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些因素会影响金融营销的分销渠道
金融营销分销渠道的影响因素:1.金融产品特征:产品特征是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产品因其种类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特征,这对于分销渠道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金融产品的特性包含较多的服务成分,因而客观上要求金融企业设立广泛的分销网络、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另外,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使产品质量更为标准化而大大促进了其分销渠道的发展。
2.市场因素和金融客户特点:市场范围、营销方式的敏感性等因素,以及商业银行同业竞争者产品的分销渠道策略,都会影响到分销渠道的选择。对金融客户特点的描述有三种变量:①消费者类型变量。由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分销渠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金融机构需要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②人口统计变量,包括人数、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地理分布、收入结构等。人口统计变量对分销渠道的设置具有决定性影响。③心理统计变量,具体包括客户对金融风险的偏好、对金融产品的忠诚度以及对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的反应等。例如,对金融风险厌恶的人推销股票等风险大的金融产品成功率较低,但推销风险小的国库券希望却较大。
3.金融机构的规模和信息科技的发展: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资金能力、信用能力、销售能力、提供的服务以及要求等,都会影响其分销渠道的选择。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使金融机构通过自助设备、电话和网络来提供金融服务,从而扩展分销渠道。
4.营销技术:金融机构的营销技术直接影响其金融产品的销售。对某些产品来说广告十分重要,而另一些则需要通过人员推销。为此,金融机构在对其营销技术进行选择时,只有对自己的营销技术进行正确衡量界定,才能审时度势地进行分销渠道的决策。
5.现有分销渠道的可用性:金融机构在选择分销渠道时必须考虑其现有分销渠道的可用性和可用度,因为分销渠道的再选择,受现有分销渠道适用性的严格控制。
6.政策:政府对各类金融产品所采取的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会影响金融机构分销渠道的选择。如政策允许自由购销各种金融商品,分销渠道必定会多样化;反之,渠道就会单一化。地方政府的行为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直销渠道的选择。
B. 投资,金融的...一般需要了解哪方面的信息,可以一一举例吗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投资市场呢
财政政策:
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巨大的影响。
1、财政支出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以适应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变动,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一是增加政府支出,以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就业,避免经济衰退;二是减少政府支出,以压缩社会总需求,阻止通货膨胀。
2、财政收入政策: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因此,调整税收成为他们使用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税收是国家宏观财政政策的基础,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就是通过调整税收比例,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并按照政府的意图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发行权,这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基础;企业个人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制定和惯彻货币政策,调节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货币政策服从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货币政策不可能同到达到这四个目标,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在其运用中会受到自身矛盾的限制。因此在运用货币政策上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二个目标作为优先目标。
1、控制指标的选择:在运用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利息率和货币供应量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两个中心控制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一般都把利息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心控制指标,70年代以后,英国等国家先后发现利息率并不是理想的控制目标,而转向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
2、调节手段: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就必须使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具有经常、及时和稳定的性质。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手段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它直接涉及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和资金供应。比率调低,可使银行扩大信贷和投资能力;比率调高,会使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不足,从而必须减小放货规模或出售其他金融资产,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是央行惯彻货币政策的强有力的手段。第二种是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帖现率。它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利息率有重大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有较强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市场利息率,它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不可缺少的手段。第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息率水平的政策措施。以上三种手段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调整,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需求成倍的扩大或收缩,其次效果太过猛烈,对经济震动太大,告示效应太强,不利于货币的稳定,也使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调整时机和调整幅度,因而不宜随时使用,不能作为日常调控的工具,从而使它有了固定化倾向。贴现率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来贴现、贴现数量的多少以及何时来贴现都取决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有更好的筹资渠道,它就完全可以不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调整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不能改变利率结构;同时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再贴现率经常调整,会使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公开市场业务这一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第一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第二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即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客观经济需要和政策目标来自主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时机等,不应受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干预;第三是金融市场要相对发达、完善,而且要具有全国性,这样才有利于中央银行的意图迅速在全国的传播;第四,金融市场上的证券数量要足够庞大,种类要齐全,结构要合理;第五必须要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C. 金融机构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有哪三个
第一,金融机构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金融机构存在于经济社会中,在获取利润的同时,首先需要明确自己是个"社会人",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环境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杜晓荣和张玲(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金融机构是否积极适应包括经济、产业和市场等宏观、微观环境,并协调好其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金融机构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金融机构的内部运作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在各类金融机构竞争的时代,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运作能力(包含了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与风险管理能力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 Ajai(2005)、Hudon (2007)、Adrian(2011)、卫娴(2008)、蔡秀和肖诗顺(2010)、葛永波等(2011)研究中都有体现。第三,制度因素、人才培养、金融生态环境等。除此之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还有从制度因素、利率市场化水平、人才培养、金融生态环境、法制监管等综合方面分析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如 P r a m o d(2012)在其研究中,强调了对金融机构人员的重视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其研究明确指出了,是否对机构中的管理人员以及基层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是金融机构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且这一影响因素的效果并不是短期便可实现的。
D. 哪些因素会影响金融企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版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权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融企业也不例外,因此,宏观营销环境分析成为金融企业制定营销战略的开端。
宏观营销环境指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力量的总和,这些因素和力量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口、技术、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六个方面,对金融企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政治、法律、经济、人口、技术、社会文化五个方面。
E. 产生金融服务失误有哪些原因
1.金融服务质量构成的特殊性:与有形产品质量的技术质量相比,服务质量是由技术质量、职能质量、形象质量、真实瞬间构成。其中,技术质量是服务过程中的产出。职能质量是在服务推广过程中,客户所感受到的服务人员在执行职责时的行为、态度、着装和仪表等给客户带来的利益和享受。形象质量是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形象。真实瞬间是服务过程中客户与企业进行服务接触的过程。一般来说,技术质量有客观的标准,容易为顾客所感知和评价,而职能质量、形象质量和真实瞬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对金融服务质量的认可取决于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金融服务的接受者,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金融服务的接受者对同一服务产品的质量认识并不相同,特别是金融服务接受者对金融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但要考虑服务的结果,还要注重服务过程的质量。
2.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原因:从金融服务提供者(商家)的角度来看,失误包括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失误和员工的操作性失误两方面。系统性失误是由于金融服务架构的缺损而导致服务中的失误,通常表现为,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设计不科学、金融服务架构不完备、金融服务要求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金融服务监管体系或没有完备的金融服务保障措施来满足客户的要求等。员工的操作性失误一般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员工在接待客户的过程中,因违反服务规程而出现的行动迟缓、态度欠佳、业务不熟、用语不当等现象,从而引发金融服务失误或金融服务失败。
3.客户方面的原因:从金融服务接受者(客户)的角度来看,金融服务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从而在很多情况下,客户对于金融服务失误也有一定的责任。客户的金融服务期望中既有显性的金融服务需要,也有隐性的金融服务欲求,还有模糊的金融服务期盼。如果客户无法正确地表述自己的金融服务期望,就会带来金融服务失误与失败。
4.随机因素的影响:在有些情况下,随机因素也会造成金融服务失误,如电脑病毒突然发作,使收银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客户长时间排队等候而引发不满等。对于由此造成的服务失误,金融机构补救的重点应是如何及时准确地将金融服务失误的原因等信息传递给客户,与客户进行沟通,以期得到客户的理解。
金融服务失误的后果有隐性后果和显性后果。金融服务失误的显性后果是导致顾客流失。目前,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下,金融服务的失误、失败必然会导致顾客的流失。而金融服务失误的隐性后果则是“坏口碑”的形成与传播,即不满意客户的“抱怨”在周围人群中迅速传播,使潜在客户对其产生不良印象。由于金融服务产品具有较高的不可感知性和经验性特征,客户在接受服务、购买产品前,其金融服务或产品信息更多地从人际渠道获得,客户通常会认为来自关系可靠的人群或专家的信息更为可靠。因此,对金融服务产品的口头传播是消费者普遍接受和使用的信息收集手段。“坏口碑”传播导致的结果是金融机构形象受损,潜在客户减少,竞争能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可见,金融服务失误的后果是严重的,对失误的金融服务进行及时的补救则是至关重要的。
F. 金融服务有哪些特征
1.金融服务投入少:金融服务的实物资本投入较少,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物理单位来度量金融服务的数量,这也就无法准确定义其价格,从而无法编制准确的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因此金融服务业的产出难以确定和计量。
2.金融服务融资中介:传统金融服务的功能是资金融通的中介,而现代金融服务则具有越来越多的与信息生产、传递和使用相关的功能,特别是由于经济活动日益“金融化”,因此,金融信息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之一。
3.金融服务劳动密集型:金融服务传统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金融活动的日趋复杂化和信息化,金融服务逐渐变成了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已经成为决定金融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4.金融服务自由化:在当今这样一个国内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时代,金融服务正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的影响已经改变并在不断塑造着金融服务业领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G. 有哪些因素影响互联网金融
影响P2P平台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是来自于群众对金融意识的差异、一个是来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然影响一个行业,一个事物的因素,绝不仅仅在于这两点,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只不过这两个因素所起到的影响比较多罢了。所以P2P平台想要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综合考虑以上的几大因素,政策影响是大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H. 互联网的发展对金融产生哪些影响因素
互联网的发展对金融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互联网金融开始向全方位金融服务方向发展。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入结合,催生出形态各异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无缝、快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运营模式层出不穷,比如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网络信贷模式、P2B模式(个人向小型企业提供贷款)、众筹筹资模式、随着电子商务崛起而产生的虚拟货币及交易等,以及电商发起创立的互联网银行模式,还有搜索比价模式,即通过金融产品搜索引擎的方式,在一个金融平台把有投资理财需求的个人和有资金需求的中小银行和小贷机构进行对接,使得商业银行能通过互联网渠道,批量获得客户。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兴未艾,可以乐观预期未来将出现一种不同于传统金融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新型金融生态。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在资金配比效果、渠道、数据信息、交流成本、系统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在一些方面对传统银行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虚拟网点可以很大程度替代银行物理网点的功能
2.互联网金融能够突破时空局限
3.互联网金融能大幅降低业务成本
4.互联网金融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的效果
大数据能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事实分析和挖掘客户交易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准确预测客户行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集散处理,有助于在金融运营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由此,互联网金融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的效果。
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挑战,带来竞争的同时,也给传统金融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促生新的合作空间,我们不应该把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对立起来,甚至妄图将其取缔,在技术进步势不可挡的今天,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传统银行也有自己的优势,其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大面积的网点资源积淀和大量的专业人才。这是互联网金融不可企及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商业银行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借鉴和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理念和模式,从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大意义
互联网金融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说明,这是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精神实现金融服务的新兴模式,其本质上是一种更民主、更普惠大众的金融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银行对金融的垄断。
其次,在某种程度上其促进了利率市场化,提高了投资者的收益,比如余额宝对银行固定利率的冲击,倒逼商业银行顺应市场创新,做出变革。
最后,互联网金融更能以开放、平等、合作的模式,促成新的普惠金融的业态。
比如,P2P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的局面,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个人金融的多元化需求,包括个人投资和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渠道,金融不再是普通人看不懂的专业术语,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业务不再是参与门槛极高的产品,个人投资者可以很方便的参与到金融体系中并获得收益,这就是普惠金融,这也是传统金融顾及不到的广泛市场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改变中国的金融生态。
以积极的态度做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互联网金融代表了金融创新的方向,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为其在政策上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其存在的问题应该重视和解决,特别要提高其风险控制的能力,打击违法犯罪行动,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促使其在市场上发挥金融配置的作用。同时,为了引导和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竞争,从业机构需要通过行业自律等多种形式完善管理,做到诚信为本、守法经营。
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很多方面已经从事了银行业务,但是他们没有受到银行业的监管,部分企业甚至突破规则,越过规则去竞争,这将对金融稳定带来不良后果。并且,与传统银行封闭化运营的业务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更容易遭受黑客的攻击、病毒侵袭,金融信息更容易被盗取、篡改,特别是是对交易者身份的真实性,有时候很难确认,存在较大的信息泄露及欺诈风险等。所以,对互联网金融我们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作用,但对其存在的风险隐患也不能忽视,应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包括内部自律和外部的监管。
1.应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定位
应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定位,允许其从事金融服务,但是不能越界经营。这里实际上有两个监管底线,一是不能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互联网金融不等于银行;二是不能非法集资。现行法律还没有对所有的金融机构属性做出明确的定位,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借贷平台的业务活动,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章予以明确规范。实际上P2P借贷平台的产品设计运作略有改变就可能越界,进入法律灰色地带,甚至触碰底线。
2.需要完善资金第三方存托管制度
有一些P2P网贷平台没有建立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大量资金沉淀在平台账户里,如果没有外部监管就会存在资金被挪用,甚至携款逃跑的风险。近两年先后发生了部分P2P网贷平台的携款逃跑和倒闭事件,就给放贷人带来很大的损失,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互联网金融安全还需要完善资金第三方存托管制度。
3.健全互联网企业的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实践中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片面追求业务增长和运营利润,采用了一些有争议、高风险的交易模式,也没有建立客户识别和交易分析报告机制,容易为不法分子利用平台进行洗钱创造条件,还有一些企业存在信息安全水平比较低,个人隐私容易泄露的风险。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应该从制度和道德两个方面做好风险约束,必须设置内控防火墙,健全互联网企业的内控制度。
4.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管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还是金融,而目前外部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在某种程度存在盲区。比如,以互联网金融方式运作的货币基金、保险、P2P等业务的监管责任不是非常清晰。特别是一些互联网平台从事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业务,更是需要多个监管部门的统一协调管理,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管。随着金融业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