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金融工作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因此,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金融机构应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开发符合人民需求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应回归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需要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项目。通过支持小微企业、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普惠性。
三、深化金融改革创新
金融创新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关键。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同时,要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金融创新的风险外溢,确保金融创新的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四、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金融稳定是金融服务人民性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要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总之,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需要金融机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以实现金融与人民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Ⅱ 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多措并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首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转向科技与创新,支持转型与升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便利,构建支持创新与创业的金融机制,资本市场尤为重要,容许试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
其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通过金融资产、规模、结构的流动实现,钱随物走,资金流向产出高、效率高的领域。相比计划经济下钱随物走的配置方式,市场机制更加高效与灵活。
第三,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审批与发放效率。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投入,对调整过程中有市场前景、有订单的困难企业,提供持续支持,避免简单抽贷停贷,帮助其渡过难关。
第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为创业与创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发展有效股票、债券、商业票据与金融租赁市场,促进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金融机构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练好内功,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Ⅲ 央行: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11月6日,国新办举行金融机构合理让利落实进展有关情况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有记者提问,有预测认为,四季度的GDP增速将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那么金融机构让利政策下一步会不会考虑作出调整?明年是否会延续这一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坚持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的方向,以制度和政策的确定性应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前期由于疫情原因,不确定性非常大,政策要有确定性,货币政策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数量,当然不能太多,不能溢出来。另外,资金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要有确定性的预期。还有,资金要去实体经济,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让这三个确定性应对高度不确定性,效果是好的。
他继续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央行的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保持稳定,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随着LPR改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顺畅,1.5万亿元的让利目标今年是可以完成的,这些政策为“六稳”“六保”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刘国强认为,目前看,国际上总体呈现出经济复苏的态势,虽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即使疫情出现反复,也不大可能回到一季度的全面停摆状况,所以总体恢复的方向应该是确定的。这是国际经济的环境。这一段时间,国际上都在讨论未来应对措施退出的问题,特殊时期的政策也不能长期化,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一致的意见是,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退出的时机和方式需要进行认真评估,主要是根据经济恢复的状况进行评估。金融还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济状况决定金融的政策应该怎么去适应。
Ⅳ 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情况看,由于直接融资比例偏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滞后,导致金融结构失衡,金融体系的各项具体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在当前的环境下,需要通过发展直接融资体系、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以及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等措施,改善金融结构,促进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
一是放松管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放松管制,弱化行政审批,强化信息披露,建立事后问责和民事赔偿制度,夯实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促进发行人、中介机构和投资主体归位尽责,逐步实现股票发行制度的完全市场化;加快发展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通过建立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放松挂牌上市企业标准,强化市场参与主体归位尽责的自律体系,建立和完善各层次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 加快全国统一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扩容与发展;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促进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探索建立跨市场执法机制,逐步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
二是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金融体系自身对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散功能的需求迫切。建议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为金融体系提供有效风险配置与管理的工具。具体而言,建议加快完善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体系及配套税收政策,建立统一的证券发行与交易平台,稳步推出国债期货等利率衍生品以及信用衍生品等金融工具。
三是以新基金法的实施为契机,积极培育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我国金融结构的改善意味着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的比重将逐步增加,金融工具将更加丰富,在此程中需要培育一支强大的、种类丰富的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为不同风险偏好与风险承担能力的家庭提供多样化的资产管理服务,实现与不同风险特征、品种多样的金融工具的对接。目前新基金法已正式实施,建议以此为契机,放松各类基金管理机构的设立或备案限制,明确税收政策, 避免重复征税,通过积极引导和培育,大力发展专业机构投资者。
Ⅳ 什么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指金融行业通过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来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理解和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显得尤为重要。金融行业并非实体经济的从属,而是与其共同成长、相互依存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系统的核心,它与实体经济共同分享利益,一方的繁荣或衰落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本,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支持,还包括创造一个高效的“试验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筛选和促进金融创新,并为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支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应仅限于融资服务,还应包括提供便利的交易方式、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准确的资金成本信息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等服务。
金融服务的这些基本功能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需求而不断发展的。金融的四大基本功能包括融资中介、支付清算、信息咨询和风险管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优化和提升这些服务能力的过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服务的功能在不断扩展,服务重点也在发生变化。
如果只关注金融提供资金的功能,忽视了其他重要功能,就可能误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正含义,将其简化为仅仅是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而如果我们将金融服务的范围仅限于资金支持,不仅无法全面评价金融服务的效率,也不利于金融行业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在我国,金融创新仍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过度金融创新不同,我国目前面临的是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金融创新必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创新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同时也不能因为防范风险而限制金融创新的步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发达国家金融业过度依赖自我服务和内部循环的创新方式,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最终无法持续。因此,我国应当注意限制那些复杂、衍生、自我循环的金融创新,让金融创新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围绕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同进步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