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贷款风险分类逾期180天划入次级的规定有哪些
贷款风险分抄类逾期180天划入次级的规定是由《贷款通则》规定的。
根据《贷款通则》第四十七条贷款人应当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人应当及时催收逾期的贷款。对项目贷款和公司贷款根据逾期天数将贷款分为逾期90天、180天、270天、360天和360天以上五个档次进行统计,并作为贷款质量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对零售贷款应比照上述规定对逾期天数作更细致的划分。
(1)金融机构政银信贷通存在的问题扩展阅读:
《贷款通则》第三十七条贷款人发放担保贷款时,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以及是否违反国家规定担当保证人,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贷款人发放信用贷款时,必须对借款人进行严格审查、评估,确认其资信具备还款能力。
第三十八条发放担保贷款,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签订担保合同,办理担保手续。需要办理登记的,应依法办理登记;需要交付的,应依法交付。
❷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首先是理论综述抄,这个都差不多。
接下来看你是写哪些方面,现在比较关注的是架构和流程(贷前调查到贷后)、风险计量中评级授信、额度管理中行业、地区、客户、品种等维度、监测与监督、风险文化。主要的方向就是这些了。
比较权威的是巴塞尔2有关信用风险的规定、银监会这几年的文件要求,这些你要熟悉一下,才知道现在的标准是怎样的。
最后是要找好视角,你是从总行的角度、还是分行的角度;是涉及所有的商业银行呢,还是写股份制或国有商业银行,这些范围定了,才好确定问题。
❸ 政策性银行贷款的存在问题
银行资金来源决定资金运用,资金来源总量、结构决定资金运用的总量和结构。商业银行如此,政策性银行也不例外。近年来,政策性银行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筹集了大量资金,为国家重点建设、进出口行业、农业发展等提供了极其有力的保障。但从长远来看,在现有的资金筹集中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影响和制约了政策性银行业务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成本高、期限短、数量有限。政策性银行现有的资金筹集槊道中,主要是来源于向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指夸性金融债券,利率一般高于商业银行吸收的同期储蓄利率,期限为3-5年。而政策性贷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利率和期限的优惠上。大部分政策性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期限多在5年以上,有长达20年。短期资金长期占用,必然增加银行经营的难度和风险。贷款利率的优惠与高成本的资金来源必然导致亏损,负债愈多亏损愈多。从一定意义上讲, 国家财政将弥补这些亏损,政策性银行的目标也不是盈利,但长期大量的亏损在目前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补贴是解决不了的。而且,政策性银行虽不以盈利为目标,是因为政策性金融业务与逐利的商业性金融业务常常存在矛盾,银行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必须“保本经营”,长期亏损和依靠补贴既无益于政策性银行的经营和进取,又给借款者造成错觉,产生有意拖欠,甚至拒不偿还,反过来增加亏损的可能性。
在筹集资金的量上,也不适应政策银行的发展。从这两年金融债券的发行情况和今后发展趋势看,债券的增长速度不能适应政策性资金需求。而且,在三五年后,随着偿债高峰的到来,借新债还旧债,同时还要保证政策性项目所需资金,政策性银行所需资金的规模必将成倍增长,由此进一步增加其业务开展的难度。 (1)贷款资金死滞沉淀过多。在政策性银行信贷资产中,有相当部分是在成立时由各专业银行或原国家六大投资公司划辅过来的。这些信贷资产由于长期的政策性因素管理松懈,造成许多资产死滞沉淀。有关研究表明,农业发展银行的死滞沉淀资产占信贷资产的20%左右,而国家开发银行经营基金和其他委托贷款的回收率不到10%,利息回收率则更低。只因其皆连续签订展期合同,故其呆账、呆滞率尚无表现,但从其催收情况看,这些资金的顺利回收将困难重重。
(2)逾期贷款比倒过高。从目前来看,政策性银行刚运行几年,贷款质量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则是逾期贷款的大量存在。据统计,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给河南某县的贷款中,贷款逾期率达39%,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给水运行业的政策性贷款中,逾期率高达50%以上,而目前在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通知中规定:“逾期贷款率不得超过8%”。虽然政策性银行由于其职能的特殊性不必执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规定,贷款质量指标尚无具体规定,但拿现行的逾期贷款率去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指标相比,其相差悬殊之大,足以说明其贷款风险程度之高。
(3)潜在的贷款损失威胁日益加大。从这两年的情况看,政策性银行贷款呆账,呆滞率均低于专业银行,利息偿还率有的高达90%以上,呈现出良好的运行状态。但征这表面的良好状态下,存在着极大的损失威胁:
首先是因为政策性银行才运行几年,而许多贷款都是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在2年以上,偿还期限尚未达到,所以,“两呆”贷款比率较低,一旦到达回收高峰,矛盾显现出来,比倒势必扩大。
其次是因为在己归还的贷款本金特别是回收的利息中,相当一部分是企业用政策性银行贷款拨付的资金偿还的,这也是银行实行“收贷挂钩” 所产生的结果。还有一部分企业为继续使用政策性贷款,便通过其它银行贷款来归还政策性银行贷款利息,获得良好信誉来争取贷款。也就是说“收贷挂钩”制度约束了企业在贷款年限内守约按期归还债务,但一旦贷款投资结束后,没有了切断资金这一硬条件的约束,这些企业是否可能按期偿付债务呢?从目前各大专业银行普遍存在沉淀贷款情况看,这种可能性极小,这实际上是企业短期行为使贷款风险滞后发生。
再从政策性银行贷款的保障形式看,政策性银行贷款方式多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抵押贷款比倒不大。据河南某县反映,该县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80%以上为信用贷款,没有抵押或担保,而在开发银行交通行业的贷款中,有60%上由贷款企业主管部门即铁道部和国家民航总局等担保, 在担保合同中,对保证方式、保证责任等均无详细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如何向担保人进行索赔,也是一个潜在的难题。在另一些担保合同中,保证人资格则完全不符合《担保法》的规定,或同为银行的债务人,相互担保,实际上是“担而不保”。
最后,贷款风险潜在威胁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贷款企业。根据政策性银行对象太部分是效率低或亏损或潜亏企业,这些企业所欠银行贷款事实上是很难收回的。目前中国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中20%的呆账,多半来自这样一些企业,在各商业银行将政策业务分离出来后,这样的企业多半推给政策银行承担,从而进一步增加政策银行贷款的风险。
❹ 金融学方面的问题
您好
你好,我是金融专业的研究生,本科也是金融专业的。
很高兴你对金融学很感兴趣,因为你是工科的,所以我认为你应该从基础学起,很多人也问过我如何学习金融这门学科的问题,我还是那句话,从经济学基础学起。
我推荐你先看看 微宏观经济学。因为不论是金融还是经济学其他分支类学科,都是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
至于看谁的书。我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如果你英语不是很好不能读原著的话,就买本翻译版的,一般是梁小民翻译的。书一般比较贵,网上也有电子版,我觉得你还是花点钱买本,平时没事就可以读读,这本书通俗易懂,而且让你对经济学会产生兴趣的。还可以作为收藏之用。我可不是打广告,我自己就喜欢常常看看这本书。这本书有很多出版社出版,只要是曼昆的就行,一般没什么问题。
你还可以看看帕金的经济学基础,虽然他的书没有曼昆的通俗易懂,但是这本书是同类教科书中最详细的,而且条理性也是最好的,很多国内的教材都是以这本书为范本的。所以推荐你看看。
还有就是人大版的高鸿业主编的微观宏观经济学,这两本书(也有合订版)是全国很多高校的经济学类专业用书,而且很多学校都用此教材为考研的指定用书,这样你应该知道这本书的经典和重要性了吧。
以上是针对经济学基础的,你把微观 宏观经济学学好了再进行下面的内容。
货币银行学,你可以用复旦版的胡庆康主编的 也可以用人民大学黄达主编的。个人认为复旦版的写的比较详细,但是看起来比较枯燥。人大版的比较难一些。
但是两本书都还好,都是经典用书。
国际金融,个人还是推荐用复旦版的或者用高教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两本书都差不多。
投资学(证券投资学),个人强力推荐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以上,同样内容十分深入浅出,格雷厄姆是现代投资学之父,所以他的书十分有代表性。你还可以用国内的教材,比如高教版的刘红忠编写的投资学,也是很不错的。
以上如果你把这5门金融学专业基础课学的差不多了,你就基本上具有了一个金融学专业学生具有的专业基础。
此外你可以看看其他一些专业书,用于提高。
《金融工程》《金融市场与工具》《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管理》等
这些书的内容对你来说比较深,而且都是我上面所说5门专业基础课的分支内容,所以你还是先打好基础。
我认为你必须学的就是我前门所讲的5门金融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金融学对法律和会计学习基本上还是有一点关联的,但是书里面都有涉及,不需要再通过专门的途径去学习。
学习的注意事项:我自己的方法就是,多想想然后把书上所讲的多联系一下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关注一下国际金融实事,这样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内容。然后就是要自己把书中的条理罗列出来,做到融会贯通,不能仅仅读一遍书带过,要多看几遍,每一遍对同样一个问题或者是模型你都有更深的理解。
希望你能满意我的回答
❺ 银行面临的危机
楼主提到的银行抄业的袭危机应该是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银行具体面临什么危机,以及怎样变“危”为“机”
我试着回答下
说到对银行业的冲击,我觉得还是钱上面的损失大,因为我们的商业银行几乎都购买了美国的次级债,现在这些钱几乎收不回来,成了坏账,好像是几十亿美元,这个具体我也忘记了,楼主可以找些资料看看,至于其他影响,我觉得影响有限,因为我们本身金融领域没有完全开放,涉及的层次还没有那么深,所以受到的冲击有限,当然也是个人观点
至于如何做到转变,我觉得我们还是学习,观望为主,趁机去收购美国倒闭的金融机构的想法不能太冲动,一定要谨慎,学习他们的经验,教训,好的东西,然后再挖一批人才回来,给他们创造好的金融环境,利用机会发展我们的金融业,我觉得是个风险不高,而且比较实用可行的主意。当然了,这个想法还是太保守了点,可以看情况而定了。
简单分析这么多,希望楼主有点收获,也希望多多交流。
❻ 试述银监会如何实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
首先是,进一步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坚持用改革发展的眼光审视银行业监管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影响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各种问题,加强对改革时期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进一步发挥监管对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加强监管指导和考核评价,深化大型银行的体制机制改革,加速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进程,重点督促大型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和强化内控建设,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提高内部运作效率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推进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实行战略事业部制,实现由“部门银行”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银行”的转变,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增强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快信息科技建设,构筑全面涵盖各项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加大信息科技风险管控,为业务发展创造良好平台。深入研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进一步推进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为适应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刚刚通过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充分体现了全面兑现承诺、依法对外开放、鼓励公平竞争、加强审慎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健的原则,我们将据此按照承诺向外资银行开放对中国居民个人的人民币业务,并在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 第三是进一步推进银行业监管法规建设。监管法规建设是推进有效银行业监管的基础,也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我国银行业及经济社会改革转型时期,健康信用环境尚需努力创造的情况下,加强法规建设尤其紧迫。前一阶段,银监会对现有的500多项银行业监管法规文件进行了分类整理,采取上下联动的办法全面开展法规清理,以此保证中国银行业监管规则与国际惯例接轨。下一步,银监会将着眼于监管法规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有效性,重点在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方面,制定科学的立法规划,加大监管法规更新、完善力度,同时及时总结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国际会计准则32号与39号以及美国萨班斯法案出台后对银行业发展和监管的影响以及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行之有效的做法,全面建立既符合国情又适应国际监管趋势、既覆盖全面又便于操作的银行业审慎监管法规体系。 第四,进一步推进银行业监管能力建设。结合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进展和新经验,深入开展中国银行业发展与监管重大课题的研究,加强监管、改革措施与外部环境的联动配合。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评级及预警结果实施分类监管,有效利用监管资源,实施科学监管,认真实施《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中长期规划》,全面运用监管信息系统,不断完善风险监管方法、流程和手段,提高非现场监管专业化水平和现场检查的精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深化资本监管,研究制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监管政策、指引和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内部评级工程,构建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风险管理体系。 最后,进一步推进银行业创新步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银行业创新发展是提高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的必然路径。银监会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管控能力,加快金融创新步伐。通过健全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与自主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机制,引导银行业改善对“三农”、高新技术、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促进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银监会还将在有效监管和建立防火墙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商业银行以控股公司模式跨行业经营试点,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消费类综合金融服务,稳步推进业务交叉、联合和股权投资,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逐步开发规避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全面推进我国充满活力并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银行业体系建设。
❼ 东兴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金融支持难题如何破解
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我国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要求,面向东盟扩大开放开发而设立的。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后,东兴在建设方面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如何解决金融支持的来源,以及如何选择金融支持方式,就成为试验区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1 试验区建设的金融需求 根据试验区目前的建设发展实施方案,金融需求短期内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试验区将积极扩展互市贸易,包括扩大边民互市区面积,加快北扩步伐;启动建设北仑河国际商贸中心,计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52亿元,主要建设大型专业市场、仓储区、配套商住区及贸易区内的基础设施。 第二,重点推进一批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体现试验区功能定位、具有较强带动力的试验区标志性项目。其中包括防城至东兴高速公路、防城港至东兴高速铁路、东兴新城、北部湾跨国旅游区、北仑河二桥、大型物流园区、进口资源加工区、国际邮轮码头和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 上述商贸中心、路桥建设以及城区、园区建设项目的实施都将面临融资问题,政府资金的投入相对于这些庞大的项目建设而言显得微乎其微,需要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 试验区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形成对资金的需求。如试验区正全面建设钢铁、金川镍铜等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项目和其它若干重大项目,目的是建成冶金、能源、有色金属等2-3个千亿元产业和2个千亿元园区。此外,由于海域滩涂、浅丘荒坡可开发潜力大,发展旅游产业前景看好。目前作为重点推进的三大项目之一的金滩国际旅游区建设,预期利用东兴市京族少数民族品牌,把京族三岛、金滩景区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推进金滩国际海洋文化艺术娱乐中心、金滩国际海上休闲度假中心、北部湾国际游艇项目和北部湾跨国旅游区,以“激情海洋,运动天堂,跨国旅游”为旅游形象定位。 从上述项目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来看,这些项目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会形成对保险、信托、担保、结算、现金管理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为这些项目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基础。 从试验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看,金融服务业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较明显的一些需求就是基于国际经贸往来形成的货币自由兑换需求、国际结算需求、国际投资需求、国际货物保险需求等,这些需求将推动相关金融业务的发展,对实验区金融产业的发展形成明显的促进作用。 2 金融支持来源及方式选择 目前,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企业投资、金融机构贷款等几个渠道。财政拨款属于预算内经费支出,是政府信用的一个体现,在资金来源上有所保障。但也因为是属于财政预算,因此投入金额大小受政府税收、预算比例的限制;同时,在时间方面,由于预算是事先确定的,在资金运用上也缺乏灵活性和及时性。 试验区建设企业投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作为投资者出资参股试验区的项目建设,二是企业作为发展的载体,通过各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在实验区内进行自身的生产、规模扩大等。无论是哪个方面,企业投资资金的最大来源还是内源融资。内源融资成本较低,企业运用资金的灵活性较大,能够根据投资项目的即时需要改变投资策略,但其也受到企业自有资金量的限制。 与财政拨款和企业资金相比,金融机构的资金具有资金来源广泛、资金量相对充裕、资金运用较为灵活的特点。当然,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虽要受一定的政策影响,但它毕竟属于盈利性组织,在资金投放方面还是着重权衡贷款回收的风险及收益情况。 就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现状来看,目前金融支持的方式主要是金融机构贷款支持。虽金融机构是盈利性组织,但从政策的角度而言,还是需要在尽量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放宽对试验区内各建设项目及企业的贷款条件,予以一定的利率优惠。 就金融支持的方式选择而言,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第一,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的做法是成立管委会或开发投资公司,由政府提供资本金,其余部分的资金需求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解决。第二,对实验区内的具体项目。通常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确定项目的建设与运营主体,由运营主体筹集项目资金,大多数的资金也来自银行贷款。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开投公司也可以发行债券,不过程序要复杂一些。 3 试验区金融产业发展 综观东兴金融产业的现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金融市场欠发达,主要表现为机构和融资手段单一,金融中介效率低;金融结构不完善,亟待优化;金融服务质量不高等。 只有积极开拓资本的各种来源渠道,才能更快更好地壮大东兴开发开放试验区,这就要求金融产业能够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健康的发展。基于上述分析,对于试验区金融产业的发展,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突破行政壁垒限制,创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现有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定位,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明晰产权为重点,进一步创建东兴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促使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培育区域新兴金融机构。尽快筹建相应的金融管理机构,为试验区提供金融管理和服务;有效地利用国家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机遇,合理规划和组建适合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以国家实施东兴试验区为契机,做好“引金入区”工作,积极吸引境内外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来试验区开设分支机构;对新设金融机构给予适度政策扶持,如在一定年限内给予适当的税收补贴等等。 另外,还可以积极发展各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大力推动在区域内设立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比照执行新设银行机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组建各类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为区域内的发展搭建融资平台;整合各类政府性资金,统一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 其次,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展金融创新。加快试验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即完善区域支付结算体系、征信系统和征信市场,加强中小企业现代账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夯实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试验区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创新,即鼓励各银行机构完善信贷审批模式,提高贷款申办效率;开发适合试验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品种创新,推出适合各合作方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强试验区的企业融资能力和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 再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积极推动企业市场融资。制订促进企业上市融资的优惠政策,同时对试验区进行政策倾斜,在符合条件情况下鼓励试验区企业发行股票。二是努力壮大债券市场规模。积极向中央争取在试验区开放债券市场及实行各种新品种债券的试点,尽快推出信用债券、抵押债券和质押债券等,并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申报发行集合式企业债券等。三是鼓励引进各类投资基金。
❽ 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银行机构加大了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以某市为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该市银行业机构为150多家科技型企业授信130亿元,占全部授信的15%。然而,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影响到了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务状况或生产经营状况无法满足贷款条件大部分的科技企业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不稳定,如某市一家科技研发企业,获取一个项目从研发到投入生产需要大概2年时间,期间客户只预交少量订金,研发成功即可获的全部研发资金,如不成功则合同失效,企业自行承担研发费用,企业因生产周期长、研发费用高、经营风险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
(二)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少通常科技企业自有资产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担保,如某市科创园区为近年来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但大部分科技企业为租用园区工厂,自有资产不足以提供抵押担保;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因技术性强、专业性高,难以评估作押。
(三)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能力和意识有待提升银行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特色化还不够,对科技型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目前,大部分银行基于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贷款资金必须有符合条件的抵押,某市仅有商业银行在试行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且信贷产品、信贷担保、业务流程、风险评价等主要还是面向传统产业客户和传统有形资产,未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区别的信贷业务系统,也没有相应提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考核。
(四)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需完善缺乏再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担保机构能力偏弱,部分担保机构对企业发展评估专业性有待提高,仍然以企业是否有担保、抵押为评判标准,弱化了为企业提供有效担保的效果。
(五)政府对科技型企业支持有限虽然有政府“两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但这些资金在高新技术发展资金中所占比重小、安排分散,不能对一些好项目大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六)融资渠道单一调查显示,银行信贷仍是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占企业融资的80%以上。社会性的投融资渠道不畅、方式不多。一方面是大量社会资本积淀,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企业投资风险大,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资产少,相应负债能力也比较低,风险较大,难以吸引投资者。企业获取资金困难,致使一些好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难于做大做强,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实现产业化。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实践
(一)加强监管引导金融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引导银行加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一是引导银行建立完善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贷业务流程;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基层机构的审批权限;三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贷规模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四是对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进行科学考核和及时处置;五是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融资渠道、担保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各地紧紧抓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搭建科技专营支行,某市目前有2家银行机构成立了科技专营支行,并配备了相关专业人才,在建立商业可持续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大力推动风险补偿机制建设针对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大的特点,各地政府出台了《科技和金融试点信贷融资业务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实现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全面改善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办法》通过对科技支行提供一定数额的坏账风险补偿和奖励促使银行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入。
(四)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品种根据科技型企业市场状况,各地银行业机构及时开发出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新产品,如某市商业银行与市中小企业创新中心、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合作,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并推出针对以企业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动产或货权为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仓储通”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推广互助式会员制担保贷款,为9家科技型企业授信5200万元,累计投放资金3700万元。
(五)对科技型企业开展上市辅导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对有上市预期的科技型企业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在上市规划与辅导,募集资金监管与使用,后期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智力支撑,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某市为例,在银行的帮助下,该市有2家科技企业将于2年内实现上市,企业发展即将步入新阶段。
(六)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以某市为例,为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2014年度由浦发银行该市支行主承销的1家科技企业的5亿元中期票据成功发行,为企业拓展了低成本资金的来源渠道,有效支持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开展好间接融资服务进一步推动科技专营支行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核算独立化、风险分散化,指导科技专营支行坚持重点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理念不变。探索科技支行“一行两制”模式,坚持并完善科技支行“五个单独”管理体制——单独的客户准入机制、单独的信贷审批机制、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单独的拨备政策和单独的业务协同政策;推动贷款审批权限的下放;坚持信贷评估时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兼顾、重大项目的联合评审、风险管理前移、团队责任制,完善科技支行风险管理机制。
(二)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指导专营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处置方式;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流程,开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绿色通道”;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规范和实施办法;探索“评估+担保+信评+辅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模式。建立“统借统还”融资平台的模式;探索信贷工厂模式,推进联合互保贷款;探索“贷款银行+助贷机构”的小额贷款模式。推进质押贷款创新,不断创新保理融资模式。推进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贷款、应收租金保理、债权保险融资等方面的创新。
(三)完善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服务大力推进科技担保机构的创新。推进科技担保在担保模式和反担保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互助担保、补贴资金贴现,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无形资产质押;推进科技担保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创业担保、担保换分红和担保换期权。探索贷款银行、产业园孵化器、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专项支撑资金、科技担保机构共同担保的“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模式。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与机制统筹市县(园区)两级支持金融、科技等相关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政府、金融机构联动的风险共担机制,重点用于信贷风险补偿、创投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债务发展、引导基金资本金注入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工作经费,发挥国有资本战略导向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发展。探索政府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及采购高科技企业产品的新模式;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探索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促进股权投资发展的政策,依托当地区域优势,积极引进全国性或区域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机构和拓展业务;通过政府出资引导,组建产业重组基金,促进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和衰退期企业的整合重组。通过税收优惠、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办公服务和项目对接等政策优惠,创造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区,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为PE、VC等风投资本提供通道,拉动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跟进。完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系统,通过上市奖励、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返还和提供中介桥梁、历史遗留解决、协调服务等,促进科技企业上市。搭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有组织推进金融创新和服务协调,不断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❾ 银行信贷现状
一、个人信贷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条件 1、首先由于我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进一步在宏观调控上对拉动内需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而促进个人信贷信贷业务的发展就是拉动内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2、由于房价调控在我国不断的加强,房贷业务作为主要的个人贷款业务现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处于萎缩的阶段。所以现在金融机构开始对个人信贷业务上进行新的审视,希望能够将个人贷款业务当中的生活需求进一步的挖掘出来,试图能够将新的盈利增长点寻找到。 3、由于个人信用贷款市场当中将外资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引进来,因此加剧了这一业务领域内的竞争,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市场,开始纷纷推出新的个人信贷产品。现在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与国外商业银行在个人现代业务领域进行激烈的市场争夺。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1、由于个人信贷业务属于一项新业务,并且现在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其发展空间相当大。 2、面对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对优质客户进行拓展以及开发的时候就开始逐渐的运用个人信贷消费这一有效的手段,因此个人信贷业务受到了银行的普遍重视。 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完善监管部门加快个人征信体系: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个人征信业务活动的法律法规,在采集和披露个人信用信息时,征集机构缺乏法律依据以及法律保证,个人信用体系制度的建立以及个人征信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需尽快的出台专门针对个人征信业务活动的法律法规,促进国内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 (二)不断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合作: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虽将金融领域中大部分的个人信贷信息记录下来,但记录范围仍然没有把包括住房公积金等在内的个人贷款纳入进来。因此,人民银行必须要加强与公积金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应该在个人征信系统当中全面的纳入公积金个人贷款信用信息,从而能够有力的补充个人征信系统。同时还要与税务部门进行积极的合作,在个人征信系统当中全面的纳入税务系统中的个人信用信息,最终促进个人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 (三)落实对个人信贷的监管制度:监管部门必须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的针对问责机制进行强化,致力于制度执行力的不断提升,针对那些自查整改不到位的、对监管要求不闻不问的、违规经营和隐瞒事实的的各个单位予以严惩,采用约见制度针对各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处理,并且要坚决追究存在重大违规行为的单位以及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优化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在面谈制度的基础上,金融机构需要将借款人相关信息确定下来,以金融机构内部客户信息系统以及个人征信系统当中的信息作为根据,并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推动资信评估指标的不断改进,并且要对资信评估方法进行相应的优化,最终保证在个人信贷的各个环节当中个人资信评估体系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三、展 望
目前中国信贷政策从银行角度来说已经探索出初步的运行模式,但是从整体来说仍然 存在一定的障碍,除了技术和监管等方面的原因外,内在根源集中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上,博弈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等,为此,有必要继续完善信贷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从技术、监督、财税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调动各主体自觉执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从长期来看,通过信贷政策的完善和实施,使政府、银行、企业和公众等信贷相关主体合力贯彻执行,真正达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❿ 绿色金融的存在问题
我国绿色金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金融发展还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我国环保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还不透明。2008年来,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四次环评执法,靠的全是直接叫停大项目、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行政手段,长期效果十分有限。虽然,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但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环保政策的实施还不是非常顺利。我国对环保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发布机制。金融机构不仅缺乏环保专业知识,也面临信息获取的高成本问题。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极不对称。
二、绿色金融的发展还缺乏内外部激励和监督
我国金融机构股东、投资者、员工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也缺乏符合绿色。
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机制。这样,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很容易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冲淡。从外部来看,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我国企业和个人“绿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不足。
三、金融主管部门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比较欠缺
现金融主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也还主要停留在限制对“两高一资”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金融主管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在国际合作领域,金融主管部门也未见有积极动作。金融机构缺乏对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最新趋势、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和环境风险管理经验的了解、学习渠道。
四、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准备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
绿色金融还没有完全提升到我国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战略准备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部分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的金融机构,其绿色金融发展实际上也大多还停留于某些具体经营层面,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我国金融机构也还没有有效展开组织保障、企业文化(包括信贷文化)、人才、政策的战略准备工作。我国金融机构在如何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程、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