度上會引起商業銀行現有存款的減少及存款增長速度的下降。據有關專家統計,1991年我國證券存量占金融資產的比例為3.6%,到2000年,這一比例就上升到51%,10 年之間便增長了13.2倍。這對商業銀行的沖擊有多麼大是可想而知的。資本市場上投資基金的發展削弱了商業銀行的存款基礎。投資基金是一種機構投資者,其特點是將居民的小儲蓄匯集起來,交由專家理財,通過證券和其他資產的有效組合,以較小的投資風險獲取較為穩定的投資回報。由於購買基金的投資風險比較小,而獲取的收益比銀行儲蓄高出不少,當人們在權衡資產收益與資產風險的博奕中偏向於前者時,商業銀行的儲蓄存款將會受到強烈的沖擊。我國從1998年第一批5家證券投資基金試點開始到2001年9月,全國證券投資基金已有43隻,基金總額已超過600億元。從目前國家政策性傾向來看,證券投資基金以及產業投資基金、風險創業投資都會獲准加快發展,這無疑會導致商業銀行的存款分流。(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保險業及保險基金的發展也會分流一部分銀行存款。保險業是資本市場上一支不可忽略的勁旅。西方國家保險業十分發達,人們投保意識很強,特別是人壽保險業從保障型為主發展到儲蓄型為主,進而又發展到投資型為主以後,保險市場的投資異常活躍。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我國居民在經濟生活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市場風險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居民和企業逐漸將儲蓄或存款的相當一部分用於購買各類保險,這也相應地抽走了一部分銀行存款,截至2000年底,我國各保險公司的保險費收入達1598億元,是1985年的 62倍多,占當年金融資產總額的0.7%。保險業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 對商業銀行存款的影響將逐漸增大。

從總體上來看,以上幾個方面對我國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發展的負面效應是非常明顯的。據統計,自1992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金融系統的儲蓄存款連年創出新高,1992年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1994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1995年達到3萬億元,其間月均增長約1000億元。然而,到了1996 年下半年,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啟動,儲蓄存款增長的勢頭逆轉直下,增幅逐月下降, 1997年儲蓄存款增長繼續回落,比上年同期少增加1306.3億元,到2000年底,儲蓄存款雖然高達64322億元,但同比增長速度和增加量卻是逐年下降的。

2、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結構的影響

當國家或企業發行證券(國債、公司債和股票等)籌集資金時,發行者籌集的是股本金或金庫存款,而購買者(居民或機構投資者)動用的則是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且這些存款多為定期存款。在證券交易結束後,證券發行者將發行收入相當一部分存入商業銀行,從表面上看,這一出一進對商業銀行存款似乎影響不大,但事實上銀行流入資本市場的數量與再迴流到銀行的數量差別很大(其原因已在上面分析過)。不僅如此,這種資金運動也大大改變了商業銀行的存款結構。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從商業銀行流出的是定期存款等較為穩定的資金來源,而流回商業銀行的則是股本金存款或財政金庫存款(基本上是隨時都有可能動用的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因此,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得銀行存款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使定期存款活期化,長期存款短期化,信貸資金的平均償還期大大縮短,資金結構的不穩定性增大。

3、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貸款總量的影響

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的影響會直接波及到銀行貸款業務。存款是銀行信貸業務的基礎,資本市場發展所抽走的銀行存款,相應地使銀行的可貸資金減少。在實行存貸款比例管理的條件下,貸款只能按存款的一定比例發放,存款增長減緩,貸款也會按比例相應地減緩。

直接投資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銀行貸款的增長。資本市場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直接投資的比重,而直接投資與銀行貸款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此長彼消關系。因此,在社會儲蓄總量一定的情況下,以直接融資為特徵的資本市場的發展,必然會影響以間接融資為特徵的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長。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資料, 1990年我國直接融資(只計股票和國債)和間接融資(指商業銀行貸款)合計為15366. 64億元,其中直接融資為199.84億元,占融資總額的1.31%,間接融資為15166.80 億元,占融資總額的98.69%;到2000年,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總額增長到105654 .3億元,其中直接融資為6283.2億元,占融資總額的6%,間接融資為99371.1億元,占融資總額的94%。從數字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相比較,直接融資占融資總額的比重雖然較小,然而從發展的勢頭來看,它正在快速地取代一部分間接融資。

4、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貸款結構的影響

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結構的影響會傳導到貸款結構上。商業銀行的存款結構與貸款結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例如長期貸款必須與長期存款保持一定的匹配關系。資本市場發展造成的長期存款短期化,定期存款活期化,其結果必然使得商業銀行的貸款期限結構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因而銀行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比重有所增加,而長期固定資產貸款的比重則有所下降。

商業銀行要設法避開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工具的正面競爭,需要調整貸款的期限結構和客戶結構。在資本市場發展的條件下,商業銀行要有意識地將貸款期限結構的設計適當與公司債券的期限結構保持一定的差異,以便突出個性並避免同資本市場融資工具發生正面競爭。例如,公司債券的期限一般為3—7年,則商業銀行的貸款就要盡可能少安排在相同的期限。又如原先一些信譽好的貸款大客戶,現在成為上市公司後對銀行的依賴度減小了,銀行就不一定再把它們當作貸款大客戶,貸款的客戶結構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

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了商業銀行加快資產多元化的步伐,使貸款占銀行資產總額的比重下降和貸款本身的結構發生變化。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新的金融產品的不斷涌現,銀行為了爭取獲得更多的利潤,分散資產風險並保持資產一定的流動性,會在傳統貸款業務相對萎縮的同時,增加證券投資特別是短期國債的投資,進而實現銀行資產的多元化。銀行資產結構的這種調整,自然會引起貸款結構的變化。

5、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

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上述影響歸根結蒂都會體現在銀行獲利能力的變化上。首先,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面臨的外部競爭更加激烈,從而促使銀行的高額利潤逐步向社會平均利潤轉化。銀行為了爭取客戶,一方面要盡量壓低貸款利率,另一方面又要盡量抬高存款利率,這種利用利率杠桿競爭的手段不僅要在與同業比較中體現出優勢,還要在與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上各類金融工具的比較中吸引客戶,因此存貸款利差日益縮小。其次,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企業和居民的金融意識逐漸增強,投資者在市場經濟的摸爬滾打中慢慢學會利用各種市場或渠道之間的差價來套利,銀行為了吸引客戶,也不得不主動向客戶讓利。可見,,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在傳統業務上的獲利能力普遍下降。

二、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正面效應

1、資本市場的發展為銀行實施多元化籌資戰略提供廣闊的渠道

銀行可以通過資本市場以多種形式籌措長期資金。在西方國家,商業銀行可以較為自由地從資本市場籌措長期資金。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目前還有一定的難度,其關鍵問題在於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尚未實施,還不具有直接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融資的基本條件。但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的外力推動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即將提上議事日程,在不久的將來,國有商業銀行將成為資本市場融通長期資本的主力機構。資本市場流通和沉澱的資金量將越來越大,商業銀行可借勢發展與投資銀行和上市公司相關的籌資業務。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股份制企業和股票發行量會越來越多,動員出來的社會閑散資金也不斷增大。在資本市場流動的資金量增大的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暫時沉澱下來。商業銀行可以此為契機,大力開展與上市公司和投資銀行相關的籌資業務,如網上發行股票的收款業務,證券交易機構的證券資金清算業務,等等。

2、 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利於銀行通過參與資本市場交易而改善資產的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

資本市場的發展便於銀行突破資產結構單一的局限,實現多元化資產的有效組合。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可供選擇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購買和持有各種有價證券來優化其資產結構,多元化的資產組合使商業銀行便於在充分兼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爭取最大限度的盈利。

資本市場的發展拉動了相對落後的貨幣市場發展,從而為商業銀行發展信貸業務和改善資產流動性提供更多的便利。我國貨幣市場相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大大滯後,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拉動下,貨幣市場將出現「補漲」式的發展,由此而形成的活躍的短期國債市場及國債回購市場,為商業銀行利用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擴大信貸投放和流動性創造了有利條件。1998年5月央行恢復公開市場業務以來, 公開市場業務品種不斷豐富。公開市場業務的開展為商業銀行增加可用資金提供了新的渠道,便於商業銀行以較低的成本融入短期信貸資金,擴大短期信貸投放。

貨幣市場的發展也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提供了便利。從1998年開始,我國加大了貨幣市場的建設力度,撤銷了融資中心和二級同業拆借網路,擴大一級市場交易主體,形成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並調整國債的品種和結構,面向商業銀行共發行了記賬式國債4303億元。然而上述措施並未帶來貨幣市場的活躍,銀行間現券交易有行無市,其原因是在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商業銀行的資金普遍寬松,在貨幣市場上主要是作為資金供給者而非需求者。在貨幣政策適應經濟和金融發展作出適當調整的情況下,貨幣市場的發展和央行公開市場業務的進一步擴大,將大大提高商業銀行債券資產特別是短期國債的變現能力。同時,參與公開市場融資具有不僅利率較低而且供給充足的特點,因而是商業銀行兼顧盈利性和流動性的理想融資渠道。

3、資本市場的發展為解決國有企業高比例負債問題, 進而為改善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找到了良好契機

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助於推進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和降低企業對銀行的負債率,並提高國有企業對銀行貸款的償還能力。國有企業對銀行負債率畸高的根本原因在於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滯後,由於產權關系不明晰,國有企業的「預算軟約束」和「投資飢渴症」一直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加上國有商業銀行本身也是產權關系不清晰的性質特殊的國家壟斷企業,因而它對國有企業貸款的債權約束也硬不起來。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和償還能力惡化給國有商業銀行埋下了巨大隱患,只不過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存款增長還保持著一定的增長水平,加上信用創造功能的放大效應,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低下的風險尚未完全暴露出來。由於對政策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催收」(貸款)「清欠」(利息)成效十分微弱,幾乎所有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都採取「惜貸」方式以消極防範風險,但這種方式並不能消化巨額不良貸款。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既可以解決國有企業的資本性資金的匱乏問題,又可以通過資產重組淘汰一批劣勢企業,培育一批優勢企業,使國有企業過度負債和償還能力不斷下降的矛盾從根本上得到緩解,進而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得以改善。

資本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可正確引導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向。資本市場是通過產權流動來實現資源(資本)的有效配置的。資本市場配置資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形成的證券市場比價結構,能引致社會資金向資金收益率高的產業部門和企業流動。第二,證券市場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杠桿,推動股份制企業不斷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同時,證券市場使得企業效率表現完全市場化並使企業的經營業績與其股票價格相對稱,從而形成企業的市場公眾選擇機制,這種公眾選擇機制與法人治理的內部約束機制相統一,促使企業把不斷尋求市場獲得機會和不斷降低內部經營成本統一起來。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已往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經濟效益好於全國國有企業平均水平,股份有限公司各項經濟指標在總體上大大好於其他企業。第三,證券市場的動態運行可以促進企業生產結構轉換,未上市公司關注證券市場的變化,以尋找自身產品結構與市場要求的差距,上市公司更關注證券市場的行情,以保持競爭的強勢地位和免除特別處理或摘牌的危險。同時,證券市場也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換,最近幾年滬深股市發生的數百起資產重組均集中地體現了產業結構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產業向高技術、高收益的產業轉化,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化,最近100多家上市公司紛紛涉足信息產業更說明這一問題。 另外,我國證券市場本身也越來越重視培育高新科技企業上市。到2000年底為止,滬深股市共有100多家高科技企業上市,約占目前A股總股本的8%。 最近國家還積極准備在時機成熟時開設專門的高新板塊或國內創業板市場。第四,證券市場對促進企業擴張和實現規模經濟效益作用非凡。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總股本5億股以上,流通股超過1億股的大盤股占上市公司總數的20%左右, 據有關專家的定量分析,我國股票市場規模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0.1%。 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國有商業銀行可將資本市場上證券價格波動,證券交易量的增減等信號,作為安排信貸投向、投量計劃和調整信貸資金結構的重要參照系。例如,商業銀行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將其貸款總量的90%以上貸給國有企業,而1993年以來,每年投向三資企業和其他所有製成分企業的貸款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設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分支行對這類企業貸款的遞增幅度還要大。這充分說明資本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在正確引導著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向,這為逐步改善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創造了條件。

Ⅸ 中國存在市場經濟的原因

我個人覺得當前中國金融市場主要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體制的改革遠遠落後於實體經融體制改革的滯後,最終必將影響到實體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記得2006年的時候我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將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高效的市場營銷機制以及雄厚的資本實力等優勢,與中資銀行全方位的競爭。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三大問題第一,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當前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從兩個方面得出初步判斷。首先是儲蓄—投資轉化率。社會資金轉化為投資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貸資產形式發放給資金需求者;二是通過財政資金如國債的形式轉為投資;三是通過資本市場如股票、債券等形式轉為投資。在財政融資方面,盡管我國稅收佔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指標30%—40%相比,仍相距甚遠,更何況財政支出具有很強的剛性,且大部分支出為非生產性支出。在證券融資方面,由於資本市場的不規范,近年來其佔比更有明顯下降。由於上述兩個融資渠道相對較弱,銀行信貸仍然是我國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主要途徑。從2000—2003年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情況可以佐證以上的分析。2000年,貸款占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總量的比例為69.7%,國債佔比17.8%,企業債佔比0.6%,股票佔比12%;到2003年,貸款佔比升至85.1%,企業債佔比微升至1%,國債佔比降至10%,股票佔比降至3.9%。根據人民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課題組的統計分析數據顯示,自1995年我國商業銀行首次出現存差約0.3萬億元以來,到2003年末存差已經擴大至4.9萬億元,大量資金沉澱在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並未有效轉化為生產性資金。另外,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大量湧入並存的現象存在,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國內金融資源的浪費,反映了儲蓄無法順利地轉化為投資。其二是M2/GDP指標。大量的理論及實證研究表明,M2/GDP指標過高,通常反映出貨幣供應量超過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國M2/GDP比率已經達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遠遠超過一般國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盡管這裡面有貨幣化進程的因素,但M2/GDP這一指標的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徵,而且信貸資產的運用效率趨於下降,不能不說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問題。另外,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和績效可以說代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績效。但是,按照英國《銀行家》雜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業銀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財務數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按資產排名分別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績效排名則分別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2006年我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之時,外資銀行將於中資銀行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全面競爭,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形勢是何等之嚴峻。第二,融資結構扭曲,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目前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衡,我國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增加了銀行貸款風險,制約了經濟持續協調健康地發展。從國內金融市場整體融資結構來看,2003年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約為3萬億元,占融資總量的85%,而同期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新增規模為5340億元,只佔融資總量的15%。再進一步具體化,從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銀行貸款占企業融資的比例分別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間接融資佔有絕對比重,融資結構嚴重失衡。按照金融運行的一般規律,短期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貸款,即間接融資的法予以解決;長期資金的需求主要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方式來解決,這樣可以避免用短期資金來源解決長期資金需求的種種弊端和風險。然而,目前我國的現狀卻是,90%的長期資金需求都是通過商業銀行以間接融資渠道解決的。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產來源又是以短期資金為主,從而產生了短存長貸引發的流動性問題,蘊藏著潛在的金融風險。第三,直接融資體系內結構失調。一是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發展不平衡。在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通常是股票市場融資額的數十倍。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2年末,中國GDP總值為10萬億元,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企業債的未清償余額為35000億元,相當於GDP的35%。其中,企業債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償額不到1000億,佔GDP總額的比重不足1%。與債券市場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迅速。自1991年開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價總值、交易規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國股票市場的市價總值4萬多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36%。股票市場融資相對於間接融資的比重在調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這一比重達到了4.8%。二是在債券市場中,企業債的發展嚴重滯後。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品種主要有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特種金融債和企業債四大類。從1994年開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呈現跳躍式增長,2004年中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已近7000億元人民幣。同時,政策性金融債發行總額也呈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總額已達到4298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債券市場中發行規模僅次於國債的券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10餘年來,在多數年份中,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都不超過500億元。從2004年的情況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業通過股票市場籌資1273億元,通過債券融資245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僅為股票融資規模的五分之一。二、對策建議第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實體經濟背景。現代金融體系存在的基本價值就是積累資本,配置資本,資本的配置效率依賴於金融體系。但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不僅僅依賴於金融體系,它還地依賴於金融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國有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承擔的過重的政策性負擔,使之在愈來愈市場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但無論如何,融入市場,加快自身的市場化步伐是國有企業的唯一選擇。因此可以說,國有企業攻堅戰與我國金融體系建設是站在一條船上的難兄難弟,患難與共,禍福同享。加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必須同時加快國有企業攻堅戰步伐,以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條件和前提。第二,以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化進程為核心,進一步完善金融產權制度。完善我國的金融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是,要加快金融產權的多元化進程,允許各種投資主體投資金融產業,實現金融主體成分的多元化。無論是什麼性質的產權主體控制金融,都要對金融機構的經營失敗負責,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經營失敗成本轉嫁,即真正實現金融產權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機構轉嫁失敗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機構的成本才是真正內在化的完全成本,預算約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約束。目前的一個著力點是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權多元化。產權結構的多元化有利於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約束的內部治理機制,將國有商業銀行還原為真正的金融企業,使其逐步建立靈活有效的經營機制,真正以利潤最大化或公司價值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同時,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強化外部監督,促使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第三,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目前,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關鍵,是盡快出台2000年以來一直加緊修訂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放鬆一級市場管制。一是改審批制為核准制,並逐漸進步到注冊制。二是打破對發債主體的限制。三是放寬所募資金使用限制。四是實行企業債券利率市場化。五是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要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應該大力培育保險公司、商業銀行、養老基金、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提高市場流動性,降低市場風險

Ⅹ 三安光電擬募95億提升競爭力 借殼上市14年直接融資177億促產業升級

行業龍頭三安光電(600703.SH)正在籌劃再次藉助資本市場融資完善產業布局。

十一長假前夕,三安光電拋出兩個重要的直接融資方案。其一是,擬通過定增募資不超過79億元,用於湖北三安光電有限公司Mini/Micro顯示產業化項目建設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二是員工持股,擬募資16億元。

兩項募資合計將達95億元,這將加快三安光電產業布局節奏。LED晶元市場競爭激烈,優質資源向龍頭企業聚集,業內呈現強者恆強的發展局面。三安光電的本次產業布局,預計會提升公司競爭力。

三安光電的前身是活力28,後更名為天頤 科技 。2007年,廈門三安完成借殼上市,公司更名為三安光電,主營業務變更為LED外延片及晶元。

今年上半年,三安光電盈利8.84億元,同比增長近四成。

擬募資79億推結構升級轉型

三安光電再次籌劃大規模融資計劃,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據披露,三安光電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6.72億股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79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除了1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其餘的69億元用於湖北三安光電有限公司(簡稱湖北三安)Mini/Micro顯示產業化項目建設。

湖北三安Mini/Micro顯示產業化項目總投資12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02.57億元,鋪底流動資金17.43億元,擬投入募集資金69億元,其中用於固定資產投資61億元。工程建設期5年,達產期為8年,預計內部收益率為13.67%(稅後),投資回收期為4.11年。項目建成後生產Mini/MicroLED氮化鎵晶元、Mini/MicroLED砷化鎵晶元、4K顯示屏用封裝三大產品系列,為三安光電在高端LED領域的核心戰略規劃之一。LED行業作為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相關的戰略新興行業,國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規劃,鼓勵支持LED行業高質量發展。三安光電表示,LED行業經歷了2012年-2018年的快速發展後,目前正處於結構性調整階段,市場集中度提升和結構升級轉型成為主題。Mini/MicroLED作為最核心的新一代顯示技術,將會成為下一輪LED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與此同時,下游應用商業化落地驅動行業增長,Mini/MicroLED產業化進程加速。

目前,多品牌加快布局Mini/MicroLED,相關產品陸續推出。今年9月,創維推出新一代大尺寸高端MiniLED電視Q72,集成了20736顆MiniLED燈珠。華為於今年7月發布首款MiniLED智慧屏產品「華為智慧屏V75Super」,帶有46080顆SuperMiniLED。蘋果、三星、飛利浦、TCL、聯想、小米、康佳、海信、LG均推出MiniLED背光系列產品。隨著商業化落地加速,Mini/MicroLED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根據LEDinside預測,Mini/MicroLED將成為未來五年LED應用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在此背景下,LED行業企業亦加速對Mini/MicroLED晶元產業的布局。根據LEDinside統計,2020年Mini/MicroLED顯示技術相關項目總規劃投資約252億元,較2019年實現數倍增長。隨著產業鏈製程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良率的提升,Mini/MicroLED的成本有望持續下降,進一步推動Mini/MicroLED產業化進程加速。

三安光電表示,公司推進本次募投項目的目的是公司積極推進產品結構升級轉型,持續鞏固化合物半導體龍頭企業優勢地位,加速實現公司戰略發展目標,是公司推進產品結構升級轉型的重要舉措。

已完成多次定增布局產業

順應市場形勢,藉助資本市場融資進行產業布局,三安光電一直在路上。

2007年10月,同比參與司法重整,廈門三安成功天頤 科技 ,順利登陸A股市場。

上市之初,三安光電表現並不出色,從2013年開始,公司大舉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出資3.25億成立三安集成,開拓碳化硅、砷化鎵、氮化鎵、藍寶石等半導體新材料業務,布局第二代、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三安光電也從「賣LED的」轉型成「第三代半導體代工」企業。

借殼上市後,三安光電直接融資力度較大。

2008年,公司通過定增收購三安電子其全部LED類經營性資產,這次是收購資產,並未募集資金。此後的2009年、2010年、2014年、2015年、2020年的五個年度,公司相繼實施了定增,分別募資8.19億元、30.30億元、33億元、35.10億元、70億元,募資力度逐次加大,合計募資約176.58億元。這些募資大部分用於產業布局。

2009年,公司募資用於天津三安光電有限公司LED產業化項目。2014年募資用於廈門三安光電有限公司LED產業化項目,2020年募資用於半導體研發與產業化項目(一期)建設。

如果本次定增募資完成,借殼上市14年來,三安光電將通過定增募資金額達到255.58億元。

此外,目前,公司正在籌劃推進第四期員工持股計劃,預計將募資16億元。如果順利,加上上述累計募資金額,公司累計直接融資將達到271.58億元。再加上前三期員工持股計劃,初步預計,公司累計融資將達到300億元。

2012年至2018年,是LED行業快速發展期,三安光電的經營業績也屬於不錯。2012年,其實現的營業收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分別為33.63億元、8.10億元。經過不間斷增長,到2017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達到83.94億元、31.64億元,分別較2012年增長約1.5倍、2.91倍。

近幾年,是行業產品升級轉型期,三安光電的經營業績有所承壓。2018年至2020年,其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3.64億元、74.60億元、84.54億元,有所波動。對應的凈利潤為28.30億元、12.98億元、10.16億元,接連下滑。

但是,在今年上半年,三安光電扭轉了下滑勢頭。其實現營業收入61.1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71.38%,凈利潤為8.84億元,同比增長39.18%。

與之對應的是,今年上半年,公司經營現金流凈額為10.20億元,去年同期為4.62億元,同比增長120.78%。

市場分析認為,隨著三安光電完成產品結構升級轉型,行業集中度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盈利能力可能有所提升。

責編:ZB

本文源自長江商報

閱讀全文

與中國直接融資總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紅腸 瀏覽:959
華軒集團破產 瀏覽:887
也多佳價格 瀏覽:321
期貨年終工作總結 瀏覽:640
私募基金理財招聘 瀏覽:257
杠桿定律教學視頻 瀏覽:277
在外匯平台注冊帳號 瀏覽:672
外匯中的非農 瀏覽:42
期貨跳空怎麼操作 瀏覽:425
大連友誼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595
小愛查一下實時匯率港幣 瀏覽:167
360股份怎麼買 瀏覽:728
如何在銀行買理財 瀏覽:136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88
金牛化工股票行情查詢 瀏覽:991
焦煤期貨交割替代品肥煤 瀏覽:955
金融貸款利率計算器在線計算 瀏覽:307
均衡匯率的指導價值 瀏覽:215
1996年6月25日匯率 瀏覽:741
華泰證券網上辦理上海指定交易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