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英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变革

英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变革

发布时间:2021-10-03 08:05:08

Ⅰ 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职能行使

(一)核准在银行、投资事业和保险三部门内运营的公司。
(二)审批在上述部门以不同方式运营的个人。
(三)制定政策和规则(目前仅对投资事业和保险有此权限)。
(四)信息收集和调查权力。
(五)干预权(如要求公司停止涉及新业务)。
(六)金融处罚权(Powers To Impose Financial Penalties)。
(七)消费者教育以及行业性培训。
(八)加强国际交流。 (一)强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为消费者提供公平交易机会。
(二)促进公司维持运营标准并不断改善,提高行业整体水准。
(三)制定合理和预防性的规则,防范和化解风险。
(四)促进效率最大化,一是促进市场活动合法,员工素质高;二是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提高效率。 执法及调查权限
(一)强制取缔未经许可的事业,并予以起诉。
(二)管理交易所及自律组织,监视市场重大不法行为。
(三)协调配合重大调查案件。同时,有充分权力,采取民事诉讼行为。
(四)涉嫌犯罪行为,交由检察官或商工部(Department of Trade & Instry)执行起诉。前者负责财务报告虚伪不实及市场操纵等犯罪行为的起诉;后者则负责内幕交易的起诉。
(五)依法律规定有权对投资事业进行审问及强制制作文件等。
(六)商工部有调查内幕交易行为的权限,并对一般公司行号进行调查。
(七)自律组织在契约的规范下,对其会员亦有类似的权能。 合并后员工约2000人。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首席执行官埃克托尔·桑特表示:“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过去充满艰辛,该机构在组织运行模式上做出了很大改变,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这种变革还将持续下去。”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负责人表示:“金融改革任重道远,即使在看到经济复苏的苗头下也不能松懈。”

Ⅱ 英国脱欧后英国的金融监管含金量还会高吗

即时影响
对于当下以及未来至少两年,欧盟法律将继续在英国应用,英国政府将继续参加欧盟的法律制定。因此,一些即将生效的欧盟法律,如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 II(金融工具市场法规II, 简称MiFID),仍旧会落实。
在之后会发生什么事目前不得而知。这个两年的缓冲期在退出成员国政府进行明确通知后才正式开始。
中长期影响
在两年之后,影响会是什么还不清楚。对于金融服务来讲,一个潜在威胁是失去各种护照制度。
欧盟成员资格在各成员国间促进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和谐。这意味着金融服务参与者享用着一种便利的“护照”制度,他们可以向客户和对手方提供跨境服务。
第三方等价
在既有的欧盟金融服务法规继续落实,而条约安排或既有金融服务法规的修改未得承认的情况下,英国可能可以在现有欧盟法律下采用一种第三方国家身份。
第三方制度允许非欧盟公司在一定条件下接触欧盟市场 ,这些条件一般取决于该第三方国家内既有的与欧盟等价的服务与活动标准。
举例来说,英国管理基准在欧盟中的条约决定于英国法律框架是否被认定与欧盟基准规定(Benchmarks Regulation)中的基准等价。

Ⅲ 试述全球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变革的趋势

一、不同监管模式的趋同趋势
二、监管变革的方向从强化监管到放松监管
三、监管目标从注重衍生金融市场的安全性转向注重效率
四、监管体制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

五、监管内容上既放松经济性监管又强化审慎性监管
六、监管方式从以外部监管为主转向内部自律监管为主
七、加强证券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我是帮朋友找的 凑合这抄把 不一定对

Ⅳ 澳大利亚与英国“双峰”监管模式究竟有何区别

金融监管的双峰理论起源于英国,由澳大利亚于 1998 年率先开始实践并良好运行至今,而英国在金融危机后的监管体系改革中也转向了双峰监管模式,可见双峰监管模式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实践意义。通过对比两国双峰监管模式在机构设置、监管思路、双峰机构独立性等方面的不同,分析双峰监管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以期为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提供一种模式选择。
2013 年 12 月 20 日,澳大利亚财政部公布了新一轮政府金融体系调查的最终调查范围,同时任命了由David Murray AO 领导的四人调查团,标志着 2014 年澳大利亚金融体系调查( Financial System Inquiry )的正式启动。此前的金融体系调查都成为澳大利亚经济改革的主要催化剂,特别是前一次的 1997 年沃利斯调查( Wallis Inquiry ),直接引致了澳大利亚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澳大利亚审慎监管机构( APRA )的建立及当前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 ASIC )的形成。这些改革都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是金融监管机构的重塑,建立双峰监管模式更被认为是澳大利亚经受住全球金融危机考验的一大重要因素。在澳大利亚政府新一轮金融体系调查实施之际,本文再次聚焦澳大利亚的成功金融监管经验,探究双峰监管模式的特点。实际上,自 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就开始聚焦澳大利亚双峰监管模式,很多国家正在考虑乃至已经采纳这种双峰监管理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英国2012 年开始的金融监管双峰模式改革。因此,本文将对比澳、 英两国双峰监管模式的异同,以便深入理解双峰监管模式的特点和制度设计理念,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一种模式选择。
一、 澳大利亚与英国金融监管制度概况
(一)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制度
在澳大利亚的金融监管框架中,监管和监督澳大利亚金融体系的职责被分别授予四个机构:澳大利亚审慎监 管 局 ( the 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APRA )、 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 the 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ASIC )、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 the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RBA )和澳大利亚联邦财政部( the Australian Treasury )。以上四者又共同组成金融监管理事会( Council of Financial Regulators,CFR)。 虽然有多个主要监管机构,但对金融体系监管承担更多职责的是 APRA 与 ASIC,且这两个机构的权利配置正体现了双峰监管理念,故一般认为澳大利亚是 “双峰” 监管模式的典型代表。
1997 年,澳大利亚政府对本国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查,该调查由著名的墨尔本商界领袖斯坦·沃利斯( Stan Wallis)领导的委员会进行,故也称沃利斯调查,该调查对澳大利亚的金融体系改革影响重大。根据沃利斯委员会调查报告的建议,澳大利亚政府在 1998 年 7 月1 日成立了独立的审慎监管机构—— “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 ( APRA ),开始了 “双峰” 金融监管模式的实践。“双峰”中的另一峰——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 ASIC ),其前身是澳大利亚证券委员会( Australia Securities Commission),根据《2011 年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法案》 设立并履职,由此形成了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经典“双峰” 模式,该基本组织结构运行至今。
(二)英国的双峰监管制度
2007 年的金融危机使英国遭受重大损失,英国政府在完成了监管机构对金融危机所作反应的检讨后,开始了 “双峰” 监管模式的改革。英国财政部认为,过去几年的反思表明,三方金融监管模式(“tripartite”mode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的缺陷是英国未能预测,或者说充分应对 2008 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英国政府致力于引入一套新的金融监管机制——该套机制有着明确目标和责任,并且以专业监管者的判断为监管核心。根据英国 《2012 年金融服务法案》 ,英国于 2013 年 4 月 1日开始了一套新的金融监管制度。
以 《2012 年金融服务法》 为标志,英国再次实现了金融监管改革的重大创新,建立起以英格兰银行为主导,宏、 微观审慎监管机制相协调、 微观监管机制相平衡的监管体制,确立了新的中央银行监管机制和双峰监管机制。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说,新监管模式意味着存款机构、 保险机构和主要投资公司都将有两类监管者,一类着眼于审慎性(即 PRA ),另一类着眼于行为(即 FCA )。而其他公司(如那些非 “al regulated” 的公司)都将单独由 FCA监管。
二、 澳大利亚与英国双峰监管模式的对比
(一)差异之一:机构设置不同
双峰监管模式起源于英国,却由澳大利亚率先践行。根据英国经济学家Michael Taylor 的阐述,金融监管的目标应当是 “双峰” 的:一是实施审慎监管,旨在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实施行为监管,旨在纠正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 防止欺诈和不公正交易、 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澳大利亚与英国的双峰监管模式都是基于这一理念构建起来的,基本框架都是设立机构分别负责审慎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但在具体的监管架构设计上又有许多不同。
1.澳大利亚经典双峰模式
根据 “双峰” 理念,澳大利亚设立了两个监管机构负责主要金融监管,即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通过实施审慎监管保证金融系统稳定,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通过实施行为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这套机构设置与权力配置模式完全契合双峰理论的要求,一般称之为经典双峰。这套模式对澳大利亚来说行之有效,2008 年金融危机中澳大利亚抵御冲击的优秀表现就是有力证据,自1998 年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实施双峰模式以来一直没有做大的改变。在近日公布的澳大利亚金融体系调查最终报告中,以 Murray 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同样认为,澳大利亚的监管架构无需做大的变动。
2.英国内双峰模式
英国在 2012 年的金融监管改革中,也采纳了 “双峰”监管理念,但其最终确定的监管机构设置与权力配置方式有别于澳大利亚。英国设立了 FPC、 PRA 两个机构负责以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为目标的审慎监管,明确区分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即在负责宏观审慎监管的 FPC 下,再单独成立负责微观审慎监管的 PRA。
英国同样设立了 FCA 负责以消费者保护为目的的行为监管,但从整个监管框架来看,该机构的层级、 地位低于澳大利亚的 ASIC。而基于 FPC 的宏观审慎监管职权,FPC 可以向 PRA 与 FCA 发布指示( Directions)和建议( Recommendations),同时也可以先跟其他主体提出建议。由于 FPC 是英格兰银行的内设委员会,可以理解为英国金融监管双峰——PRA 与 FCA,是在英格兰银行的指导下运作,即双峰的机构层级低于英格兰银行。此外,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只负责银行、 保险公司和大部分养老金的审慎监管,而拟设立的英国审慎监管局还可以对符合特定标准的证券公司进行审慎监管,从而保留了综合监管的某些特征。 因此,相较于澳大利亚来说,英格兰的金融监管框架被称为内双峰或者准双峰模式。
3.机构设置不同的原因
相对澳大利亚而言,英国在双峰模式下的机构设置更为细致复杂,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设立双峰监管模式的背景不同。澳大利亚于1998 年设立澳大利亚金融监管局,其改革更多的是出于金融业发展所引出的监管变革需要,是以温和的方式自发地重新安排金融监管框架。因此在双峰机构设置上,基本就是依循了 “双峰理论” 的设想,分别设立两个独立的机构负责主要金融监管活动。相比之下,英国的监管改革是迫于金融危机的压力而为,其改革基础也已形成定式的三方监管,改革的指导依据在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因而最终的监管机构设置较为复杂且更强调宏观审慎监管。
二是从金融监管传统来看。英国的双峰机构更需要一个统一协调机构——金融政策委员会( FPC )。英国的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局主要是通过继承金融服务局( FSA )的原有职能而来,故两机构从金融监管传统上看需要一个统一协调机构(或者说是一套专门的协调安排机制),以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减少监管重叠的同时也避免监管真空,保证两机构能从 “在同一机构下运行”的状态,顺利过渡到 “分拆并各自独立运行” 的状态,保持金融监管的稳定与连贯,而澳大利亚则不存在这种传统惯势。
三是两国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传统地位不同。澳大利亚中央银行一开始拥有强大职能,不仅行使中央银行职权,同时还作为商业银行从事商业运作。审慎监管局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分拆央行权利,在机构设置上自然形成了双峰机构与央行并立的局面。与此相反,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自 1694 年成立以来不断扩大职权,逐步成为金融系统的稳定器,在整个英国金融监管中一直扮演主要角色。再加上英国改革前,英格兰银行就是金融监管的核心监管力量之一。在新的监管框架中,分别负责金融监管两大目标的 PRA 与 FCA,在履行监管职责时自然离不开央行的督导与监控。
(二)差异之二:审慎监管的思路不同
1.澳大利亚——以风险为基础( risk- based approach)
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一直强调,要通过有力的且有前瞻性的监管来完成其法定职责。APRA 认为,只有当监管以风险为基础(risk- based),同时又关注结果(outcomes- focused)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相应的也有助于促进整个审慎监管框架下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根据 APRA 的解释,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思路,就是要 “以识别、 评定受 APRA 监管机构或金融体系领域中存在的最大风险为核心,然后引入监管资源和监管注意。”
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提升监管领域内的效率和效果,即在最高风险领域实施最高强度的监管,而在低风险领域实施较低强度的监管。
2.英国——以判断为基础( judgment- based approach)
英国在 1997 年成立金融服务局( FSA )的时候采取的思路是基于原则的监管。而在 2012 年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英国财政部强调,双峰模式下,审慎监管局PRA 将 采 取 前 瞻 性 的、 基 于 判 断 的 监 管 思 路( Forward- looking, judgment- based approach),并加速移除旧的应对式的监管观念。这一监管思路具体来说衍生出如下特点:( 1)主要以判断为基础,即 PRA 要主动判断,一家金融机构是否安全且稳定、 保险机构是否为投保人提供了合适保障以及公司是否能持续符合基本监管门槛;( 2)具有前瞻性,PRA 对公司的评估不仅基于当前的风险,还基于那些将来极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判断是否要提早进行干预;( 3)专注性,PRA 的监管特别专注于那些会对英国金融体系造成巨大风险的问题或公司。PRA正是将以上判断作为监管基础,据以识别公司内部缺陷,从而并辅以合适的干预手段。 FCA 在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时,同样也采纳了前瞻性的、 以判断为基础的监管思路。
3.监管思路不同的原因
澳大利亚提出 “以风险为基础” ,是从监管对象角度设置监管活动的原则,即在制定监管规则、 确定监管措施时,都以监管对象的风险、 监管对象对金融系统施加的风险为依据。英国提出 “以判断为基础” ,是从监管者角度设置监管活动的原则,即强调监管者在实施监管活动时要进行主动判断,判断的依据为监管对象的风险,判断的结果为是否应采取提前干预措施。
两国在审慎监管思路上的表述不同,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英国对以前 “原则监管” 理念的反思和变革。英国在之前的原则监管思路下,强调的是被监管对象主动判断自身行为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并自主采取其认为最经济合理的措施以符合监管要求,相对地,监管者就是被动地开展监管活动,较少对金融机构及其行为进行干预。这种 “低干预” 模式使得监管者对许多金融机构的风险视而不见,闹出北岩银行破产风波,也导致未能及时察觉单个机构风险积聚给整个金融系统稳定带来风险,使得英国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故而在新的双峰监管模式下,英国特别提出了 “以判断为基础” 的审慎监管思路,提高监管者的主动性和干预程度。
(三)差异之三:双峰机构的独立性不同
两国机构设置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双峰机构的独立性存在差异。双峰机构独立性的不同,使得各主要监管机构监管权力的配置存在多少、 大小之别,这必然使得两国的监管协调机制存在差别。这种独立性差异直接表现在双峰机构与本国央行的关系上。
1.澳大利亚:双峰机构独立于央行
澳大利亚的双峰——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 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两个机构拥有法定的独立地位,直接对政府和议会负责,相互之间,与其他主要监管机构之间,都无隶属关系。所以说,澳大利亚双峰机构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是并行的、同级别的金融监管机构。此外,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的运作资金主要来自于它的监管对象,这也说明其在金融监管中具有很强的独立地位,不会受制于其他监管机构。
2.英国:PRA 为央行子公司
英国的双峰机构之一——审慎监管局是英格兰银行的子公司。一方面,基于股权控制关系,审慎监管局根据 《公司法》 受到母公司英格兰银行的直接控制与监督;另一方面,根据 《2012 年金融服务法》 还要受到英格兰银行内新设的金融政策委员会( FPC )的指导和建议。英国的双峰机构之一——行为监管局,其作为 FSA 的继承机构,在法律地位上虽然独立于英格兰银行,但根据 《2012年金融服务法》 的规定同样需要接受英格兰银行内金融政策委员会( FPC )的指导和建议。由此可见,英国的双峰机构与本国央行联系紧密,在英格兰银行的监督与指导下履行金融监管职责,二者的独立性小于澳大利亚的双峰机构。
三、 结语:双峰监管模式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有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仍固守机构监管模式,实施 “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 ,由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 保监会、 证监会共同承担金融市场的主要监管职能。但随着监管者监管态度的放松以及实践中混业经营现象的出现,分业监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创新态势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世界上并不存在最优的监管模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模式,各国对于监管模式的选择更多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平衡结果,这就决定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成功也不会是简单变换一种模式就能够实现的。 但是,不管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如何选择,双峰监管理念都可以为之所用,因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保护消费者是金融监管不可绕过的两大目标。因此,澳大利亚与英国双峰监管模式的制度设计对我国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在监管机构的设置上更多地考虑监管目标。双峰监管的基本理念就是: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保护消费者的两大目标,将金融监管机构整合成两个,一个通过审慎监管实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目标,另一个则通过行为监管实现保护消费者的目标。对此,澳大利亚的实践是:这两个机构( APRA 与 ASIC )承担主要金融监管职能,独立运作,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并行的金融监管格局。而英国的实践是:这两个机构( PRA 与 FCA )承担主要金融监管职能,都接受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英格兰银行内设的金融政策委员会的建议与指导,且PRA 为央行子公司,形成两机构在央行的监督指导下运作的监管格局。可见,同样是双峰监管模式,具体机构设置上完全可以根据本国情况做出不同安排。有鉴于此,我国在未来的监管机构整合中,也可以考虑采用双峰模式,设立独立的审慎监管机构和行为监管机构,通过两机构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层级设计和职能配置,特别是考虑两机构与我国央行的关系,进行符合我国实际的监管机构设置改革。
第二,在监管思路上注重风险指标和监管者的主动判断。在监管思路上,澳大利亚表述为 “以风险为基础” ,英国表述为 “以判断为基础” ,虽然表述不同,但都反映了双峰监管模式下监管者实施监管的指导原则——注重风险,主动判断。我国在进行监管改革时,不管模式选择和机构设置为何,其实都可以借鉴这种监管思路,依据风险评估和判断实施监管活动,既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又不致抑制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在监管机构的协调上强调信息交流与共享。从澳大利亚的监管协调机制,特别是各主要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中可以看出,监管者协调的关键就是信息交流与共享。只有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才能避免双峰机构之间、 双峰机构与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重复和真空,保证监管者行动的协调与统一。当然,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也包含了金融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要求,相比来说不够明确和细致,没有解决交流什么信息、如何实现及时有效交流等关键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监管制度改革中,可以参考澳大利亚双峰模式下的成熟经验,设计合适的监管协调机制,特别强调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Ⅳ 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组织机构

董事会由英国财政部任命,包括:
执行主席一名
首席行政官(Chief Administrative Officer)一名
管理董事(Managing Director)两名
董事会成员十九名,共二十三名。
董事会主要负责FSA总体政策制定。 在职能设置方面,董事会下设五个部门,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同时在具体职能行使上FSA形成三大职能板块:
一、首席行政官班子
二、负责金融监督(Fianacial Supervision)的管理董事班子,主要对机构进行监管
三、负责核准、执行和消费者联系的管理董事班子(Authorisation,Enforcement & Consumer Relations)
三套班子直接向董事会负责。 每个职能部门都有相关的董事负责。
◆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的部门
1、董事会秘书(Company Secretary):直接向主席会议负责。
2、董事会总顾问办公室(General Counsel to the Board):包括银行和综合事务首席顾问,投资事业首席顾问,保险和友谊协会首席顾问。
3、联络和FSA公司事务(Communications & Corporate Affairs):负责媒体联系,通信基础设施,对外公开事务及新闻发布和说明。
4、质量保证及内部审计(Quality Assurance & Internal Audit):负责外部风险和银行规则,内部风险以及质量保证、内部审计的运作。
◆直接向首席行政官负责的部门
5、首席行政官办公室:负责办公楼、接待和会务、业务活动计划等。
6、财税部门(Interim Finance):负责会计事务、税收及管理信息等。
7、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负责战略与管理、商业系统、服务提供、项目管理等。
8、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负责FSA人力、发展、财务监督、运营情况报告等。
◆直接向金融监督管理董事负责的部门
9、银行及房屋协会(Banking & Building Societies):负责监管英国存款吸收机构、国外银行、经济数据及风险分析、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等。
10、投资事业(Investment Business):监管原属证券和期货局(SFA)、投资管理监管组织(IMRO)、个人投资局(PIA)的监管对象以及政策制定。
11、市场和交易所(Markets & Exchangse):负责监督市场行为和基础设施、交易所和清算公司。
12、保险和友谊协会(Insurance & Friendly Societies):负责监督保险及其相关协会等机构,监督劳埃德和伦敦保险市场、政策制定。
13、养老基金(Pensions Review):监督养老基金单位、政策和标准制定。
14、UKLA:监督股权市场(Equity Markets)、资本市场集团、政策制定等。
15、综合性集团(Complex Groups):监督银行及其已产生交易的风险、政策制定等。
◆直接向核准、执法和消费者联系管理董事负责的部门
16、策划部门(Project Arrow):负责规则、程序制定、监管理念、风险管理和评估等。
17、核准(Authorisation):负责对公司、个人的审核和登记事务、档案材料管理等。
18、执法(Enforcement):负责法定调查、规则执行和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
19、消费者联系(Consumer Relations):负责消费者投诉、消费者政策研究、消费者教育、公众咨询、消费者赔偿等。
20、管理目标(Management Tasks):负责管理目标的设定和任务的协调、分派等。
◆另外有负责行业培训、金融犯罪联系单位、法庭秘书等相关职能,但尚未有明确的董事负责。

Ⅵ 金融监管体制有哪些类型

金融监管体制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统一监管体制;

  2. 分业监管体制;

  3. 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

关于以上监管体制的相关内容如下:

  1. 统一监管体制:只设一个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业务进行全面的监管;

  2. 分业监管体制:设置多个金融监管机构,不同监管机构进行分工负责,同时根据情况协调配合;

  3. 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有牵头式监管和双峰式监管两类监管体制。

阅读全文

与英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变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银监会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 浏览:885
金融服务三农主力军是什么银行 浏览:406
贷款一万急用 浏览:28
融资理财工作总结 浏览:54
国企卖股份 浏览:785
融资租赁宣传语 浏览:157
2009房地产信托产品平均收益率 浏览:931
2017深圳瓶装煤气价格 浏览:646
招商证券调整佣金 浏览:115
期货沽空是什么意思 浏览:616
中国银行理财收益率有保证吗 浏览:490
理财产品对客户好处 浏览:244
外币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 浏览:141
安邦理财产品收益率 浏览:657
什么叫金融资产与金银资产 浏览:50
蓝光地产信托 浏览:403
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回购 浏览:477
金融机构抽贷压贷如何解决 浏览:564
华鑫证券龙头 浏览:32
世界上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金融机构是 浏览: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