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主要工具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主要工具

发布时间:2021-09-10 07:44:04

Ⅰ 请问什么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与传统相比,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进行"微调"比以前频繁了,标志着中国银行更多的采用市场的方式,而不是以前直接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但比起西方国家,尤其是美联储来说,我们的市场调节手段运用还不是很娴熟.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政策(Deposit Reserve Policy )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Required Reserve Rate),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Policy )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Policy )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近卖出有家证券的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并不是在所有国家都能开展的,它只能在具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以政府债券为主的大量有价证券买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开展。

第二类,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

第三类,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信用分配、利率限制、流通性比率。
希望采纳

Ⅱ 一般性信用控制工具有那些,分别有那些优点

中央银行对整个社会信用数量进行的控制,又称"量"的信用控制。这种控制不对任何部门采取差别待遇,一视同仁地放松或紧缩信用。

一般性信用控制作为中央银行管理货币的基本方法,主要通过运用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即: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率。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1)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象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3)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的是微调,不会像准备金率的变动一样产生震动效果。

再贴现率 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Ⅲ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一方面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

(2) 选择性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

消费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和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根据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目的在于控制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量,抑制过度的投机。

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性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和泡沫。

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出口工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性措施。

预缴进口保证金:是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

(3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类是属于直接信用控制,主要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制及信用配额、规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一类属于间接信用控制,如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Ⅳ 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是什么如何操作

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是什么?如何操作?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可分为四类: (1)一般性信用控制工具 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①法定存款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由中央银行确定,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用于各类金融机构按所接受存款提存一定数额存款准备金的一定比率。根据法定存款准备率计算出来的金额为法定存款准备,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的清偿能力,保证存款人的利益和本身的安全,防止银行倒闭。 法定存款准备率变动同银行现有准备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例关系,同联邦基金利率、市场上短期利率的变动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针对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以及银根的松紧情况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发挥调节金融的作用。 ②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请求再贴现(或贴现)或请求给予转贷款的票据、有价证券等,规定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影响取得信贷的数额,达到紧缩或扩张信用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再贴现政策(或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掌握贷款条件的松紧程度和影响信贷的成本。当提高再贴现率时,表明取得信贷的成本增加,将减少信贷的需求额,造成市场信贷和货币供给的紧缩,当降低贴现率时,表明取得信贷的成本减少,这会促使信贷的需求额增加,出现市场信用的扩张。 ③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从而起到调节信用与货币供给作用的一种业务活动。 按照公开市场上买卖对象的范围,可区分为广义公开市场业务和狭义公开市场业务。广义的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公开市场上买卖对象的范围较广泛,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银行承兑票据、甚至外汇黄金等。狭义的公开市场业务则指公开市场上买卖对象的范围较窄,主要指政府债券,尤指国库券。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活动所产生的政策效应主要有:第一,调节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银行提供信贷的规模。第二,对直接买卖的证券价格与收益产生影响。第三,影响人们对市场的预期,从而影响一般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第四,对政府的财政收支的影响。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就是向政府提供资金融通的方便,当政府发行新债券时,中央银行大量购入,就可使公债的收益率下降,减少政府的利息支出,中央银行还可采取“换券活动”推迟政府在公债方面的财政支出。 (2)选择性信用管制手段 选择性信用管制主要对某一部门所能使用的信贷有很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证券投机的信用管理。为了防止证券投机,中央银行对各商业区银行办理的以证券为担保的贷款,有权随时规定保证金比率,例如,保证金比率规定为60%,证券购买者就得付出60%的现款,其余40%才能向银行借款。保证金比率愈高,付现款的比重愈大,可以向银行贷款的比重则愈小。当证券价格上涨,中央认为有出现危机的可能性时,就提高保证金比率,反之,则降低保证金比率。 ②消费者信用管理。银行可采取措施,干预消费者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消费品的条件。由于大部分消费信用是直接或间接由银行贷款支持的,它不仅扩大企业的商品销售,而且直接增加银行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因此,也属政策调节范围。 ③不动产信用管理。与管理消费者信用的方法基本相同。例如,中央银行为了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防止商业银行对建筑业过多贷款,规定不动产信用每次贷款限额,以及每次最低的偿还条件等。 (3)直接信用管制 是指中央银行不定期对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活动进行直接干涉。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信用分配。是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为避免信用过度扩张,同时也为了使有限资金用于最能发挥效能的用途上,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进行合理的分配,限制其信贷活动。限制信用方法,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提出的贷款申请,以各种理由拒绝,或者虽给予贷款,但规定不得使用于某些用途等。 ②直接行动。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 控制。具体方式有:1)直接限制贷款额度。2)直接干涉银行对活期存款 的吸收。3)中央银行对业务活动不当的商业银行,认为它违背信贷政策 时,可拒绝提供贷款,拒绝融通资金的要求;或者给予贷款,但采取高 于一般利息的惩罚性利率。4)规定各银行放款及投资的方针,分两类: 一类是资产项目的限制,如规定商业银行对不动产投资的限制;一类是 贷款额度的限制,如对商业银行发放的中期贷款规定最高额度,对储蓄 银行的股票投资、住宅融资规定最高的限制等。 ③流动比率。是指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除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规定商业银行对其资产维持某种程度的流动 性。流动性资产包括:超额准备、银行互助拆借、国库券、可转让定期 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短期期票交易商或银行保证的商业本票、公债 及其他经中央银行核准的证券。 ④利率上限。这种办法是限制商业银行竟相以高利吸收存款。多年 来,对这个办法争论很大。直到1980年4月美国制定《存款机构解除管 制及货币控制法案》,进行多项金融改革,其中有一项是利率自由化, 利率高限规定失去效用。 (4)间接信用管制 间接信用管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道义说服,日本叫“窗口指导”。主要是中央银行向各家银行说 明立场,加以劝勉,希望借道义的影响和说服力量,达到干涉和控制各 银行业务的目的。 ②金融检查。是指中央代表政府从事金融管理,可以使中央银行不 用管制措施而达到管制金融的要求。中央银行经常检查各银行的业务活动,一方面有利于维护银行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对金融时控制。 ③自动合作。这是指通过道义说服方式,要求主要金融机构能够自动合作,以影响信贷活动。例如,美国在1951年3月因侵朝战争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实行了“自动信用限制方案”,要求主要金融机构支持重要生产事业,减少投机活动和非生产性的贷款等。 ④公开宣传。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各种机会向金融界及全国各界说明其金融政策的内容和意义,求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金融活动按照中央银行预期的方向发展。

Ⅳ 传统的金融工具包括哪些

传统的金融工具包括商业票据、支票、股票以及债券等。

Ⅵ 简述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

三、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四、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6)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主要工具扩展阅读

工具作用:

1、公开业务

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

2、存款准备金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银行贷款

运用再贷款政策、再贴现政策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Ⅶ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哪些应对经济萧条时一般应该怎样使用上述货币政策工具这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什么影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预缴进口保证金;

三、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一般,应对经济萧条,都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即监管力度放低,降低拆借率、利率来降低银行运营成本等等。

而对宏观经济影响,会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Ⅷ 直接信用工具包括()。

商业票据、股票、公司债券、国债。

信用工具可以进行买卖交易,可以换得货币,这就是信用的变现力或流通性。在短期内没有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卖出并换回货币,称为流动性强,反之则称为流动性差。

信用工具的风险是投入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入遭到损失的可能性。任何信用工具都有风险,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信用风险主要有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等。

(8)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主要工具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按融通资金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

直接融资信用工具是那些不需要金融机构作中介,主要由工商企业、政府及个人所发行或签发的股票、债券、抵押契约、借款合同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借款等。

间接融资信用工具是由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银行券、可转让存单、人寿保险单、各种单据和银行票据等。

Ⅸ 试分析货币政策各种工具的效果。现阶段我过应如何选用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和选择性两大类。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
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
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
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
改变资金流向,
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
直接增减基础货币
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
调节社会信用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选择性工具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以调节货币供应量。
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主要有:规定利率上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金融机构业务活动。
直接信用控制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的主要方法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该类工具是借用中央银行的地位与威望,通过非强制性手段影响金融机构的信用业务,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三、我国采用过的货币政策工具
1984-1994年
贷款计划 规模控制 再贷款额度控制
存款准备金
利率管制
再贴现
1995年后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
☆贷款规模控制从逐步缩小到完全取消
☆利率管制逐步放松,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再贴现业务得以长足发展
☆启动公开市场业务
☆开展间接信用指导。

Ⅹ 融资工具主要有哪些

主要的融资工具有:
(一)票据
1、票据是证明持有人对不在其实际占有情况下的商品或货币的所有权的债务凭证,一般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三种。

2、票据的特点:
(1)可以流通转让。一般票据都可通过背书(持票人在票据背面签字以表现其转让票据权利的意图,并可多次转让,无须事先征得债务人的同意。
(2)只要票据记载合格,票据的受让人就可取得票据上载明的权利。
(3)票据要有明确的、合乎法规的书面形式。
(4)只要票据要式齐备,并非伪造,债务人都应无条件付款,不得以各种理由拒付,否则持票人可依法追索。

3、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它是在信用买卖时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商业票据有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两种。
(1)商业汇票是由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在一定时期内向指定的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命令书。它一般有三个当事人:一是出票人(即债权人),二是付款人(债务人),三是持票人或收款人(债权人或债权人的债权人)。商业汇票必须经过付款人承兑才能生效。承兑是指汇票的付款人在汇票上签名,用以表示到期付款的意愿的行为。凡是由商业企业承兑的称为商业汇票,凡是由银行承兑的称为银行承兑汇票。

(2)商业本票又称商业期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它有两个当事人,一是出票人(即债务人),二是收款人(即债权人)。
商业票据的持有人可用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办理贴现。

贴现是银行办理放款业务的一种方式。当商业票据的持有人需要现金时,可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银行,银行则按市场贴现率扣除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将票面余额支付给持票人。

4、银行票据
银行票据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产生的,由银行承担付款义务的信用流通工具。

银行汇票是指由银行签发的汇款凭证,它由银行发出,交由汇款人自带或由银行寄给异地收款人,凭此向指定银行兑取款项。

银行本票是由银行签发,也由银行付款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5、支票
支票是指在金融机构有活期存款的存户,委托其存款银行于见票时无条件按票面金额支付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凭证。

支票可以是记名支票也可以是不记名支票;可以是现金支票也可以是转账支票,还可以是银行保付支票。支票有多种形式。

支票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付款人是银行,比商业票据有更大的信用保证,因而它的流通范围比较广泛。支票的流通产生了非现金结算,减少了现金流通量,节约了流通费用。

(二)债券
1、债券是由债务人按照法定程序发行的,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的权利凭证。债券可以流通,是现代经济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融资工具,按发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

2、政府债券的发行主体是政府,可分为中央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称为国债。一般将一年以内的中央政府债券称为国库券,是政府为解决财政收支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调节国库收支而发行的短期融资工具。国库券是流动性很强,安全性很高的信用工具,可以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工具。一年期以上的中央政府债券称为公债券,是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公共设施或建设项目资金而发行的。

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为地方性建设项目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一般为中长期债券。

3、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是企业,是企业为筹集经营所需的资金而向社会发行的借款凭证。企业债券以中长期居多。由于企业债券的发行主要靠企业的信誉和实力,所以企业债券的风险相对较大,而且有不同的信用等级。

4、金融债券是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来改变资产负债结构,增加资金来源,相对于存款来说是一种主动负债。金融债券以中长期为主,风险比一般企业债券的风险小,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信用。

(三)股票
1、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证明其所拥有的股权,并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2、股票的发行主体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持有者是股份公司的股东。股票是股份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信用工具。股票一经购买就不能退还本金,而且股息和红利也会随企业经营状况而变动,这一点是股票同其他融资工具的主要区别。由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转让流通,因此流动性很强。股票的收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股息收入,取决于公司的利润;二是资本利得,即投资者通过股票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的收入。由于公司的经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对投资者来说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工具。

3、按股东权益的不同,可将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普通股是最普遍和最主要的股票类型,持有者享有对公司经营的参与权、盈余分配权和资产分配权、优先认股权等等,其收益在发行时不限定,而是按公司经营业绩来确定。优先股是指股东拥有优先于普通股股东进行分红和资产清偿的权利,其股息一般是事先固定的,但对公司没有经营参与权和投票权。

(四)投资基金证券
1、投资基金证券是由基金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表示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享有资产所有权、收益分配权和剩余资产分配权的凭证。

2、发行投资基金证券是一种间接融资方式。中小投资者可以通过购入投资基金证券,将资金交给专业的基金管理人,按照法律、法规、基金契约规定的投资原则和投资组合的原理进行规模化投资。

阅读全文

与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主要工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000158常山股份到底是怎样重组 浏览:479
高频交易存在的风险 浏览:350
沪深今日交易提示 浏览:190
融资净买入额是负的说明什么区别 浏览:77
同花顺黑马指标用法 浏览:850
什么是低风险理财产品 浏览:320
城投公司招金融类是考哪些专业知识 浏览:399
中西方金融机构区别 浏览:216
招联金融租赁公司 浏览:443
有什么投资理财产品 浏览:638
常山股份股票怎么样 浏览:369
通达信指标抓大牛 浏览:387
广西今日废铜价格最新行情 浏览:675
易方达基金易理财和余额宝 浏览:311
股票季度价格 浏览:202
中国黄金的导购上班时间 浏览:477
豆粕期货投资报告 浏览:813
埃夫股票 浏览:554
股票王国强博客 浏览:903
通达信股东户数公式 浏览: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