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中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中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发布时间:2024-01-29 08:01:22

1. 中国已有12家银行入选全球50强吗

2018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2018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其中,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位居榜单前四位;全球银行1000强前50榜单中,12家中国地区的银行入榜,在前50榜单中占比24%。

“走出去”的同时,中国银行业也在不断“引进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1013个,分布在70个城市。同期,外资银行在国内资产总额3.24万亿元,比2001年增加10多倍,占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1.3%,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7.83%。

入新时期,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11月10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透露,中国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等。今年4月的亚洲博鳌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宣布了12条金融业开放的措施。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开放会表现出化压力为动力的效果,目前中国金融业抗击能力较之前好很多。不过,金融开放可能会对小型金融机构带来一定影响。“小型金融机构可以寻求新的渠道,以银行为例,可以瞄准小微企业、地区城市来化解一线城市的不利影响。”北大国发院副院长于淼杰此前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2. 中国金融保险资产占比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3%;M1增长16.8%;M2增长高达29.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1993年中国股票市值占GDP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的后果
1.企业负债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数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到1993年分别为58.4%、60.5%、61.5%、71.7%。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1%,若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吴晓灵,1995)。
2.金融运行风险高。首先,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国家银行贷款年周转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转一次。第二,国有企业相互拖欠严重,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达2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第三,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2.3%,如果按国家银行1995年底贷款余额为4万亿元算,大约有9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四,国有银行经营困难。中、农、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润343亿元,1994年降为166亿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净亏损,亏损总额达34.1亿元。亏损企业比重从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个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刚,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1985年实行拨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3. 2020年底金融机构总资产逾353万亿,这释放出什么信号

2020年底,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530,000亿,金融机构一般来说就是泛指那些在市场上从事证券投资,股票投资等各方面投资方式的投资机构,他们的钱不见得都是他们自己的,但是这反映着投资行业的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

不要贸然去投资,也不要受到市场热度的影响,别人投资的你得看看人家为什么投资,如果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就跟着别人投,那最终你都不知道人家什么样的程度需要卖掉。比如说你选择指数基金20%~30%的市盈率的时候,你可以入手,你等到他什么时候出呢?理论上来说到50%~60%可以出那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到50%以上就有风险了,你百分之四十几的时候出掉就不错,收益率能够保证在百分之15左右,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小技巧,不见得适合于所有投资。

4. 四大行每年给国家提供多少财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1年四大行实现营业收入合计超过3万亿元,达30106亿元;净利润合计11234.19亿元,相当于日赚30.78亿元。

3月30日,四大行2021年年报披露完毕。2021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多重考验后呈现出持续稳定恢复的态势,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大行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业务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业绩也录得近年来新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1年四大行实现营业收入合计超过3万亿元,达30106亿元;净利润合计11234.19亿元,相当于日赚30.78亿元。与此同时,四大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率全部下降,拨备覆盖率全部提升,风险抵御进一步增强。

3月29日、30日两天,四大行也陆续召开业绩发布会,一众高管出席回应投资者关注关心的问题。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业绩高增原因及展望、近期及全年信贷投放目标、资产质量变化、净息差走势、普惠金融增长规划等问题。

工行:多项指标保持银行业首位,助力稳定经济大盘

财报显示,2021年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在收入规模、利润总量、资产规模、存款规模方面均保持全球银行业首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60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净利润3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拨备前利润6275亿元,比上年增长5.5%。资产规模为35171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5%;存款总额2644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2%。

与此同时,工商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1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42%,比年初下降16BP,降幅创近年新高,基本恢复到2019年水平;逾期额和逾期率实现“双降”,逾期贷款率1.23%,逾期不良剪刀差-385亿元,连续7个季度为负,创历史新低;全行关注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22个百分点。

据了解,工商银行通过加强对新增融资的准入筛查,把好信贷的准入关,对风险贷款做到了早预警、早识别、早干预、早化解,系统排查和治理重点领域、重点客户风险,做实、做细风险管控。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持续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处置不良贷款超过1900亿元;严格拨备计提,2021年拨备覆盖率205.84%,比上年末提高25.16个百分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金融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工商银行行长廖林在业绩发布会上分享了该行2022年信贷投放思路。他表示,今年工商银行把支持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靠前发力、协同发力、精准发力的总体思路,推动投融资在增量上适度增长,总量上结构优化,存量上结构调整。“我们有能力继续让利实体经济的同时,在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也在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工商银行将继续从服务实体经济和全行经营发展大局出发,平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关系,以高质量风控助力高质量发展,确保资产质量平稳可控。

在具体工作方面,张文武介绍:一是提升信贷经营绩效,持续加强对国家重大项目、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强投融资与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夯实资产质量长期优化的基础;第二,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精准化解,抓实重点领域贷款的精细化风险管理,加大重点分行、重点区域资产质量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的资产质量整体提升;第三,加快推进信贷管理的创新赋能,发挥科技硬实力,推动风险监控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加大信贷专家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提升,为信贷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行:县域贷款达6.2万亿,施以援手实现互利共赢

农业银行(601288.SH/1288.HK)年报显示,2021年该行业绩表现亮眼,稳健增长势头不减。截至2021年末,总资产突破29万亿,达290691.55亿元,较年初增长6.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217.46亿元,增速为9.5%;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2411.83亿元,增速为11.7%。

从资产质量情况看,农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率逐季下降、拨备逐季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加强。截至2021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43%,比上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99.73%,比上年末提升33.53个百分点。先行指标也继续向好,逾期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均实现“双降”,逾期贷款率为1.1%,比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48%,比年初下降0.53个百分点。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农业银行在县域金融服务的业绩表现备受市场关注。截至2021年末,农行县域贷款余额6.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130亿元,增速17.2%,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4.0个百分点,贷款增量、增速、余额占比均创近十年来新高,其中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贷款增速分别为17.0%、20.6%和14.8%,金融服务成效显著。

支持普惠金融、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21年末,农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2万亿元,增速38.8%,连续12年完成监管要求;绿色信贷余额1.9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30.6%。

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现,2021年农业银行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建设,全年信息科技资金投入总额198亿元,数字化转型取得一系列标志性应用成果。如,掌银注册用户达4.01亿户,月活跃客户达1.5亿户,存量、增量均居同业第一;“农银e贷”余额突破2万亿元,增速63%,不良率0.53%,比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推出“智迎客”“智挽客”系列产品,向客户提供精准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在当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率高管层出席,回答了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13位分析师/投资者/记者的提问。张青松表示,2021年该行着力强化“三农”和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沉着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业务经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具体从八个方面详细陈述了具体的发展情况。

“盈利增长的驱动因素,具体有三个:一是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二是中间业务实现了稳健增长;三是其他分期收入受市场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实现了较高增长。”张青松在分析业绩情况时表示。

张青松称,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之下,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业务经营面临一定的困难,“农行是国有银行,有责任也有能力施以援手,这是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农行一直以务实的举措,减税让利,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因此,我们有信心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严格落实国家减费让利基础之上,实现自身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中行:经营效率逐步提升,主动为经济发展“造风”、造势

中国银行(601988.SH/3998.HK)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行资产总额为26.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51%;负债总额为24.3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5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为6055.59亿元,同比增长7.08%;股东应享税后利润2166亿元,同比增长12.28%。

2021年,中国银行(601988)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为0.89%,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1.28%,同比分别提升0.02和0.67个百分点;净息差为1.75%,成本收入比(中国内地监管口径)为28.17%。

中国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平稳,不良余额与不良率“一升一降”。截至2021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087.92亿元,较年初增加15.19亿元;不良率为1.33%,下降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7.05%,较年初提升9.2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到16.53%,较上年末提升0.31个百分点。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行长刘金用营业收入迈上新台阶、收入结构明显改善、经营效率逐步提升三个特点来总结该行业绩表现。

“去年一年,我行加大信贷投放,助力市场主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实施‘量价双优’策略,控制负债成本的增长,有效遏制了净息差下降的势头。”刘金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净息差保持稳定,有力支持了营业收入的稳步增长。

营收结构方面,刘金介绍称,该行在认真落实国家减费让利政策要求的同时,也积极把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加快拓展财富管理与线上业务,基金代销、理财资管、托管、互联网支付等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促进了收入结构的优化。

“展望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发展虽然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但是我们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银行希望能够主动为经济发展‘造风’、造势,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特色优势,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保持新增贷款适度增长,服务实体经济复苏、繁荣。”刘金称。

建行:总资产超30万亿,纵深推进新金融行动

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30.25万亿元,增幅7.54%;负债总额27.64万亿元,增幅7.37%;其中吸收存款22.38万亿元,增幅8.56%。

业绩方面,建行实现净利润3039.28亿元,较上年增长11.09%;利息净收入增长5.1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6.03%;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2660.71亿元,较上年增加53.4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2%,较上年下降0.1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2.69%,较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近年来建设银行纵深推进新金融行动,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业绩发布会上再次对新金融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在其看来,新金融更多的是在新发展理念之下的一种新的金融思维方式。传统金融已经发展几百年,对人类的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金融也就需要用一套新的语言和逻辑去重构,“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大的启示,就是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

“所以新金融理念其实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但同时也有手段(去实现)。过去想服务更广大的80%客户,有时候能力也达不到,但是新的金融科技加持了我们服务社会的能力。”田国立说道。

截至2021年末,建设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18.17万亿元,增幅11.95%,其中境内对公贷款新增1.2万亿,增速为14.8%,增幅明显。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该行在发挥基础设施领域传统优势基础上,加大了对于绿色、普惠、制造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的力度,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三重压力,需要金融机构更加主动作为,大银行要发挥好主力军作用。”纪志宏称,下一步该行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新增贷款适度增长,同时根据宏观政策的导向,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

具体到未来信贷投放的重点,纪志宏表示,一是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做好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保持重点领域信贷占比稳中有升;二是精准做好国家重大项目的对接,做好“两新一重”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支持好适度超前开展的基础设施投资;三是保持房地产贷款平稳有序投放,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四是支持好扩大内需,持续加强生态场景建设,提高数字化经营和风控能力,发展好消费金融。同时促进区域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做好重点区域信贷服务的同时,也适度加大对中西部、东北地区信贷投放支持力度。

5. 中国金融百年发展

2023年,一天下午上班,曹女士用手机付了一杯咖啡的钱。在等待的时誉枣候,她浏览了自己手机银行里的理财产品和支付宝上的资金收益。如今,她几乎不需要去ATM机取现金,也几乎不需要每天带着钱包。

从业十几年的信贷经理张先生觉得最大的变化是贷款方式的数字化改变。10年前,客户在贷款时需要填写大量纸质合同文件。现在无论是贷款审批还是合同签订,都基本实现了网上系统直签的方式。就连银行内部的管理方式,比如材料、打印等,都已经在网上完成。

十年来,消费者存取款、贷款、转账、支付等更加方便快捷。此外,在理财和投资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背后是中国金融业这十年的变化和转型。

截至2021年末,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8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个人金融资产超过230万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

金融业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和普惠性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a股市场增长238.9%,债券市场增长444.3%,均位居全球第二;市场上有超过2亿的股票投资者;证券机构总资产十年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目前为26万亿元,十年增长8倍,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过去十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

信贷经理张先生体会到的明显变化是,银行资金强烈向实体经济倾斜,资金成本越来越低。与此同时,银行一直在为小微企业提供特殊服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银行等金融州胡机构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近年来,银行在放贷时会给予专、新、小巨头等创新主体更多的“优惠”。

十年来,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2023年6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在介绍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十年来,我们以新发册虚拦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普惠贷款的数据格外亮眼。据陈介绍,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增强金融普惠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年一季度末,普惠性小额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元,支持了500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6月23日表示,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和普惠性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普惠金融覆盖面和可及性显著提升。

肖表示,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已经逐渐形成。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银行间的理财和信托渠道已经被gre

从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过去十年,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大力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出新三板、科技创新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大大增强,存量债务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平滑科技、资本、实体经济的高层次循环,科技创新板“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已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渠道,期货期权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

资本市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中国个人金融资产超过230万亿元,投资理财也进入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其中,资本市场日益成为企业融资和公众投资的热点。

十年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日益完善,新三板、科技创新板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目前已形成覆盖沪深主板、科技创新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私募基金的多层次股权市场。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a股投资者数量从2014年的7294.36万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19740.85万人。

招商证券2023年10月1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十年来,中国上市公司数量从2472家增加到494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从26.74万亿元增加到83.29万亿元,翻了一倍多,排名全球第二。中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从49.65%上升到86.66%。

招商研究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大幅提升。2012年,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仅为15.9%。2015年首次突破20%,达到24%。2018年突破30%,达到34.9%,之后连续五年高于30%。2023年直接融资占比32.4%。2012-2023年期间,股票市场融资总额达到13.3万亿元,融资金额和融资企业数量均大幅增长。股票市场融资额从2012年的4452.6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178.85亿元,融资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14家增加到

2021年的1219家。

在谈及A股这十年时,华福证券研报表示,实体公司上市规模逐渐增加,A股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力明显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4月底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66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 83%;2021年底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71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57%,年复合增速5%。上市公司中,实体公司数量稳定增长,实体上市公司总额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占比逐渐增加,从 2012年的 25%增长到2021年的 45%,截至目前,已经增长到近50%。可以看出,十年间实体公司上市规模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公司到A股上市,中国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力不断增强。

在招商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夏看来,十年间,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拓宽实体经济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助力产业升级以及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重大历史使命。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据陈雨露介绍,十年间,中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表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外汇市场不断健全,为高效配置外汇资源和管理汇率风险创造了良好条件。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超过40种,交易品种涵盖国际主流外汇交易产品,十八大以来交易量增长了3倍,2021年交易量达到了36.9万亿美元。

关于银行保险业的改革开放,肖远企介绍,十年来,我们推出50多项银行保险开放政策。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十年前增长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一大批专业性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如外资理财公司、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等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对于资本市场的开放,一位证券经纪人体会颇深:随着近年来内地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内地与香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不断融合。沪深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参与港股市场的速度越来越便捷。此前内地投资者想参与港股交易,必须要在香港交易所开通证券账户,如今却只需要在A股证券账户开通港股通权限便可以参与符合条件范围的沪深港通股票了。

2014年11月,沪港通交易开通,标志着沪港两市互联互通的时代开启。2016年12月,深港通开启,香港与内地证券市场往来交易资金越发庞大。

李超介绍,这十年,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统筹开放和安全,制度型开放翻开新篇章。行业机构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不断提升比重,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

招商证券研报数据指出,沪深港通开通以来,A股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外资通过陆股通这一渠道逐步布局A股市场,资金流入速度明显加快,外资A股持仓市值由2014年的145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0197亿元,成功突破3万亿元大关,增长幅度超过20倍,其中北上资金持仓市值超过2.7万亿元。

2017年6月和2018年9月,A股分别被纳入MSCI和富时指数,带来了庞大的海外资金流入和增量资金,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陈雨露在9月份召开的“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的讲话中表示,我们将会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持续深化金融业开放,一手抓好金融业开放承诺的落实,一手加快完善各项制度安排,推动系统性的制度型开放。

相关问答:什么是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是计算机使用的龙头,是最早使用信息系统的行业之一。无论是技术还是使用水平都是比较领先的。从使用过程来看,可分为专项业务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金融系统的业务处理、管理监控、电子商务等各环节的使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各大金融机构都已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实现了综合业务系统。在此基础上,对于办公事务和信息的管理将成为业务系统的重要延伸。 金融行业的主要使用包括:金融(包括银行和证券)综合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金融(包括银行和证券)信息系统等。随着银行使用的不断扩展和系统的不断升级,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金融系统庞大的、分散的、冗余的客户信息,是各个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中国金融企业必须构筑面向未来跨国、多渠道和联合经营的知识管理平台,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防范金融风险。

6. 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9年,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我国金融业总体稳健运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盈利能力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股票质押融资风险下降。

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

截至2019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82.51万亿元,同比增长8.01%,增速比2018年上升1.7个百分点;负债总额258.24万亿元,同比增长7.65%,增速比2018年上升1.37个百分点。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行业授信策略分析报告》。

阅读全文

与中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海通证券账户如何激活 浏览:200
民生银行瑞赢理财安全吗 浏览:947
株冶集团重组吗 浏览:195
人名币兑外汇 浏览:95
上市公司1季度报表披露时间 浏览:500
基金证券股票理财 浏览:471
上汽集团2013年销售业绩 浏览:853
山东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聘 浏览:836
60秒操作贵金属 浏览:495
露笑科技转让股份会什么结果 浏览:99
招聘投资理财师 浏览:505
股票融资融券快到大财优配 浏览:174
12万30天理财产品 浏览:964
华润集体股票 浏览:683
macd指标详解图解视频教程全集 浏览:743
融资租赁的财务报表是什么 浏览:171
王红飞股票 浏览:884
近几天汇率美元 浏览:217
贵金属纪念币首次发行 浏览:471
股指期货是t加0吗 浏览: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