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结合商业银行具体经营业务,商业银行应如何规避经营风险
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得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所以风险和利润对银行来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同为一体,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会给银行的发展带来阻碍,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在硬币的两面之间寻找有效的平衡,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才可以在风险与利润的动态错位中谋求长远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一)经营风险具有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的特性
经营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项目和各个业务环节中,同客户打交道有信用风险,在市场上运作有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即使不同客户打交道、不同资金打交道,只做内务工作,还有操作风险,用人还有道德风险.所以,银行的风险是全方位的、全时段、全过程的,不可能将风险拒之门外。银行所能做的只是将风险管理起来,去识别风险、去判断风险、去分散风险、为风险背后的利润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经营风险具有难确定、多角度、多变换的特征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产生的根源多来自人为因素,人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导致经营风险的难确定性,包括从银行内部的经营者、员工到银行外部的客户、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银行经营的方向,给银行带来多变的风险。迫于竞争的压力,银行本身的经营也在不断地创新,多范围的改革与创新自然引起多角度、多变换的经营风险。此外,外部环境的转变、企业的多变、市场的竞争压力迫使银行进行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但在转变的过程中,经营风险控制与成熟体制下的风险控制相比其本身就在不断的变化,因而所带来的风险更是难以界定。
(三)经营风险具有来的急、难控制、危害大的特点
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对于银行来讲风险本身就有较好的潜伏基础,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本身进行伪装,让监管者很难对其进行充分的估计和控制,但一旦风险累积到可控范围之外的时候,它的危害性就显露无疑,造成很大的损失,并伴有一定的连锁反应。如由于储户的提款需求具有随机性,难于事先预测,特别是自有资金较少、吸纳存款数额和储户多的银行,一旦出现挤兑就会使银行难以应付,并带来连锁的挤兑风潮等等。
由于上述特点,商业银行在应对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要以时间的眼光来注视风险,以系统、动态、超前的思维来看待风险,最后,以灵活、有效、明确的方法来管理、防范风险。
二、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形式
(一)信贷集中
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在入世后压力过重的环境中,显得过于明显,银行竞争的焦点都集中在那么几家、几十家优质客户上,忘记了银行业最忌讳的问题--资产的单一和集中。出现所谓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现象,实质很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银行错位经营的思路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大程度上是银行妄自菲薄的一种心理障碍。结果在单个银行本身来看似乎出于理智的举措,转变为银行业的整体经营风险。就好似所有的银行都将各自的鸡蛋同时放到一个篮子里,篮子受宠若惊,一步没走好,鸡蛋一个都没有剩下,产生的后果最终还是银行自身来承担。
(二)循环贴现
循环贴现是指存入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银票贴现、再贴现而形成的一笔信用无限放大的循环。比如,一家企业在一家银行贷款1000万,然后转存为存款,并作为保证金,如果开立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是50%,那该企业就可以获得2000万的承兑汇票,然后拿承兑汇票到另一家银行贴现2000万,然后再存,再开汇票,再贴现。如此往复下去,很少的钱却支持了很大的一笔资金运动,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由1000万的信用累积起来的1亿、几亿甚至更多的泡沫就会全面破碎,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三)虚增存款
存款是贷款的基础,而贷款又是现今我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上不去,贷款就没有了根本的保障。银行为了扩大规模,就采取了虚增存款的方法,最后导致真实的存款没有增加,而在虚假存款基础上的真实贷款却放出去了,存贷比率失调,虚假存款引起真实贷款倒逼银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累积。
(四)关联贷款
关联贷款涉及的面比较广,涉及到企业集团、法人代表、跨国公司、个人关系。无论是企业集团内部各方的关联,还是多个企业一个法人的关联,还是跨国公司的变相骗贷,以及个人与银行经营者之间的幕后交易,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损害银行利益,肥了自己的腰包。这些都是银行经营的漏洞,是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所在。
(五)抵押高估
抵押高估是一种虚假欺诈行为,会产生两方面的反应。一是这种高估的行为银行知道,但由于各种不可明信的原因,谁都不说破,听之任之;另一种是银行不知道,被骗了,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怎么都收不回来放出贷款的原值,更谈不上利息了。无论是哪种反应,结果是银行吃亏,风险不断累积,现阶段的巨额不良资产就可看出问题的一二。
(六)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利润来源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与国外金融混业经营的环境有关,但本质上是国外银行对“服务就要收费”这个理念认识的明确。相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绝大多数不赚钱、免费,甚至赔钱。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理解错误,中间业务是面对竞争,金融创新的产物,其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事物,并没有成型的界定。但其根本意义是在于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是一种通过出卖服务来赚钱的业务,而不是现今被误解为增加银行存款的一种筹码,基于此造成中间业务不赚钱、赔钱的局面,而在这背后通过中间业务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六种是引起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方面,银行经营风险无处不在,随着改革的深入,风险的变换也随之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有效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就成为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的基础措施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不变应万变的手段已经不再适合现今银行业对风险的管理。现今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应是一个系统的、时时的、准确的、快速的动态反应过程,有一定的先见性,拥有有效保障措施的整体运作体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我国的银行内部、外部分别解决这样几个基础性的根源问题。
(一)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是人才,另一个是从人的需求来防范风险。有效的防范体系必须有掌握相关技术和知识的人来构成,这是第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将人的行为统一到银行利润的增长和经营风险的防范,这就要求银行本身要有明确的产权制度,使经营者和银行的所有者在利益上保持一致,只有利益的一致才不会出现道德问题,防止逆向选择,从根本上降低了经营风险的产生。产权是什么?产权就是受制度保护的利益。它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物质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同,既包括物质资产,也包括人力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 (如知识资产和商誉资产)。产权制度既涉及对产权的界定,又涉及对产权的保护。举个实例来分析明确的产权制度对现今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作用。拿饲养鸽子这件事来做个说明,鸽子象征和平,很多人都喜欢这种小动物,但饲养的形式不同却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公园里饲养的鸽子和在自己家里养的鸽子有着本质的区别。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思考一下:公园里饲养的鸽子要养多少只,饲养规模怎样控制,由谁来决定,用怎样的一个标准来决定,鸽子的品种是怎样的,由谁来制定这样标准,鸽子的喂食由谁来完成,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提供食物,鸽子没有养好,全死了,这样的风险又由谁来承担,怎样来承担。以上这些问题对于在公园这样一个环境下,很难给出明确且可行的答案,原因是公园鸽子的一切没有明确所有者,谁都可以负责,谁也都可以不负责。要是自己家的鸽子这些问题不用说明,你也会给出答案来,而且是依照你个人的想法来给出的答案,因为你是鸽子的所有者,你有一个通过饲养这些鸽子达到怎样目的的一个规划。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再来看银行风险问题,对于银行来讲,无论其拥有的资产还是负债,它所经营的货币并没有任何的能量,就单单来看它和可爱的鸽子没有区别都是一种物体,也对银行起不到怎样的实际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运用这些货币的人。在他们运用这些货币的同时,他们在为银行做些什么,而操作这些货币的人怎样去操作,完全取决于他的行为将会给他们本身带来怎样的收益和付出多少交易的成本。这时,如果经营者就是银行的所有者,那他追求的一定是收益最大,变换成本最小。但这种企业的经营模式在银行领域几乎没有,往往都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情况,更多的是国有或者国家控股的形式。国有即全民所有,当产权为全体公民所有时,这种所有的本质就是全体都没有,就是所谓所有权人,产权缺失。对于中国银行业这种缺失的现象自其建立之时延续至今都是这样的状态,这也就是产生巨额不良资产,并在根本上无法解决的最底层的根源。所以控制、管理银行的风险就要在根本上解决以人的问题为核心的产权制度问题。
(二)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更多的应该理解为银行作为企业的一种,是否有明确的经营机制,银行经营者的权利能否得到有效的治衡,政府的行为能否更进一步规范。好的经营机制是建立在明确的产权制度基础之上,并对银行经营中的每个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都可以进行有效信息反馈的系统。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制度的建设,使经营的每一行为都有其基础的标准。一旦有效的基础标准建立起来,那么结合人的控制在基础标准上的动态经营风险防范体系,就会依据经营的特点,时时跟踪风险产生的可能方面,将风险防范在发生之前。
(三)环境问题
环境是保护银行自身防范风险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银行本身无论怎样想防范风险,都会失败。基于此,正常的环境主要反应在:(1)要有公平的市场运作规则; (2)要有与市场发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 (3)要有社会约束的信用道德标准;(4)要有支持银行发展的监管机构及灵活的监管方式和有效的监管行为。以上四点就可以为银行的正常经营提供环境保障,自然银行在经营风险防范上也有了外部支持,会收到更为基础的支持效果。
(四)技术问题
人才是技术得以运用的保障,有了人才同样要技术手段来拓展人才的作用,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上依然如此。现今经营风险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更涉及到新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运用而带来的风险变换。同样,银行的风险防范也要紧跟这些技术发展的态势,对风险的早期预警、中期控制、后期处理采用信息技术,采用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将会对问题的处理速度、风险监控的时时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持。
四、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的具体操作
借鉴国外银行在管理经营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环境特点,探索有效的防范风险之路是商业银行一直都在关心和探索的问题。在以上四点基础措施不断的完善过程中,银行本身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银行本身要明确风险理念问题
在统计学上,风险和利润是正向相关关系,通常的情况是,利润率愈高时,风险也愈大;风险愈{氏时,利润率也愈低。银行是在用近8%的资本金运作92%的负债,所以风险之高是不言的事实,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也是符合高风险、高利润的规律。但银行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风险背后是利润的来源,清晰的分析风险就是明确的了解利润产生的本质。这就指出银行经营风险和获得利润本身就是同质的问题,但出发的角度不同而已,在以这个理念为基础的前提下,开展银行的经营业务,培育自身的风险文化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银行不要将风险看作阻碍银行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将风险经营、管理的思想贯穿到银行本身的每一个环节,不是一味的去堵截风险,而是将风险进行合理的引导,合理的运作使其在现实中得到可控,并带来相应利润。这是银行首先应该明确的风险理念问题,但前提是产权制度必须明确,正如前文所讲这是基础。
(二)银行本身要树立经营风险观念
在现今商业银行中,风险的管理、控制,以及经营方向等是由银行的管理层和风险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来具体执行和操作,但对于风险决不应限于这两方面的人员,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都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这就要求银行要培育自身的风险文化,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的行为才能提炼出一点点的习惯,许多的习惯才可以培育出一点点的文化。对于银行风险文化的形成来讲也是如此,西方100多年的经营才得出这么一点点的风险理念,我们的银行也没有例外的可能,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学习、运用,再总结、再学习、再运作的循环往复才能得到不断的进步与完善。所以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要明确指出,员工对风险的认识程度、员工的风险思维是构成银行风险文化的基础,员工对风险认识所达到的认知程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首要反应标准。这就要求银行在培养全行全员的风险意识、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出台详细的风险操作标准、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做出不断的努力。
(三)银行本身要建立风险经营机制
建立风险经营机制对我国的银行业来讲就是要解决这样一种矛盾,业务人员以利润最大为出发点,而风险监管人员以同一笔业务风险最小为出发点产生的矛盾。建立风险经营机制的目的是使得在机制的运行范围内银行的风险和风险背后的利润能够得到动态的统一。开拓业务的银行管理人员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发展客户、如何抓住客户,他考虑问题的基点是在抓住客户的前提下去控制风险,而风险控制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去避免风险,如何去控制风险,他考虑问题的基点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去开拓业务。显然,两者的立足点不一样,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既要获得利润、也要控制风险,并且都需要得到各自注重问题的最大效益。所以建立一套自下而上逐级解决、层层监管的风险管理机制对这样的矛盾就会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在这样的机制下,必须有市场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同时跟进同一笔业务,这正是欧洲商业银行,特别是德国银行系统奉行的“四眼原则”(Foru Eyes Principal),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四眼原则”不是我们中国银行业同仁简单理解的一笔信贷业务要有“双人调查、双人审批、双人核保”,而是强调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并且各自给出这笔业务从各自的角度来分析所能达到对银行的最大效用。出发点不同,矛盾自然少不了,但这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因为矛盾双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银行的效益最大化。欧洲的典型作法我们也可以借鉴,当矛盾出现时,双方要坐下来充分地交换意见和磋商,争取有一方能够被对方说服,或者各让一步。如果在磋商之后意见依然有分歧,在同一层面上不能解决,则再向上级汇报,由上级裁决。在银行的规章制度设立上,这样的过程一直延续到总行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并把最终的裁决权交给了银行的最高管理者、执行人。这样依据银行经营风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在每一笔业务上都会寻求到使风险和利润达到动态平衡的最佳支点。
(四)进一步完善依据风险的控制体制
商业银行在建立有效经营风险管理体制的同时,风险控制体制应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建立垂直的风险控制体制是保障风险管理得以成功的关键。借鉴欧洲银行方法,各业务部门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他们都是只对上一级风险控制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在德国商业银行的每个业务领域、每个分行(地区分行和二级分行),都有相应的风险控制部门,都设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官。通常,地区分行设有并列的三个总经理,其中必定有一位是专职负责风险控制的总经理,他要对整个风险控制过程和结果负责。同样,每条业务战线,都有一个负责风险控制的首席官员(部门首席风险控制官)。在全行,则只有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全行风险控制系统的官员和专家组成,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其他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营运官、首席财务官等都不参加这个委员会,目的是为了保持控制风险的机构独立的运作,有其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五)加强由体制变动而引发的奖惩机制的建设
在银行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利润增长同风险控制同等重要,因而对风险控制人员的奖惩也一样重要。考核风险控制人员业绩好坏的主要指标当然是银行的资产质量,而资产质量是由分散的单纯资产业务组成的,因而全行总体资产质量状况如何、单笔贷款的质量将被清清楚楚地记录在案。对历来风险控制严格、尺度把握准确的风险控制人员,银行在激励措施上要做相应的安排。如果经过审计和调查,一笔贷款在运作过程中,市场拓展人员或风险控制人员有故意过失,则会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从扣发奖金、降职、调离岗位、开除出行到司法诉讼(送到监狱)不等,这些都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细分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并不断的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检讨。例如,当一笔贷款变成有问题贷款(NPL)给现实带来了损失,银行的审计部门首先就要检查贷款的审批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如果有程序上、手续上的差错,则哪一环节的差错就由哪一级负责。但是,即使是一笔不需要任何个人承担责任的贷款,当损失发生后,风险控制部门和市场拓展部门都要做出相应的检讨,吸取教训,拿出避免类似损失发生的办法,形成一切的行为都有章可寻,一切好的方面都有合理的奖励,一切的错误都有惩罚和改进。
㈡ 四眼原则
“四眼原则”源于西门子的管理制度,又称“四眼”管理原则,是指所有的重大业务决策都必须由技术主管和商务主管共同作出决策,以保证运营战略能平衡商业、技术和销售等各方面的风险。
㈢ 什么公司管理软件比较好用
正微ERP企业管理软件
以生产物流管理和制造成本核算为核心,按企业生产流程设计,适应现代企业的实际状况,实用性强。
2.技术产品结构简洁实用,功能完备,灵活完善的生产管理功能。
3.操作界面简捷、清晰,操作十分简便。
4.自动化程度高。系统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对相关操作进行自动处理,减少用户选择与修改等操作。
5.完善的操作权限控制系统,使各部门业务划分及权限分配更清晰、更严格。
6.在软件的应用过程中,公司将为用户提供合理的生产管理流程咨询服务,可按用户实际情况,为用户量身定制适合的功能,为用户带来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http://www.ddooo.com/softdown/51341.htm
㈣ 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会导致什么审计风险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导致的审计风险
1、衍生金融工具多属于表外业务,不能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并且对表外交易的风险揭示也没有做强制性要求,表面与实际资金状况大相径庭。交易的广泛性、连续性使会计核算难以进行,从而对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计量与报告等核心问题提出了挑战。根据现有会计理论根本无法真实核算其风险与收益,以历史成本为原则编制的传统报表无法真实反映会计主体业务活动,也无法从财务报表上直接了解交易机构的经营状况,忽略了企业可能遭遇的风险披露。
2、随着中国成为WTO成员国,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已加快了接轨步伐。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开放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避险功能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衍生金融工具领域专业性极强,操作复杂,涉及到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并且其具体产品仍处在不断创新之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就增加了难度。而且金融创新速度惊人,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也是非常之快,因此要求审计人员知识面一定要广,具有复合知识结构,以适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要求。
二、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防范
鉴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高风险性以及客观环境带给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变被动为主动,对可能遇到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进行积极的防范。
1、评价被审单位内控制度,促进其健全内控体系。金融机构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已经意识到内控薄弱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金融机构无论是作为衍生产品的自营商还是经纪人,都必须有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应成立由实际操作部门、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组成的自律机构,保证相关的法规、原则和内部管理制度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审查是否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程序,如严密的风险控制、经常的风险监测、及时的风险报告、审慎的风险评估、妥善的风险处置;检查是否有严密的内控机制,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对业务操作人员、交易管理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要进行明确分工,要为交易员或货币、商品种类设立金额限制、停损点及各种风险暴露限额等;交易操作不得以私人名义进行,每笔交易的确认与交割须有风险管理人员参与控制,并有完整准确的记录;严格实行“双人原则”或所谓“四眼原则”,保证做到不同职责的分离、交叉核对和双人签字;是否建立了完整高效管理信息系统,保证报表资料的可靠性和作业效率;是否有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对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有效性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确保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2、正确运用审计方法。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高杠杆性、表外业务等特性,使得对其审计时要运用一些比较特殊的程序和方法。与一般审计业务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需注重以下程序和方法:(1)控制测试。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具有投机性,因此具有高风险性,多数企业都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和防范。一般审计业务中,若审计人员认为企业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有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可靠,就可以不执行控制测试,直接进入实质性程序。而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则必须进行控制测试,且具有自身特殊的地方,如判断企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价值的测定方法是否合理;评价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整体质量和风险管理报告披露的信息是否充分、公允等;(2)分析性程序。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对分析性程序的运用比一般审计业务更加广泛。它通过对企业金融与非金融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可以深刻揭示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合理性和公允性;(3)运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技术,使用大量的数学性和分析性证据。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价格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审计人员必须使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对其风险价值和定价模式进行测定和验证,以大量的数学性和分析性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审计意见;(4)咨询权威人士。衍生金融工具通常涉及较深的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可能距此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审计时可考虑聘请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协助项目的审计,但审计人员在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时,应当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当性,确定能否支持会计报表的有关认定。
3、谨慎出具审计报告。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必须作特殊的处理以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报表整体的影响程度、审计过程中获取的情况、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影响程序及企业进行调整的情况、前任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等因素,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在对一般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同时附带对其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情况下,即使审计人员准备对其会计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对其使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有关方面进行了较为合理、满意的测试,且被审计单位在其相关报表中做了较为充分的披露,审计人员仍有必要在审计报告意见段之后增加解释段对有关问题加以说明,提醒报告使用者关注企业由于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所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㈤ 什么是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是的核心,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风险管理一般原则的,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基本。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早期的银行业务以提供货币兑换或向那些需要流动资金的商人贴现商业票据以赚取手续费为主。银行的资金来自于自有资本或从殷实的大客户获取存款。即便这种现在看似简单的业务在当时也由于客户大部分为远洋的商人而具有较大的风险。由此可见,“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对象和性质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内涵。从对象上看,已经由单一的借贷产生的信用风险演变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多类型风险;从性质上看,从最初的局部风险演变为全球风险。尽管风险对象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都可以纳入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范畴。当然,无论如何划分风险的种类,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就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㈥ 天下无贼中葛优为什么要把四眼的手指断了
为了维护老大的威信。
从剧情的角度来讲,胖子(老二)背着黎叔私下窜动部分(扒手)成员,蓄谋造反,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动变,毕竟黎叔老奸巨猾,因此老二假传黎叔的口令(剧情中有演绎),让四眼当炮灰去给王薄(刘德华)他们找茬,从而侧面验证黎叔的态度,但结果却弄巧成拙的让勾起了黎叔和刘之间的恩怨矛盾。
老二让四眼三番五次去给刘找茬,但可惜技不如人(主角光环),最后都失败落终,从而致使黎叔的团队一定程度上很丢人现眼,黎叔为了巩固统治强权,同时震慑威信,就借这个机会拿四眼开刀,切了手指,来实现统治威慑效果。
但最后,因为被警察识破,黎叔的队伍被瓦解,而小叶的自首又致使黎叔没了亲信和助手,年迈的黎叔为了能给自己一个养老机会,才决定破掉自己的原则,偷取傻根的钱,从而导致被刘撞见,最终无奈杀死刘,背上人命债。
㈦ 什么是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的核心
一是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小企业贷款有一定风险,为实现小企业贷款业务商业性的可持续发展,银行必须实行风险定价,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利率,以足够利差来弥补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二是独立核算机制。由于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殊性,应对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以独立考察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经营管理业绩。
三是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应对有条件的基层行进行合理授权,简化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审批程序,减少贷款审批层级,可实施“双人”或“四眼”原则,以适应小企业贷款业务“小、频、急”的特点。
四是激励约束机制。要研究制定风险防范与正向激励并重的业绩考核评价办法,使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能与其业绩紧密联系,从而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五是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在减少贷款审批层级的同时,必须在各业务环节配备专业的、有经验的业务人员。银行要注重对从事此项业务员工的专业化培训,以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
六是违约信息通报机制。要注意收集和掌握各自业务区域内的恶意违约客户相关信息,并在本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定期通报,以防范风险,改善信用环境。
㈧ 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是如何看待小企业的
4.17晚上,风险管理部的两位老总给小企业做业务培训。于总: 一是怎样认识小企业,怎样看待小企业风险问题?小企业定价高;以量的扩大,换来风险的稀释。风险管理会转化成为生产力和竞争力。 二是如何做小企业?举例一:汇丰银行首先吸引小企业开户,看它的现金流,现金流达到一定标准的时候,就向其营销资产业务。再次就贷后的跟进。举例二:台州银行,客户经理每人管五、六十户,户均贷款30多万。其风险控制主要是靠人缘和地缘关系的维护。 三是怎样识别小企业的风险?A、看现金流。要看帐户是否有正常的业务往来,账务的往来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B、看人品。人品为上。大公司有完整的制度和机构建设,小企业人品尤其重要。第一从业经历。从事一两年的企业,最好不要做;第二看信用记录,本人的,配偶的都要看。信用记录可以反映一个人性格,反映这个人对信用的看法。第三要直接与老总面谈,要全面,要通过与老总的谈话清晰地认识他对企业发展的规划,判断其真实的经营能力。C、抵押为重。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信用贷款,但现阶段要注重抵押,抵押是过度性的,但是敲门砖。D、内控为先。操作风险是很重要的。小企业经手的人少,流程简便,道德操守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对内控的要求要高。要坚持“四眼原则”,双人调查,双人复查,双人复核,这是对大家的保护。其一要关注“实物量指标”,要通过计算水、电、煤等指标来推算它的实际经营;其二看看每年是否有固定资产的投入,每年都有投入说明他肯定是赢利的,否则谁还会投入?其三还是看现金。做瓜子的年广久说不知道什么折旧什么核算,到年底就是看口袋里有没有钱。四是一些问题的探讨。 首先,对尽职调查的问题,要在调查报告上反映出主管的意见,以体现调查人自己的综合判断。要说好的地方,也要说不好的地方。要看到风险在哪里?如何控制风险。没有完美的客户,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控制的第一步。另外,要对客户的亮点进行表叙,给我的综合贡献度是怎样的。要对客户及其配偶的信用报告进行必要的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贷款是否很多。其次,要注意识别小企业的身份,是不是集团的一小部分伪装成小企业来贷款。要从股东的构成、其他应收款前五位以及其他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个问题一定要注意,再次,要注意贷款用途。尤其是要关注贷款发放以后,要关注贷款用途是否与申请时一致。贷款发生前要清楚贷款是用在什么方面;贷款发放后,一定要跟踪,要关注是否被挪用。建议,大家每天都对自己的客户做一个登记。孙总: 一、客户的帐户不应太多,主营业务要突出,关联企业要少; 二、调查不要过多重视财务因素,要重视对人的了解;三、三带后管理要引起重视。冯总: 一、非常重视应付帐款。应付帐款少,很可怕的,说明他的商业信用很有问题; 二、原始帐本要看欠款的前五位,看是否是主营业务的企业; 三、非常关注存货,存货周转率快,说明企业好,存货太少也是有问题的。对贸易类行业要很关注存货率。 四、对下家的了解,市场占有率的问题放在首位。五、要注意横向比较。 问题:现在到我们行里的小企业可能都有一定的问题,好的企业都已经有合作很深的企业了,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应该怎样看待问题企业?于总: 一是能否看到问题,识别到风险;二是能否控制问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三问题能否引起大的问题,问题是否超过我们的控制范围;三临界点的问题。看销售额、还款能力、现金流是否匹配,是否合理;四是要关注系统风险,要注意宏观政策对其行业的影响。(销售额与正的现金流是否同比增长。) 为什么小企业规模不大,但他却还能生存呢?一是这个行业正在发展期,企业也随之扩大;二是这个企业有特色,有自己的品牌,有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形成了他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专有的渠道,有特有的人脉,别人无法替代。 F总:自行车骑得快,有可能摔到,而且也许会摔得很重很难看;但是,自行车骑慢了就一定要摔到。
㈨ 试析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是的核心,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风险管理一般原则的,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基本。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早期的银行业务以提供货币兑换或向那些需要流动资金的商人贴现商业票据以赚取手续费为主。银行的资金来自于自有资本或从殷实的大客户获取存款。即便这种现在看似简单的业务在当时也由于客户大部分为远洋的商人而具有较大的风险。由此可见,“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对象和性质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内涵。从对象上看,已经由单一的借贷产生的信用风险演变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多类型风险;从性质上看,从最初的局部风险演变为全球风险。尽管风险对象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都可以纳入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范畴。当然,无论如何划分风险的种类,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就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和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国际活跃银行重视从全球范围管理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强调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并且大量利用数理模型等工具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从整体上衡量银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在国际活跃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正在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信用,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地位。但,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的规范化披露,加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但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是:“2R”(Risk and Return)is the same coin.即风险和利润(回报)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外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Four Eyes Principal),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这种“四眼原则”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笔信贷业务要有“双人调查、双人审批”,而是强调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入世之后,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压力,再不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以往我国银行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管理,层次多、权力集中。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几十年来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未来几年,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时期。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做好未来的风险管理,应该体现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独立性与开放性统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是独立的,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四眼原则”是保证风险管理发挥制约作用的关键。但同时,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风险增值,使风险由成本变为利润,因此,风险管理体系必然是开放的,要面向市场,要面向国际同业,要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和变化,业务没有发展,关起门来控制风险,那是最大的风险。
第二,统一性和差别化统一。一个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战略、偏好应当是统一的,银行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承担多大的风险、追求什么样的风险收益配比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任何部门和业务都应贯彻这个原则。但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风险,同一类型的业务中也往往存在不同类型的风险,如瑞士信贷银行把银行业务运作的风险划分为七类:战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业务数量风险、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
第三,控制性和服务性统一。银行风险管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风险管理要合理控制业务的,使收益和风险相互匹配;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从根本上讲又是服务于业务发展、服务于客户的,真正实现风险管理价值的最大化。
第四,矩阵式和扁平化统一。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千差万别,采取何种模式主要以效率和效果为原则。但应该突出两个原则,一是强调风险管理要涵盖所有业务领域,对不同业务部门实现矩阵式管理,实现对银行整体的风险监控;二是要强调风险管理的效率,在原有垂直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压缩管理层次,进行扁平化管理。这两者要相互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