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824年在山西诞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机构是什么
1824年在山西诞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机构是日升昌票号,他是第一个现代银行的雏形,很快各省有了分支机构。其后业务发展到日本,新加坡等地!
㈡ 简述我国内地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是指金融机构的组成及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金融体系大多数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来进行组织管理的,因而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
在中国,就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居主体地位,是最早出现的金融机构。它们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其中通过办理转帐结算实现着国民经济中的决大部分货币周转,同时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下一章将进行详尽的讨论。
政策性专业银行
政策性专业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它们的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且根据分工的不同,服务于特定的领域。政策性专业银行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性专业银行
商业性专业银行与政策性专业银行相对应,从事专门经营范围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一般有其特定的客户,以盈利为目的。它们的存在是社会分工发展在金融领域中的表现,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要求银行必须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专门职能,从而推动着各式各样专业银行的出现。如投资银行、储蓄银行、抵押银行等。
其他非银行机构
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及其他专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统称为非银行性金融机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筹集资金发行的金融工具并不是对货币的要求权,而是其他的某种权利,如保险公司发行的保险单只代表索赔的权利。从本质上来看,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仍是以信用方式聚集资金,并投放出去,以达到盈利的目的,因而与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并无本质区别。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等。
金融监管机构
金融监管机构是根据法律规定对一国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其职责包括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的合法合规运作等。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包括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
㈢ 我国金融机构的雏形始于哪个朝代
我国的金融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那时候中国最早出现了当铺
㈣ 中国最早的金融机构在哪一朝代
唐朝
那时候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其中柜坊相当于现在的银行
当然其实从秦始皇开始,三公九卿制度之下,就有专门负责金融的官员,但是这个是官方的金融机构。
㈤ 中国金融机构体制演变:建国前后的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机构体制的演变:从建国前到改革开放前
中国的金融体系如同历史的印记,随着国家发展与经济变迁逐步演变。在1949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展现出独特的多元性。
1. 建国前的金融多元面貌
当时的金融体系由官僚资本银行主导,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以及中央信托局、邮政储蓄汇业局和中央合作金库等官方机构。非官方领域,中小银行如南三行、北四行和小四行活跃,外资银行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也占据了一席之地,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也纷至沓来。
2. 建国初期的金融体系重塑
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仿照苏联模式进行金融体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官僚资本银行被中国人民银行接管,私人银行和外资银行逐步改造或整合。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国银行的设立,分别适应了农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需求。这一阶段,我国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独家经营金融体系。
3. 改革开放前的金融特性
建国后,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收缩的特点,货币化程度较低,政府对资金分配拥有绝对主导权。货币化进程受制于指令计划,M2与GDP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而财政收入和政府积累占据高额比例。
4. 计划经济背景下的金融考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掌控经济决策,从投资到收益分配,货币主要作为计价工具。统购统销政策不仅保障了农产品供给,也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支持,使城市工业化得以快速发展,但也带来轻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5. 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抑制了直接融资,企业主要依赖财政拨款而非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和对外金融关系不发达。对外贸易以进口为主,且外汇政策限制了对外借贷,多数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来源于出口创汇。这样的金融环境限制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但也保证了国家集中力量推动重工业建设。
综上,中国金融体系的演变,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历程,也体现了国家政策对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深刻影响。从建国前的多元化到改革开放前的计划化,金融体系在不断调整中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