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金融資源如何打入市場

金融資源如何打入市場

發布時間:2023-03-14 17:27:17

A. 我國政策性金融的資源來源有那些

我國政策性銀行自1994年成立以來,在調整生產力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彌補市場經濟缺陷、促進經濟協調運行等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基本上達到了設立的目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對政策性銀行進行改革,完善其運行機制,以便更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是急需研究的問題。 一、政策性金融產生的理論基礎和經濟基礎 政策性金融,是在一國政府支持下,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運用各種特殊的融資手段,嚴格按照國家法規限定的業務范圍、經營對象,以優惠性存貸利率,直接或間接為貫徹、配合國家特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而進行的一種特殊性資金融通行為。它是一切規范意義上的政策性貸款,一切帶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資、擔保、貼現、信用保險、存款保險、利息補貼等一系列特殊性資金融通行為的總稱。 政策性金融在當今世界各國的普遍存在有其深刻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這不僅因為市場機制本身有其作用的邊界,而且若干非經濟因素也使市場機制產生許多失效的現象,即所謂的「市場失靈」。作為現代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主要途徑之一的金融市場在調節金融資源的配置中,由於金融市場的不充分競爭和金融機構本身的特性,導致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源,即亦存在著「金融市場失靈」。對於金融資源配置中市場機制失靈的問題,就需要政府通過創立政策性金融機構來校正,以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有效性和社會合理性的有機統一。 因此,政策性金融機制並不是完全同市場機制相反的行政機制,它具有財政「無償撥付」和金融「有償借貸」的雙重性,是兩者的巧妙結合而不是簡單加總。盡管隨著各國經濟與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政策性金融的種類、業務方式和運行范圍與領域可能有種種變化,但它的基本機制與功能將長久存在並發揮作用。市場經濟金融最發達的美國,將其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法定為永久性機構,正是從長期實踐中深思熟慮的結果。 二、我國政策性金融的功能評價 我國政策性銀行幾年來的實踐表在國務院的領導下,按照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及區域發展政策,逐步完善了籌融資機制,加大了對國家基本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資本性貨物出口的貸款支持,合理調整了信貸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範和化解了金融風險,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 政策性金融機構不以國家權力代表的身份出現,在法律地位上沒有任何操縱、干預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特權,而是作為與商業性金融機構一樣的平等主體參與產業融資活動。它不以盈利或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經營風險大、資產流動性差的特點使其具有不同於商業銀行的多種功能: (一)政策性功能 主要表現在政策性銀行是以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為基本出發點,通常以優惠的利率水平、貸款期限和融資條件對國家政策支持發展的產業和地區提供資金支持。這特別表現在基礎產業和農業方面,農業是任何國家的基礎性產業,更是弱質性產業,因而需要政府直接的財政補貼和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但由於發展中國家財力所限,支持力度有限,只有發達國家的政策性金融可以給農業以直接的強有力的扶植與推進。而在發展中國家,政府則通過開發性的政策性金融對其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和戰略性產業給予巨額的、持續性的、強大的直接信貸扶植。在這些領域,政策性金融就發揮主體或主導性功能,而不僅是補充商業性金融的不足或糾正某些偏差。 (二)誘導性功能 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導致間接地吸引商業性金融機構從事符合政策意圖或國家長遠發展戰略目標的高風險新興產業或重點產業的放款,充分發揮其首倡性、引導性功能,從而對政策扶植項目的投資形成一種乘數效應,達到以較少的資金推動更多的資金投入需要扶持的領域和項目的目的。一般說來,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處於成長前期、發展前途不明的重點產業先行投資,表明了政府對這些部門的扶持意向,從而增強了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投資信心。當商業性金融機構對某一產業的投資熱情高漲後,政策性金融機構就逐漸減少其投資份額,把該投資領域讓給商業性金融機構,轉而扶持別的行業,形成一種政策性金融對商業性金融投資取向的倡導和誘導機制。政策性金融機構通過發揮這種「領頭羊」的作用,促進了國家產業政策的順利實施,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投資效益。在一般情況下,某一項目政策性投資只佔20%-30%,並且大部分行業對政策性資金的依存度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由高向低逐漸下降,這就形成一種政策性金融對商業性金融資金運用方向和規模的誘導機制。 (三)區域經濟梯度整合的功能 政策性金融以政府賦予的區域調控職能為「天職」,根據生產力的梯度分布,把區域信貸政策和產業傾斜政策結合起來,配合政府進行梯度整合,從而有效調動經濟資源,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這主要是在商業性金融完全按照市場機制將金融資源從低利產業、地區配置到高利產業、地區的情形下,從微觀和效率的角度看,這種逐利是合理或有效的。但從宏觀經濟運行和社會合理性角度看則會帶來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失衡。而政策性金融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貫徹政府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戰略等宏觀經濟調控措施的必要工具。政策性金融的主要活動領域,例如農業、中小企業、某些基礎性產業以及邊遠落後的地區和行業,正是商業性金融不願或不予選擇的領域,政策性融資活動對這些領域的正常發展,特別是對產業結構調整、地區均衡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政策性銀行的主要功能之一。 (四)補充性功能 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承擔商業性金融機構無力或不願承擔的長期資金信貸業務,主要是補充完善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功能。這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對技術、市場風險較高的領域進行引導補充性投資,對投資回收期過長的項目及低收益的基礎設施補充投資;另一方面,直接對風險企業、低收益企業、低資信企業融資,間接地對企業信用形成擔保,以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對其融資。 三、我國政策性金融的現狀、問題與完善思路 我國的政策性銀行運行以來,較好地完成了原定目標,政策性銀行的貸款余額佔全國金融機構貸款額的比例穩定在 10%以上,達萬億元。這對我國國有專業銀行轉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調節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乃至適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加入 WTO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於其成立時間短、經驗不足,在自身經營管理和外部經營環境方面都還存在許多問題,影響其功能的有效發揮。 (一)我國政策性銀行目前存在的問題 1.內部經營機制不健全,潛在風險嚴重。 政策性銀行一方面強調資金的來源與運用都是有償的,需要實現自我循環;另一方面,還要體現政策性功能,其貸款投向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扶持那些商業性金融不願貸款、經濟效益差而社會效益好、貸款回收期長的項目。這種天然的矛盾性導致政策性銀行不得不傾向於政策性貸款一邊,忽視了盈利性。加之與政府及其部門的關系不規范,缺乏經營經驗,對放出的款項監管力度不夠,而且因為有財政的支持,責權利不明確,貸款隨意性較大,對款項回收的力度不強。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政策性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低下、潛在的金融風險日趨嚴重的現實。如農發行在1997年凈虧損25億元,1998年在財政補貼156億元的情況下僅盈利1億元。 2.資產負債關系失衡,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期限結構、利率結構不合理,成本較高。 在中央財政財力有限,資本金遲遲不能到位的情況下,政策性銀行主要是通過向中央銀行融資和發行金融債券來滿足其資金需求。有關數字表明,我國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主要的單一融資渠道籌資占其全部資金來源的80%以上,並有逐步擴大的趨勢,這加大了對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倒逼機制,影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有效性;金融債券的大規模發行不但增加了籌資成本,而且嚴重製約了資金的長期使用,最終不得不陷入發新債還舊債的境地。 3.委託代理制度弊端頗多。 從我國政策性銀行業務運營的現狀看,由於沒有分支機構或分支機構尚未建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其業務將委託商業性金融機構代辦。但這種委託代理制度由於雙方在經營目標、經營宗旨、核算體系、財務管理制度上都存在根本的區別,而雙方間的具體職責、許可權、違約的法律責任等方面又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結果無法形成直接的信貸經濟約束,致使信貸資產質量難以保證,形成較大的體制性風險。主要表現在:委託代理關系缺乏競爭性和選擇性,客觀上存在代理行「漫不經心」,輕率放貸等現象,使政策性銀行信貸資產的質量大受影響;政策性銀行的資金嚴重漏損,時常被代理行和其他相關單位擠占挪用;由於結算傳遞渠道梗阻,各政策性銀行總行對系統內各地區之間資金的調度能力較低,資金閑置和資金匱乏並存、拆入資金與拆出資金並存,使政策性銀行資金流動性較差,利用效率較低。 4.從外部經營環境來看,政策性銀行的經營缺乏法律保障。 由於政策性銀行業務活動的特殊性,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的形式對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來源渠道、資金運用方式和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做出明確規定,而我國至今連一般性的政策性銀行法規都沒有,使得政策性銀行的經營活動缺乏法律依據。無論是內部經營管理,還是外部關系的協調,都處於一種進退失據的狀態。隨意干預、變更政策性銀行經營活動的事情時有發生,政策性銀行自身的「尋租」、逐利等異化行為也屢見不鮮。 (二)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和完善思路 1.明確定位政策性金融,完善其內部經營機制。 政策性金融既具有財政的特性,又具有金融的特徵。其財政性表現為,財政必須為其提供資金或是為其尋求資金創造條件,政府必須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政策性銀行必須按國家的產業政策從事業務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其金融性表現為,資金來源中負債較多,資金運用是有償的,須還本付息,並有一定收益。因此,既不能把政策性銀行當作第二財政,隨意擴大業務范圍,不計成本,不求效益,又不能允許其經營商業性業務,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爭市場、爭業務。只有從理論上明確政策性金融的實質,才能在實踐中把握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和財政投資的界限,避免相互串位,為政策性金融的運行造就一個良好的理論基礎。 2.拓寬籌資渠道,優化負債結構。 財政部門要量力而行,根據每年實際撥付給政策性銀行的資本金或補貼退稅額來確定政府對政策性銀行的核定任務數,給政策性銀行一定的自主權,增加其籌資渠道。如借鑒日本經驗,開發郵政儲蓄存款、基金融資等渠道,加大向國外籌集政府優惠貸款的力度,研究面向社會公眾發債的可行性。提高政策性銀行內部或行際之間調撥資金的流動性,挖掘內部資金潛力,減小利息負擔。由於財政撥付資本金數額巨大、穩定、且無償付紅利或股息的後顧之憂,因此要建立財政撥付資本金的固定化、合法化機制,這是最主要的低成本資金來源。 3.完善既有政策性銀行的組織機構體系,改革委託代理制度。 政策性銀行要能有效運轉,需要具備完善的組織機構體系。一是改變過去那種認為政策性銀行無需設立分支機構的想法,要明確是否設立分支機構,應視業務發展的情況和需要而定,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設立或撤並。二是改變由政府指定代理行的做法,引入競爭、擇優機制,通過競標決定代理行,同時制定相應的代理規則,嚴格規定代理行的資格和條件以及授受雙方的權利、責任等事項。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委託質量,降低委託費用,消除「尋租」現象。 4.盡快組建國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新的政策性金融機構。 目前我國一些急需政策性金融介入的領域和部門尚沒有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如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環境銀行,政策性保險公司,政策性住宅金融機構,科技開發銀行等等。對於這些極具開發價值、風險較大、期限較長、經濟發展必需的項目,政策性金融應積極承擔起政策性的義務,在這些領域內建立政策性銀行,完善政策性金融體系。 5.制定政策性金融法規。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政策性銀行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和特殊的市場主體,必須將其全部經營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在規范政策性銀行經營行為的同時,明確界定其與政府、央行、商行、企業等各方面的關系,擺脫外部主體超越法規的干預,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保障資產的安全。有關法規應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國家制定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法,如《中國進出口銀行法》、《國家開發銀行法》等等。二是各類政策性金融機構或主管部門制定的內部規章制度。這類法規是國家專門法的補充和具體化,如貸款項目評估辦法、貸款審批收放程序、貸款風險防範和管理辦法、委託代理機構資格和職責規定等等。

滿意請採納

B. 銀行如何爭取金融資源做大區域金融規模

1、單列普惠信貸計劃2、經濟資本佔用調整3、增加人員配置4、加大費用支撐。
1、單列普惠信貸計劃2019年3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2019年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明確了單列信貸計劃的政策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年初要以完成「兩增」目標為導向,在客觀預估當年本行各項貸款增速的基礎上,單獨制定普惠型小微企業信貸計劃,並分解至各一級分行。信貸計劃需經本行主要負責人簽字認可,執行過程中不得擠占、挪用。監管部門要求銀行單列信貸計劃並不是全新的要求,而是對以前政策的延續和強化,在此之前設立大型銀行的普惠金融事業部都會有普惠信貸計劃,會對投放進行專項管理。但是不少中小銀行還沒有這方面的規劃,或規劃不夠清晰。提出單列信貸計劃要求有利於對普惠的進一步專項支持,進一步落實人、財、物的配套支持。2、經濟資本佔用調整經濟資本是銀行進行內部非預期損失計量和管理的一種手段。經濟資本佔用對銀行貸款來說也是成本之一,因此銀行在計算貸款收益時,需要扣減經濟資本佔用成本。銀行一筆貸款收益=利息收入-資金成本(FTP供應價格)-增值稅-經濟資本成本(經濟資本佔用成本)-風險成本(不良撥備)-運營成本-其它成本。其中:經濟資本成本=授信業務經濟資本*經濟資本回報率。經濟資本回報率=賬面利潤/經濟資本佔用額*100%,反映的是經濟資本的使用效率。通常銀行內部計價時會給個固定值,10%。授信業務經濟資本=授信余額*經濟資本佔用系數。經濟資本佔用系數通常分為基礎系數和調整系數。基礎系數通常以客戶內部評級結果為主要維度進行設置,進行分級量化。具體方式可參加下表。如一戶普惠企業內部評級為BBB,它的基礎系數則為13%。小微企業內部評級 基礎系數AA,5%A ,7%BBB 13%BB 22%B26%C28%調整系數通常與授信產品品種、投向、期限、擔保等要素掛鉤,銀行內部會根據上述幾個要素設置對應表,並進行量化計算。調整系數=產品品種調整系數×投向調整系數×期限調整系數×擔保調整系數×其他調整系數。如一戶普惠企業的調整系數可計算80%*100%*90%*70%*100%=50.4%。案例:一筆內部評級為BBB的500萬元貸款的經濟資本成本則可計算為:經濟資本成本=500*(13%*50.4%)*10%=500*0.655%=32.76(萬元)通常各銀行為落實監管要求,提升一線投放普惠貸款的積極性,會在經濟資本佔用上給予普惠貸款一定優惠措施。如下調基礎系數,下調產品、投向、期限和擔保的調整系數,以降低普惠貸款投放對應的經濟資本成本,讓一線投放普惠貸款可以產生更多的貸款收益。3、增加人員配置銀行要想發展好普惠金融業務,條線隊伍建設是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沒有人,幹不成普惠金融;沒有專業的人,干不久普惠金融。對銀行來說,培養一支健全、專業、經驗豐富的普惠條線隊伍,是一開始就須認真布局的事情。增加總分行普惠金融部門人員配置:普惠發展的教訓經驗表明,「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沒有強有力的中場支撐,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就沒有未來。健全總分行部門人員配置,提升條線專業化、精細化的管理能力,是首要工作。尤其須提升中場的發展規劃、客群定位、產品設計、渠道建設、風險控制、過程管理、隊伍管理能力。銀行通常會在總分行部門中設置3個團隊:產品、險、綜合管理團隊,作者認為,在普惠金融線上化發展的趨勢下,再設置1個科技團隊顯得尤為重要。培養適合自身的客戶經理展業隊伍:銀行普惠金融客戶經理隊伍有兩種模式:一是建立普惠金融專營客戶經理隊伍,這些客戶經理只做普惠金融業務,並有獨立的客戶經理評級體系和考核體系;二是全功能客戶經理模式,即客戶經理既做大公司業務,也做普惠金融業務。在實踐中,兩種模式都有,部分銀行也沒有嚴格區分,兩種模式同時存在:在支行層面,客戶經理大小業務都做,可自行選擇是否進入普惠專營客戶經理序列。兩種模式從目前實踐來看,沒有明顯優劣之分,各銀行實踐不同、體制不同、成效也不同,關鍵要適合銀行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員管理機制。4、加大費用支撐銀行需要給予普惠金融條線一定的費用支撐,如營銷費用、廣告費用、人員培訓費用等,用於提升人員營銷積極性、加大對外宣傳推廣力度和提升人員專業能力。部分銀行通過打廣告很好的樹立了銀行品牌形象和普惠金融專業形象,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因此,作者也建議銀行適當加入廣告預算,開展對外宣傳。如可以通過本土廣播電台、燈箱廣告、框架廣告、動媒體、網站、微信、專業期刊等渠道投放一定的廣告。

C. 現實生活中金融市場是如何發揮其配置功能,實現財富的再分配的

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正是因為經濟領域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以及金融領域資金分布不合理等問題的存在,所以要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用,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就需要摒棄以往以貨幣高增長推動經濟發展的老路。只有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盤活貨幣信貸存量,才能更好地發揮金融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

(3)金融資源如何打入市場擴展閱讀:

1、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首先要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保持貨幣信貸總量。

統籌兼顧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防風險,合理保持貨幣總量;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和差別存款准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引導作用,盤活存量資金,用好增量資金,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2、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還要從當前貨幣信貸的結構性矛盾入手,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則,做好存量貨幣信貸的「加減法」,盤活存量資金,防範金融風險。

既要將部分資金從低效行業或不合理領域退出,又要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轉型和調整,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支持企業「走出去」。

D. 金融如何實現資源配置

小部分銀行理財保底,小部分生活費用支付寶,剩餘的閑錢投到P2P里,我是這樣做的。
主要是有朋友帶著投的,有錢.來也,人人、陸金,這幾個跟著投了一段時間,感覺還行,股市太可怕,我不玩。

E. 我國發展金融市場的步驟

我國發展金融市場的步驟是資本市場先行且優先發展股票市場。
人們通常說的金融市場意指城市金融市場,它由國家組織和管理。
金融市場象商品市場一樣,是一個組織體系,以便利金融資源的儲蓄者和投資者進行交易,這樣的交易大多數是通過那些通常被稱作為金融媒介的機構來進行。
金融市場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互相接觸和各種不同金融工具或證券易手的場所。以證券的償還為標准,金融市場的對象可分為資金市場和貨幣市場。

F. 金融市場是如何發揮配置金融資源這項功能的

通過金融機構
比如 證券市場
期貨市場
保險公司
銀行
社保基金
等將手中有多餘資金的人的資金流入需要投資或者支出的人手中
大大的提高了資源效率
利率放開不一定
因為一些大的金融機構也許會更加容易操控市場==諸多原因

G. 什麼是金融資源 基礎信息和定義介紹

金融資源,是指金融領域中關於金融服務主體與客體的結構、數量、規模、分布及其效應和相互作用關系的一系列對象的總和或集合體。

基礎信息

基本含義

金融資源這一詞條在實際部門和學術研究中出現頻率比較高,但它的含義怎樣科學規范,卻少有研究。也許不需要學究式的規范,只要大體認同就行了,則它的內容主要包括作為資金的貨幣和能夠流通的證券,社會成員之間以及社會成員與政府之間接受信用也能夠稱作金融資源。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能夠作為經濟發展的要素,能夠帶來增值。政府宏觀經濟調控必須掌握資源,其中包括金融資源;金融資源的配置狀況與經濟宏觀調控密切相關,現階段我國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除了政策法規外實際上掌握著兩種資源,即貨幣資金和土地。因此,分析研究我國金融資源的配置狀況是有意義的。

金融格局

現階段,我國的金融格局仍然是國家或者政府掌握金融資源,這不僅表現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國有政策性銀行佔領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絕大部分(70%以上),而且表現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也是國家或政府控股。它們的業務活動不僅受政府監管,而且受政府指揮,有人說監管部門接二連三地發文件具體指導商業銀行的業務操作,簡直成了銀行的「業務總監」。在這種狀況下,全國金融系統的業務操作「全國一盤棋」。金融資源的分配呈現為「要緊都緊,要松都松」,基本上沒有原則。

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歸根到底是我國的金融制度性質和體制設計決定的。我國金融制度體制改了這么多年,改了什麼呢?改變了機構設置,改變了名稱,但性質沒有變,機制沒有變,也就是說國家或政府統一掌握金融資源的性質沒有變,按級別運作的一套機制沒有變。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的負責人既是老闆,更是官員,既要完成利潤目標,更要完成政府目標,甚至在有些情況下,放棄自身追求利潤的目標,首先服從大局需要。有人說,在我國沒有真正的商業銀行,因為它不完全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這種說法,是否符合實際,可以討論。但有一點能肯定,在我國商業銀行沒有完全按「商業化」運作,也不可能完全按商業化運作。換句話說,完全按「商業化」運作,要有個過程。

在實際中,非商業化運作的表現是:貸款失誤,不是按市場原則去處理,而是要受到政府、上級處分;對民營經濟發生業務帶來的風險大於對國有經濟發生業務帶來的風險;對國有經濟貸款收不回來,能夠大事化小,說得清楚,平安無事,而對民營經濟貸款收不回來,就涉嫌賄賂,而要追究責任等。這種做法,雖然少見,但它有力地證明:在國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資源的條件下,商業銀行的經營還沒有完全的自主權。

執政之基

為什麼在我國,國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資源的狀況改不了,不能改?概括地說,是保國有經濟。因為國有經濟(包括國有控股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礎,換句話說是「執政之基」。我國國有經濟的形成除了沒收國民黨的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絕大部分是基於國家財政投資。多少年來國家投資項目注重建設資金到位,缺乏運營資金配套,使得國有企業缺乏流動資本。流動資本靠銀行貸款,大多數企業,負債率都很高。應當說這種狀況改變不了,首先是理論上的誤導:銀行為國家積累資金;其次是投融資制度的嚴重缺陷。實際情況是國有經濟和國有控股經濟負擔過重以及其他眾所周知的原因,賺不到錢或賺不到更多的錢,甚至嚴重虧損,而在這種狀況下又不讓它們破產,要讓它們生存下去,要讓它們繼續維持和發展,使得國有經濟在相當長的時期中一直處於困境狀態中。為了解除國有企業所處的困境,只有靠外部援助,包括外部融資,而外部融資,主要靠銀行,不僅靠銀行貸款,而且靠股市,曾記否,當年權威人士曾明確提出:要讓國有企業的股票優先上市作為緩解企業困境的重要渠道,說白了就是「上市圈錢」。靠外部救助、融資保生存不破產、保發展續業績,而在「包袱」又未減輕的狀況下,虧損繼續,在企業繼續虧損的狀況下,上市股票價值趨跌,融資貸款難以償還,造成大量的金融不良資產,也就在所難免了。可以說,在國家掌握金融資源的狀況下,政府為了維持發展國有經濟,使得金融與經濟膠合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成也金融,敗也金融」。在這里我們有理由做這樣的預言:如果保國有經濟的制度不改革,國家掌握金融資源的局面難以改變,則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也不容樂觀。

資源分配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但在我國金融成了國有經濟的「錢袋」,不僅企業缺錢找銀行,政府缺錢也找銀行,銀行成了填補資金缺口的「蓄水池」,似乎這個「蓄水池」不會干竭。其實這個「蓄水池」的量是有限的,因它所積蓄的資源主要是「老百姓」的錢,「老百姓」的錢來自「老百姓」的貨幣積蓄,在老百姓的貨幣收入有限從而貨幣積蓄有限的情況下,要銀行成為資金缺口填補的蓄水池,只有增加貨幣供給,發票子,導致貨幣貶值。

當前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老百姓投資沒有回報,老百姓的經營也沒有回報,股市連續下跌,老百姓投資股市沒有賺錢,而是總體虧損。在這種狀況下,人們為什麼仍然向銀行存款,使銀行存款繼續增長呢?通常的解釋是為了安全,其實僅此解釋是不夠的,比較全面的合理解釋是:(1)老百姓的趨利性弱,求安全性強;(2)對貨幣的隱形貶值不覺察(因為存款未成為現實的購買力);(3)有額外貨幣收入,可彌補。有人說當前我國進入了負利率時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負利率不利於儲蓄轉化為投資,不利於人們的選擇,不利於金融產品創新,不利於金融市場發展,不利於金融業的運行,可是在我國這樣的負面影響呈現得不明顯。怎麼解釋,應當說與國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資源的條件下,能夠不按市場價格去配置金融資源,能夠無視利率在配置金融資源中的作用。這表明:我國現階段金融資源的分配仍然基本上不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並且可以不講效益。

金融相關率

人們在研究金融與經濟的關系時,常常以金融相關率(rpe/GDP)去表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其實「m2/GDP」能夠表明什麼,不能表明什麼,需要研究。金融相關率FIR(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是美國經濟學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提出的,戈斯認為「金融理論的職責就在於找出決定一國金融結構、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經濟因素,並闡明這些因素怎樣通過相互作用,從而形成金融發展」。他認為一個國家的金融發展狀況要以金融結構去衡量,金融結構是一國的金融上層結構。一國的經濟基礎體現在擁有的國家財富中,金融上層結構與經濟基礎的關系體現在金融相關率上。戈德史密斯設計出的計算FIR的基本公式的內容並不簡單,但人們為了簡化,便以m2/GDP去代表。這樣的公式:

首先,市場經濟條件下融資的市場化程度。

也就是說,通過FIR考察當家庭、企業、政府的資金短缺時,多大程度上需要外部融資,多大程度上靠內部融資。外部融資靠發行債券和銀行借款,如發行債券和銀行借款占國民產值的比率越高,表明儲蓄與投資的分離程度越顯著,而二者的分離程度越顯著,反映融資的市場化程度越高。市場化與貨幣緊密相連,經濟貨幣化意味著實體經濟與貨幣經濟的關聯程度和對市場的依存度,所以經濟貨幣化的金融解釋,其含義應當是融資的市場化。而融資市場化的程度反映金融業的發展,所以,FIR與其說是表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不如說是表明金融業的發展程度。經濟的發展與融資的市場化相關。

其次,經濟發展與金融資產的市場價值相關。

金融資產的市場價值決定於供求,而供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利率。當金融資產的市場價值上漲時,意味著利率下跌,利率下跌,有利於投資,投資擴大使國民產值增長;相反,當利率上升時,金融資產市場價值下跌,利率上升,不利於投資,投資縮減,使國民產值降低。所以,概括的說,這種相關性是:資產價格——利率——投資——經濟等這組經濟變數的互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變數的互動(包括金融資產的市場價值)取決於人們的心理預期。從這個意義上說,FIR反映了人們的心理預期的變動,比例趨高,反映人們的心理預期「利好」,金融工具作用於有形財富的力度增大,相反,力度縮小。可以說,FIR是人們的一個信心指數。

第三,要表達的是金融資源的利用程度。

這些年來,我國m2/GDP的比值持續上升,其數值已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有人由此認為我國經濟貨幣化的程度迅速提高,其實,這只是一個認識誤區,m2/GDP值的迅速提高,難以真實地反映我國經濟貨幣化的程度,相反,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金融資源配置的浪費,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提出了一個指標,即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這個指標的分母是GDP的增長,分子是資本增長,也就是投資,其含義是增加1元錢的產出,要增加多少投資。如果m2/GDP的值以增量表示,並假定噸的增量轉化為投資,則金融相關率與增量資本產出率的含義趨同。我國m2/GDP的值大約在5—8之間,即增加1元的GDP,要增加5—8元的投資,而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值一般保持在1—2.5左右,這表明我國投資效率低下,金融資源的配置並不節約,而是浪費。

效用最大化

總體上看,中國經濟與金融運行都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特徵。一方面是金融體系中的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面是農村、中小企業等經濟領域仍難以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一種有益的思路,是從促進金融資源的供求均衡著手,探索實現金融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路徑與原則。

金融是現代經濟中最具魅力而又變幻莫測的領域,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存續基矗進入2007年,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出、外資銀行的進入、農村金融的放開等重大事件,使金融問題成為最吸引眼球的話題之一,而中央政府也把金融改革重要性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毋庸置疑,在二十多年的市場化進程中,中國金融發展之路是迅速而雜亂的,亟待改革之處也是千頭萬緒。

非均衡特徵

失衡特性

總體上看,中國經濟與金融運行都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特徵。這表明資金融通機制確實存在問題。而在城鄉、地區、企業之間,金融資源配置也體現出種種結構性失衡。從金融資源的需求來看,這種失衡主要包括三方面。

居民方面

其一是對居民的金融資源供給失衡。我們常常羨慕美國人的富裕,因為美國人能獲得空前豐富的金融產品,以此在時間和空間上最大化自己的福利。對於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來說,社會福利的不斷提高是目的,金融資源對居民的可得性是重要手段。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居民可獲得的金融資源有限,表現在可用於個人投資、理財、經濟便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極其匱乏。此外,政府金融政策對居民的重視也有所不足,如在股市改革、金融產品設計中,仍然偏重企業和政府的利益,其結果就是金融應帶來的財富效應嚴重不足,個人難以分享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好處。強化居民利益導向的金融改革與政策選擇,才能使金融具有更多的現代服務特徵。

企業方面

其二是對企業的金融資源供給失衡。首先從整體上講,企業生產還缺乏穩定的長期信用供給。在工業化中後期,規模經濟和產業升級都使企業往往需要大規模長期投資,在我國資本市場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還是主要依靠「短存長貸」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來滿足。對此,有兩方面問題不容忽視。一方面是需要有專門的長期信用銀行,為長期投資提供穩定的金融支持。這種長期信用銀行往往有政策性特徵,受到特殊政府支持,如開發性銀行、住宅儲蓄銀行等。我們知道,當前的政策性銀行改革是以商業化轉型為主線,在此必須注意避免政策走極端,因為保留和發展一套政策性金融體系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從公司債券開始發展企業融資產品。各國經驗表明,公司債券是企業成長中的重要融資來源。債券市場監管與企業債規模,都無法滿足企業的基本需求。盡快理順機制發展公司債,才能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並為其他創新奠定基矗另外就是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農村企業的金融供求不足。對此,一個重要切入點是創新機構。健全的金融體系需要多樣化的機構,銀行也要有不同規模和業務領域,在不同層面上進行金融資源配置。農村金融領域放開了,這是一個重要起點,今後應進一步轉變觀念發展各類民間金融機構。

地方政府

其三是對地方政府的金融資源供求失衡。在快速城市化時期,需要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加上現有政府政績考核機制,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自然很大。由於稅制體系不完善,以及沒有發債權,地方政府只能通過銀行貸款、賣地或者用各類投資公司來獲得建設資金。前兩種途徑會受到中央政府調控政策約束,而通過投資公司採取信託、證券化、項目融資等各種手段來籌集資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經濟秩序混亂和金融風險積累。應該說,這種金融失衡不僅會影響當前經濟穩定,而且會通過影響城市化進程而產生深遠的負面後果。我們堅持認為,盡快賦予地方政府以發債權,使地方隱性負債得以顯性化,總是利大於弊。此外,應針對城市化需求,發展多樣化的城市投融資產品,包括正確看待打包貸款在內的結構金融產品。

加強有效供給

從金融資源供給來看,應該同時加強間接金融資源與直接金融資源的有效供給。

一則,促進信貸資金配置的優化,需要多方面配套改革。除了制度和政策因素,從技術的角度看,有必要在規范和調控信貸一級市場的同時,盡快發展和完善信貸二級市常在發達國家,信貸資產轉讓非常普通,已成為銀行資產管理和風險控制的重要手段,客觀上使信貸資源在高速流動中獲得更好的配置效率。我國自2002年開始批准銀行同業信貸資產交易,信託、財務公司也逐漸介入,但總體上交易規模有限、資產質量不高,很多交易僅僅是基於規避監管的目標。從長遠來看,逐步建立起規范的全國性信貸資產二級交易市場,無論對銀行改革還是間接金融結構優化來說都是有益的。

二則,增加直接金融資源的有效供給,除了繼續發展傳統的股票、債券等市場之外,加快各類金融衍生品創新也是必要的。我們要強調的是,金融創新應同時關注體制內和體制外創新。首先,當前國內金融創新的一個典型特點是政府主導,在金融機構自主創新能力普遍不足、金融市場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這種政府主導創新體現出成本低、效率高的特徵,在一定時期內具有合理性。這種政府主導創新通常集中在銀行業市場,因為該市場包括了銀行、保險等最大的資金主體,同時又吸納證券公司、投資基金、財務公司乃至眾多法人企業。除此之外,政府還應給與體制外的民間金融創新以更大空間,因為民間自主創新畢竟是金融自由化的源泉,如私募基金、合作建房融資等理應獲得更多寬容。

H. 如何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目前,金融業進入了去杠桿、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階段。而金融改革劍之所指,就版是力圖減少金融資源內權部循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助推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2017年,銀行業針對空轉套利等問題加強整改、嚴肅追責,禁止杠桿多、嵌套多、鏈條長、套利多等行為,主動壓縮同業業務。銀行表外資產擴張放緩,資金空轉現象減少,企業融資鏈條縮短,有效緩解了實體經濟融資壓力。與此同時,5家大型國有控股銀行掛牌普惠金融事業部,為實體經濟進一步提供有效支持。一些關鍵性指標正在發生積極轉變:貸款結構優化,新增貸款更多投向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領域。

I. 如何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


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對於金融資源配置來說同樣重要。金融資源要高效配置,離不開市場手段。對市場規律,供求關系,必須要有充分的敬畏與尊重。

從中可以看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時性。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完善市場約束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健全市場規則。」金融是高度市場化的產物,金融是高端服務業,是現代經濟的樞紐與核心。這里主要表現在金融對實體經濟以及其他經濟業態的支持上。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於經濟。這種反作用主要反映在金融資源對經濟的助推作用上。這就要求,金融資源配置要比經濟其他資源配置更加高效,而市場經濟手段與計劃經濟手段相比較,市場經濟手段顯然更加有效率。因此,發揮市場在配置金融資源中的決定性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同時,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在配置金融資源中的關系。金融是高風險行業,金融的風險無處不在,金融風險裂變度高,金融風險傳染性強。很早在基層當銀行高管時,我曾經屢次告誡員工,我們的每一個崗位都是高風險的,安全性都是第一位的。金融這種高風險野性,依靠市場機制自身是難以解決的。因此,市場機制是一個不惜一切保效率的機制,在公平訴求強烈與風險凸顯時,市場機制無能為力。而市場經濟體制的強大修復功能,針對破壞性極強的金融風險的裂變性往往慢半拍。怎麼辦?這就需要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遇到大的金融風險時,市場往往失靈,就需要政府來利用強勢手段調節。這時,政府必須發揮作用。

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市場的決定性的作用,但政府之手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始終觀察金融風險的演變,觀察市場之手是否失靈,伺機而動,該出手時就出手。

從銀行角度來看,商業銀行的存款、貸款、理財產品等資源配置都要由市場機制決定,以效率效益為目標。貼近市場配置貸款資源,貼近需求設計理財產品,深入市場吸收存款資金,所有金融資源價格都應該根據市場來確定。

從保險市場看,這幾年競爭最為激烈,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決定保險資源配置較為充分。目前的重點是整頓保險市場亂象,恢復保險市場秩序。

對市場化程度極高的股市來說,必須要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切實尊重供求規律,按照供求規律決定IPO資源供給等,這樣才不會透支股市,破壞股市生態,造成股市流動性過度失血,最終大大地傷害股市,傷害投資者。對照股市現狀,對照無節制IPO,顯得尤為重要,就像照妖鏡把無節操者裸露於眾了。

還是那句話,無論是注冊制還是審批制,都應該尊重市場規律,敬畏供求關系。讓A股IPO回到供求關系內在要求決定上,就是「市場導向」,就是「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一些宏觀金融層面的市場化改革必須取得新突破。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可完全自由兌換已經不能再拖了。俄羅斯早就完成了利率匯率貨幣自由兌換的市場化改革,擁有3萬億美元外儲的中國,沒有理由再拖延了。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貴在落地。對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的金融改革大計,要有抓鐵留痕的釘釘子精神,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一個腳印一個腳印落實推進,一個全新的金融生態將會很快形成!

J. 什麼是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

金融市場是資金融通市場,是指資金供應者和資金需求者雙方通過信用工具進行交易而融通資金的市場,廣而言之,是實現貨幣借貸和資金融通、辦理各種票據和有價證券交易活動的市場。比較完善的金融市場定義是:金融市場是交易金融資產並確定金融資產價格的一種機制 。
運行機制,是指在人類社會有規律的運動中,影響這種運動的各因素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以及這些因素產生影響、發揮功能的作用過程和作用原理及其運行方式。是引導和制約決策並與人、財、物相關的各項活動的基本准則及相應制度,是決定行為的內外因素及相互關系的總稱。各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要保證社會各項工作的目標和任務真正實現,必須建立一套協調、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如市場運行機制、競爭運行機制、企業運行機制。

閱讀全文

與金融資源如何打入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技企業上市公司嗎 瀏覽:323
工行網點外匯 瀏覽:499
股票跌是怎麼跌 瀏覽:565
工商購外匯客戶經理代碼 瀏覽:739
貸款損失准備監管要求 瀏覽:864
藍城兄弟股票價格 瀏覽:909
江蘇匯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762
負債20萬還能貸款嗎 瀏覽:913
房子抵押貸款多少年 瀏覽:111
成都網黑貸款公司電話 瀏覽:432
reu股票 瀏覽:609
良性杠桿率 瀏覽:951
證券公司開戶注意 瀏覽:70
定投交易確認中 瀏覽:963
2018年6月銀行業杠桿率 瀏覽:145
公證服務金融的意義和作用 瀏覽:793
保險金信託的限制 瀏覽:616
上海證券交易歷史影響 瀏覽:983
海通證券貴陽招聘 瀏覽:476
中小企業融資銀行規模選擇的理論分析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