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运用公司金融相关理论分析中国股市

运用公司金融相关理论分析中国股市

发布时间:2021-09-27 11:59:07

『壹』 请以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体力行。于是不食肉的戒律就诞生并且延续灵感,你就象我要找的人,是我梦里的知音。

『贰』 结合国内公司相关形势分析,如何利用金融创新来发展

主持人(袁小文):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北京大学第四届中国金融创新论坛现在开始。一年一度的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今天是第四届了,本次论坛是在中国的股指期货上市之际隆重举办的。我们荣幸请到了利奥·梅拉梅德先生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股指期货与金融创新。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金融衍生品战略研究院主办、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协办、深圳市东方华尔街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协办,本次论坛还将举办利奥·梅拉梅德新书《向传统呐喊》的首发式。四年来我们的论坛已经成为国际与国内对话中国金融创新的战略平台,中国经济从事没有像这样影响着世界的命运。中国金融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世界的目光。当世界拖着沉重的脚步艰难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中国股指期货再添辉煌。股指期货宣告了中国期货市场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对中国和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布局的演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年轻的中国证券与衍生品市场为经济的平稳发展保驾护航。本届公益性、高水平的论坛一如既往邀请了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商业银行、公募私募基金的专业学者,共同为中国股指期货与金融创新建言献策,奉献大家宝贵的成果和实践的经验。今天参加论坛的还有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金融参考报、经济参考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将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新浪网和讯网将对本次论坛进行现场直播,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嘉宾和朋友的带来。
下面首先请出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国有先生,他的题目是股指期货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的战略性影响。
张国有:尊敬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在论坛开始的时候,我代表北京大学向参加论坛活动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此次论坛的筹备做出辛勤努力的各个机构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年4月16日中国股指期货上市,这一天成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里程碑,开创了指数投资的时代。以此为戒,到2040年的今天,中国是一个什么状态,中国的股指期货市场是个什么状态,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会是什么状态。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并不是要给出30年的描述,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本事,但是可以从30年后的愿景来协调今天的行为,来考虑今天该怎么办。这样的框架可以使我们更成稳的思考问题,不去急于求成。今天在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大学第四届中国金融创新论坛的时候,我向中国金融研究机市场及相关的问题来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金融创新包括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以及由此生出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否应该作为国家政治中的战略性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认为金融创新包括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以及由此生出的经济运行机制,不但应该而且必须作为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理由如下,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同时存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模式对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与悉尼经济危机有关,世界各国深受其害。
第二对金融衍生品巨大的风险制造能力及其不确定性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注意,对金融衍生品的应用与掌控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的竞争点,经济平稳的动向将对经济战略性支持,或者形成系统性的破坏。这些方面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探讨约束机制取得主动权。
第三,金融衍生品市场也是定价经济,定价能力与金融衍生品工具与衍生品市场密切相关。一个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定价经济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一个国家的世界性影响。在期货领域中国农产品(15.24,-0.62,-3.91%)期货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已经对全球的农产品定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性质与作用,今后的研究工作除了法律框架、交易效率,品种效率等技术层面技术深入探讨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衍生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有利于国家金融战略的设计与协调。
第二个问题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金融创新的结果,中国推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否要走30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
我认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需要借鉴30多年来各国各地区的经验、规则、标准。因为在金融衍生品先行发展的国家、先行遇到的问题、先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的经历十分宝贵,这些先行国家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今后30年会提出新的问题,而且是要在十及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解决问题。所以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更不能迷信先行国家的经验,更要看中中国的国情和未来30年的宗旨和规则。
第一西方给我们的记忆是什么?由20世纪70年代的动荡不安的经济环境开始,放松的趋势,筹资手段的发展等等这些条件使得价值依赖于标的物新衍生品的外汇期货、股指期货等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和约促进了经济发展,这是了不起的创举,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但也有一些隐患。
第二金融衍生品发展的战略宗旨是什么,用什么标准来看待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这是首先遇到的问题。我认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是自成一体的,其基本宗旨要坚持衍生品市场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也不应该是经济危机的发源地。
第三中国不能处于动荡不定的经济环境,也不能接受放松金融管制的自由化的趋势。中国十几亿人口小生产者传统根深蒂固,市场经济训练时间短,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和谐发展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要在建设市场内部风险控制基础上,着重建设对外部经济控制的经济作用,积极促进和导引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据相关统计,欧美成熟市场的市场风险不到40%,中国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在60%以上。对中国而言发展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为降低市场系统风险提供了途径和场所。这就是说在中国庞大的经济体系中,中国还要继续金融创新,继续能清晰的分离和释放风险的口子,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也维护世界的安全。
第三个问题,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会不会像一些国家一项成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发源地。我认为不会,并要力求避免,这里的关键在于,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第一自律就是机构和个人在组织机构,运作规则市场纪律等各方面采取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这样一套措施和办法,按这套措施和办法组织起金融衍生品市场。自律的核心理念是按规则和社会责任自己约束自己。
第二由于自行管理的对象是自己的事业,因此难以避免个人谋取个人的利益,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在自律的基础上需要他律,政府监管,并把监管纳入法制化轨道。他律是按法律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政府监管。所以进衍生品发展的基本制度是市场自律同政府机关相结合的方面,能自律者不需要他律,不能自律者必须他律,限制金融自由主义的泛滥。
第三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基础上建设有序的市场机制。通过坚持有序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需要坚持四个基本要素。市场制度的稳定性,市场交易的公正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坚持这四个要素方面要做好建设工作就能逐步建设好有序的市场机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建设有序的市场机制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没有一场金融风暴不与金融衍生品有关,在巴黎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发展过多次金融衍生品交易造成的巨大的损失的事件。近年来衍生品出现了一系列的巨大的亏损事件。但是我们也看到它仍然是控制风险的能力之一。美国 80的人认为金融衍生品的成功,金融衍生品成功的为他们提供了套期保值,60%的投资是有盈利的,11%的人说赔钱了。不管这样的结果是否合适,但是我们需要坚持的是认清衍生品的本质,吸取和借鉴各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坚持有序的市场机制,降低风险对经济的冲击,维护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四个问题在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新事物,将来会面临一系列的新事物,那么在中国如何进行金融创新,建立金融创新机制能不断的创新金融市场。我认为和美国相比,中国不是过度创新,而是创新不足,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为自己的创新不足找到庇护的背景。问题是中国能否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为世界做出贡献。我认为需要考虑。
第一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律和他律的管理模式。金融衍生品与衍生工具的发展推动了金融领域的革命性的创新,传统经济活动的边界与限制条件被打破,中国与美国的主要区别是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中国是国家控制资本。中国的主要资源掌握在国家手中,探讨自律和他律的金融管制模式为中国金融管理创新和监管提出新的课题。
第二应该创造适当的金融创新实验环境和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主体的创新性。金融创新的市场与资源并不完全集中在现有的金融领域。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领域都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市场未被利用,所以要打破金融的行业垄断,积极开发和利用中国的潜在资源,促进各领域的资源的整合,促进具有中国特色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创新。
第三要特别关注信息对金融领域的影响,如果说信息技术革命主要表现在信息的传播方面和载体方面,那么金融创新所引发的信息革命表现应用和处理方面。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信息可以成为有价商品。同时,程序化交易使人类智慧和计算机技术出现了跨世纪的结合。这些信息的进步对金融创新有价值,应该给特别的关注。
第四要注重控制金融创新过程中的系统风险和国家风险。这方面不仅应将重大的金融突发事件纳入国家危机管理的体系,而且要建立包括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在内的实施信息与情报的预警机制,建立不同的预案。对风险曝露不作为因此造成的损失通过问责制度规范,组织相应的教育培训和模拟,提高国家应对金融风险和金融打击的抵抗能力。这些方面的进步将有利于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五个方面如何建立金融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体系,如何建立金融创新的理论研究和战略研究的平台。
这个问题很重要,第一重要。因为所有的问题需要合适的人来解决,所有的机制需要合适的人来设计,所有的操作需要合适的人进行。没有合适的懂得金融衍生品的实践的人才队伍,上述的一切都是空话。在这里我想说的是。
第一金融创新的关键最终归结于人才。金融人才的缺乏,尤其是懂得金融衍生理论与实践的人才的缺乏,成了影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的最大障碍。金融衍生品具有知识、技术、经验高度密集的特殊性。这些人才除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之外,还需要通过非常特殊的实际技能的训练,这些人才可以从国外引进,但不能仅仅依靠引进,更多的需要我们自己培养。所以我们金融衍生品高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大问题,需要改造、新设、加强相关的专业学科,改变教训方式,以便有更好的体系培养出适应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专业人才。
第二要发展社会专业培训机构,使更多的现有的从业人员得到继续教育,这方面要有好的机制,使中国的高等院校和国家的高等院校,使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中国衍生品高端人才的不断涌现将促进中国智囊性研究机构的成长与壮大,这将为中国创新提供巨大的资源。
第三中国金融的失衡对金融创新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严重忽视。大量全新的经济现象与复杂关系挑战着现在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中国的学者和中国的官员和中国的企业家一起共同面对问题,共同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不但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可以为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边就是我对中国资本市场对于中国衍生品市场和股指期货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市场的看法,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提问,请张校长回答。
提问:企业运作过程中也碰到了人才方面的问题,跟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关的问题。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新思维发展的发源地对金融衍生品人才的培养和理论研究上都和企业相结合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和推进,和企业怎么结合?谢谢。
张国有:今天是一个论坛,希望大家有机会到北京大学来研讨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研究平台。对北京大学来说经济和管理学科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优势的是金融,也有相当的学者在研究金融衍生品,但是对金融衍生品和国外相比是一个新事物,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人才方面,一个可以从国外引进,引进教师和专业人才来弥补我们的不足,但是更多的是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培养机制,这个可能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目前学校里面除了专门研究以外,我们可能会要有一个继续教育的平台,我们曾经做了三届金融论坛也做了多次的研讨班和研修班,也是在积极推进金融衍生品方面的培训,这在实际过程中大家认为还是非常有意义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系列的翻译和引进国外的金融衍生品的著作和教材,同时引进分析方面的文章。除了每年有一次金融创新大的论坛之外,我们会不间断的有一些小型的研讨会来及时跟踪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的发展。我们也会和企业密切合作,学校要和企业、政府部门、工作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培养有用的人才,这方面北方大学会建立平台来做这个事情,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积极参与到这个事情中张国有:这次股指期货上市,政府是非常慎重的。问题不是要限制哪一类企业参与,问题是在我们起步的时候它希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面去摸索和实践一个有效的方式。现在真还拿不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金融衍生品包括股指期货操作这件事情究竟风险有多大。我们不能去说等有了危机之后再去处理,已经有30年的经验中国要继续总结,而且要有自己的方式,所以我想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了一个稳妥的机制和方法,会有更多的机构和领域给大家开放,在前期这个时间需要大家来观察,也需要大家来忍受,来支持政府以及企业和高等教育的研究机构,把前面的这几年的事情走得更稳妥一些。
主持人:我对张校长的回答关于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套期保值的问题做个补充,实际上不允许做套期保值是在 1995年的事情,现在国资委非常重视,你要套期保值的话你要经过申请,国内是没有限制的。我们再次感谢张校长的精彩演讲。第二位演讲嘉宾是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副局长孙才仁先生,他的主题是中国衍生品市场步入发展新时代。
孙才仁:刚才张校长讲的非常好,一个是讲到了30年的概念,还有一个讲到金融衍生品人才的培养问题。这是我们的共鸣,大家看我的PPT,一个是春天之歌,一个是走进新时代。对金融业来讲,或者是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讲,我认为前天4月16日的股指期货上市其实就是一首春天的歌。
我想为什么讲新30年金融成为中国经济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和张校长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我们的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完成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历史使命,把中国带上了一个经济大国的轨道。下一个30年会是什么?我说下一个30年不论是从世界上看,世界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觉得结束了一个时代,会开始一个新的时代。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完成了30年的使命,下一步30年世界和中国将发生什么变化,会在哪里发生变化,变化更大在哪里,甚至会有什么新的危机,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其中我隐约感觉到有一点我们必须极早的发现,金融必然会成为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当中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是第一个。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样我们作为企业作为我们政府,作为经济工作者,能够抓住机遇,迎接好挑战,我认为就需要我们在培育中国经济走向金融强国的道路当中我们企业需要一场革命。我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现在还没有经过跟学者深入交流。我基本的判断是改革开放30年完成了中国的两次革命,一次是体制和机制的革命,第二次革命是全社会的改革是我们的信息化。我认为这两次东西,为什么叫做革命?对中国的企业对政府的影响最大。第三次也许我因为是搞金融的关系,我自认为对中国企业需要进行的是以衍生工具为核心的企业风险管理革命。所以今天的报告从这儿开始。
第一部分讲一下中国的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现状。你想关注今后怎么样用好金融衍生工具必须对我们的市场发展状态有一个了解。
现在是什么状况?期货市场占主角。很多人包括主持人经过嘴里提到期货市场,其实期货市场在很多人眼里是没有引起重视的,甚至在过去还是风险点,我们搞了这么多年发现期货市场是风险不大的市场。2009年23个期货品种,基本涵盖了大宗商品的大部分。今年到4月16日为止有24个品种了特别是上了衍生品品种。另外市场规模也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第二点我们的远期市场很活跃。现在全国有50多家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交易品种上百个,涵盖了市场当中比较活跃的交易品种,规模也很可观。这方面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规范和整理市场,寄希望把市场做得更好。重要的是这个市场培养得好之后,将为我们的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三点是我们的其他衍生品创新业务在陆续开展。大家不能想衍生品市场就是一个期货市场,其实我们这些年做得还是不少,外汇远期也做起来了,银行外汇也做起来了,人民币也做起来了,认购权证尽管后来停了但是也做了大量的事情。我认为都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实践。所以刚才台下跟北大的张老师讲,中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当中,尽管是后期,但是我们并不太落后。我认为。
第四点是大家知道的股指期货的上市。北京搞金融衍生品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在座的各位都做了。本来想让我讲一下股指期货的一些基本构成问题,这个都有,就不讲了。
但是这里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政策思考。一个是平稳上市,政策目标是什么?就是平稳上市,安全运行,风控第一。这是证监会定下来的调子。具体做到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另外一个强调的是发挥机制作用。不是要给市场提供炒作的工具和对象。所以大家感觉到选择当中非常慎重,北京提出来不许期货公司证券公司股东社会开户,这件事情不在于做多大的规模,而是在于开辟期货市场的时代。
来。第二是配套制度。现在的投资者制度是在上市之后一年多提出来,这也开了一个制度管理的先河,其实也是借用国外的客户管理的信用,把适当的产品投资给适当的投资者,并不是鼓励全民的投资,这是也从权证得到的一些教育启示。这个过程中写出来要三有一无。我们的投资者参加股指期货要有能力、有知识、有经验,没有金融市场的不良记录。
第三个是金融政策。这里面包括三种会员。监管政策实行的是五位一体,全程监管。包括证监会、地方证监局,中国期货协会,交易所这么几个机构。在股指期货上市之后会给市场带来很多的变化,我们提出来中金所、证券交易所、监控中心五个部门实现跨市场监管。
第二部分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金融危机之后我自己对衍生品的关注也不是很大的。2007年、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认识衍生品的很好的机会,所以我说危机对中国是好事情,本来过去不大重视的事情,这次金融危机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金融危机很多人认为金融衍生品是一个祸根,但是我认为根子不是衍生品,我今天临时加上去,昨天在北京的论坛上嘉宾用铅笔的道理来讲金融衍生品,我觉得非常好,我以前是用飞机讲。梅先生提出来,有人用铅笔写字写得很好,有人写得很好,有人写错了,不能怨铅笔。衍生品对市场造成的冲击梅先生的形象很好,非常生动,也直观。
懂不懂现代金融工具对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我们做一个判断,一场大危机之后必然是一场新科技革命。我想可能会有其他的比如说低碳经济的技术革命出现,生活技术革命出现,我认为我们还不应该忽视金融技术革命特别是对中国来讲,更需要以金融技术革命为核心的企业风险管理革命。当然金融工具既然是高端的金融技术,也是双刃剑。金融工具跟传统的业务相比是高端金融工具必然是锋利的,就像讲的铅笔论一样,关键在你用不用,会不会用,你不用它永远不会用,你要不研究它,你也不会用,用不好的。
2008、2009年两年,中国企业在应用衍生品的实践当中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包括像香港的中信泰富,这里提示了一些会用和不会用的启示。现在媒体关注的是出问题的企业,对做得好的企业反倒宣传的不够。当然我对媒体说,还要关注做得好的企业。

『叁』 行为分析运用在中国股市中会怎样呢

行为分析是技术分析的根本依据,脱离了行为分析,技术分析将变得空乏失去支撑,中国股市有庞大的散户群,他们总是要依赖技术分析的理论方法,而这些方法也就这样去影响着他们的预期、目标,而机构、大额投资者正是利用了这些预期,获得他们的财富。大量的散户股民沉迷于缺口、均线、压力支撑,忽视了这些表象背后行为的真相,成为被大额交易者宰杀的羔羊。尝试使用行为分析理论去看待股市,你将离大额交易者更近。
客观地说,目前行为分析的方法理论,对于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依然没有给出十分准确的答案,但至少已体现出比广大股民接受的技术分析、价值投资分析更能在中国市场立足。前者过于数字化公式化,对于庄家操盘手横行的中国股市实在没有多少借鉴意义;后者在财务报表业绩数据不断渗假的现实情况下,更没有丝毫借鉴意义,掌握核心内幕真实数据的人少之又少。行为分析方法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潜力是无穷尽的,需要做的只是对情绪数据的量及准确性,市场利益格局把握不断精细化,数据越趋向于完整精细,越能反映股票市场的真实情况。而技术指标公式即使再如何完善,也依然是死的数学公式,普通股民再努力,也不可能拿到真实的财务数据。行为分析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此。

『肆』 关于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摘 要:通过对2005年至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不对称性表现在股市上升期的货币幻觉导致的消费增长,股市下行时对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居民投资和消费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居民主要通过银行储蓄与证券投资之间转换来配置财富,另一方面在心理预期和行为偏差的共同作用下根据证券市场运行趋势调整消费。
关键词:财富效应;消费;行为金融;心理预期

2006年以来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股票投资成为除房地产以外居民最热衷的投资渠道,一时间全国刮起炒股热。而随着国内紧缩的宏观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加上外部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股指在一年时间暴跌超过60%!从最近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实体经济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就包括社会消费增长速度的下降。本文主要研究中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波动通过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对财富效应的不对称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行为金融相关理论对中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并解释这种不对称性。

1 国内外股市财富效应研究综述

财富效应又称为货币余额效应或者庇古效应,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余额的变化将会引起总消费开支的变化。西方学者用股市的涨跌来解释历史不同时期消费水平的剧烈变动获得了成功。国外学者用微观的家庭调研法如Starr-McCluer; Maki and Palumbo(200和宏观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如Ludvigson and Stendel;Mehra,Y.P.对股票资产的边际消费倾向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财富效应是存在的,尽管其效应的大小并不统一。当然,股市涨跌并不一定能解释消费的波动,许多学者认为财富效应的发挥需要某些特定的条件。
我国内需疲弱的现象长期存在。国内学者试图论证发展股市是否能够帮助提升内需上也进行了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虽然目前对财富效应是否存在尚无统一的结论,但一致认为我国由于股市规模较小,投资者参与不深,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等因素导致中国股市弱财富效应对中国股市的弱财富效应的解释有多种:如以股票市值占GDP比重以及股票资产占居民总资产比重为指标衡量的股市规模有限,李学峰、徐辉提出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股市财富效应正常发挥的根基性条件。

2 研究假设和模型阐述

通过对个人投资行为及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假设期初个体拥有资产为At-1,该资产组合中包含实物资产(如住房),金融资产,如储蓄和股票(暂不考虑人力资本和债券等其他金融工具);当期获得劳动收入⊿Yt 和其他收益,其中包括股票红利派发⊿DIVt及资本增值⊿Pt*n,由于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保值且我国存款利率较低暂不考虑储蓄的利息收入。根据永久收入假说及生命周期理论,个人对下一期的消费规划取决于其一生的财富水平,除非财富水平永久性的增加,否则不会改变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现实中存在流动性约束和消费者的短视行为的存在使得跨期消费安排受到限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假定个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当期的收入波动及资本收益的影响,对收入的安排主要用于消费(C)和储蓄(S),储蓄在这里指其广义的储蓄,只要不用于消费的资金和资产称为储蓄,包括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股票投资的资金直接来源于储蓄。
生命周期-永久收入模型(LC-PIH)假说虽然在西方经济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然而在资本市场不完善,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中国经济中,该模型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本文在修正后的消费方程的基础上建立财富效应的检验模型。
ΔCt=θ+β1ΔYdt+β2ΔIndext+∈t(1)
其中:ΔC居民消费变动;
ΔYd表示可支配收入变动;
Δ股票市场指数变动。

『伍』 写一篇题为“世界金融危机下,中国股市基本面分析”的论文,应该怎样写

金融危机是由一部分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制造的,这帮人都是具有很强的理科背景,数学功夫、想象力都相当的了得,吃饱了整天没事就开始捣鼓怎么样制造出复杂的、让人很难以理解的金融衍生产品来,从博弈论的角度上来说,这些产品很多都是零和博弈产品,但是在金融分析师的改造下具备了存在的价值,有近几年在中国股票市场上风生水起的Warrant,还有最近因为巨亏事件浮出水面的Zero Cost Collar以及Accumulator(音译:I kill you later),从一个哲学的角度分析,存在即合理,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存在经过金融工程的改进在某个角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正如巴菲特在本世纪初语言的“大规模杀伤性的金融武器”,市场需要它们,但只是在它们正确发挥本来的设计原则的前提下需要,比如期货的功能主要是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

应对危机,中国面临四大问题:

第一,中国虽然出台了四万亿计划,有“国十条”、“金融九条”、“国三十条”一系列的措施,现在的关键是2009年特别是上半年,以总需求拉动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能不能迅速地生效?从第一季度公布的数据来看,GDP增长率6.1%,主要是因为四万亿投资的刺激。由于一季度投资额已经很多,如果要想保8%下半年投资额必须加大,全年投资额必将超过四万亿。

第二,结构调整能不能切实融于这次反危机行动中,能否到位?如果不到位,总需求的拉动可能不困难,能拉上去,但是最后还是重复过去的故事,还在干粗活,中国的制造业还在大量的生产过去那些低附加值的产品。中国的结构调整能否像奥巴马那样出台明确的东西,以结构调整作为拉动内需的主要推动力量,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第三,中国危机可能碰到的问题。中国在反危机措施下面临的形势与美国正好相反。美国是经济体系影响实体经济部门,中国是由于外需问题,由于新《劳动合同法》问题,甚至可能也由于我们2008年9月之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中国是实体经济部门先出问题,金融部门除了股市之外,其他的部门情况都很好。所以中国碰到的问题与美国相反,实体经济可能影响金融体系。

第四,商业银行的积极性问题。多年前,中国搞西部大开发,后来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两次大战略的成效很不理想,其实责任不在中央,中央政府有积极性,地方政府也有积极性,但是这两次大开发背后的东西要看到。掌握全国绝大多数货币金融资源的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系统,在内部评级中把西部地区划在末尾,把东北好多地区划为信用的D类和E类地区,有钱就往江浙投。因此,中国扩张内需的关键在于怎样让掌握大部分货币资源的银行行动起来。随着中央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势必会有大量资金投向东北,有了资金的刺激股市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涨幅。

目前全球金融体系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2007年4月爆发以来的次贷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花旗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会进入收缩状态。金融行业调整与恢复的深度、范围和速度仍然是影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即使到2009年下半年,经济收缩的速度有可能放缓,在2010年经济如预期恢复之后,经济增长率可能仍会在低位徘徊。”

显然,花旗对于全球经济的态势较悲观。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的预测,花旗认为2009年全球GDP增长率在0.5%,到2010年恢复到2.6%;2009年的全球通胀率在2.5%、2010年的通胀率为2.6%。其中,2009年GDP出现负增长的地区为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

2009年GDP增长率保持领先地位的依然是中国,花旗投资研究部认为不仅保八没问题,而且会略高,达8.2%。

花旗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我们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实现其目标增长”,他表示,“财政收入和国企利润在GDP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而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资产仍由国家控制,可见,尽管经济改革已有数十年,但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并未削弱。”

尽管中国GDP能够保八,但是企业利润下滑无法避免,也就是说GDP可能软着陆,但企业盈利只有硬着陆。中国在1998-1999年间和2002年遭遇了两次通缩问题,通缩的原因在于出口疲软、生产过剩。而现在外需的疲软态势比过去10年中任何时候更为严重,所以出口减少造成的产能过剩和通缩问题在当前的经济低迷时期,挑战更为严峻。而通缩对企业盈利而言是利空消息。对于中国股市的判断,股价涨跌的因素更为复杂。尽管肯定会受收入不佳等负面影响,但流动性相对充足、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估值便宜及风险偏好趋稳等将可能是重大利好因素,市场或在今年上半年就开始复苏。

尽管受到宏观经济调控和次贷危机的双重影响,2008年中国A股市场延续了2007年末的下行走势,但依然保持相对活跃并从11月份开始回暖。随着各项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的显现,投资者信心逐步恢复,市场有望在2009年展开震荡上行走势。

2008年A股市场运行的基本特点

纵观2008年中国A股市场走势,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股指大幅下调并于年末企稳。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达到创纪录的6124点以后,中国股市即进入下行阶段,2008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延伸。但这一时期影响市场下行的因素更加复杂,除了市场自身调整要求之外,政府为防止经济过热而采取的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使投资者产生了未来经济降温的预期,同时,监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抑制股市走高的措施。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2008年A股市场总体下行。上证指数从2007年底的点跌至2008年底的1820.81点,跌幅达到65.39%。此间,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曾探底到1625点的年度最低点。2008年在全球主要股市的跌幅排位中,上证指数跌幅仅次于俄罗斯的MICEX指数,位于第二,远高于金融危机震荡中的美国和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英、法、德、日等国,因此,此轮A股市场的下跌,仅仅用国际金融危机是不能完全解释的。如果以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的幅度29.42%为据来估算,假定2008年上证指数在点的基础上也下跌同等幅度,那么,其下跌的绝对数为1547.79点,上证指数的年末收盘点应当在3700点以上。因此,可以说,2008年的A股市场属于严重超跌范畴。

受A股市场下跌影响,与2007年相比,中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和交易也跌幅下落。2008年境内融资减少了4386.58亿元,跌幅高达56.80%;其中,A股IPO的融资额从2007年的4590.62亿元减少到2008年的1036.52亿元,减少了3554.1亿元,降幅高达77.42%。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交易日增加了2天,但股票成交金额却从460556.2亿元下落到267112.6亿元(降幅达到42%),股票成交数量从36403.76亿股减少到24131.38亿股(跌幅达到33.71%),这些下落幅度都超过了2000年以来的任何1年。

2008年总体下行的市场行情给投资者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投资损失,但此轮的市场走势与2001-2004年的持续阴跌行情有较大不同。首先,2008年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对2006-2007年将爆发性行情的理性修正色彩。2007年前10个月上证指数上涨126%,最高超过6000点,这种上涨速度在全球股市都非常罕见,在中国股市历史上也不多见。虽然当年国内外经济景气状况较佳,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市场流动性充裕,但无论基本面发生如何重大变化,都不足以支撑股市以如此速度上升,更难以支撑股指继续上涨,股市向下调整是必然的。其次,2008年市场下行并没有引致成交量的历史新低,市场仍然保持一定活跃度。2008年上交所周均成交量351.6亿股,低于2007年的526.1亿股,但高于2005年(190.5亿股)和2006年(230.1亿股),是中国股市历史上周均成交量第二高的年份。交投活跃表明市场调整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投资者信心,场内仍然存在大量买盘承接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抛售,这是日后股市回暖的重要原因。第三,2008年股市调整的低点接近于2006年年末的水平,并没有严重损失掉2006年股市上涨的成果。如果舍去2007年股市爆发性行情所造成的指数虚高,那么2008年11月市场调整结束后,可以看作是承接2006年牛市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A股市场的走势受到欧美股市的明显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股市动荡在2008年下半年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日益明显。2008年欧美股市的走势对中国A股市场走势的影响有着加大的效应(这种影响的内在机理和机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化和欧美各国政府救市措施陆续出台,欧美股市的波动幅度加大。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经济衰退的预期对于股市投资者的心理影响逐步加强。自2008年9月份起,A股市场紧跟欧美股市的趋势逐渐形成,这成为A股自年初以来股指跌去60%以后继续下探的重要原因。跟随走势持续到年末后才逐步发生改变。事实上在A股市场提前进行了幅度远大于欧美市场的调整以后,部分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经偏低,这个时候市场继续跟随欧美股市下探,缺乏基本面依据。

第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2008年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和股本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上市公司从2007年的1530家增加到1604家,市场总股本从1.42万亿股增长至1.89万亿股,其中,已上市流通股从4946亿股增加至7000亿股。年末股市总市值12.4万亿元,流通市值4.7万亿元。虽然低于2007年水平,但仍高于2006年水平,这是继2007年之后中国股市第二大融资年份。另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所产生的限售股解禁和2007年新股上市锁定的逐步解除,使市场中的上市流通股本总量有所增加。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统计,到2008年年末股改产生的限售股份共4682亿股,其中1364亿股已经解禁,占比达29.1%。未来限售股份还会逐步解禁,从而增加上市流通股数量。股本结构的变化不仅扩大股市流通盘规模,而且将对上市公司股价产生进一步影响。

第四,市场平均市盈率下探至历史低点。

股指迅速回调挤除了2007年市场大涨的虚高成分,股票平均市盈率在2008年10月末降至12.86倍,是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此后,随着市场回暖,市盈率有所回升,到2009年2月16日,市场平均市盈率达到了17.74倍。市盈率不是股票估值的惟一可靠依据,但从这一指标可以发现,股市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预期比较消极。但是,如果认真审视和对比分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很难得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将全面陷入极度恶化的结论。暴跌之后,股价有可能被低估了。市场平均市盈率从66倍跌到13倍,只用了1年的时间,这种非同寻常的变化原因何在?难道在这1年中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至于投资者必须大幅调低全部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吗?通过分析最近3年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我们发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并没有发生普遍恶化的现象。2006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19%。2007年由于大盘股集中上市的原因,这一指标迅速达到7.8万亿元,同比增长52.9%。2008年各季度上市公司主营收入保持基本稳定,表明市场总量指标受新股发行影响较小,各季度主营收入介于2.6-2.9万亿元之间。营业利润逐季有所下降,从一季度的3028亿元降至三季度的2440亿元,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确实出现了下降趋势,但上市公司利润的下降幅度有限,而且总体来看各项财务指标相较2007年仍有一定增长。2008年前三季度的主营收入、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已经超过或者接近于2007年全年水平,可以肯定2008年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将超过2007年,只不过增长幅度有所收窄。因此,可以说,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并不支持市盈率大幅调降,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股价可能处于被严重低估状态。

第五,投资者信心保持稳定。

2008年的股市大幅下滑,尽管对投资者信心产生了较大冲击,同时也有一部分投资者作出了离场的选择,但与前一轮熊市不同的是,此次市场回落并没有完全抑制新投资者的进场热情。2008年新开A股、B股和基金账户数合计达到1664万户,虽然低于2007年水平,但仍相当于2006年的3倍。从历史上看,新开账户数量与股指的变化存在跟随关系。在股指回落年份,新开账户数量会减少,在股指上涨的年份,新账户会增加,这一跟随效应在2007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96.7%,新开账户数也从2006年的538万户,暴涨至6057万户。可见,新账户数量与股指之间的这种跟随关系在2008年依然存在。随着股指的逐步回落,新开账户数量也稳步减少,但仍然维持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绝对水平。11月份股市启稳之后,12月新开账户数量又迅速从11月份的77.7万户增加到108.7万户。

当然,投资者新开账户数量并不一定意味着进入股市的资金总量净增长。在股市回落阶段,新投资者进场的同时,可能会有大量老投资者离场。虽然缺少直接数据说明2008年股市资金流入和流出的真实情况,但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发布的月度投资者持仓报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走势。从图7中可见,根据该公司统计,A股持仓账户从2007年6月的3432万户,稳步增长至2008年7月的4789万户,此后持仓账户数量有所回落,但一直维持在4700万户以上,持仓账户占全部账户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持仓账户数量的增加虽然不能说明进场资金量绝对增加,但至少可以说明进入股市的投资者数量是增长的,而且持仓投资者仍然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2008年11月和12月的股市回暖之际,持仓投资者总量没有明显增加,表明本轮反弹行情主要是现有投资者继续增加投资而形成的,行情初期基本可以界定为“自我解围”式反弹行情。投资者的损失承受力和再生能力是考察一个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而下半年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人数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出现市场回暖的事实说明,A股市场现有投资者群体的投资能力已经可以支撑市场在回落期稳定运行,投资者群体正日益走向成熟。

2009年股票市场走势展望

2009年是中国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一年。发达经济体短期内不太可能从危机中恢复,面对不利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有力举措,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比以往更大的影响,同时,尚存的制度性缺陷和新的改革措施也将继续从不同着力点影响市场运行。

宏观经济因素。国际经济方面,金融危机对于发达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已经产生深远影响,2008年美国GDP累计值同比下降0.2%;3季度欧盟GDP同比增长0.6%,日本GDP同比下降2.1%。12月,美国工业产值同比下降7.8%,欧盟下降12.7%,代表发达经济体经济景气度的OECD综合领先指标延续了年初以来的持续下跌走势,降至92.9,较上月回落1.1,较上年同期回落8.2。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截至2009年2月1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近月期货价格已降至每桶34.44美元,铜、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也在低位徘徊。世界银行预计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为-0.1%,2010年可恢复至2%;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分别为4.5%和6.1%,其中,中国为7.5%和8.5%。

中国经济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到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低至6.8%,全年经济同比增长9.0%。工业全年增长12.9%,其中11月和12月份仅增长了5.4%和5.7%。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万亿元,同比仅增长4.9%。2009年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3%,显示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萎缩迹象。宏观经济增速回落态势将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预计2008年四季度将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从而拖累全年盈利水平。2008年年末开始,国家刺激经济的4万亿投资计划陆续启动,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业等支柱行业的国家振兴计划出台,为2009年保持经济继续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但总体上应适当调低2009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预期。

关于资金面因素。由于对中国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紧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上,对银行体系的冲击比较小,因此,2008年中国的银行体系仍然表现出较强的信贷投放能力。2008年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余额从年初的27.8万亿元增长至年末的32万亿元。与此同时,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也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年末企业存款余额16.4万亿元,增长13.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2亿元,增长26.1%。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大规模去杠杆化和收缩信贷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体系能够保证信贷规模具有一定幅度增长,缓解企业在不利条件下的财务困难,体现了中国银行体系长期稳健经营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同时,企业和居民存款的增长,为二者顺利度过经济调整期储备了资金。当然,一般来说过于宽松的资金面有可能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但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已经预先进入调整期的情况下,今年国内资产价格再次飙升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政策因素。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全力扩内需、保增长是2009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就资本市场而言,保证市场稳定运行应是2009年管理层的主要目标,各种改革措施和新金融产品的推出都必须与此目标保持一致。在这一大背景下,管理层对于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将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从而使得2009年资本市场在制度层面出现重大调整的可能性降低。

2009年A股市场的可能走势。2008年的中国股市跌幅远远超过了欧美等严重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同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以判断,A股市场属于严重超跌状态。在2008年9月以后,随着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不断下调,在A股市场中存在的几百只市盈率5倍左右的股票,其年收益率大致是1年期存款的8-10倍。这意味着,A股市场已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曾几何时,在2006年(尤其是2007年)股市大幅上扬以后,一些人后悔不已地感叹,2005年入市的好时机已今生不再,但面对2008年后期的行情,可以发现,在最好的投资时机来临之时,许多投资者还在观望,等待着所谓底部的出现。实际上,所谓的股市下跌底部,常常只能在股市上行之后、回过头来看才能发现;即便在股市运行中底部形成,在此底部能够成交的股票也极为有限,并非人人可以买到,因此,希冀于底部购股,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也往往不能如愿,更不要说,个人投资者了。既然A股市场属于“严重超跌”,在宏观政策放松和股市政策从松的背景下,2009年它就有着超跌“补涨”的内在要求。如果在2009年下半年,实体经济走势能够比较回升,那么,这种“补涨”还可能继续展开新一轮的上行行情。因此,2009年A股市场总体走势是上行的。

『陆』 行为金融包括哪些主要的理论用行为金融理论解释我国股票市场的事件与现象。

行为金融包括(A.后悔理论 B.期望理论)主要的理论。
扩展:(行为金融理论解释如下)
1、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
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0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 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
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 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 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
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 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
2、后悔理论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入专家推荐的股票, 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 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入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
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
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 ,而股票B亏损20% ,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供参考。

『柒』 求关于金融股票某个理论的例子

在美国期货市场里,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60年代末,未满20岁的理查·丹尼斯在交易所担任场内跑手(runner),每星期赚40美元,两、三年后,他觉得时机成熟,准备亲自投入期货市场一试身手。他从亲朋好友处借来l600美元,但因资金不足,只能在合约量较小的芝加哥买了一个"美中交易所"的席位,花去l200美元,剩下的交易本金只有400美元。对绝大多数人来说,400美元从事期货交易,赚钱的可能性根本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在理查·丹尼斯追随趋势的交易原则下,就是这400美元,最终被丹尼斯像变魔术奇迹般地变成了两亿多美元。用他父亲的话说:"理查这四百块钱滚得不错。"在成功之余并亲自培训带出来的十几个徒弟,成为美国期货市场的一支生力军,管理的资金达数十亿美元。

1978年,丹尼斯的交易成绩不佳,经历了一个调整阶段。他总结出两个原因:
1.因为当年大部分市场处于横行状态,假突破的市势多不胜数,未能提供可靠的趋势令其展露身手;
2.他脱离交易池,转而在写字楼遥控交易,丧失了可获得各种信息和第一手资料的优势。在场外遥控交易,可以同时买卖多种商品及外汇和利率期货,长远看来是明智的抉择。针对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他相应地把交易策略逐渐调整为以中长线交易为主。
80年代,丹尼斯成为期货市场叱咤风云的人物,下单入场经常可以带动市势。他的成绩继续提高,平均每年都从市场赚取5000万以上的利润。但是1987年股灾中,丹尼斯遭受重挫。旗下基金由损失近半,个人帐户也遭同样败绩。他的投入主要放在卖空债券上。股灾后利率下调,债券冲高,虽有风险控制,但一时难以止住,所以损失惨重。对此他淡然处之。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可以不动声色,泰然面对逆境,全无情绪上的波动。他了解"重大损失无可避免"的现实。情感波动对交易并无益处,过于关注反将影响大局。胜败过于介怀,倒表示对自己信心不足。实际上,交易顺手时他不会过分喜悦,运气欠佳时,感情上所受的挫伤自然减弱。
1988年,理查德·丹尼斯淡出交易场,留下一座传奇丰碑。但是在1995年他从延续成功者的格言:"从哪里跌到就从哪里爬起来。" 理查德·丹尼斯又重新返回市场。


笔者收集合研究了理查德·丹尼斯的操作系统和培训"海龟"的资料,发现这些方法和理念是完全可以复制的,只要投资者能坚守原则,就一定能投资成功。

『捌』 金融基础理论对买股票有帮助吗

最多就是知道些概念,能不能赚钱另当别论。买股票本质上是投资上市公司,当了解金融基础知识时,就会对一些常识性的概念有感觉,知道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代表什么意思,比如财务指标、市盈率、增资扩股、关联交易公告等。


总而言之,理论是基础,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唯一方法。投资本质上是综合调配资金和针对市场情况运筹帷幄的决策过程,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更多的确定性。只有不断提升判断力、情绪控制力、扩大资金量、不断研究政策和经济形势,才有可能最终让投资结出硕果。

『玖』 要做一篇中国股市走势及如何选股的论文,求高手的明确理论、精辟分析、实证结果,悬赏有限感激不尽!

楼主既然要写论文,肯定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难道你的知识都是白学习的?
如果楼主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写这种论文有什么意义,一点基础都没有

阅读全文

与运用公司金融相关理论分析中国股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里面的基金理财安全 浏览:98
太平洋理财基金是真的吗 浏览:465
金融公司贷款工作人员有风险吗 浏览:881
汉口银行九通理财怎么样 浏览:136
金融服务措施及成效 浏览:282
余额宝七天理财基金 浏览:779
金融公司平衡计分卡表格 浏览:653
供销兼股东 浏览:412
融资租赁经理 浏览:120
筷子的杠杆五要素示意图 浏览:159
美国金融软件公司 浏览:680
土地投资理财产品 浏览:533
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银行理财产品 浏览:382
深圳通用振兴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官网 浏览:606
金融学论文题目上市公司 浏览:900
新西兰金融服务 浏览:532
中学生怎样投资理财 浏览:767
影响期货价格的数据 浏览:632
长沙汉元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 浏览:799
债权融资计划绵阳科技城 浏览: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