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有冲击吗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冲击很大,但对银行来说也是一种机遇。
具体来说:
1、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
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
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虽然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尝试给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传统业务也是一种补充,它也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因此还是有很积极的作用。同时,互联网热爱创新的基因,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引发了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长足发展。
Ⅱ 商业银行面对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竞争,有何优势
后台强硬,有国家在背后支持着。
口碑良好,商业银行一向是大众存贷款的首选。
Ⅲ 试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有什么冲击,面对冲击传统金融业应该如何创造新
首先是对于适应新环境。从今年开始,互联网金融非常热,我们也发现了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担负了资金融通和中介的功能,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虽然不能完全说去中介化,但也对传统的金融业产生了三个冲击。
第一,从支付来看,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传统上是社会结算,但从去年以来,第三方支付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像支付宝[微博]、财富通这些第三方支付成为线上支付的主流。在交易链条的重构过程中,客户的交易信息和消费信息被隔离开来,对银行有釜底抽薪的颠覆性作用。
第二,从负债端来看,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活期存款的冲击。传统的金融机构需要多少年才能累计到余额宝[微博]的用户数量,对存款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大规模资金流向互联网的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在资产端。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借贷平台主要还是从事个人消费信贷、小微金融业务,贷款客户绝大多数还是传统商业银行不能覆盖的客户。现在来看冲击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型的网络借贷方式所覆盖的客户会与传统银行业覆盖的客户有所交集。包商银行一直长期致力于小微金融业务,我们的口号也是立足百姓创业,立志国际品牌,做最好的小企业金融服务集成商,我们在这方面的感受比较深刻。
除了业务层面的支付、负债、资产端的冲击以外,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还有以下两点。
第一个就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金融思维的冲击,用户为王、产品优先、简约极致的创新思维对包括包商银行在内的传统企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对金融业的冲击在去年刚刚开始,但从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来看,我们的感受还是非常深刻。
第二,互联网获取客户和流量的能力比商业银行大。互联网客户有很高的黏性,而商业银行传统获取客户的方法显得迟缓而笨重,就像余额宝在短期之内获得大量客户,这是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非常大的差距。
当然,我们也在思考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在哪里。我们认为优势可能还在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和资产制造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负债端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未来可以想像的图景是资金只是几个的问题,核心是怎么运用这些资金。运用资金的过程其实就是资产定价和风险控制的能力。资产定价和风控能力也将是以后一段时间商业银行的关键能力。
当然,商业银行积攒了几十年的风控技术以及大量的人才资源也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作为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资产的制造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或许物理网点会成为鸡肋或负担,但传统商业银行的资产制造能力才是商业银行相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巨大优势。
昨天包商银行正式推出了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是我们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尝试。在研发阶段,我们考察了各种商业模式、各种互联网企业。当然,我们也与国外的金融机构进行了探讨。下面就这个新的模式跟各位进行分享。
第一,银行是整体的互联网化,还是单兵突进。我们内部进行过讨论。作为中小商业银行,是否可以通过体系性的变革重生成为完全适应未来互联网竞争环境的新的银行。后来感觉这个难度很大,因为商业银行传统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管控模式、企业文化都跟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有所不同。对于一家现有商业银行的改造的困难也非常大,也可能引起比较大的动荡。所以我们的线上平台也是采取单兵突进的方式,设计新的模式、组建新的队伍、建立新的文化来适应新的竞争。
第二,是用现有品牌,还是用新的品牌。目前来看,业内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推出的互联网金融基本还是传统的银行品牌。事实说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客户的角度。从传统渠道和互联网端进来的客户是两个层面的,双品牌运作可能更合适。我们也考察过国外比较成功的银行也是采取双品牌的策略。当时我们也问他们为什么不在银行内部建一个银行,他们认为在内部建不太可能。从前端来看,可能就是名字不一样、界面不一样,其实后面的产品制造的流水线或者是生产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包括文化。对于用主品牌,还是双品牌,我们现在的宣传还是新建一个品牌。
第三,大而全,还是小而精的选择。这是商业银行的关键选择,也是比较有诱惑的选择。从目前来看,一些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资产比较大,实力也很强,有这种全面布局的想法也非常正常。从国外的数字化银行的案例来说,包括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做法,专注极致、简约可能才是真正的成功之处。尤其是美国的模式,其实非常简单。我也在想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能做成呢?而且为什么会有市场机会呢?也可能是因为现在日益复杂的金融体系反而给这种简单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市场机会。我们的线上品牌也是秉承这种单一的商业模式,产品也比较简单,用户界面也非常的简约。
以上就是我对商业银行介入互联网金融的思考,包括对环境的分析和一点认识,不对之处请各位专家和嘉宾批评指正。
Ⅳ 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四大风险有哪些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存在的一种风险类型,银行的流动性来自于银行存款和贷款,一旦银行的存款不足以支付贷款所需,就产生了流动性的不足,这种流动性不足根源于银行偿还能力的有限和取款数量的难以预期。银行流动性直接关乎银行的经营能力和信用,流动性不足将导致银行货币流通的缓慢甚至停滞,严重时有可能导致银行的倒闭。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网络金融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而导致的交易风险。互联网是一个全球信息交互的平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国界的金融平台,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制度和法律规定的差异,互联网交易双方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规则很难达到完全一致,这就加剧了一些互联网金融的违规违法几率,从而诱发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刚刚起步,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如在网络金融市场准入、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因此,在采用bis后,利用网络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签订经济合同就会面临在有关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相当大的法律风险,容易陷入不应有的纠纷之中,使交易者面临关于交易行为及其结果的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大了网络金融的交易费用,甚至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严重威胁到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纵深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诸多风险,我们要做好完全的风险防范措施。
Ⅳ 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带来冲击及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1、调整战略,积极革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无疑对传统银行业尤其是大银行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小银行的发展提供机会。
2、拓展互联网业务,实现服务升级 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巨大,已超过5亿,这无疑是金融业巨大的客户资源,互联网也将是最有前景的交易平台。
3、以数据、信息为根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通过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使得信息快速传递,交易成本大幅减少,资源配置效率极大提高。
4、明确市场定位,强化专业化、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金融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多网络金融企业发展起来争夺现有市场,传统银行业更要重新定义或巩固自身市场定位和业务拓展方向,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注重某一业务的扩展和深化,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Ⅵ 传统金融机构怎样看待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有较大冲击。传统金融机构必须在提供更优质服务上下功夫。
Ⅶ 互 联 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是竞争的关系吗
在我看来,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互金模式因为很强的创新性和竞争性,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引发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模式的思考,面对压力的银行将会加大创新和变革的力度。由于银行有着丰富的产品和经验,又会给互联网金融起指导性作用。但最终的赢家还是大众,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我喜欢把钱存进银行,互联网金融出现后,我又把钱存到了有安全保障的互金平台金融工场,我还要静观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下一步又有什么大动作。
Ⅷ 传统的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原因有哪三点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有五大不同:
一、定位不同:互联网金融主要聚焦于传统金融业服务不到的或者是重视不够的长尾客户,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较低的边际成本,使长尾客户在小额交易、细分市场等领域能够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譬如互联网金融的一个细分领域,房产抵押市场,以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房产抵押融资服务为核心内容,客户群体多为拥有个人住宅式房产的中产阶级用户。
二、驱动因素不同:传统金融业是过程驱动的,注重与客户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在此过程中搜集信息、建立管控风险、交付服务,互联网金融是数据驱动需求,客户的各种结构化的信息都可以成为营销的来源和风控的依据。
三、模式不同: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积极的运用互联网的技术,但是模式设计上是有差别的。前者是线下向线上进行拓展,努力把原有的基础更充分的利用起来,提升服务的便捷度。而互联网金融则与之相反,普遍都采用O2O的抵押模式,例如互联网金融下的房贷一般开创线上申请、审核,线下审批签约公证、抵押相结合的新模式,这种采用线上向线下拓展的模式在挖掘客户上具有强大的优势。
Ⅸ 传统金融机构面对互联网金融还有何发展空间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形式上有差别,借住互联网发展速度快,但是也存在很多弊端,诸如其市场很不规范,风险更大。
Ⅹ 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风控,互联网的特点注定了它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来做草根金融这个细分市场。所以传统金融机构大可不必惊慌,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有以下几个:
防守:向大资管转型,提升风险管控及定价能力。
进攻:拥抱互联网,结合已有的混业经营产品和大量的线下营业点开展O2O.
由于银行自身体制等问题,我认为目前阶段做好防守更重要。
说的不一定正确,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