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在评价公司金融业务质量时哪项指标

在评价公司金融业务质量时哪项指标

发布时间:2021-12-15 23:54:38

❶ 评价“检测质量”有哪些指标

目前用于遥感影像质量评价最好的指标是调制传递函数(MTF),一般由刃边法[1-3]测得,由于该方法需要人工选取刀刃曲线,而且MTF测定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在线扩散函数计算中的误差也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将直接利用线扩散函数的等效宽度作为评价指标[4,5],并且利用一种基于链码的直线检测方法自动提取刀刃曲线,整个过程都不需要人工干预。1线扩散函数等效宽度的计算1)直线检测。主要有基于霍夫变换和基于链码跟踪两类。快速、精确地找出能够用作刀刃函数的直线边缘,采用Yuan[6]等人提出的直线检测算法。

❷ 公司业绩评价的指标是什么

公司业绩评价的指标如下:

  1.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2.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3.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4. 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比率。

业绩评价(PerformanceEvaluation),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科学地评价企业业绩,可以为出资人行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和约束;可以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还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债权人、企业职工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❸ 企业信用评价指标有哪些需要哪些资料

信用分计入工程项目评标!西安施行总包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工保网



为优化监管循环机制,未来西安市一方面要在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全市工程项目动态台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可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根据监管对象信用状况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此外,西安市有必要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循环机制;亦可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度,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以此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信用管理。


西安市此次构建的总包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制度,将有力督促失信市场主体及时整改,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通过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建筑市场环境,这也将加速企业转型,助推全市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❹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常用指标包括哪些

1、盈利性指标。

①资产收益率;

②银行利差率;

③非利息净收入率;

④银行利润率;

⑤权益报酬率;

2、流动性指标。

①现金资产比例;

②短期国库券持有比例;

③持有证券比例;

④贷款资产比例;

⑤易变负债比例;

⑥短期资产;

⑦预计现金流量比

3、风险指标。

①利率风险

②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核心是资产收益率和股本回报率,利用这两个财务指标及其他派生财务比率指标可较准确地认识银行的获利能力。

(4)在评价公司金融业务质量时哪项指标扩展阅读:

在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中,风险被定义为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收入的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价值。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收益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风险指标将这些因素做了分类,并定量反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抗压能力。

流动性在任何企业经营中都是营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特殊的资产负债结构,更容易受到流动性危机的威胁,这也是银行将流动性指标从一般风险指标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流动性指标反映了银行的流动性供给和各种实际的或潜在的流动性需求之间的关系。

流动性供给在资产和负债方均可存在,如银行拆入资金或出售资产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流动性。流动性需求也可通过申请贷款和提存的形式作用于资产负债两个方面。

❺ 金融企业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有效提升金融风险管控能力,主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当前我国金融体系风险防控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考验、金融产品创新的丰富和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使金融风险更趋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需要金融机构自身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努力提升金融业资产质量。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有顺周期特点,尽管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去杠杆力度加大,但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和居民部门杠杆的增加,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和资产布局,为金融资产质量的提升带来了空间。三是按照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的要求,打造金融业的资产标准体系。通过制定资产标准化评估体系、资产标准化交易体系、资产标准化计量体系等,规范化发展金融业资产,有助于促进金融业资产流通、资产管理和资产监管。

❻ 请问在评价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时,哪个财务指标应当作为核心指标啊为什么

分析企业获利能力时: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净利率、每股利润、每股现金流量、每股股利、股利发放率、每股净资产、市盈率要综合考虑,有所侧重。
但我认为,现金流量表上反映的现金净流量更重要,因为企业利润表都是可以作假的,而现金流量不容易作假,如现金流入远远大于流出,特别是几年都是这样,就比较好。
从长远来看,现金流入多,应付款付不出去时,就应该转为利润,而企业利润再高,如果现金很紧张,也有可能因资金周转不好而破产。
在分析一个企业时,如果利润率很高,但现金净流入量较少,账上资金很紧张也不好。
其实作为长期分析来看,用几年的现金流量表,完全可以代替损益表,国外就比较重视现金流表,所以你应侧重看现金流量表。比如移动通信公司的现金流入就远大于流出,如果革年因某些原因利润低些也没关系。
有些企业为了少分红等原因,也可能把利润作得较低,但是从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此点。

❼ 谁能帮我做一份商业银行服务质量评价表

一、平衡计分卡理论

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两人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1992年1/2月号的《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1993年9/10月号的《平衡计分卡的实际应用》、1996年1/2月号的《把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治理体系的基石》等三篇论文构成了闻名的平衡计分卡方法,从而成为业绩评价研究新的里程碑。
平衡计分卡基本原理。平衡计分卡是一套能使高层经理快速而全面地考察企业业绩的评价系统。其包含财务指标,它们说明了已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同时,平衡计分卡通过对顾客满足度、内部程序及组织创新和提高活动进行测评的非财务业务指标,来补充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是未来财务业绩的推进器。平衡计分卡并不是要以此取代财务指标,而是对其加以补充。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创新与学习等四个方面来观察企业,下图可清楚展示平衡计分卡原理。

1.财务维度。财务指标显示了公司的战略及其执行是否有助于利润的增加。典型的财务指标有营业收入增长率、资酬率、现金流量和经济增加值等。
2.顾客维度。顾客维度是企业从顾客的角度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努力做到正确定义自己的目标顾客群,真正了解顾客,不断满足并创造顾客需要,使企业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顺利实现产品价值。顾客所关心的事情主要有:时间、质量、性能和服务、成本。平衡计分卡要求企业把自己为顾客服务的承诺转化为具体的测评指标,这些指标应能真正反映与顾客有关的因素。典型的指标包括顾客满足程度、顾客保持程度、新顾客的获得、顾客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等。
3.内部业务维度。战略治理以顾客为导向,优异的顾客绩效与组织的研发、生产、售后服务密不可分,经理必须从内部价值链分析入手,对企业内部进行考察。典型的指标包括影响新产品引入、周转期、质量、雇员技能和生产率的各种因素。
4.学习和创新维度。公司创新、提高和学习的能力,是与公司的价值直接相连的。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并提高经营效率,公司才能打入新市场,增加收入和利润,才能发展,从而增加股东价值。典型的指标有开发新产品所需时间、产品成熟过程所需时间、销售比重较大的产品的百分比、新产品上市时间等。

二、应用平衡计分卡建立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有效的平衡计分卡绩效治理系统是将企业的战略和一整套财务和非财务考核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最终实现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蓝图和战略目的。建立有效的BSC绩效治理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从商业银行的战略出发,将其按照战略治理的内在要求,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基本方面分别确立战略目标。然后通过对与战略目标相连的关键成功因素和关键业绩指标的定义和描述,将定性的战略目标具体转化为考核指标,从而构成一整套以战略为核心、目标指标与过程指标并存、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长期与短期相平衡的BSC绩效治理。根据BSC原理,四个维度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链,通过这种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BSC将四个维度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远景和战略。根据四个维度因果关系假设,从BSC的四个基本维度出发建立商业银行BSC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务维度评价指标。财务维度指标基本上是滞后指标,可以提供关于企业过去和当前的财务信息,是比较客观的数量化指标。与其他盈利性企业的治理目标一样,商业银行治理的基本目标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维度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利用资金获利的能力,关键成功因素是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确定商业银行财务维度具体指标应以其经营治理的三个基本原则为依据,分别从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个角度进行衡量。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比率分析法,即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相关项目进行分析计算。关键绩效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收益率、不良贷款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等。
顾客维度评价指标。近几年,各个行业都在应用一种以顾客为中心、以外部市场和顾客需求】变为导向来制定企业发展策略的新经营理念。商业银行是一个真正以顾客为导向的行业,应以顾客为中心制定其战略计划和行动准则。因此,首先要建立以顾客满足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商业银行BSC中,顾客维度的战略目标是以顾客为中心,增加可获利顾客的数量和比重,其关键成功因素是顾客满足和增加市场份额。反映顾客维度绩效的指标有顾客满足度、顾客忠诚度、顾客保留率、顾客投诉率、市场占有率等。
内部业务维度评价指标。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不同的业务流程设计是商业银行绩效和组织结构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台支持流程。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流程依据目前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信贷业务流程、零售业务流程、表外业务流程、咨询业务流程、代理业务流程等;后台支持流程可根据各项治理活动分为综合治理流程、计划财务流程、风险治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后勤服务流程等。商业银行内部业务维度的战略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其关键成功因素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开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由此,商业银行的内部业务维度评价指标应包含金融创新产品数量和比重、服务方式、服务效率和售后服务质量和成本等指标。
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指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学习型组织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尽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内部融合,或者知识再加工的方式来构建,但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依靠于它对呈非线性变化的环境的应付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战略目标是增强学习能力,保证组织健康成长,其学习与成长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员工、信息系统和规章程序,因此本维度的关键成功因素即是这三个方面。
对商业银行的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与成长维度设置BSC评价指标的难度要大于财务维度指标的设定,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指标多属于定性内容,较难给予明确界定。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尤其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定给予量化,在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将上述四个维度的指标归纳可形成商业银行BSC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BSC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以银行利润作为核心指标,为了提高银行利润首先应该增加营业收入、降低成本费用。而营业收入由顾客获利率决定,成本费用由各项营业费用决定。顾客获利率最终取决于顾客满足度,营业费用取决于全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其中,顾客满足度受过程质量、过程时间、业务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过程质量、过程时间取决于员工创造力及业务创新能力,业务创新与员工满足度、员工保持率有关,员工创造力又最终取决于员工满足度。所有这些指标的实现最终都取决一个好的组织,一个好的组织能充分利用银行的各种资源,如人、财、物等,把各个方面较好的结合起来,使其运行达到最佳。可见,商业银行只有充分熟悉这些指标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银行的业绩,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用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我国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行业有其自身的运营特点。一是作为社会主要的支付系统与金融中心,风险的治理与控制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在进行存贷服务与交易服务过程中,商业银行非常注重对其往来客户,尤其是贷方客户有关资料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监测,金融电子化尤其是网络银行的发展将是今后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对信息处理系统的要求很高。三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的独特之处,研究其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基于平衡计分卡四个方面的战略目标,构建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应用平衡计分卡对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评价和治理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应用的银行很少,但并不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不具备应用BSC的条件。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的】变过程可以看出,其绩效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核商业银行各机构、部门的绩效,并与薪酬治理制度相结合。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种单一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能适应日益多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无形资产的治理和评价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获得客户的满足与忠诚已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BSC较全面地考虑了绩效评价的非财务因素。另外,由于目前一般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系统比较先进,收集资料、获取数据和监控指标都可以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对商业银行的业绩说明和评估除了有效的咨询体系支持外,一些人力无法或很难进行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治理系统进行。目前已开发出了电子化的BSC,它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强战略目标、驱动因素和绩效目标的清楚度;使银行治理者和员工更专注于影响主要既定目标的最重要因素;使商业银行可以针对如何持续提高绩效对战略目标进行更及时、精确的调整;具有连续性和随时沟通的优点,可以通过每台电脑上用户界面的信息系统来实现;构建和执行BSC更迅速轻易。另外,银行员工的业务素质也比其他一般行业高,理解和执行BSC相对轻易。这些都说明BSC在商业银行中应用是可行的。

四、我国商业银行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为使组织机构更适宜于拓展市场、增强竞争力,可针对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建立以战略为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客观、公正、科学地考核各部门经营业绩,提高综合治理与开拓创新能力,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
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商业银行可分前台部门和后台部门分别建立BSC,并给出指标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
前台部门BSC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1.前台部门BSC指标体系。前台部门由客户经理部、外汇业务部和融资理财部构成,其主要任务是在各部门的业务范围内开发、拓展各类业务,争取优质客户并进行业务维护和监控,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开拓市场。因此对前台部门的绩效考核除了各部门的竞标目标外,为防止各部门盲目追求竞标目标而以降低工作质量和客户质量为代价,还要通过考核其他方面对其加以控制。前台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如下表设计。

2.前台部门BSC指标的评价标准。
财务维度。A.综合创利量。综合创利量指标是反映综合创利能力的关键指标。综合创利能力指营销部门创造综合利润的能力,由存款创利能力、贷款创利能力、个金业务创利能力、国际业务创利能力和中间业务创利能力五部分组成。综合创利量指标的计算:综合创利量=贷款日均×贷款利率×贷款天数-存款日均×存款利率×存款天数+中间业务收入。B.存款内部市场份额。存款内部市场份额指标反映开发拓展存款业务的能力与成效,是指营销部门中某一部门拥有的存款业务市场占有量在本行整个营销部门中所占比例。存款内部市场份额指标计算方法:存款内部市场份额=某部门存款日均增量/三部门存款日均增量之和。
客户维度。客户满足度指标反映客户经理部门对外部客户服务的质量,尤其是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客户满足度指标通过客户满足度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由工作质量和工作及时性构成。工作质量主要反映客户经理部门信贷资料调查和上、信贷业务运作程序及跟踪监控客户情况的业务技能水平。工作质量指标主要通过信贷资料质量评价表进行评价。
学习与成长维度。A.新客户开发能力。新客户开发能力主要通过新增账户数量和平均账户存款增量评价。计算方法:
新增账户数量=/月初账户数量。平均账户存款增量=/月初账户平均存款数量。B.业务技能水平。业务技能水平指标反映客户经理部门在进行其各项业务时应具备的业务技能和再学习能力,通过每月进行的业务技能考试进行评价。
后台部门BSC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后台部门由内控治理部和营业部构成,分别负责银行日常治理工作和业务结算。
1.内控治理部BSC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财务维度。日常费用控制反映内控治理部在银行日常治理工作中的成本费用控制水平。通过实际日常费用与设定的标准值进行比较。
客户维度。内部客户满足度指标反映内控治理部为相关部门服务及本行日常工作的综合服务质量及协作沟通水平。包括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沟通与联系的及时性、组织培训的有效性与及时性、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情况、组织员工活动的多样性与新奇性等。内部客户满足度通过内控治理部内部客户满足度评价表予以考评。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通过日常工作质量等指标反映。日常工作质量指标包括全行任务及目标的计划、分解、落实、督促情况;绩效考评工作实施情况;后勤保障工作质量;资料处理规范性与准确性;全行业务宣传与策划的情况;公文上传下达的水平与及时性;组织员工业务培训情况;协调本行与上级行关系情况。工作质量指标主要通过质量评价表进行评价。
组织学习与成长维度。业务技能水平指标反映内控治理部为提高信贷业务审查、监管水平及日常治理工作质量所具有的业务技能和再学习能力,通过每月进行的业务技能考试进行评价。
2.营业部BSC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财务维度。财务维度通过结算金额和业务量两个指标反映。结算金额指标是通过统计营业部员工在考察期内经手业务金额总量反映其业务处理综合能力和积极主动开发客户的能力。结算金额=被评员工结算金额÷营业部结算金额总量×100%。由内控治理部根据营业部上数据进行统计打分。业务量指标是通过统计营业部员工在考察期内经手业务笔数反映其业务处理速度和效率。主要包括:现金收付笔数、转账笔数、结算笔数等。业务量=被评员工业务量÷营业部业务总量×100%.业务量由内控治理部根据营业部上数据进行统计打分。
客户维度。客户维度通过外部客户满足度和内部客户满足度两个指标反映。外部客户满足度指标反映营业部柜员对外综合服务质量,尤其是服务态度、业务处理的迅速准确性等。外部客户满足度通过“营业部外部客户满足度调查系统”予以反映。内部客户满足度指标反映营业部为相关部门服务的质量及协作沟通水平。具体包括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沟通与联系的及时性、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情况等。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通过业务处理准确度和工作质量两个指标反映。业务处理准确度指标反映营业部员工在处理日常业务中的准确性。包括现金收付流程中业务操作的准确性;汇兑、转账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凭证处理准确性。业务处理准确度得分=员工准确处理业务笔数/营业部处理业务总笔数×100%。工作质量指标反映营业部员工日常工作质量,包括对待顾客态度、工作认真负责情况、团结合作性等。
组织学习与成长维度。组织学习与成长维度通过业务技能水平指标反映。业务技能水平反映营业部为提高日常业务处理准确度及处理速度应具有的业务技能和再学习能力,通过每月的业务技能考试进行评价,如点钞、微机录入考试等形式。在建立了上述BSC后,应该定期对各项指标进行实时反馈和监控。假如发现某项指标不适合战略目标的发展,应及时进行修正,使其对战略目标起到促进作用。假如某项指标严重偏离战略目标,应将其去掉,重新开发适用的指标。
需要注重的是,由于平衡计分卡是一套比较“高级”的绩效治理系统,它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环境前提和基础条件,因此并不是任何银行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治理系统。一般情况下,那些存在混乱局面的银行,如银行治理层对绩效治理的看法和侧重点不一致、机构正在重组、财务状况糟糕的银行,商业银行治理者首要的工作应是马上处理这些当务之急,而不是匆匆引入这种新的绩效治理系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要对银行绩效治理系统进行根本性的变化,不会获得很大的成效,相反会激化一些矛盾。因此商业银行在着手引入和构建平衡计分卡绩效治理系统之前,有必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BSC的实施基础,以明确银行的环境状况和基础条件是否适合于平衡计分卡绩效治理系统的实施。

参考文献:
保萝-尼文著,胡玉明等译.战略经管时代的治理系统,平衡计分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毕意文,孙永玲著.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刘俊勇等译.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广州:广东经齐出版社,2004.
赵国杰,赵红梅.基于平衡记分卡构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天津财经学院学,200.
黄慧馨,林小驰.从战略到执行:商业银行的平衡计分卡——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现状评述及改善.北京理工大学学,200.
杨克磊,景旭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业绩评价研究.沈阳理工大学学,200.
杨臻黛,金紫江.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商业银行成功应用的若干要件.新金融,200.

❽ 与企业项目投资有关的评价指标包括哪两类

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市场体系日臻健全,被全面推向市场的企业日渐增多,企业行为要求日趋规范、科学,评价、分析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其整体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常见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和常见的流(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以及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整体评价分析的要求,但存在不足。本文试图从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出发,谈谈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和认识误区,并提出一些改进。完善的指标和方法,与大家探讨,求教大家。

一、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临界值指标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是对企业的财务效益赝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因此,将评价结果用于具体项目或选择部分指标进行特定目标的评价时(比如用于信贷和拟投资项目的评价等),还要进行主要财务指标的研究分析和横向、纵向比较。例如,按照企业效绩评价的有关规定:当净资产为负值时,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两项指标和初步评价得分均按0分计算;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指标的单项修正系数均按1计算。这样由于系数和其它指标值的影响,企业效绩评价指标值仍可能较高。如果将这一评价结果应用于信贷和拟投资企业的评价,显然,不太合理,因为净资产出现负值,即资不抵债,按我国企业破产的有关规定,这种企业随时都有可能破产清算。
这个例子,一方面告诉我们:企业效绩评价是对企业财务分析的深化与升华,它虽然弥补了单纯财务指标难以得出综合结论的不足,但是,从企业效绩评价“标识”上,看不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潜在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因此,我们在应用评价结果时,还要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财务指标深入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处于临界值财务指标的分析。
此外,还应该注意非财务指标和非计量指标的临界值。非财务指标常见的有安全生产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就是其临界值。非计量指标有各种定义方法,企业效绩评价的八项非计量评议指标是较为全面的非计量指标体系,每项指标的差(E)级的标准值是其临界值。比如:“领导班子基本素质”评议指标的差(E)级的标准是“企业领导班子不够团结,主要领导不得力,或以权谋私,决策失误较多,企业效益滑坡,员工怨声很大”等。
当企业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具备差(E)级的基本特征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加以分析。

(二)指标计算数据来源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内容,以净资产收益率(即投资报酬率)为核;已指标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财务指标值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好坏。我们知道,计算财务指标值的数据来自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又是根据应计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确认的会计账册数据编制的。因此,我们在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和评价指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未进行资产评估调账的老企业。这类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尤其是资产项目以及由此计算的指标值与新办企业和近期经过评估调账的企业比较相差甚远,因此,对这类企业的财务指标计算值,应做进一步的分析。

2.未经独立审计机构审计调整的会计报表数据。这类企业由于未按国家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其会计科目和对应会计科目的数据,缺乏可比性,由此计算出的指标值,也就缺乏可比性。

3.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和高账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可能产生潜在的资产项目。对这两类资产项目,我们一般称之为不良资产。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数据有“水份”。

4.关联交易。通过对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分析,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判断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就应该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企业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企业。

5、非主营业务利润。通过对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在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特别是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

6.现金流量。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的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

(三)防外事项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的非计量评价指标是企业表外事项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应用时,不仅应该注意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还应注意以下表外重大事项的分析,如下表:(略)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企业效绩评价的实质是国有资本金的效绩评价,它主要服务于企业监督。国有资本金管理及财务监督、领导班子考核、经营者收入分配等,体现的是国家所有者的职能。马克思曾说过:“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两种权力派生出两种不同的职能,即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企业效绩评价体现的正是这种财产权力和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它为政治权力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服务,并通过其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企业效绩评价对控股和全资子公司的评价的适应条件和环境要好些,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些,而对于参股投资和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评价就要差些,发挥的作用也要小些,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二、常见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一)流(速)动比率局限性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1.局限性的原因

①这主要是由于会计信息数据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常常被扭曲。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经济人的逐利本质和契约的不完备性、部分契约关系人便有动机和机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进行利润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计算流(速)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信息经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代理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当这种信息是会计信息时,代理人便有动机进行利润操纵,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利益优势,因此,存在通过某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来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可能,即所谓粉饰效应。用于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这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也将导致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笔者曾以1998年度被CPA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被CPA出具有说明意见的审计报告所涉及的问题为切入点,对A股公司的利润操纵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有利润操纵的现象不少,其中通过虚列应收帐款,少提准备、提前确认销售或将下一年度赊销提前列帐,少转销售成本增加存款金额等操纵利润方式为最多,其结果都将是导致计算流(速)比率的数据被扭曲,最终导致流(速)动比率的计算值被扭曲。

②流(速)动比率不能量化地反映潜在的变现能力因素和短期债务。
流(速)动比率是通过流(速)动资产规模与流动负债规模之间的关系,来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判断企业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而实际上,由于计算流(速)动比率指标值的数据都是来自会计报表,有一些增加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没有在报表的数据反映出来,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的甚至影响比较大。
增加企业变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企业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限额,可以随时增加企业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这一数据不反映在报表中,必要时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由于某种原因,企业可能将一些长期资产很快出售变为现金,增加短期偿债能力。企业出售长期资产,一般情况下都是要经过慎重考虑的,企业应根据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辩证关系,正确决定出售长期资产的问题。
偿债能力的信誉:如果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一贯很好,有~定的声誉,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困难时,可以很快地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办法解决资金的短缺,提高短期偿债能力。这个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当时的筹资环境。
增加企业短期债务的因素:
记录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有可能发生的债务,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这些或有负债并不作为负债登记入帐,也不在报表中反映。只有已办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作为附注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下端,其他的或有负债,包括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质量事赔偿、尚未解决的税额争议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诉讼案件和经济纠纷案可能败诉并需赔偿等等,都没有在报表中反映。这些或有负债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负担。
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企业有可能以自己的一些流动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如为他人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担保,为他人购物担保或为他人履行有关经济责任提供担保等。这种担保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负债,增加偿债负担。

2.改进方法

为弥补流(速)动比率的局限性,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建议改用以下三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①超速动比率。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十短期证券十应收票据十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略)
由于超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办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②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我们知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因此,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③现金支付保障率:它是从动态角度衡量公司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其公式为:
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
现金支付保障率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如果该比率达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刚好能用于现金支付,按理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保障水平,既吁保证现金支付需要,又可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如果该比率超过100%,意味着在保证支付所需后,企业还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未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但若超过幅度太大,就可能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满足支付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如果该比率低于100%,显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有可能引发支付危机,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资产负债率评价偿债能力的认识误区和评价标准

1、认识误区

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认为其值越低表明企业债务越少,自有资金越雄厚,财务状况越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其实,适当举债经营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些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企业在其能力范围内通过举债,取得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报酬率高的项目,从长远看对其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是十分有利的。相反,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可能很低,但并不能说明其偿债能力强。因此,对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不光要看资产负债率,还要考察资产报酬率的大小。若其单位资产获利能力强,则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也是允许的。但并非所有的项目一经投资就会立即有回报,尤其是报酬率高同时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其获得的利润不能在当期得到反映,这便使资产报酬率也无法修正资产负债率所反映的情况。

2、评价标准

那么,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多大时,才算是合理呢?我们认为,主要取决于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价值高一方面表明企业盈利水平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多、偿债资金多,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的信誉就高、获取银行的贷款可能性大、偿债能力强。
根据企业价值理论,企业价值等于不负债经营企业的价值加节税收益的现值减财务危机成本。如下图:(略)
债务利息支出是税前列支的成本费用,企业的债息可以获得一定的节税优惠,其节税额的价值等于债务额乘所得税税率。
财务危机成本是由于企业增加债务比例而引起财务困难产生的成本。当企业负债增加时贷方由于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而往往要求很高的债息做为补偿,这种高息便成为一项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在极端的情况下,贷款人还有可能完全拒绝给予贷款,这样企业就不得不放弃那些本来应当接受的利润较高的项目,从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另外,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还可能对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失去信心,则是财务危机成本的又一种形式。再有,如果企业在现金流动方面或者是清偿能力方面遇到问题,则会因为企业在财务上采取一些措施而发生一些法律费用或者会计费用。最后,如果企业被迫进行最终的清算,企业的资产将可能以低于市价的水平出售,这种损失也是财务危机成本的一种形式。
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与其自身的负债比例虽然并不呈线性关系,但是实践证明,在负债达到一定比例后,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发牛的概率加大,相应地,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也便提高了。如图,在A1点的右段,财务危机成本随着负债量的增加急剧增加。
下面我们讨论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率为多少时,企业价值最大。设节税额和财务危机成本表示为资产负债率D的函数分别是F(D)和G(D),t为所得税税率。则由微积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由下式:(略)
也就是:G’(D)=t,确定的资产负债率D,企业价值最大。G’(D)是边际财务危机成本,所以根据边际财务危机成本等于所得税税率确定的资产负债率最佳。

三、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一)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如:中国证监会规定的A股公司的年报和中报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这种形式;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如:1999的年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这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未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
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未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未净资产,就更趋合理,改进后的公式为:(略)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计算公式为:(略)
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即债务人)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即债务人)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足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十利息支出,就更趋合理,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略)
考虑到其计算指标的会计数据是以应计制原则确认的,总资产报酬率并非一种收现的报酬,而作为债权人和股东,往往更注重现金回报的情况,也可以把计算公式的分子再作改进,其计算公式为:(略)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意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按此思路改进的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一营业利润÷成本费用

(二)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成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
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笔者曾选择1998年年报和1999年中报两期A股公司会计报告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现金流入滞后盈利确认的约占样本总量的67%,约有一半的公司滞后量超过盈利量确认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标供参考选用。

1.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形成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公式是:
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该指标平均值为3.24%。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实现的账面利润的关系,其公式为: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企业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因为只有真正收到的现金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而非“观念”的利润。

3.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反映企业从投资活动中获取的现金收益与账面投资收益的关系。其公式是:
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投资收益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实际获得现金的投资收益越高,通过该比率可以反映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

4.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表明每一元净利润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刮润的实现程度越高,可供企业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增加量越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该指标平均值为84.12%。

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反映企业全部净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是多少。其公式是:
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6.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表明每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流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流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高,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该指标平均值是2.22%。

❾ 分析银行资产质量需要哪些指标

判断一家银行资产质量如何,从传统上说,关键看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对不良资产的拨备覆盖率这三个指标。

资本充足率
也称资本充实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的口径,主要比率有资本对存款的比率、资本对负债的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
根据《巴塞尔协议》,我国规定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低于4%。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贷款呆账准备、坏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和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
不良贷款率计算公式如下: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100%

拨备覆盖率
依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该比率最佳状态为100%。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评价贷款损失准备是否充分,以至于判断谁的业绩水分最大。

❿ 什么是后评价机制,金融行业的后评价机制主要有些什么内容

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就是在声誉风险发生并处理完后的一定时刻,对声誉风险处理效果进行的全面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相关决策和管理部门。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一般方法是,将声誉的影响因素与声誉风险处理后评价时点的实际结果进行全面、科学、综合的对比考察,对声誉风险产生的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
一、建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一)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是评价声誉风险管理效果的需要
由于体制原因,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银行业基本上都在依靠国家声誉,在这方面宣传最早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如农业银行曾使用过“国家的银行、国家的信誉”等。其实,直到2004 年国有商业银行进入股改转型期内,国内银行业的声誉风险管理才正式起步。在实践中,由于整个声誉风险的控制操作链条没有形成闭环,往往造成在声誉风险处置时,风险管理决策者不能考虑风险管理效果。风险管理者忽视处置声誉风险的效用投资计划编制工作,对声誉事件处置从建设到运营的后期过程缺乏了解,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声誉处置的实际效果难以达到心中有数,在每年大量的影响声誉和导致声誉事件发生的因素下,决策者感到既困惑又难办。因此,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有利于声誉风险管理者及时了解在处置声誉过程中,所采用的应对策略是否适当;有利于商业银行各声誉风险管理部门了解自己在处置声誉风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使得各部门能够在行动上采取一致原则。
(二)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是降低风险管理成本的需要
在声誉风险过程中,商业银行采取的是从上到下的垂直管理模式。因此,商业银行的各单位在声誉风险管理中难以避免出现道德风险。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则通过对各单位在处置风险时的效果和成本投入进行考查,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个基层单位的道德风险和寻租成本。同时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能够帮助声誉风险管理各单位在处置风险时采取最佳的应对策略,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是优化声誉管理体系的需要
国内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在最近的四五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得还很不平衡,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没有产生一个成熟的模式。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帮助商业银行检查自身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已建立的模式进行改进。同时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建立声誉风险储备数据库,通过对已发生的声誉风险进行分析,及时将声誉风险预警和处置的效果进行后评价并反馈决策部门,作为今后风险预警和处置的重要参考,帮助商业银行在处理类似的问题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四)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是商业银行积极管理声誉风险的需要
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机制与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之间必要的接口,使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机制能够督促商业银行各单位积极主动地监测和处置本单位存在的潜在风险。由于对声誉风险处置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使得各相关单位在对声誉风险的预报时,更加得积极和主动。往往为了降低本单位所面临的声誉风险,会把声誉风险的监测作为日常工作。同时能够约束各单位声誉风险预警和处置的行为,降低它们在预警和处置时的故意夸大行为,增强预警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机制的构想
(一)设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的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小组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风险管理进展情况,建立一套较为客观且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遵守客观性、全面性、公正性、及时反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使风险管理后评价工作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施效果。因此,根据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规定的内容,本文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评价指标。
1.机构履职指标。主要考查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各部门是否在声誉风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按照商业银行声誉管理条例履行了本岗位的职责。该指标可通过设计一些二级指标来考查,例如:风险识别、风险探测、风险评估、风险报告、风险方案是否完备等。
2.组织机构设置指标。该指标主要考查商业银行设置的声誉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合理,是否在日常的风险预警和处置过程中能够协调一致。组织机构设置指标的二级指标可设为:声誉风险管理单位能力、声誉风险监控能力、媒体公关能力、声誉风险预备方案制定实施能力等。
3.质量效益指标。质量效益指标表示风险管理方案实施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声誉风险环境是否得到有效的降低。该指标可通过媒体对商业银行的正面报道、评级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评级、网络上关于商业银行负面评级数量的变化、相关利益者对商业银行的满意度等二级指标来考查。
4.风险管理效益比值指标。风险管理效益比值=风险管理减少的损失/(风险管理费用+机会成本)。若风险管理效益比值<1,则风险处理方案不可取;风险管理效益比值>1,则风险处理方案可取;从经济效益来看,使得风险管理效益比值达到最大的风险处理方案为最佳方案。
5.声誉风险管理外部性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风险管理实施后对商业银行自身、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所作的贡献。设置商业银行高层领导形象指标、商业银行价值指标、商业银行社会职责指标等二级指标来考查。
6.竞争力指标。竞争力指标考察商业银行在实施声誉风险管理后的商业竞争力是否得到有效的增加,它主要可通过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资产规模、存贷比等二级指标的变化来考查。
(二)确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方法
针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涉及因素多等原因,而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很难全面、科学、公正地对声誉风险进行事后评价。本文则按照声誉风险管理后的原则,并根据风险管理后评价指标的特点提出几种风险管理后评价方法。
1.征询法。商业银行可使用征询法就声誉风险管理实施后的满意程度向职能部门和有关利益相关者进行信函调查。被调查人员对咨询主要内容进行“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打“√”,然后对回执加以汇总。若评价结论属“满意”或“基本满意”,说明该风险管理方案富有成效,若属“不满意”,则需进一步分析原因。若“不满意”是因为个别相关部门未组织方案实施,则风险管理部门应分析原因帮助其贯彻实施;若因为风险管理方案可操作性差,则应补充完善,使之符合实际,以利于实施;若因“药不对症”,则风险管理方案是失败的。
2.比较评价法。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后评价方法的另一条基本原则是比较评价法,包括前后对比、预计和实际对比、有无风险管理的对比等。对比的目的是要找出变化和差距,为提出问题和分析原因找到重点。在一般情况下,“前后对比”是指将风险管理方案实施之前与完成之后的情况加以对比,以确定方案效益的一种方法。在风险管理后评价中则是指将项目前期的风险预测结论,与项目的实际运行结果及在评价时所做的新的预测相比较,用以发现变化和分析原因。这种对比用于揭示方案实施的质量,是风险管理过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3.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因子,是因为它是不可观测的,即不是具体的变量),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运用这种研究技术,我们可以方便地找出影响声誉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哪些,以及它们的影响力(权重),运用这种研究技术,我们还可以查找声誉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改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做前期分析。
4.评分法。评分法是由风险管理后评价小组负责人组织商业银行内各风险管理部门领导、银行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等参加座谈会,收集有关风险管理的各种意见,散发“企业风险管理方案执行情况评分调查表”。然后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判明企业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度与成功度。至于调查表的制定可根据风险管理后指标体系所给出的指标,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本行的实际情况增减指标数。
5.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商业银行声誉管理不仅有经济效果,更重要的是有社会政治效果,仅对经济效果评价,就难以全面、准确评价声誉风险管理的效果,因此应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而声誉风险管理的社会政治效果难以精确计算,具有模糊性。模糊评价法是在评价中引入模糊性概念,运用模糊数学来处理声誉风险管理的外部指标。
(三)商业银行声誉后评价的基本流程
1.声誉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声誉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风险管理前作出的风险预测及对声誉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声誉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
2.声誉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声誉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声誉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声誉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声誉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3.声誉风险处理技术后评价。声誉风险处理技术后评价是通过声誉风险处理方案实际执行后的经济技术参数与执行前预测的数据对照比较,使企业进一步了解声誉风险处理方案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差距,检验声誉风险处理方案设计的正确程度,为新声誉风险处理方案的评审提供依据。
4.声誉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声誉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声誉风险处理方案后的商业银行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声誉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声誉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资料。
5.声誉风险管理社会效益后评价。声誉风险管理社会效益后评价是分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对社会发展目标影响和贡献的一种方法,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经济影响评价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分析,并作出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的综合结论。
(四)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成果的运用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结果的使用是后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后评价发挥作用的关键取决于所发现的问题教训和经验总结在声誉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被采纳和应用的效果。
商业银行声誉管理后评价结果可作为商业银行声誉管理的参考。 声誉风险后评价中的相关分析和结论为今后的声誉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例如通过后评价反馈的声誉风险监测和处置信息,对商业银行声誉控制的影响分析,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完善声誉风险的监测体系和声誉风险处置策略,增强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主动性。
另外,成果可以作为声誉风险管理过程的参考。后评价对声誉风险管理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当前声誉风险各个环节的开展,这体现在及时发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条例在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使声誉风险的管理能实现预期目标,更好地发挥各风险单位的作用;二是有助于将来类似声誉风险的有效化解,即通过吸取声誉风险管理执行过程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声誉风险管理提供宝贵的知识积累。

阅读全文

与在评价公司金融业务质量时哪项指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意义 浏览:712
先利息后本金信用贷款 浏览:779
沪锌期货多少涨停 浏览:977
2016股指期货新规 浏览:13
2015年英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浏览:362
股票一跌到底 浏览:111
002500山西证券网址 浏览:698
安心两年开放第2期人民币理财产品 浏览:707
哪个保险公司理财高 浏览:924
各比特币交易所佣金 浏览:533
为什么配售股份 浏览:348
目前各大银行主要理财产品 浏览:677
远期汇率的交叉汇率 浏览:963
香港实德贵金属户口 浏览:299
金融机构高管轮岗制度 浏览:495
微信微众银行理财好么 浏览:10
9月1号上市股票 浏览:5
查新三板公司股东信息的软件 浏览:648
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的区别 浏览:704
理财基金做大涨幅 浏览: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