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閲戣瀺鏈烘瀯鏈嶅姟瀹炰綋缁忔祹瀛樺湪鐨勯棶棰
1. 閲戣瀺鏈烘瀯涔嬮棿瀛樺湪鍚岃川鍖栫珵浜夛紝鏈鑳芥瀯寤鸿捣澶氬眰娆$殑閲戣瀺鏈嶅姟浣撶郴锛屼互婊¤冻涓嶅悓灞傛$殑甯傚満闇姹傘
2. 閲戣瀺鏈嶅姟鐨勬櫘鍙婄巼涓嶈冻锛屼竴浜涢嗗煙锛屽挨鍏舵槸寮卞娍棰嗗煙锛岀己涔忚冻澶熺殑閲戣瀺渚涚粰锛屽艰嚧閲戣瀺鏈嶅姟瑕嗙洊闈涓嶅箍銆
3. 閲戣瀺鏈烘瀯鍦ㄩ噾铻嶄骇鍝併佹湇鍔′互鍙婁笟鍔¤繍钀ユā寮忔柟闈㈢殑鍒涙柊鍔涘害鏈夊緟鎻愬崌锛岄渶瑕佽繘涓姝ユ帹鍔ㄥ樊寮傚寲缁忚惀锛屼互婊¤冻甯傚満澶氭牱鍖栫殑闇姹傘
4. 灏忓瀷閲戣瀺鏈烘瀯寰寰闅句互鎵挎媴铻嶈祫鍔熻兘锛岃岃揣甯佺┖杞鐜拌薄杈冭姽绠涓烘櫘閬嶏紝杩欓檺鍒朵簡閲戣瀺璧勬簮鐨勬湁鏁堥厤缃銆
5. 閽堝瑰疄浣撶粡娴庝腑杈冧负钖勫急鐨勯嗗煙锛岀己涔忓叿鏈夐拡瀵规х殑閰嶅楄瀺璧勫埗搴︼紝褰卞搷浜嗚繖浜涢嗗煙鐨勮瀺璧勬晥鏋溿
6. 姘戦棿璧勬湰鐨勭$悊涓庡紩瀵间笉瓒筹紝鏈鑳芥湁鏁堝彂鎸ュ叾鍦ㄥ疄浣撶粡娴庝腑鐨勪綔鐢ㄣ
涓烘敼鍠勮繖浜涚姸鎴栭栧囧喌锛屽簲閲囧彇浠ヤ笅鎺鏂斤細
1. 婵鍔遍噾铻嶆満鏋勮繘琛屽垱鏂帮紝鍙戝睍澶氬眰娆$殑閲戣瀺鏈嶅姟浣撶郴锛屾弧瓒充笉鍚岀被鍨嬩紒涓氱殑铻嶈祫闇姹傘
2. 淇冭繘閲戣瀺鏈烘瀯涔嬮棿鐨勫悎浣滐紝閫氳繃璧勬簮鍏变韩鍜屼紭鍔夸簰琛ワ紝鎻愬崌鏈嶅姟璐ㄩ噺鍜屾晥鐜囥
3. 寮曞奸噾铻嶆満鏋勫姞澶у瑰疄浣撶粡娴庣殑鏀鎸佸姏搴︼紝閫氳繃闄嶄綆铻嶈祫鎴愭湰绛夋帾鏂斤紝鍑忚交浼佷笟璐㈠姟璐熸媴銆
4. 鍔犲ぇ瀵瑰疄浣撶粡娴庤杽寮遍嗗煙鐨勮瀺璧勬敮鎸侊紝瀹屽杽鐩稿叧鏀跨瓥鎺鏂斤紝榧撳姳浼佷笟鍔犲ぇ鐮斿彂鎶曞叆鍜屾妧鏈鍒涙柊銆
5. 鍔犲己瀵规皯闂磋祫鏈鐨勭$悊鍜屽紩瀵硷紝瑙勮寖姘戦棿铻嶈祫琛屼负锛岄紦鍔辨皯闂磋祫鏈鎶曡祫瀹炰綋缁忔祹銆
6. 鍔犺~姣佸己閲戣瀺鐩戠★紝棰勯槻閲戣瀺椋庨櫓锛岀‘淇濋噾铻嶄綋绯荤殑绋冲畾鍜屽仴搴峰彂灞曘
鎬荤粨鑰岃█锛岄噾铻嶆満鏋勫湪鏈嶅姟瀹炰綋缁忔祹鏃讹紝搴旈氳繃鍒涙柊銆佸悎浣溿侀檷浣庤瀺璧勬垚鏈銆佹敮鎸佽杽寮遍嗗煙鍙戝睍銆佸紩瀵兼皯闂磋祫鏈绛夋帾鏂斤紝淇冭繘瀹炰綋缁忔祹鐨勬寔缁鍋ュ悍鍙戝睍銆
『贰』 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泉州经济
泉州,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民营经济的活力源泉,凭借其活跃的民营经济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而闻名。自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民营经济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迅猛增长,2011年,GDP达到4270.89亿元,增速13.50%,位居福建省首位。三大产值超千亿元、两超五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为泉州经济注入强大动力。截至2012年,泉州上市企业数量居福建省首位,品牌影响力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
泉州特色经济如“石化基地”、“中国树脂工艺之乡”等,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的知名度。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泉州经济贡献超过四分之一,其“晋江模式”与“温州模式”等并列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传统产业如纺织鞋服、建筑建材等与新兴产业如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并行发展,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新兴产业经历了起伏。
然而,泉州民营企业也面临挑战,如产业升级、金融服务业的不足。2012年,泉州提出“二次创业”,强调节能减排和现代化改革,通过技术改造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福建省和泉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制造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为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泉州积极尝试改革,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创新金融产品,以期打造金融改革试验区,特别是在支持中小企业和民间借贷规范化方面,泉州的举措与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有相似之处。面对内外经济形势,泉州有望成为外资试点的重要区域,通过金融创新推动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2012年12月21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二部委联合发布。泉州市成为继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叁』 金融业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可行的做法如下:
1.首先,服务实体经济理念跟不上实体经济发展形势,致使服务节奏落后。近年来,金融业无论在银行信贷上还是资本市场融资方面,都存在“重大轻小”、“重国企国轻民企”倾向,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展动态、状况及现实需要知之甚少,或不愿去了解,使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困局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
2.其次,资金流动方向跟不上实体经济需求节拍,致使支持方向错位。金融机构由于受高利驱动,无论信贷市场还是资本市场,资金脱实向虚现象严重,导致资本市场、信贷市场、房地产市场加杠杆和高泡沫化倾向,使中央政府各种金融政策难以实施到位,或被“截留挪用”:一方面使实体经济陷入“嗷嗷待哺”困局,一方面金融泡沫又推动了中国产业经济泡沫的加剧。
3.再次,金融服务模式与实体经济运行客观现实脱节,致使服务有效性不足。这方面,银行机构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实体经济几乎都按大型国有企业要求,实行“全面”、“严格”的担保抵押贷款制度,过分强调防范自身风险,而实体经济多为民营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一些成长性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为此,大量中小微企业被挡在银行信贷大门之外,导致银行贷款难放和企业贷款难两难尴尬困局,大大抵消了银行信贷的有效性。
4.最后,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特点不相容,致使服务力度不准。目前,金融产品创新可谓日新月异,尤其中间业务理财产品多达几万个品种,平均每天都有数百个品种诞生,但仔细研究,针对中小微实体经济的不多,大都为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而“创新发明”;无论银行信贷市场的贷款品种、理财产品,还是资本市场融资规定,都有向大型国企倾斜迹象;且推出的中间业务或理财产品往往成本高,实体经济难以承担。如此,金融服务手段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也无法对实体经济实现精准扶持,最后使支持实体经济陷入“疲软无力”状态。
『肆』 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银行机构加大了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以某市为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该市银行业机构为150多家科技型企业授信130亿元,占全部授信的15%。然而,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影响到了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务状况或生产经营状况无法满足贷款条件大部分的科技企业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不稳定,如某市一家科技研发企业,获取一个项目从研发到投入生产需要大概2年时间,期间客户只预交少量订金,研发成功即可获的全部研发资金,如不成功则合同失效,企业自行承担研发费用,企业因生产周期长、研发费用高、经营风险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
(二)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少通常科技企业自有资产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担保,如某市科创园区为近年来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但大部分科技企业为租用园区工厂,自有资产不足以提供抵押担保;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因技术性强、专业性高,难以评估作押。
(三)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能力和意识有待提升银行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特色化还不够,对科技型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目前,大部分银行基于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贷款资金必须有符合条件的抵押,某市仅有商业银行在试行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且信贷产品、信贷担保、业务流程、风险评价等主要还是面向传统产业客户和传统有形资产,未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区别的信贷业务系统,也没有相应提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考核。
(四)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需完善缺乏再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担保机构能力偏弱,部分担保机构对企业发展评估专业性有待提高,仍然以企业是否有担保、抵押为评判标准,弱化了为企业提供有效担保的效果。
(五)政府对科技型企业支持有限虽然有政府“两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但这些资金在高新技术发展资金中所占比重小、安排分散,不能对一些好项目大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六)融资渠道单一调查显示,银行信贷仍是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占企业融资的80%以上。社会性的投融资渠道不畅、方式不多。一方面是大量社会资本积淀,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企业投资风险大,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资产少,相应负债能力也比较低,风险较大,难以吸引投资者。企业获取资金困难,致使一些好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难于做大做强,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实现产业化。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实践
(一)加强监管引导金融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引导银行加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一是引导银行建立完善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贷业务流程;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基层机构的审批权限;三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贷规模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四是对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进行科学考核和及时处置;五是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融资渠道、担保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各地紧紧抓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搭建科技专营支行,某市目前有2家银行机构成立了科技专营支行,并配备了相关专业人才,在建立商业可持续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大力推动风险补偿机制建设针对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大的特点,各地政府出台了《科技和金融试点信贷融资业务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实现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全面改善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办法》通过对科技支行提供一定数额的坏账风险补偿和奖励促使银行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入。
(四)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品种根据科技型企业市场状况,各地银行业机构及时开发出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新产品,如某市商业银行与市中小企业创新中心、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合作,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并推出针对以企业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动产或货权为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仓储通”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推广互助式会员制担保贷款,为9家科技型企业授信5200万元,累计投放资金3700万元。
(五)对科技型企业开展上市辅导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对有上市预期的科技型企业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在上市规划与辅导,募集资金监管与使用,后期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智力支撑,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某市为例,在银行的帮助下,该市有2家科技企业将于2年内实现上市,企业发展即将步入新阶段。
(六)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以某市为例,为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2014年度由浦发银行该市支行主承销的1家科技企业的5亿元中期票据成功发行,为企业拓展了低成本资金的来源渠道,有效支持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开展好间接融资服务进一步推动科技专营支行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核算独立化、风险分散化,指导科技专营支行坚持重点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理念不变。探索科技支行“一行两制”模式,坚持并完善科技支行“五个单独”管理体制——单独的客户准入机制、单独的信贷审批机制、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单独的拨备政策和单独的业务协同政策;推动贷款审批权限的下放;坚持信贷评估时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兼顾、重大项目的联合评审、风险管理前移、团队责任制,完善科技支行风险管理机制。
(二)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指导专营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处置方式;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流程,开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绿色通道”;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规范和实施办法;探索“评估+担保+信评+辅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模式。建立“统借统还”融资平台的模式;探索信贷工厂模式,推进联合互保贷款;探索“贷款银行+助贷机构”的小额贷款模式。推进质押贷款创新,不断创新保理融资模式。推进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贷款、应收租金保理、债权保险融资等方面的创新。
(三)完善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服务大力推进科技担保机构的创新。推进科技担保在担保模式和反担保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互助担保、补贴资金贴现,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无形资产质押;推进科技担保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创业担保、担保换分红和担保换期权。探索贷款银行、产业园孵化器、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专项支撑资金、科技担保机构共同担保的“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模式。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与机制统筹市县(园区)两级支持金融、科技等相关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政府、金融机构联动的风险共担机制,重点用于信贷风险补偿、创投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债务发展、引导基金资本金注入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工作经费,发挥国有资本战略导向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发展。探索政府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及采购高科技企业产品的新模式;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探索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促进股权投资发展的政策,依托当地区域优势,积极引进全国性或区域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机构和拓展业务;通过政府出资引导,组建产业重组基金,促进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和衰退期企业的整合重组。通过税收优惠、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办公服务和项目对接等政策优惠,创造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区,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为PE、VC等风投资本提供通道,拉动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跟进。完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系统,通过上市奖励、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返还和提供中介桥梁、历史遗留解决、协调服务等,促进科技企业上市。搭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有组织推进金融创新和服务协调,不断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伍』 人民日报:资金如何向实体经济引流
原标题: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 资金如何向实体经济引流?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1万亿元,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民营、小微企业等。
金融活水通畅,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近日记者来到浙江、山东、安徽等地调查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探讨如何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量”增“价”降结构优
先进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
欧隆泵业有限公司位于浙江温岭,水泵行业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前几年,企业的生产模式是简单的组装、加工。在这种模式下,工人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水泵的退货率一度居高不下。”公司负责人张建军回忆说。
台州银行温岭大溪支行了解情况后,提供贷款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综合授信额度450万元。手头有了资金,张建军对喷漆车间、线圈车间和安装车间进行了技术改造,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去年产值达到7000多万元。“没有金融的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会这么顺利!”
“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关部门下大力气推出多项举措,取得显著效果。”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说,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持续发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梗阻”被逐渐打通。
曾刚说,从总量上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灵活使用,保持了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从价格上看,今年前8个月,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6.8%,比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59个百分点。8月央行宣布改革完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实际上推动了市场利率下行,实体经济获得了实惠。
“在保持总量适度的同时,金融供给的结构也在优化,先进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受到金融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曾刚说,这有赖于定向降准、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结构性政策的精准发力。大型银行的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30%等监管要求,也有效引导了信贷资金的投向。
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下,实体经济的筋骨更强了。
——增加对民营、小微企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融资。
“截至9月末,工行对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业、科技研究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民营企业贷款超过1万亿元。”中国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高级专家胡广文介绍说,在资源配置上,工商银行对民营企业加大倾斜力度,给予为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部门优惠资金,放贷资金价格下来了,从源头上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3%和6.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2%。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三农”民生等薄弱环节发展。
“再也不需要找担保人,红本本还真管用!”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户殷玉荣从县农行陆续贷款近40万元,盘活了村里“靠天收”的低产地,发展起稻虾共养的产业。
殷玉荣口中的“红本本”就是股权证。小岗村党委副书记马武俊介绍,村里成立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凭借股权证获得全域授信,只要将股权证质押给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就可以向县农行申请3000元至30万元的贷款。”
“农村金融服务为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一环。”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农村金融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之一,应该立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精准对接供需,尽职免责机制仍待完善
“本来以为第一次贷款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可是这次贷款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山东德州盛邦体育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永超深有感触地说。
盛邦体育是一家专业从事SMC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品设计、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由于经营战略调整,生产规模扩大,资金周转压力增大。企业以前从来没有贷过款,该怎么与银行打交道?黄永超一头雾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省里建设了融资服务网络系统,就在‘山东政务服务网’的‘企业融资需求征集’板块里试着发布了融资信息。”黄永超说,没想到德州银行通过平台发现企业的融资需求后,马上上门对接,为公司授信1000万元。“从发布融资需求到获得贷款只用了10天时间,真是太方便了!”
金融机构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最大困扰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慢慢发生变化。在全国多地,各类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涌现,架起了银企间的“连心桥”:
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近期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要求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陕西,由政府主导搭建的信用金融服务平台,已采集全省200多万家企业的基本信息和近1.7万家企业的社保、税收及国土等深度信息,实现融资需求对接180亿元;在江西,今年前8个月,通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发放贷款845.3亿元,占同期全省普惠小微贷款发放量的33.3%。
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抓紧构建完善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等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互联互通。健全优化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信息对接机制,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线上高效对接。
“鼓励和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诸多配套措施。”曾刚说,各地建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地方政府拥有丰富的社保、司法等信息,有能力把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庞大的数据库。如果合法合规使用,这些珍贵的数据对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帮助很大。
推动服务实体经济长效机制建设,除了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外,还应该完善金融机构“敢贷愿贷”机制。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表示,银保监会持续推动银行进一步健全尽职免责机制,督促银行将小微贷款业务纳入考核体系。
记者了解到,重庆银保监局近期对辖内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工作进行摸底调研,从反馈的情况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银保监局辖内银行共对5.42亿元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认定尽职免责,涉及免责员工共1043人,其中银行管理人员221人,审批岗位人员163人,信贷客户经理659人。为提高免责效率,重庆农商行下放了免责权限,给予分支行50万元以内的尽职免责认定权限。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尽职免责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完全消除客户经理后顾之忧。比如,虽然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已经提升至3个百分点,但不少银行更加重视整体不良率的考核,没有将小微企业不良率单独隔离考核,政策优惠难以体现。
好政策关键在执行
落实好已出台的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各项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9年第三季度例会指出,要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加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体系与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适配性。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坚持用市场化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面临一定困难,应发挥好政策‘几家抬’的合力,落实好已出台的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各项政策,灵活运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做好政策协调联动,加强预调微调,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定民营、小微企业预期。”曾刚说。
如何进一步健全尽职免责机制,打通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董希淼认为,应持续开展对银行机构的督导,通过现场检查、窗口指导、季度座谈等方式,倒逼银行进一步完善内部机制;探索小微企业贷款各环节尽职情形的基本认定标准,通过明确尽职、免责边界问题,最大程度打消基层客户经理的顾虑。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