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江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市實施趕超戰略的第一年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化危機為趕超的契機,變挑戰為發展的機遇,一手抓發展、一手托民生,扎實工作,奮起趕超,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預計實現生產總值830億元,增長14.5%,各項經濟指標在全省排位全部擺脫後三進入中三,部分指標達到前三,實現了「三年翻番、五年進位」的頭年初勝,首戰告捷。
——固定資產投資實現趕超式進位。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9億元,增長43.9%,增幅由上年全省第十一位進到第一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647億元,增長46.1%,增幅列全省第二;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34億元,增長46%,占固投總量65.9%。
——工業經濟實現趕超式進位。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億元、利稅總額突破1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企業突破200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全部實現收復性進位,總量重歸全省第二;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16%,同比提高43個百分點,提高值居全省首位。中石化九江分公司為市本級納稅首次突破10億元。
——財政收入實現趕超式進位。財政總收入實現86.19億元,增長30.3%,總量位居全省第三,凈增20億元,相當於前兩年增量的總和,增速由上年的全省第十位進到第二位;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0.5億元,增長31.4%;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85.9%,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佔GDP比重達10.4%,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城市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城建力度空前加大,城建項目高效推進,城市框架拓展一倍。8個月內先後啟動三批次十大重點工程,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投入規模突破50億元,超過前五年的總和,經營性土地出讓收入超過前四年的總和,實現了城市建設投資總額、項目個數、建設速度、融資規模、土地收益、規費收繳 「六個超歷史」。中心城區「從甘棠湖、南湖時代走向八里湖時代」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重大項目實現歷史性突破。全年新引進、開工、竣工投產10億元以上的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46個。彭澤核電、十大電網、昌九城際等一大批能源交通項目密集建設;星火有機硅一體化、江銅鉛鋅冶煉等一大批產業龍頭項目快速推進;九江石化800—1000萬噸煉化一體化、九江電廠「上大壓小」等一批技改擴能項目取得重大突破,不僅有效拉動了當前經濟發展,更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攻堅實現歷史性突破。國有企業改革在全省率先突破,採取「建立政府融資平台、打捆企業資產融資、全面置換職工身份、處置資產還債重組」的辦法,全市126戶國有工業企業基本完成改制,安置職工7.7萬人,安置率達95.9%;市屬34戶國有工業企業全面完成職工身份置換,近3萬職工「三金」得到落實。市縣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綱要通過審批,積極爭搶建設用地指標3.5萬畝,居全省首位,保障了項目用地需求。城建規費實行聯審聯批、統一收繳,全年凈增1.7億元,增長245%。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城區「兩證」發放等歷史遺留問題,依法進行妥善處理,為2萬市民補發房屋產權證和土地使用證。鄱陽湖采砂禁采一年之後,以統一經營管理的方式進行保護性開采,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的高度統一。
——擴大開放成效顯著。實際利用外資5.2億美元,增長19.3%,總量全省第三,增幅由上年的十一位達到全省首位;新批外資項目172個,全省第一。全年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29個,實際進資138.6億元,省外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5個,實際進資70.8億元,均列全省前三位;外貿出口總額4.6億美元,增長75.4%,增幅由上年第九位前移至第二位。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全市民營企業完成稅收43.2億元,首次佔到財政「半壁江山」。
——籌資融資成效顯著。充分發揮投融資平台功能,廣泛開展政銀企對接,「想建設無錢搞建設、想幹事無錢干成事」的難題得到有效破解。全年市本級累計融資67.6億元,是上年的5倍;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514億元,增長45.7 %,比年初凈增161.3億元,是上年的兩倍多,增量和增幅居全省前列;12億元城投債券首獲發行;九江銀行資產總規模突破200億,一年內實現翻番;新增招商銀行、南昌銀行、江南證券等六家金融機構入駐九江,共青恆信小額貸款公司納入全省首批試點;九江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金融生態示範城市」。
——效能建設成效顯著。建立全省首家「民聲直通車」 自動化綜合平台,受理咨詢、建議和訴求5187件,辦結率達99.3%。嚴肅整治「官場」和市場,成效明顯。加大財政投資評審監管力度,核減預算資金近2億元。行政許可項目、投資項目涉及的審批事項、審批平均時限全部縮減35%以上,超額完成「三個縮減30%」的任務。獲得2009年度全省機關效能年活動績效考核第三名。
——縣域經濟加快趕超。在強工興城的同時,「三農」基礎地位繼續得到鞏固。糧食總產153.5萬噸,實現「六連增」;棉花總產9.1萬噸,湖口縣武山鎮百畝示範基地畝產籽棉1014斤,創造了長江、黃河流域兩大棉區的大面積單產新記錄;油菜總產全省第一,增長33.6%,創歷史新高。各縣(市、區)以「兩區」為主戰場,以項目為主抓手,爭先創優,奮起趕超,園區投入全面加大,縣城面貌顯著改觀,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全年完成縣級財政總收入65億元,對全市財政的貢獻率達75.5%;實現財政收入縣縣過2億,7個縣過5億,3個縣過6億;六個縣(區)財政總收入增幅超40%,湖口縣達到58%。
——人民生活加快改善。93件為民實事基本完成,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全面推進,「兩聲三亂」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明顯,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3元、增長10.2%,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20466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4819元,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居民儲蓄存款488.6億元,比年初增加102.2億元,增幅高出全省4.3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上年持平,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0.5億元,增長19%。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在經濟加快發展的同時,一批重大公共設施項目加快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特別是在改革和建設中,群眾利益得到較好維護,民求民盼得到較好解決,社會保持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全市上下呈現一幅國泰民安的景象。在全省社會治安群眾安全感測評中名列第三。
一年來,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緊扣趕超目標,實施趕超戰略,投身趕超實踐,加快趕超步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緊緊抓住工業總量不大、經濟實力不強的矛盾,強攻工業加快趕超。主要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著力幫企業、保運行。落實「兩降三促一優先」政策,開展幫辦證照、幫建設、幫招工、幫融資「四幫」服務,分期分批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積極組織政銀企對接,為30戶民營企業融資60億元,為409戶企業提供11.3億元貸款擔保,為10戶困難企業減免緩交稅費2500多萬元,兌現增值稅轉型等政策,為企業減、免、抵稅收10億元以上;設立「企業之聲」平台,辦結企業訴求195件,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更快發展。全年凈增規模以上企業116戶,工業用電量達45.2億度、增長20.7%,增幅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二是著力攻項目、強龍頭。以項目建設為總抓手,盯住大企業,主攻大項目,廣泛開展央企對接,推進一批重大企業追加投資、技改擴能、退城進園、做大做強。大力招商引資,一批大項目、大企業落戶九江。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88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9個;新竣工投產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4個。三是著力興產業、蓄優勢。依託沿長江、沿昌九和產業基礎優勢,延展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群。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紡織服裝、電力能源、汽車船舶等優勢產業不斷壯大,新型能源、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加快成長,全市已形成3個國家級、10個省級產業基地,多點支撐、多極發展漸成體系。四是著力攻園區、建平台。按一級准政府的體制加強工業園區管理,投入23.3億元,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開發面積達55.4平方公里,增長44%;園區新增落戶企業118戶,規模以上工業總量佔全市的77.4%,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93.3%;園區經濟在全省的位次前移,湖口工業園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成為全市第二個超百億園區,九江經濟開發區進入全省「十強園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取得新進展。五是著力抓減排、降能耗。積極推進污染減排、污染治理工程,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0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6%,均控制在省定指標之內。
(二)牢牢把握興城改變面貌、城建撬動發展的杠桿,振興城市加快趕超。主要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全力以赴建設新城。按照市委構建「大九江」的要求,完善了城市總體規劃,完成了八里湖新區控制性詳規修編,啟動編制八里湖新區四個重點區域的修建性詳規。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為重點,全力推進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八里湖新區,拉開城市走向「八里湖時代」的序幕。長虹西大道、八里湖環湖二路建成通車;十里河(濂溪河)綜合整治、八里湖大道、環湖一路、濂溪大道、體育中心等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八里湖新區學校、新區醫院、興城大道及體育中心配套路網、賽城湖公園、八里湖跨湖大橋引道、第二生活垃圾處理場等工程開工建設。二是統籌兼顧提升老城。完成大中路西段、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修復規劃編制,整修和完善了「兩湖」周邊設施;實施了揚子巷、花園畈等片區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潯陽東路地下人防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農貿市場、公廁和垃圾中轉台。三是著力破解資金難題。更新城市經營理念,優化城市經營模式,高度壟斷土地一級市場,變「賣地籌資」為「儲地融資」;變「先賣地後做環境」為「先做環境後賣地」,加大閑置用地清理力度,清收土地8000畝,新增土地融資35.6億元,實現土地出讓收入34.7億元,保障了城建資金需求,探索出「以城養城、以城建城」的新路子。四是扎實有效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加大執法力度,先後開展「兩聲三亂」、佔道亭棚、戶外廣告等綜合整治,積極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榮獲「中國最佳管理城市」稱號。五是加快推進城鎮建設。各縣(市、區)把興城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城鎮建設,縣城框架加快拓展,縣城功能不斷完善,縣城面貌發生明顯變化。九江縣港口街鎮、廬山區新港鎮等一批重點集鎮加快建設。
(三)全面樹立項目主導發展、投資決定增長的理念,主攻項目加快趕超。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積極向上爭取並配合推進一批能源、交通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刺激增長的政策機遇,積極爭資爭項,全力配合推進。長嶺、大嶺風電等項目建成投運;武九鐵路改造、九瑞高速、彭湖高速、長江二橋、彭澤核電、西氣東輸、柯龍線改造等項目有序推進;32個重大項目列為省重點工程,佔全省的1/5,全年完成投資118億元。二是積極對外招引並強力推進一批工業產業項目。抓住產業轉移機遇,精心組織香港、北京等地集中招商活動,積極參與世界低碳經濟大會、贛台經貿合作研討會、中國「五會」等招商活動,開放對接成效明顯。投資50億元的湖口粒狀合金等項目簽約;投資80億元的星火有機硅、投資50億元的江銅鉛鋅冶煉等項目開工建設;九鋼150萬噸板材、巨石30萬噸玻纖、諾貝爾陶瓷、龍達化纖一期、旭陽雷迪多晶硅、塑麗龍紡織等項目竣工投產。三是積極加大投入並加快推進一批民生和社會事業項目。在推進十里河綜合整治、八里湖新區學校、新區醫院等重大項目的同時,啟動建設市兒童福利院,加快推進市特教學校康復樓、市科技中專新校區、市中醫院南院、市婦幼保健院大樓和縣區老年公寓建設,建成潯陽區三里小學、廬山區怡康小學。
(四)切實鞏固「三農」基礎地位不動搖,夯實基礎加快趕超。主要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農業產業建設。建立糧棉油萬畝示範片26個,培育種養大戶5200戶。新增標准化生產基地94個,標准化種養面積達到178.8萬畝。新增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9個、有機綠色食品品牌47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350家,入社農民2.6萬人。二是推進農業項目建設。引進30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87個,實際進資17.7億元。全市233家規模以上農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元,增長13%。三是推進農村基礎建設。建成1510公里農村水泥路,全市行政村通暢率97%,通達率100%。推進改渡建橋45座,完成50座小(二)型以上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改造中低產田10萬畝。建設1135個新村點,新農村建設繼續保持全省先進水平。四是推進農村社會事業建設。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發放農業各項補貼2.9億元;補貼汽車、摩托車、家電下鄉17萬台(件),資金8200萬元;新建和改造1000家「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連鎖農家店;整村推進357個重點村扶貧開發,完成深山區移民搬遷4799人;發放庫區移民後期扶持補助2億元;農場稅費改革基本完成,林權配套改革深入推進。扶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近50萬春節期間返鄉農民工實現再就業,3700人實現了自主創業。
(五)十分注重把潛在的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發展,挖潛揚優加快趕超。主要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發揮旅遊資源優勢。旅遊各項經濟指標的總量均列全省第一,全年接待境內外遊客突破1500萬人次,增長16%,旅遊總收入突破100億元,增長20%。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全省首條旅遊高速(永武高速)開工建設,中信集團投資 120億元的廬山西海開發建設項目簽約。設立旅遊促銷基金,舉辦首屆中國廬山世界名山大會,九江被評為「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城市」。二是注重發揮沿江優勢。城東、城西等沿江六大板塊的臨港產業加快發展,全年新開工項目37個,新投產項目19個;啟動建設九碼快速通道,積極推進九江電子口岸納入全省建設重點,全力爭取城西港區第七類廢棄物轉關獲得批准,成功實現九江港與南昌港「兩港兩航」戰略合作,集裝箱首破10萬標箱,九江港區域性中轉港的地位開始凸顯。三是注重發揮鄱陽湖生態優勢。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啟動建設環湖景觀林帶,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綠化9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40.6萬畝,11個縣級污水處理廠基本建成投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保持全省領先;積極發展新型清潔能源,全市風電總裝機達8.4萬千瓦,華航太陽能、中輝特光伏等一批新型能源項目加快推進。四是注重發揮共青城獨特優勢。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給足發展條件,加大支持力度,推進共青城與德安相向發展,共青城全國青年創業基地成功授牌,園區設施逐步完善,金淞電器、啟維光伏、中芬數字生態城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開工。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高位增長,實際利用外資實現100%以上增幅,注意力經濟開始顯現效益。
(六)始終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托民生的原則,發展為民加快趕超。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就業創業水平。新增城鎮就業7.9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0.9萬人,新增小額擔保貸款4.4億元,新增個體戶2.6萬戶、私營企業2800戶。免費培訓9.2萬農村勞動力,免費進行技能和創業培訓6.6萬人,扶助就業創業工作居全省首位。二是提升社會救助水平。城鄉低保對象補助標准月人均補差分別達到180.3元、78.8元。農村五保戶供養標准年人均提高60元。上世紀六十年代精簡下放老職工救濟金城鄉月人均補助分別達到200元、160元,城鎮「三無」特困群眾供養標准月人均提高到300元。救助家庭困難學生4.2萬人。對因突發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難的群眾實行臨時救助。建立因自然災害死亡人員撫慰金制度。為2.6萬名殘疾人免費提供康復服務。推進「光明·微笑」工程,完成白內障復明手術1.2萬例、唇齶裂修復手術623例。三是提升各項保障水平。全市新建廉租房5300套、26.5萬平方米,為1.4萬戶發放租賃補貼;中心城區新建經濟適用房898套、為700戶發放貨幣補貼;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476戶。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77.9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86.6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34.3萬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增參保人數9.1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65.1萬人;在校大學生全部納入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范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到331.3萬人,統籌基金使用率達98.8%。大病醫療救助水平進一步提高。改擴建42所農村敬老院和3所福利中心;開展了居家養老試點工作。對離任老村支書、村主任給予生活補貼,對「三院」中符合條件的工作人員以及居委會工作人員給予工作補貼。
(七)大力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統籌協調加快趕超。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促進教、科、文、衛、體等事業加快發展。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進一步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率仍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級重點中學8所,新擴建農村中小學校舍8萬平方米;高等教育加快發展,九江學院在柬埔寨創設孔子學院,九江職業大學、九江職業技術學院、江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爭取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62項,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申請專利400件、授權180件。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沒有發生重大疫情的暴發流行和死亡病例;新增4所醫院獲「三甲」稱號。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83‰。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事業穩步發展,文物保護不斷加強,新建農家書屋228家。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進一步發展。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啟動建設全省首家留學人員創業園。九江軍轉安置工作獲國務院表彰。二是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全面推進安全生產「三項活動」,各類傷亡事故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5.4%和7.6%,安全生產總體形勢保持穩定。堅持領導定期接訪、幹部下訪、矛盾排查調處制度,開展「信訪積案化解年」活動,信訪工作得到加強。強化治安防控體系,加強110快速反應機制建設,加大巡邏執勤力度,開展「打黑除惡治霸」專項行動,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保持了社會和諧穩定。三是統籌推進統計、審計、編制、人防、地震、氣象、水文、海關、檢驗檢疫、質監、信息化、應急管理、民族宗教、煙草專賣、檔案、地方誌、民兵預備役、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紅十字和慈善等事業協調發展。
(八)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動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效能加快趕超。主要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強化責任意識。始終堅持對黨負責、為人民服務,以是否有利於事業發展、是否有利於人民幸福來衡量工作的成效,在最大的范圍傾聽民聲,盡最大的力量改善民生,盡最大的努力解除民憂。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 270件、政協提案442件,辦結率均達100%。二是強化團隊效能。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有效配置政府工作力量,充分放手放權,實行權責統一,分工到人,分管到位,各盡其責,各用其力,形成了分管市長前線打主攻、常務市長一線作協調、市長全線擔責作保障的「三條線」工作格局,政府班子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協調性有效提高。三是強化推進機制。為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扎實有效,年初將政府主要工作分解成「六張作業單」,按職能分工,全方位、全戰線推進:即省對市縣的考核情況,市政府工作報告任務完成情況,重點工程和項目推進情況,93件民生實事完成情況,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市政府「民聲直通車」和「企業之聲」等訴求辦理情況,部門招商引資和爭先進位情況。實行一季一調度,半年一考核,年終交總帳,形成了高效的台帳式推進機制。四是強化服務舉措。按照「有請必示,有求必應,有難必幫,有急必救」的原則,採取強化考核、下放權力、理順體制、現場辦公等措施,激勵縣區爭先創優,增強縣區發展活力,幫助縣區破解難題,服務縣區加快發展。五是強化廉政建設。全面落實黨風廉政責任制,完善行政監督體系,推進「廉政陽光工程」和「四中心一平台」建設,推行財政票據電子化管理和公務卡制度改革試點,開展「小金庫」、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等專項治理工作,促進公共資源陽光交易、重大事項陽光決策、公共財政陽光運行、公共權力陽光監督。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實現了公務用車、會議經費、公務接待費及黨政機關出國(境)經費「零增長」。(有刪節)
2. 2022年地方投融資平台的三個重心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是指地方政府為了融資用於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所組建的城市建設投資公司(通常簡稱城投公司)、城建開發公司、城建資產經營公司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地方政府所劃撥的土地等資產組建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大致可以達到融資標準的公司,必要時再輔之以財政補貼等作為還款承諾,重點將融入的資金投入市政建設、公用事業等項目之中。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公司是各地方開展投資建設活動的重要主體,也是地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公共領域盤活存量資產、資源和資本的重要載體。然而,很多地方投融資平台公司也出現了諸如政企責權利關系不明確、戰略定位不清晰、投資邊界范圍不清晰、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債務規模膨脹等突出問題。
地方投融平台政策全景梳理
1. 2014年9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要求按照疏堵結合、分清責任、規范管理、防範風險、穩步推進的原則,明確劃清政府與企業界限,地方政府舉債應採取政府債券方式,同時推廣使用政府與 社會 資本合作模式。
2. 2017年4月26日,財政部聯合發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出台《關於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財預〔2017〕50號),要求全面組織開展地方政府融資擔保清理整改工作,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釐清政府債務和非政府債務的邊界,避免形成新的政府性債務;地方政府不得將公益性資產、儲備土地注入融資平台公司,不得承諾將儲備土地預期出讓收入作為融資平台公司償債資金來源,不得利用政府性資源干預金融機構正常經營行為。
3. 2017年5月28日,財政部出台《關於堅決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融資的通知》(財預[2017]87號),要求嚴禁將建設工程與服務打包作為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政府購買服務要堅持先有預算、後購買服務,所需資金應當在既有年度預算中統籌考慮,不得把政府購買服務作為增加預算單位財政支出的依據。
4. 2019年4月28日,財政部辦公廳出台《財政部辦公廳關於梳理PPP項目增加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情況的通知》(財辦金[2019]40號),要求對於增加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PPP項目,應當中止實施或轉為其他合法合規方式繼續實施,若繼續實施應當按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管理有關規定妥善整改並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工作。對增加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項目,省級財政部門應主動從項目庫中清退。對已納入政府性債務監測平台但認定存在爭議的項目,項目所屬本級財政部門應當組織開展項目合規性論證。
5. 2021年7月9日,銀保監會出台《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防範化解工作的指導意見》(銀保監發[2021]15號),再次提及不得以任何形式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要求提供融資前應查詢財政部融資平台公司債務及中長期支出事項監測平台,對承擔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客戶,還應遵守:不得新提供流動資金貸款或流動資金貸款性質的融資;不得為其參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提供配套融資。但同時也留了個政策窗口:對確因經營需要且符合項目融資要求的,報本級人民政府書面審核確認。
2022年地方城投平台發展的三個重心
一、明確發展地方投融資平台的戰略發展定位
城投平台應該貫徹中央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決策部署,堅持政府特殊目的載體(SPV)和特定行業領域功能性國有企業的發展定位,堅持公益類國有企業的根本宗旨,堅持「投資邊界不越位、投資目的不營利、投資機會不擠出 社會 資本」的基本原則,積極穩妥推進地方投融資平台公司市場化轉型發展,比如轉型為城市綜合服務商、產業園區綜合運營商或特定行業領域投資運營商等,進行市場化轉型發展的 探索 。明確戰略定位,明晰規劃方向。
二、界定投資邊界范圍
進一步明確投融資平台公司的投資邊界范圍,原則上投融資平台公司的投資邊界不得超出公共領域,且不得超出公共領域的政府投資事權范圍,更不得擠出 社會 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的投資機會。投融資平台公司應側重於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重點投資於地方有一定經營收入且對 社會 資本吸引力不足的准經營性項目,原則上不得投資於純公益性項目或非經營性項目,從而從源頭上防範政府隱性債務。對於確有必要投融資平台公司投資參與的非經營性項目,要事先制定合法合規的參與機制,包括明確政府給予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或運營補貼資金的方式及其前提條件。
三、健全企業管理制度
貫徹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要求,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加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行外部獨立董事制度,引入職業經理人。著力提高投融資平台公司的科學管理水平,建立投資決策委員會和戰略咨詢委員會,健全投融資決策機制,完善投融資風險防控機制,完善績效考核和薪酬體系,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強化對投融資平台公司的外部監督,建立健全投融資平台公司重大投資經營活動向政府發改、國資、財政和審計等有關部門的事前報告制度;積極引入 社會 監督機制,健全投融資平台公司的信息公開制度,提高財務和債務的透明度,走可持續融資和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者:何濱 ,北大縱橫特聘合夥人
3. 淺談如何進一步發揮政府城建平台投融資功能
這些服務於地方政府這幾年全國各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量日益加大,並且有一城市建設投融資的平台,為各地城市基礎設施的開發和建設,完成了種互相攀比、愈演愈烈之勢。各地政府結合未來的「十一五」規劃,均大量的融資,對各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提升本地城市形象等方提出了大強度的城市建設投資計劃,繪制的城市建設藍圖也非常宏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偉,因此,對各地城建平台而言,未來的融資壓力可想而知。我們相信,與此同時,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和我國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變化,這各地城建投融資平台都在想方設法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尋些平台積極創新融資方式、勇於探索融資渠道、大膽進行市場化的改找融資突破口,但是如果不能在城投公司的定位和運作,在城建平台革實踐,創造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可借鑒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投融資機制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面對未來更加繁重的融資任務,的先進經驗。像通過土地出讓和運作籌資方式;市政公用項目如公將難以完成,而要擔負起政府下達的融資目標將成為一句空話。交、燃氣、污水、自來水、垃圾處理等的BOT、TOT以及產權和股權轉4、國資經營和管理的壓力增大讓融資;此外還有城建資產的資產證券化(ABS)融資方式等,都在全各城建平台作為政府的投融資平台和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的平國范圍內產生了積極的反響。台,不僅承擔代替地方政府融資的責任,還承擔著龐大的城建國有資然則,作為跟隨和推動市場經濟改革的產物,面對當前政府城建產在市場競爭中保值、增值的經營管理壓力。這也對城建平台的經營投融資平台的運作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如何進一步發揮城建平管理水平和投融資運作能力提出了挑戰,也將對各地城建國有資產台投融資功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可持續經營和良性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一、困擾城建平台發揮投融資功能的幾個問題二、影響城建平台投融資功能發揮的內在問題據我們調查了解,目前政府城建投融資平台的運作主要存在以以上這些矛盾和困難的出現,我們認為全國各地的政府投融資下幾方面困擾:平台或多或少存在。它表現的是作為具有政府和企業雙重性質的、國1、資產負債率偏高有資產經營管理平台和投融資平台,客觀上存在著在公司定位、管理據調查,目前絕大部分政府城建平台的資產負債率都在70%以體制、運作方式、多元化投融資格局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先天不上,這種資產負債結構,一方面使這些企業承擔了較高的財務費用,足。目前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徹底到位,有效的政府投融資體另一方面也影響了他們為政府項目所進行的進一步融資,同時企業制和國有資產運行管理機制尚未形成,因此,這些矛盾和困難需要在在推動多元化的融資創新方面也難以發揮作用。更長的時間內、更深的層次上不斷完善和解決。2、財務風險較大三、城建平台進一步發揮投融資功能的幾點建議由於所有的政府城建平台都承擔了大量的政府公益性的建設項對此,我們對在目前形勢下,如何進一步發揮好各地城建平台的目,往往投資量大、效益產出慢。因此這些企業的資金運行經常是捉投融資功能,提出如下建議:襟見肘,基本處於「借新債還老債」的狀態下。1、在完善投融資體制方面,要領導重視,健全組織這些城建平台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主要體現在資金流轉風險、要在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上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就應當立足於償債風險和有效資產不斷縮水的風險上。只是反映出的情況有所不政府這個層面,要打破行業界限、部門界限,拋棄小團體的利益,共同同。(1)資金流轉風險,它基本出現在那些沒有穩定的利潤來源、高投做好城市建設這個大文章,實現城建融資渠道上的開拓創新。政府應資、高負債、低投資回報的情況下,受企業資產質量和運營效率影響當象重視國有企業改革那樣,重視城建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和城建平較大。(2)償債風險,主要是由於負債結構的影響,導致按期償還銀行台的資本運作。本息出現困難,往往是「拆東牆補西牆」,且受金融貨幣政策的剛性制我們建議,各地可以成立一個象各地改革辦那樣的、超脫於政府約和影響非常大,尤其是資金供給不足,負責結構不合理的企業。(3)部門的市一級的聯席機構,負責領導城建投融資體制改革,對政府重有效資產不斷縮水的風險,是指企業當每年的資金收入不夠償還銀大項目的投資和融資進行協調和推進,並負責投融資創新工作,以提行利息情況下,不斷用平台的有效資產填補缺口,導致企業的有效資高整個地區的城市資產和城市資源的運作效率。產不斷縮水的情況。2、在資源利用方面,要統籌規劃,集中利用的那部分責任,對被審計對象來說只是間接責任。度。積極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評估活動,對全面提升內審工作的(三)、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內審工作質質量將起到促進作用。量,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按照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的要求對內總之,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校長審人員進行審計工作規范的培訓,制定一套統一的內審工作的具體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還會出現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需要在以後的操作指南,以此作為指導內審人員開展內審工作的依據。如審計工作實踐中不斷地去總結、探索、完善。為了不斷完善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流程、審計文書格式、審計案卷的歸集整理等方面,從而進一步提高濟責任審計,內審人員應該認真學習和借鑒審計工作的新理論,堅持審計工作的質量,防範審計風險。與時俱進,積極創新,要牢固樹立「服務經濟,服務教育」的新觀念,強(四)、內審部門應積極利用各種不同形式的評估活動,充分發揮化依法審計意識,學習教育審計工作中的先進經驗,探索和運用先進「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積極作用。考評活動不僅使內審部門在迎評的審計觀念、技術方法,不斷激發創新意識,營造創新氛圍,提高教育中促改促建,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領導對內審工作的重視程內審工作的質量和效率。22城市建設2009年總第41期
4. 建投公司的年終工作總結
關於建投公司的年終工作總結
(一)明確思路
1、明確建投公司投融資的主體地位。建投公司是阜陽市政府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深化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批准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有獨資企業,也是市政府利用組織優勢,調控、整合城市資源,加大投資力度,完善城市功能的操作平台。其主要宗旨是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創新市場融資方式,將政府行為變為企業運作。建投公司的設立,使「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司經營」的新機制、新理念有了明確的載體。
2、明確建投公司政府性投資項目的實施主體地位。為加強開行貸款資金管理,強化項目決策,必須首先從機制上進行完善和規范。為此,市政府專門成立政府性投資項目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投資委),作為決策機構,對政府性投資項目進行決策指導。投資委下設投資辦作為承上啟下的中間機構,直接領導、督促建投公司及時把投資委的決策貫徹落實,具體實施。形成了宏觀(投資委)、中觀(投資辦)、微觀(建投公司)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確立了建投公司政府性投資項目的實施主體地位。
3、明確建投公司的主要職能和任務。建投公司作為我市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融資運作主體,從設立之初,就明確了職能和任務:一是融資,依託政府有效資產,按市場化運作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滿足城市建設資金需求;是投資,投資重點是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公共設施(政府性投資項目),同時選擇有全局帶動性和有較高收益的項目進行投資,增加收益,壯大實力;三是還貸,建立債務償還機制,高效運作城市資產,促進城市建設資金的良性循環和土地資本的不斷增值,確保債務按期償還。
4、明確工作思路。在明確定位、職責和任務的基礎上,建投公司明確了2011年的工作思路:服從服務於阜陽經濟發展的大局,以建立科學、規范、高效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為重點,全方位打造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抓好項目建設,規范資金管理,積極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增強公司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實現公司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二)完善機制
1、完善規章制度。進入實質性運轉以後,為開好局、起好步,切實做到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確保開行貸款的政策安全和資金安全,建投公司參照外地經驗,結合我市實際,先後制定了《阜陽市政府性投資項目管理辦法》、《阜陽市政府性投資項目資金管理辦法》、《阜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府性投資項目資金管理辦法》、《阜陽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徵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等12個規范性文件和實施細則。規章制度的完善和建立,為開行貸款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據。
2、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完善運行機制是建投公司強化內部管理,規范公司行為的重要環節。為此,公司從實際工作需要出發,經多次討論、醞釀,先後制定了《阜陽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管理大綱》、《阜陽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各部門工作職責》、《阜陽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廉政建設規定》等24個基本管理制度(已編纂成《文件匯編》),明確了內部分工和職責 ,建立了上傳下達、政令暢通、團結協作、規范有序的工作秩序。此外,公司還把企業文化建設、廉政警示教育和加強法制學習等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強化了內部管理,增強了責任意識,使團結協作、愛崗敬業成為員工的自覺行動,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三)規范運作
1、規范項目工程招投標。招投標是項目建設的關鍵環節。今年以來,建投公司嚴格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依照有關法律程序和規定,積極推進招投標工作:一是在首次運作開行貸款項目的招投標過程中,在全市范圍內公開招標選擇招標代理機構和預算編制機構,同時組織現場勘察和招標文件答疑,採取弱化標底、合理低價中標的方式,使項目工程平均中標價比預算價降低20%;是在對潁州路人行道改造標段和阜臨路道路改造的6、7標段,採取了國家最新推行的工程量清單報價方式招投標,開創了阜城工程量清單報價招投標先河;三是在南城河拆遷過程中,公司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認真進行拆遷評估,制定拆遷方案,並向拆遷管理部門提交了頒發拆遷許可證所要求的全部要件,如期舉行了拆遷聽證會,此舉首開我市城市公益事業行政許可聽證會記錄。
2、規范項目實施和資金管理。為確保開行貸款項目順利推進,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投公司相應制定了《阜陽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政府性投資項目實施細則》、《阜陽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項目運作流程》、《阜陽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政府性投資項目資金撥付程序》等一系列項目實施和資金管理細則,規定了嚴格的項目操作和資金撥付程序,保證了開行貸款項目實施和資金規范使用。
3、規范人員招聘程序。根據市政府有關會議決定和市領導有關指示精神,建投公司會同人事部門制定嚴格周密的人員招聘方案,在市紀檢等部門的`監督下,對參加應聘人員的資格進行了嚴格審查;精心組織筆試和面試,最後對擬錄用人員進行了公示。經過嚴格把關,層層篩選,最後經批准公司錄用了五名專業技術人員,為公司今後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四)抓住重點
1、精心組織開行貸款的簽約儀式。根據投資委6月19日會議精神,為做好開行貸款簽約儀式的籌備工作,建投公司在有關部門大力配合、支持下,對簽約活動所涉及到的儀式議程、領導講話、致辭、現場新聞采訪、答記者問等一系列事項進行了精心策劃。由於准備充分,運作有序,開行與阜陽市政府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簽約儀式於7月10日在我市開發區隆重舉行,並取得圓滿成功。
2、推進項目建設。受國家土地政策調整影響,今年我市開行貸款項目擬新建道路徵用土地報批暫無法落實,為此,建投公司及時調整投資計劃,提早實施具備開工條件的老城區道路和人行道改造工程。潁州路、文峰路、清河路、潁河路四條道路的人行道改造已全面展開;青年路道路及管網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已經完成,春節後即可著手實施;南城河綜合治理一期拆遷工作,經多方協調,正穩步推進,現已完成50餘戶的拆遷,占應拆遷戶數的58.8%。
(五)搞好協調
加強與各職能部門的協調配合,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開行貸款項目運作過程中涉及方方面面,必須搞好協調配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建投公司積極和建委、土地、房產、規劃和轄區政府等部門加強協調,統一步調,形成合力,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情況,主動和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從而保證了項目建設順利實施。
(六)加強監督
1、成立監督機構,加強項目招投標監督。為貫徹落實市政府第37次常務會議精神,確保對項目實施和資金管理進行有效監督,建投公司成立了審計監督室,並從市監察、審計部門抽派專人辦公。審計監督室根據工作需要,制定了《阜陽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審計監督管理辦法》和《審計監督室工作意見》,對工程建設程序、建設資金使用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規定,使監督工作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確保監督到位。工程項目招投標監督管理,是實行陽光操作的關鍵環節。審計監督室積極參與開行貸款項目招投標過程中招標文件的制定和審核、投標單位的資格審查和評標定標工作,對招投標工作進行全過程監督,保證整個招投標過程公開透明。
2、發揮監事會的監督職能。為了加強對公司資產運營的監督管理,健全公司監督機制,監事會制定了《阜陽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監事會議事規則(試行)》,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財政部門的有關規定,以財務監督為核心,對公司的財務會計活動及公司負責人的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督,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存在問題
2011年建投公司上下凝心聚力,開拓進取,取得了一系列融資成果,穩步推進項目建設,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市投資辦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償債機制尚未有效建立。根據市人大有關決議和市政府有關規定,償債機制的許多政策已經制定,但尚未得到很好落實,這種狀況發展下去,勢必影響開行貸款的本息償還。
(二)部門關系尚待理順。城市基礎設施開行貸款項目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積極配合才能保證項目順利推進。從前期工作情況看,部門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理順。
(三)項目資本金沒有完全到位。按照我市2011年工程建設用款計劃和與開行簽訂的借款合同,明年將到位貸款資金3.9億元。根據有關合同約定,我市需按比例配套項目資本金約1.95億元,而現在項目資本金尚有很大資金缺口,如不能得到解決,勢必影響開行貸款及時提取使用,加大財務成本。
(四)內部運行機制尚待完善、落實。公司的內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建立,中長期發展戰略尚未制定,公司經營運作尚未開始,這些問題將影響和制約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讓我們振奮精神,堅定信心,以奮發有為的良好精神狀態和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正視、克服、解決公司起步階段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理清工作思路,推進項目建設,強化資金管理,完善運作機制,提高競爭實力,為全面出色完成2011年既定的工作目標而努力奮斗。
;5. 北京召開重點項目融資工作會
2023年北京市重點項目融資工作會發布116個有融資需求的重點項目,近期資金需求約541億元。其中北京市級重點工程項目49個,近期資金需求約405億元,包括中關村東升科技總部園、軌道交通12號線、環球影城北綜合交通樞紐等。
2022年累計推介項目226個 已全部實現對接
近年來,北京市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搭建完善全市重點項目融資對接平台機制,深化政銀企合作,滾動推出重點融資需求項目清單,推動重點項目建設資金落地,平台功能不斷拓展,作用改滾閉不斷提升,有力支持了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建設。
2022年,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充分發揮重點項目融資對接平台機製作用,圍繞全市「3個100」重點工程項目,及北京城市副中心、京西等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組織召開多場對接會,累計推介項目226個。同時,加強融資對接跟蹤服務,積極發揮重點項目投資調度、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協調等工作機製作用,對融資對接中重點項目前期手續辦理等問題協調服務,推動信貸資金加快投放。
各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積極支持,226個推介項目已全部實現對接,全年簽訂合同約637億元、累計投放資金約204億元,對支持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平谷線)、安定循環經濟園、豐台河西再生水廠二期工程項目等基礎設施項目,安貞東方醫院、北京工人體育場改造復建、樊家村危改6號地項目保障備巧性租賃住房等民生改善項目,新國展二期、無人機組裝車間及配套設施項目(一期)、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1813-L25地塊等科技創新及高精尖產業項目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首都重核裂點項目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北京發布2023年重點項目近期融資需求情況
此次會議發布了有融資需求的重點項目共116個、近期資金需求約541億元。其中,市重點工程項目49個、近期資金需求約405億元,包括中關村東升科技總部園、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高性能固態鋰電池量產基地等26個科技創新及高精尖產業項目,軌道交通12號線、環球影城北綜合交通樞紐、霍營綜合交通樞紐及一體化工程等16個基礎設施項目,南大街及周邊片區騰退保護更新、平谷區興谷新消費綜合體、醫物園養老項目等7個民生改善項目;區級項目67個、近期資金需求約136億元,包括北苑家園中心等7個前期項目,再生醫學產業園等39個新開項目,新首鋼國際人才社區(核心區南區)等21個續建項目。
與會各金融機構表示,將深度融入北京「五子」和新發展格局,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提升信貸資源儲備、擴大信貸資金投放,全力以赴完成各項目標,高質量支持「3個100」重點工程項目、城市更新、高精尖產業布局、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等重點領域建設,為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金融力量。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將進一步完善融資對接機制,在融資內容、方式和頻次上加大力度,做到聚焦重點、創新形式、突出服務、提升效果,持續推進融資對接往深里走、往實里走。
一是完善機制,提升質效。開展全鏈條、全方位、全流程的融資對接,建立重點項目發現機制、培育機制、協調機制和落實機制;與「服務包」工作聯動,聯合金融機構為重點項目融資融智;加強要素保障和協調服務,進一步提升對接質效。
二是聚焦重點,精準對接。以項目為抓手,聚焦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城市副中心、城南、京西等重點區域,圍繞「3個100」重點工程項目、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助企紓困等,多渠道、多領域徵集有融資需求的項目,滾動發布項目清單,方便金融機構精準對接。
三是創新形式,提升服務。通過政策解讀、交流座談、實地調研、案例分享等多種形式,線上線下互動,走進園區、走近企業,積極謀劃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兩業融合、專精特新、城市更新等不同主題專場融資對接活動,加強重點項目資金支持,推進首都高質量發展。
6. 央行定調下半年工作:保持房地產信貸融資渠道穩定
每年這個時候,央行都會對下半年工作重點作出部署,其中對於貨幣信貸政策、房地產市場最新定調總是備受關注。
8月1日,央行召開2022年下半年工作會議。在部署下半年工作計劃時,央行指出,要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穩妥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保持房地產信貸、債券等融資渠道穩定,加快探索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等。
央行在部署2021年下半年工作重點時,對於貨幣政策及房地產相關表述則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
變化背後是當前經濟運行依然面臨消費修復較緩、房地產下行等問題,經濟復甦基礎並不穩固,還需要貨幣信貸政策提供更大支持。這與7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於房地產定調是一致的。
中指院數據顯示,7月份,一線城市新房成交量環比下跌12.9%,同比下跌5.9%;二線代表城市新房成交量環比下跌45.8%,同比下降44.7%;三線代表城市新房成交量環比下跌27.9%,同比下降62.2%。房地產市場仍在進一步下滑。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製造業PMI較6月大幅回落1.2個百分點至49%,遠低於市場預期,創3個月新低。
「指望大規模放水紓困樓市不太可能。目前貨幣政策重心在於對實體需求端的激活,同時穩妥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對於房地產市場,既要支持剛性需求和合理改善,也要支持保交樓,還要防範風險,杜絕資金過度投向地產等,目前房貸規模管控仍在生效中。同時,要將資金轉向新模式。」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
住房信貸環境未見明顯好轉
此次會議上,央行在總結2022年上半年工作中表示,一些突出金融風險得到穩妥處置,重點集團、大型企業風險處置穩妥推進;支持多省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處置化解個別企業、個別機構風險事件;牽頭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維護房地產市場融資平穩有序,引導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利率下行,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大型平台企業在金融領域無序擴張得到有效遏制,整改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22年上半年,央行兩次調降LPR利率,並調整首套房貸款利率下限,房貸利率步入下行通道。但從數據上看,上半年住房金融實際情況仍不容樂觀。
一方面,個人按揭貸款增速跌入歷史低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月個人按揭貸款累計同比下降25.7%。其中,4月因重點城市疫情導致出現了同比下跌40%以上極低水平。
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貸款實際投放亦大幅放緩。1~6月,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中,來自國內貸款同比下降27.2%,跌幅為歷史低點。
房企其他融資渠道亦未見好轉。
中指院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房地產企業融資總額為4825.5億元,同比下降56.5%,與2021年下半年相比下降26.4%。其中,信用債發行規模為2518億元,同比下降24.2%,占總融資規模的52.2%;海外債發行規模僅為169.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91.1%。
從單月融資情況來看,1~6月,房企單月融資量均出現不同程度同比下降,其中1月、2月及6月下降幅度較高,下降幅度均超50%。
房地產信託存量仍在壓縮中。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房地產信託余額為1.57萬億元,較2021年末減少1911億元,余額同比下降27.7%,房地產信託存量連續11個季度收縮。股權融資功能幾近消失。
與此同時,房地產風險仍在出清中,房地產信託亦成為「違約大戶」,這令信託公司普遍對房地產領域投融資需求持謹慎態度。「下一步房地產信託業務發展方向依舊是在控制新增或盡量減少新增情況下,盡全力化解存量風險項目,這也是未來發展一大趨勢。」某信託公司人士表示。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與2020年初第一輪疫情沖擊相比,此輪房地產市場受挫情況更為嚴重。部分房企處於降杠桿階段,住房銷售增速持續放緩,疊加疫情在重點城市形成了二次沖擊,導致2022年上半年國內房地產市場運行壓力明顯加大。房地產市場從土地、住房銷售到投資全方位出現負增長,為歷史上罕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48.3%,土地成交價款同比下降46.3%,降幅較2021年末進一步擴大;全國住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下降22.2%,房企定金及預收款同比下降37.9%,全口徑出現大幅回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同比下跌5.4%。
房地產政策將進一步走向寬松
當前房地產市場穩定壓倒一切。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民生。」
此次央行在部署2022年下半年工作重心時,對於房地產方面的表述是放在「穩妥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工作中提的,具體為:防範化解中小銀行風險;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保持房地產信貸、債券等融資渠道穩定,加快探索房地產新發展模式。
李宇嘉解讀道,穩妥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重點,是房地產領域風險的穩妥化解,這是2022年下半年貨幣政策關注的重點,包括紓困基金、收並購、資產處置和重組等都會相繼介入,在保交樓基礎上,加快風險化解,實現風險軟著陸。
在連平看來,2022年下半年,無論是為了服務於宏觀經濟穩增長需要,還是支持房地產市場本身健康運行,房地產政策自上而下將延續上半年以來寬松基調,從供需兩端給予購房者和房企足夠資金支持。
他預計,需求端,2022年下半年住房金融總量上將加快回暖速度,購房限制性措施將進一步減少;全國房貸利率可能延續下行態勢,預計下半年居民房貸利率有望從上半年5.3%附近降至5%附近;有條件的城市將會取消限制性購房政策。供給端,銀行將加大對房企貸款支持力度,並逐步恢復直接金融支持,優質房企或加大債券發行力度。同時,地方政府將有效增加土地供應,降低房企拿地門檻。
「就目前情況來看,很難指望今年房地產對經濟有正向拉動作用,但至少要減少負向拉動的程度。」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認為,當前房地產問題主要出在預期上,要改善居民對於房地產預期,可能需要更多綜合性制度政策。他建議,多部門配合協調制定出台綜合性權威性房地產政策文件,明確房地產新體制、新模式的方向,明確稅收、信貸、土地、限售等政策,給房企和居民一個可靠預期。
今年以來,監管層多次強調,支持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隨著因城施策力度加大,房地產恢復跡象將進一步顯現。
「2022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表現將好於上半年。預計三季度房地產銷售將完成築底,全年房價可能出現先抑後揚的態勢,土地購置面積將高於上半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出現反彈。」連平表示。
7. 近30年來,廣東佛山有什麼變化
佛山近年發展狀況:2003—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產業強市、文化名城、現代化大城市與富裕和諧佛山總體目標,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行政區劃調整為契機,全面推進各項建設,成功抗擊
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和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襲擊,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較大成效。
——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2003年全市生產總值1578.49億元,預計2006年達到2900億元,增長19%以上,四年年均增長18%以上(以下所指年均增長數均為2003年—2006年)。預計2006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0億元,年均增長16%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90億元,四年累計2500億元,年均增長33%以上。
——產業強市、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全面推進,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產業強市建設成效顯著。工業結構不斷優化提升。預計200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7100億元,年均增長26%以上。產業重型化、高級化趨勢不斷增強,規模以上重工業佔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003年的45%調整為2006年的52%。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預計2006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600億元,增長25%以上。裝備製造業發展帶動作用明顯加強,汽車配件等新興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已形成布局鮮明的汽配產業帶。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現代化園區建設進程加快,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特色農業、效益農業取得新進展,傳統農業加速向都市型農業轉變,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開局良好。以物流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成功舉辦三屆佛山(國際)物流合作洽談會,一批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進駐佛山,專業物流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專業市場、物流配送、會展經濟快速發展,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房地產和連鎖經營等行業發展勢頭良好。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不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對民營企業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快民營企業信用擔保等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創立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文化名城建設取得新進步。成功舉辦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暨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瓊花粵劇藝術節、武術文化節、中國陶藝文化節等系列活動,大大提升了佛山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內涵。教育事業取得新發展,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完善九年義務教育「以區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全市實現城鄉全面免費義務教育,我市成為省教育現代化試點市。不斷鞏固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教育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各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數量逐年增多。知識產權工作成效顯著,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排名全省前列,我市被確定為「全國專利工作試點城市」。人才強市戰略全面實施。進一步優化人才環境,創新人才政策,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配套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中高級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加大。衛生、體育工作不斷發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形成覆蓋全市的公共衛生三級網路,衛生監督、疾病控制、婦幼保健、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取得新成效;衛生防疫預警機製得到完善,初步建立起食品、葯品、農產品衛生安全監管新模式;抗擊「非典」取得全面勝利。成功舉辦第六屆市運會和第十二屆省運會,競技體育水平躍上新台階。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我市榮獲「武術之城」稱號。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堅持以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近幾年共編制了《佛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佛山市城市發展概念規劃》、《佛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佛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一環」快速干線沿線地區規劃與城市設計》、《中心組團新城區規劃方案》、《中心組團近期建設規劃》和《佛山市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等各項規劃,通過完善規劃體制和推進規劃實施來不斷建立城市建設管理新機制,加快「2+5」城市組團建設。構建現代化大城市框架的十大建設工程全面啟動,以「一環」快速干線為重點的交通路網建設順利推進。21項重點交通工程建設進展順利,「一環」城市快速干線建成通車;中心組團新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嶺南大道改造工程竣工,東平大橋建成通車,禪桂新8項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嶺南明珠體育館、世紀蓮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等省運會場館已建成投入使用。全力推進創模工程建設,城鄉水環境綜合整治、電廠脫硫、陶瓷和紡織等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市容市貌整治等初見成效,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今年9月上旬已通過省預驗收評審。抓好電源、電網建設與改造,建成一批電網工程。抓好城鄉水利三年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建設了比較完備的防洪減災保障體系。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不斷創新。2002年12月我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實行新的行政管理體制,原有的「活力」和調整賦予的新「合力」得到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簡政放權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幾年來,市政府分四批向市轄各區下放了322項行政管理事項,另將116項行政管理事項隨職能劃交或委託禪城區行使;推進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各種審批事項1400項,其中取消157項;統一規范和公示全市審批事項的辦事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管理監督制度;順利完成市和區兩級政府機構改革,並鎮、並村工作成效顯著。農村改革突破體制性障礙,出台並逐步實施農村工作「五十條」及首批配套政策,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就業機制和農村居民社會保障體系。投融資體制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出台並實施《佛山市推進城市可經營項目投資多元化市場化的指導意見》,整合城市資源,開放公共事業投資領域,以市政、交通、環保、能源、文化、旅遊和體育場館為重點的一批城市可經營項目實行了市場化經營;成功舉辦了2005和2006年佛山市城市可經營項目投資推介洽談會暨簽約儀式活動,並取得良好效果;頒布實施了《城市可經營項目監管暫行辦法》,明確監督管理責任,確保公共產品安全和有效供給。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企業改革取得新進展。進一步理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步伐加快,佛山市商業銀行順利被興業銀行並購,一批國有企業股權實現轉讓;全市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順利完成。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培育和發展各類社會中介組織,整合和規范一批產業性行業協會、商會,大力發展金融擔保機構的社會職能作用。
——和諧佛山建設不斷推進。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預計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800元,年均增長8%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年均增長6%以上;2006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600億元,比年初增長13%以上。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基本建立起以社會保障為主,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全面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就業和再就業形勢穩定,預計2006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左右。社會保障工作有新提高,「十項民心工程」深入落實,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繼續保持穩定低生育水平,預計2006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左右,控制在年初預定的指標內。
8.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屬於哪個市
屬於: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
濱城區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北岸。東鄰東營市的利津縣,西毗惠民、陽信縣,北接沾化縣,南界博興縣和淄博市的高青縣。東西最大橫距33千米,南北最大縱距44千米。2014年,濱城區總面積697.49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街道),599個村(居)委會。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49.0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8‰。
區人民政府駐黃河六路530號,郵編:256601。行政區劃代碼:371602。區號:0543。拼音:Bincheng Qu。
歷史沿革
五代置濱州。《太平寰宇記》:「濱州治渤海縣,以在渤海之濱為名。」1913年設濱縣。1982年設濱州市。2000年改設濱城區。
商、周時期屬薄(蒲)姑地。秦屬齊郡。西漢武帝年間置濕(漂)沃縣,屬青州刺史部千乘郡,治濕沃城(《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注當在今濱城鎮西莫李家、周家集一帶)。南北朝時期徙濕沃縣治亂城(今北鎮附近),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改濕沃為蒲台縣,因境內有蒲台(今名秦台)而得名,仍治亂城。唐朝,688年(垂拱四年)析蒲台、厭次置渤海縣(治所在濱城東4O里。天寶五年移治李邱村,今濱城北垣外)。後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領渤海、蒲台二縣。1368年(明洪武元年)撤銷渤海縣將其屬地直隸於濱州。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辯豎兆)濱州降為不領屬縣的散州。1913年(民國二年)改濱州為濱縣。1958年12月8日撤濱縣並入惠民縣。1961年恢復濱縣建置。
1982年8月2日,析濱縣北鎮、博興縣小營人民公社和蔡寨人民公社朱全鎮管理區設立濱州市,置1鎮3鄉3個辦事處。1987年2月25日,撤銷濱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濱州市。
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濱州地區和縣級濱州市,設立地級濱州市;設立濱州市濱城區,以原縣級濱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濱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河六路530號。2001年1月正式掛牌。
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66.9億元,比上年增長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6.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78.3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75.33億元,增長28.2%,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5.68億元,增長1.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72元,分別增長8.8%、12.02%。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672.06億元,比年初增長12.1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277.14億元,比年初增長13.54%;各項貸款余額504.67億元,比年初增長7.18%。
工業經濟。重點項目強勢推進,總投資175億元的17個過億元大項目進展順利,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主營業務收入533.3億元,增長4.51%。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35.79億元,增長3.93%。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達到100家。其中,投資37億元的濱化技改項目,一期工程全面投產;投資31億元的大唐熱電聯產項目,土建工程全部完成;投資28億元的友泰科技項目,一期工程竣工投用;投資18.7億元的中瀝含酸重質油項目,生產設備安裝完成;投資4.5億元的華纖桐紡科技產業園項目,車間主體基本完工。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完成技改投資69億元,占工業投資的6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45.48億元,增長8.75%;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家;新增50億元產業集群1個,總量達到3個;專利授權量660件,列全市第一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海河迎查及秦台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扎實推進,北城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秦台河濕地主體工程全面完成,工業異味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萬元GDP能耗下降4%,空氣質量良好天數同比增加19天,總數達255天。推行企業立牌公示「攜租陽光排放」的做法,得到國家環保部充分肯定。
服務業。充分發揮市轄區優勢,全力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檔次提升、比重提高,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78.39億元,增長7.3%。商貿承載力不斷增強,總投資2.5億元的中海航母喜文化基地重裝啟用;全福元超市、中央公園銀座店開業運營;濱州汽車商貿城加快推進,大眾、福特4S店成功進駐。房地產業穩步發展,27個項目完成投資32.5億元,綠都花園等5個小區交付使用。金融業加速集聚,新增濰坊銀行濱州分行、金橋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5家,總量達到63家。現代物流業加速發展,投資2億元的海王葯業物流園區成功落戶,填補了全市醫葯業物流空白;城市快遞業務迅猛擴張,業務量增長30%。新興服務業迅速成長,電子商務規模不斷擴大,交易額達21億元,增長150%;濱大科技創業園成功入選首批省級大學生創業示範園。家政服務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好大姐家政、麗都物業成為省家政服務龍頭企業。
現代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健康發展,高標准編制了黃河和徒駭河流域休閑農業發展規劃,12個市級示範園區通過驗收,楊柳雪辛庄蔬菜基地被評為全國綠色科技推廣基地,市中金天地農牧園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示範企業。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總投資14.4億元的中裕農牧產業園,一期工程順利完工;全區完成土地流轉1.1萬畝,發展林下經濟1.2萬畝;新增區級規模農業龍頭企業4家、「三品」認證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8家;成功創建省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農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完成高標准農田林網4.3萬畝,疏浚溝渠253公里,治理沙化土地5000畝;糧食喜獲豐收,總產達28.6萬噸,實現了「十二連增」。強農惠農政策嚴格落實,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工作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鋪開。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被確定為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縣、國家農村實用人才工作認定試點縣和全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區。
城鄉面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投資2.3億元的德大鐵路站前廣場一期工程竣工,德大鐵路濱城段具備通車條件;濟濱東高速濱城段完成投資12億元,施工進度全線領先;黃大鐵路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城建項目加快推進,投資6.5億元的北海公園項目進展順利,黃河十六路按計劃貫通;投資6100萬元的如意湖、芙蓉塘及創業商務中心周邊綠化工程基本竣工;投資1.3億元,實施了東區基礎配套工程32項,城區功能不斷完善,人氣進一步集聚。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告捷,按照道路硬化、環境凈化、村居美化、街巷亮化,城鄉規劃全覆蓋、公共交通全覆蓋、治安監控全覆蓋、醫療服務全覆蓋、文體設施全覆蓋的「四化五覆蓋」整治標准,全區累計投入資金5.8億元,硬化村居491個、硬化道路1200公里,美化村居510個,亮化村居602個(含楊柳雪鎮代管開發區的3個村),提前一年半、率先在全市整建制完成整治任務。城鄉管理全面加強,城中村改造穩步推進,大河新城全面啟用。
招商引資。搶抓京津冀產業轉移機遇,組建八大專業招商小組,瞄準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開展集中招商,共引進到位資金項目147個,到位資金48.41億元、無償資金5.09億元。其中,大連萬達城市綜合體項目簽訂協議,蘇寧廣場、雨潤集團、歐尚超市等項目達成投資意向。融資工作成效顯著,第十二屆銀企合作促進會到位資金162.8億元,到位率100%;全市資本對接大會簽約資金93.1億元;成功發行城投債10億元,華紡股份定向增發4億元。
社會事業。民生支出達15.4億元,占財政支出的57.4%。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投資3.7億元,基本完成三所城區新校建設,解決了萬余名學生就近入學難題;投資1.7億元,建設農村義務教育標准化校舍5.6萬平方米,在全市率先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驗收。醫療服務水平持續提高,16處標准化村衛生室建成投用,實施鄉鎮醫院住院起付線以上全報銷制度,2300名患者得到實惠,累計報銷費用287萬元。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居民基礎養老金由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75元;城鄉低保人均補助金額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298元、172元;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標准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6100元、4100元。新增城鎮就業6007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54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投資1億元的濱州市殯儀館建設基本完成;投資3000萬元的新檔案館啟用。社會養老水平顯著提升,新增老年公寓9處、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8處,各類養老機構達到60個,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8張,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社會治理成效明顯,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六五」中期普法先進區、全省流動人口計生協會建設示範區、省級葯品安全示範區等稱號。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平安行·你我他」行動成效顯著,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
政府自身建設。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四風」問題得到有效整治,清退辦公用房2.6萬平方米,清理公車57輛,公款吃喝、「慵懶散」等不良風氣得到有力遏制。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取消行政審批32項,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中心全面啟用,50個有審批事項的單位進駐,實現了「一門式受理、一站式辦結」;開設「局長業務大講堂」,實行重點項目幫包制、半年觀摩述職制、年終考核評比制,推動班子成員履職盡責、有為善為,帶動了全區工作提速增效。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40件人大代表建議、103件政協委員提案全部辦復;辦理群眾來信和市長公開電話1022件,辦復率達100%。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高,年終測評上升了3個位次。
2021年1月,山東省農業農村認定濱城區為2020年度山東省「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20年1月2日,農業農村部認定濱城區為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19年11月12日,水利部公布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濱城區榜上有名。
2015年3月10日,濱城區獲得第三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殊榮。
2021年山東省136個縣市區經濟實力排名
9. 湘潭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報告內容
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發展最困難的一年,是經受各方面嚴峻挑戰和考驗的一年,也是大有作為、大有收獲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依靠全市人民,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砥礪奮進,堅定信心,共克時艱,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在推進富民強市的進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過去一年,我們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及時出台系列抗風險、保增長措施,經濟逆勢上行取得超過預期的成效。
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就業、強基礎的決策部署,迎難而上,趨利避害,科學應對,把保增長的重點放在保企業增效、保財政增長、保居民增收上,將2009年確定為「項目建設年」,果斷實施保增長「百千工程」,適時出台促進工業企業平穩較快發展的綜合性政策,充分發揮3000萬元新型工業化引導資金效應,開展「溫暖2009·金融系統在行動」,落實房地產「穩市」政策,全力打造戰略引資平台,激活有效需求,破解發展難題,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地區生產總值達734億元,同比增長13.5%(預計數,下同)。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2億元,增長48.7%,增速創五年來新高。財政收入在政策性減收因素增多的情況下仍保持較快增長,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58.1億元,增長19.1%。
過去一年,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提升經濟運行質量,產業競爭優勢進一步顯現。
三次產業協調較快發展。新型工業化有效推進,工業增長質量提高,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334.7億元,增長20.6%。湘鋼、湘機、江南、江麓技改加速推進,全創科技一期和旭寧科技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風電裝備形成整機500台產能規模,全市技改投資達250億元,增長73.7%。四大戰略產業實現產值592億元,佔全市規模工業總量的55%。強化政策引導,設立專項資金,全力支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年內新增產值過億元中小企業33家,年產值過5億元的企業達22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32.7%,佔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的64.7%。工業園區領跑經濟發展,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34%,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凸顯。現代農業在結構調整中鞏固提升。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322.5萬畝,總產量達150萬噸,連續六年保持糧食增產,水稻復種指數和單產均居全省前列;湘潭縣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稱號。生豬出欄560.4萬頭,增長4.5%;湘潭縣、湘鄉市生豬出欄和外調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糧食、生豬、竹木、湘蓮四大主導產業貿工農產值突破200億元。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66.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增長10.4%。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九華工業現代物流園、荷塘現代綜合物流園等15個重點物流項目完成投資8.5億元,10家企業通過國家A級物流企業評定。城鄉消費市場持續繁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3.2億元,增長19.6%。著力打造核心商務圈,單體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全省最大購物中心——建設路口步步高購物廣場竣工開業;啟動13家城區農貿市場改造提質;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家電下鄉」網點達396個,新增消費額2億元。成功舉辦「中國(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和「中國(湘潭)紅色旅遊論壇」,全年接待中外遊客12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增長33.7%。湘鄉東山學校舊址獲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撤消市區湘江一、二、三橋收費站和四個二級公路收費站,解決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廣大人民群眾呼籲多年的難點問題,優化了發展環境,提升了對外形象,帶動了居民汽車消費迅速上升,全年小汽車上牌量達2萬多台,比2008年增長一倍以上。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融合,自主創新在保增長、調結構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顯現。湘潭高新區成功升格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湘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納入國家創新體系。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4%,居全省第二。爭取列入國家、省級科技項目56項,組織實施26個重點科技項目和3個重大科技專項,新增銷售收入47億元。實施知識產權、質量興市和標准化戰略,專利申請量和工礦企業授權量位居全省前列;主持、參與制定國家標准和湖南省地方標准19項;27個產品榮獲湖南名牌。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分別在九華和高新區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深化。組建風電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增國家級創新型企業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
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構建「立體環保」機制,在全省率先實現污染源在線監控。推進節能減排科技支撐行動「1126」工程,創造經濟效益4.2億元。實施「藍天碧水」工程,開展「湘江枯水期保水安全」等專項行動,完成《湘江湘潭段重金屬污染治理規劃》編制,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領域的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生態文明建設邁出重大步伐。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6.2%,二氧化硫、鎘、砷等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標。五個縣(市)區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投入運行,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城鎮污水處理「三年行動計劃」。
過去一年,我們立足城鄉統籌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承載功能,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交通、通訊、電力、環保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80億元以上。城際快速通道紅易大道全線竣工通車,芙蓉大道即將竣工,天易大道開工建設;覆蓋城鄉的5條市域干線公路建設全面鋪開;湘潭、湘鄉火車站改擴建、滬昆客運專線、城際軌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項目加速啟動和推進;潭衡西線、長湘等高速公路、韶山高速江南連接線及易俗河港區、鐵牛埠港區二期建設進展順利,綜合交通體系建設駛入快車道,市際市域兩個「1小時經濟圈」加速形成。漣水大橋建設已經啟動。湘江風光帶、福星中路、體育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全面加速。長株潭三市通訊實現升位並網,信息同享邁出重大步伐。
城市品位顯著提高。強化規劃對新型城市化的引領作用,市本級規劃編制投入增加到2000萬元以上,實現重點區域和重要地段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全年完成城建投資50.7億元。對25條城市主次幹道實施路面硬化及人行道修整;改造小街小巷79條;實施公園改造、景觀道建設等提質工程,城市綠化、亮化、美化、凈化水平大幅提升。深化城管體制改革,推行城市「網格化」管理,城市臟、亂、差治理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開展集中「拆違」行動,拆除違法建築13萬多平方米;實施戶外廣告專項整治,拆除違規戶外廣告5萬多平方米,對17條城市主次幹道進行了門店招牌的統一規范設置。整合公交資源,新購置139台公交車投入運營。智能化城市交通監控系統投入使用。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通過驗收。
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深入推進「百村示範、百村幫扶」工程,農村基礎條件、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建設農村公路614.8公里,新增通暢行政村115個,通暢率達94%。完成水利建設投入3.7億元,除險加固病險水庫102座,解決8.7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建設戶用沼氣池8138個;完成119個村的農電改造任務。農業機耕化程度達81%。小城鎮建設投資8.3億元,增長11%;城鎮化率達到49.9%。縣域經濟發展提速,湘潭縣、湘鄉市連續兩年進入全省縣域經濟20強。
過去一年,我們突出以解放思想為動力,堅持先行先試,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進一步增強。
「兩型」示範效應凸顯。充分運用「兩型社會」建設頂層設計成果,高標准制定《湘潭市湘江灣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湘潭綜合交通規劃》等12個專項規劃和《湘江風光帶概念性規劃》、《湘潭火車站核心區規劃》等10多個重點區域控制性詳規,形成了規劃催生項目、帶動投資的喜人態勢。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全面啟動九華、昭山、天易三個示範區改革與發展,賦予其市級行政管理許可權和高度靈活的用人自主權,示範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步伐明顯加快。九華示範區入園企業達137家,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等三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工業總產值、高新技術產值、財稅收入分別增長2倍、5倍和1倍以上;昭山示範區保護性開發建設得到強化,立體交通路網加快完善;天易示範區主導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各項改革縱深推進。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實現重大突破。率先在全省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實施集體土地「先行徵收」,完成竹埠港地區8.2平方公里土地性質變更,經營性土地交易全面實行網上招拍掛。投融資體制改革成效顯著。進一步整合、盤活國有資產,搭建政府投融資平台,市「兩型」投、城建投等公司融資50多億元,成功發行企業債券9億元;新成立4家信用擔保機構和1家小額貸款公司,中小企業融資難得到一定程度緩解。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創歷史最高水平,年末各項貸款余額超過450億元,增幅為40%,比年初增加128億元,增量居全省第二。率先在全省開展城鄉水務體制改革,全面啟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市耕地、山地流轉面積達40萬畝,涉及近10萬農戶。增值稅轉型改革、成品油稅費改革、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等各項改革順利推進。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突出招商選資和戰略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全年實際到位外資3.5億美元,增長22.4%;引進境內外資金突破140億元,增長20%以上。日韓的機械電子、美國奧克蘭郡的小汽車及零部件、港澳台的物流及電子信息、「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現代服務業等重點區域、重點產業招商取得重大進展。省政府批准在九華示範區設立「湘潭台商投資區」。積極參與「中博會」、「港洽周」等重大招商活動,成功承辦「2009湖南經濟合作洽談會暨第三屆湘商大會」,湘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全市境外投資企業達27家;完成進出口總額14億美元,總量位居全省前列。
過去一年,我們大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
嚴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擠出更多財力用於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務。市本級財政對實事辦理的投入達2.3億元,增長27%,實事後續管理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堅持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全年新增城鎮就業4.7萬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2.2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5萬人;政府出資購買1000個公益性崗位安排困難對象就業;開展返鄉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專項就業援助行動,提供就業崗位8.4萬個。率先在全省開展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示範單位創建活動,湘潭被列為首批「全國創建創業型城市」。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市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擴面20.2萬人,城鎮居民醫保人數達50萬人;湘潭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全面啟動。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戶」供養水平明顯提升。率先在全省建立臨時救助制度,湘潭社會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竣工投入使用,社會救助工作獲國家民政部「探索創新獎」,湘潭被列為全國兩個社會救助工作試點示範市之一。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大,全年新建廉租房22.7萬平方米,是前五年總量的5倍多。一系列惠民措施的落實,促進了城鄉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109元,增長12.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6770元,增長11.3%。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堅持教育優先,教育強市邁出堅實步伐。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均居全省第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基」債務全部償清;投入近5000萬元,建設合格學校48所;職教基地群建設加快,職業院校在校生規模居全省第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新改擴建鄉鎮衛生院15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3.8%;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制度;啟動「農村已婚婦女婦女病免費普查三年行動」,惠及23.1萬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成功創建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廣泛開展「廣場文化」、「送戲下鄉」、「四進社區」等活動,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完成14家鄉鎮文化站建設;湘潭縣、湘鄉市榮獲全國農村文化先進縣(市)稱號。實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解決86個電視「盲村」的收視問題。城鄉科普、社會科學、文藝創作、新聞出版等事業加快發展。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人才培訓、場館建設等迎接省運會的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35‰以內,我市成為全省兩個人口計生工作模範市之一。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區域性人才開發與合作力度加大。外事僑務工作步入全國先進行列。市人防指揮中心投入使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不斷深入。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慶典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全市人民的愛國熱情。統計、工商、保險、郵政、煙草、氣象、水文、韶灌、檔案、保密、史志、殘聯、老齡老乾、民族宗教、對台事務、糧食儲備、婦女兒童、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過去一年,我們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堅持依法行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為民、務實、高效政府建設。
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和各民主黨派的監督。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質量進一步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不斷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等制度得到落實。電子政務建設步伐加快,市直機關實現網上公文傳輸;政務公開力度加大,行政權力運行進一步規范。歷經七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共取消行政審批項目1911項,減幅達85%。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在全省率先開通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入推進。順利完成第七次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整合城市社區,徹底改變了「有小區、無社區」的狀況。推進依法治市,「五五」普法成效明顯。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增強。食品、葯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加大。扎實開展「大排查、大接訪、大化解、大穩定」活動,一批突出信訪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安全生產年」活動深入開展。大力創建「平安湘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扎實推進,駐潭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部隊和人民警察在保障安全、維護穩定、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面對的局面極其嚴峻,面臨的形勢極其復雜,取得的成績極其不易,積累的經驗極其寶貴。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廣大幹部群眾,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和離退休老同志,向所有關心、支持湘潭改革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過去一年,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偏小,結構性矛盾突出,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十分艱巨,節能減排壓力大;消費市場不夠活躍,投資約束依然嚴重,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還不強;改革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待進一步突破;城市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民增收難度大,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就業和社會穩定壓力較大;行政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投資環境需進一步改善,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亟待進一步加強。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並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