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前途吗
1、互联网各类职位需求状况
整个互联网行业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开发的基础之上,因此该行业对于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占了45%左右。然而现在的互联网产品模仿非常严重,新产品上线不久往往就有很多的竞争者,加之现在的互联网产品中技术越来越不能成为其壁垒,那么,除了产品自身优秀外,市场和运营的作用就非常关键,可以说决定着产品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到,互联网行业对于市场和运营的人才需求比例也非常大。从排在前三类职位的细分职业来看,互联网行业对研发工程师,销售人员,运营专员的需求分别占了各自所属类别职位的一半以上。
2、互联网最难招/易招职位
我根据职位从开放到关闭时所经历的平均天数来衡量各个职位的难易招程度。从下图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招聘一名营销人员平均需要54.4天时间,可谓互联网最难招的职位,排名前五的最难招职位中,有2个职位都属于市场与销售类别,这应该是和目前互联网大量to C项目的创立,对市场与销售人员的庞大需求量成正相关,同时由于互联网市场类职位的起薪相对较低,也成为了该类职位难招到人的制约因素。
我们看到,互联网最易招的5种职位中,有四种均属于职能类别的职位,表明互联网对这类职位人员的需求量不大。我们发现前段时间兴起的新兴职位:程序员鼓励师属于互联网最易招的职位,一方面是目前行业内公司对该职位需求量较小,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其有趣的工作职责要求,吸引了很多年轻女性前来应聘。
3、互联网5大抢手职业
我定义一个职业的抢手程度=平均月薪*发布职位数/已招到职位数,根据这个公式,我们统计出排名前五的互联网抢手职业,可以看到,技术岗位职业占据了四席,架构师由于对于其高要求的技术能力需求成为了最抢手的职业,产品经理也属于5大抢手职业之一,这对于那些不需要特别精通技术,又想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朋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4、互联网5大过剩职业
与抢手职业计算公式相同,我统计出得分最低的5个职业,可以看到,这些职业均属于职能类别,由于很多互联网公司属于初创期,对于财务这块的业务往往不重视,要么外包给财务公司,要么某个人员兼任,所以出纳这个职业成为了互联网行业最过剩的职业。
5、互联网工作年限与对应年薪
下图可以看到,前5年里,技术和产品类别的职位年薪属于互联网行业中较高的群体,工作5年后,运营类别的职位年薪有了较大的涨幅,后期甚至超过了做产品的人员。职能部门的人员前期薪酬相对较低,工作10年以上,薪酬和市场,设计相关职位人员达到同一层次。
6、各个城市互联网公司发展状况
我选取了互联网公司最集中,排名前五的城市,可以看到,上海的非天使轮公司占比最多,上市公司占比也最高,表明上海的创业公司发展还不错,准备创业的小伙伴们可以考虑以上海作为创业地。
7、互联网细分行业统计
根据互联网公司的细分行业,我对每个行业互联网公司的每日平均岗位数,平均月薪,平均公司规模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搜索,大数据和游戏行业的公司发展都不错,薪酬待遇相应也属于行业的前列。
Ⅱ 互联网金融商务拓展的方向与思路有哪些
第一就是加入本地以及影响较大的商会,例如本地的互金协会、联盟等性质的机构,抱团取暖并且积极拓展圈内的目标,也就是说通过线下拓展的合作渠道,更能更容易开展外交。
第二是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寻找各方面更相似的平台进行合作,哪怕只是签署名义上的合作协议,无实质进展,对于刚起步的小企业只能是日拱一卒,顺藤摸瓜,逐步拓展。千万不要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因为互金合作的要点事实上最重要的也是风险。对方出现负面新闻,很有可能牵扯自身。
此外就要加强品牌名誉的建设
Ⅲ 你觉得互联网公司为什么爱搞金融
我认为互联网公司特别喜欢搞金融,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搞金融来钱快,而且互联网公司做金融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他们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最不缺少的就是流量,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有了流量就等于说是有了变现的资本。
一、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特别喜欢搞金融?
细心的网友可以发现,现在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都会衍生出一个金融产品,甚至更多。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一些平台和产品,在这些平台和产品上面进行存款业务和借贷业务是非常方便的。试想一下,如果是在几年前我们需要办理这些业务的时候,一定要跑到银行才可以操作,但是现在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的这些操作变得更加简单了。
Ⅳ 为什么国内最牛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互联网金融 被严管 是国家 监管部门的要求,这是正常的,但是并不妨碍互联网金融是一个风口,所以,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监管严只要合规就好了,并不需要放弃这一领域啊。
据我所知,网络、阿里巴巴、腾讯、京东都在积极布局,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开展金融业务,比如,网络利用自己的大数据搜索以及强大的技术基因等优势 ,通过提供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来达到自己在金融领域的布局。
阿里巴巴京东利用自己电商等交易数据优势来开展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一些借贷业务理财业务等,业务开展范围比较大有很大优势,但并未在整体布局上进行全局的把控。
总之互联网金融现已经成为各大公司争抢的风口,相信 bat的实力能够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Ⅳ 互联网公司做金融的目的是什么
事实上,这些互联网公司有不同的财务目的。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需求,一类是流量变现。当然,对于一些互联网公司来说,两者是一样的。以蚂蚁金服为例。
蚂蚁金服最早的企业是支付宝,支付宝在阿里巴巴的推出纯粹是商业需要。买家和卖家彼此不够信任,所以需要一个中介平台,于是支付宝应运而生。这也包括京东和美代表团。都属于电子商务业务,都有大量的支付需求。
虽然他们可以选择第三方来做,比如引入支付宝,但这会给自己的业务带来风险,而竞争对手可以通过支付的数量和金额来判断相关业务的发展,这相当于把刀柄交给了竞争对手,因此发展和推广自己的支付业务势在必行。
这些电商还有一个业务需求,就是商家的借贷。平台上有些商家会需要贷款发展。与银行相比,该平台更了解每个商户,能够更好地把握风险,为商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5)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拓展扩展阅读:
互联网金融可能会消失
有人认为,十年后互联网的工业将会消失,因为所有的工业都已经被互联网化,甚至互联网金融的工业概念逐渐淡化。
胡凯胜有他自己的理解。他告诉记者,互联网的商业属性现在非常清楚:第一,互联网也是一个渠道,媒体和传播的复合形式;二是重垂直应用占据主流;三是互动性强;四是在黑技术应用上处于领先地位。
他认为互联网和金融都是必需品,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的东西。目前的监管标准会带来行业储蓄之后的爆发,更严格监管的第二年爆发可能更近。未来,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推出更多场景、更多应用、更多模式、更安全便捷的投资理财方式。
胡凯胜告诉记者,跨界合作将越来越频繁,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提高竞争力。
Ⅵ 大型互联网公司旗下基本现在都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为了什么
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流量变现。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变现途径虽然有很多,但是能够真正持续赚钱的业务,需要不断地发展。虽然短期来看互联网公司的各个产品可能具有优势,但是指不定哪一天这个产品就会不那么流行了,所以互联网公司是有着居安思危的危患意识的。
一、为什么大型互联网公司旗下都有金融产品?
正如上面所讲,大型互联网公司开发出自己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为了流量变现,因为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这些用户基础都是公司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这些用户基础只是一个数字的话,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当大型互联网公司开发出了金融产品,就可以引导这些用户去进行金融操作,这个时候互联网公司也可以通过用户的操作过程中获得盈利。
Ⅶ 互联网公司为何都偏爱搞金融,有何缘故吗
支付宝红包还在热火朝天进行中,2017年度账单又成热议话题。以支付宝的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日新月异改天换地改变国人的生活消费理财模式,银行卡费事、钱包是多余,无现金支付已成为习惯。这得益于众多互联网公司的参与、助益与变革。
尽管竞争激烈,生存下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无一不是在擅长的垂直领域内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如滴滴的汽车金融、京东和唯品会的消费金融、网络的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只会让有优势的企业更加凸显优势,市场从来只缺优秀。
Ⅷ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类型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互联网金融就是六大模式: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虚拟货币(比特币)、宝宝军团(类余额宝产品)。主要是这六大块。。
Ⅸ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爱搞金融
这些年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开通了很多有关于金融领域的服务。并且这些互联网公司凭借自身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不断的拓展自身在金融领域的份额,这也使得互联网公司开始摇身一变成为了金融公司。这些互联网公司也凭借金融服务获得了很多的收益回报,而且这些金融服务也能够让互联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变得越来越低,因为这些互联网公司在金融领域的发展的过程当中将风险完全的转嫁给国有银行。因此互联网公司爱搞金融产业也和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互联网公司发展金融行业就不用再承担传统金融公司的风险。互联网公司发展金融服务的资金都是在国有银行办理的贷款服务。而互联网公司也通过自身的金融服务将这些贷款分散给各个用户。互联网公司则会在这一过程中赚取额外的差价,所以互联网公司的金融服务其实就是把金融公司变成了一个银行贷款的中介者。
这段时间有关部门也在加紧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严格监管,这样的话也会有效的规避互联网公司出现爆雷的可能。因为一旦互联网公司的财政出现一定的压力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