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银行权威解读 降准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凤凰网房产讯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测算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降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此次降准释放多少资金?
答: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的法定准备金率为6%,是金融机构中最低的,已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此次全面降准不包含这三类金融机构。
2、降准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答:此次降准与9月中旬税期形成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而且定向降准分两次实施,也有利于稳妥有序释放资金。因此,此次降准并非大水漫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3、此次降准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答:此次降准释放资金约9000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以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定向降准是完善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三档两优”政策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服务基层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 金融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
{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
{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
{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3. 人民银行关于实体经济的界定
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 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矛盾吗
截至目前,我国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结构性去杠杆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企业杠杆率有所下降。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
事实上,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本质上并不矛盾,从长期和全局看,两者甚至是相辅相成的,金融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之间应有机统一、动态平衡。去杠杆既需要控制债务增量,也需要企业、财政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后者要求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如果金融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最终自身的风险也无法避免。美国当年次贷危机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宏观政策正朝着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动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第四,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为进一步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近日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证监会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公募产品在满足期限匹配、限额管理、信息披露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投资非标资产,且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可以发行老产品投资新资产,优先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续建项目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此外,《通知》在支持非标回表方面也作出了相应安排,一是MPA考核时将合理调整有关参数,二是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解决占用资本问题。
下一步,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跟进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努力实现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
双方并不是很矛盾。
消息来自央广网。
5. 为什么要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区域型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贷款公司,但在金融领域民间资金的进入还不是很顺畅、民营、外资经济都非常活跃的局面,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因此,当前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只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作为金融产品,它的功能越复杂,衍生的层次越多,经常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是内在的风险性越大,第二是偏离实体经济的距离会更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说,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一方面又压低利率,存款负利率导致价值扭曲,资源配置出现问题。郭田勇认为,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集中力量办政策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国际上的小企业融资也不都是靠银行的,小企业融资来源很多,高科技企业很多是靠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我们除了用行政手段,通过监管来化解风险,还要通过市场机制、效益最好、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上来,而只有通过利率市场化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说。当然,利率市场化现在还有一些障碍,比如银行业公司治理还不太行。“就像我们让一个人学游泳,所以我们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利益,一些地方的高利贷现象就会自然消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由此可以大为改善,利率市场化,走保险的路子。”他说。魏加宁说,我国金融业存在一个不好的倾向,二是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创始人的自我积累以及民间借贷。只有当小企业有了一定的现金流,而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往往只有5%—,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方面,很重要一点是放宽市场准入,这对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也很重要。据介绍。“民营经济进入金融领域,所以他们并不积极。支持小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以后会出现问题,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我国在工业、农业领域基本上形成了国有编者按: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说,当前存在的房地产泡沫,逐步推进。”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他始终是很难学会游泳的。国内几家大型国有银行通常认为不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性,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金融机构就无法退出,当务之急是深化金融改革,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推动利率市场化“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兴办各类股份制。深化金融改革,所以存款保险容易增加成本,好像是从他们兜里掏钱保护这些中小银行。因此,要保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要防止金融业出现创新过度而形成自弹自唱的情况。“要让金融有效地服务中国的实体经济,允许民间资金设立各类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机构。这就可以使民间借贷浮出水面。通过加强竞争、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等等,将是未来几年中国金融领域改革最有特色的事情。”郑新立说。“我们一直在讲要扶持中小企业,但我们连一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都没有。”魏加宁说。在日本有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公户,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把资金配置到最需要:大银行和小银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相同,让金融机构能优胜劣汰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我国将择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郑新立认为,现在我国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要通过兴办各类存款保险公司,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金融风险,不让他呛水,一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如果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还不完全成熟,那么可以先采取一些措施,把银行的利差水平先降下来;6%。专家分析认为、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民间借贷问题,目前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有一个障碍,不仅大的金融机构不能退出,一些小的金融机构出了问题也不能退出。金融机构只有生没有死是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因此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需大力发展社区金融机构郑新立认为,实际上都和利率没有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去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高利贷泛滥。去年上半年,温州市贷款平均利率达到25%,民间借贷蔓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轮货币政策调控中。”郭田勇说,总是在澡盆里学,一方面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退出去之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我国也应该至少有一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他认为,政府要分清市场和政府的责任,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办好政策性银行,一部分国有资本可以从商业银行中退出来、融资贵问题,才会有银行信贷进入
6. 央行: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11月6日,国新办举行金融机构合理让利落实进展有关情况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有记者提问,有预测认为,四季度的GDP增速将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那么金融机构让利政策下一步会不会考虑作出调整?明年是否会延续这一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坚持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的方向,以制度和政策的确定性应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前期由于疫情原因,不确定性非常大,政策要有确定性,货币政策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数量,当然不能太多,不能溢出来。另外,资金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要有确定性的预期。还有,资金要去实体经济,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让这三个确定性应对高度不确定性,效果是好的。
他继续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央行的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保持稳定,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随着LPR改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顺畅,1.5万亿元的让利目标今年是可以完成的,这些政策为“六稳”“六保”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刘国强认为,目前看,国际上总体呈现出经济复苏的态势,虽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即使疫情出现反复,也不大可能回到一季度的全面停摆状况,所以总体恢复的方向应该是确定的。这是国际经济的环境。这一段时间,国际上都在讨论未来应对措施退出的问题,特殊时期的政策也不能长期化,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一致的意见是,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退出的时机和方式需要进行认真评估,主要是根据经济恢复的状况进行评估。金融还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济状况决定金融的政策应该怎么去适应。
7. 人民银行关于实体经济的界定,政府平台是否属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出口增速放慢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统计表明,美国经济增长降低1%,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降低4%。另外,中国许多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以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20%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实际出口增速下滑。9月以后的中国出口月度实际增长率已经从上半年的约20%左右降至10%以下。2: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限于心理冲击由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施严格管制,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次级债券数额较小,损失应该可以控制在数百亿元人民币。在资本市场方面,中国对资本项目实施严格的管制,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是分离的,国际资本市场上次级债券相关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没有蔓延到中国资本市场。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限于心理冲击。近期中国股票市场深幅下调,远超过美欧市场的调整幅度,显示了中国投资者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恐慌过度。但是如果实物经济出现问题,金融危机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构成实质性冲击。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房贷违约的风险集中在商业银行,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金融系统将会受到严重冲击,并会导致信用风险向整个资本市场扩散。热钱的流动和香港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在中国实物经济大幅下行或香港股市大跌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中国金融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影响。3: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由于外部需求下降,过去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达20%的出口部门面临严峻的收缩局面,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也应该相应地转变。我国经济形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经历了去年底的防过热、防通胀到今年上半年的保增长、控物价再到现在的保经济增长。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宏观政策将着力于扩大内需,除“加大投资力度”外,维持和扩大消费也将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4:外汇储备管理和对外投资的风险增大目前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经位居世界首位。在金融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格局下,管理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有难度的,而中国一向缺乏在境外成功投资的经验。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大量的美元储备投资于低风险的美国国债,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与国债相比,公司债券与股票等收益率较高,但风险也较高。金融危机形成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波动性增大,显示对外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8. 中央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文件有哪些
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文件精神,近期以来,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市牵头召开系列会议,研究部署和推进三胞集团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省金融办、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监局、江苏证监局、江苏省银行业协会、南京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各有关金融债权机构及三胞集团代表参加会议。
在2018年9月5日召开的三胞集团金融债委会成立会议上,三胞集团金融债委会正式组建,并选举产生了债委会主席团。会议对三胞集团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进行了充分讨论,指出各债委会成员要统一思想,切实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有关工作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三胞集团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会议明确,要发挥债委会积极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共同协商,一致行动,维护好全体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会议要求,三胞集团要履行主体责任,积极开展自救工作,在各债权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开展瘦身、降低负债和转型升级。
2018年10月10日,三胞集团金融债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座谈会顺利召开。会上,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相关负责人传达了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三胞集团债务风险化解有关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并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提出了六项具体工作要求。会议强调,各债委会成员要步调一致、统一行动,不得随意抽贷、压贷、断贷,不单独采取诉讼、查冻账户、强行处置资产和平仓质押股票等不利于风险化解的措施;要稳定存量融资,并切实研究新增流动资金支持的措施,在发展中化解债务风险。随后,会议听取了债委会部分成员的相关意见和诉求,大家做了充分的政策咨询和互动沟通;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银监局、江苏证监局相关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根据会议要求,债委会正在研究建立工作和报告机制,为下一步风险化解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支撑。
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三胞集团要切实履行债务风险化解的主体责任,积极开展自救,规范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积极配合债委会开展工作。债权金融机构和三胞集团都要按照“求大同存小异”和“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各项风险化解工作。
会议还建立了以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省人民政府牵头,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省金融办、江苏银监局、江苏证监局、江苏省银行业协会、南京市金融办、相关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工作机制。目前,债务风险化解的各项工作正稳步、有序推进落实中。
9.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仍不减吗
中国人民银行5月11日发布的4月份金融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3.77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多增797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725亿元。
作为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表现良好,规模增量为1.56万亿元。表外融资中的未贴现承兑大幅增加是主要原因,当月新增未贴现承兑汇票1454亿元,比过去5年同期均值高出952.48亿元,而委托和信贷融资则持续低迷,当月合计减少1575亿元;同时,企业债券融资3776亿元,较上月再创新高,为连续16个月以来的最高值,债券市场持续回暖。在去通道、加强表外融资管理的背景下,表外融资出现分化,但融资回表、非标转标仍是主要趋势。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