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業科技公司賺錢嗎
科技公司投身農業,是一種必然
你可能沒想到,前不久,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搖身一變,成了美國最大的農場主。一項調查表明,美國人每天吃的炸薯條、洋蔥幾乎都可以追溯到他的農場。
不僅比爾蓋茨,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也悄悄持有了 42 萬英畝的耕地和未開墾的土地,巴菲特的兒子近些年不斷在全球各地購買耕地,經營起了農場。
這不是隱喻,這是一種明示,科技公司的下一波機會里,農業是核心之一。
縱觀 2021 年,根據 35 斗的數據,農業科技行業發生了 52 起投融資事件,而到了 2022 年,僅前 7 個月,投融資事件就達到 341 起。在資本寒冬下,農業賽道異軍突起,「上山下鄉、田間地頭」成為了投資行業的主旋律。
一個大背景是,經濟向前發展,但全球挨餓的人卻越來越多,在中國,多數人可能感受不到,但糧食危機正籠罩全球,也向我們迫近。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2021 年,全球飢餓人口已達到 8.28 億,比 2020 年增加 4600 萬。全球約有 23 億人正面臨中度或重度的糧食匱乏。
另外,隨著農業人口的減少,農業的數字化、智慧化也成為了一種國家重視的剛需。據統計,過去 5 年,政府引導資金和社會資本為農業發展注入了 1123 億元。
危機也是機遇。從 2018 年起,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自此各地開啟了鄉村振興的建設風潮。
在政策激勵與感召下,農業數字化也成為了科技公司們繞不過去的增量市場。可以看到拼多多、騰訊、華為、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早已重倉農業。在今年二季度財報發布後,拼多多董事長兼 CEO 陳磊再次強調了要立足農業,用數字化優勢「死磕」農業。
01 未來農業其實是個高科技行業
未來農業的樣貌一定會超乎很多人的想像,它不會是我們所熟悉的那樣,甚至那種「科技感」可能讓人完全認不出來。
比如,今年拼多多與光明母港、中國農業大學和浙江大學聯合啟動的「2022 光明多多垂直農業挑戰賽」,就是要求參賽隊伍在沒有土壤和日照的情況下,在集裝箱內設置和調節光照、溫度、水分、肥料和氣體等各項參數,種植出優質高產、能耗更低、生長更快的生菜。
而前兩年,他們組織了參賽隊伍通過演算法來遠程式控制制農場,來種植草莓和番茄。這個聽起來有些賽博朋克的場景,其實已經從比賽中走出,進入了商業化應用的階段。
這方面,美國嘗試的更早些,比如 2011 年成立於矽谷的 FarmLogs 一家基於雲平台的生產管理公司,他們可以讓農民通過 App 來遠程管理農場,早在 2014 年就覆蓋來美國 15% 的農場。
實際上,美國將物聯網、AI 等技術應用於農業,算得上是世界領先,科技公司的投入帶動了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而這正是美國的消費互聯網邁入產業互聯網之後帶來的效應。
根據《東方城鄉報》分析,通過藉助物聯網和大數據,美國農業實現了農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生產流程的數據共享和智能決策。
比如,通過科技可以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土壤性狀與光照強度、空氣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生長指標,再配合衛星體統、紅外成像系統等判斷農作物長勢,讓決策變得智能、高效省心。
另外,除了生產端的升級,流通銷售段的變革是美國農業發展的又一核心支柱。
由於農場很早就通了網,這也帶動了其農業電商的發展,電商創新層出不窮。比如,早在 2011 年就誕生了一家名為 Farmigo 的生鮮電商,讓用戶可以直接從不同的農場選購喜歡的蔬菜水果,減少了中間流通鏈路成本的浪費,因而更加便宜。
也正是因為借力電商,美國農場主的業務進一步拓展到了全世界。美國智慧農業的成功大概可以歸結為,一方面是對科技的重投入,另一方面是快速地商業化。
將視線移回國內,我國智慧農業起步較晚,從 2012 年開始「智慧農業」概念才出現在大眾視野。
中國農業不能只依靠低人力成本的規模化生產,農業強大的標志是有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企業。
02 農業科技落地更要做好商業化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光砸錢不行,我們要砸科學家,要讓科學家成為明星,請科學家走紅地毯。」而除了基礎前沿的探索,以及核心技術的攻關,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回到產業實踐,讓技術落地。這也是過去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頑疾」。
在傳統的農研模式里,多數產品都停留在了實驗室,成為了「盆景」。而科技企業與電商平台正為農業帶來一些新思路,比如改寫從實驗室到餐桌的路徑。在最新一屆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中,比賽要求是不僅「種得多」、「種得好」,還需要「耗能少、耗時短」,更要「易推廣」——這是非常務實且「少走彎路」的要求。
一方面,隨著我國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肉蛋奶的消費大幅度提高,促進市場增長,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投資向農業傾斜。另一方面,人們對高品質農產品品牌的需求越發迫切。當下,農產品種類多樣,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因此農產品品牌化運營也成為拼多多布局智慧農業的關鍵一步。
拼多多通過流量資源傾斜、百億補貼等舉措,來幫助優質農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還結合地方特色、地理環境、人文資源,深挖農產品「內涵」為農產品打造專屬品牌形象,同時建設品牌推廣和營銷策劃體系,提高優質農產品品牌的市場知名度。
這部分工作內容也恰恰是年輕人所推崇的。據拼多多發布的《2021 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以 95 後為代表的「新新農人」已經成為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嶄新力量。截至 2021 年 10 月,平台「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 12.6 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佔比超過 13%。
另外,從數據上看,「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開辦至今,八成參賽者為 90 後。拼多多通過專利研發為農業賦能,並與世界一流的農業院校合作,為這些農業青年人才提供量身定製的課程和培訓等,並以科技大賽為載體,激勵越來越多的青年農研工作者嶄露頭角。
在陳磊看來,技術和人才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而農業科技賽事和農產品品牌化正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回歸農業。
如今,在國家及政府對於農業的投入與重視下,可以預見,科技公司對農業的投放會越來越多。外部的利好政策、技術、資本、人才等產業要素正流向農業產業,中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或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