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判斷經濟增長與金融市場形成的重要指標分析有哪些
我個人覺得當前中國金融市場主要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體制的改革遠遠落後於實體經融體制改革的滯後,最終必將影響到實體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記得2006年的時候我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將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高效的市場營銷機制以及雄厚的資本實力等優勢,與中資銀行展開全方位的競爭。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三大問題第一,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當前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從兩個方面得出初步判斷。首先是儲蓄—投資轉化率。社會資金轉化為投資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貸資產形式發放給資金需求者;二是通過財政資金如國債的形式轉為投資;三是通過資本市場如股票、債券等形式轉為投資。在財政融資方面,盡管我國稅收佔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指標30%—40%相比,仍相距甚遠,更何況財政支出具有很強的剛性,且大部分支出為非生產性支出。在證券融資方面,由於資本市場的不規范,近年來其佔比更有明顯下降。由於上述兩個融資渠道相對較弱,銀行信貸仍然是我國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主要途徑。從2000—2003年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情況可以佐證以上的分析。2000年,貸款占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總量的比例為69.7%,國債佔比17.8%,企業債佔比0.6%,股票佔比12%;到2003年,貸款佔比升至85.1%,企業債佔比微升至1%,國債佔比降至10%,股票佔比降至3.9%。根據人民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課題組的統計分析數據顯示,自1995年我國商業銀行首次出現存差約0.3萬億元以來,到2003年末存差已經擴大至4.9萬億元,大量資金沉澱在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並未有效轉化為生產性資金。另外,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大量湧入並存的現象存在,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國內金融資源的浪費,反映了儲蓄無法順利地轉化為投資。其二是M2/GDP指標。大量的理論及實證研究表明,M2/GDP指標過高,通常反映出貨幣供應量超過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國M2/GDP比率已經達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遠遠超過一般國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盡管這裡面有貨幣化進程的因素,但M2/GDP這一指標的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徵,而且信貸資產的運用效率趨於下降,不能不說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問題。另外,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和績效可以說代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績效。但是,按照英國《銀行家》雜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業銀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財務數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按資產排名分別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績效排名則分別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2006年我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之時,外資銀行將於中資銀行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展開全面競爭,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形勢是何等之嚴峻。第二,融資結構扭曲,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目前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衡,我國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增加了銀行貸款風險,制約了經濟持續協調健康地發展。從國內金融市場整體融資結構來看,2003年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約為3萬億元,占融資總量的85%,而同期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新增規模為5340億元,只佔融資總量的15%。再進一步具體化,從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銀行貸款占企業融資的比例分別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間接融資佔有絕對比重,融資結構嚴重失衡。按照金融運行的一般規律,短期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貸款,即間接融資的辦法予以解決;長期資金的需求主要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方式來解決,這樣可以避免用短期資金來源解決長期資金需求的種種弊端和風險。然而,目前我國的現狀卻是,90%的長期資金需求都是通過商業銀行以間接融資渠道解決的。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產來源又是以短期資金為主,從而產生了短存長貸引發的流動性問題,蘊藏著潛在的金融風險。第三,直接融資體系內結構失調。一是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發展不平衡。在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通常是股票市場融資額的數十倍。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2年末,中國GDP總值為10萬億元,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企業債的未清償余額為35000億元,相當於GDP的35%。其中,企業債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償額不到1000億,佔GDP總額的比重不足1%。與債券市場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迅速。自1991年開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價總值、交易規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國股票市場的市價總值4萬多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36%。股票市場融資相對於間接融資的比重在調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這一比重達到了4.8%。二是在債券市場中,企業債的發展嚴重滯後。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品種主要有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特種金融債和企業債四大類。從1994年開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呈現跳躍式增長,2004年中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已近7000億元人民幣。同時,政策性金融債發行總額也呈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總額已達到4298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債券市場中發行規模僅次於國債的券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10餘年來,在多數年份中,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都不超過500億元。從2004年的情況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業通過股票市場籌資1273億元,通過債券融資245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僅為股票融資規模的五分之一。二、對策建議第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實體經濟背景。現代金融體系存在的基本價值就是積累資本,配置資本,資本的配置效率依賴於金融體系。但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不僅僅依賴於金融體系,它還更多地依賴於金融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國有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承擔的過重的政策性負擔,使之在愈來愈市場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但無論如何,融入市場,加快自身的市場化步伐是國有企業的唯一選擇。因此可以說,國有企業攻堅戰與我國金融體系建設是站在一條船上的難兄難弟,患難與共,禍福同享。加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必須同時加快國有企業攻堅戰步伐,以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條件和前提。第二,以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化進程為核心,進一步完善金融產權制度。完善我國的金融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是,要加快金融產權的多元化進程,允許各種投資主體投資金融產業,實現金融主體成分的多元化。無論是什麼性質的產權主體控制金融,都要對金融機構的經營失敗負責,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經營失敗成本轉嫁,即真正實現金融產權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機構轉嫁失敗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機構的成本才是真正內在化的完全成本,預算約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約束。目前的一個著力點是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權多元化。產權結構的多元化有利於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約束的內部治理機制,將國有商業銀行還原為真正的金融企業,使其逐步建立靈活有效的經營機制,真正以利潤最大化或公司價值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同時,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強化外部監督,促使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第三,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目前,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關鍵,是盡快出台2000年以來一直加緊修訂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放鬆一級市場管制。一是改審批制為核准制,並逐漸進步到注冊制。二是打破對發債主體的限制。三是放寬所募資金使用限制。四是實行企業債券利率市場化。五是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要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應該大力培育保險公司、商業銀行、養老基金、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提高市場流動性,降低市場風險
❷ 管理層如何協調營業收入增長與融資能力之間的關系
要想把一家企業做的更大更強,走得更遠,不僅僅有需要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市場上面的商機,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一個決策的能力,管理者在某個程度上面決定了這家企業發展的一個基調。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非常多的問題,如何高效融資,如何做好有效的投資,怎麼樣規劃各類資源,是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都是一個大難題。那麼如何協調營業收入增長率和融資能力之間的關系,接下來一起看一下。
一、保持一個合適的周轉率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營業收入增長率是一個什麼樣的含義?營業收入增長率是指今年營業收入對比於上年營業收入的增加,在筆上上一年度營業收入的這樣一個比率。可以說營業收入增長率在某種程度上面反映了企業的成長狀況和發展能力
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是離不開資金的,如果有一個穩定的融資渠道,保持高的融資能力,會為企業生產經營解決一個基礎性的問題,如果企業發展過於快,那麼對資金的需求也會更加高。所以管理者在經營過程中要注意保持一個合適的周轉率,既可以保持一個穩定增長的發展速度,同時又可以保持高效融資。
❸ 你如何看待中國國民經濟的高增長率、高儲蓄率與相當大的銀行存貸差並存的現象
我國的經濟結構特點是投資過剩且效率低,內需不足,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投資和外需。
1。快速的經濟增長主要因為中國比國外投資環境更加寬松,成本低,障礙少。廉價且馴服的勞動者,廉價的資源和環境成本,穩定的環境,是重要的因素。
2。少數人攫取了發展的成果,國家又沒有給多數人創造良好的福利使多數人要靠積累存款投入到教育,醫療,住房中。消費委靡不難想像。
3。人們把巨額的貨幣存在銀行必然導致經濟的不平衡,銀行有強烈的貸款沖動,但是投資沒有內需的支撐,只有對外輸出產品,但是我國貿易順差太大,出口不可能無限增長,再加上國家的宏觀調控抑制過熱的投資。貸款也就不能無限制增長,高存貸差必然存在。
❹ 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滯後性嗎
一、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負面效應(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1、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總量的影響
資本市場的發展所引起的社會資金分流直接影響著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資本市場股票、債券等證券的大量發行對銀行存款的影響。資本市場上股票,債券發行和交易量的快速增長迅速喚起了公眾的投資熱情。而居民和機構投資者所擁有的投資資金大部分來源於其在商業銀行等銀行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截至 2001年8月末,我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已達48055億元,相當於GDP的50%, 在證券公司開立股票賬戶達6529萬戶。雖然從理論上說,從商業銀行取出的存款無論是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還是購買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都有相當一部分最終將以財政存款或企業存款的形式又迴流到商業銀行,但事實上,其餘部分之中又有相當一部分資金由於社會經濟規模的擴大和貨幣化程度的提高而被社會再生產過程所吸收,另一部分以流通形式繼續在資本市場上周轉,還有一部分則以持幣觀望的形式沉澱在居民手中。因此,資本市場證券發行、交易量的增加,在相當程度上會引起商業銀行現有存款的減少及存款增長速度的下降。據有關專家統計,1991年我國證券存量占金融資產的比例為3.6%,到2000年,這一比例就上升到51%,10 年之間便增長了13.2倍。這對商業銀行的沖擊有多麼大是可想而知的。資本市場上投資基金的發展削弱了商業銀行的存款基礎。投資基金是一種機構投資者,其特點是將居民的小儲蓄匯集起來,交由專家理財,通過證券和其他資產的有效組合,以較小的投資風險獲取較為穩定的投資回報。由於購買基金的投資風險比較小,而獲取的收益比銀行儲蓄高出不少,當人們在權衡資產收益與資產風險的博奕中偏向於前者時,商業銀行的儲蓄存款將會受到強烈的沖擊。我國從1998年第一批5家證券投資基金試點開始到2001年9月,全國證券投資基金已有43隻,基金總額已超過600億元。從目前國家政策性傾向來看,證券投資基金以及產業投資基金、風險創業投資都會獲准加快發展,這無疑會導致商業銀行的存款分流。(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保險業及保險基金的發展也會分流一部分銀行存款。保險業是資本市場上一支不可忽略的勁旅。西方國家保險業十分發達,人們投保意識很強,特別是人壽保險業從保障型為主發展到儲蓄型為主,進而又發展到投資型為主以後,保險市場的投資異常活躍。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我國居民在經濟生活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市場風險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居民和企業逐漸將儲蓄或存款的相當一部分用於購買各類保險,這也相應地抽走了一部分銀行存款,截至2000年底,我國各保險公司的保險費收入達1598億元,是1985年的 62倍多,占當年金融資產總額的0.7%。保險業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 對商業銀行存款的影響將逐漸增大。
從總體上來看,以上幾個方面對我國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發展的負面效應是非常明顯的。據統計,自1992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金融系統的儲蓄存款連年創出新高,1992年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1994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1995年達到3萬億元,其間月均增長約1000億元。然而,到了1996 年下半年,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啟動,儲蓄存款增長的勢頭逆轉直下,增幅逐月下降, 1997年儲蓄存款增長繼續回落,比上年同期少增加1306.3億元,到2000年底,儲蓄存款雖然高達64322億元,但同比增長速度和增加量卻是逐年下降的。
2、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結構的影響
當國家或企業發行證券(國債、公司債和股票等)籌集資金時,發行者籌集的是股本金或金庫存款,而購買者(居民或機構投資者)動用的則是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且這些存款多為定期存款。在證券交易結束後,證券發行者將發行收入相當一部分存入商業銀行,從表面上看,這一出一進對商業銀行存款似乎影響不大,但事實上銀行流入資本市場的數量與再迴流到銀行的數量差別很大(其原因已在上面分析過)。不僅如此,這種資金運動也大大改變了商業銀行的存款結構。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從商業銀行流出的是定期存款等較為穩定的資金來源,而流回商業銀行的則是股本金存款或財政金庫存款(基本上是隨時都有可能動用的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因此,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得銀行存款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使定期存款活期化,長期存款短期化,信貸資金的平均償還期大大縮短,資金結構的不穩定性增大。
3、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貸款總量的影響
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的影響會直接波及到銀行貸款業務。存款是銀行信貸業務的基礎,資本市場發展所抽走的銀行存款,相應地使銀行的可貸資金減少。在實行存貸款比例管理的條件下,貸款只能按存款的一定比例發放,存款增長減緩,貸款也會按比例相應地減緩。
直接投資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銀行貸款的增長。資本市場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直接投資的比重,而直接投資與銀行貸款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此長彼消關系。因此,在社會儲蓄總量一定的情況下,以直接融資為特徵的資本市場的發展,必然會影響以間接融資為特徵的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長。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資料, 1990年我國直接融資(只計股票和國債)和間接融資(指商業銀行貸款)合計為15366. 64億元,其中直接融資為199.84億元,占融資總額的1.31%,間接融資為15166.80 億元,占融資總額的98.69%;到2000年,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總額增長到105654 .3億元,其中直接融資為6283.2億元,占融資總額的6%,間接融資為99371.1億元,占融資總額的94%。從數字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相比較,直接融資占融資總額的比重雖然較小,然而從發展的勢頭來看,它正在快速地取代一部分間接融資。
4、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貸款結構的影響
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結構的影響會傳導到貸款結構上。商業銀行的存款結構與貸款結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例如長期貸款必須與長期存款保持一定的匹配關系。資本市場發展造成的長期存款短期化,定期存款活期化,其結果必然使得商業銀行的貸款期限結構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因而銀行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比重有所增加,而長期固定資產貸款的比重則有所下降。
商業銀行要設法避開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工具的正面競爭,需要調整貸款的期限結構和客戶結構。在資本市場發展的條件下,商業銀行要有意識地將貸款期限結構的設計適當與公司債券的期限結構保持一定的差異,以便突出個性並避免同資本市場融資工具發生正面競爭。例如,公司債券的期限一般為3—7年,則商業銀行的貸款就要盡可能少安排在相同的期限。又如原先一些信譽好的貸款大客戶,現在成為上市公司後對銀行的依賴度減小了,銀行就不一定再把它們當作貸款大客戶,貸款的客戶結構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
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了商業銀行加快資產多元化的步伐,使貸款占銀行資產總額的比重下降和貸款本身的結構發生變化。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新的金融產品的不斷涌現,銀行為了爭取獲得更多的利潤,分散資產風險並保持資產一定的流動性,會在傳統貸款業務相對萎縮的同時,增加證券投資特別是短期國債的投資,進而實現銀行資產的多元化。銀行資產結構的這種調整,自然會引起貸款結構的變化。
5、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
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上述影響歸根結蒂都會體現在銀行獲利能力的變化上。首先,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面臨的外部競爭更加激烈,從而促使銀行的高額利潤逐步向社會平均利潤轉化。銀行為了爭取客戶,一方面要盡量壓低貸款利率,另一方面又要盡量抬高存款利率,這種利用利率杠桿競爭的手段不僅要在與同業比較中體現出優勢,還要在與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上各類金融工具的比較中吸引客戶,因此存貸款利差日益縮小。其次,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企業和居民的金融意識逐漸增強,投資者在市場經濟的摸爬滾打中慢慢學會利用各種市場或渠道之間的差價來套利,銀行為了吸引客戶,也不得不主動向客戶讓利。可見,,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在傳統業務上的獲利能力普遍下降。
二、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正面效應
1、資本市場的發展為銀行實施多元化籌資戰略提供廣闊的渠道
銀行可以通過資本市場以多種形式籌措長期資金。在西方國家,商業銀行可以較為自由地從資本市場籌措長期資金。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目前還有一定的難度,其關鍵問題在於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尚未實施,還不具有直接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融資的基本條件。但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的外力推動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即將提上議事日程,在不久的將來,國有商業銀行將成為資本市場融通長期資本的主力機構。資本市場流通和沉澱的資金量將越來越大,商業銀行可借勢發展與投資銀行和上市公司相關的籌資業務。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股份制企業和股票發行量會越來越多,動員出來的社會閑散資金也不斷增大。在資本市場流動的資金量增大的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暫時沉澱下來。商業銀行可以此為契機,大力開展與上市公司和投資銀行相關的籌資業務,如網上發行股票的收款業務,證券交易機構的證券資金清算業務,等等。
2、 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利於銀行通過參與資本市場交易而改善資產的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
資本市場的發展便於銀行突破資產結構單一的局限,實現多元化資產的有效組合。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可供選擇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購買和持有各種有價證券來優化其資產結構,多元化的資產組合使商業銀行便於在充分兼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爭取最大限度的盈利。
資本市場的發展拉動了相對落後的貨幣市場發展,從而為商業銀行發展信貸業務和改善資產流動性提供更多的便利。我國貨幣市場相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大大滯後,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拉動下,貨幣市場將出現「補漲」式的發展,由此而形成的活躍的短期國債市場及國債回購市場,為商業銀行利用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擴大信貸投放和流動性創造了有利條件。1998年5月央行恢復公開市場業務以來, 公開市場業務品種不斷豐富。公開市場業務的開展為商業銀行增加可用資金提供了新的渠道,便於商業銀行以較低的成本融入短期信貸資金,擴大短期信貸投放。
貨幣市場的發展也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提供了便利。從1998年開始,我國加大了貨幣市場的建設力度,撤銷了融資中心和二級同業拆借網路,擴大一級市場交易主體,形成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並調整國債的品種和結構,面向商業銀行共發行了記賬式國債4303億元。然而上述措施並未帶來貨幣市場的活躍,銀行間現券交易有行無市,其原因是在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商業銀行的資金普遍寬松,在貨幣市場上主要是作為資金供給者而非需求者。在貨幣政策適應經濟和金融發展作出適當調整的情況下,貨幣市場的發展和央行公開市場業務的進一步擴大,將大大提高商業銀行債券資產特別是短期國債的變現能力。同時,參與公開市場融資具有不僅利率較低而且供給充足的特點,因而是商業銀行兼顧盈利性和流動性的理想融資渠道。
3、資本市場的發展為解決國有企業高比例負債問題, 進而為改善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找到了良好契機
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助於推進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和降低企業對銀行的負債率,並提高國有企業對銀行貸款的償還能力。國有企業對銀行負債率畸高的根本原因在於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滯後,由於產權關系不明晰,國有企業的「預算軟約束」和「投資飢渴症」一直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加上國有商業銀行本身也是產權關系不清晰的性質特殊的國家壟斷企業,因而它對國有企業貸款的債權約束也硬不起來。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和償還能力惡化給國有商業銀行埋下了巨大隱患,只不過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存款增長還保持著一定的增長水平,加上信用創造功能的放大效應,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低下的風險尚未完全暴露出來。由於對政策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催收」(貸款)「清欠」(利息)成效十分微弱,幾乎所有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都採取「惜貸」方式以消極防範風險,但這種方式並不能消化巨額不良貸款。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既可以解決國有企業的資本性資金的匱乏問題,又可以通過資產重組淘汰一批劣勢企業,培育一批優勢企業,使國有企業過度負債和償還能力不斷下降的矛盾從根本上得到緩解,進而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得以改善。
資本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可正確引導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向。資本市場是通過產權流動來實現資源(資本)的有效配置的。資本市場配置資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形成的證券市場比價結構,能引致社會資金向資金收益率高的產業部門和企業流動。第二,證券市場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杠桿,推動股份制企業不斷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同時,證券市場使得企業效率表現完全市場化並使企業的經營業績與其股票價格相對稱,從而形成企業的市場公眾選擇機制,這種公眾選擇機制與法人治理的內部約束機制相統一,促使企業把不斷尋求市場獲得機會和不斷降低內部經營成本統一起來。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已往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經濟效益好於全國國有企業平均水平,股份有限公司各項經濟指標在總體上大大好於其他企業。第三,證券市場的動態運行可以促進企業生產結構轉換,未上市公司關注證券市場的變化,以尋找自身產品結構與市場要求的差距,上市公司更關注證券市場的行情,以保持競爭的強勢地位和免除特別處理或摘牌的危險。同時,證券市場也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換,最近幾年滬深股市發生的數百起資產重組均集中地體現了產業結構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產業向高技術、高收益的產業轉化,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化,最近100多家上市公司紛紛涉足信息產業更說明這一問題。 另外,我國證券市場本身也越來越重視培育高新科技企業上市。到2000年底為止,滬深股市共有100多家高科技企業上市,約占目前A股總股本的8%。 最近國家還積極准備在時機成熟時開設專門的高新板塊或國內創業板市場。第四,證券市場對促進企業擴張和實現規模經濟效益作用非凡。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總股本5億股以上,流通股超過1億股的大盤股占上市公司總數的20%左右, 據有關專家的定量分析,我國股票市場規模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0.1%。 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國有商業銀行可將資本市場上證券價格波動,證券交易量的增減等信號,作為安排信貸投向、投量計劃和調整信貸資金結構的重要參照系。例如,商業銀行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將其貸款總量的90%以上貸給國有企業,而1993年以來,每年投向三資企業和其他所有製成分企業的貸款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設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分支行對這類企業貸款的遞增幅度還要大。這充分說明資本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在正確引導著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向,這為逐步改善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創造了條件。
❺ 財務中銷售增長率和外部融資是什麼關系
財務中銷售增長率和外部融資的關系:
(一)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
1.含義:每增加1元銷售收入需要追加的外部融資額。
2.計算公式:
公式推導:利用增加額法的公式兩邊均除以新增收入得到:
增加額法
預計需從外部增加的資金
=增加的銷售收入×經營資產銷售百分比-增加的銷售收入×經營負債銷售百分比-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預計銷售額×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1)若可動用金融資產為0:
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經營資產銷售百分比-經營負債銷售百分比- [(1+銷售增長率)÷銷售增長率]×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2)若存在可供動用金融資產:
外部融資額占銷售額增長的百分比=經營資產的銷售百分比-經營負債的銷售百分比-可供動用金融資產/(基期收入×銷售增長率)-[(1+銷售增長率)/銷售增長率] ×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3.運用:預計融資需求量
外部融資額
=外部融資額占銷售增長百分比×銷售增長額
(二)外部融資需求的敏感分析
1.計算依據:根據增加額的計算公式。
外部融資需求=增加的銷售收入×經營資產銷售百分比-增加的銷售收入×經營負債銷售百分比-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預計銷售額×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2.外部融資需求的影響因素:
(1)經營資產占銷售收入的比(同向)
(2)經營負債占銷售收入的比(反向)
(3)銷售增長
(4)銷售凈利率(在股利支付率小於1的情況下,反向)
(5)股利支付率(在銷售凈利率大於0 的情況下,同向)
(6)可動用金融資產(反向)
❻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對營業收入增長率與融資能力匹配關系產生怎樣的影響
對營業收入增長沒有影響,對融資能力匹配會有影響。
企業本年營業收入總額與上年營業收入總額的比率,稱為營業收入增長率。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對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率沒有影響。但現金分紅後,公司資產總額會減少。現金的減少會影響公司的現金流,因此會影響公司的融資能力匹配。
所謂分紅就是上市公司把資本公積拿出來給所有股東賬戶直接派發現金,然後股價開始按照除權除息的公式調整市場價格,調整後股價會比之前低。
我們對公司進行深度分析時,有效的方法是找到驅動公司營業收入增長最重要的幾個因素或指標。將營業收入的增長拆解成對這幾個核心驅動因素的關注。
在公司某一段的發展歷程中,只需要重點關注這幾個核心因素就可以。但是當公司的增長邏輯或者增長階段發生改變時,我們可能就需要去找到其他的核心驅動因素,來作為新的營收增長點。接下來我們從製造型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這兩大目前最主流的公司模式,通過案例的例子,來對營收進行拆解,找到營收增長的最核心的驅動因素。對製造型企業來說,它的營收拆分很簡單:營業收入=銷量×銷售價格而互聯網企業而言,它的營收拆分邏輯是:營業收入=流量×流量變現能力
企業融資能力是實現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的有效途徑,是衡量一個企業成長的重要指標,因此PE對企業融資能力應該是比較看重的。不過融資能力的衡量是很難把控的,融資能力非常強,就意味著未來龐大的融資成本以及巨大的還款壓力,對企業不一定是好事。關鍵看你的資金缺口有多大,未來的收益是否能夠歸還融資。
❼ 融資能力如何分析
一、分析思路
1、分析業務模式的組成,有什麼優缺點。是否有更好的業務模式,為什麼?
2、預計資金需求。可查找相關行業預測分析報告。
3、分析融資能力:
①、各種融資渠道的資金總計;
②、融資總額是否能夠滿足資金缺口。
二、融資渠道具體的分析
融資的渠道可分為:內源融資、商業信用融資、銀行借款、債券融資、票據融資。
內源融資
是指企業籌集並利用自身經營活動產生的資金來對項目進行投資,也就是應自己的錢去投資。
1、項目自身創造現金流能力
a、先分析目標投資項目產生的流入的現金流是否達到融資需求。即投資項目流入的現金流與投資額比較。
2、整體企業創造現金流能力
a、第一點若不能滿足,可利用整個企業經營活動流入的現金流量是否滿足融資需求。
小貼士:預計未來的經營現金流可利用以前年度的平均增長率預計下年的現金流。當然,需要排除以前年度的異常現金流的數值。
b、考慮企業現金股利分配引起的現金支出。首先,利用以前前度數據計算出股利支付佔比,即現金股利總金額/經營現金凈流量;利用股利支付佔比*a步驟預測的經營現金流量,得出以後年度的現金股利支付總金額。
c、計算其他業務的資本開支。
d、考慮機會成本所帶來的收益。(即改變業務模式後,可節省的費用)
d、資金支持=預測的經營現金流量-現金股利分配引起的現金支出-其他業務的資本開支 考慮機會成本所帶來的收益。
e、資金支持與預計融資需求金額的對比。
商業信用融資
其特點為融資期限較短,募集的資金一般用於企業日常運營,不適用於固定資產的投資項目。
當發現企業應收款總額與應付款總額之間的差額越來越大時,可反映出商業信用融資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銀行借款
1、觀察長短期借款的分配。若企業主要是借短期還短期,反映了資本運作的頻繁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短期借款難以用於大型固定資產的投資。除此之外,如果企業的長期借款呈現逐年下降的現象,可以看出該企業的政策導向是降低資產負債率,以減少長期借款來增強負債的流動性。
2、所借入的款項能否滿足資金缺口。
債券融資和票據融資
預測該項融資金額時,注意有關規定對融資數額的限制。
總的來說,所謂的融資能力分析是將企業對投資項目可募集到的資金是否滿足投資資金,是否可填補資金缺口。
❽ 工商銀行近三年財務分析2018-2020
城商行優等生上海銀行2018年至2020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連續3年上升,撥備覆蓋率分別為332.95%、337.15%、321.38%,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
本刊特約作者 劉鏈/文
4月24日,上海銀行發布2020年業績報告,根據年報,2020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07.46億元,同比增長1.90%;實現歸母凈利潤208.85億元,同比增長2.89%。
截至2020年末,上海銀行資產總額達到2.46萬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長10.06%;存款總額達到1.3萬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長9.37%;貸款總額達到1.10萬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長12.92%。
2018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連續3年上升,在資產質量方面的表現不容樂觀;與此同時,撥備覆蓋率分別為332.95%、337.15%、321.38%,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
業務增速方面的表現同樣差強人意,2018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2.49%、13.47%、1.90%,凈利增速分別為17.65%、12.55%、2.89%,下滑趨勢非常明顯。
這里有一點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上海銀行2020年四季度的凈利潤同比增長48.11%至58.33億元。一般而言,銀行業第四季度的凈利潤要低於前三季度的均值,上海銀行2020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下降7.99%,也就是說,上海銀行在第四季度的凈利潤回補了前三個季度,使得2020年全年凈利潤止跌回升。要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看來上海銀行為了凈利潤增速為正也是「拼了」。
上海銀行於2016年在上交所登陸,上市後資產規模擴張迅速,在城商行中僅次於北京銀行。截至2020年年末,資產總額達到2.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06%;負債總額為2.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26%。值得注意的是,在資產負債規模增長的同時,上海銀行的資產質量卻面臨一定的風險。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到134.01億元,同比增加21.48億元。回顧過去兩年的數據發現,截至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已經連續3年呈上升趨勢,這足以說明其內部風險管控存在較大的問題和不足。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撥備覆蓋率為321.38%,較上年末下降了15.77個百分點。
而在資本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34%、10.46%、12.86%。其中一級資本充足率已連降3年,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分別為11.22%、10.9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自上市以來就一直處於下滑的狀態,2016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13%、10.69%、9.83%、9.66%、9.34%。
面對資本充足水平的持續下滑,上海銀行資本融資提上日程。2021年1月25日,上海銀行公開發行人民幣200億元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上海銀行在公告中稱,所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用於支持該行未來業務發展,在可轉債轉股後按照相關監管要求用於補充本行核心一級資本。
綜合上述分析再來看上海銀行2020年年報,在營收同比僅微增1.90%的情況下,上海銀行還能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2.89%,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做到。盡管2020年年報最終將營收和凈利潤增速保持在正增長的區間,但毋庸置疑這樣的正增長已經岌岌可危,大不如前。財經網金融梳理發現,上海銀行2018年至2020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已連續3年下滑,足以表明其業績增長明顯乏力。未來如果沒有更好盈利能力和風控能力,業績增速轉負也並非不可能。
業績靠撥備釋放轉正
平安證券認為,上海銀行2020年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9%,利潤重回正增長,盈利增速從2020年前三季度的-8.0%一舉實現全年業績增速的回正,而且四季度單季實現利潤增速48.1%,利潤增速的大幅提升除了與營收增速的小幅提升有關外,更多應該歸因於撥備計提力度下降所帶來的盈利釋放。也就是說,撥備釋放成為上海銀行2020年業績正增長的最大彈性因素。
2020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90%,營收增速穩中有升,前三季度為-0.9%,四季度單季營收增速為10.8%。分結構來看,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凈利息收入增速為14.6%,與前三季度18.5%的增速相比有所下降;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9.5%,與前三季度7.3%的增速相比略有提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上海銀行在2020年年報中調整了信用卡業務收入的核算口徑,將分期收入從手續費收入調整為利息收入,因此對收入結構產生一定的擾動,但並不影響營收的增速。
上海銀行2020年重分類後凈息差為1.82%,同比上行4BP,息差表現優於同業,平安證券認為息差逆勢提升主要歸因於負債端成本的優化,負債端成本的改善驅動息差逆勢走闊。
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計息負債成本率為2.26%,同比下降25BP,驅動主要來自存款成本的有效管控和主動負債成本的下行。受益於結構性存款為代表的高成本存款的有效管理,公司存款付息成本同比下降4BP至2.15%;尤其在主動負債方面,上海銀行同業負債成本率同比下降67BP至2.18%,成功抓住了2020年利率下行的機會。
從資產端來看,上海銀行貸款收益率同比下行42BP至5.06%,與行業的整體趨勢相同。展望2021年,隨著經濟的逐步修復,銀行基本面維持穩定,對於銀行資產端定價彈性的提升相對有利,上海銀行整體息差表現有望保持平穩態勢。
再來看資產負債結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總資產同比增長10.1%,與前三季度11.7%的同比增速相比有所放緩,但信貸投放力度不減,資產結構繼續向貸款傾斜,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貸款總額同比增長12.9%,比前三季度11.3%的同比增速進一步提升。
在貸款投放結構方面,由於上海銀行在2020年下半年加大了對公投放的力度,且對公投放大於零售,對公新增投放526億元,零售新增投放251億元。從負債端看,2020年全年存款同比增長9.4%,與前三季度12.3%的增速相比確實有所放緩。
數據顯示,上海銀行2020年年末不良率為1.22%,環比持平。在不良生成方面,2020年四季度宏觀經濟持續改善,根據平安證券的測算,上海銀行四季度單季年化不良生成率環比下行35BP至1.35%,不良生成壓力有所改善。在前瞻性指標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市銀行關注類貸款率為1.91%,比上半年末下行4BP。
在撥備方面,由於四季度撥備計提力度的邊際下降,2020年年末撥備覆蓋率為321%,環比下行6.69個百分點;撥貸比為3.92%,環比下行8BP,但從撥備覆蓋水平絕對值來看依然處於行業前列。上市銀行2020年全年撥備計提同比增長6.6%,前三季度為19.8%。這表明上市銀行不良生成壓力邊際緩釋,資產質量保持穩定。
平安證券非常看好上海銀行獨特的區位優勢,看好零售轉型穩步推進對上海銀行的積極影響。上海銀行深耕以上海為主的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區位優勢顯著,這些地區良好的信用環境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公司加快推進零售轉型,聚焦消費金融、財富管理、養老金融三大主線,持續加快零售業務布局,近三年實現核心客戶數和客戶AUM 的翻番,預計隨著疫情緩和、經濟修復、消費信貸需求回暖,上海銀行的盈利有望繼續迎來修復。
房地產不良貸款急劇惡化
通觀上海銀行2020年年報,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貸款及房地產不良貸款的變動。
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22%,比2019年上升了0.06個百分點。根據年報,上海銀行房地產行業不良貸款金額為37.4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39%,比2019年的0.1%增長了近23倍。實際上,在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後,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在2020年也開始踩剎車。截至2020年年末,貸款余額為1583.69億元,比2019年年末減少了166.9億元,降幅已超10%。
事實上,2020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國內房地產業的經營環境和融資環境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對銀行業而言也許也是一個「至暗時刻」。隨著上市銀行2020年年報的陸續披露,房地產業的真實情況逐漸浮出水面,銀行與房地產相關資產的真實情況也呈現「冰山一角」,具體表現為各家銀行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率普遍大增。
先來看國有銀行的數據——2020年,工商銀行房地產不良貸款金額為162.3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32%。這一比率比2019年1.71%的房地產不良貸款率增長了35.67%,而且遠高於工商銀行披露的2020年全年1.58%總體不良貸款率。
建設銀行2020年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也從0.94%增長到了1.31%,增加了39.36%;農業銀行則增長24.83%到1.81%;國有大行中增長幅度最大的當屬交通銀行,房地產不良貸款率2019年為0.33%,2020年增長到了1.35%,增長了4倍。
除了國有銀行外,股份制銀行中的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2020年房地產不良貸款率的增長幅度也均超過了三位數,分別達到182%、146%。
不過,與上述銀行相比,日前公布年報的上海銀行在房地產貸款方面則更讓人瞠目。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為10981億元,比2019年年末的9725億元同比增長12.9%,其中,投向房地產業的貸款余額為1567億元,同比微增1.5%,占總貸款比例為14.27%。
單從佔比來看,2019年年末,房地產業是上海銀行第一大貸款來源,而到2020年年末,這一貸款的佔比較2019年年末已下降了1.61個百分點,退居該行第二大貸款來源;而貸款佔比為16.14%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則升至第一位。
盡管房地產業的總貸款微增,佔比下降,基本符合行業趨勢,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上海銀行房地產業貸款的資產質量卻出現大幅惡化。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余額為37.47億元,與2019年年末的1.54億元相比,增加了近36億元,增幅高達2333%;與此同時,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也從2019年年末的0.1%上升到了2.39%,同比增長了22.9倍。
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一度暴增近23倍,不但遠超同的增速,也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對此,上海銀行在年報中表示,受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加碼、收緊等影響,個別項目施工和租售進度未達預期,還款能力有所下降,導致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有所波動。
實際上,自從將房子定位為「住而不炒」的政策方向以來,監管層對銀行房地產貸款的政策不斷收緊。尤其是在2020年,這一緊箍咒越發收緊,從房地產融資的「三道紅線」,到為銀行設定房地產貸款的具體比例,甚至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房地產是現階段中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
就上海銀行而言,如果去掉房地產業務,上海銀行的總體資產質量也面臨一定的風險。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總的不良貸款余額達到134.01億元,同比增加21.48億元,增幅為19.09%。
同時,而且,如上所述,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增加並不是僅僅體現在2020年這一年。事實上,最近三年的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已經連續三年呈上升趨勢。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撥備覆蓋率為321.38%,較上年末下降了15.77個百分點。不良率連續上行,撥備水平還在下降,上海銀行資產質量的壓力由此可見一斑。
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房地產業的形勢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為嚴峻。最近,部分熱點城市樓市持續升溫,引發新一輪房地產調控。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相繼出台針對性調控政策,落實「房住不炒」的監管要求,打擊違規和套利行為。
對於銀行而言,房地產貸款投放除要落實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嚴格防止信用貸、消費貸、經營貸等信貸資金違規流入外,個別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額度還接到了央行窗口指導。
「房地產信貸方面,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更加嚴格,住房按揭貸款額度受央行窗口指導,商業銀行需嚴格防止信用貸、消費貸、經營貸等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市,同時要嚴格審核首付款資金來源和償債能力審核、借款人資格審查和信用管理、風險排查等,房地產信貸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加大。」有銀行在2020年年度報告中坦言。
上海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穩步發展住房按揭業務,貫徹落實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前提下,立足區位優勢,服務民生,引導住房按揭業務良性發展,支持對經營機構所在地一、二線城市居民自住和改善購房合理需求。
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分別為1238.53億元,比2019年末增長31.14%,佔全部貸款的比例為12.22%。從按揭貸款的資產質量來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住房按揭貸款不良率為0.14%,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與按揭貸款質量相比,上海銀行對公房地產貸款資產質量令人堪憂。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對公房地產不良貸款余額為37.47億元,比2019年末增長23.3倍,不良率則提升至2.39%;房地產貸款余額佔全部貸款比例為14.27%。
根據上海銀行的解釋,受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加碼、收緊等影響,個別項目施工和租售進度未達預期,還款能力有所下降,導致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有所波動。
上海銀行還表示,在「三道紅線」和「銀行業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政策下,房地產整體融資增速將受到限制,企業分化亦會有所加大。2021年,該行將嚴格實施房地產集中度管理要求,密切關注房地產企業「三道紅線」,聚焦「優質客戶」、「優質業務」,繼續優化結構,穩健經營,推進房地產業務平穩健康發展。
消費貸猛踩剎車波動大
除了房地產業務暴露出的風險讓令人擔憂之外,上海銀行優勢業務消費貸業績也似乎出現了問題。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資產總額達到2.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06%;負債總額為2.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26%。早在2015年年末時,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的規模僅為120.77億元。到了2019年年末,這一數據已攀升至1750.59億元,5年時間增長了10倍有餘。
進入2020年,上海銀行的消費貸業務卻突然踩下剎車。數據顯示,早在2020年上半年年末時,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規模已下降至1610.96億元,相比2019年年末的1750.59億元減少了139.63億元,降幅為7.98%。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個人消費貸規模為1583.69億元,比2019年年末減少了166.9億元,降幅進一步擴大為9.5%;在總貸款中的佔比也從2019年年末的18%下降至14.42%,下降了3.58個百分點。
而且,從增速方面來看,早在2019年時,上海銀行的消費貸業務增長已現疲軟之勢。從2016年到2018年,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連續3年實現了翻倍增長,增速分別為129.09%、151.31%、127.39%。這一增速在2019年明顯放緩,已降至11.16%。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的增速已變成負值,余額出現下降。與此同時,該行消費貸的風險也逐漸顯露。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9.66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加了9.6億元,增幅達47.86%;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貸款率也從2019年年末的1.15%上升至1.87%,增幅高達62.6%。除此之外,同為零售業務的上海銀行信用卡業務的不良貸款率也從2019年年末的1.63%上升到2020年年末的1.74%,上升了6.75%。
上海銀行在年報中表示,從時序結構看,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催收能力受限,消費貸款逾期發生額增長,並在2020年第二季度生成不良,自下半年起,單月不良新增逐月下降,9月起不良貸款余額呈下降趨勢,已逐步趨於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從2016年連年猛增後,最近5年,其消費貸的不良率也是連年上升。2016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35%、0.43%、0.52%、1.15%、1.87%,呈逐年上升趨勢。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部分銀行前幾年布局消費貸業務過於激進,如今規模膨脹後難逃不良率高企的懲罰,隨著去年疫情爆發,更是加劇了這一風險的曝露。盡管之後開始壓縮規模,但是由於規模基數過大,因此引發相關問題。
不過,總部同在上海的海通證券認為,上海銀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風險逐步緩釋,資產結構優化調整,並且繼續保持較低的成本收入比。
根據海通證券的分析,上海銀行凈利息收入抵消其他非息收入的不利影響。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89%,營收同比增長1.90%。息差擴大、成本有效控制推動盈利增長,但其他非息收入下降32.29%有所拖累。這主要是由於2019年有一次性收入的高基數,2020年交易性金融資產在投資類中佔比壓縮,並且其中的同業理財、基金受市場利率下行影響。另一方面,成本收入比2020年全年為18.9%,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在上市銀行中甚至低於國有大行。
2020年,上海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9.46%,零售業務發揮地緣優勢;其中,財富管理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1.48%。公司繼續發揮養老金融獨特優勢,養老金客戶綜合資產同比增速20.73%,並且還通過代發工資、社保卡換發為零售表內外負債引流。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零售整體AUM同比增長17.80%;下半年公司加大按揭貸款投放力度,按揭佔比較年中提高1.06個百分點,個貸佔比則回升0.31個百分點。
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凈息差為1.82%,較2019年擴大4BP。2020年負債成本持續下行,上半年主要源於同業負債成本改善,下半年存款也開始改善,不僅定期存款成本下降,日均活期存款的佔比在全年也比上半年提高1.01個百分點。這使得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負債成本比上半年下降6BP,全年同比下降25BP,對息差有明顯的正向貢獻。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不良率為1.22%,環比持平;關注類貸款佔比為1.91%,環比提高12BP;逾期貸款率為1.60%,較年中下降54BP。消費類不良率全年經歷倒V型走勢,在下半年逐漸改善: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消費類貸款、信用卡貸款、個人貸款總不良率為1.87%、1.74%、1.12%,分別比年中下降2BP、10BP、11BP。對公不良率年末較年中上升9BP,主要是房地產不良率有所上升。
總體來看,上海銀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風險逐步緩釋,資產結構優化調整,並且繼續保持較低的成本收入比。預計未來隨著零售風險的緩釋和不良的處置,尤其是下半年個貸改善趨勢能能夠延續,則上海銀行資產質量有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