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團強勢收購摩拜有何意義
2019年1月23日,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發布內部信,宣布摩拜已全面接入美團APP,摩拜單車將成為美團LBS平台單車事業部,由他本人兼任事業部總經理。
目前美團APP和摩拜APP均支持掃碼騎車,未來摩拜單車品牌將更名為美團單車,美團APP將成為其國內唯一入口。
② 融資17億美金,收購省省回頭車,這個同城貨運新玩家不簡單
同城貨運江湖終於上演了一場「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戲碼。
前些天(11月24日),智能運力平台「滿幫」連續向物流江湖裡扔出兩枚炸彈,讓本就不平靜的同城貨運市場驟起波瀾——
第一枚 : 完成約17億美金融資,由軟銀願景、 紅衫 資本等多家明星投資機構領投,騰訊也參與了本輪融資。
第二枚 : 對「運滿滿」品牌進行迭代升級,全力進軍同城貨運市場。
不出手則以,一出手便是王炸,讓業界頗為震驚。如果說單純發布融資消息,或者直接宣布進軍同城貨運市場,還不會引起如此大的波瀾。畢竟滿幫此前經歷過多輪融資,而進軍同城貨運的消息早已被圈內人議論許久, 尤其是在今年8月份收購了同城貨運的資深玩家「省省回頭車」 。
「真正的大鱷全線入場了。」老鬼的朋友安德華不由的感嘆道,同時官宣「17億美元融資+進軍同城貨運」,這兩者組合在一起,給外界留下了不小的遐想。如此密集的大動作,無一不顯示滿幫要在同城貨運市場大幹一場。
問題來了 :滿幫「中途介入」同城貨運,能在江湖翻起多大浪花,又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今天,老鬼就跟大家深聊一下這個話題。
從這次滿幫高調宣布進軍同城貨運,你看到了什麼?
一方面這是大趨勢。
在物流行業其他熱門細分賽道被搶占殆盡的現狀下,同城貨運無疑是塊肥肉,無論是2B端還是2C端,想吃這塊肥肉的玩家越來越多, 這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 ——
另一方面,滿幫也在順勢而為。
長期以來,同城貨運大多是「趴活」司機/散戶的領地。諸多黑車多、標准化相對復雜,貨物易遭損壞、司機的經驗良莠不齊等一系列痛點,都讓整個行業的成為錢難掙、活難乾的「帶刺風口」。
有痛點,就有需求。
近年來,容量大、門檻低、參與者眾多的萬億級同城貨運市場,正在被更多的新銳互聯網型貨運平台蠶食,老兵+新秀扎堆登場,草草一算便能搞個三國殺。 其中頗具代表性的玩家有以下幾個——
貨拉拉 :2013年創始於香港,以平台模式連接車貨兩端並提供「互聯網+」的同城物流服務。2014年,貨拉拉進入中國大陸,並堅持大陸與海外市場的雙線發展。
快狗打車 :原58速運,2018年正式更名為快狗打車,市場定位著重發力於C端市場,為用戶隨時隨地提供拉貨、搬家、運東西等的短途貨品運送。
滴滴貨運 :今年4月,滴滴跨界成立公天津快桔安運貨運有限公司,滴滴貨運低調亮相,於6月正式上線。
從目前來看,雖說得益於前期持續多年的瘋狂補貼,貨拉拉、快狗取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但市場的巨大空白也給了同城貨運玩家們一個佇立於風口的機遇。
以滴滴為例,貨運業務僅上線了兩個月,就已經覆蓋了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等八個城市,單日訂單量持續突破十萬。
由此不難看出,同城貨運江湖水大魚大,各大玩家還遠沒有到稱王的時候,在其他諸多外部因素的作用和推波助瀾下,滿幫此時入局還有機會。
理清了當前同城貨運行業環境和時局,我們再來掰扯一下入局較晚的滿幫。
作為後來者,對於剛起步的滿幫而言,時間才是最大的敵人,也是最難突破的門檻。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內部磨合需要時間,向客戶證明自己需要時間,技術研發需要時間…一言以蔽之,即使錢足夠用,就怕花錢的時間不夠用。
在這方面,滿幫的解題方式頗為「討巧」—— 收購省省回頭車,補足在同城貨運的短板。
天眼查信息顯示,早在今年8月3日,廣州回頭車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股東信息就已發生變更,變更後,由天津滿運軟體 科技 有限公司100%控股,經過股權穿透後,大股東為江蘇滿運軟體 科技 有限公司,即滿幫集團旗下運滿滿的主品牌公司。
說起「廣州回頭車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老鐵們或許比較陌生,但要說起背後的省省回頭車平台,想必很多老鐵早已熟知。資料顯示,省省回頭車主要為用戶提供同城/跨城提貨、送貨、搬家等中短途貨運服務。
基於以往深耕干線長途貨運領域的經驗,並通過收購的方式以時間換空間,無疑是個不錯的思路。收購之後,滿幫整合了省省回頭車的運營團隊和網點資源,原有的同城業務也都隨之導入,實力不容小覷。對於同城貨運領域的其他玩家來說,滿幫這個「有錢的人家」一進場便自帶光環,勢大力沉。
公允的說,滿幫強勢進攻同城貨運市場,會不會「碾壓」同行和對手,現在言之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對自身的優化絕對是利好。
首先是擴張業務版圖 。
伴隨著滿幫的強勢入局,同城貨運亂戰不可避免的打響,但這並非一場傳統的C端客戶搶奪戰,而是著眼於不同垂直方向的 探索 。
目前,即便飛速發展了多年,大多數同城貨運平台的商業模式依舊圍繞C端做文章,短時間內整個行業都無法跳出燒錢換規模的困境,但眾多同城貨運平台在補貼上收獲了很大的教訓,證明補貼在C端貨運市場收效甚微,天花板隱現。
相較而言,同城貨運的客戶主體還是在B端,尤其在新零售的背景下,倉到店的城市配送需求越來越大。而滿幫與貨拉拉、快狗最大的差別在於:其最大的客戶主體不是「toC」而是「toB」。據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滿幫平台認證司機超過1000萬,認證貨主超過500萬,並在今年實現了盈利。
可以想像,如果滿幫參考在長途干線上豐富的運營和匹配經驗,復制到同城貨運業務上,打通干線網+城配網的話,將會有多大的想像空間?
舉個例子,長途業務主要是預約用車,核心需求是比價。同城業務主要是即時用車,核心體驗指標是接單時長和到場時長。如果專線公司裝滿一輛 17.5 米的貨車,至少需要 10 台 4.2 米貨車提貨,到了目的地城市後,同樣需要10台4.2米貨車送貨。
坐擁如此龐大的運力池和B端客戶資源,隨著同城貨運外延的持續擴大,滿幫藉此成為資源平台,掌握了干線+同城貨運資源分發的權力,不僅可以滿足平台物流行業用戶的提貨、送貨需求,還能滿足批發市場、工業區等B端和寫字樓商戶、個人等C端長短途搬家需求。貨拉拉、快狗們相信已經嗅到了壓力。
其次是提振資本市場信心 。
另一個大家頗為關注的問題是:百舸爭流的滿幫,想要在同城貨運領域更上一層樓,絕對離不開資金,而且是海量資金的支持。錢從哪裡來?
對於這個「敏感」話題,在此次17億美金大手筆融資過後,滿幫集團副總裁苗天冶在朋友圈透露:這將是滿幫「最後一輪融資」。從中我們能看出一個明顯信號:滿幫距離啟動或者說沖擊上市不遠了。
不難想像,如果同城貨運這一戰打得好,不僅可以極大提升用戶規模和GMV,也將會是刺激滿幫業績彈性的重要變數。
一說起同城貨運網路,很多圈內人會用「水深」來形容。
正如前文所說,同城貨運這塊肥肉很誘人,也是一塊很難啃的硬骨頭,有人愁規模,有人愁單量,也有人擔心錢不夠燒。尤其在大量資本湧入後,引來無數混雜著創業者和投機者湧入同城貨運的賽道,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且同質化,一部分已日漸式微,如神盾快運、速派得、藍犀牛等,一部分開始嶄露頭角但仍處在痛苦的模式驗證階段。
在老鬼看來,基因決定了你擅長做什麼,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企業的發展狀態。滿幫和貨拉拉、快狗、滴滴的關系經常被並列提及。因他們的商業模式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同時他們各自還是保留了一些平台獨特性。
貨拉拉 早在2016年就開始深耕同城貨運市場,逐漸 探索 出一條精細化運營的路子,有一定的先發優勢。
58速運 改名快狗打車後,依賴於58做同城業務多年的經驗切入C端市場,也有一定的資源積累。
滿幫 則從干線物流優勢領域下手,以車貨匹配為切入點進入同城貨運賽道,通過全資控股省省回頭車,將原本的干線網嫁接上城配交叉網,囊括源頭運輸+最後一公里,實現了由上往下的兼容。而原本的貨拉拉等玩家此時若想反向操作,由下往上兼容,復制難度可想而知。
無論是ToB也好,ToC也好,開拓同城貨運業務並不是上線幾個相關功能,便可輕易將業務模式搭建成熟那麼簡單,這背後拼的不僅是運力、響應速度、匹配效率以及價格和技術, 更重要的是品牌認可度之間的較量。
從現階段來看,滿幫雖然在車貨匹配模式下的干線物流領域市場份額遙遙領先,但在同城貨運市場的布局才剛剛開始,而貨拉拉、快狗的網路覆蓋面更廣,和C端客戶的距離更近,可以肯定是,隨著同城貨運的外延持續擴大,新勢力與老玩家的交集越來越大,沖突不可避免。
正是預感到了這種變化,貨拉拉不遺餘力地打破區域限制,布局和強化干線配送能力;滴滴也開始拓展同城貨運,卡位和搶佔新的消費場景。看似各自為戰,但作戰目標幾乎相差無幾。
老鬼的朋友安德華說了一句大實話,當混戰開啟,亂世相爭,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場邏輯又是什麼呢?是——
你的也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用經濟學家的話,這是贏家通吃效應。明白了這個邏輯,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滿幫會舉集團之力的進軍同城貨運。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誰將成為同城貨運領域的王者?
③ 當今世界跨國並購的特點與趨勢(1000字小論文)謝謝----------急用、、、
論當今世界跨國並購的特點與趨勢
導論
在近20年間,伴隨著跨國公司的迅速擴張,企業並購已跨越國界,進而引發全球性的跨國並購浪潮,並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研究這一新現象,對於正確判斷世界經濟新結構和未來趨勢,藉以正確制定戰略和政策,具有特殊意義。
改革開放的中國正面臨著跨國並購浪潮的沖擊。隨著外商對華投資的連年穩定增長,並購活動也已悄然開始。並購的方式有證券市場和企業產權市場上整體收購,也有協議並購和合資企業內通過股權轉讓或增資擴股稀釋中方股權的方式進行並購。並購的目標也從一般性企業向效益較好的大中型企業發展,從零散選擇轉向行業進攻。面對跨國公司並購活動對中國的滲透,我國顯然是缺乏充分准備的,沒有相應的對策和配套的政策以及完備的法律,對跨國公司的並購活動加以引導和管理。另一方面,中國自己也已成為相當大的海外投資者,對外跨國並購也取得了不少實質性進展。但是,我國企業的跨國並購尚屬初級階段,如何運用跨國並購的理論,借鑒發達國家跨國並購的經驗,通過跨國並購方式走出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之路,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跨國並購現象是企業並購現象和跨國投資現象的結合。就企業並購和跨國投資各自作為研究對象而言,各都有較為系統的理論,但將企業並購和跨國投資作為一個研究對象--跨國並購--來加以研究,就缺乏跨國並購中特殊性問題的系統研究。
從研究的現狀來看,跨國並購交易最活躍的美國和歐盟,也是研究人員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如美國的《Mergers and Acquisitions》雜志、《Mergerstat Survey》雜志,英國的《Acquisition Monthly》雜志等,是專門發布並購交易信息和統計數據的專業雜志。但僅僅停留在跨國並購交易數、交易量等現象的統計表述方面。其他涉及到跨國並購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反托拉斯研究和競爭政策方面的,研究的角度主要是站在東道國的立場上從反托拉斯和不正當競爭的方面展開。
由於跨國並購真正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經濟現象時間不長,理論界對其的關注和研究才剛剛起步,故尚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跨國並購在最近10幾年之所以掀起高潮的動因問題?跨國並購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問題,如資源配置的效應問題、競爭問題、東道國的效應問題,管理問題,國際社會對此的引導、管理、協調問題等,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並非用國內並購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簡單相加的方法就能解決。
鑒於以上的認識,根據跨國並購的研究現狀和現有資料的實際狀況,筆者在書中嘗試提出這一領域研究的基本框架,並就其中的核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本書研究的思路是根據跨國並購形成和發展的自然邏輯而展開的,即從跨國並購的歷史淵源--國內並購開始,進而跨越國界而成為跨國直接投資中的一個重要方式,鑒於對跨國並購現象的理論解釋既非單純的並購理論或單純的跨國直接投資理論所能完成、也非兩種理論的簡單疊加所能包羅。所以筆者嘗試在重點突出並購動因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有機結合研究的前提下,綜合運用系統論、決策學、世界經濟原理等不同學科研究方法,通過剖析一個並購動因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都未回答的問題--跨國公司為何在跨國並購和跨國創建這兩種對外直接投資方式上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前者而非後者?提出了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方法,並運用該方法分析了跨國並購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形成的過程,對世界經濟、國別經濟的效應,政府幹預、國際協調等問題,進而結合我國的實際,提出相應的對策框架。
在具體的內容上,按研究的專題設置,全書共分十章,其結構安排由跨國並購現狀、動因、效應和對策四大部分組成:
首先,本書在對企業並購、跨國並購、跨國並購的類型和方式等作了必要的概念性描述後,隨即向讀者展示了當前跨國並購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洶涌澎湃的畫面。筆者通過大量的統計數據,概括了當今世界跨國並購的若干顯著特點,其中最主要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即是跨國並購方式已取代跨國創建方式而成為跨國直接投資中的主要方式。與此同時,點出了本書要研究的主題--跨國並購的動因、效應和對策(第一章)。
其次, 就理論上如何對跨國並購動因作出解釋的問題,對目前西方較流行的解釋企業並購的理論(如規模經濟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市場勢力論、經理階層擴張動機論、財務協同效應、股票投機論等)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如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國際產品周期理論與區位因素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寡佔反應說等跨國直接投資的其它理論)進行了梳理,目的是就這些理論對跨國並購現象的解釋力作出評判。梳理結果表明:企業並購理論對國內並購現象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無法完整地解釋並購的跨國性問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對跨國直接投資動因具有普遍的解釋力,但是跨國直接投資包括跨國創建和跨國並購兩種方式,為什麼跨國公司更傾向於選擇跨國並購的方式而非跨國創建方式?則是跨國直接投資理論所無法回答的(第二章、第三章)。為了回答上述問題,就有必要對跨國直接投資中的跨國並購和跨國創建這兩種方式進行考察和比較。為此,本書從經驗分析的角度,比較研究了跨國並購和跨國創建這兩種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從數量對比的實證分析的角度,證明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市場經濟發達程度、並購當事國社會結構的相似性程度、東道國外資政策和法律的限製程度等,對跨國並購和跨國創建的數量對比具有相關性。而這些影響跨國並購的相關性要素正是企業並購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之所以未能對跨國並購動因作出滿意的解釋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在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基礎上,筆者運用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方法,以跨國公司跨國直接投資決策過程為研究起點,吸收企業並購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中對跨國並購現象具有較強適用性的合理部分,結合運用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對與跨國並購具有相關性的要素進行了組合分析,從而較為完整地回答了當代國際直接投資中為什麼越來越多地選擇跨國並購而不選擇跨國創建方式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闡明了跨國並購的動因問題(第五章)。
再次,本書分四個層次討論了跨國並購的效應問題。第一層次概述了目前學者們已經涉及的跨國並購效應的論述;第二層次重點討論了跨國並購效應中的核心問題--競爭和反競爭效應;第三層次引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對外並購和接受並購國家--美國對跨國並購與競爭的討論和跨國並購的實際效應;第四層次對跨國並購的各項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證實了跨國並購對世界經濟和國別經濟的正面效應,同時提出,如不加以有效控制所可能導致的壟斷的負面效應。由此引出了政府幹預、建立跨國並購審查制度和跨國並購國際協調的論題(第六章)。
最後,本書探討了跨國並購的對策問題。第一,討論了政府為克服跨國並購負面效應進行干預的一般理論,並重點介紹了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的跨國並購審查法律與執行機構、審查門檻、審查程序、審查執行情況等內容,並對各國審查制度的共性和個性進行了評述(第七章)。第二,著重論述了國際協調的基本原則、跨國並購的雙邊合作、歐盟超國家的並購審查制度和國際並購審查制度的基本框架(第八章)。第三,論及了我國面對跨國並購浪潮所應採取的對策問題。在跨國公司對我國企業並購方面,就現狀、發展趨勢和我們的對策思考進行了論述。在對策思考這部分中,重點論述了三個問題:轉變觀念,正確認識跨國並購的利弊得失;存利去弊,做到市場調節、政府幹預、國際協調三結合;立法建規,構築跨國並購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第九章)。在我國企業對外並購方面,分析了現狀、預測了發展趨勢、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們的對策思考。在對策思考這部分中,嘗試運用跨國直接投資理論,就如何有效利用對外並購的所有權優勢和提高我國先進產業的區位優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第十章)。
本書所作的研究無疑是建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的,但又不乏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是:
一、提出了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方法,較為完整地解釋了跨國並購動因問題。這是本書在理論上的主要探索。
1、 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跨國並購實踐,要求從理論上回答這種現象發生的動因、對世界經濟和國別經濟的效應及採取什麼對策等問題。然而到目前為止,經濟學界尚無系統地解釋跨國並購現象的完整理論。跨國並購作為一種在國內企業並購達到一定程度後的更為復雜的跨國性現象,其理論上的解釋首先應起源於並購理論,但是,跨國並購與國內並購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因此,並購理論對跨國並購現象的解釋既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書依次分析了並購理論主要流派的觀點,如規模經濟論、交易費用論、市場勢力論、經理主義論、財務協同論等,並對這些理論對跨國並購動因解釋方面的適用性和局限性作了評價。筆者認為,並購理論的不同流派從不同的角度對並購現象作了分析和解釋,有些分析和解釋對跨國並購現象也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因為跨國並購起源於國內並購;有些分析和解釋顯然不適用於跨國並購現象,因為跨國並購具有不同於國內並購的特殊性。並購理論對跨國並購動因解釋的局限性首先表現在,並購理論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形成一種完整的理論體系,用於解釋國內的企業並購現象。也就是說,各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還不能全面完整地解釋一般的國內企業並購的三個問題,即並購動因、並購效應和並購對策問題,所以對跨國並購解釋的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跨國並購與國內並購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而這些不同的特徵並未為經濟學家們在研究一般企業並購時予以考慮進去。最後,許多企業並購理論大都形成於70年代以前,而跨國並購直到80年代後期才作為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顯著特點而引起人們關注的一個問題。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對跨國並購的影響等問題是傳統的並購理論所無法解釋的。
2、既然並購理論對跨國並購現象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那麼,換一個角度,跨國並購作為跨國直接投資的一種方式,其動因和效應問題能否從跨國直接投資理論中得到滿意的解釋呢?本書為此對跨國直接投資理論的主要流派如壟斷優勢理論、國際產品周期理論與區位因素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寡佔反應說以及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發展的動因理論作了分析。國際經濟學界對跨國直接投資動因的幾種代表性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跨國直接投資動因問題,回答了跨國公司為什麼要跨出國門進行直接投資(包括創建和並購)的問題。但是,這些理論並未進一步區分跨國並購方式或跨國創建方式的動因分析。而本書主要論述的是跨國並購,自然要求進一步闡明在國際直接投資中,為什麼跨國並購取代跨國創建而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趨勢?對於這樣一個問題,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解釋。
跨國並購和跨國創建是跨國直接投資的兩種方式,各有其優點和缺點,通常也可相互替代。但在不同的跨國公司自身要素和外界各類經濟要素的影響下,對跨國直接投資的選擇會出現明顯的傾斜,相互替代的程度也會明顯降低。大量的統計數據表明:當前,跨國並購方式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保持有利競爭地位,而更樂於採用的一種跨國直接投資方式。這種趨勢還將由於市場經濟體制在國別領域內的進一步拓展、全球投資自由化進程進一步深化和投資政策、法律的國際協調進一步加強等因素得到強化。
3、跨國並購作為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需要理論界在並購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基礎上再向前邁出一步,對跨國公司為何在跨國直接投資中更樂於選擇跨國並購方式予以理論上的回答。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方法就是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跨國並購的要素可以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作不同的分類,如宏觀要素和微觀要素、經濟要素和法律要素、理論要素和產業要素、國內要素和國際要素、並購方要素和被並購方要素、決策要素和選擇要素等。鑒於本書的目的是對跨國公司為何在跨國直接投資中更樂於選擇跨國並購方式予以理論上的回答,故筆者更多地是從影響跨國公司在跨國直接投資兩種方式(跨國並購和跨國創建)中進行選擇和決策的要素方面進行組合分析。由此,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主要包括需要層次論、外部刺激論、動機強化論、選擇偏好論、制度安排論和相關要素影響論等。
(1)、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需要層次論分別驗證了跨國直接投資理論中優勢論說(通常是基於最高的需要層次而形成跨國並購的動因)、反應論說(通常是基於中間的需要層次而形成跨國並購的動因)和發展中國家跨國直接投資理論(通常是基於中間或最低層次需要而形成跨國並購的動因)在一定范圍、一定階段的適用性,同時也揭示了這些理論的片面性,即在非特定范圍和階段中的不適用性。
(2)、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外部刺激論運用世界經濟原理,描述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以及這種進程和跨國並購現象的相互作用過程,證明了跨國公司對外並購的內在需要是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的,是有利於世界資源優化配置的。
(3)、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動機強化論從並購和創建兩種選擇方案的外部決策因素的角度,論述了在當代世界背景下有利並購選擇的因素越來越多且影響力越來越大,以致於選擇的平衡被打破,兩者的可替代性不斷地被弱化。從而對跨國直接投資諸理論沒有回答的問題--為什麼在跨國直接投資中越來越多地選擇跨國並購方式--作了回答和解釋。
(4)、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選擇偏好論在動機強化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市場尋求型具體動機、出口導向型具體動機、資源尋求型具體動機、技術尋求型具體動機、效益尋求型具體動機等擴張動機不適宜選擇創建方式而更適宜於通過並購的方式來滿足動機的需求並實現既定的目標。顯而易見,動機強化論和選擇偏好論證明了在當代世界背景下,跨國公司在確定對外直接投資的前提下,選擇並購方式是最優選擇,而選擇創建方式則是一種在遇到外部障礙時的次優選擇。
(5)、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制度安排論重點闡明了東道國公司制度、產權交易制度、證券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對跨國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最終的決定性作用,進而也回答了為什麼跨國並購在發達國家之間已居絕對主導地位,而對發展中國家所進行的跨國並購比例很小等問題。
(6)、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相關因素影響論則對跨國投資方式選擇的最後結構具有相關影響,但並不起決定作用的一些因素作了論述。例如,歐美之間的跨國並購為什麼如火如荼?而歐美與日本之間的跨國並購卻相形見拙?西班牙為什麼偏好於在南美地區實行跨國並購?這些問題光用制度安排論來解釋是很難自園其說的,但結合社會結構、歷史淵源、文化傳統、企業理念等相關因素進行解釋,就很容易引刃而解。
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各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跨國並購的動因,但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組合起來,才能較為完整地解釋跨國並購的動因,並避免分析的片面性。同時,跨國並購要素組合分析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的容納性很強,一些主要的跨國直接投資的理論流派程度不同地在該分析方法中得到體現,並從某一個角度的論述來支持該分析方法的完整性。
二、驗證了跨國並購對世界經濟和國別經濟的正面效應。這是本書在實證分析方面的主要探索。
1、跨國並購對世界經濟的正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1)、跨國並購在世界范圍內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在從本國經濟條件上形成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產品的交換是基本的和首要的形式。要素的國際流動是比商品的國際流動更高級的形式,它可以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和更優化的資源配置,這就是跨國並購的經濟意義。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企業必須在世界范圍內安排生產和銷售活動,資源、技術、資金、人才、管理等在更大的范圍流動,促進了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被迫加入到競爭行列,使世界資源能更有效地利用,生產成本下降,服務得到改善,新技術更快地在全球范圍內應用和傳遞,最終收益的是全球的消費者。
(2)跨國並購對推動全世界范圍內技術進步的效應也是非常明顯的。據經濟學家估算,科技進步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在20世紀初為5-10%,70年代超過50%,目前已高達70%;20世紀後半期,產品中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長10倍。而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是各類優秀人才的集聚和R&D費用的保證。在跨國並購中,尤其是在大型或超大型的跨國並購中,較好地找到了這兩個問題的結合點,並購性的聯合,既有效地利用了被並購企業的技術人才,又由於規模的擴大,使高昂的R&D費用被分解分散,降低了因競爭激烈和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而導致的投資風險。跨國並購所產生的這一效應,是創建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3)、通過跨國並購方式向缺乏這些要素的市場溢出所有權優勢,有利於跨國公司通過所有權優勢的擴張利用獲得收益,同時有利於提高東道國該產業的生產力,因而對世界經濟是有利的。
(4)、通過跨國並購,提供外國管理人員和管理技能會給東道國帶來重要的利益。首先,這些都是東道國缺少的要素。企業家經營能力和熟練管理人員的進入,將改善當地經濟的管理水平。受過訓練並在跨國企業擔任管理財務和技術職位的當地人,將有助於促進當地企業家經營能力的提高,同樣,跨國並購對當地的供應者和競爭對手,還可能起有利的示範作用。
2、對世界上最大的跨國並購接受國--美國的統計分析表明:跨國並購和外國競爭對美國帶來的正面效應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為:
(1)、跨國並購對美國的就業效應。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研究報告,到1995年底,外國在美國的全部非銀行機構雇傭人數增加到493萬。在這些就業人數中,90%以上是通過跨國公司對美國企業的並購而提供的。可以認為,如果沒有跨國公司並購美國公司,會有許多工人,特別是藍領工人失去工作。。
(2)、跨國並購對美國的輸血效應。從80年代開始,美國國內儲蓄率一直偏低,但在此期間美國國內投資率卻沒有下降。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是以跨國並購為主體的外資流入,彌補了美國國內儲蓄與投資間每年約1000億美元的缺口。可以認為,如果沒有以跨國並購為主體的外國投資的大量湧入,就不可能有80年代美國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
(3)、跨國並購對美國的溢出效應。外國公司對美國公司的跨國並購也對美國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進步作出了貢獻。美國商務部發表的一些統計資料表明,整個80年代期間,有關技術轉移方面的情況,始終呈現這樣一種模式:技術輸入多於技術輸出。從90年代最初幾年的情況看,這種模式仍然沒有改變。美國經濟專家分析說,商務部在技術轉移方面的數據所揭示的結果是符合邏輯的,因為這些機構的外國母公司通常在技術上盡力支持這些機構,以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在美國市場上參與競爭,而這些母公司往往擁有一定的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這一結論也符合一般的外國直接投資理論,即包括技術優勢在內的壟斷優勢導致跨國直接投資。
(4)、跨國並購對美國的競爭效應。在跨國並購的競爭壓力下,美國公司被迫重新制定公司戰略。例如,目前美國化學公司一般都將10%的銷售收入用於研究和開發,許多技術項目的投入超過1億美元,有的甚至高達數10億美元。
3、有關跨國並購與國內並購的實證比較分析表明,並購企業和目標企業的股東在跨國並購中獲得了更多的利益。對美國《合並觀察》雜志1970-1990年各期中的有關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後發現,在外國公司並購美國公司的平均購價及溢價水平分別與同期發生在美國的所有並購實踐的平均溢價水平進行比較方面,除了 1985年以外,每年外國並購者都支付了比所有並購活動平均價值更高的平均價格。由於人們預期並購後目標公司的經營效率會提高,恢復了公眾對目標公司的信心,提高了目標公司的市場價值。而人們的這種預期又取決於外國並購者的所有權優勢,即所有權優勢越顯著,其並購後的協同效應、資源優化效應就越明顯,人們對並購後目標公司的經營業績就越看好。
4、有關跨國並購綜合效應的實證分析也肯定了跨國並購的正面效應。美國哈佛大學理查德.凱夫斯教授和加拿大經濟委員會官員約翰.鮑德溫聯合撰寫了一篇《跨國公司在加拿大的並購活動》的文章 。該文論述了跨國公司在加拿大的並購活動及其與國內並購的不同,並從經濟分析的角度,探討跨國並購與國內並購的不同效應。他們收集了1970年至1979 年間跨國並購與加拿大製造業內部並購的資料並作了實證分析比較,總的來說,跨國並購對世界范圍和並購當事國經濟的正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實證分析證實了跨國並購在資源配置、有效競爭、社會經濟福利、股東財富等方面的正面效應。跨國並購審查制度比較完善的一些國家允許絕大多數外國公司並購本國公司的現象,也充分說明,跨國並購對其國內經濟具有積極的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跨國並購的效應在市場結構不同的國家,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市場結構相似的國家間的跨國並購,其正面效應的程度就相應高一些,而市場結構不同的國家間的跨國並購,就可能出現效應的不同走向。
當然,跨國並購的負面效應也是不可忽視的。通過跨國並購追求壟斷、獲取壟斷利潤是跨國公司的天性。壟斷會帶來社會資源的浪費,社會福利的損失和社會效率的降低。但是這種負面效應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預。市場的自我調節、政府的干預、國際組織的協調以及這三種力量的有機結合,在跨國公司通過跨國並購追求壟斷地位的道路上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障礙。首先,同資本的流動呈相同方向,跨國公司的整體要素也總是向利潤高的地區或部門流動,一旦有跨國公司通過跨國並購在某一東道國或某一產業內獲得高於平均利潤的利潤,那麼,在市場規律的支配下,就會有其他的跨國公司去追求這種超額利潤,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競爭局面。所以,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至少具有一部分遏制壟斷、促進競爭的調節功能。其次,政府為了保證本國的國家利益和社會經濟福利的最大化,趨利避害,會對跨國並購所可能導致的壟斷傾向進行干預,以引導跨國並購的正面效應,控制跨國並購的負面效應。再次,鑒於跨國並購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其所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正越來越受到國際規則的制約。
④ 求助論文摘要的翻譯。謝謝。採用了我再把全部的分都給你
SinceChinajoined the WTO,more and morecompetitivespaceexpansion,competitivenessis notbe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in addition todomestic enterprises andcompetition isto deal withthe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from all over the world,in theenvironment ofmarket competitionand thecompetition mechanismof this grim,enterprises and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is more important,enterprises merger andcorresponding proction,andsuch cooperationis a rising trendof great,butcooperation isdifferent,enterpriseM & Ato allow enterprises topowerful alliances,on the other hand,this not maturemode of cooperationhas also brought theunprecedentedproblems,these problems affected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rece the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and theseproblems in theresearch onfinancial riskproblemof enterprisesmerger successplays a decisive role in.Thisarticlemainly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the financial risk and themeaning ofmergers andacquisitions,tells the story of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ocessthere may bevarioustypes of financial risks,such as:risk,interim financingrisk,liquidity risk andpayment risk assessmentearly goal ofenterprise mergervalue.From theorigin,thein-depthanalysisof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riskand howabout the possible formation of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put forward specificmeasures,and actively promote theM & a success,eventually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asediscussion.
⑤ 鹹蛋兄妹看並購之一:什麼是並購
剛進入投行,鹹蛋兄妹的第一單業務就是K公司的並購顧問,作為第一單的業務,鹹蛋兄妹心裡沒有底,害怕出錯,但哪有不要上門的生意呢?只能硬著頭皮頂上去了。鹹蛋兄妹就用財務的思維為客戶完美的解決了並購的事情。我們現在就和大家分享當中涉及的干貨。
首先需要了解客戶企業(K公司)並購原因:
一)是否為了企業發展擴大。通常情況下,企業既可以通過內部投資、資本的自身積累獲得發展,也可以通過並購獲得發展,兩者相比,並購方式的效率更高。
二)是否為了發揮協同效應
協同效應,簡單地說,就是「1+1>2」的效應。協同效應可分外部和內部兩種情況,外部協同是指一個集群中的企業由於相互協作共享業務行為和特定資源,因而將比作為一個單獨運作的企業取得更高的贏利能力;內部協同則指企業生產,營銷,管理的不同環節,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整體效應。
協同效應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經營協同
經營協同是指並購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在效率方面帶來的變化及效率的提高所產生的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是指通過擴大生產規模而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規模經濟的優越性在於: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平均總成本下降的特性。但這並不僅僅意味著生產規模越大越好,因為規模經濟追求的是能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的生產規模。一旦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到超過一定的規模,邊際效益卻會逐漸下降,甚至跌破趨向零,乃至變成負值,引發規模不經濟現象。
規模經濟效應的獲取主要是針對橫向並購而言的,兩家產銷相同或相似產品的企業合並後,有可能在經營過程的任何一個環節(供、產、銷)和任何一個方面(人、財、物)獲取規模經濟效應。
2、縱向一體化效應
縱向一體化是企業在兩個可能的方向上擴展現有經營業務的一種發展戰略,它包括前向一體化和後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的優勢在於:帶來經濟性、有助於開拓技術、 確保供給和需求、削弱供應商或顧客的價格談判能力、提高差異化能力、提高進入壁壘、進入高回報產業、防止被排斥。
縱向一體化效益主要表現在:
1)可以減少商品流轉的中間環節,節約交易成本;
2)可以加強生產過程各環節的配合,有利於協作化生產;
3)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極大地節約營銷費用,由於縱向協作化經營,不但可以使營銷手段更為有效,還可以使單位產品的銷售費用大幅度降低。
3、獲取市場力或壟斷權
獲取市場力或壟斷權主要是針對橫向並購而言的,兩家產銷同一產品的企業相合並,有可能導致該行業的自由競爭程度降低,並購後的企業可以借機提高產品價格,獲取壟斷利潤。
4、達到資源互補從而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
二、管理協同
協同管理,即協同作戰。是把局部力量合理地排列、組合,來完成某項工作和項目。如,協同銷售。協同管理是一種基於敏捷開發模式,以虛擬企業為對象的管理理論體系。虛擬企業實質是一個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系統環境,協同管理就是通過對該系統中各個子系統進行時間、空間和功能結構的重組,產生一種具有「競爭-合作-協調」的能力,其效應遠遠大於各個子系統之和產生的新的時間、空間、功能結構。
管理協同可以讓企業獲取更多的效益:
1、節省管理費用
通過並購將許多企業置於同一企業領導之下,企業一般管理費用在更多數量的產品中分攤,單位產品的管理費用可以大大減少。
2、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
根據差別效率理論,如果甲企業的管理層比乙企業更有效率,在甲企業並購了乙企業之後,乙企業的效率便被提髙到甲企業的水平,效率通過並購得到了提高,以至使整個經濟的效率水平將由於此類並購活動而提髙。
3、充分利用過剩的管理資源
如果一家公司有一高效率的管理隊伍,其一般管理能力和行業專屬管理能力超過了公司日常的管理要求,該公司便可以通過收購一家在相關行業中管理效率較低的公司來使其過剩的管理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以實現管理協同效應。
管理協同的並購之所以能獲得效應效益,理由主要有兩個:
1)管理人員作為企業的雇員一般都對企業專屬知識進行了投資,他們在企業內部的價值大於他們的市場價值,管理人員的流動會造成由雇員體現的企業專屬信息的損失,並且一個公司的管理層一般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不可分性,因此剝離過剩的管理人力資源是不可行的,但並購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把這些過剩的管理資源轉移到其他企業中而不至於使它們的總體功能受到損害;
2)一個管理低效企業如果通過直接僱傭管理人員增加管理投入,以改善自身的管理業績是不充分的或者說是不現實的,因為受規模經濟、時間和增長的限制,無法保證一個管理低效的企業能夠在其內部迅速發展其管理能力,形成一支有效的管理隊伍。
三、財務協同
財務協同效應是指並購在財務方面給公司帶來收益:包括財務能力提高、合理避稅和預期效應。所謂財務協同效應就是指在企業兼並發生後通過將收購企業的低資本成本的內部資金投資於被收購企業的高效益項目上從而使兼並後的企業資金使用效益更為提高。
財務協同會為企業帶來以下效益:
1、企業內部現金流入更為充足,在時間分布上更為合理。
1)被並購企業可以從並購企業得到閑置的資金,投向具有良好回報的項目;可以增加企業內部資金的創造機能,使現金流入更為充足;
2)混合並購使企業涵蓋了多種不同行業,而不同行業的投資回報速度、時間存在差別,從而使內部資金收回的時間分布相對平均。
2、企業內部資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資機會。
混合並購使得企業經營所涉及的行業不斷增加,經營多樣化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投資選擇方案,企業可以從中選取最為有利的項目。
3、企業資本擴大,破產風險相對降低,償債能力和取得外部借款的能力提高。
4、企業的籌集費用降低。並購後企業可以根據整個企業的需要籌集資金,避免了各自為政的籌資方式。整體性籌資的費用要明顯小於各企業單獨多次籌資的費用之和。
5、實現合理避稅。如果被並購企業存在未抵補虧損,而並購企業每年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利潤,並購企業可以低價獲取虧損企業的控制權,利用其虧損抵減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從而取得一定的稅收利益。
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常見並購類型可以分為:
1、橫向並購:指生產同類產品或生產工藝相近的企業之間的並購,實質上是競爭對手之間的合並。
優點:可以迅速擴大生產規模,節約共同費用,便於提高通用設備的使用效率;便於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專業分工協作;便於統一技術標准,加強技術管理和進行技術改造;便於統一銷售產品和采購原材料等,形成產銷的規模經濟。
2、縱向並購:指與企業的供應商或客戶的合並,即優勢企業將同本企業生產緊密相關的生產、營銷企業並購過來,形成縱向生產一體化。
優點:能夠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節約通用的設備費用等;可以加強生產過程各環節的配合,有利於協作化生產;可以加速生產流程,縮短生產周期,節約運輸、倉儲和能源消耗水平等。
3、混合並購:指既非競爭對手又非現實中或潛在的客戶或供應商的企業之間的並購,如一個企業為擴大競爭領域而對尚未滲透的地區與本企業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進行並購,或對生產和經營與本企業毫無關聯度的企業進行的並購。包括:
1)產品擴張性並購,即生產相關產品的企業間的並購;—擴大經營范圍。
2)市場擴張性並購,即一個企業為了擴大競爭地盤而對其他地區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進行的並購;—擴大市場,提高市場佔有率。
3)純粹的並購,即生產和經營彼此毫無關系的若干企業之間的並購。
在鹹蛋兄妹與K公司解釋何為並購後,更加強了K公司的並購意願,加快了並購的步伐。
財經欄目《鹹蛋說》是由鹹蛋兄妹詹佳瑞與鄭泳梁打造的國內首檔電台財經秀。
欄目核心:專注不一定嚴肅,權威是一種態度。
【聲 明】本號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凡本號註明「來源XXX或轉自XXX(非本號)」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為學習、交流所用,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號轉載文章,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註明,若因故疏忽,造成遺注,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⑥ 企業並購中財務分析及作用論文
企業並購中財務分析及作用論文
摘要:
企業並購是實現企業戰略意圖的重要步驟,而在實現這一戰略意圖時運用好財務分析則顯示出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企業並購中對財務分析及其作用進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 企業並購。財務分析。作用
企業並購是市場行為,是企業實現擴張和增長的一種方式,一般以取得被並購企業的控制權為目的,其並購動機是強化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所謂企業並購是企業兼並和企業收購的總稱。企業兼並一般是指一個企業的全部資產與責任都轉為另一個企業所有,被兼並方不需要經過清算即不復存在,兼並方以自己的名義繼續運作下去。企業收購是指一個企業經由收買股票或股份等方式,取得另一個企業的控制權或管理權,另一個企業繼續存在而不必消失。
財務分析是以企業財務報告等核算資料為基礎,採用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指標,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研究與評價,為投資者、經營管理者、債權人和社會其他各界的經濟預測或決策提供依據的一項財務管理活動。
企業在並購決策上通常參考諸多因素,從戰略出發、從全局出發對企業進行並購。任何一個企業在進行並購決策中,財務分析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財務分析。
企業並購中財務分析具有雙重目的:一是剖析洞察企業自身財務狀況與財務實力。二是分析判斷外部利害相關者的財務狀況與財務實力。財務分析主要是根據企業或外部利害相關者的財務報告資料進行的,其內容可歸納為:營運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與發展能力分析。
1、營運能力分析。
營運能力主要考查資產的營運效率,即生產資料的配置組合對財務目標所產生的作用。分析內容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營運能力分析與生產資料資源營運能力分析。其中人力資源營運能力分析主要涵蓋人力資源勞動效率分析與人力資源的有效規模分析。在企業並購中有時會出現大幅度的人員減少,這是因為根據人力資源勞動效率=商品產品銷售凈額/平均職工人數的原理分析,企業並購後人員重組減少後,人員減少崗位不變從而增強了勞動效率並降低的人力資源成本。而並購後的企業必然維持一定的員工數量,這時財務分析賦予我們在研究人力資源有效規模時,主要從人力資源技術構成、目標勞動效率及定崗目標的設置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而制定出合理的企業員工數量。
生產資料資源營運能力分析主要通過三項財務指標開展,總資產周轉率分析、流動資產周轉率分析與固定資產周轉率分析。在企業並購中,就市場競爭角度和企業並購的目的而言,企業若要達到行業平均先進資產收益率,主要有四種途經:第一、保持現有資產結構而使流動資產收益率提高。第二、在流動資產獲利能力既定的情況下,追加流動資產投資。第三、縮減固定資產並追加到流動資產中。第四、通過擴大銷售、壓縮存貨與應收帳款,保持應收帳款和存貨等流動資產相對快速與穩定的周轉速度。
2、償債能力分析。
企業的償債能力是指企業用其資產償還長短期債務的能力,分為短期償債能力與長期償債能力。
長期償債能力是企業償還長期債務的現金保障程度。企業的長期債務是指償還期在1年或者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負債,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分析一個企業長期償債能力,主要是為了確定該企業償還債務本金和支付債務利息的能力。 由於長期債務的期限長,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主要取決於企業資產與負債的比例關系,取決於獲利能力。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四個: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已獲利息倍數和長期資產適合率。
需要注意的是:債權人、股東和經營者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對資產負債率有不同的期望值,從企業財務管理的角度出發,企業在確定資產負債率時,應當兼顧各方利益,審時度勢,在充分預計預期利潤和風險的基礎上,權衡利弊作出決算,合理配置資本結構。企業在確定其他指標時,同樣應在考慮高回報的同時,要兼顧風險控制問題,還要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參照同行業的水平,確定適合的長期償債能力指標水平。
短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以流動資產支付一年內即將到期的流動負債的能力,它是流動資產對流動負債的保證程度,是衡量企業流動資產變現能力的重要標志。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企業營運資金的多少,流動資產的變現速度、流動資產的結構以及流動負債的多少等因素影響。衡量短期償債能力大小的指標主要有三個: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流動負債比率。企業在進行指標分析時,應充分考慮企業應收帳款和存貨的質量、應收帳款和存貨的周轉速度對指標的影響,應盡可能通過企業資源的合理調配,將三個比率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以避免貨幣資金的閑置浪費,提高資金的運營能力。
3、盈利能力分析。
企業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在於觀察企業在一定時期實現企業總目標的收益及獲利能力。也是觀察企業資金投資的增值能力,它通常體現為企業收益數額的大小與水平的高低。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有六個:主營業務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社會貢獻率和社會積累率。一般情況下,這六個指標越高,表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在這六個指標中,凈資產收益率是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
企業應通過以下工作提高盈利能力:
(1)開發在市場上富有競爭力、具有發展潛力、盈利水平高的高附加值的產品。
(2)在減少企業成本費用上做文章,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3)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綜合利用效果。
(4)保障職工利益,及時足額上繳各種稅費,與社會共同發展。
4、發展能力分析。
發展能力是指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及潛力。反映企業發展能力的指標主要有:銷售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固定資產成新率、三年利潤平均增長率和三年資本增長率等。這五個指標越高,表明企業的發展能力越強。企業應通過以下工作提高自身的發展能力。
(1)開發適銷對路、質高價低的產品,保證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趨勢。
(2)控制總資產的盲目增長,使其與企業發展水平相適應。
(3)加快技術更新速度,保證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
(4)根據發展戰略,確定合理的利潤目標,保持企業穩定發展的趨勢。
二、財務分析的作用。
1、財務分析是企業並購價值評估與並購財務決策的前提條件。
價值評估理論作為並購決策的重點,大多著眼於對被兼並企業的現實價值的評估。而並購財務決策則是通過測算企業並購行為給企業帶來的未來價值變化,對並購行為進行成本收益分析進而作出並購決策。財務分析是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等核算資料為基礎,對企業財務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的研究和評價,以揭示企業過去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利弊得失、財務狀況及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更好地幫助企業規劃未來,優化投資決策。因此,財務分析不僅對企業並購前後的狀況進行全面分析並可相應預測並購企業後期的績效變化,是企業並購中財務決策的重要條件。
2、財務分析是企業並購後整合的基礎。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產業整合和發展成為全球並購的主題。通過產業整合產生協同效應,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成為並購的內在動因。在產業集中度上,我國產業分散、企業規模小,面對全球競爭,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的唯一出路就是實行產業整合,以此來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通過並購來進行的產業整合不但能提高企業的市場佔有率,而且能有效地消滅競爭對手,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並購雙方的整合是並購過程中的最後一個階段,這是整個並購中最關鍵的一部分。整合的目的是使並購發揮作用,整合的成功與否,在企業並購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企業並購中應注意的整合問題有:
(1)制定系統的整合規劃和有效的整合執行計劃。
(2)加強並購雙方的溝通、交流和協調措施以便使整合過程順利進行。
3、財務分析可以有效的防範企業並購重組中的風險。
企業並購重組比日常經營更復雜,在進行投資、控股擴張的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企業風險。除了原有的經營風險繼續存在外,增加了一些與企業並購重組相關的特殊風險。為了使企業的並購重組、資產重組工作達到預先設定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財務分析是防範風險的決定因素。
企業並購中需要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理論作為支持,而現代企業財務分析作為一種科學的、高效的現代化管理手段,將在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為企業並購中實現資產整合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胡玄能。企業並購分析[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王長征。企業並購整合[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⑦ 美團如何優化資本結構方案
大數據時代快速發展下,推動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給中國互聯網企業並購增加了不確定的因素。為了控制企業並購過程中發生的財務風險,本文對近年來互聯網企業並購進行研究。全文以美團收購摩拜事件為例,首先介紹了企業並購相關概念,搜集有關並購活動涉及的財務風險防控的相關資料,對並購財務風險和控制的文獻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對所涉及的相關概念進行闡述並介紹相關理論基礎。然後對美團收購摩拜過程中的支付風險、籌資風險和經營風險分別進行探究分析,得出美團收購摩拜存在在融資結構風險、融資渠道選擇風險、人力資源整合風險、經營整合風險等問題。最後,文章為應對並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提出了合理選擇目標公司、優化公司融資結構、拓寬公司融資渠道、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制定合適的經營戰略等應對策略。本文通過描寫美團收購摩拜事件,為今後互聯網企業完成並購行為提供參考,進而推動該行業健康快速發展。關鍵詞:並購、財務風險、風險控制;摩拜。
⑧ 並購重組需要做哪些前期籌劃
一家公司在經營遇到問題時,往往導致難以繼續維持下去,這是公司可能會面臨倒閉的情況出現,因此就會有些公司為了員工或者其他利益進行公司並購重組。但是想要進行公司並購重組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國的法律對於也作出了相關規定。那麼你知道,公司並購重組的流程有哪些?下面律圖的小編將為您仔細分析上述問題。
一、公司並購的准備階段
在並購的准備階段,並購公司確立並購攻略後,應該盡快組成並購班子。一般而言,並購班子包括兩方面人員:並購公司內部人員和聘請的專業人員,其中至少要包括律師、會計師和來自於投資銀行的財務顧問,如果並購涉及到較為復雜的技術問題,還應該聘請技術顧問。並購的准備階段,對目標公司進行盡職調查顯得非常重要。盡職調查的事項可以分為兩大類:並購的外部法律環境和目標公司的基本情況。並購的外部法律環境 盡職調查首先必須保證並購的合法性。直接規定並購的法規散見於多種法律文件之中,因此,並購律師不僅要熟悉公司法、證券法等一般性的法律,還要熟悉關於股份有限公司、涉及國有資產、涉外因素的並購特別法規。(關於這些法規的名稱,可以參看本文的注釋)除了直接規定並購的法規以外,還應該調查反不正當競爭法、貿易政策、環境保護、安全衛生、稅務政策等方面的法規。調查時還應該特別注意地方政府、部門對企業的特殊政策。
目標公司的基本情況 重大並購交易應對目標公司進行全面、詳細的盡職調查。目標公司的合法性、組織結構、產業背景、財務狀況、人事狀況都屬於必須調查的基本事項。具體而言,以下事項須重點調查:
1、目標公司的主體資格及獲得的批准和授權情況。首先應當調查目標公司的股東狀況和目標公司是否具備合法的參與並購主體資格;其次,目標公司是否具備從事營業執照所確立的特定行業或經營項目的特定資格;再次,還要審查目標公司是否已經獲得了本次並購所必需的批准與授權(公司制企業需要董事會或股東大會的批准,非公司制企業需要職工大會或上級主管部門的批准,如果並購一方為外商投資企業,還必須獲得外經貿主管部門的批准)。
2、目標公司的產權結構和內部組織結構。目標企業的性質可能是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企業、或者合夥制企業,不同性質的目標企業,對於並購方案的設計有著重要影響。
3、目標公司重要的法律文件、重大合同。調查中尤其要注意:目標公司及其所有附屬機構、合作方的董事和經營管理者名單;與上列單位、人員簽署的書面協議、備忘錄、保證書等等。審查合同過程中應當主要考慮如下因素:合同的有效期限;合同項下公司的責任和義務;重要的違約行為;違約責任;合同的終止條件等等。
4、目標公司的資產狀況。包括動產、不動產、知識產權狀況,以及產權證明文件,特別要對大筆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進行分析。有時在合同簽訂之後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工作。調查結果有可能影響並購價格或其它全局性的問題。
5、目標公司的人力資源狀況。主要包括:目標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的一般情況;目標公司的雇員福利政策;目標公司的工會情況;目標公司的勞資關系等等。
6、目標公司的法律糾紛以及潛在債務。
對目標公司的盡職調查往往是一個困難和耗費時間的過程。並購方案則至少應當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准確評估目標公司的價值;確定合適的並購模式和並購交易方式;選擇最優的並購財務方式;籌劃並購議程。
二、公司並購的實施階段
並購的實施階段由並購談判、簽訂並購合同、履行並購合同三個環節組成。
談判 並購交易的談判的焦點問題是並購的價格和並購條件,包括:並購的總價格、支付方式、支付期限、交易保護、損害賠償、並購後的人事安排、稅負等等。雙方通過談判就主要方面取得一致意見後,一般會簽訂一份《並購意向書》(或稱《備忘錄》)。《並購意向書》大致包含以下內容:並購方式、並購價格、是否需要賣方股東會批准、賣方希望買方採用的支付方式、是否需要政府的行政許可、並購履行的主要條件,等等。此外,雙方還會在《並購意向書》中約定意向書的效力,可能會包括如下條款:排他協商條款(未經買方同意,賣方不得與第三方再行協商並購事項)、提供資料及信息條款(買方要求賣方進一步提供相關信息資料,賣方要求買方合理使用其所提供資料)、保密條款(並購的任何一方不得公開與並購事項相關的信息)、鎖定條款(買方按照約定價格購買目標公司的部分股份、資產,以保證目標公司繼續與收購公司談判)、費用分擔條款(並購成功或者不成功所引起的費用的分擔方式)、終止條款(意向書失效的條件)。
簽訂並購合同 並購協議應規定所有並購條件和當事人的陳述擔保。並購協議的談判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常是收購方的律師在雙方談判的基礎上拿出一套協議草案,然後雙方律師在此基礎上經過多次磋商、反復修改,最後才能定稿。並購協議至少應包括以下條款:
1、並購價款和支付方式。
2、陳述與保證條款。陳述與保證條款通常是並購合同中的最長條款,內容也極其繁瑣。該條款是約束目標公司的條款,也是保障收購方權利的主要條款。目標公司應保證有關的公司文件、會計帳冊、營業與資產狀況的報表與資料的真實性。
3、並購合同中會規定的合同生效條件、交割條件和支付條件。並購合同經雙方簽字後,可能需要等待政府有關部門的核准,或者需要並購雙方履行法律規定的一系列義務(如債務公告、信息披露等等),或者收購方還需要作進一步審查後才最後確認,所以並購合同不一定馬上發生預期的法律效力。並購雙方往往會在合同中約定並購合同的生效條件,當所附條件具備時,並購合同對雙方當事人發生法律約束力。為了促成並購合同的生效,在並購合同中往往還需要約定在合同簽訂後、生效前雙方應該履行的義務及其期限,比如,雙方應該在約定期限內取得一切有權第三方的同意、授權、核准,等等。
4、並購合同的履行條件。履行條件往往與並購對價的支付方式聯系在一起,雙方一般會約定當賣方履行何種義務後,買方支付多少比例的對價。
5、資產交割後的步驟和程序。
5、違約賠償條款。
6、稅負、並購費用等其他條款。
履行並購合同 履行並購合同指並購合同雙方依照合同約定完成各自義務的行為,包括合同生效、產權交割、尾款支付完畢的。一個較為審慎的並購協議的履行期間一般分三個階段:合同生效後,買方支付一定比例的對價;在約定的期限內賣方交割轉讓資產或股權,之後,買方再支付一定比例的對價;一般買方會要求在交割後的一定期限內支付最後一筆尾款,尾款支付結束後,並購合同才算真正履行結束。
三、公司並購整合階段
並購的整合階段主要包括財務整合、人力資源整合、資產整合、企業文化整合等方面事務。其中的主要法律事務包括:
1、目標公司遺留的重大合同處理;
2、目標公司正在進行的訴訟、仲裁、調解、談判的處理;
3、目標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整頓(包括目標公司董事會議事日程、會議記錄與關聯公司的法律關系協調等等);
4、依法安置目標公司原有工作人員。
一般說來,公司並購重組的流程主要分為准備階段、實施階段以及整合階段。其中每個階段都有我們要注意的問題,這些小編已經為您進行了整理並且列在上述文章之中,如在並購整合階段就需要了解並購公司是否正在進行訴訟、仲裁等。但是在具體的並購重組過程中,牽涉的問題是多個方面的,潛在的問題也是非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