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位元組跳動各輪融資屬於PE哪種運作策略
1、2020-03-30,位元組跳動獲得老虎基金戰略投資,融資金額未披露,市場估值已達1000億美元;
2、2018-10-20,位元組跳動獲得40億美元 Pre-IPO輪融資,出讓5%股權,估值已達800億美元,投資方為軟銀願景基金、KKR、春華資本、雲鋒基金、General Atlantic泛大西洋投資;
3、2017-08-01,位元組跳動獲得20億美元 E輪融資,出讓9%股權,估值為222.22億美元,投資方為Genaral Atlantic;
4、2016-12-30,位元組跳動獲得10億美元 D輪融資,出讓9%股權,估值為110億美元,投資方為紅杉資本中國、建銀國際;
5、2014-06-01,位元組跳動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出讓20%股權,估值為5億美元,投資方為紅杉資本中國、新浪微博基金、順為資本;
6、2013-09-01,位元組跳動獲得1000萬美元B輪融資,投資方為 DST Global、奇虎360;
7、2012-07-01,位元組跳動獲得100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
8、2012-03-09,位元組跳動獲得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源碼資本(曹毅)、天使投資人劉峻、周子敬。
㈡ 有誰知道阿里巴巴融資歷史嗎
阿里巴巴是1999年9月9日注冊成立,這個日子也是真好,5個9,中國文化好講究個吉利數字,百年難得一見的時間點,阿里能有今日的成績和這個時間點有關系嗎?
這次雅虎帶來了10億美元的資金,雅虎也把雅虎中國作為嫁妝給了阿里巴巴(這個事件後來又牽涉到了另一位互聯網大佬周鴻禕,這又是後話了),雅虎獲得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阿里巴巴用了這10億美元的現金,為日後的戰役准備了充足的彈葯。如果沒有這10億美金,淘寶的免費戰略就無法實施,也很難說未來就會在競爭中能夠獲勝!
第六次融資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終於迎來IPO,其B2B部分在香港上市,融資15億美元,合計116億港元,創下港股融資歷史記錄。這次發行價是13.5港元,5年後的2012年6月宣布以每股13.5港元私有化,15億美元無償使用5年,這次阿里巴巴的上市並未給二級市場的股東帶來什麼回報。
第七次融資2010年3月,紅杉資本戰略投資阿里巴巴,具體金額不詳。
第八次融資2011年9月,阿里巴巴獲得E輪融資,融資金額16億美元,投資機構主要有銀湖資本、DST Global、Temasek淡馬錫、雲鋒基金。
第九次融資2012年8月,阿里巴巴獲得Pre-IPO輪融資,融資金額為42.88億美元,投資機構 有中投公司、中信資本、創業工場、Temasek淡馬錫等機構(這次牽涉到回購雅虎持有的股份問題,比較復雜)。第十次融資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融資250億美元,創下當時全球IPO募資記錄。
㈢ 2021年3.15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理性與堅持
2021開年,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復甦與高增長,人工智慧行業也是保持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看似繁榮的AI,2021年,或許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根據IT桔子提供的2021年1-2月的獨角獸動態榜,2021年新晉的9家獨角獸企業中,有三家大數據及人工智慧類企業入榜,分別是燧原 科技 、TalkingData、摩爾線程,估值分別達到了80億、84億、140元人民幣。
之前的2020年8月,胡潤研究院也曾發布了一份《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國227家獨角獸企業上榜,其中21家人工智慧行業獨角獸企業上榜。
這21家企業最分別是:商湯 科技 、曠視 科技 、雲從 科技 、地平線機器人、明略 科技 、寒武紀 科技 、依圖 科技 、影譜 科技 、特斯聯 科技 、塗鴉智能、第四範式、斑馬網路、達闥 科技 、海爾卡奧斯、G7(北京匯通天下)、集奧聚合、出門問問、Momenta(北京初速度)、奧比中光、雲知聲、閃銀奇異。
21家獨角獸企業中,最低估值70億元的有11家企業,估值超過100億元的有10家企業。其中,最高估值的商湯 科技 達到了500億元,21家人工智慧行業獨角獸估值共計達到了2750億元。
回顧到2020年7月,在上海舉辦的WAIC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當時工信部苗圩部長公布的人工智慧企業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慧企業超過2600家,人工智慧核心產業的規模超過了510億元人民幣。
如果按照這個數據統計,每家人工智慧企業的年平均營收,也就僅在2000萬人民幣左右。
除了這些領頭的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之外,對於更多的AI腰部、尾部創業企業來說,更多AI創業企業的營收還是處在一個相對非常低位的水平,甚至說,大部分人工智慧企業,都還在拉投資、炒概念、找場景的階段。
畢竟人工智慧的基礎是大數據,在東方林語看來,如果從數據的維度再深入分析一下的話,企業對數據的利用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數據的有效整合;
從基礎的維度,整合各方數據源,並做好數據的獲取、儲存、清洗與治理。
2、數據的響應運營;
從運營的維度,可以發揮數據更多的價值。
3、數據的響應業務;
從業務的維度,數據可以產生更多新的價值。
4、數據的創造業務。
從發展的維度,數據可以創造新的業務模式。
AI轉型,是很多政府部門、企業的戰略訴求,而對任何一家計劃往人工智慧轉型的機構而言,想要相對科學合理的完成這個「企業對數據利用的四階段模型」,一般至少需要一年甚至3-5年以上的時間。
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有多少人(主要是領導層)會合理把控好這個「心理預期」呢?
人工智慧帶來的到底是「驚喜」,還是「驚嚇」?如果再進一步分析一下的話,除了數據的整合與有效利用這個「基礎門檻」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看不見的、更大的「隱形門檻」會擋在諸多AI創業企業面前。
而這些「巨坑」往往都是在很多AI創業企業千辛萬苦拿下合同之後在工程化實施中才發現的。
這些隱形的「巨坑」,帶來的最直接問題就是:交付的周期與難度,比預期大的多,導致驗收困難、回款困難甚至項目爛尾……
在東方林語看來,這些前期看不到的,可能存在的「隱形門檻」與「巨大深坑」,具體包括:
第一、人工智慧業務場景落地的可行化;
一個看似讓人激動興奮的場景落地項目,論證實施階段的「美好想像」,能否經得起實際業務場景的驗證。
第二、各種AI模型服務平台的工程化;
一個完整的項目,需要從AI基礎層、AI技術層、AI應用層實現系統融合,工程化的難度,永遠比預期要大的多。
第三、AI能力統一輸出的門戶平台化;
在數據中台、AI中台概念火熱的大背景下,AI能力如何實現底層的數據復用、模型復用等新的需求可能會不斷提出,導致項目的外延不斷擴大。
第四、AI與數據能力的閉環迭代化。
這裡面,需要將過往、現有、未來產生的數據,以及內部、外部的數據全部打通,繼而再通過通過傳統機器學習、深度學習、NLP、知識圖譜等領先型人工智慧技術,將整合後的數據轉化為業務上可以理解的「數據資產」,並實現閉環迭代化。
這些隱形的「四化」方案,對很多想轉型的AI企業、機構而言,可能需要3-5年才有可能真正完成閉環迭代與良性循環。有多少企業,有這樣的耐心與戰略定力呢?
如果再進一步總結的話,人工智慧能夠得到更廣泛的認可並充分價值的話,需要滿足下面的三個定律:
1、人工智慧是真正有用的;
只有真正產生落地價值,才能獲得持續發展。
2.人工智慧是可解釋的;
人工智慧建立的模型,需要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 人工智慧是可信並安全的。
無論是隱私保護、監管合規,還是業務發展等的要求,這已經是必須滿足的條件。
對於數千家AI創業企業而言,就像萬里長征一樣,90%以上的AI創業企業都無法堅持到最後。
即使目前已經殺出重圍的幾十家「獨角獸企業」,也是仍舊處於巨額的虧損與燒錢階段。
因此,從2020年到2021年,盡快上市已經成了諸多AI獨角獸企業的最佳選擇乃至唯一選擇。
近段時間,包括依雲知聲、依圖、雲從 科技 、雲天勵飛等AI獨角獸企業相繼遞交上市申請。
然而最新的消息卻顯示:
雲知聲提交撤回上市申請,狀態變更為「終止」。
依圖 科技 ,2021年3月11日,主動要求「中止」審核。
為什麼變數如此之大?
數據顯示,這些AI獨角獸企業,盡管營收飛速增長,甚至都是以成倍、數倍的速度在增長,但長期處於巨額的虧損與燒錢狀態,能否通過監管機構的「合規審查」?能否在資本市場受到投資者的青睞?都還面臨一系列不確定的巨大考驗。
雲知聲,作為深耕智能語音賽道上的獨角獸,希望沖刺「AI語音第一股」,三年半已累計虧損7.9億元,累計營收為5.61億。
依圖 科技 ,在向上交所科創板遞交的招股申請書中,擬募集資金超過75億元,主要用於人工智慧項目和高性能SoC晶元製造。作為一家成立8年左右的人工智慧公司,依圖 科技 報告期內四年凈虧達72億左右,對應的營收為14.7億。
雲天勵飛: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9月,分別虧損5480萬、1.99億、5億、8.6億,這期間總虧損超16億元,對應的總營收為6.83億。
雲從 科技 :2017、2018、2019年和2020年1-6月分別虧損1.06億、1.8億、17億(2019年虧損擴大主要是實施股權激勵,確認股份支付費用13億元)和2.9億元,三年半累計虧損22.8億元,營收15.77億。
更大的兩家明星企業,曠視 科技 與商湯 科技 呢?
據此前報道,2019年8月,曠視 科技 已經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當時曠視 科技 提交的招股書顯示,曠視 科技 2016年至2018年收入分別為6,700萬元、3.13億元、14.27億元,復合增長率為358.8%。報告期內,公司分別虧損3.43億元、7.59億元及33.51億元。而最新的消息顯示,3月10日,中信證券發布公告,公布關於曠視 科技 首次公開發行存托憑證並在科創板上市輔導工作總結報告。曠視 科技 能否圓夢科創板,我們就拭目以待了。
作為估值最高的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商湯 科技 去年年底完成了Pre-IPO輪融資。融資完成後,商湯 科技 估值約為120億美元(約合775.37億元人民幣)。2020年11月,《 財經 》援引獲得的一份商湯 科技 上市融資計劃書,內容表示商湯 科技 預計在3年內進行A+H兩地上市。
另外,包括推想 科技 、第四範式、地平線、思必馳、壁仞 科技 等一眾AI獨角獸,也不斷有上市消息開始傳出……
AI獨角獸企業的上市之路如此坎坷,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只有一個:持續的、不斷擴大的、巨額的虧損與燒錢。
……
除了已經上市的中芯國際、寒武紀等「晶元概念股」,風口之下,風光無限同時又坎坷不斷的人工智慧領域,數千家人工智慧創新企業,都還在熱火朝天的 探索 與前進中。
2021年,還會誕生更多的AI獨角獸企業嗎?
多家計劃登陸資本市場,就差「臨門一腳」的AI獨角獸企業,包括商湯 科技 、曠視 科技 、雲從 科技 、依圖 科技 、雲知聲、雲天勵飛以及其他的幾十家AI獨角獸……哪些家能夠率先登陸資本市場呢?
如果從行業大趨勢來分析的話,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作為新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新規劃建議中,多次提及人工智慧這個關鍵詞,這也預示著人工智慧與各行業融合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
而 科技 前沿領域的公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新一代人工智慧」,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但從另一面,一個必然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所有AI企業,作為前沿、高端的研發與技術密集型行業,收入規模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有可能無法支撐巨額的、持續的、大規模研發投入、場景 探索 及市場開拓等,持續虧損的風險與壓力,會長期存在。
無論對AI企業,監管機構,投資者,都必須以正確的態度來理性對待這個問題。
要知道,在這一波人工智慧的大浪潮之前,2000年前後的那一撥互聯網的浪潮中,我國的諸多互聯網創業公司,包括網路、騰訊、阿里等都是參考矽谷等國外相對成熟的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所以規模化、盈利的時間相對更快一些,商業價值的實現在比較短的時間就可以體現。
因此,無論是對於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還是其他AI創業企業來說,通往「詩與遠方」的人工智慧道路上,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一定是異常曲折的。
平衡好巨額的虧損、有價值的落地場景,快速的發展、投資者的認可四者的關系,從生存再到發展,這是必須要處理好的理性問題。
首先堅持活下來,才是這個階段的主旋律。
㈣ 中國新能源車從好久開始盈利
手機看中經
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人物庫
網站首頁金融證券產業市場國際經濟時政社會評論理論地方經濟城市頻道食品安全網鄉村振興生態文明
股市銀行基金期貨理財保險IT業食品汽車商車能源房產醫葯文化會展旅遊生活科技健康VR
當前位置 首頁 > 產業市場 > 能源 > 滾動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請輸入關鍵詞
2022年新能源汽車邁入掘金新周期 造車新勢力扭虧門檻提升至年產40萬輛
2022年12月24日 07:27 來源:證券日報
[手機看新聞][字型大小 大 中 小][列印本稿]
回眸即將過去的2022年,在電動化和智能化變革浪潮引領下,我國汽車產業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銷量大幅度提升。與之相對應的是,投融資持續火熱,並展現出了全新的投資邏輯和產業氣象。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1月份,年內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生融資事件217起,融資金額893億元;產業鏈公布了200多個重大建設和項目投資,總投資額超過13000億元,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的項目40餘個。
其中,廣汽埃安A輪融資達183億元,成為行業最大融資案例;嵐圖汽車A輪引戰融資近50億元,投資方共10家,融資後嵐圖估值近300億元。
「今天被資本市場看好的企業,未必是最賺錢的企業,投資者都在為未來而投資。」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車企投資電動汽車會非常痛苦,但是不投資就沒有未來。
「上述兩筆融資事件中,頭部資本角逐激烈,普通投資機構已經很難入局了。」中國乘用車產業聯盟秘書長張秀陽認為,從2022年多家新品牌的融資案例來看,這些品牌不僅單輪融資金額巨大,且參與融資的投資方大多自帶產業資源。預計新能源汽車在2023年將進入近身肉搏階段,傳統車企的實力和背景已經內化成新品牌的基盤與保障,發展勢頭會更加猛烈,留給還未邁過生死線的造車新勢力的時間已經不多。
投融資持續火熱
仍為年度最熱風口之一
《證券日報》記者據天眼查App統計顯示,2012年—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融資熱度呈現波動上升態勢,融資事件達共計1136起。其中,2016年—2018年融資事件連續三年超過160起,2017年融資事件達到階段性新高至185起;2019年相關事件數和披露金額有所回落;2020年新能源汽車賽道融資事件89起,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2021年新能源汽車賽道融資事件數量為歷年最多,共計239起,披露總額達3639億元,同比大增181.66%,創下歷史新高。
在經歷了投融資熱度最高的2021年後,盡管受多重外部因素影響,2022年新能源汽車整體融資事件次數和金額不及去年,但依然是今年最為火熱的投資風口之一。
從融資區域來看,北京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融資企業最為集中的城市。2015年至2022年10月份,北京有關新能源汽車產業累計投融資事件數量達106起,位居全國之首。其次為上海,同時間段內的累計投融資事件數量為95起。
從投融資聚集的產業鏈方向來看,2021年至2022年10月份,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融資熱點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以及零部件類企業,其次為整車製造企業。具體來看,動力電池成為此輪吸金競賽中規模最大的細分領域。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年內動力電池領域至少公布了62個重大建設項目,總投資預算超9000億元。其中以楚能新能源、寧德時代擴張腳步最為激進。據公告顯示,楚能新能源已公布的4大投資項目投資預算達1825億元;寧德時代已公布的5大項目對外投資預算約為1300億元。
新能源汽車整車這一賽道,同樣成為資本願意下大力砸錢的領域。2022年初,集度汽車打響了新能源整車融資第一槍,融資額為4億美元,投資方是網路投資並購部和華普汽車;4月份,洛軻汽車完成D輪融資,吸引了紅杉中國、IDG資本的出手,融資額為2億美元;6月份,威馬汽車Pre-IPO融資6億美元;哪吒汽車、智己汽車、嵐圖汽車分別於7月份、8月份、11月份完成20億元至50億元不等的融資。
新勢力未擺脫虧損狀態
年產40萬輛或成新門檻
盡管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景如畫,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是,特斯拉也是在經歷了15年的虧損後,才於2020年首次實現盈利。國內造車新勢力TOP3「蔚小理」至今也未擺脫虧損狀態。
作為已成功多地上市的融資造車優等生,「蔚小理」在自動駕駛、晶元、雲服務和電子電氣架構方面的自研投入高昂,是現階段公司支出的主要項目,並持續壓低毛利率。
三家公司2022年三季報顯示,研發方面,蔚來汽車的支出費用主要圍繞電池、晶元等做一些研發投入,單季度研發費用保持在30億元左右;小鵬汽車第三季度研發開支為15億元,同比上漲18.5%,增長的部分主要也是研發人員增加,導致員工薪酬增加;理想汽車第三季度研發投入達18億元,同比增長103.1%,主要是用於未來新車的研發。
值得一提的是,與「蔚小理」深耕的市場和客群不同,二線造車新勢力們大多紮根下沉市場,走薄利多銷的路線,在售車型價格區間較低,整車銷售毛利也有限。因此,它們短期同樣難以盈利。
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零跑汽車營收分別為1.17億元、6.31億元和31.32億元,虧損分別達9.01億元、11億元和28.46億元,合計超過48億元;威馬汽車的虧損狀況更甚,根據招股書數據,威馬汽車過去三年凈虧損分別為41.45億元、50.84億元和82.06億元,三年累計虧損174億元。
盡管哪吒汽車還未正式遞交招股書披露財務狀況,但據投資方360披露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哪吒汽車分別凈虧13億元和29億元。2022年上半年,哪吒汽車繼續虧損6.9億元。
在張秀陽看來,率先登陸資本市場雖有機會跑在賽道前列,但即便成功IPO,也只是踏出了漫漫「錢」路的第一步,在此之後,如何能夠實現持續穩定交付和盈利,才是最終大考。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新造車公司想擺脫虧損,實現轉折的粗略節點是年交付量10萬輛。不過,這一預期數據或許被嚴重低估了。「此前小鵬汽車也認同關於10萬輛年產量是門檻的提法。但當我們做到10萬輛的時候,才發現今天的智能電動汽車的基礎門檻,似乎已經提高到了40萬輛。」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表示。
傳統車企蹚出「第三賽道」
全新子品牌獲資本青睞
作為由傳統車企孵化而來的智能電動車品牌,極氪汽車自成立起就不斷強調自身的定位:既不是傳統車企,也不是造車新勢力。公司CEO安聰慧曾在多個場合闡述智能電動車「第三賽道」的概念,即在傳統車企轉型和新勢力造車之外,用全新的團隊架構,對產業資源進行全新布局,打造出一條傳統車企的技術資源與新造車的靈活效率相融合的新發展路徑。
智能電動車產業發展至今,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傳統車企熟諳於高端品牌的打造,並將「第三賽道」概念延伸到資本市場,獲得了不俗的認可度和投資熱情。
2021年8月份,極氪就獲得了寧德時代、嗶哩嗶哩、英特爾資本5億美元的Pre-A輪融資,投後估值近600億元;2022年8月份,長安阿維塔完成A輪融資,由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領投,投後估值接近百億元。
今年3月份,埃安混改落地,10月份完成25.66億元A輪融資,增資完成後埃安估值達到1032億元,成為當前國內未上市新能源車企最高估值。
「資本市場在驅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並深刻影響整個行業,資本驅動下的品牌會更有實力。」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汽埃安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並不是因為缺錢,而是要通過混改進入資本市場參與競爭,同時藉此來提升品牌影響力。
緊隨埃安之後,作為東風集團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同時也是國資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重點項目,嵐圖於今年11月份以A輪融資50億元,在鎖定高景氣發展賽道的同時,也贏得了投資方的青睞,成為中國新能源行業迄今規模最大的首輪融資,融資後嵐圖估值近300億元。
「嵐圖開創的是『成熟車企+造車新勢力』融合發展新模式,是我們用新組織、新機制、新模式,推動東風公司品牌向上的一次戰略選擇。」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站在轉折點上,嵐圖正以中國造車新實力的姿態,通過創新精神和進取之心,完成產品、品牌的雙突破。
馮興亞表示,電動汽車的行業估值邏輯正在轉變,從考察遠期前景逐步過渡到對企業盈利性的關注。「未來兩年非常關鍵,企業整體運營能力必須經受住投資者及時間的檢驗。」
(責任編輯:施曉娟)
分享到
延伸閱讀
中國經濟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經濟網」 或「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
中國經濟網(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議的單位及個人,應注意該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不得違反該等限制聲明,且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註明「來源:中國
經濟網」或「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違反前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所有的圖片作品中,即使註明「來源:中國經濟網」及/或標有「中國經濟網(www.ce.cn)」
水印,但並不代表本網對該等圖片作品享有許可他人使用的權利;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
協議的單位及個人,僅有權在授權范圍內使用該等圖片中明確註明「中國經濟網記者XXX攝」或
「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網記者XXX攝」的圖片作品,否則,一切不利後果自行承擔。
3、凡本網註明 「來源:XXX(非中國經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
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網站總機:010-81025111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10-81025135 郵箱:
精彩圖片
長江源的壯美山水
秦嶺深處賞荷韻
多彩的羊卓雍湖
夏日呼倫貝爾草原
產業專題
·三保行動 我們一起出發·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第18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推動中國
企業家
尉競飛:匯聚巾幗力量 托起城市暖陽
北大「殺豬佬」陳生走過創業「至暗時刻」
·與馬雲相愛相殺三十年,郭凡生燈火下樓台·劉永好:實現雙碳目標,農業企業大有可為
本網專稿
·今年春運北京地區鐵路預計發送旅客993.4萬人次·「鐵路暢行碼」、便捷換乘、補票電子化……春節回家的你要知道這些鐵路便利·做好春運疫情防控工作 春運工作專班負責人這樣說·今年春運鐵路最大客座能力比2019年春運增長11%·工信部:第四批服務型製造示範名單公布·工信部:調整頻率使用規劃發布 為5G、6G預留頻譜資源
人民網 新華網 中國網 中國日報網 國際在線 CNTV 中青網 中國台灣網 中廣網 中國西藏網 中新網 中工網 光明網 網路 新浪 搜狐 網易 鳳凰 騰訊 和訊
友情鏈接國家機關地方政府網站地方新聞網站媒體網站中央企業金融機構熱點網站財經網站電子商務更多
關於經濟日報社 - 關於中國經濟網 - 網站大事記 - 網站誠聘 - 版權聲明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糾錯郵箱
經濟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北京市鑫諾律師事務所 中國經濟網法律顧問:北京剛平律師事務所
中國經濟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8036557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9785號
㈤ 浪潮雲上市時間最新
2018年上市。
浪潮雲成立於2015年,2018年7月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浪潮電子、中財資本等;一年後完成6億元B輪融資;2020年3月,浪潮雲宣布完成Pre-IPO的C輪融資,同年8月又獲得來自千山資本1.5億元人民幣融資。
除了資本運作補充「彈葯」外,浪潮雲還尋求對外收購獲取優質標的。9月27日,浪潮雲與杭州思福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簽約,正式簽署收購協議。
㈥ 楊國福沖擊「麻辣燙第一股」
楊國福沖擊「麻辣燙第一股」
楊國福沖擊「麻辣燙第一股」,近日,楊國福麻辣燙已向中國證監會遞交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審批的相關材料,楊國福麻辣燙的IPO之旅才剛剛開始,楊國福沖擊「麻辣燙第一股」。
不管是住宅區還是學校附近,周邊最不缺的就是餐飲,其中又以麻辣燙、奶茶店為主,比如楊國福、張亮、一點點、蜜雪冰城這些大眾品牌。但誰能想到,在繼備受關注的「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之後,平常20塊錢的麻辣燙竟然也要跑出一個赴港IPO的公司。
據報道,證監會國際部披露,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提交《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包括普通股、優先股等各類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審批》材料。目前進度已達接收材料階段,後續還有多個環節等待反饋和通知等。
這意味著,一旦材料通過,楊國福麻辣燙就能沖擊「麻辣燙第一股」。
源起四川,卻在東北人手中「發揚光大」
麻辣燙起源於四川,在經東北做法改良之後,流行於全國各地。其中創立時間已長達19年的楊國福麻辣燙,是該行業內當之無愧的頭部玩家。
不過最初的時候,楊國福本人並不是做麻辣燙的,只是當時一家生意火爆的麻辣燙讓他十分羨慕,於是他收起原本的烤串生意,打算拿憑這賺到的錢去試做麻辣燙。
但如前文所言,麻辣燙源自四川,而川菜重麻重辣的口味是很難被東北人接受的。於是楊國福關起門自研,按照東北人的口味折騰起麻辣燙。在幾番波折之下,還真讓他研究出了獨特的、符合當地人品味的麻辣燙底料。
在2003年,哈爾濱出現了一家名為「楊記麻辣燙」的店鋪。此後第二年,楊記麻辣燙正式被更名為楊國福麻辣燙。
到了2009年,已經成立一家哈爾濱楊國福麻辣燙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的楊國福,又對麻辣燙進行了一次改革,首創了「論斤稱重」商業模式,即不再按照固定的價格進行一碗一碗的售賣,而是讓顧客根據自己的食量進行消費。
這種做法被延續至今,後來更是成為了行業慣例。
總的來說,楊國福和麻辣燙可以說是相互成就。更有人稱,四川人發明了麻辣燙,而楊國福夫婦則創造了麻辣燙。這句話當然也不是一句戲言,楊國福在業內取得的成績,是很多商家都難以企及的。
門店突破6000家,靠自建物流的模式保障供應鏈
據楊國福官網顯示,截至目前,楊國福麻辣燙全國店面突破6000家。與此同時,該公司也在開辟海外市場,據報道,目前楊國福已經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5個國家鋪設了門店。
圖源官網
而據紅餐品牌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除了老對手「張亮麻辣燙」以外,當前行業內還沒有第三個品牌的門店超過1000家。由此可見,如果麻辣燙賽道真的要跑出一個IPO,很大可能就是在楊國福和張亮之間。
圖源網路
巧合的是,並稱為麻辣燙「雙雄」的楊國福麻辣燙和張亮麻辣燙除了互為競爭對手之外,還存在一層曾讓人津津樂道的親戚關系。
此前,微博上有一個熱搜叫做「張亮是楊國福的外甥」,雖然後來楊國福公司的負責人進行了辟謠,但親戚關系還是得到了肯定,只不過離得比較遠,屬於平輩遠親。
圖源網路
之所以楊國福麻辣燙走在了張亮麻辣燙的前頭,或許是因為從2021年開始,楊國福就在為上市做准備。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在2021年12月,楊國福進行了企業類型變更,從有限責任公司變成股份有限公司。
一般來說,這種改變都是為了大規模資本運作鋪平道路。業內人士認為,股份公司更易吸引投資機構,優化資本結構和組織結構,進而向證監會提出IPO上市申請,所以楊國福進行變更,是在為上市進行鋪路。
除了門店數量力壓行業內大部分公司,楊國福的經營模式也有自身的一些優勢。
前年,疫情較大地打擊了餐飲行業,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2020年1至4月,全國餐飲業收入8333億元,同比下降41.2%。在此背景下,楊國福麻辣燙在其微信官方賬號上交出了逆市上漲的成績,該公司2020全年新簽門店不減反增,達到1466家,年凈增為47.5%。由此可見,楊國福在行業內有著不錯的競爭力。
對比起張亮的外采經營模式,楊國福則採用了自建物流的模式,自2010年開始,該公司在哈爾濱、上海等地建立起九個物流基地。這種做法雖然會增加一定的成本,但在保障口味統一的同時,也將供應鏈的自主權握在手中,這或許也是該公司能在疫情期間取得好成績的原因之一。
此外,港股研究社的我也對周邊楊國福與張亮麻辣燙的店鋪進行了對比,據美團的數據顯示,兩家離得最近的楊國福麻辣燙的評分分別為4.8分和4.5分,而對應的兩家張亮麻辣燙的評分分別為4.6分和3.8分。單從打分來看,楊國福麻辣燙的表現還是要好於張亮麻辣燙。
圖源美團截圖
不過再好的行業也會有一些弊端,再牛的公司也存在一些風險。看起來順風順水的楊國福麻辣燙,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或成最大隱患
近年來,因為食品衛生問題,楊國福麻辣燙曾遭多次爆料。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在楊國福相關風險一欄中,光是關聯企業敏感輿情就達52條,其中不乏「被通報」、「存在食安問題」等字眼。
據鈦媒體APP報道,2021年7月,一位視頻博主「內幕糾察局」暗訪楊國福麻辣燙,拍攝到倉庫內食材被老鼠咬後仍繼續使用、廚房抹布既洗菜又洗鞋、豬肺不清洗直接水煮等問題。
同年,北京消協就食品安全問題列出存在食安問題的企業名單,而楊國福麻辣燙又因為多次被投訴卻屢教不改、被爆出過「湯料污穢不潔」、「湯汁里漂浮著蒼蠅」等問題榜上有名。
圖源:2021年7月視頻博主暗訪楊國福麻辣燙門店視頻截圖
雖然不管是楊國福,還是華萊士、星巴克,他們都在出現食安問題之後迅速進行了道歉和補救,並進行了相應的停業整頓。但食安問題對於餐飲行業尤為重要,每一次的「爆料」都是在消磨品牌的信譽度,尤其是對於即將上市的楊國福來說,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影響只會被資本市場放大。
以此前的星巴克事件為例,當該公司無錫門店的食品安全問題被爆出之後,其股價連續六日都在走跌。
因此,楊國福在正式上市之前,首先就需要過食安這一道關。
「麻辣燙第一股」要來了!
近日,楊國福麻辣燙已向中國證監會遞交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審批的相關材料。一旦獲得受理,就意味著楊國福麻辣燙取得「小路條」,或很快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進度跟蹤顯示,楊國福麻辣燙的IPO之旅才剛剛開始,目前僅完成「接收材料」第一步,後續可能還有「受理通知」「書面反饋」「書面回復」乃至「行政許可決定書」等多個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虎年春節前後,國內餐飲賽道熱鬧非凡,多個餐飲品牌相繼傳出IPO消息,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西貝、老鄉雞、和府撈面等,在日益擁擠的IPO賽道上,楊國福能否得償所願?
楊國福麻辣燙品牌始創於2003年,是一家集品牌管理、美食研發、配方研製、原料供應、加盟培訓、特許經營於一體的的全國大型餐飲連鎖管理企業。
楊國福麻辣燙採用中草骨湯作為湯底,同時提供應季蔬菜、肉類等產品,並配有數十種小料產品。主要通過線下門店為用戶提供餐飲服務,同時提供線上預訂以及送貨上門等服務。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楊國福麻辣燙已然成為中國麻辣燙界的一塊耀眼招牌。官網信息顯示,楊國福麻辣燙在海外5個國家、中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擁有6000餘家加盟店。
最近兩年,餐飲賽道獲得資本熱捧,麻辣燙也成了資本寵兒。這其實不難理解,資本選中麻辣燙,無非是麻辣燙類似於炸雞、漢堡,是最可能做成萬店連鎖的一個品類。
投行人士對麻辣燙的評價是:「首先,它的產品基因、品類認知足夠強大;第二,小門店夫妻檔具備足夠強的門店復制力;第三,它整個供應鏈容易標准化;第四,它在下沉市場擁有足夠多的受眾。」
當一條賽道獲得資本的高度認可,跑在最前面的品牌往往最引人矚目。但令人意外的是,成立至今,楊國福麻辣燙都沒有經歷過融資。
實際上,幾家頭部機構都曾接觸過楊國福麻辣燙,但無一例外都吃了「閉門羹」,主要原因是楊國福麻辣燙始終專注於「默默做加盟,悶聲發大財」,公司根本「不差錢」。
作為加盟制的.麻辣燙品牌,加盟費是一筆不菲的收入。當前,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開一家楊國福麻辣燙需要支付加盟費27900元/年,其他地級市、直轄市為23900元/年。
按照當前的經營規模推算,楊國福麻辣燙每年收到的加盟費就上億元。但公司並不過度依賴加盟費,而是有更賺錢的業務,即通過自設研發工廠向各個加盟店輸送原材料。
2019年,楊國福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9年公司營收預計將達到13億元,而加盟費只佔其中兩成,多數收入來自商貿模塊,比如向加盟商銷售調味料、食材、廚房設備、餐廳傢具等。
2020年,盡管受到疫情因素的影響,楊國福麻辣燙的門店營業額仍達到60億-70億元,楊國福集團的營收也突破12億元。
楊國福麻辣燙財大氣粗,資本轉而投向新生代麻辣燙品牌,並且相當瘋狂。2021年 6月7日,麻辣燙品牌小蠻椒宣布完成千萬元A輪融資,本輪投資方為啟賦資本。
在此之前,小蠻椒先後完成兩輪融資,投資方分別是番茄資本、絕味食品和餓了么聯合發起的絕了基金,投資方可謂大有來頭。
小蠻椒2015年成立於上海,以外賣為切口打開麻辣燙市場,後期逐漸發展出「堂食+外賣」雙渠道運營,是新生代麻辣燙品牌當中的典型代表,獲得資本連續押注也算意料之中。
不過,進入2021年,楊國福麻辣燙進行了多個企業層面的變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企業類型從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此舉被外界視為公司准備IPO的前兆。
如今,楊國福麻辣燙IPO一事已經箭在弦上,落地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了。倘若公司順利上市,或將摘得資本市場「麻辣燙第一股」的桂冠。
在中國餐飲界,提起麻辣燙的名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鮮為人知的是,這種起源於四川的麻辣食物,卻在東北人的帶動下火遍了大江南北。
在楊國福麻辣燙IPO的背後,就是一對東北夫妻攜手創業的故事。時針回撥到20多年前,楊國福夫婦還是一對靠擺地攤為生的小商販,夫妻倆非常勤勉,但收入一般。
2000年,楊國福夫婦在街頭與麻辣燙偶遇,自此便與這種發源於四川的麻辣食物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年,楊國福夫婦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開出第一家麻辣燙門店,名叫楊記麻辣燙。
然而,川味麻辣燙重麻重辣的特性,並不適合北方人的胃口,於是楊國福決定研發一款適合北方人口味的麻辣燙湯底,但研發過程並不順利。
楊國福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道:「那時候學習同行買回香辛料放到鍋里炒,甚至嘗試用豆瓣醬研製底料,雖然有盈利,但客戶的評價不好,便決定將店面關掉,等研究成功後再開業。」
之後,楊國福夫婦不停尋找香料,嘗試各種底料的搭配,在口味上試錯,收集食客們的反饋,經歷幾番的開張、停業,才在摸索中研製出獨特的底料配方。
這種獨家配方,成了楊國福麻辣燙的制勝法寶,也成了楊國福麻辣燙迅速發展壯大的根基。多年後,楊國福自豪地表示:「可以喝湯的麻辣燙,是從我們這兒開始的。」
隨後,楊記麻辣燙正式更名為楊國福麻辣燙,並對外開放加盟,楊國福麻辣燙從此踏上了快速擴張之路。
2010年,楊國福麻辣燙已經擁有1000家加盟店;2017年,楊國福麻辣燙的加盟門店總數突破5000家;2020年,楊國福麻辣燙的加盟門店數量進一步突破6000家。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起,楊國福麻辣燙邁出了海外擴張的步伐。有公開報道稱,截止2020年,楊國福麻辣燙已經覆蓋了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5個國家。
但楊國福並不滿足於此,2019年底,楊國福曾在采訪中透露,五年內,公司計劃將海外門店的數量擴展至1000家,國內門店數量增至9000家,集團整體營收達100億元。
眼看麻辣燙生意如此火爆,楊國福的親朋好友們也從中看到商機,相繼加入到麻辣燙的創業隊伍當中,並逐漸衍生出一些新品牌,如楊國福親弟弟創業做出了汆悅麻辣燙。
在東北麻辣燙創業大軍中,可以與楊國福麻辣燙媲美的當屬張亮麻辣燙。張亮麻辣燙成立於2008年,與楊國福麻辣燙幾乎齊名,外界對兩位創始人之間的關系存在諸多猜測。
對此,張亮曾在對外專訪中澄清,二人確有親戚關系,楊國福是張亮姑家的表姐夫,二人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平輩。同時,張亮承認其進入麻辣燙行業,確實受到了楊國福的影響。
同樣發源於東北地區,張亮麻辣燙與楊國福麻辣燙「相愛相殺」許多年。如今,楊國福麻辣燙搶先一步沖刺資本市場IPO,麻辣燙江湖「雙雄爭霸」的格局,或在不久的將來被打破。
經過多年布局,楊國福麻辣燙儼然成為圈中頂流,從北上廣深到三四線小城,隨處可見其身影。在光鮮亮麗的表象之下,爭議也如影隨形,其中最嚴重的是食品安全問題。
2017年3月,有媒體報道在某外賣平台上,北京有27家楊國福麻辣燙存在問題,其中13家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剩餘14家店鋪則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時、公示不完整等問題,北京市食葯監局介入調查。
2018年,楊國福麻辣燙廣州門店被曝員工切肉時將雙腳放到菜板上。
2021年7月,某視頻博主潛伏到楊國福麻辣燙的廚房,拍到倉庫內食材被老鼠咬後仍繼續使用、廚房抹布既洗菜又洗鞋、豬肺不清洗直接水煮等問題,直接將楊國福麻辣燙送上熱搜。
對此,楊國福麻辣燙回應稱:近期公司關注到網路上關於個別加盟店食品安全的報道,成立項目組進行調查。目前涉事門店已停業整頓,且公司已派工作人員前往監督,同時向門店重申食品安全及標准作業流程。公司將增加全國門店每月消殺次數,持續加大消殺力度。對個別門店不遵循管理的行為,將引以為戒,絕不容忍更不會姑息此類行為。
2021年9月,北京消協發布題為《胖哥倆、楊國福等多家餐飲門店被罰,你吃過幾家?》的文章。文中顯示,楊國福麻辣燙多家門店被依法責令整改、予以警告處罰。
此外,在新浪黑貓投訴平台上,大量消費者投訴在楊國福麻辣燙就餐,吃到了頭發、塑料、蟑螂等異物,甚至有消費者控訴楊國福麻辣燙害自己吃出了腸胃炎。
有業內人士指出,楊國福麻辣燙推行的品牌加盟連鎖的運營模式,註定了各個門店的食品安全很難去管控,尤其隨著門店數量激增,食品安全與衛生、流程規范化等問題將更加突出。
食品安全無小事,甚至有可能影響本次IPO的結果。或許,在楊國福麻辣燙全力沖刺IPO的同時,還應分出部分精力來保障食品安全無虞。
兩年前因疫情而遭受重創的餐飲行業,在2022年正迎來資本化的高光時刻。近期,多家餐飲企業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啟上市競備賽。
1月29日,A股上市公司絕味食品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參股投資的和府撈面計劃境外上市。在2021年一級市場的新面館融資潮後,和府撈面將有望成為「新面館第一股」。
無獨有偶,楊國福麻辣燙也正在沖擊「麻辣燙第一股」。證監會信息顯示,楊國福麻辣燙已提交《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審批》材料,並且在2月8日獲證監會受理。此外,鄉村基、老鄉雞、老娘舅等多家餐飲企業,此前也都披露了上市計劃。
「這些餐飲企業的扎堆上市會讓更多人關注行業,而且會形成造富效應,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其中,這對全行業來說是好事。」一位新餐飲品牌的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說。
餐飲是現金流很好的生意,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行業資本化程度卻極低。一級市場的VC/PE機構對餐飲行業投資相對謹慎,二級市場餐飲上市公司數量也並不多。
近幾年,由於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完善、行業數字化浪潮來襲、消費升級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餐飲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諸多VC/PE機構開始重新審視餐飲板塊,並不惜投下重注。當下,一批發展相對成熟的餐飲企業紛紛籌備上市,無疑讓從業者和投資人都為之振奮。
不過在振奮之餘,也有多位餐飲投資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餐飲企業上市潮現象。一方面,現階段來說,國內A股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的上市利好政策比較多,但對餐飲企業上市審核仍然較為嚴格,企業能否「闖關」成功仍存在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港股市場雖然相對來說標准更為寬松,但大量公司上市後的表現並不太好。對投資機構來說,被投餐飲企業港股上市可能只是有了退出的通路,完成階段性任務,但最終退出成績如何並不好說。
從夫妻老婆店到連鎖品牌化,餐飲企業成資本寵兒
中國餐飲行業可謂大江大河,《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為4.7萬億元。雖然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餐飲市場規模下滑至4萬億元,但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恢復至4.7萬億元,之後隨著行業的重新健康成長,2024年市場規模可達到6.6萬億元。
但在這個規模龐大的市場中,企業資本化程度卻極低。A股餐飲上市公司屈指可數,港股大量餐飲公司市值長期被低估,行業中鮮有能夠與麥當勞、星巴克對標的千億美元市值「大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發現,這背後原因主要在於,首先,長期以來,中國的餐飲行業是一個傳統但並不成熟的行業,大量餐飲企業是夫妻老婆店形式,以手工作坊的業態發展,不容易進行標准化復制。行業中成規模的連鎖品牌不多,從業人員素質也沒那麼高,VC/PE機構很難在其中找到合適標的投資。
第二,餐飲企業上游涉及供應鏈采購、員工工資支付,下游涉及客戶訂單收款,過往兩端大量都是現金交易形式,很難核查收入和成本數據的真實性,這也導致企業很難資本化走向上市。
但最近十年來,情況已經發生改變。一方面,隨著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人才梯隊的成長,餐飲企業的規模化、標准化不再是難題,連鎖品牌的機會開始出現。另一方面,數字化、互聯網浪潮下,給餐飲行業產生了極大的改造空間。尤其是移動支付興起,餐飲企業的收入成本核算變得更加容易。
從需求端來看,當90後、00後新生代成為消費主力,由於他們經濟富足感的增強,衣食住行各方面消費的品牌意識在覺醒,這也為新餐飲品牌帶來崛起的機會。
由此在近幾年,大量VC/PE機構開始關注餐飲投資機會。2021年僅在面條江湖,就有馬記永、陳香貴和張拉拉三家蘭州拉麵品牌分別獲得紅杉資本、源碼資本、金沙江創投投資的盛況。引起諸多關注的,還有網紅餐飲品牌文和友、小吃升級代表品牌誇父炸串等公司。
VC/PE多年陪跑下謀求上市
新餐飲品牌不斷獲得資本押注,而那些起跑更早的餐飲企業,也獲得主流VC/PE機構的垂青,並在當下的時間點紛紛計劃走向上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此輪尋求上市的餐飲企業成立時間大多在十年以上,經歷了長時間周期的考驗,有較為成熟的財務和業務數據表現,且背後大多有VC/PE機構的投資支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比如鄉村基、老娘舅都成立有超過20年的時間,背後分別有紅杉中國、基石資本等投資機構的支持。2003年成立的老鄉雞,在2018年獲得加華資本的2億元人民幣投資,這也是其成立15年來首次接受外部投資。2022年初,老鄉雞又獲得來自廣發乾和、麥星投資的pre-ipo輪融資。
更為典型的是和府撈面,成立十年來已經完成六輪融資。其最近一輪融資是2021年7月,獲得來自CMC資本、眾為資本、騰訊投資等的近8億元E輪融資。
當時和府撈面的業務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和府撈面全國門店總數突破340家。2021年新增門店數較2020年翻番,全國約2天新開一家店,門店總數量預計達到450家。
財務數據方面,和府撈面在2021年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2020年,和府撈面的營收為11.07億元,凈利潤虧損2.15億元。2021年上半年,和府撈面的營收為8.46億元,凈利潤為1385萬元。
從企業自身發展角度來說,上市除了能夠幫助公司在二級市場募資,對公司塑造品牌、解決流動性、吸引人才等也都能夠帶來幫助。從投資機構的角度來說,受基金期限的影響,VC/PE機構在多年陪跑之後尋求退出也在情理之中。
A股、港股上市地選擇各有利弊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二級資本市場對餐飲企業的評判標准仍有差異。元昆創投投資了仔皇煲、船歌魚水餃等餐飲品牌,其投資合夥人李忠敏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稱,在一級市場,投資人會關注餐飲企業的標准化程度、可復制化程度、人才隊伍建設情況,如果企業在這些方面做得好,是有機構願意投資的。
「去年,很多VC/PE機構參與餐飲投資時,願意給餐飲品牌高估值,形成一定的泡沫。今年資本會更加冷靜,泡沫的情形會有所緩解。但在一些細分賽道仍然受到資本的熱捧,比如烘焙賽道,這是天花板很高、增速很快的市場。」李忠敏說。而在二級市場尤其是港股市場,大部分是機構投資者,他們傾向於投資最頭部的標的公司,其餘大量公司交易活躍度都不會很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A股市場餐飲上市企業能夠有更好的流動性,但上市審核標准更為嚴格,其對餐飲企業的食品安全、財務、門店運營管理水平等都提出較高要求,企業上市的不確定性較大。
近年來,A股上市的代表性餐飲企業是2020年7月上市的同慶樓,它也是繼2009年湘鄂情(現更名為中科雲網)上市十多年來,第二家真正意義上的餐飲上市企業。2017年雖然也有廣州酒家、絕味食品成功在A股上市,但廣州酒家以食品製造為主營業務,絕味食品更偏向餐飲零售化,這兩家都不能算是純粹的餐飲企業。
當前,老鄉雞、老娘舅積極沖擊A股上市,著實讓人充滿期待。「A股市場會給餐飲企業更大的開放度嗎?我們也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將會有更多人願意投一級市場的餐飲項目,餐飲行業無疑將迎來更蓬勃的發展。」一位一級市場投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說。
在港股市場,已經有幾十家餐飲上市企業形成板塊。但除了海底撈、九毛九這少量幾家比較活躍,味千等大量餐飲上市公司活躍度並不高。去年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目前股價在7港元左右,較19.8港元的發行價已經跌去六成。
「港股市場的餐飲上市公司可以看作兩類,一類是相對仍比較傳統的餐飲公司,流動性不高,低估值狀態。一類是現代化餐飲公司,後者在不斷實現標准化、現代化、品牌化、連鎖化,有著更高的市盈率。」加華資本創始合夥人宋向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說。
宋向前分析指出,其實全球有各種各樣的餐飲美食,包括日料、中餐、韓餐、法餐等。但只有美國的麥當勞、星巴克等,成為全球最大的餐飲連鎖企業,做到全球化、連鎖化、資本化。這不僅是美食層面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管理科學的勝利、品牌的勝利,這也是值得中國餐飲企業不斷學習的地方。
㈦ 拿了騰訊投資,他們還是把項目搞砸了
近日,騰訊有兩件事值得關注。
一是,騰訊控股發布了未經審計的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各方面的數據一如既往地非常亮眼:財務上,總收入為人民幣 1254 億元,同比增長 29%,其中網游、增值業務增長強勁;二是,騰訊和其他機構聯合領投了一家中式快餐品牌「和府撈面」的 D 輪 4.5 億元融資,這在餐飲業也是一筆巨額投資。騰訊的投資觸角向來不分國界、行業,從硬科技到新消費,從金融到教育,都是其囊中之物。
在 Q3 財報中,騰訊的投資 收益 亦十分亮眼,按照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調整後,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騰訊「其他收益凈額」為 115.51 億元,具體騰訊持有的哪些公司股份「賺錢」了,我們不得而知。
根據 IT 桔子數據,截止 2020 年 11 月 5 日,騰訊主體共投資了超過 790 家公司,其中,可能給騰訊帶來直接收益的包括眾多 上市公司 名單,如嗶哩嗶哩(B 站)、斗魚、 京東 、拼多多、美團、58(正在私有化)等;未來將給騰訊帶來受益的包括滴滴出行、車好多集團、快手、知乎、喜馬拉雅、猿輔導、每日優鮮、喜茶等這些獨角獸公司。
不過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給將近 800 家公司出資過的騰訊,也有走了眼的時候。
據 IT 桔子統計,被騰訊投資過,目前已關閉的創業項目有 24 個(註:項目宣告關閉、項目超過一年無人運營、產品已下線,項目已完全放棄原有的主營業務轉型新業務或新項目、項目被其他主體吸收合並且品牌不再獨立運作等以上情況均視為該項目失敗和關閉)。我們列出來的這些項目中,騰訊大多是在 A 輪及以前投入的,以領投為主,但單筆投資金額較小,總金融也不到 50 億元,對於龐大的騰訊投資來講,確實也是毛毛雨了。
失落的高朋:騰訊棄之,美國「爸爸」Groupon 已沒落
高朋網的出身很高貴,他有兩個「爸爸」,美國「爸爸」是團購鼻祖 Groupon,中國「爸爸」是社交鼻祖騰訊——2011 年 2 月 28 日中文版 Groupon 團購站「高朋網」正式宣告成立,騰訊和 Groupon 分別出資 5000 萬美元(約 3.25 億人民幣),根據當時媒體報道「雙方各占 50% 股權」,但其實雲鋒基金在高朋網組建時也對外宣稱過入股投資,三方對於投資占股份額均保持緘默。但無論如何這豪華背景讓高朋網的誕生被認為是當時團購賽道的終結者。
回歸彼時的中國團購市場——前有聲勢浩大的窩窩團、拉手網、融過三輪的 F 團,後有剛上線運營一年的「小兄弟」美團網,外加最佳競對 CP「滿座網」(高朋滿座),高朋的這一仗也容不得疏忽。
在最初的設計中,高朋網 CEO 由騰訊方面負責擔任,運營由 Groupon 團隊負責。兩個「爸爸」都很強勢,股權相對均等、主次不明,歷史上這樣的合作鮮少成功,也為高朋後來發展留下隱患。
當時整個團購行業處於野蠻生長期,運營模式非常粗放。由於團購券設定的有效期較長,多數用戶在線開團購買團購券後並不會及時消費,因而平台上存在著大量「預收款」現金,這其實是一筆負債。但是,許多團購平台將這筆未消費資金挪作他用,最常見的便是投入新的城市用於運營和補貼,以獲取源源不斷的訂單,以此形成一個循環支撐著團購業的高速擴張。
而當時美團網堅持不「燒錢」,不盲目追求擴張的速度,並率先推出「隨時退、過期退」的政策,讓用戶更放心地團購消費券,這也是美團網後來在「千團大戰」中存活並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
2011 年 11 月 4 日,Groupon 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融資 7 億美元,一舉成為自 2004 年 Google 上市之後最大的科技業 IPO。
在上市的歡呼掌聲中,高朋網有些迷失,並沒有審視周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也沒有「放下身段」,像本土團購網站那樣「接地氣」,運用「地毯式」地掃街推廣方式,而是寄希望於騰訊的流量輸送和資源整合。
可惜,Groupon 在上市後的一年股價從高位 500 美元一路下跌至 100 美元以下,宣告了團購故事在海外資本市場落下帷幕。而在國內團購網站的競爭中,高朋網的表現也乏善可陳。
2012 年 8 月 1 日,騰訊將旗下自營 QQ 團購業務與 F 團、高朋網進行整合,成立「網羅天下集團」。合並後騰訊持股 30%,Groupon 持股 10% 多,原 F 團 CEO 林寧任新公司 CEO。2012 年 12 月 26 日,合並後的新公司獲得 Groupon 和騰訊追加 4000 萬美元的投資。
僅僅在半年後——2013 年 7 月,搜狐 IT 就爆出高朋網在一年內有 9 位副總裁離職,公司搖擺,業務動盪。網羅天下集團之後退出團購業。
沉寂 4 年之後,網羅天下集團在 2017 年進行了一次資產重組,騰訊、雲鋒基金和深圳某科技公司共同再次為其注資,騰訊依舊為其最大股東。官方公告網羅天下新設業務線為項目孵化、投資和垂直電商,但市場上再鮮有其動靜。
如今,Groupon 也垂垂老矣,在走向沒落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目前股價不到 25 美元,市值僅有 7 億美元。
騰訊想再拉一把當時的小高朋,也不容易啊。
寂寞的開心網:還記得你偷過的菜嗎
從投資方角度而言,開心網也許並不能成為評判騰訊投資失敗的一個案例;但從項目本身的角度來說,開心網確實是在被騰訊投資後走向了衰落,最後完全放棄社交業務,且被賣掉了。
開心網定位於白領社交網站,成立於 2008 年,經歷過 18 個月時間用戶數從 300 人增長到 6000 萬的奇跡,曾經引領了全民「偷菜」熱潮。如今開心網對 00 後而言是陌生的,再說起這些往事,彷彿過了幾個世紀那麼漫長。
2010 年是開心網鼎盛之際,也是騰訊在社交領域腹背受敵的一年,開心網(白領社交)、人人網(校園社交)、新浪微博(明星紅人、粉絲經濟)、QQ 空間(熟人社交)形成了 SNS 的四足鼎立格局。其中,新浪微博兼具社交和媒體屬性,與其他項目的定位懸殊。
開心網憑借偷菜種菜游戲爆發,從 2010 年第二季度實現規模盈利,每個月盈利超過 1000 萬元,年收入 3 億元,廣告收入佔比最大。為了擺脫對廣告商業模式的依賴,2011 年初開心網還嘗試推出團購服務,但僅運營 9 個月就外包給 F 團運營。
2011 年 10 月,騰訊戰略投資開心網,投資金額未透露,據報道約為 1 億美元。據分析,騰訊重金投資開心網的主要原因是削弱競爭對手,搶占白領高端用戶市場,彌補 QQ 人群低齡化的不足以鞏固騰訊在社交領域的絕對地位。
在騰訊投資後,第三方應用、游戲開發者可以在騰訊和開心網的開放平台上同步接入和運營其應用,而過度依賴偷菜游戲的開心網在用戶被分流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此後,開心網徹底轉型為手機游戲研發公司,創始人程炳皓於 2016 年 7 月離職,退出了公司。2017 年,A 股上市公司「賽為智能」以 10.85 億元收購開心網運營主體「開心人信息」。
「瘋狂老師」不再瘋狂:家教 O2O 狂歡下的炮灰
2014 年 O2O 模式大行其道,家教 O2O 領域也颳起了一陣熱風,在這前後有一批線上預約老師上門教學的家教 O2O 平台先後成立,包括老師來了、跟誰學、好老師、瘋狂老師、輕輕家教、請他教等。
這類項目模式十分接近,且都獲得了不錯的投資,畢竟給中小學生找家教老師的需求是長期存在過的,只不過互聯網平台希望通過更高效的資源匹配方式來解決這個需求。
其中,騰訊連續投資了瘋狂老師兩輪——2015 年 6 月騰訊獨家投資了「瘋狂老師」的 B 輪,金額為兩千萬美元;一年後,騰訊再次跟投了瘋狂老師的 1.2 億元 C 輪融資。那麼,騰訊為什麼選擇的是瘋狂老師?
這里有一個關鍵人物——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吳宵光,他創立的微光創投於 2015 年 1 月領投了瘋狂老師的千萬元級 Pre-A 輪融資,為該項目做了很好的投資背書;在業務模式上,瘋狂老師更注重老師個人 IP 的打造,不直接和培訓機構合作,也沒有完全放開教師的入駐;
在團隊方面,瘋狂老師創始人張浩從傳統 K12 課外培訓白手起家,瘋狂老師是其在教育領域的二次創業項目,為了彌補自身在互聯網產品方面的不足,他還邀請了 PPTV 創始人姚欣加盟,負責產品和技術。
當騰訊提出投資之意時,張浩團隊已經和幾家知名投資機構在接洽,為此,張浩也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融資。最後,該項目 36 小時商定 Termsheet(投資條款清單),20 天完成盡職調查、協議簽署並 close 交割,實屬瘋狂。
對騰訊互聯網基因的「仰慕」,以及騰訊總裁劉熾平的說服是促使張浩接受騰訊投資的重要原因——「騰訊能給瘋狂老師帶來什麼?第一是品牌背書,沒有老師不知道騰訊是誰;第二是技術支持,家教 O2O 如果像打車軟體一樣迎來用戶增長爆點,騰訊強有力的技術團隊能處理高並發的難題;第三是用戶 共享 ,QQ 和瘋狂老師的用戶群體高度重合,不排除騰訊未來把 2 億用戶群體的埠開放給瘋狂老師的可能性」。
目前來看,第一點和第二點都部分實現了。在獲得騰訊的加持後,瘋狂老師一度走上輿論的風口,成為明星項目。同時在第二次投資中,雙方已經有了業務合作。彼時,瘋狂老師正孵化直播事業部,並與騰訊達成排他性戰略合作,運用騰訊的技術服務支持直播業務,2017 年瘋狂老師轉型推出「叮當課堂」在線直播課。
不過,隨著家教 O2O 行業的轉型倒閉潮來臨,在沉寂兩年後,2019 年 4 月 30 日瘋狂老師也宣布停止運營,APP 頁面顯示:「曾經的瘋狂已經謝幕,感謝過往一路的相伴。」
「安卓之父」再創業失敗:喬布斯的成功無法復制
除技術專業人士外,大概沒有人知道 Essential Phone 這個智能手機品牌,但實際上項目創始人卻是 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安卓被谷歌收購後 Rubin 在谷歌任職,後因性丑聞辭職,同時還拿到了高達 900 萬美元的遣散費。離職後,他創辦了消費電子品牌 Essential。
牛人背景使得該初創公司備受矚目,剛成立便獲三千萬美元 A 輪融資。2017 年 6 月,騰訊、亞馬遜 Alexa 基金等參與了 Essential 的 B 輪 3 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
Essential 發布的第一款智能手機名為 PH1,無邊框、大尺寸、多個顏色可選的設計正是瞄準了高端智能手機品牌蘋果、三星,然而該手機在 2017 年的出貨量不到 90,000 部,並在一年後(2018 年 12 月)停產。
2019 年,團隊又做出了 Project Gem,像電視遙控器一樣的「加長版」智能手機,可以單手握持、語音控制,但還沒有到量產交付的階段。在 2020 年 2 月,Essential 舊宣布停止運營並關閉。
隨著 Essentia 的關閉,2018 年底公司收購的由 CloudMagic.Inc. 開發的電子郵件管理應用程序 Newton 也將不可用,Newton 因搜索、跨平台功能而聞名,可適用於 iOS,Android,MacOS,Windows 和 Chrome OS。
通過梳理後,我們將騰訊投資失敗的項目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騰訊想切入自身並不擅長的交易領域——騰訊和」Groupon 合作先後投資 1.4 億美元的團購網站高朋、和教育培訓機構新東方的合資公司明日微學推出的智能學習 APP「優答」、地產企業萬達合作的電商網站「飛凡網」(騰訊後來退出投資)均告以失敗,其中騰訊投入最多的是高朋網。
第二類,騰訊在自身擅長的游戲、社交領域,作為領投方或獨家投資了國內外眾多相關項目,但有的項目後期因錯失移動互聯網紅利而發展不利:比如因「種菜偷菜」游戲風靡一時的 SNS 網站「開心網」和專注 SNS 游戲開發的「長遠互動網路」;還有的項目比較小眾,用戶規模沒有做起來,典型項目有基於地理位置的匿名聊天軟體「GeGe APP」、街遇社交應用「誰 APP」、韓國寵物網游開發商「GoPets」等。
第三類,在 O2O 的風口期騰訊跟進了一些投資,部分項目藉助 O2O 的聲勢前期發展較快,但幾年後 O2O 格局大變,有的項目淪為了「炮灰」,造成騰訊投資的失手。典型項目包括騰訊投資了 2 次的家教 O2O 項目「瘋狂老師」、2015 年獲騰訊 B 輪融資意氣風發但後來在外賣預定平台大戰中銷聲匿跡的「南京零號線」、手機打車軟體「嘟嘟叫車」以及提供公交查詢、商戶查詢服務的本地信息搜索服務商家「愛幫網」、手機點菜 APP「悠先點菜」等。
第四類,其他領域零散項目,比如智能硬體可穿戴品牌「Pacewear」、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 創辦的智能手機品牌及消費電子品牌「Essential Phone」。
以上的案例或許可以證明,在新興市場的投資,並沒有所謂的「一招鮮吃遍天」——牛人再創業會失敗,曾經成功過的項目會隨著時代浪潮的改變而走向失敗,在風口上飛起來的項目也會摔得很慘——所以說,再牛逼的投資機構和公司都有看錯、失手的時候。
因為項目的成功與否是復雜因素下的綜合結果,而「時、事、人」永遠在發生變化,機構遵循的投資准則更多是過去的「經驗主義」下的復盤總結,或許可以提高其投資成功的概率,但在投資失敗這件事上是無法預見且不可避免的。
㈧ preipo融資是什麼
preipo融資簡單理解就是一家企業進行募集資金,常規的企業融資一般包括天使輪融資、戰略投資、A輪融資、B輪融資等;如果要進行pre-ipo融資,那麼就說明這家公司有了上市的打算,所以,pre-ipo融資可以理解為有上市計劃的公司或准備上市的公司進行融資。
pre-ipo融資雖然說明這家公司有上市的計劃,但是最終能夠上市需要看公司是否具備相關的條件。只要達到了證監會的標准,企業是可以順利上市的。這需要投資人具備一定的識別能力。
一家企業上市首先要是股份制公司,同時不同的上市板塊,對上市公司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時需要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5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等。
一家公司發行的股票可以交易後,用戶可以使用自己的閑置資金買賣。不過在買賣股票時需要面臨較大的風險。比如國內股票每天有10%的漲跌幅度限制,而且當天買入的股票當天不能賣出,只能等到下一個交易日。
㈨ preipo是哪一輪
preipo投資,就是上市前的最後一輪投資,所投的企業都是即將要上市或者預期能上市的。
參與這最後一輪投資的人就是preipo投資者。
通常情況下,企業在進行preipo融資時,估值會比正式的預期估值要低一點,這樣就可以給投資人回報的空間。
㈩ 中國有名的投資銀行有哪些
中金公司
中金公司,全稱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家中外合資的投資銀行。中金公司成立於1995年,注冊資本為2.25億美元。總部設在北京,在上海設有分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5個城市分別設有證券營業部。截至2007年7月份,中金公司完成了累計約1041.2億美元的股本融資、約215.7億美元債務融資以及809.3億美元的兼並收購項目。
招商證券
招商證券於1991年成立,總部位於深圳,公司截止到2003年注冊資本100億元,在全國60個城市開設了96家營業網點。是我國證券交易所第一批會員、第一批經核準的綜合類券商、第一批主承銷商、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第一批成員以及第一批具有自營、網上交易和資產管理業務資格的券商,2007年8月, 公司經證監會評定為A類A級券商。
國信證券
國信證券是AA級證券公司,注冊資本70億元。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公司總資產749.6億元,凈資產149.5億元,凈資本107.2億元。
海通證券
海通證券成立於1988年,注冊資本人民幣1000萬元,注冊地為上海。是國內成立最早、綜合實力最強的證券公司之一。2001年底,公司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
國元證券
國元證券於2001年8月設立,是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的綜合類證券公司,注冊資本14.641億元人民幣。
廣發證券
廣發證券成立於1991年9月8日,是國內首批綜合類證券公司。2010年2月12日,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碼:000776.sz;自1994年開始,公司主要經營指標已連續20年穩居國內十大券商行列。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注冊資本59.19億元,合並報表資產總額2401.00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396.11億元;2014年合並報表實現營業收入133.95億元,實現利潤總額66.49億元。
光大證券
光大證券創建於1996年,是由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投資控股的全中國性綜合類股份制證券公司,是中國證監會批準的首批三家創新試點公司之一。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公司注冊資本34.18億元,凈資本182.5億元,凈資產224.57億元,總資產620.21億元。
華泰證券
華泰證券前身為江蘇省證券公司,成立於1990年12月,是中國證監會首批批準的綜合類券商,也是全國最早獲得創新試點資格的券商之一。2007年12月,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變更為45億元。
東海證券
東海證券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的全國性綜合類證券公司,注冊資本為16.7億元,注冊地為江蘇省常州市。2005年3月17日通過中國證監會評審,成為國內第十家從事相關創新活動的試點證券公司。
中信證券
中信證券前身是中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於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注冊資本66億元。2009年中信證券總部從北京遷回廣東省深圳市。
東方證券
東方證券其前身是成立於1998年3月的東方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現有注冊資本金為32.93億元人民幣(含1500萬美元)。
長江證券
長江證券前身為湖北證券公司,成立於1991年3月18日,注冊地為武漢。2000年2月23日,經中國證監會核准批復,公司增資擴股至10.29億元,同時更名為「長江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國泰君安
國泰君安於1999年8月18日組建成立的。是國內最大綜合類證券公司之一,由國泰證券有限公司和君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於1999年合並新設,現注冊資本6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