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支持供给侧改革 金融需要做哪些创新
金融如何创新,以更好地支持供给侧改革?
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支持现在的“三去一降一补”,为目前的供给侧改革这一大战略目标服务的金融创新。
第二种,化解金融体系自身风险需要的一些金融创新。
第三种,金融体制机制需要金融创新。
这三种类型的创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很大的关联度,需要协同推进。
㈡ 金融业怎样服务好供给侧改革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依靠改革开放、加入WTO和劳动人口三大红利,保持经济持 续高速发展。然而,近来中国经济己经步入由高速増长转为中高速増长、经济结构调整趋于优化、 新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时期,以往需求侧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増长的拉动日 渐乏力,结构性的供需错配现象也较为严重,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现有经济结构失衡 问题。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金融的功能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两者互促共生。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肌体,资金是血液,金融体系则是血管。金融业必须助力供给侧改革,亦将得 益于供给侧改革。金融业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善融资结构以及健全银行业结构等方式,解放 金融束缚,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更为有力的金融支撑。而供给侧改革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助 推器。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和改革体制机制,金融机构将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提高金融 供给体系的服务质效。
一、以针对性金融改革服务供给侧改革
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 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的适应需 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于金融端,关键是金融的制度性改革,核心是降低企业 成本、去融资杠杆、提升资本效率。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以及健全完善银 行业结构,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经过20余年的稳步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己取得重大突破,金融机构都己具有自主决 定利率浮动的权力。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的引导金融资源 配置,不断完善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交易机制,推动社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分散金融 风险,降低企业负债率和融资成本;有利于促进居民财富的増长,引导居民理财和消费行为理性 改变;有利于资金流向高收益、高科技和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和初创企业,为中国经济再平衡和产 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从外延粗放式的増长模式转向内涵集约式的増 长模式,真正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定价、结 构以及风险三方面的挑战。从产品定价来看,利率市场化导致短期利差震荡、中期利差下降,金 融机构需不断提升产品风险定价能力。从产品结构来看,为减少利差收窄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 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即通过综合化经营扩大非息收入,进而会増加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占比。从 风险管控来看,利率震荡导致波动性増加,加之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其强烈的逐利动机也可能 带来轻视风险的倾向,这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己取 得决定性的进展,未来仍有三方面任务需要持续推进。一是央行主导的商业银行基准利率体系应 尽快退出,相应的由市场主导的金融机构利率体系应逐步建立,以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二是増 强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定价能力,逐步弱化对央行基准存贷款利率的依赖。三是进一步疏通利率传 导机制,让短期利率的变化能有效影响存贷款利率、债券收益率和其他市场利率。
供给侧改革成果在资本市场的体现,主要就在于激活资本市场,为企业创造更多元化的融资 渠道,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资方式。目前中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2015年,新増直 接融资仅占社会融资规模増量的23.2%,虽比2014年攀升6.03个百分点,但仍属于较低水平。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中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导致了对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产生了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于集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难题。加快资 本市场建设,健全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功能齐全和富有弹性的资本市场,有助于提高直接 融资比重,更好地满足创新型増长模式下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直接融资无需金融中介机 构介入,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减少企业对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的依赖,降低经济转型调整 阶段的金融风险;提升直接融资比率有助于避免由于依靠银行信贷加杠杆,而造成非金融部门财 务不可持续的现象,有助于企业降成本、去杠杆,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为有效促进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应通过开展投贷联动、优化信贷投向、完善银行业结构和 创新农村信贷制度等四个方面举措用好増量、盘活存量,构建治理良好、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 创造力的银行业机构体系,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 积极开展投贷联动,让“双创”成为发展新动力。改变过去商业银行只为客户提供信贷支持,PE/VC 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的方式,准许银行通过子公司开展投资,以“股权+债权”的模式,可以 为创业期的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投贷联动能够有效地将商业银行的资金、 客户、品牌和渠道优势与风险机构的风控能力和投资能力的优势相结合,切实支持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二是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做好信贷投向的“加减法”。一方 面,对科技产业、新兴行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做加法”。紧密贴合国家经济发展、结构调 整的大政方针,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 对过剩产业、垄断行业、落后企业的信贷投放“做减法”。加大力度盘活信贷存量,促进“僵尸 企业”和问题企业不良贷款的出清,推动不良贷款的化解和处置工作,严格限制“两高一剩”行 业的信贷额度和规模。三是加大力度推进民营资本建立小型银行的过程,构建城市小型商业银行 队伍,门当户对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加强和丰富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针对性地提 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四是创新农村信贷制度,发展普惠金融。近日,《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 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颁发,并鼓励地方政府 部门通过贴息、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及缓释机制。银行 业应合理自主确定贷款抵押率、额度、期限、利率,简化贷款手续,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盘活 农村土地资产,増加土地流转,帮助农民増收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步伐。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银行自身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运行效率提升。通过体制 机制改革提高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既是供 给侧改革的要求,也是银行推进自身改革和转型的需要。商业银行更有必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 营理念转变入手,加快推进自身的供给侧改革,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效支持经济体正在开展 的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自身供给侧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领域。
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和决策效率。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 的公司治理机制,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奠定治理基础。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 的作用,探索党委领导核心和现代公司治理有效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推进内部经营机制改革, 充分调动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通过实施用人薪酬机制改革、推行职业经理 人和全员全产品计价考核等制度真正打破“大锅饭”,推动银行从业人员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 务效率。
建立多元化和轻资本的业务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大资产结构、负债 结构以及表内外业务结构的调整力度,努力打造“轻型银行”。在资产业务方面,要顺应资本市 场和直接融资发展的要求,把同业业务、债券投资等非信贷业务作为发展重点,降低信贷类资产 的比重。在负债业务方面,要转变以存定贷的传统理念,打造以资产驱动负债的经营思路,进一 步提高负债的主动性。通过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现金管理、交易型银行等 新型业务和表外业务降低风险权重,使风险加权资产増速低于总资产増速、管理资产増速高于资 产规模増速。以经营效率提升真正实现低资本占用和低成本扩张,以相对较少的资本投入驱动相对较大的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构建市场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业务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要打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桎梏, 深入探索事业部制和子公司制,推动经营管理模式从以块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有效提升专业化 经营管理能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进一步顺应利率汇率市场化、资产负债结构变化、表内 外结构变化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创新,推动资负配置和管理从被动、单一、 表内向主动、多元、全表管理转变,更加注重全资产和大负债的动态、组合和前瞻管理。通过内 涵式、精细化管理机制的建设,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㈢ 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是指什么
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是指多维度调整农业供给侧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继传递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信号。这或意味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展开详细的农业工作部署。
“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块的定位分类会更加细化。”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对记者表示,转型升级最终是为了实现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过去发展农业总是重视效益,但未来要强调质量放在第一位。
㈣ 银行业怎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三五”规划建议稿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强调,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金融业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稳健经营为目标,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构建新的行业监管方式和业务发展模式,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促进金融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
大力发展创业金融,破解创业融资难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激发创新的重要途径。创业金融,目的就是通过一整套的金融制度创新,包括新三板、天使基金、PE/VC以及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切实解决创业者的融资难题。发展创业金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孵化、上市,并支持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要支持并推动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努力向创业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对于具备发展前景的企业和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在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拓展金融业发展空间。
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实现金融业态协调发展。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同金融的结合,正引领金融朝着渠道移动终端化、跨界融合常态化、产品服务精细化等方向发展,成为提升我国金融业综合竞争力的新生力量。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规范,不仅可以提高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匹配程度,有效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激发社会创业的激情与活力,推进新业态、新动力的形成与发展,为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不时出现的“雾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促进绿色发展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通过绿色金融,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方面,不仅有现实必要性,而且有社会迫切性。一方面,金融业应综合考虑与环境相关的收益、风险和成本,引领信贷资源逐步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行业退出,支持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有效缓解我国产业结构“过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加快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金融产品发展,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投融资机制形成,更好地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重发展普惠金融,推动发展成果共享。普惠金融有两个特征,一是客户覆盖面更广,服务对象从低收入群体扩展到城市白领、小微企业、弱势产业以及欠发达地区。二是产品和功能更加多样,除了存款类产品,还包括诸如信贷、支付、结算、租赁、保险、养老金等综合化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充分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需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双轮驱动。从国家层面,应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坚定服务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贫困地区发展的战略定力,增加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金融机构层面,需要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使普惠金融的供需两端更加匹配;通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降低普惠金融的服务成本;通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控制普惠金融的业务风险。
㈤ 农业银行怎么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三农”新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农业供给等方面库存、成本、产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难题,显著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我国粮食十二年连增收之后,出现了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都创历史新高,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数量过于充裕而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可能会影响农民增收的新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确保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克服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较差和农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三农”新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农业供给等方面库存、成本、产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难题,显著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去库存需要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
特定时期内的国内农产品供给源于国内生产、库存和进口等方面。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供给数量相对充裕,不仅粮棉油糖供给库存水平高,而且过去一些供求偏紧的农产品,如牛羊肉供给数量也出现了相对充裕的情况;特别是受到国家粮食托市收购以及国内农产品生产规模偏小和成本相对较高等因素影响,国内多数农产品价格明显地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进口压力越来越多,出现了国内生产的粮食等成为国内储备而国内的消费需求则源于国外进口等的新困局。对此,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国内库存和市场出清难题,必须把国内生产数量过多且质量不高和卫生安全保障性不好又耗用大量农业稀缺资源的农产品调减下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出发,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特别是针对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和国家库存水平过高等问题,要求“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前几年,受到国家临时收储玉米价格偏高等因素影响,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盲目扩大玉米生产,使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一些寒冷地区生产的玉米品质差,生产效率低。非优势区玉米种植,产量不稳定,也对市场稳定容易造成不利影响。可见,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既有利于绿色发展,又可以提高玉米品质,更可以改善玉米供求关系,为玉米库存调减和市场出清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降低农产品库存水平,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促进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形成,还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需要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收储政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降低农产品成本要求提高农业供给效率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等新理念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处理国内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形成国内农业新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核心是提高国内农业供给体系效率,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交易成本。
相对于世界上农业竞争力强和农产品出口国家来说,我国农业禀赋条件相对较差,农业土地和水资源等相对更加稀缺,这要求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必须更加紧紧依靠创新。
受到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影响,农业科技活动与其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联系还不够紧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流通领域面临的难题,往往缺乏科技支撑,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农业科技成果虽然很多,但往往又不是解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中现实难题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不高。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专利数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很多优良品种和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则需要从国外引进。
㈥ 如何推进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观政策要稳。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三是微观政策要活。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四是改革政策要实。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㈦ 如何加强信贷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你这个问题太宽泛。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具体的回答。建议你要是学生的话多找金融界朋友聊聊天。如果为官的你可以去农村多调研。
㈧ 农业发展银行如何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新相关信息
政策性的银行在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大有可为,农业、农村的供给侧改革,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银行,实质就是国家利用政策银行的杠杆,它是一个补短板的银行,所以政策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供给侧结构高度契合。
㈨ 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政策支持是什么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经下降到9%左右,但它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当前同样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使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
2、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的结果。问题与发展相随,也是改革的肇因。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 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实现了建国以来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二连增”,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农业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农业的产业性质和其他的产业有很大的不同。农业受自然的影响,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周期比较长,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方面敏感。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高,牵一发而动全身。
国家通过重新调配整顿原有的和制定实施新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内部结构适应农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以使农业发挥更大经济社会生态功能。这一过程也是农业自我适应和自我修复过程。因此,农业结构性改革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