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删除了“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几个字,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放眼今日的神州大地,到处都焕发着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国际敌对势力鼓吹“社会主义大失败”,企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在世界上消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就是向世人昭告: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必然有助于世界上的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去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我们坚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一定会到来。
Ⅱ 金融学试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前一个时期从1953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共约24年。在这24年的时间里,既有可贵的探索和成功的经验,也有严重的失误和惨痛教训。虽然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和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但仍然未能找到一条成功地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尽管目标已经提出,但如果不能制定出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的理论、路线和方法,中国的现代化就仍然只能是遥远的理想,空中楼阁。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导,自1977年开始,党迅速纠正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左”的错误,重新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遵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认识原则,致力于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于是就实现了以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党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不仅迅速改变了全国的面貌,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实现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飞跃,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成功结合。(未完。后续第二段)
Ⅲ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哪一重要理论如题 谢谢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它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性哲学”;同时它又可以在各个民族和地区生根发芽,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它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最辉煌的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Ⅳ 如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推动已改制的国有商业银行等各类国有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强对基层机构的管理。理顺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正确处理好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切实提高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鼓励各类银行设立不同形式的小企业信贷服务机构,完善落实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抓紧制订《放贷人条例》。
三是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回购等政策措施,推进发行制度改革,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积极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完善债券市场发行规则与监管标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
四是深化保险业改革,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农业再保险和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稳步发展与住房、汽车消费等相关的保险,积极发展建工险、工程险等业务。积极发展个人、团体养老等保险业务,推动健康保险发展。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投融资功能。强化法人机构和高管人员责任。
五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六是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继续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跟踪和评估,高度关注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金融机构流动性及资产负债变化,认真排查风险隐患,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维护市场秩序,确保金融体系安全。
Ⅳ 从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如果你要真正的了解经济学原理,那就要跳出马克思这个圈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说是错的 但是他的局限很大 已经不适合解释经济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你要进行投资,要对宏观经济进行把握。他只会误导你 建议几看看奥地利经济学派方面的书。有关书籍可以在网上擞到
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一、实践是只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客体)的现实活动。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
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
二、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的性质和形式
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的对象一样具有现实的实在性。
(6)金融机构改革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英文是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Ⅶ 21.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 马克思主义
理论不能这样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共性 我国发展要积极借鉴 但 真正的发展模式 是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道路
Ⅷ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一、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使中国共产党人最终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时,中国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最大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不断推进的伟大历程
“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的任务则更重、更艰巨。做好结合的文章,其基础和前提,就是厘清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了解并懂得中国的实际即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求解放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中国人民经历了在黑暗中长期探索和徘徊、对各种主义和思潮反复比较之后的历史选择。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