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分求国际金融,证券投资,货币银行的主要常考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国际金融
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国际金融与一国的国内金融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国内金融主要受一国金融法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国际金融则受到各个国家互不相同的法令、条例以及国际通用的惯例和通过各国协商制订的各种条约或协定的约束。由于各国的历史、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在对外经济、金融领域采取的方针政策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导致十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国际金融由国际收支、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信用、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譬如,国际收支必然产生国际汇兑和国际结算;国际汇兑中的货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又有重大影响;国际收支的许多重要项目同国际信用和国际投资直接相关,等等。
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即有价证券投资(Quoted securities investment),是狭义的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行为。对金融机构而言则是指以有价证券为经营对象的业务,证券投资对象主要是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和购买。
证券投资的特点
证券投资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证券投资具有高度的“市场力”;
2.证券投资是对预期会带来收益的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
3.投资和投机是证券投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行为;
4.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而是在持有者之间进行再分配。
货币银行(Deposit money banks)是指通过办理活期存款、贷款和转账结算业务创造货币的金融机构。具体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其他商业银行。
❷ 金融学的有关名词解释
1.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形成于1985-1978年.其特征:(1)设置上,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2)中国人民银行执行双重职能(3)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体制。
2.信用风险:指借款人违背承诺、不能按期还钱的风险,或者说借款人还不起钱的可能性。一般的,信用风险主要用在对债券的分析当中。由于借款人的还钱能力差异较大,债券的信用风险也很不同。
3.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原始存款是存款货币创造的基础.
❸ 货币金融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
1)信用交易
所谓信用交易又称"保证金交易"和垫头交易,是指证券交易的当事人在买卖证券时,只向证券公司交付一定的保证金,或者只向证券公司交付一定的证券,而由证券公司提供融资或者融券进行交易。因此,信用交易具体分为融资买进和融券卖出两种。也就是说,客户在买卖证券时仅向证券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交付部分证券,其应当支付的价款和应交付的证券不足时,由证券公司进行垫付,而代理进行证券的买卖交易。其中,融资买入证券为"买空",融券卖出证券为"卖空"。
2)派生存款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用公式表示: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准备率-1)。
3)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 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4)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二
1)1.低风险、低收益 2.期限短、流动性高 3.交易量大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讲,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3)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关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
❹ 金融机构名词解释
金融机构(Financial Institution)是指从事金融服务业有关的金融中介机构,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务业(银行、证券、保险、 信托、基金等行业)与此相应。
金融中介机构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 同时亦指有关放贷的机构,发放贷款给客户在财务上进行周转的公司,而且他们的利息相对也较银行为高,但较方便客户借贷,因为不需繁复的文件进行证明。
❺ 名词解释 金融体系
从一般性意义上看,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
具、市场参与者和交易方式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一个金融体系包括几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
第一,金融部门(Financial Sector, 各种金融机构、市场,它们为经济中的非金融部门提供金融服务);
第二,融资模式与公司治理(Financing Patte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居民、企业、政府的融资行为以及基本融资工具;协调公司参与者各方利益的组织框架 );
第三,监管体制(Regulation System)。
金融体系不是这些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适应与协调。
❻ 金融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无限法偿:指某种货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能力2、格雷欣法则:在复本位制中,因为货币本身具有排他性、独占性,所以当两种实际内在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成为良币,另一种则成为劣币。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下,良币会退出流通,被储存起来,而劣币充斥市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格雷欣法则。3、货币制度: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4、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5、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6、流动性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7、间接金融市场: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进行融资所形成的市场。8、本票: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9、汇票: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10、回购:又称补偿贸易,是指交易的一方在向另一方出口机器设备或技术的同时,承诺购买一定数量的由该项机器设备或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11、H股:指注册地在内地、以港元计价、在香港发行并计价的境内企业的股票。12、赢家的诅咒: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信息者对高定价的不申购、而无信息者在低定价时很难申购得到,因此要低定价。13、持有期收益率:指投资者持有股票期间的股息收入与买卖价差占股票买入价格的比率。14、证券投资基金:指通过发行基金证券,募集社会公众投资者资金,再分散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收获收益按基金份额分配的一种集合投资方式。15、远期:经过相当长时期才能支付。16、期权:是一种在约定时间内以一定协议价格购买或出售金融产品的权利合约。17、互换:互换是一种双方商定在一段时间内彼此相互交换现金的金融交易。18、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身经营资金,仅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以此收取手术费的业务。19、利率敏感性缺口:指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根据银行资产和负债对利率变化的不同敏感性而进行管理的方法。20、中央银行的性质:它是调节宏观经济、管理全国金融的特殊机构。21、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22、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23、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来的存款。24、贴现: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25、货币政策: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❼ 名词解释
金融机构: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可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此两种资金融通方式的区别在于有否金融机构介入,没有则为直接金融,有则为间接金融。
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我国的金融机构,按地位和功能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类,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
第三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及股份制的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
第四类,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以上各种金融机构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机构体系。
❽ 名词解释:合资金融机构
合资金融机构就是指外国资本的金融机构同中国资本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合资经营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