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时候样本中需要剔除金融类企业
金融企业是指执行业务需要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授予的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专。
包括执业需属取得银行业务许可证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部分财务公司等;执业需取得
B. 我在看一些实证论文时发现,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时经常要剔除金融行业,这是为什么
那要看来看你说的论文才能知道了自,
但是一般而言,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跟一般行业比较起来却是特殊,比如银行的收入很多来自表外业务,因此仅仅根据三大表来分析银行类上市公司,恐怕很难令人完全信服.
金融行业的财务报表要求和一般非金融企业的要求不一样。原因在于金融行业商业模式有别于其他行业,因此报表结构和主要会计项目也异于一般行业。因此一般不在一起比较分析。
C. 上市公司不能做类金融业务吗
可以
上市公司里有很多证券、银行、保险类的企业,他们做的不都是金融业务吗
D. 请教如何剔除金融类股票
可以同时下载每家企业对应的行业数据(通常都是采用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有代码),然后你直接删除归属金融行业代码的企业就可以了。
E. 写论文时是否需要剔除剔除主板上的ST股、退市股和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
原则上不可以,但为了数据的可比性,只可以剔除金融保险等公司,2006年之前退市的可以忽略,之后退市的要包含,ST不能剔除。
F. 如果某上市公司季报中净金融资产大于净金融负债,也就是净负债小于0 说明了什么
表明有一部分权益资金被用于购买债务工具,该上市公司是债务市场的净投资者。说明经营性资产的效益低于债务工具的收益,可能是该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效益不高或经营环境不好,将资金转移到金融市场上,还有就可能是该上市公司“不务正业”,想通过金融投资快速生钱。
G. 请问如何查2010年和11年沪深A股剔除IPO和金融类企业后的数量
1、先把A股名单查出来。很多软件支持EXCEL导出功能。
2、剔除2010年、2011年退市的名单,有些是合并保留一个,有些是改名,你要注意分别。
3、剔除2010年、2011年刚上市的名单。
4、剔除金融类企业。
5、得出你的最终要的结果。
H. 我搜集了上市公司近3年的股价,但因中途有新股发行,所以有的股票只有1年或2年的数据,如何将其剔除啊
你的数据的格式是怎么样的?没有具体格式,没法给出解决方案
I. 上市公司怎样从股票圈钱
上市公司高溢价发行愈演愈烈
自从ipo恢复以来,上市公司高溢价发行股票愈演愈烈。我看了以下,在主板市场上,除了四川成渝之外,新股发行价好像没有市赢率低于30倍的上市公司,其中,中国建筑、光大证券、奥飞动漫、太阳电缆、湘鄂情的发行价收益率均超过50倍。
至于刚刚露面的创业板,新股发行价更是高得离谱,鼎汉技术的发行价收益率竟然高达82.22倍。对于ipo的高溢价发行,市场上警觉之声不绝于耳。可是,也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认为高溢价是市场的选择。不错,高溢价是市场给出的,但一定要搞清楚是什么样的市场给出的。现在的中国证券市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竞争性市场,在市场选择某一上市公司之前,"有关部门"先要选择上市公司。
如果真的任由市场给予ipo定价,也好,干脆就来一个彻底的市场化。只要符合条件,任何一家企业,想上市就上市,想什么时候上市就什么时候上市,企业千军万马杀进股票市场融资。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高溢价,我看,ipo恐怕很难溢价,甚至想平价发行都困难,能够以较低折价将股票发行出去就谢天谢地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当然希望ipo价格越高越好。超额募集多少资金,都有"后备项目"承接。实在没有后备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总可以了吧。流动资金多了,还怕用不掉吗?不让豪华装修,多发些工资总可以吧。事实上,溢价发行ipo本来未可厚非,但过度溢价却有问题了。想一想,次贷危机之所以拖垮美国经济,并不是美国的金融资产存在了泡沫成份,泡沫本身就是金融业的特征,但泡沫膨胀无边却害了美国经济。中国的资本市场也一样,也不能够任由ipo过度高溢价。
现在,中国的ipo过度溢价发行。作为二级市场,只能够以更高价格承接。如果出现暴跌,要二级市场投资者"买者自负",而一级市场发行者却旱涝保收。即使最后跌破发行价,与上市公司无关,反正钱已经进入上市公司的口袋了,是吐不出来的。道理恨简单,ipo高溢价发行就如同一个人的钱被"要"走很多。至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的利益就如同这个人的左右口袋一样,无论哪个口袋多,哪个口袋少,总之是这个人的钱少了。
话又说回来了,果真让中国证券市场买卖双方随时随地进进出出,也就真成了经济学上的完全竞争市场了。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教科书上给予的是零利润假设。所以说,通过行政审批进行"壳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度ipo控制发行节奏也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一旦"背上这重重的壳",就应当"一步一步往上爬",将壳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回报投资者,而不应当过分利用壳资源算计投资者的口袋。
既然在遴选上市公司方面做不到完全市场化,我看,在决定ipo发行价方面,的确要看市场的脸色,但也不能够完全由市场说了算,规定一个市赢率的停板也是必要的。在并不完全市场化的证券市场上,在投资者只能够在有限范围内选择上市公司的情况下,至少不能够放任ipo定价在证券市场上完全"被选择"。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要发行一亿股股票,1.00
的每股收益率,采用
20
倍的发行价,就可以得到
20亿的募集资金;而如果采用
30倍
的发行价,就可以得到
30亿
的募集资金;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