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金融服务业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金融服务业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4-12-02 07:40:01

1. 说明结合近两年的宏微观经济金融状况做相关分析

2009 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宏观经济从恢复性增长进入稳态增 长。2010 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普遍提高,国内外经济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预测 2010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区间为 9.6%~10%。2010 年, 中国经济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但也同样存在着诸多结构性、 发展性和体制性的矛盾。 因此, 应该把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并 把“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作为宏观调控思路。 2009 年中国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前三个季度 GDP 增长分别 6.1%、7.1%、7.9%,整体表 现好于预期。 在外部需求放缓的情况下, 政府采取了一揽子刺激内需的政策, 投资快速增长, 消费稳步提高, 对国民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010 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趋势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2009 年宏观经济运行回顾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 年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出十大产业振 兴规划,先后 7 次上调出口退税,采取了大力鼓励和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 著的成效。2009 年国民经济逐季反弹,实现了“V”型复苏,全年宏观经济运行有如下五个 方面的特征: (一)投资驱动明显 2009 年前三个季度,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3.4%, 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最 为关键的作用, 拉动经济增长 7.3 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民生性投资加快,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 72.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 68.3%;中西部 地区投资高速增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分别为 28.1%、38.3%、38.9%,西部地 区投资增长最快;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步回升,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5.8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44.8%,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步提高。 (二)消费稳步提高 2009 年,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1~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112733 亿元, 同比增长 15.3%, 全年月度同比增长率基本保持在 15% 左右。 消费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促进了消费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同比实际增长 10.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 9.2%。第二,农村消费增长快于 城市。家电下乡等政策效果不断显现。1~10 月份,县级和县级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 速分别为 16.4%、15.6%,高于城市 15%的增速,农村消费增长长期滞后于城市的格局得到改 变。第三,居民消费支出的稳步提高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前三个 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1.9%。 (三)外贸降幅收窄 2009 年,国家出台了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担保等一系列支持对外贸易发展 的政策措施,对减缓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强出口企业信心、保持我国出口竞争力产生了积 极效果。从外贸运行数据来看,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同比降幅逐步收窄。11 月份,外贸 进出口总值 208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9.8%,环比增长 5.4%,进出口总值实现 2009 年年内 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同时,1~11 月,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 19640 亿美元,同比下降 17.5%,进出口降幅收窄 20%以内。 (四)就业形势向好 2009 年以来,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措施迅速启动,多管齐下保就业。中央财政预 算安排就业资金 420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66。7%,增幅前所未有。“保就业”成效明显,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1~11 月,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1013 万人,年初确定的城镇新增 就业 900 万人的目标提前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 4.3%,与往年基本持平。1~10 月,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83%,前三季度全国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达到 15198 万人, 比去年底增加 1157 万人。但是,就业问题仍然值得高度关注,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 测算表明,2009 年我国需要就业的人员超过 2400 万,供求缺口总体还在加大。 (五)物价低位运行 2009 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H)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均保持较低水平(见图 1)。从消 费者物价指数来看,2009 年 2-10 月 CPI 均为同比负增长。11 月份,受翘尾因素和季节性食 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 实现年内的首次转正, CPI 同比增长 0.6%。 从生产者物价指数来看, 受经济危机影响, 1~6 月份,PPI 逐月下滑,降幅较大,从 7 月份开始,随着经济的回缓, 市场需求上升,PPI 触底回升,但仍低于 CPI 增幅。 二、2009 年经济景气指数及经济增长预期变化 经济景气指数及经济增长预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 是经济周期变化的晴 雨表。2009 年下半年,各类经济景气指数普遍提升、增长预期不断调高,经济回升势头强 劲,中国从恢复性增长阶段进入稳态增长阶段。 (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趋势逐步增强 经济景气指数对刻画经济运行特征与趋势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通过对宏观经济景气指 数、企业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最新数据和资料分析,表明未 来中国经济回升态势不断增强。 1.宏观预警指数从“浅蓝灯区”转入“绿灯区” 1.宏观预警指数从“浅蓝灯区”转入“绿灯区” 宏观预警指数从 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先行指数、 一致指数、 预警指数是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 指标。从先行指数、一致指数和预警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回升态势平稳。 2009 年 5 月份,宏观预警指数从“浅蓝灯区”转入“绿灯区”,显示了我国经济由偏 冷阶段进入正常阶段。10 月份,预警指数达到 94.7,连续第六个月处于稳定状态的“绿灯 区”,说明整体运行持续平稳态势。从全年数据来看,一致指数低位区间出现在一季度,二 季度以来该指数持续回升,10 月份,一致指数达到 98.5,虽尚未恢复上年同期水平,但早 已走出谷底,显示经济回升态势明显。先行指数由一组领先于一致指数的先行指标合成,用 于对经济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10 月份,先行指数为 105.6,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这无疑 显示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的经济运行将持续出现良好的态势。 2.企业景气指数回升 2.企业景气指数回升 2009 年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 124.4,比二季度回升 8.5 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回 升至 120.1,比二季度提高 9.9 点。各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均在景气区间内回升,工业企业景 气指数为 120.5,比二季度提高 8.5 点,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比二季度提高 5.6、8.4、9.5、 6.7 和 6.7 点,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景气指数增幅明显,比二季度有升,分别达 15.1 和 12.1 点。从企业类型来看,大型企业景气指数为 148.1,在二季度大幅提高 17.1 点的基础上,又提升 15.1 点;中型企业景气指数为 123.3,比二季度提高 6.5 点;小型企 业景气回升至景气区间,指数为 107.1,回升 8.5 点。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回升幅度大大低 于大型企业,显示中小型企业仍未完全走出生产经营的困境,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3.消费者信心小幅稳步攀升 3.消费者信心小幅稳步攀升 消费者信心小幅稳 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反映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2009 年,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复苏,消费者信心也得到了提振。10 月份,消费者预期指 数为 89.1,达到了自 2008 年 12 月以来的最高点;消费者满意指数在 7 月至 9 月迂回徘徊 后,实现连续两个月反弹,达到 87.5;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 88.5,为全年最高点。消费者 信心指数提升显示,消费者普遍认为未来就业市场稳定、收入预期向好、经济前景乐观。 4.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高位企稳 4.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高位企稳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 5 个主要扩散 指数加权而成。通常 PMI 指数在 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 50%,反映经济衰退。 2009 年 11 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 55.2%, 连续九个月高于经济扩张和衰退的临界 点,预示经济景气度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开始稳定,也预示着未来经济回升态势可能趋稳。 分行业来看,11 月份,20 个行业中,只有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 及炼焦业、饮料制造业 3 个行业低于 50%,其余 17 个行业均高于 50%;分项指数来看,新 订单指数、生产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基本同 10 月持平;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 指数、 原材料库存指数、购进价格指数有所上升;新出口订单指数、 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 从业人员指数有所下降。2009 年末,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可能继续提高,表明国际金 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异常波动基本消除, 正由刺激性政策下的恢复性增长向常态下 的稳定较快增长转变。 (二)经济增长预期不断攀升 2009 年受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断释放的影响, 前三个季度 GDP 增速一路攀升,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断强化,国内外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逐步增强。国内外一 些权威机构陆续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值,8 家机构对 2009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平均预期 水平从 7.9%升至 8.6%,调整幅度为 0.7 个百分点(见表 1)。 2009 年三季度以来,国内外诸多机构仍再次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主要取决于以下 三个因素:第一,政府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政策效果于 2009 年下半年开始得到反映,同 时伴随着各项配套措施的到位,经济刺激效果还将持续显现。第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整体 趋好, 出口贸易形势逐步好转, 出口企业投资信心不断增强。 第三, 在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消费者信心稳步提升,消费对于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2010 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与 2009 年相比,2010 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欧洲、美国、日本等 主要经济体相继复苏,中国出口贸易逐步增加。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经济增长动 力仍然充足,经济有望实现稳定较快增长。 (一)国内外经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欧美日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 其经济复苏速度及进口需求走势将对中国的出口前 景将有很大影响。 欧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经济复苏及企业投资回暖将进一步带动对中 国进口的需求。 欧洲大部分国家在经济刺激计划的激励下, 经济形势和财政状况出现明显改 善,一些经济指标也已经回升到本轮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市场信心正在重筑。美国占中国 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其制造业的改善和再库存的启动将带动中国出口的复苏。2009 年 11 月份,美国制造业进口指数超过临界值 50,达到 51.5,制造业进口萎缩周期已告尾声。未 来几年,美国在“一揽子”刺激计划及新技术、结构调整的作用下,经济可望走向复苏。日 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央行通过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推出的 10 万亿日元新经济 刺激方案,使得其金融环境更为宽松,经济增长出现积极变化。2009 年四季度大型制造企 业景气指数连续第三季回升,达到-24,且超过了此前-27 的经济学家预期均值。日本制造 业复苏将增加进口需求,拉动中国出口。& nbsp; 由于广泛而协调的经济刺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 各国经济普遍出现转好迹象, 良好的外 部经济发展环境也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明显好转。 然而, 世界各国经济主要靠政府投入推动, 失业率普遍偏高, 经济复苏十分脆弱, 加之国际通胀预期不断加大, 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这都使得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2010 年中国经济内部环境将继续得到好转。从供给方面看:一是资金供给潜力巨大, 国内储蓄率一直维持在 40%以上; 二是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 劳动力人口总量处于上升阶段, 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三是科技进步加快,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成 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质量将得以改善。

2. 跪求:::中国金融产品的现状~~!!!!

一、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各级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稳健发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采取多项管理措施,加强自身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加入WTO后,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金融业各部门的压力仍将非常大,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将分别谈谈我国银行业(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发展现状。

(一) 银行业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基本上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瓜分,行业垄断程度相当高,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银行业务和外汇业务等,很少经营或不经营全部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金融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财产顾问和咨询业务和旅游广告业务等。这些业务范围的限制,影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创新能力,资本金严重不足,贷款能力出现内生性约束。由于国有银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资产的压力很大,也无力用经营利润补充基金。因此,不良资产日益积累,致使部分国有银行资产充足率根本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由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强,资产运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坏帐和呆帐。这些都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保险业

二十年多来,中国保险业以年均39.6%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实现第一个保费收入达500亿元用了15 年的时间,而实现第二个500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见图1-1、图1-2)。到2000年底,保费收入达1595.9亿元。同时保险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40家,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保险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国保险业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公司实力

差,资金运用渠道少(保险业收入仍以保费盈余为主),效率和经营技术不高,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竞争等。因此,一旦当我国保险公司与外国保险机构真正展开竞争,保险业将面临很大冲击。

图1 1989—2000年我国保费收入趋势图

图2 1989—2000年我国保费收入增幅趋势图

(三)证券业

我国证券业起步于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经过曲折的历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融资能力的增强,我国证券市场融资额从1994年的99.78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192.22亿元,占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11.45%;其次,随着证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股票交易额也持续增长,1993年的股票交易额为3627.2亿元,2000年股票交易额达到高峰,为60826.6亿元,增长了16.7倍。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1154家,投资者帐户为6639 .68万户。上述数据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我国证券业是在一定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并没有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因此其要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国内证券机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一,结构趋同。业务范围仅限于国内的承销、经纪和自营三大传统业务,企业财务顾问业务等虽然也有,但是大多是争取承销项目的辅助手段,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大的雷同,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充分的认识。

其次,融资渠道不畅,上市证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个方面: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增资扩股,且融资偏重短期资金融通,缺乏券商发展急需的长期资金融资渠道。

第三,资本运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混乱。

第五,证券经纪业务收益下降。

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余年成长历史的新中国证券业同经历过百余年资本市场锤炼并且实力雄厚的国外证券公司同场竞技,将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

二、中外金融服务业发展比较

2001年11月,中国终于迈进了WTO的大门,中外金融机构同台竞技将成为必然趋势,我国金融业要在这一场新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位,必须通过比较分析彼此的优势和劣势,判断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最终提出自己的战略方案。

(一) 银行业

1.经营规模比较

衡量一家综合性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主要有总资产、一级资本、分支机构数量、跨国经营情况等子指标。

表1 中外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比较(1999年度) 单位:亿美元

总资产
一级资本
分行机构数量
跨国经营情况

工商银行
4275.46
219.19
国内分支机构众多
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

农业银行
2442.93
162.66
国内分支机构众多
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

建设银行
2658.45
131.96
国内分支机构众多
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银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花旗银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美洲银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德意志银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巴克莱银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资料来源:张仿龙、阮班鹰:《中外商业银行盈利比较及入世对策》,《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马耕之《世界30家银行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概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从表1可以看出,就总资产和一级资本来源来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跨国商业银行相比并不逊色,已经进入世界大银行行列。但从分支机构数量及跨国经营情况看,除中国银行具有众多海内外分支机构并已初具全球性银行的某些特征之外,其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分支机构总量很多,但跨国经营都还刚刚开始。因此,从经营规模指标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国综合性大银行的最大差距表现在全球性分支机构布局缺陷和跨国经营滞后等方面。

2.业务功能比较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业务功能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管理当局对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限制(见表2)。英国、日本和美国已分别于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关法律,最后从法律上废除了混业经营的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法》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等非银行业务。

表2 中外商业银行业务比较

商业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
保险业务
当局立法限制

工商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工商东亚

分业经营

农业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分业经营

建设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中金公司

分业经营

中国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中银国际

分业经营

花旗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全面开办投资银行业务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全能银行

全面混业经营

巴克莱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全面开办投资银行业务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开始绕过法律限制,通过到境内外收购、合资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开展了投资银行业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国内分支机构尚不能从事证券一、二级市场业务。因此,业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资商业银行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创新比较

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业务创新三大方面。由于外资大银行身处市场经济国家,不存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问题,因此,金融创新的比较仅限于业务创新。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仅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大部分业务创新还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60—80年代的产品,而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种,如期货、期权、利率调换、消费贷款证券化、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在我国都还未开办。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产品领域及跨国经营方面的竞争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比较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外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综合帐户

银证转帐

浮动利率贷款

票据融资

电子银行

循环贷款

网络结算

消费信贷

可转让定期存单

可转让支付帐户

浮动利率票据和欧洲债券

期货交易

电子银行

互助基金

消费贷款证券化

利率调换交换

SWIFT交易系统

期权交易

衍生金融产品交易

4. 发展战略比较

发展战略是一家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外资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发展战略,十分注意保持发展战略的相对稳定和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见表4)。

表4 中外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比较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外资跨国大银行发展战略

扩张性、粗放经营、无差异营销、政策性与盈利性并举、资源计划配置为主。
差异化战略、突出重点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盈利最大化战略、资源配置优化战略。

5.其他竞争力项目比较

(1)在流动性方面,日本银行业的贷存款比率为93. 73%,比我国高出9.14个百分比。美国为87.97%,与我国基本持平。从存贷款比率来看,美国银行业的流动性并没有比我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高,但这并不说明在流动性方面就不如我们,因为我国四大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很高和承担着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够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贷款”。欧洲方面,其贷存款比率达到127.57%,大大高于我国银行业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为-1.2%,比我国四大银行的0.09%低1.21个百分点,利润增长率是负数,为-30.59%,而同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36.26%。美国资产利润率为1.66%,欧洲为0.63%,均高于我国。

(3)在资产质量方面,由表5可见,日本呆帐和滞帐贷款率为3.13655%和0.04385%,与我国情况差不多,而美国在这方面则相对较低。

(4)发展能力方面,日本银行自有资本比例是比较高的,达到了11.6%,美国则为8.72%,两者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正常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在这方面与美国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银行资产质量的国际比较

项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计)(%)
美国

(%)
欧洲

(%)

流动性
流动性比率
NA
NA
NA

贷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资产利润
-1.12
1.66
0.63

资本利润
NA
19.53
NA

利润增长
NA
NA
-25.54

人均利润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应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资产质量
逾期贷款
1.0664
1.26
NA

呆滞贷款
3.13655
0.33
NA

呆帐贷款
1.04385
0.64
NA

风险资产抵补
95.9202
167.76
NA

加权风险资产抵补
73.3144
NA
NA

发展能力
资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长
-5.29
7.06
-3.94

贷款增长
-2.61
8.27
15.97

(二)保险业

伴随中国加入WTO,我国保险业将面临一个更为开放,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将面对一批虎视眈眈的外国保险巨头。中国保险业与国外保险业究竟存在怎样的差距呢?下面我们将从保险业的市场规模、保险深度和密度、资产规模、市场集中率以及融资渠道五方面进行比较。

1.市场规模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在世界保险市场上居于主要地位。我国保险业恢复业务以来,虽然发展迅速,但总规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费收入仅排世界第16名,市场份额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国与其他主要国家保费收入比较表

国家
保费收入(百万美元)
占世界市场份额(%)
世界排名

美国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国
204893
8.82
3

德国
138829
5.97
4

法国
123113
5.3
5

意大利
66649
2.87
6

韩国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亚
38712
1.67
9

荷兰
37985
1.63
10

中国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资料来源:Sigma No.9,2000。

2.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比较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保险业发达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保费密度是指人均保费额的高低,保险深度是指保险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国的人均保费越高,保险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说明该国的保险业相对越发达。1999年,从保险密度看,我国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险深度也只有1.63,其中产险深度为0.61,寿险深度为1.02,整体上居世界第58名,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甚至也落后于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从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国与其他主要国家保险密度比较表

国家
瑞士
日本
英国
美国
爱尔兰
荷兰
芬兰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险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国家
法国
丹麦
澳大利亚
巴西
中国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险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国与其他主要国家保险深度比较表

国家
南非
英国
瑞士
韩国
日本
爱尔兰
澳大利亚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险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国家
荷兰
芬兰
美国
巴西
印度
中国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险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资产规模比较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别是我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但从资产总额看,这两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偏小,两家公司的总资产才为世界第25大保险公司总资产的16.6%。从资产利润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资产利润率为0.4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资产利润率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险公司中资产利润率最低的也达到了4%的收益率。这些都表明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见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险公司与我国保险公司资产实力比较

排名
公司(国家)
资产
增长率(%)
所有者

权益
净利润
资产利润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国人寿+中国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资料来源:(1)2000年1月《保险资讯》173期,本表排名以资产为基础,并根据Dow Jones and Isis决定。

金额单位为百万美元,汇率按1998年12月31日汇率换算。增长率按本国货币计算。

(2)《中国保险年鉴》1999年。

4.市场集中率比较

目前,我国只有保险公司40家,(其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5家,股份制保险公司9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3家,外资保险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国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险公司,香港弹丸之地也拥有200多家保险公司。中国的保险机构数量过少,导致保险市场集中率高,垄断经营严重(见表10)。

从下表可以看出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市场集中率一般较小。如美国1998年前五大财产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仅为30.16%,日本前五位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也不过是60.4%,这是因为在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保险市场进入壁垒较少,保险公司设立相对比较容易,所以保险公司数目较多,竞争较为激烈。使整个市场的集中率较小。而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

3. 谁能解释下为什么市净率适合于金融服务业

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100%,它反映市场对企业资产质量的评价。 市净率适合于所有行业,它是购买股票或资产的依据之一,市净率跟其它指标一样,都只能与之相近行业比较,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我不知道你从哪里听来的市效率适合于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行业的市净率比较低,它的资产是以借债为基础的,实际净资产少,所以市净率较低。评价一个公司的资产质量的好坏,只有通过评估相近行业当时的整体状况,方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所以我认为这个指标适用于大部分行业,是评价一个企业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公司的好坏,还取决于它的发展前景,管理层水平等等综合指标

4. 中国保险业前三家的优势和劣势

中外金融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

一、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各级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稳健发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采取多项管理措施,加强自身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加入WTO后,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金融业各部门的压力仍将非常大,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将分别谈谈我国银行业(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发展现状。

(一) 银行业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基本上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瓜分,行业垄断程度相当高,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银行业务和外汇业务等,很少经营或不经营全部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金融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财产顾问和咨询业务和旅游广告业务等。这些业务范围的限制,影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创新能力,资本金严重不足,贷款能力出现内生性约束。由于国有银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资产的压力很大,也无力用经营利润补充基金。因此,不良资产日益积累,致使部分国有银行资产充足率根本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由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强,资产运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坏帐和呆帐。这些都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保险业

二十年多来,中国保险业以年均39.6%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实现第一个保费收入达500亿元用了15 年的时间,而实现第二个500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见图1-1、图1-2)。到2000年底,保费收入达1595.9亿元。同时保险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40家,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保险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国保险业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公司实力

差,资金运用渠道少(保险业收入仍以保费盈余为主),效率和经营技术不高,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竞争等。因此,一旦当我国保险公司与外国保险机构真正展开竞争,保险业将面临很大冲击。

图1 1989—2000年我国保费收入趋势图

图2 1989—2000年我国保费收入增幅趋势图

(三)证券业

我国证券业起步于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经过曲折的历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融资能力的增强,我国证券市场融资额从1994年的99.78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192.22亿元,占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11.45%;其次,随着证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股票交易额也持续增长,1993年的股票交易额为3627.2亿元,2000年股票交易额达到高峰,为60826.6亿元,增长了16.7倍。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1154家,投资者帐户为6639 .68万户。上述数据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我国证券业是在一定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并没有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因此其要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国内证券机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一,结构趋同。业务范围仅限于国内的承销、经纪和自营三大传统业务,企业财务顾问业务等虽然也有,但是大多是争取承销项目的辅助手段,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大的雷同,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充分的认识。

其次,融资渠道不畅,上市证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个方面: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增资扩股,且融资偏重短期资金融通,缺乏券商发展急需的长期资金融资渠道。

第三,资本运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混乱。

第五,证券经纪业务收益下降。

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余年成长历史的新中国证券业同经历过百余年资本市场锤炼并且实力雄厚的国外证券公司同场竞技,将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

二、中外金融服务业发展比较

2001年11月,中国终于迈进了WTO的大门,中外金融机构同台竞技将成为必然趋势,我国金融业要在这一场新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位,必须通过比较分析彼此的优势和劣势,判断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最终提出自己的战略方案。

(一) 银行业

1.经营规模比较

衡量一家综合性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主要有总资产、一级资本、分支机构数量、跨国经营情况等子指标。

表1 中外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比较(1999年度) 单位:亿美元

总资产
一级资本
分行机构数量
跨国经营情况

工商银行
4275.46
219.19
国内分支机构众多
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

农业银行
2442.93
162.66
国内分支机构众多
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

建设银行
2658.45
131.96
国内分支机构众多
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银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花旗银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美洲银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德意志银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巴克莱银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资料来源:张仿龙、阮班鹰:《中外商业银行盈利比较及入世对策》,《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马耕之《世界30家银行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概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从表1可以看出,就总资产和一级资本来源来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跨国商业银行相比并不逊色,已经进入世界大银行行列。但从分支机构数量及跨国经营情况看,除中国银行具有众多海内外分支机构并已初具全球性银行的某些特征之外,其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分支机构总量很多,但跨国经营都还刚刚开始。因此,从经营规模指标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国综合性大银行的最大差距表现在全球性分支机构布局缺陷和跨国经营滞后等方面。

2.业务功能比较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业务功能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管理当局对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限制(见表2)。英国、日本和美国已分别于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关法律,最后从法律上废除了混业经营的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法》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等非银行业务。

表2 中外商业银行业务比较

商业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
保险业务
当局立法限制

工商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工商东亚

分业经营

农业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分业经营

建设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中金公司

分业经营

中国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中银国际

分业经营

花旗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全面开办投资银行业务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全能银行

全面混业经营

巴克莱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全面开办投资银行业务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开始绕过法律限制,通过到境内外收购、合资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开展了投资银行业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国内分支机构尚不能从事证券一、二级市场业务。因此,业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资商业银行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创新比较

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业务创新三大方面。由于外资大银行身处市场经济国家,不存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问题,因此,金融创新的比较仅限于业务创新。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仅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大部分业务创新还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60—80年代的产品,而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种,如期货、期权、利率调换、消费贷款证券化、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在我国都还未开办。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产品领域及跨国经营方面的竞争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比较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外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综合帐户

银证转帐

浮动利率贷款

票据融资

电子银行

循环贷款

网络结算

消费信贷

可转让定期存单

可转让支付帐户

浮动利率票据和欧洲债券

期货交易

电子银行

互助基金

消费贷款证券化

利率调换交换

SWIFT交易系统

期权交易

衍生金融产品交易

4. 发展战略比较

发展战略是一家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外资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发展战略,十分注意保持发展战略的相对稳定和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见表4)。

表4 中外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比较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外资跨国大银行发展战略

扩张性、粗放经营、无差异营销、政策性与盈利性并举、资源计划配置为主。
差异化战略、突出重点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盈利最大化战略、资源配置优化战略。

5.其他竞争力项目比较

(1)在流动性方面,日本银行业的贷存款比率为93. 73%,比我国高出9.14个百分比。美国为87.97%,与我国基本持平。从存贷款比率来看,美国银行业的流动性并没有比我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高,但这并不说明在流动性方面就不如我们,因为我国四大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很高和承担着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够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贷款”。欧洲方面,其贷存款比率达到127.57%,大大高于我国银行业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为-1.2%,比我国四大银行的0.09%低1.21个百分点,利润增长率是负数,为-30.59%,而同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36.26%。美国资产利润率为1.66%,欧洲为0.63%,均高于我国。

(3)在资产质量方面,由表5可见,日本呆帐和滞帐贷款率为3.13655%和0.04385%,与我国情况差不多,而美国在这方面则相对较低。

(4)发展能力方面,日本银行自有资本比例是比较高的,达到了11.6%,美国则为8.72%,两者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正常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在这方面与美国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银行资产质量的国际比较

项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计)(%)
美国

(%)
欧洲

(%)

流动性
流动性比率
NA
NA
NA

贷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资产利润
-1.12
1.66
0.63

资本利润
NA
19.53
NA

利润增长
NA
NA
-25.54

人均利润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应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资产质量
逾期贷款
1.0664
1.26
NA

呆滞贷款
3.13655
0.33
NA

呆帐贷款
1.04385
0.64
NA

风险资产抵补
95.9202
167.76
NA

加权风险资产抵补
73.3144
NA
NA

发展能力
资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长
-5.29
7.06
-3.94

贷款增长
-2.61
8.27
15.97

(二)保险业

伴随中国加入WTO,我国保险业将面临一个更为开放,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将面对一批虎视眈眈的外国保险巨头。中国保险业与国外保险业究竟存在怎样的差距呢?下面我们将从保险业的市场规模、保险深度和密度、资产规模、市场集中率以及融资渠道五方面进行比较。

1.市场规模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在世界保险市场上居于主要地位。我国保险业恢复业务以来,虽然发展迅速,但总规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费收入仅排世界第16名,市场份额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国与其他主要国家保费收入比较表

国家
保费收入(百万美元)
占世界市场份额(%)
世界排名

美国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国
204893
8.82
3

德国
138829
5.97
4

法国
123113
5.3
5

意大利
66649
2.87
6

韩国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亚
38712
1.67
9

荷兰
37985
1.63
10

中国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资料来源:Sigma No.9,2000。

2.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比较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保险业发达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保费密度是指人均保费额的高低,保险深度是指保险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国的人均保费越高,保险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说明该国的保险业相对越发达。1999年,从保险密度看,我国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险深度也只有1.63,其中产险深度为0.61,寿险深度为1.02,整体上居世界第58名,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甚至也落后于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从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国与其他主要国家保险密度比较表

国家
瑞士
日本
英国
美国
爱尔兰
荷兰
芬兰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险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国家
法国
丹麦
澳大利亚
巴西
中国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险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国与其他主要国家保险深度比较表

国家
南非
英国
瑞士
韩国
日本
爱尔兰
澳大利亚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险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国家
荷兰
芬兰
美国
巴西
印度
中国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险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资产规模比较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别是我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但从资产总额看,这两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偏小,两家公司的总资产才为世界第25大保险公司总资产的16.6%。从资产利润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资产利润率为0.4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资产利润率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险公司中资产利润率最低的也达到了4%的收益率。这些都表明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见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险公司与我国保险公司资产实力比较

排名
公司(国家)
资产
增长率(%)
所有者

权益
净利润
资产利润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国人寿+中国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资料来源:(1)2000年1月《保险资讯》173期,本表排名以资产为基础,并根据Dow Jones and Isis决定。

金额单位为百万美元,汇率按1998年12月31日汇率换算。增长率按本国货币计算。

(2)《中国保险年鉴》1999年。

4.市场集中率比较

目前,我国只有保险公司40家,(其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5家,股份制保险公司9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3家,外资保险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国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险公司,香港弹丸之地也拥有200多家保险公司。中国的保险机构数量过少,导致保险市场集中率高,垄断经营严重(见表10)。

从下表可以看出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市场集中率一般较小。如美国1998年前五大财产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仅为30.16%,日本前五位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也不过是60.4%,这是因为在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保险市场进入壁垒较少,保险公司设立相对比较容易,所以保险公司数目较多,竞争较为激烈。使整个市场的集中率较小。而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

表10 1998年世界部分国家与我国保险市场集中率比较

国家
非寿险

公司数量
前五位非寿险

公司份额(%)
寿险公

司数量
前五位寿险公司

市场份额(%)

中国
12
99.8
8
99.2

日本
/
53.6
/
60.4

韩国
16
71.5
29
78.7

俄罗斯
1393
24
NA
52

巴西
113
49
103
59

美国
/
30.16
/
/

资料来源:Sigma No.4, 2000.

经济,市场起步较晚,保险市场进入壁垒较多,使公司整体发展和竞争参与度远远达不到市场发展的需要,保险市场集中率居高不下。因此,我国保险业要打破垄断,完善竞争体制势在必行。

5.融资渠道比较

在发达国家,保险业积聚和融通资金的能力仅次于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上,保险公司是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如美国保险公司投资业务量与其金融市场全部业务量的1/3以上),投资是保险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而中国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资金运用范围十分狭窄,仅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规定其他少数几种资金运用方式,资金融通作用有限。目前我国保险业收入仍以保费盈余为主,这使得国内保险业无法较快提升实力,也降低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证券业

关于证券业,我们将在证券化程度(证券市场市值/GDP)、证券市场体系、投资者结构和证券公司业务等方面,通过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美国)的综合比较,来了解中外证券业发展的情况。

1.证券化程度比较

一国证券市场市值与GDP之比反映了一国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美国、日本、英国证券市场该比例1995年分别达到95.5%、83.5%和121.7%。我国证券市场2000年证券市场市值与GDP的比为53.79%,2001年证券市场股价大幅度下跌,比例有所下降,为45%(见表11)。

表11 证券化程度的国家比较

国家
美国(%)
日本(%)
英国(%)
中国(%)

年份
1995
1995
1995
2000
2001

证券市场市值/GDP
95.5
83.5
121.7
53.79
45

资料来源:陈晓舜《中国证券业:机遇、挑战与对策》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经济总量中证券化的比例不高,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证券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2.证券市场体系比较

美国证券市场体系是由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以及众多区域证券交易所、OTC场外交易构成,形成了一个适应不同企业需求的证券融资、交易的证券市场体系。而我国现在只有功能基本雷同的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基本是单一的证券市场。交易品种也只有三种:股票、债券、基金,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种几乎是空白。如图所示,在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市值结构中,股票市值占97%,债券市值2%,基金1%,可见债券和基金发展严重滞后。

图3 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值结构比例

3.投资者数量比较

据截止1998年底的美国官方资料统计,仅共同基金,美国就有4400万家庭共770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0%)参与,家庭财产的25%是基金和股票。而我国证券市场开户人口的比重只有3%,证券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比例仅为5%左右。

4.投资者结构比较

实践证明,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是由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的市场,而我国证券投资者结构中,99%为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比例仅为1%,所占比例相当小。相比之下(见图4),美国有着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其中,尤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据统计,在美国股市中,由机构直接或通过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总市值的53%。而1995年英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总值的79.5%,日本1997年的该项数据为81%,差距明显。

图4 美国股市投资者结构

除此之外,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年2月美国共有5000多个开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个封闭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东有一亿多人,共同基金资产总额达3.01万亿美元。另一方面,我国截止2001年5月初统计,沪深证券交易所挂牌的证券投资基金仅有33只,而且全部属于封闭式基金。其中最大的基金规模也只有30个亿基金单位。

5.证券公司业务比较

截止2001年6月,我国登记注册证券公司有101家,其中综合类证券商14家,其他则属于过渡期、正在规范或尚未规范的公司。合计注册资本约515亿元(其中,中外合资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注册资本为一亿美元),营业部总数为1923家。总体情况是券商规模较小,竞争力较低(见表12)。

表12 国内外证券公司业务比较(截止2000年)

国内证券公司(万元)
国外证券公司(万美元)

宏源证券
海通证券
摩根·斯坦利·添惠
美林公司
高盛公司

资产总额
509 242
3 160 000
42 679 400
40 720 000
28 976 000

净资产
62 525
537 700
1 927 100
2 101 800
1 653 000

营业收入
35 548
/
4 541 300
2 678 700
3 300 000

净利润
8 177
152 000
545 600
378 400
306 700

净资产收益率
13.085%
28.27%
28.31%
18.00%
18.55%

资料来源:陈峥嵘:“加入WTO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证券投资》周刊,2001年第44期。

从表12可以看出,我国国内证券公司的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均低于国外证券公司,业务竞争力低。

6.网上交易比较

网上证券交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证券经营模式,降低了经营成本和风险,并能够提供快速而方便的信息服务。我国网上交易发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2月末,我国网上委托交易的客户开户数达376万户,今年1—2月份网上委托交易量达425亿元,占沪深交易所1—2月份股票(A、B股)、基金总交易量6814.28亿元(双边计算)的6.24%。而美国到2001年网上帐户就已经达到2100万户,资产总额达到9410亿美元,网上交易占交易总额的比例达到20%左右。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上交易还有待发展。

参考文献:

1. 世敏、戴国强:《2002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雪峰:《保险业如何做稳》,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3.焦谨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构造》,《金融论坛》2001年第10期。

5.陈晓舜:《中国证券业:机遇、挑战与对策》,《证券时报》。

6.《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9期。

编者:黄利 林华 梁靖雯

经济贸易学院

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申论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对策
为了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国家经济合理化发展,__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加强部署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开展的通知。在这种背景下,各地的商业金融机构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特点,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要求,开展了各项创新工作,在服务层面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实体经济做强做大的资金瓶颈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严重影响着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金融企业为促进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开展,利用服务结构调整、金融企业内部转型升级等措施,改善服务“短板”促进区域化经济发展。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短板”及形成原因
(一)当前服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短板”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内容,与地区经济特点有着重要关系。本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短板主要集中在以下内容:(1)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经济实体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困难、服务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这类企业经济基础较差、信用较低、可抵押资产较少等问题,其贷款等金融服务需求较高。但是金融企业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缺乏足够认识,服务质量较低,进而形成了金融服务“短板”;(2)商业保险业金融服务。商业保险是金融服务经济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对于商业保险(如寿险、财险等)认知水平较低,进而降低了金融服务对于商业保险支持力度;(3)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较低。综合金融服务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实体经济起到了全面资金支持。但是由于我国金额企业将主要业务集中在商业贷款、融资活动中,忽视了其他金融服务的开展,造成了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欠缺,形成了服务“短板”。
(二)经济“短板”形成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问题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就本地区而言,“短板”形成包括了三个层面原因。(1)在社会经济层面,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经济“短板”的主要原因。如部分地区经济基础环境较差,其小微企业缺少发展空间,进而形成了小微企业服务“短板”的出现。(2)政府部分政策支持力度层面。发展优势经济,是地方提高生产总值的有效方法。为此地方政府往往将政策资源对优势产业进行倾斜,忽视了经济“短板”产业发展,进而了金融服务“短板”。(3)金融企业内部工作层面。金融企业日常业务中,对于贷款、融资等项目的审核发放过程有着严格规定。这就使部分处于落后地位的经济实体,难以达到项目审核条件,加大了这类金融服务“短板”与优势产业差距。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应对策略
发挥政府政策与企业制度作用,完善地区经济结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是应对经济“短板”的重要措施。
(一)以地区经济结构为基础,及时调整信贷政策
信贷市场是做好金融经济实体服务的平台,也是服务“短板”集中区域。信贷市场改革的措施是信贷政策调整,而其改革的基础依据是地区经济结构。为此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机构,应在地方金融结构基础上,针对“短板”项目开展政策调整。(1)适当放宽“短板”企业信贷审查制度。对处于经济发展劣势、或新兴的实体经济,信贷管理部门应以市场发展趋势与政府扶持政策为基础,适当放宽信贷审查政策,促进这类经济实体的发展。(2)完善信贷监督政策。在规范市场结构与改善经济“短板”要求下,管理部门应逐步调整信贷监督政策,促进促进信贷资金合理有序使用,发挥信贷市场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改善。
(二)发挥政府市场调控作用,提高“短板”应对质量
政府部门在提高“短板”应对质量过程中,应发挥出市场调控作用。首先搭建市场发展平台。对于“短板”行业发展平台的欠缺,政府部门应利用政策扶持、行业宣传等模式,搭建出全面的企业发展平台。如应对小微企业发展过缓问题,政府部门应在企业注册、宣传以及经营服务体系内搭建服务平台,提高其对金融服务“短板”应对质量。其次积极引导发展。部分“短板”实体经济由于缺乏发展方向,影响了企业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应利用正面典型宣传、政策引导等多种模式,在市场体系框架内引导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
(三)完善信贷过程与制度,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金融企业信贷工作的开展,是做好“短板”应对的重要措施。其核心内容应包括信贷过程与制度管理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信贷过程管理中,金融企业应为“短板”实体提供高效高质的服务,简化信贷手续、提高企业贷款、融资等过程效率,保障资金链完整,是提高金融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而在信贷制度管理中,金融企业应在国家法律制度框架内,合理调整企业内部制度,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如各地方金融机构在银行《贷款担保办法》基础上,结合地区经济特点完善担保物评估、审核与定期检查制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贷款担保服务,促进企业贷款效率提升。
(四)根据市场与服务对象需求,配置融资价格
除了信贷工作外,融资服务也是金融企业服务金融实体的重要内容。金融企业的融资工作费用价格的确定,是融资金融服务开展的基础指标。合理的融资价格,不仅可以确保金融企业自身利益,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实体融资开展效率。融资价格的配置确定,应秉持以下三点原则。(1)市场规律原则,即融资价格的配置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不能以硬性政策与制度模式破坏金融经济市场。(2)服务对象需求原则,即融资价格的制定应以服务对象资金使用目的、数量等因素为参考,合理确定融资价格。如对小微企业融资,由于其自身资金要求较低,融资价格应采用最低化融资价格配置,促进小微企业提供良好资金支持。(3)良性发展原则。无论是融资价格的上涨还是降低,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金融服务机构与实体经济组织的共同发展。而这种发展应遵守良性发展原则,及两者双赢局面的建立。
(五)建立良好的经济服务风险管理模式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对于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较低,进而造成这类企业经济的恶性循环。为此政府部门与金融企业,应针对“短板”实体经济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这类实体风险管理质量。如金融危机爆发中,保险企业较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造成其经营困难,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为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做好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保证企业预留足够的准备资金。同时金融机构应与保险企业建立资金合作模式,为保险企业市场风险提供资金支持。这种针对风险管理的经济服务工作,极大的提高了“短板”实体应对经济风险能力。
(六)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自身作用
企业自身潜力的发挥,对于“短板”经济实体服务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企业内部潜力的挖掘,包括了金融服务机构、金融服务项目与经济实体企业内部潜力挖掘工作三项内容。(1)金融机构内部潜力挖掘。金融服务机构自身潜力的挖掘应急中在加大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潜力挖掘力度,提高银行资金活力,开拓更多资金服务项目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2)服务项目潜力的挖掘。金融服务项目是经济实体服务的平台。金融服务机构应与实体经济企业合作,利用服务制度模式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如通过对实体经济培育以及创新性的招商引资模式,吸引优质企业在本地区发展,消除地区经济结构“短板”。(3)实体经济自身潜力挖掘。实体经济组织自身潜力挖掘,应注意鼓励和支持其金融工作创新的开展,如鼓励实体经济自行拓宽融资渠道、挖掘自身资金活力等提高实体企业自身发展能力。
三、结束语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的产生,不仅会影响部分经济实体企业正常营业发展,也对地区经济结构合理化造成了负面影响。为此,地方金融服务机构应以解决金融服务“短板”为目标,与政府管理部门积极配合,为地区金融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何难[J].中国金融,2014(12):25-27.

6. 试述金融机构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甚至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行业规模、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内部行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不协调。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3%,而我国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过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乏力。金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银行业居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的比重相对偏低。而且,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务各行业竞争力较弱,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从2004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来看,排名第一的花旗银行的一级资本为744.15亿美元,不良资产比率为2.06%;而国内排名最高的中国银行的一级资本为348.51亿美元,而其不良资产比率却达到了5.12%,四大行中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甚至高达18.99%。保险业方面,根据瑞士再保险的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保险业占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排名虽居第11位,但保费收入规模仅521.71亿美元,保险密度在全球排名第72位,人均保险金额为40.2美元;保险深度排名第42位,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26%。证券业方面的表现更让人担忧,2004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40家,总资产3781亿元,总负债2765亿元,全年实现利润为-78亿元,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第三,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不强,外资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创新上具有绝对优势。一方面,国外金融工具种类繁多,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且对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相当强;另一方面,目前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开发技术比较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金融工具和品种单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创新中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占领市场主动权的能力较差。 第四,国内金融机构开展跨国业务的能力低下。除中国银行以外,其他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尚在起步阶段,而外资银行在综合化经营模式下,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其分支机构早已遍及全球。在业务开展方面,国内银行大都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而发达国家跨国银行已经把业务重点放在如利率互换、出口保理及福费廷等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创新来获取利润和规避风险。 第五,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大都有支持金融发展的现代化交通、通讯、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并且非常注重适时颁布和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对金融业加以规范,对新业务、新工具进行认证。相比之下,我国金融立法比较滞后,专业性法律层次较低,法规操作性较差,在实践过程中还经常存在不能严格执行的问题。监管体制方面,我国金融监管主要依靠“三会”(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社会监管层次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而且监管内容大都以合规性监管为主,对预防性监管的关注不充分。 今后应采取的发展策略: 第一,培养金融业的服务理念和意识,使其真正成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重要产业。 第二,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制。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有效控制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第四,注重金融服务内部各行业和地区的均衡协调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较好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加快证券、保险和信托等其他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与实体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服务业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金融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 第五,大力培养金融人才,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7. 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金融能够提高投融资水平和效率
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多两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是可以增加要素总量,起到要素的集聚效应;二是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比如资本的生产效率,投融资效率等来促进经济发展。

金融具有资本积累效应与资本配置效率,后两者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资本的总量集聚上,金融发展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积累,在以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等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而金融可以通过更好地动员储蓄,作用于资本积累,进而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金融能够提高储蓄和资本积累水平,提高投融资水平能力,金融发展对投资的扩大具有直接决定作用,影响投资的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加速经济发展。

金融市场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起到资本的集聚效应。一种是直接融资形式;一种是间接融资形式。在直接融资方面,如通过证券市场可以提高全社会的资金集聚水平。

在间接融资上,由于银行等信用中介的存在,可以通过更好地聚集现有的金融资源和更好地动员可用的储蓄,并通过贷款规模的扩大,促进资本积累水平的增加。

——在资本配置效率上,金融直接决定着投融资的效率。我们提出两个效率:一个是融资效率;第二,能够提高投资效率。

融资效率也就是资本集聚的效率。通过金融的发展,可以提高融资转换为投资的效率。比如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和证券市场融资效率等等这意味着投资的效率提高。

储蓄并不是全部被转化为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在实现中往往有相当部分储蓄在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被浪费掉了。

一个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的金融体系是造成这种浪费的主要原因。如果金融发展能够降低这种浪费,也就是储蓄能够转换为投资的比率,就能提高经济增长率。

竞争机制的缺乏,某些制度限制等因素都是造成金融低效的原因,从而使得储蓄在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被白白的浪费掉了。

另外,金融的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达,可以提高直接融资的效率.

2、金融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吸引优秀人才

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金融的本质是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通过将资金配置到生产效率最高的项目中去,可以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同时提高技术进步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将可以更好地分配资金,提高进步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同金融推动知识和资本的结合一样,金融也推动和促进了技术和资本的结合进程。新技术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高风险。

而金融体系与工具的发展可以起到分散投风险的目的。金融的发展使得通过投资组合降低风险,从而对高风险的产业进行投资成为可能,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

此外,金融业不仅可以通过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自身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金融服务。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部门的从业人员比重在不断上升。

而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对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明显。一个例子是随着几十年证券市场的发展,培养和吸引了大批证券从业人员,为推动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经济不断金融化、金融活动的日益深化,不仅金融从业人员,而且对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而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金融直接推动了知识资本化的过程。知识作为一个新的重要生产要素,正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知识有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其必须同资本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而金融的发展,实现和加速了知识同资本的结合过程。

3、金融可以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规模
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企业的成长和规模扩张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大型跨地区甚至跨国企业往往也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柱。

企业的规模扩张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要素投入实现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种是通过收购兼并或资产重组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大。

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往往要借助银行或资本市场来实现;而后一种情况大多是通过资本市场完成的——这种扩张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但要求企业更加熟悉金融和资本市场。

4、金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金融的发展及深化对产业结构影响可从两方面解释:

首先,金融业的发展直接体现为金融业的产出较大,这在统计核算中不仅表现为GDP总量的扩大,同样表现为第三产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产业结构优化。金融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一方面,金融产业本身就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发展金融产业本身同发展经济是一个概念。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对金融发展的需求也就越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会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

因此,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金融产业的比例提高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

其次,金融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各产业不同程度的增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资本在不同产业的流动及通过一定宏观调控方式进行再配置。

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传递机制如下:金融——影响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资本)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

金融可以通过资本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失衡及调整的困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此相伴的是金融发展的滞后,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而金融业得以较快地发展则为产业的优化提供资金及资本支持,为产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资本环境,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金融可以通过调整信贷方向和结构,集中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也可以通过引导优势企业上市融资,以上市公司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市政府。

在过去的一、二年时间里,上海市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上海上市公司实行资产重组,使20多家非上市公司的高科技企业通过重组成为上市公司。

5、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模式
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如何发展金融产业,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上就存在两种具体模式。即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和政府主导型金融模式。

所谓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强调在银行和证券市场在融资上的主导作用。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而言,它是以商业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依托的。

所谓政府主导型金融模式是指在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作用,利用政府信用实现对资金导向的倡导机制与矫正补充机制。

政府主导型金融模式又分为政策引导型和直接投资型。前者强调政策的引导体现在通过实施一定的财政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实现投资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达到资金融通的目的。

而后者则强调发展中都有若干重点产业或新兴产业,它们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这些行业往往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高,私人金融机构难以承担其融资。

故在政策性金融方面政府也往往直接参与资金的配置,也称为直接投资型政策性金融。

为此,可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些带有官方色彩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私人(民间)金融机构不愿提供资金、无力提供资金以及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部门进行投资和贷款。

但在此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些金融机构必须按市场化规范而不是按行政方式进行管理而运作,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结果。

(7)金融服务业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扩展阅读:

金融服务业特征:

就金融服务业而言,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金融服务业同样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比如:

1、金融服务业的实物资本投入较少,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物理单位来度量金融服务的数量。

这也就无法准确定义其价格,从而也无法编制准确的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因此金融服务业的产出也就难以确定和计量。

2、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功能是资金融通的中介,而现代金融服务业则具有越来越多的与信息生产、传递和使用相关的功能,特别是由于经济活动日益“金融化”。

所以,金融信息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之一。

3、金融服务业传统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金融活动的日趋复杂化和信息化,金融服务业逐渐变成了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

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已经成为决定金融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4、在当今这样一个国内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时代,金融服务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之中。

信息技术、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的影响已经永远改变并在不断重新塑造着金融服务业领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金融服务业即从事金融服务业务的行业。我国金融服务业目前包括(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四个分支:

银行,证券,信托,保险。金融、保险业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业、证券经纪与交易业、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和保险业等。

金融服务业主要提供金融的存贷、社会资金收缩、扩放,金融领域消费的管理和设计,对金融产品设计,对消费支付方式提供和创新,金融服务业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服务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融服务业



8. 十万火急!!!!急需一份关于企业、单位从业人员结构、岗位分配、工资、专业能力要求等的调查报告

信息化:现代金融服务的命脉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2006-04-26 10:14:58)

编者按: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金融行业通过引导资金流,在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金融业既面临着高科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
遇,也面临着行业壁垒被高科技企业和综合服务机构攻破之后的激烈竞争,传统金融行业面临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变的艰巨任务。我们调查发现,一直以来,金融行业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成为引领金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报记者撰写了金融业信息化的调查报告,同时分析国外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的三个特点,并提供招商银行信息化的典型案例,希望对读者了解金融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帮助。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沟通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现代金融行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业务开拓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现代金融业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金融信息化顺势而生。我们调查发现,一直以来,金融行业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在金融业日益显现对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强大支撑能力之时,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金融服务的命脉。

信息化打造高效内部管理

2006年4月20日,中国银联主机和通信网络出现故障,据称全球至少有34万家商户以及6万台ATM机受到影响。这次网络故障导致跨行业务和刷卡消费中断6小时左右,全国数百万笔跨行交易无法完成。金融行业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可以用须臾不可离来形容了。

金融行业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引入业务管理的行业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先进银行就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成为金融信息化的开端。在经过了单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之后,目前国际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已进入银行再造与虚拟业务阶段。我国金融信息化虽然起步晚于国际发达国家,但是基本上也是遵循相同的发展阶段,向着金融业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目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建设,走在了国内行业信息化的前列。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静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金融的现代化”,信息化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系统已拥有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自动柜员机(ATM)近3万台、销售点终端(POS)22万台。证券行业建立了高效、可靠的交易通信网络,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双向VSAT卫星网、高速单向卫星数据广播网、地面通信专网连接全国约3000家证券营业部,为证券公司提供委托、行情、咨询等信息的传输通道,并基本实现了卫星网和地面网的互备。保险行业在过去3年中IT的年平均投入约为11亿元人民币,占到3年平均保费的0.6%。全国性金融机构一般都建立了两个互为备份的高速内部网络系统,并可以通过网络,在银行之间、银行与证券机构之间,银行与海关、税务、财政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以及部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SAP公司全球金融服务业高级副总裁贝尔德认为,整个金融业务流程都可以实现信息化,金融服务天然需要信息化支撑。金融服务业属于数字密集型行业,它所提供的服务本身不涉及物流,只涉及数字符号的储存、处理和传送,因此金融业务非常适合转换成二进制代码进行计算机处理。同时,由于利率、汇率和股价的频繁变动,有关金融产品,特别是证券的信息与交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金融服务的内容有极高的“时间价值”。计算机和网络的数据高速处理、传输和安全存储能力非常适合金融业务的开展。

信息化是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石,它可以帮助金融业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运营流程进行重组,使金融企业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美国银行再造专家Paul.H.Allen的研究表明,1980~1990年的十年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50%~55%。2005年,我国银行业上演了核心业务信息化改造的多部大戏,中信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先后引进国外的先进核心业务系统,走上了信息化再造之路。

至“十五”末期,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基本完成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和业务数据集中处理,管理信息化成为未来建设的重点。数据集中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收集完善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及其他各种金融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尝试信息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初步建立了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监管系统为代表的决策支持平台。同时,银行启动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逐步建立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信息化支持全能客户服务

曾几何时,我们到银行营业厅办理业务,要在一米线以外排队,还要仔细观察一下哪个队的人少一些以便节约时间。现在,顾客只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类型从自动排队机获得一张排号单,银行的排队管理系统就会将顾客分配到最合适的窗口办理业务。我们要做的就是坐在营业厅准备好的沙发上静静等待,甚至可以利用时间差做点自己的事情。小小的排队管理系统,使银行的服务更加贴近客户。陈静认为,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全功能、个性化、全天候的金融服务,已成为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在依靠信息技术提供全天候服务方面,银行卡服务是典型的例子。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易的规模、金额和频率不断加大,仅用现金和支票等传统支付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商品交易快速发展的要求。为适应客户对新的支付手段的需求,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电子银行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支付方式。从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我国第一张银行卡长城卡开始,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05年3月,我国的银行卡发行已经超过8亿张,达到8.27亿张。据VISA国际组织对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调查分析,中国目前信用卡潜在目标人群为3000万至6000万人,预计2010年中国中等收入人群可能超过两亿人;而据高盛的预测,2006年中国信用卡的信贷余额可高达800亿元,仅利息收入一项就可能超过140亿元,信用卡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网络时代新的生活方式也促使银行推出新的服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达到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随着我国网络基础环境的极大改善、电子商务的整体复苏,网络购物异军突起,仅2005年上半年网购大军就达到2000万人。其中更有超过一半的人是网上购物的常客,网上购物的金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网上支付作为网购的付款方式。

我国的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中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向客户提供信息检索、网上支付、转账、贷款、代缴各种费用、债券买卖、个人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以“科技兴行”为发展战略的招商银行,其网上银行业务颇具代表性。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招商银行没有众多的经营网点和多年的市场基础,通过积极打造“一网通”网上银行业务品牌,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50%左右。截至2005年8月,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已拥有近1000万名网上银行客户和1000余家网上合作商户。统计显示,2005年1~8月,招商银行网上企业银行交易额达到14000亿元,网上个人银行交易额达到2300亿元。

金融行业遵循著名的“二八定律”,即20%的高端客户创造了80%的利润,企业只要抓住这20%的人群,就抓住了市场80%的份额。因此中高端客户成为金融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未来金融的特殊服务将向贵宾倾斜。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抓住优质客户群,为其提供最符合要求的服务,赚取最为丰厚的利润,成为金融服务未来发展的重点。

信息化提升金融业竞争力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金融业在充分把握高科技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行业壁垒被高科技企业和综合服务机构攻破之后的激烈竞争。比尔·盖茨甚至断言,“传统商业银行将是要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面对冲击,金融行业要更为积极地采用信息技术,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适应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

金融产品创新是体现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著名的花旗银行因能够提供6000多种金融创新产品,而成为业界创新领袖。据统计,西方95%的金融创新都来自于信息技术,而我国的金融创新产品100%基于信息技术。采用信息技术,金融企业可以设计出复杂的金融产品,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了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形成了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企业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产品的功能完善的电子银行体系,展现出新的业务优势。

随着金融竞争的日益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务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1999年11月12日,美国《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正式签署生效,标志着美国在世纪之交放弃分业经营模式,进入混业经营的新时期。目前,国内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也越来越明显。2000年,国内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之间开展了一系列业务交叉和合作。2002年以来,出现了中信、光大、招商、民生等金融控股集团。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范围非常宽泛,例如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有限公司,管理着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期货、租赁、基金等金融企业,这就需要金融机构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建立综合金融交易、金融产品超市,并能提供一揽子高附加值的综合金融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拉动下,金融服务要在全球范围内不间断提供。今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企业中一半以上都在全球各地开展业务。花旗集团的分行、子公司、附属机构、合资企业和办事处分散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高盛、摩根斯坦利和美林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成为主要的交易商、承销商和购并顾问;保险巨头AXA集团在全球60多个国家雇佣着14万名员工。金融全球化成为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而金融全球化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环境的构建。我国的金融企业已经迈出了迎接金融全球化的第一步。中国银联于2002年6月成为VISA、MasterCard两大国际组织的主会员,其清算系统同VISA、MasterCard的全球清算网络系统连接,中国银联的成员机构可以通过全球清算系统完成国际交易。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利器。 (汪建)

典型案例

招商银行:信息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4月8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它已从当初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区域性小银行,发展成为一家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初步形成了立足深圳、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机构体系和业务网络。2006年3月,招商银行在《银行家》研究中心发布的《2005年~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中,核心竞争力居13家商业银行第一名。招商银行快速稳健的发展,除了得益于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之外,信息化建设所创造的巨大价值也是关键的驱动因素。

从“一卡通”到“一网通”,信息技术创造银行业神话

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招商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基石,是其实践“因您而变”经营理念的根本手段,也是提高内部控制与管理水平的基础。招商银行在建行之初,就明确提出“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即“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需求、统一系统”的科技研发原则。当其他银行还在忙于本省、本区域的电子金融信息化开发时,招商银行就已经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正是由于站在“四个统一”的高度,采用国外先进的客户管理方式,招商银行的电子借记卡“一卡通”,才能够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柜台的通存通兑、所有POS机和ATM机的联网,被誉为我国银行业在个人理财方面的一个创举。信息技术应用于银行业务开始显现巨大效益,初步树立起招商银行“技术领先型”银行的社会形象。

1999年,网络大潮风起云涌,招商银行敏锐地把握到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机遇,提出“业务网络化”的发展战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认为,网络经济为传统银行功能的转变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信息革命给传统的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招商银行于1999年9月在国内首家推出了网上银行“一网通”。迄今为止,“一网通”无论是在技术性、安全性还是在业务量方面,在国内同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5年8月,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已拥有近1000万名网上银行客户和1000余家网上合作商户。不仅如此,招行所开创的“水泥+鼠标”模式还为其日后的成功上市起了关键作用,也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坚持自主开发的同时,招商银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更适合中国国情。@信用评级服务是招商银行与科法斯(上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互联网全球企业资信查询服务。该服务源自世界著名的信用保险和信用信息管理公司法国科法斯集团的“@评估方案”(@rating Solution)。招商银行将其引进、消化后,设立了“招商银行企业资信网”,使客户可以通过招商银行“一网通”方便地查询全球企业的资信状况。

从“科技兴行”到“因您而变”,信息技术创新金融服务

招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立足于市场和客户需求,发挥拥有全行统一的电子化平台的优势,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为基础,非常重视将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打造了“一卡通”、“一网通”、“金葵花理财”、“点金理财”、招商银行信用卡等知名金融品牌,树立了技术领先型银行的社会形象。2006年4月,招商银行信用卡发卡量在国内银行中率先突破500万张,占国内双币种信用卡市场超过30%的份额,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标准信用卡发卡行。

1998年,为适应金融电子化发展、统一规范招商银行信息规划与管理、推动招行信息化建设进程,招商银行成立了信息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信息委”)。在信息委指导下,招商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开发战略,坚持核心业务系统自主开发的原则,成功开发了数字认证证书等一系列应用性软件。招商银行秉承“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客户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便利、体贴、温馨的服务,拉近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

招商银行在国内率先构筑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3A”式现代金融服务。根据市场细分理论,招商银行在继续做好大众服务的同时,推出了“金葵花理财”服务,致力于为高端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个人理财服务。2004年8月,招行又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为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汪建)

他山之石

国外金融业信息化呈现三大特点

国外金融业发展得比较早,与此相适应,金融业信息化的起步也很早。上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作业,开启信息化之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发达国家金融业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并创造出不少新的金融产品。其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脱机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经营决策信息化;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通过这一步步的演进,国外金融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银行业务的计算机辅助处理、内部联机业务处理、信息资源共享、客户信息分析、新型产品及业务建设。

各类信息系统激发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活力,为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巨头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美国银行再造专家Paul·H·Allen统计,1980至1996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50%~55%。另据数据显示,在美国100家主要银行中,有70余家已经或正在实施有关CRM(客户关系管理)的项目;市场研究机构Datamonitor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表明,42%的欧洲银行在2002年继续加大了CRM的投资力度。放眼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情况,尽管各自进度不一,但是综合看来,他们的金融信息系统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点:

——使用面广,设备先进。自从IBM公司的702型计算机首次被安装到美洲银行后,各类新颖的计算机设备便不断被引入金融业。这些大银行往往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这些设备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功能齐全,服务完善。发达国家建成了三个层面的信息系统。首先,金融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以银行会计为依据的银行内部业务的处理系统,即技术先进且相互协调的柜台业务服务网络以及以银行经营管理为目标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其次,金融业之间的信息系统,随着各项业务之间交往的频繁,银行间的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业务急剧上升,资金清算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成为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发达国家银行之间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既降低了交易成本,又加快了交易速度,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银行服务。最后,金融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银行推出了面向大众的各类自动服务,建立了自动客户服务系统网络,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企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电话银行、家庭银行,通过各类终端为客户提供各类周详、多样的金融服务。

——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网络信息系统中都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有一个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都有各类软、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的因素。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明显,发达国家金融业对信息技术所表现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企业中一半以上都在全球各地开展业务。比如,花旗集团的分行、子公司、附属机构、合资企业和办事处分散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此外,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创新都极度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使这些产品的交易成为可能。因此,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梓茎))(人民邮电报)

【相关专题】

信息化应用市场大调查

阅读全文

与金融服务业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娱乐股票暴跌 浏览:179
理财是基金还是定期存款 浏览:787
黄金期货香港诈骗 浏览:48
国泰君安如何查看自己的佣金 浏览:930
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证券资格的条件 浏览:644
第三套人民币价格央行 浏览:388
2019年9月18日外汇牌价 浏览:161
镍期货行情走势 浏览:843
双喜牌香烟16支装价格表 浏览:421
龙盈净值型理财产品 浏览:683
互联网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8
中国地产融资成本 浏览:959
英镑兑加元汇率中国银行 浏览:106
002215价格 浏览:198
项目融资中介赚钱吗 浏览:327
上海财安金融北京分公司招聘 浏览:590
长江铝板今日价格 浏览:934
融资可用额度怎么使用 浏览:264
外汇走势图看法 浏览:539
山西交通运输投融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