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中美金融資產結構

中美金融資產結構

發布時間:2023-01-01 11:03:31

⑴ 資本結構的四種類型是哪四種

資本結構沒有四種類型,只有三種類型。資本結構的三種類型如下:

1、穩健型:穩健型資本結構是介於保守型與激進型之間的,其風險性和收益性也介於兩者之間;

2、保守型:保守型的資本結構往往會導致一個企業流動資產規模達到當期的最大化,但是企業的收益性相對較差;

3、激進型:激進型的資本結構與保守型相反,一個企業的流動資產規模將會達到最小,而由於風險較大,其收益性也會相對較好。

資本結構的影響:

一是保持合理的資本結構有利於提高企業價值。債務融資能夠給企業帶來財務杠桿收益和節稅收益,當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大於債務成本率時,企業進行債務融資,可以獲得財務杠桿收益,提高企業價值;企業進行債務融資可以帶來節稅收益,提高企業價值。但隨著債務融資的增長,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就會增大,進而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及破產。

二是通過影響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判斷以及投資決策來影響企業價值,資本結構向外部投資者傳遞了有關企業價值的信息,影響外部投資決策,從而影響企業價值,管理者持股和主動回購股權被投資者看做是企業前景良好的一個信號,這是因為管理者承擔了風險。

三是通過影響企業治理結構來影響企業價值;債務融資能夠促使企業經營者努力工作,選擇正確的行為,向市場傳遞企業經營業績信號,有助於外部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經營狀態做出正確判斷。

⑵ 中國金融保險資產佔比

一、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⑶ 我國金融市場結構

金融體系結構:指各種金融機構的設置比例和金融機構內部的組織狀況。金融體系由眾多的金融機構組成,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信用合作社等。這些機構在金融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便是金融體系結構的主要內容。在金融機構內部,分支機構的設立、業務部門與管理部門的比例等也是金融體系的結構問題。

金融工具結構:指在金融市場上各種金融工具,如現金、支票、匯票、股票、債券等所使用的范圍和在金融交易量中所佔的比重。

利率結構:指金融商品價格的構成狀況,它反映的是各種金融工具的質量、收益和期限的組合。

其他結構:①金融業務活動結構,包括各種金融業務所佔的比重、覆蓋的范圍等。另外,金融業務本身又包括貨幣結構、信用結構、信貸結構等。貨幣結構是指貨幣的幣種結構、貨幣的供給與需求結構等;信用結構是指銀行信用、商業信用、國家信用、民間信用的結構等;信貸結構是指貸款的投向和投量結構等。金融業務的具體內容又有資產結構、負債結構等。資產結構是指各種金融資產(如自有資金、貸款、投資等)之間的構成;負債結構是指各種負債業務(如吸收存款、借款、發行證券等)之間的結構。②金融市場結構,包括票據市場、長短期金融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③更廣泛的金融結構還包括金融從業人員結構,如從業人員的數量、受教育程度、工作時間、年齡構成等。

⑷ 論中美兩國經濟結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區別及其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1. 談一談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在本次次貸危機中,美國的房市和股市資產價格大幅度縮水,使人們手中的財富減少,影響到微觀主體的行為,進而影響消費市場。一旦消費不足,一方面減少進口,通過國際貿易影響到與本國經貿往來密切的國家,又通過這些國家傳遞到另外一些國家。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因素中,出口占很大的比重,約為60%,而對美國出口則佔了很大一部分。這是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一方面影響。
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一)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1、對美出口金額大幅下降
2008前半年,我國對美出口數量的增長大大高於出口金額的增長,這可從次貸危機發生後,尤其是美元大幅貶值,使得美國國民財富收縮,增加了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減少了對高檔次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使得中國對美在價值較低的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出口增長較快,而價值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出口增長動力不足。
2、全國出口呈現減速跡象
從出口數量看,2008年1-6月,中國比上年同期增長8.44%,也明顯低於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長速度。導致中國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很多,次貸危機產生的綜合效應,導致外部市場需求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3、對發展中國家市場出口增長仍然強勁
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市場,相反,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出口增長仍然十分強勁。從出口數量的增長看,除北美地區以外,中國對其他各大區域的出口數量增長都低於出口金額的增長,表明我國出口產品的單位價值在增加,這有利於促進我國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但對美國的出口數量增長卻超過了出口金額的增長,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國民財富下降,使得對中國低價值產品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相對增多所致。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我國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現在我們國家頭等的經濟大事就是保增長,促就業。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二)次貸危機影響中國出口的未來趨勢判斷
雖然影響中國出口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政策和環境變化的因素,但在對其他地區出口增速回落並不明顯,甚至仍然強勁的情況下,對美國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表明次貸危機的確對中國出口構成了較大影響。隨著次貸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與國內政策調整和環境變化產生「疊加效應」後,中國出口未來增長前景令人擔憂。另外,隨著次貸危機進一步發展與擴散,中國對歐洲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從目前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增速下降較為明顯,而對歐盟和大洋洲(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出口並未受到明顯影響。而對拉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金額卻出現了強勁增長態勢。但未來如果次貸危機進一步升級擴散,導致其他地區經濟和金融動盪,將會對中國整體出口增長構成嚴峻挑戰。
四、應對次貸危機的策略建議
(一)建議之一:利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加強國際經濟政策協調,防止次貸危機向中國過度傳導
對中國來說,可考慮充分利用中美高層對話機制,將次貸危機作為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就利率、匯率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進行溝通與協調,敦促美國肩負起穩定世界經濟和中美雙邊經貿關系的責任。
(二)建議之二: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匯率傳導因素
美元的貶值和人民幣的升值給中國企業的出口帶來了壓力,使得中國出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為此,建議穩定人民幣匯率,減弱人民幣 升值預期,消除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匯率傳導機制,避免匯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政策工具。
(三)建議之三:高度重視美方激進的貿易保護行為,有效化解中美貿易摩擦,防止次貸危機的貿易政策傳導
中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務實、有效化解中美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如有必要,還可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美國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國家社會轉嫁危機的做法。
(四)建議之四:深化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轉換美國市場的進口需求
(五)建議之五:加強內外經濟和貿易政策的協調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提高開放型經濟條件下應對外部危機的能力
從化解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來看,短期內,要綜合考慮外貿政策(出口退稅、加工貿易政策等)與匯率政策、貨幣政策、資源價格、勞工和環境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增強協調性,使國內改革與政策調整要充分考慮出口產業和企業的承受能力。如貨幣政策在對投機性大的房地產行業繼續從緊的同時,可以對關系國計民生的,有助於穩定物價、擴大就業和技術進步的農業和相關製造業實行區別性靈活政策。還可考慮將出口退稅政策回歸到「出口貨物零稅率進入國際市場」的制度設計中,將優化外貿結構、提高出口質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務由國內的資源價格、勞工和環境政策來承擔。另外,從長期來看,轉變我國外貿發展方式,把外部的壓力轉換成出口產品升級的動力,以及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減少對外部市場依賴,這應是化解外部危機對我國經濟貿易影響的根本途徑。
一、四個認清
1、認清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主要體現在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和金融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雙重影響
2、認清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
提出未來發展的主格調可以概況為「依存、合作、競爭、發展」八個字,當今時代的特徵是和平與發展,即局部戰爭可能不斷,恐怖主義時而猖獗,但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不大。
3、認清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的影響和啟示
指出了此次金融風暴影響和危害的連帶性、關聯性和復雜性,並將金融風暴的根源歸納為虛擬經濟的失衡、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失衡、放任與干預的失衡、儲蓄與消費的失衡、流動性失衡、金融資產配置的失衡、金融資產價格失衡、美國金融體系失衡共八個方面,提出國際貨幣體制改革(包容有序、流動性手段多元化)、資金流動監督改革(交易、風險)、資產證券化改革(會計規范、評估標准、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工具)三個方面的改革,最終總結了危機的啟示和教訓:危機不會迅速結束,但也不會演變成世界性危機;美國模式的重新思考;監管和預警系統建設的加強。
4、認清我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總量領先,但人均仍較為落後。認為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條件還不成熟,但主張提出人民幣自由兌換時間表,建議2012年-2016年逐步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此外還提出了自由貿易區戰略。
二、六個方面的應對
1、認真應對經濟全球化,努力增加話語權
主張給美國以壓力,提高主動性,如在海外分行設置審批方面實施對等考慮政策。
2、提高綜合實力、練好內功
應改變過去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增加能源、食品、原材料、高科技技術的進口,改變目前出口結構,並提高國民素質,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3、加快完善資本市場
不應低估財富效應及資本市場的作用,如果不及時發展資本市場,將喪失對資本的定價權和議價權,我國財富將被輕易地被海外財團所掠奪。指出資產價格的重估,是釋放中國未被市場定價財富的一個過程。
4、資本項目可兌換應將時間表提上日程
他國經驗顯示,從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向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過渡需要18-22年,中國應在2012年-2016年實現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
5、打造一批現代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以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到生產銷售實現本土化,提出換股模式,內外聯動。
6、必須加強防範經濟金融風險
主張凡重大金融政策的出台和國有資產及其他領域國有資產乃至民營資產發生變化時,可經過人大聽證,通過立法程序予以規范化,保護我國民族產業。

⑸ 請詳細描述中國金融體系的結構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的主要區別為:中國人民銀行是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不辦理具體存貸款業務;中國銀行則承擔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相同的職責。

2、金融監管機構:

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主要承擔由中國人民銀行劃轉出來的銀行業的監管職能等,統一監督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及信託投資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依法對證券、期貨業實施監督管理。

3、國家外匯管理局:

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

政策性金融機構由政府發起並出資成立,為貫徹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經濟政策和意圖而進行融資和信用活動的機構。

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6、商業性金融機構:

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7、銀行業金融機構:

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是指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中間業務為主的營利性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住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

信用合作機構包括城市信用社及農村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

8、證券機構:

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這里所說的證券主要是指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發行和流通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存托憑證等有價憑證,通過證券這種載體形式進行直接融資可以達到投資和融資的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節約融資費用。

9、保險機構:

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5)中美金融資產結構擴展閱讀:

1、清算和支付功能

在經濟貨幣化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建立一個有效的、適應性強的交易和支付系統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統應是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缺乏這一系統,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與經濟低效率相伴。一個有效的支付系統對於社會交易是一種必要的條件。

交換系統的發達,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可以促進社會專業化的發展,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所以說,現代支付系統與現代經濟增長是相伴而生的。

2、融資功能

金融體系的融通資金功能包含兩層含義。—、動員儲蓄和提供流動性手段。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動員全社會的儲蓄資源或改進金融資源的配置。

這就使初始投入的有效技術得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在促進更有效地利用投資機會的同時,金融中介也可以向社會儲蓄者提供相對高的回報。

閱讀全文

與中美金融資產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騰訊理財通買基金行嗎 瀏覽:196
9月份加拿大匯率 瀏覽:140
京東理財節假日沒有收益 瀏覽:705
為什麼淘寶傭金付款後只有一半 瀏覽:468
鄧暉長江證券履歷 瀏覽:388
亨斯邁上市公司 瀏覽:784
非上市公司的好處 瀏覽:507
汽車金融公司不見了 瀏覽:493
拉融資寄郵件的主題 瀏覽:824
馬路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814
柳州柳鋼集團是上市公司嗎 瀏覽:602
免息車貸款 瀏覽:790
和基金類似的理財產品有哪些 瀏覽:981
江蘇沙鋼集團最新情況 瀏覽:269
武漢比較大的金融貸款公司 瀏覽:227
通源環境節能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65
曲阜宏圖理財公司 瀏覽:674
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211
代持股份的傭金 瀏覽:141
旺鏈科技股票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