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的特徵,原因和影響有哪些
答: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
資產證券化的特徵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1、資產證券化是資產支持融資
銀行貸款、發行證券等傳統融資方式,融資者是以其整體信用作為償付基穿而資產證券化支持證券的償付來源主要是基礎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而與發起人的整體信用無關。
2、資產證券化是結構融資
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結構性融資方式,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成立資產證券化的專門機構SPV。
第二,「真實出售」的資產轉移。
第三,對基礎資產的現金進行重組。
3、資產證券化是表外融資
在資產證券化融資過程,資產轉移而取得的現金收入,列入資產負債表的左邊——「資產」欄目中。而由於真實出售的資產轉移實現了破產隔離,相應地,基礎資產從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的左邊——「資產」欄目中剔除。這既不同於向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債權性融資,相應增加資產負債表的右上角——「負債」欄目;也不同於通過發行股票等股權性融資,相應增加資產負債表的右下角——「所有者權益」欄目。
由此可見,資產證券化是表外融資方式,且不會增加融資人資產負債表的規模。
資產證券化對銀行來說,能信用增級、消除信用過分集中轉移金融風險、體現規模經濟充分利用資產價值、提供流動性、提高資本比率。
資產證券化具有明顯的金融創新意義:轉移信用風險創新、提高流動性創新、信用創造創新。對我國銀行業改革具有明顯的啟示意義
B. 資產負債表以外融資有什麼含義
含義:資產負債表外融資,簡稱表外融資,是指不需列入資產負債表的融資方式,即該項融資既不在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表現為某項資產的增加,也不在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方表現為負債的增加。
表外融資實現方式有直接融資、間接融資、轉移負債。
影響:表外融資的重要手段是設計一些復雜的經濟業務,從而使報表使用者難以判斷這一業務對企業資產或負債的影響。
C. 結構性融資含義是什麼
結構性融資(structured finance)是一個廣泛的術語,用來描述被創造來透過復雜的法律及公司實體以協助轉移風險的一塊金融領域。
結構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利用特定目的實體(special purpose entitiesor 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EsorSPV),將擁有未來現金流的特定資產剝離開來,並以該特定資產為標的進行的表外融資。
特點
1.為客戶提供中長期資金來源
2.提高客戶資產周轉率
3.降低客戶資產負債率
4.實現信用增級,降低融資成本,豐富投資者的投資品種。
利率
以貨幣市場同期產品收益率(或Shibor)為基準利率,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發行人的信用利差、流動性利差以及其他各類風險收益因素利差,得到本期融資券的最終定價。
D. 如何理解經營租賃
一、在我國,經營租賃是《會計准則》中給租賃的分類
《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2007年1月1日起實施)第5條規定:融資租賃是指實質上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的租賃。第10條規定:經營租賃是指除融資租賃以外的其他租賃。
租賃會計准則同時又列出了如下五項具體標准,符合其中一項或數項標準的,就應當認定為融資租賃:
(一)在租賃期屆滿時,租賃資產的所有權轉移給承租人。
(二)承租人有購買租賃資產的選擇權,所訂立的購買價款預計將遠低於行使選擇權時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因而在租賃開始日就可以合理確定承租人將會行使這種選擇權。
(三)即使資產的所有權不轉移,但租賃期占租賃資產使用壽命的大部分。
(四)承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幾乎相當於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出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最低租賃收款額現值,幾乎相當於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
(五)租賃資產性質特殊,如果不作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簡單推理,凡是完全不符合上述五個條件的,即為經營租賃。
可見:經營租賃是會計上的概念,是相對與融資租賃而言的,非融資租賃即經營租賃。
二、在我國,法律法規中並沒有經營租賃概念,但有“租賃”和“融資租賃”之分
《合同法》中,有第13章的“租賃合同”以及第14章的“融資租賃合同”,這兩者是並列關系,前者就是相對於融資租賃的其他租賃。
《合同法》第212條規定:“租賃合同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合同法》第237條稱,“融資租賃合同是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向出賣人購買租賃物,提供給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中稱,“融資租賃業務,是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向出賣人購買租賃物件,提供給承租人使用,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交易,它以出租人保留租賃物的所有權和收取租金為條件,使承租人在租賃合同期內對租賃物取得佔有、使用和受益的權利。”
《外商投資租賃業管理辦法》中稱,“融資租賃業務系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向出賣人購買租賃財產,提供給承租人使用,並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業務。”該辦法還針對外商投資租賃公司和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分別作出了相應規定。
從以上的法律法規可以看出,他們都把租賃和融資租賃作為兩個並列的關系,其突出的思想是:即融資租賃的交易性質具有金融業務屬性,在中國從事融資租賃業務要有市場准入條件以及行業監管。相對於融資租賃的租賃又是什麼,是商業服務業務,
無需審批和監管。
三、那麼,在我國,法律范疇的租賃即是《會計准則》中的經營租賃嗎?
舉個例子:出租人100萬購買了設備(並未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出租給承租人使用,三年期限,每年年末以40萬元支付租金,期滿出租人收回租賃物。
顯然,這是一個典型的法律意義上的租賃合同,但從會計准則角度,出租人三年期限收回120萬租金,出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最低租賃收款額現值,幾乎相當於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顯然,其融資租賃。可見,在我國,法律范疇的租賃未必就是《會計准則》中的經營租賃。
四、在我國,經營租賃到底是什麼?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關於融資租賃是指實質上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的租賃反過來理解,經營租賃是實質上沒有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的租賃。這是從租賃交易的實質上界定的。
而法律上是依據交易的形式來界定融資租賃的,融資租賃突出的特徵是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向出賣人購買租賃財產,提供給承租人使用,並向承租人收取租金。
舉個例子:出租人100萬購買了設備,該設備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出租給承租人使用,三年期限,每年年末以25萬元支付租金,期滿出租人收回租賃物。
顯然,出租人三年時間僅收回75萬元租金,還要承擔設備余值的風險,實質上沒有轉移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從會計角度其是經營租賃。
但從法律形式上,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向出賣人購買租賃財產,提供給承租人使用,並向承租人收取租金,該租賃是融資租賃。
可見法律形式上的融資租賃可能是從會計角度的經營租賃。
小結如下:經營租賃是會計上的概念,是相對與融資租賃而言的,融資租賃是指實質上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的租賃,非融資租賃即經營租賃。
會計上的經營租賃可能是法律上的租賃,也可以是法律上的融資租賃。
五、在發達國家,經營租賃是融資租賃的高級階段
縱觀發達國家的租賃行業的進程,租賃的演變有六個階段:出租、簡單融資租賃,創新融資租賃、經營租賃、新產品和成熟租賃階段,各階段出現不不同的特徵。
第一階段:出租。其特徵有:有很長的歷史,期限短(少於12個月),出租人提供全面服務,資產期末返還。
第二階段:簡單融資租賃。其特徵:承租人的意願是最終購買,租賃協議不可撤消,全額清償,租金定額支付,非全面服務。
第三階段:創新融資租賃。其特徵:市場競爭激烈,出租人具有創造性(如租金靈活安排、增加服務等),資產期末不同處理,專屬租賃公司出現,租賃增長率加快。
第四階段:經營租賃。其特徵:競爭加劇,市場發生變化,承租人越發成熟,出租人有餘值風險,提供全面服務,資產返還,開拓二手市場。
第五階段:新產品。其特徵:出現合成租賃,風險租賃,租賃資產證券化等。
第六階段:成熟租賃。其特徵:收購兼並頻繁,市場滲透率平穩,競爭加劇、毛利下降,強調增值服務,傾向於聯盟合營等。
在國外,經營租賃是市場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它是相對與出租和簡單簡單融資租賃而言的,各個階段出現不同特徵。比較如下:
出租 簡單融資租賃 經營租賃
承租人的目的 短期 中長期表外或表內融資 中長期融資
租賃投資決策人 出租人 承租人 出租人承租人共定
是否全方位服務 是 不是 是或不是
租金與投資關系 非全額清償 全額清償 非全額清償
出租人風險 資產風險 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資產風險
期末所有權處置 退租 命運價格轉讓 退租或市價續租轉移
會計處理 承租人表外 承租人表內 承租人表外
可否解約定 可以 不可 不可
註:此表來源於史燕平《融資租賃及其宏觀經濟效應》。
從發達國家租賃行業的進程演變來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國外經營租賃是出租人對承租人選定的租賃物,進行以融資為目的的購買,,然後,將租賃物件中長期出租給承租人使用,出租人從該承租人收取的租金小於租賃投資,即出租人承擔租賃投資風險的融資租賃。
2.國外經營租賃是簡單融資租賃發展的必然結果。原因如下:市場競爭激烈,出租人必須開辟是經營租賃贏得市場;大型製造商需經營租賃,促銷其產品;承租人更願意不全額清償;承租人表外融資。
3.就風險角度,經營租賃是出租服務和簡單融資租賃這兩個極端產品的中間產物,出租人承擔了與所有權有關的部分風險與報酬,突出表現為資產的余值風險。
4.從市場角度,經營租賃屬於融資租賃范疇,但它不是簡單融資租賃,是承擔了與所有權有關的部分風險與報酬的融資租賃,他兼顧了簡單融資租賃的融資功能和出租服務的資產服務及回收功能。
本文為了避免與會計准則經營租賃的混淆,暫且把國外上述屬於融資租賃范疇的經營租賃定義為“中長期經營租賃”或“經營性融資租賃”。
六、對中長期經營租賃的認知
交易形式和經濟實質是服務於不同目的的界定交易性質的手段。為了會計處理和信息披露的目的,在判斷交易的經濟實質時不能以交易形式為標准;為了規范交易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目的,在判斷交易的法律特徵時則不能以經濟實質為標准。中長期經營租賃就是法律上融資租賃、會計上經營租賃的混合體,其內含特徵如下:
1.具有法律上融資租賃的一般特徵:
(1) 承租人選定擬租賃物件;
(2) 不可解約;
(3) 中長期;
(4) 至少三方當事人、兩個合同。
2.具有會計上經營租賃的一般特徵,既不符合會計上判斷融資租賃的五條標准。 突出的標准為非全額清償。
3. 出租人承擔余值風險。
4.該項租賃投資的決策為承租人的決定和出租人的否決權承租人。我個人可以理解為共同決策、風險共擔。(非全部風險與報酬的轉移)
5.租賃設備通常具有通用性。
6.租金的計算仍採用利率手段。
在史燕平 《融資租賃及其宏觀經濟效應》一書中,她認為中長期經營租賃是一中承租人行使投資決策權、出租人承擔投資風險的非邏輯性組合,其中決策人為承租人,出資人為出租人,風險承擔者也為出租人,她進而分析這種在形式上不合理的經營租賃組合,通過對物的再處置權的靈活處理,在實質上成為了一種“內在統一”的合理組合。我並不太同意上述觀點,我認為:中長期經營租賃是出租人承租人共同行使決策權,風險分擔的雙贏租賃形式,前期雙方都對項目進行了評估,對各自的風險和收益進行了預期,進而作出了決策,最後收益和風險的結果都有自承擔,並非存在非邏輯性問題。投資租賃決策由承租人的決定再有出租人行使否決權,實際上出租人也進行了決策行為,承租人在租期內由於市場變化,即使租賃物處於停工狀態,承租人也要支付不可解約的非全額的那部分租金,承租人承擔了大部分風險。
目前,在融資租賃行業中對中長期經營租賃存在二種不同認識。一種是認為中長期經營租賃是(傳統)租賃的新發展、新模式;另一種則是認為經營租賃是融資租賃的更高發展形式或高級階段。我覺得兩者都對,只是從不同角度回答了同一問題。
從交易實質上,中長期經營租賃仍是經營租賃,並沒有轉移了於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只是法律形式上增加了融資租賃的形式,所以從這層意義上說,中長期經營租賃是(傳統)租賃的新發展、新模式。
從交易形式上,中長期經營租賃仍簡單融資租賃的交易形式,只是交易實質上降低了簡單融資租賃的相關標准,突出表現為非全額清償,出租人承擔余值風險,所以從這層意義上說,中長期經營租賃是融資租賃的更高發展形式或高級階段。
七、中長期經營租賃的好處
同簡單融資租賃比較,中長期經營租賃仍有融資功能,根本的區別在於出租人要承擔資產余值風險。中長期經營租賃對各方參與者都有好處:
(一)對承租人的好處:
1.不承擔余值風險。
2.它是表外融資,財務指標優化。
3.稅負減輕。由於經營租賃的承租人的租金支出,都是作為當期費用而在所得稅前列支的,相當於所得稅的抵扣。
(二)對出租人的好處
1.擴大市場。由於市場競爭,許多租賃公司選擇開展經營租賃,是保持甚至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途徑。
2.專業化所帶來的市場優勢及附加利益。
3.所得稅稅負減輕。租賃資產由出租人提取折舊,使出租人的賬面利潤下降,另一方面又會使得出租人的所得稅稅基減小。
(三)對賣主的好處
1.加大競爭優勢,擴大市場份額。
2.強化同客戶的聯系。由於有全程服務,特別是對租賃物的各種方式的再處置,使得賣主同客戶的聯系會變得十分緊密,從而可以長期保持自己穩定的客戶群。
3.增加保養良好的二手設備來源。
從前節中長期經營租賃的內含特徵以及本節中長期經營租賃的好處,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中長期經營租賃既是出租的創新和發展,又是簡單融資租賃的高級階段,加上市場參與各方的利益驅動,中長期經營租賃理應成為市場的主流,其體現了租賃的本質特徵,是租賃本質的回歸。
發達國家中長期經營租賃開展如火如荼、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其實踐充分證明了上述觀點。。
我國融資租賃公司可以根據自身經營條件和各自承擔風險的能力,為了適應競爭需要和盈利要求,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13章《租賃合同》的法律規范來開展經營租賃業務,也可以按照《合同法》第14章《融資租賃合同》的法律規范來開展具有不同程度融資特徵的經營租賃。
八、反思我國中長期經營租賃
由於融資租賃是舶來品,在中國僅經歷了20多年時間,由於種種原因,融資租賃未得到很好發展,總額僅區區幾百億人民幣,總體來說還游離於國民經濟之外。從發展階段來看,目前還是簡單融資租賃階段,簡單融資租賃都沒有做好,何況“中長期經營租賃”呢?估計目前還沒有哪家租賃公司涉足“中長期經營租賃”,主要原因是中長期經營租賃面臨的諸多問題需要解決,主要如下:
(一)對融資租賃的研究和認知還不全面。尤其是“中長期經營租賃”出現以後,更增加了其復雜性和認知的難度,出現了認識上的許多誤區。主要表現在:
1. 把簡單融資租賃視為融資租賃的全部;
事實是,簡單融資租賃只是融資租賃的初級階段,融資租賃還包含著中長期經營租賃的高級階段。
2.把合同法中的融資租賃和租賃會計准則上的融資租賃等同。
事實是,法律上從交易形式界定融資租賃,會計上從交易實質界定融資租賃,根據我國的租賃會計准則,合同法上的融資租賃在會計處理上可以被確認為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經營租賃實際上是合同法上非全額清償的融資租賃和出租租賃在會計處理上的名詞。
E. 求12000字的[ 財務報表審計的未來發展趨勢及對策] 論文
在現代商品經濟中,企業的經營環境千變萬化,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也日趨復雜,與企業相關的利益集團不斷增加,企業對外報告責任也逐步擴大,企業對外財務報告的內容、手段等都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企業財務報告的發展趨勢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財務報表,特別是其中的資產負債表將變得更長、更復雜和更難以理解;2.財務報告的其他手段將不斷增加並發揮愈來愈為重要的作用;3.對財務報告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將進一步加強。
一、財務報表,特別是其中的資產負債表將變得更長、更復雜和更難以理解
1.財務報表的中心可從收益表轉向資產負債表
財務報表首先起始於資產負債表。在初期,資產負債表似乎一直優先於收益表。在20世紀初,由於所得稅日益成為企業的一項重要費用項目,人們也更加熱衷於採用長期融資形式取得資金,而長期融資的保障程度更多地依賴於企業創造盈利的能力。因此,收益表成為人們更為關心的對象。然而,近年來這種趨勢有所改變。例如,在美國已有跡象表明,資產負債表將重新成為財務報表的中心。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在96號財務會計准則公告「所得稅會計」中,把各個會計期間所得稅的攤銷方法由遞延法改為負債法。前者為了保證收益表的相對真實;後者則重視資產負債表的可靠性。此外,其87號准則公告「職員養老金」和第98號准則公告「租賃會計」等也都以資產負債表為中心。其結果是,資產負債表項目將不斷增加,如退休無形資產;收益表上揭示的收益將有更大的變動性。
2.多種計量基礎並用,但將越來越多地採用現行價值或市場價值
由於環境和財務報告目標的變化,傳統會計模式,特別是歷史成本,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尋找理想的替代方案又非指日可待。因此,未來的財務報告將採用折衷的方法即:混合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計量基礎。例如,美國會計學會(AAA )下屬「會計與審計計量委員會」在1989—1990年度報告中指出:「基於歷史成本的局限和有限相關性,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應盡可能採用某種形式的市場價值,」它還認為,「財務證券是以市場價值為基礎的會計模式的首要選擇對象。因為對這些項目來說,利用相關性和可靠性來衡量,將傾向於選擇以非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模式。」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在1991年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式》(The Future Shape of Fin-ancial Reports)中指出:「為了反映各自的特徵,資產和負債將採用折衷的方法進行計價。」
美國會計學會、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都把相關性視為選擇財務報表計量基礎的首要標准。美國會計學會指出:「在選擇財務報告的計價基礎時,我們將首先考慮相關性問題。數據的可靠性固然重要,但不相關數據的可靠性對任何人也沒有用處。」
這樣,財務報表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一方面,財務報表將同時混合使用多種計量基礎,即不同資產和負債項目採用不同的計量基礎;另一方面,由於對決策有用性的重視,在條件成熟時市場價值或現行價值將逐漸形成一套獨立的會計與報告模式。因此,可能形成歷史成本模式與現行價值模式並存的局面。
3.未來財務計量的側重點可能發生變化
傳統的財務計量往往集中於每股盈利額(EPS)、資產報酬率(ROA)或業主權益報酬率(ROE),未來財務計量將集中對股東價值的計量。股東價值是由美國會計學會拉帕波特(Rappaport)在1986 年出版的《創造股東價值》(Creating Shareholder Value)中指出的一個新概念,它包括價值增長的持續性,銷售增長、經營毛利率、所得稅率、營運資本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成本。股東的價值可能與傳統的財務計量差距懸殊。
4.收益表將趨於反映全面收益,或分化成兩個報表
1980年12月,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頒發第3 號概念公告《企業財務報表要素》,把全面收益列為財務報表的十個要素之一。這一概念已日益獲得人們的承認和擴展。傳統的收益表將逐漸成為全面收益表。例如,加拿大會計准則行政當局(The Accounting Standard Authori-ty of Canada, ASAC)在1987年頒發的《財務報告概念結構》中就把收益表改為全面收益表。
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等在1991年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式》中,把利得表(Statement of Gains)作為一個單獨的報表加以推薦。該報表用以反映報告主體財務財富的變化,它包括:(a )反映在收益表上的經營利得;(b)由於非經營因素影響, 對有形資產(不動產)進行重新評估而產生的其他價值變化;(c )年終對無形資產重新評估而產生的價值變化。
5.增加對現金流動表的重視
繼美國正式把現金流動表列為企業的對外財務報表之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強對現金流動表的研究和採用。例如,上述英國《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式》就建議把現金流動表列為企業的對外財務報表。
6.增值表將與收益表同時成為備選的收益披露方式,或兩個報表同時並存
1965年,德國頒發的公司法率先把增值計量引入公司財務報告。它是通過把產成品和在產品存貨增加或減少以及在報告期內資本化的其他費用加到銷貨凈額上,得出在收益表中首行列示的「總成果」或「總產出」量度。 1975年,英國頒發的《公司報告》,也明確地建議各種企業提供有關增值的計量和報告。美國會計學會最近也建議把增值表列為財務報告的組成部分。由於增值表所提供的信息對宏觀經濟管理很有幫助,越來越多的國家可能把傳統收益表擴大為增值表,或把增值表單獨作為對外提供的一種財務報表。
7.財務報表備注的內容將日趨增加
由於報表內容日益復雜化,表內已無法包容更多的信息,而表內某些信息若不加以必要的說明或補充又難以理解。因此,表外備注的內容必將不斷增加。備注可能反映的信息類型包括:(a )有助於理解財務報表的重要信息;(b)採用與報表不同基礎編制的信息;(c)那些可以反映在報表,但基於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d)用於補充報表信息的統計信息等。
二、其他財務報告手段將不斷增加並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於傳統報表受到種種限制,首先要遵循公認會計原則,披露的信息必須經過確認、計量和記錄的程序取得,這就使它的發展不能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財務報告目標向決策有用性傾斜,為了滿足使用者新的信息需求,其他財務報告手段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未來,其他財務報告手段可能包括:差別報告、概括性報告、預測報告、管理人員的分析與討論、職員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等等。
1.差別報告
差別報告是指為不同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所提供的內容(或在時間上)有差別的財務報告。由於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和獲取信息的權力(途徑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已不滿足通用的財務報告了。因此,企業可能有選擇地有重點地對外披露某些使用或者使用者團體特殊需要的信息。例如,主要債權人收到的信息往往比股票更為詳細和及時;債券評估機構收到的信息也往往比年度報告更為詳細,等等。通過差別報告,企業既可滿足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團體的特殊信息需要,又可避免因廣泛對外披露而對企業產生不利的影響。基於上述優點,差別報告必將成為企業對外財務報告的一個重要手段。
2.概括性報告
從某種意義上說,概括性報告也是差別報告的一種形式。它也是以針對不同使用者不同信息需要為出發點的。由於現代企業的財務報告變得越長、越復雜和越難以理解,財務報告的信息過量反而使重要的信息模糊化。此外,在財務報告使用者中,有一些使用者(如財務分析專家、投資經紀人等)由於擁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因而有可能與必要分析和利用詳細和復雜的信息。但比較大量的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理解與利用能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他們也沒有必要全面掌握財務報告的全部內容,這些使用者團體包括分散在社會各階層的普通股東。這樣,又產生了對新型報表的需要。這種報表應能反映財務報告中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信息,即所謂概括性報告。那些需要詳細信息的使用者仍可通過通常的財務報告而獲得所需的信息。概括性報告的主要格式可以包括:(a)廣泛利用圖形等代替財務報告的某一部分;(b)保留財務報告和報告的各個部分,但進行大量的濃縮;(c)廣泛修改,擴大使用董事長或總經理報告和簡短的專題分析;等等。
財務報告的未來發展趨勢是,除了繼續對外提供傳統的財務報告外,還提供概括性報告。然而,完整的傳統財務報告可能是作為附錄形式出現的。這種做法既可使企業遵循有關財務報告的有關規章制度,又可使那些只需簡單瀏覽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獲得一些概括性的信息,以便對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3.預測報告
預測報告是指建立在對未來經濟條件和行為方案進行假設的基礎上,反映企業預期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和財務狀況變動的報表與報告。由於這種報告提供的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更為相關,許多國家的會計職業組織都加強了對預測報告的編制與審計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多的企業自願編制這種報告,以便提高企業的形象。
4.管理人員的分析與討論
管理人員對所報告信息的分析與解釋的重要性在於:管理人員比外部使用者更了解與企業有關的事項與交易。因此,通過對一些重要事項的討論與分析,可以提高財務報告信息的有用性。此外,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經常依賴管理人員的假設與判斷,管理人員的討論與分析有助於使用者評估判斷性信息。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經營業務和財務報告內容的日益復雜化,外部使用者愈來愈需要管理人員對企業重要事項或信息的討論與分析。
5.職工報告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和組織都要求企業提供職工報告。例如,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的《聯合國跨國公司行為草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多國公司指南》,歐洲經濟共同體《第4 號指令》等等都要求公司披露有關職工人數、培訓等方面的信息。法國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定期提供詳細說明職工人數、工資、工作條件及培訓等問題的職工報告。英國《公司報告》則明確提出,為了履行企業對社會的經管責任,各種企業都應該提供職工報告。美國會計學會在1990年發表的「會計與審計計量委員會 1989—1990年度報告」中曾建議把職工報告列為財務報告的組成部分。總之,隨著職工的作用和社會地位的提高,為職工集團提供信息已成為企業報告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
6.社會責任報告
由於傳統的企業目標過於狹窄,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往往忽視社會與公眾利益,使生態環境受到污染,消費者利益得不到保障,職工福利、勞動條件等得不到重視,社會對企業的上述行為日益不滿,要求企業注重社會責任、承擔必要的社會義務。企業社會責任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職工福利、專業教育與培訓、生態環境保護、能源綜合利用等等。
社會責任報告就是從宏觀經濟出發,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社會影響進行計量和報告,它包括財務和非財務成果與狀況的計量與反映,由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日益社會化與擴大化,企業與社會環境之間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強,企業有責任向社會提供反映其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環境影響情況的報告。目前,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質量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都要求或建議企業提供社會責任報告。這種報告必然將逐漸成為企業對外報告特別是對外財務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對企業財務報告體系(甚至整個對外報告體系)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將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組織都紛紛發起了對財務報告理論體系的研究,並發表了一系列富有成果的研究報告。例如,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財務會計概念結構1—6號」(1978年—1985年),加拿大會計行政當局的「財務報告概念結構」(1987年),澳大利亞會計研究基金會的「會計目標和基本概念」(1982年),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的「財務報告的主要目標與概念」,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財務會計概念體系」(1989年),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財務報告目標和財務信息質量特徵」(1991 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與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的「財務報告的未來發展模式」(1991年),我國財政部的「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基本准則(草案)」(1991年)等等。
然而,人們對於財務報表和財務報告的信息應當「為誰揭示」,「揭示什麼」,「誰來揭示」,「在什麼時候揭示」等一系列理論問題都沒有達成共識。此外,財務報告內容日益復雜化,企業對外報告責任日益擴大化,人們必然要進一步尋求如何更好地解決確認、計量和揭示之間的關系,創造出更先進、更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未來,人們必然加強對企業財務報告和整個對外報告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因為會計理論是會計實踐的指南,會計實踐又離不開各種程序和方法。
F. 資產負債表以外融資有什麼含義
資產負債表外融資:簡稱表外融資,是指不需列入資產負債表的融資方式,即該項融資既不在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表現為某項資產的增加,也不在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方表現為負債的增加。
表外融資的主要方式:
1、長期租賃:租賃是一種傳統的、現在仍然流行的表外融資方法。根據所體現的經濟實質不同,租賃分為經營性租賃與融資性租賃兩類。
2、融資性租賃:現行會計准則只要求資產負債表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與負債予以反映,對於承租人而言,如果一項租賃業務滿足以下四項條件,即為融資性租賃,否則即為經營性租賃:
(1)出租人在租賃期滿時將資產所有權轉移給承租人;
(2)承租人享有廉價購買選擇權;
(3)租賃期為資產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如75%以上);
(4)租賃開始日最低租賃償付款的現值不小於資產公允市價的絕大部分(如90%以上)。
然而在事實上,基於前述的種種原因,承租人往往會想方設法地(有時以放棄一些利益為代價)和出租人締結租賃協議,例如:會將租賃期規定得稍短於准則限定的年限,使得盡管從經濟實質上考慮,與租賃資產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利益已基本轉讓給承租人,但是承租人仍可作為經營性租賃處理。
3、合資經營:近十幾年來在美國出現了不少為滿足大型建設及經營項目的資金需要而進行的表外融資方法,其中常見的是合資經營。具體而言,若某企業持有其他企業相當數量、但未達到控股程度的所有者權益,後者被稱為未合並企業(Unconsolidated Entities),由於該企業並不控制未合並企業,因此只須將長期投資作為一項資產予以確認,而不必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未合並企業的債務。有些企業在未合並企業中安排投資結構、從事表外業務,是為了盡可能地獲得完全控股的好處,又不至於涉及合並問題。例如:合資經營企業有一種流行的形式,稱之為特殊目的主體(special-purpose entity,SPE),《投資者:小心「表外融資」的陷阱》一文中提到的為安然公司服務的馬林基金即是此類公司。這種利用法律漏洞的做法引起廣泛的爭議。
4、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項目融資方式,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初,首先在美國被用於推廣住宅按揭融資。到了80年代,這種融資方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實行證券化的資產通常包括:住宅按揭、信用卡、汽車貸款、應收帳款、租賃應收款等。其操作方式通常是融資方將某項資產的所有權轉讓給金融機構,該金融機構再以此項資產的未來收益為保證,在債券市場上以發行債券的方式向投資者進行融資。雖然資產證券化在經濟實質上屬於一種融資活動,但從法律角度來看,它只是某項資產的轉讓,所以也不被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上進行反映。當然,資產證券化的過程非常繁瑣,並涉及大量的法律、外匯管理、會計處理等各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國實施起來難度較大。
5、創新金融工具或稱衍生金融工具:近幾年是創新金融工具大爆炸的時期,這些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掉期、掉期化、嵌入期權、復合期權、上限期權、下限期權、上下限期權等。由於環境的變化、競爭的加劇和對於風險進行控制的需要,使得金融工具創新的勢頭不減,並將持續下去。然而,會計准則的制定並未趕上金融工具創新的步伐,在目前階段按現行會計准則,運用創新金融工具所產生的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在財務報表中大都不能得到體現,而只是在報表附註中予以披露。因此,運用創新金融工具在某種程度上也能達到表外融資的目的。
G. 融資租賃屬於「影子銀行」嗎
融資租賃不屬於「影子銀行」,但現在有些融資租賃公司把租賃當信貸業務做,且租賃標的物側重於宏觀調控重點的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等范疇。若這類資產採用了直接融資的手段融資。那麼典型的「影子銀行」特性就顯露出來。因此有媒體把融資租賃算作「影子銀行」不能說業界被冤枉。
影子銀行的定義是:「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
國際上,歐美「影子銀行」主要圍繞證券化推動的金融創新工具,這些工具在中國的金融市場里多數不存在。且金融租賃、信託、銀行保理、銀行理財、小額貸款等業務完全處於銀監會的監管之下,與金融穩定理事會對影子銀行的定義不符,不能隨便扣「影子銀行」的帽子作為被整頓的對象。
「影子銀行」的特點不是做著與銀行相同的事情就是「影子銀行」。主要還是在資金來源與放款這兩方面和銀行吸收公眾存款與信貸極為相似,且不受銀監會的金融監管的變相攬存和變相貸款。信用等級低於銀行信貸,還不受國家宏觀控制的約束。因此受監管的金融機構願意與「影子銀行」合作來規避監管(所謂銀信合作)。
融資租賃是以融物的方式達到承租人融資的目的的一種新經濟的交易方式。通常情況下,為了項目安全,租賃公司是不給承租人資金。只有「出售回租」的方式,承租人才可以獲得資金。當這種把租賃當信貸做的業務成主流時,容易讓人聯想是做變相貸款的「影子銀行」。
融資租賃公司雖說具有代人借款、代人放款、代人采購、代人銷售、代人資產管理的經營特徵。貌似一個中介公司。但擁有物權和負債的地位與一般的中介有很大的區別。與「影子銀行」定義的那種「信用中介」完全不同。
融資租賃可以資產殼公司的資產為標的物,直接在市場上融資後購買物價做委託租賃。這種做法貌似吸存,實際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只要不是資金委託,與「影子銀行」應該無關。
「影子銀行」與金融監管有密切的關聯。因此要分析融資租賃是否屬於「影子銀行」,監管是個很重要的因素。若以監管劃分是否屬於「影子銀行」,那麼金融機構的融資租賃,尤其是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本身就與銀行為一體,受銀監會按銀行業監管。做了大量類信貸租賃,也不能說是「影子銀行」。
H. 資管業務、資金撮合業務、委託貸款的區別
在混業經營趨勢下,金融機構間的部分業務正在形成同質化競爭,如何以最高效率運作資產與資金,盤活存量 資產,優化資產配置結構,並能夠兼顧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等多維度,是大資管時代的核心競爭力,而資產證券化正是詮釋這種競爭的典型標准化工具。
數年以前,資產管理時代的概念已經被人提出。單就「 資產管理」字面意思而言,它可以源於眾多行業,如金融業、實業甚至經營性物業等。本文想討論的資產管理概念僅限於金融行業。
混業經營時代最佳競爭工具資產證券化
如果想討論金融業的資產管理背景,就不得不對金融業的現狀有一個概括性的描述。筆者願意嘗試著做如下描述:
我國絕對大多數銀行是國有資產,並已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為上市公司,資產規模迅速擴張,截至 2015 年底已達199.3萬億元人民幣。雖然銀行業的服務水平有所提高,服務手段有所增加,但仍面臨主營業務利差縮小及不良資產明顯增加的嚴峻挑戰。
與此同時,我國信託行業在資產管理的浪潮中快速發展,截至 2015 年底,信託行業資產規模已達16.3萬億元。源於資產隔離的天然優勢,4 年前,信託業已成為我國金融領域的第二大產業。信託公司無疑是金融資產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信託公司雖然有綜合金融服務的靈活性,但也常年面臨主營業務有所波動的考驗,在經歷了能源行業、礦產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的深度波動之後,信託行業也面臨消化不良資產的挑戰。
我國保險行業也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截至 2015 年底,資產規模已達12.4萬億元,是我國第三大金融產業。保險公司對中長期資產配置有行業偏好,但我國保險資金的聚集成本不高,行業投資成本卻偏高,致使該行業面臨投資標的要超低風險(如 AA+ 以上)、而投資收益還要較大幅度高出固定收益市場平均水平的挑戰。
我國證券行業在經歷了股票市場的數次大幅度波動後,已逐漸走向成熟,截至 2015 年末,證券行業資產規模已達 6.42 萬億元。在營業部手續費收入和投行業務收入增速放緩的同時,在證監會的積極推動下,證券公司已成為我國金融資產管理的後起之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15 年底,我國證券行業資產管理業務的總額已達11.89萬億元,並且有部分資產管理產品已在交易所上線發行,使資產管理的二級市場也有所活躍。
公募基金截至 2015 年底管理資產規模已達 8.37萬億元,其中貨幣型基金佔去半壁江山,達到 55%。從規模上看,公募基金行業是一個集中度非常高的行業,前五大基金公司——天弘基金、華夏基金、易方達、廣發基金和工銀瑞信的行業集中度達到 31%。
我國租賃公司分金融和非金融兩類,沒有金融牌照的租賃公司歸商務部主管,有金融牌照的租賃公司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歸銀監會主管。截至 2015 年底,我國金融租賃公司資產管理規模1.45萬億元,其通過為生產資料不足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融資融物服務,提高資產利用效率,也更多地涉足了資產管理業務的領域。
綜上所述,我國金融業雖然目前執行的是分業監管的原則,但各個金融行業都不約而同地投身於金融資產管理領域,甚至出現混業經營的苗頭,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資管」時代的緣由所在。
在混業經營的趨勢之下,金融機構之間的部分業務實質正在形成同質化競爭,在傳統業務收入不斷縮水的現狀下,如何以最高效率運作資產與資金,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資產配置結構,並能夠兼顧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等多維度,是各金融行業在大資管時代的核心競爭力,而資產證券化無疑正是詮釋這種競爭力的典型的標准化工具。
資產證券化 在我國主要指的是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委託人為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在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中,品種不斷豐富,例如工商企業貸款類資產證券化、住房抵押貸款支持的證券化、商業住房貸款證券化等產品均已成熟面市。還有一些專項類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例如:車貸資產證券化、租賃資產證券化、小額消費貸款資產證券化、信用卡資產證券化、單一鐵路專項資產證券化等。
我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從初次試點到多次擴大試點,至今已有10 余年的市場實踐。縱觀我國資產證券化發行市場概況,市場脈絡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2005 年至 2008 年為試點的第一階段。
由於是初創階段,因而市場參與機構不多,發行規模不大。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遭遇了三年半左右的停滯。
2012年5月至今為連續擴大試點階段,市場擴容急速提高,特別是 2015 年發行額創出 4056 億元的規模,是 2006 年同類發行規模的 47.6 倍,市場參與機構也擴大到102 家,市場環境趨於成熟。
信託公司的重要機遇和業務本源
可以肯定的是,資產證券化規模不斷擴大是未來金融市場化的必然方向。
首先,資產證券化是金融行業增加資產流動性的重要工具。
眾所周知,資產流動性,對於經濟各部門,尤其是金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銀行為例,銀行需要流動性滿足存款人提取現金、借款人正常貸款、在市場上支付到期債務。
而銀行佔比最大的資產是貸款,主要負債是存款。貸款即銀行信貸資產本身是缺乏流動性的,但預期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於是,其通過設立用於風險隔離的 SPV,讓這些貸款得以入池,再安排信用增級和信用評級予以實現結構化安排。最後,再通過承銷商在債券市場上發行並交易流通。通過這一系列運作,將非標准化、不具有流動性、但有未來穩定現金流的資產,變成了一個可交易、可流通的標准化證券。
資產證券化這一工具之於中小金融機構流動性釋放的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相比以大型政策性銀行或商業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而言,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壓力更大。尤其是金融租賃公司、央企財務公司、消費貸款公司等資產管理規模較小的機構,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能夠盤活存量,加快資產周轉,緩解流動性壓力,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其凈資本收益率,更使其可以應對金融市場波動帶來的多重不確定性,使抗風險能力得以提升。
其次,資產證券化是金融企業調整資產負債表的手段之一。
資產證券化之於信貸類金融資產擴張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金融機構的資產出表,從而緩解資本充足率壓力。例如,銀行資產不出表,按照中國現行的融資結構和經濟增長要求,每年發放貸款是要佔用銀行資本的,這意味著銀行需要不停地籌集資本。假設銀行不進行資產證券化,那麼銀行在自有資產負債表中閉環運作,只進不出,發放一筆貸款,貸款償還不到期,這部分資產永遠出不去,銀行就必須不斷進行資產補充,才能保持資本充足率比例不變,這也意味著銀行需要不停地「吃占」資本,才能維系其資產負債結構的平衡。
對於這一問題,有人提出銀行可以減少信貸規模,使結構重新平衡。但是,銀行如果減少信貸規模,就不能適應社會經濟增長的現實需求。也有人建議可以通過發行金融債的方式補充資本金。但是,金融債是誰在買走?還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同樣還是要佔用金融機構表內資本金。
由此可見,資產證券化作為一個可以表外融資的工具,對於調整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結構的重要戰略意義。對金融機構來說,通過信託公司設立 SPV,使得相應資產打包實現真實出售和資產隔離,就可以從其資產負債表上真正消失,從而實現表外化,使表內重新騰出信貸發放規模。銀行用發行證券化產品回籠的資金,再發放新的貸款,在總信貸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實現新增效益,同時提高了自己維護客戶的能力。
當然,資產證券化和其他一些藉助資產進行的融資一樣,不一定一開始就在報表上不體現,但出了表肯定就看不到了。最後,資產證券化是信託公司的重要機遇和業務本源。
信託公司相比於其他金融機構,擁有相對獨特的兩大業務優勢:一是依法規范徹底地實現受託資產的隔離;二是依據客戶需求,可以機智靈活地運用好受託資產。
這兩個優勢十分明確地告訴人們,資產證券化類業務是信託公司的本源業務。
資產證券化產品「標准化」的啟示資產證券化
針對市場上已公開發行的各類資產支持證券,我們可以對此類產品做一個標准化交易結構的梳理。
從圖 2 可以看出:信託公司在資產證券化業務的交易框架中起著核心作用。其一,信託公司處於交易結構的中心,在所有交易過程中,只有發起人和信託公司簽署《信託合同》,在該合同中,信託公司是乙方;而其他中介機構都與信託公司簽署《服務合同》,信託公司均是甲方。其二,面對主管機關,信託公司是撰寫申報文件的主體。其三,信託公司不僅是受託人,在受託資產隔離中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而且還是唯一向市場申請公開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人。
資產證券化業務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靠受託資產分級自我增信。信託公司通常以被隔離的資產作為證券化的基礎資產池,通過對現金流的拆分設計產品,以產品的安全性為標准進行結構分層,所以此類產品一般不需要第三方的增信擔保。
標准化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是公募的,如果把外延擴大,就會發現許多產品都有上述特點。只要是通過 SPV 實現資產隔離、並以被隔離的資產作為證券化的基礎、以現金流拆分和結構分層為手段設計產品,產品向客戶真實售出,這類產品都屬於資產證券化的范疇。公募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僅僅是提供了一個標准化的範本,或者說提供了一種啟示:凡是「資產隔離化 + 結構化」的產品模式都可以算作資產證券化的范疇。它們有公募和私募之分,有綜合和專項之分,有規模大小之分。
總而言之,資產證券化類的業務領域是非常寬泛的,而且這方面的創新機會也是非常多的。作為金融從業人員,尤其是在大資管時代背景下的金融從業人員,應當學會資產證券化式的思維方式,使該模式能夠更靈活地與客戶的綜合需求相結合,不斷創新,使業務越做越有生命力。
基於這樣的認識,中信信託從三年前就開始注重打造資產證券化的專業團隊,並努力在市場上獲取資產證券化業務機會,其成果是在銀行間市場連續三年占據了資產證券化業務量的領先地位 。
I. 請問資產融資指的是什麼
通常意義的公司融資方式有兩種: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而資產融資是區別於這兩者的第三種融資方式。這三種方式的區別可以大致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當你沒有錢時,你可以向人借錢,也可以請人出錢,或者變賣資產取得現金。對於前兩種融資方式,在資產負債表上所反映的是右側的活動。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反映了從銀行取得貸款、發行公司債券等債權性融資活動;「所有者權益」則反映了發行新股、配股等權益性融資活動。資產融資所要進行的是資產負債表左側所要進行的活動,是與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不同性質的融資方式。
資產融資作為一種信用活動,其償付的基礎來源於兩個方面,首先是資產直接可用性導致的重置價值;以及資產運用能夠獲得的未來收益的折現值。資產融資最初的運用主要依賴於有形資產本身的重置價值,隨著金融市場和技術的發展,資產融資的價值來源逐步由有形的資產重置價值(稱為第一類資產價值)向無形的預期收益折現價值(稱為第二類資產價值)拓展,比如某企業擁有汽車這一實物資產,它以前只能通過變賣汽車獲取資金,現在可以以汽車運營產生的現金流為基礎來融資。伴隨著這一思路的轉變,各種新的融資技術和方法層出不窮,如確保產生預期現金流的資產的獨立性和穩定性而發展的「風險隔離」技術;為確保預期現金流的可實現性而發展的「信用增強」技術,這些技術最後成為了此類融資的標准作法,推動資產融資進一步標准化為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作為資產融資的高級形態,帶來了整個融資技術的提高,「證券化你的夢想」成為了這一方式受到廣泛認可的一個佐證。資產融資的發展使得很多原先不能滿足的融資需求得到了滿足,原先被閑置的資產價值也被充分利用,對於整個社會而言無疑是效率的提高。
資產融資與股權和債權融資的優劣比較
資產融資作為一種與股權和債權不同的企業融資方式,並能夠獲得廣泛的認可,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以資產信用替代企業整體信用,有可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無論是股權融資還是債權融資,其依賴的都是對企業作為一個整體經營未來現金流的要求權,對這種要求權能否兌現的評價依賴於公司整體的經營的風險,而風險本身是多樣的,各種因素相互影響以及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准確評判企業的價值是不可能的,投資者通常會通過一定的折價來規避風險,這實際上提高了企業融資的成本。通過資產融資,對資產價值的評價相對容易,且有利於降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資產折價,所以以資產信用而不是企業整體信用來融資有可能降低融資成本。
其次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實現了企業資產價值的充分利用
資產融資的價值基礎不僅僅來源於資產的重置價值而且也來源於資產創造的未來預期收益的折現值。但是長期以來,對於資產的第二類價值來源並不認可,這實際上造成了資產價值的閑置,通過對第二類資產價值的重新認識,從而有可能為企業開辟一種新的融資途徑,即使對於那些不存在實體形態的資產,如專利權、經營權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融資,從而實現了企業資產價值的充分利用。
最後資產融資實現了表外融資,有利於優化企業的財務結構
資產融資不同於原有的資產運用方式,如抵押或質押融資等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不被體現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融資只反映為原有資產結構的變化,並不影響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項,這對於某些負債和股權融資受到限制的企業而言,表外融資無疑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融資渠道。
信託機制在資產融資中的重要作用
資產融資的關鍵在於通過表外融資,實現了風險的隔離,如果這些資產仍然放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企業面臨的各種經營風險都可能或多或少影響資產價值的實現,這對於以第二類資產價值來源作為償付基礎的資產融資來說風險是不可控和不容易計量的。
構建風險隔離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構造「真實銷售」的法律結構,實現資產由原公司向特殊目的公司的轉移,另外一種就是直接通過信託的方式實現資產的轉移,選擇何種方式主要取決於資產轉移的交易成本(稅務負擔和律師費用等)。
目前國內資產融資相關配套制度和法規並不完善,實現真實銷售難度太大,所以利用信託成為了資產融資「風險隔離」目的的主要方式。
信託機制在國內資產融資領域運用的回顧和展望
資產融資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方式,特別是隨著對第二類資產價值認識的深入而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對於融資渠道相對單一的中國企業而言,傳統的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的方式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不一定能夠滿足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發展資產融資,實現對資產價值的充分利用無疑是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的一種新的選擇。
但在實際的信託運用過程中,更多的是看重信託融資的渠道和較低的融資成本,而信託在資產融資中所具有的「風險隔離」作用並沒有發生效應,例如很多案例中,在信託期滿後引入了發行主體的回購承諾,這實際上破壞了表外融資的前提條件.當然這與現有資產擁有公司素質較高,風險隔離需求要求不強烈有關。
由於基於第二類資產價值的資產融資更多地依賴於預期現金流,信託增強措施是保證融資成功的另一個關鍵,信用增強主要通過外部增強和內部增強兩種方式。外部增強的方式實際上是用第三方的信用替代部分資產信用,如現有融資案例中多採用第三者擔保的方式,但應該看到外部信用資源是有限的,在國內目前還缺乏專門的獨立信用的增強機構下(此類融資獲取銀行和保險的信用增及可能性不大),最終很有可能轉化為對公司整體信用的依附,所以充分利用信託所具有的權益再構造的功能,達到信用的內部增強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式。通過確認優先/次級受益權,實現了對資產產生現金流的劃分,形成了不同收益和風險的匹配,優先受益權具有低風險低收益的特點,而次級受益權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具有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會選擇相應的風險產品,利用次級受益權人的資產為優先受益權人擔保,到達了內部信用增強的效果。在這方面已經有許多案例對此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隨著資產融資理念的進一步深化,以及信託產品在風險隔離和信用增強技術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利用信託促進企業融資渠道的拓展無疑具有廣闊的空間,這對於提升企業資產利用的效率無疑也是有利的。
參考中國招商投資網論壇資料
J. a輪融資是什麼意思啊
A輪融資也可以稱之為第一輪融資。一般在公司產品定型後,開始正常運作一段時間,擁有完整詳細的商業及盈利模式,在行業內擁有一定地位和口碑。但是公司可能依舊處於虧損狀態。資金來源一般是專業的風險投資機構(VC)。
融資的常見形式步驟
融資即是一個企業的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
一般情況順序為天使投資A輪(1輪)融資、B(2輪)融資、C(3輪)融資等。
總的來說按企業成長的周期分:
天使投資:種子期,可能只有一個概念什麼都沒開始,或者剛開始運營,還沒有出來產品,或者出來了產品卻沒有大規模開賣。此時澆澆水,種子會長大,你就是一個天使。
種子會長大,成長的過程之中還是有許多的風險,需要更多的呵護。
於是就有了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的名字,A輪之後就是B輪。
如果你願意還可以有C、D、E、F、G輪。當然,A、B、C、D、E的名字只是一個俗稱。
或者叫做第一輪、第二輪、第三輪
融資的特點
1)項目導向:不依賴項目的投資者或發起人的資信,而是項目產生的現金流和項目本身的資產價值。
2)有限追索:與傳統融資中的完全追索不同(即借款人未按期償還債務時債權人要求借款人用以除抵押資產之外的其他資產償還債務的權力),是有限追索,指在某個特定階段或規定范圍內對借款人追索
3)表外融資:安排為非公司負債,不會造成公司資產負債失衡,影響未來籌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