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飞乐音响被判赔股民1.23亿元
一、追究主要责任人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不能让罪魁祸首逍遥法外
2020年3月24日上海金融法院发布全国首个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机制的具体实施规定以来,严格按照“代表人诉讼司法解释”,对普通代表人诉讼全流程进行了深入探索。该案的成功处理,为我国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复制样本,对于构建公正高效便捷的中小投资者司法保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㈡ 俏江南是上市公司吗
不是。 餐饮公司的成本与利润不透明,是俏江南申请上市被否决的主要原因。包括俏江南在内的餐饮企业上市搁浅根本的原因在于,收入确认上很多时候缺乏有效的审计凭据。“以前人们吃完饭如果不主动索要发票,企业就不开具,这造成了餐饮企业上市搁浅。”马靖昊的观点为许多业内人士所认同。数名券商业人士也都表示,(餐饮企业上市搁浅)主要原因是现金流说不清楚。没有白纸黑字的凭据,很难说明利润。
曾在2007年表示俏江南计划于2009年上市,但之后一直未有实际动作。 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俏江南公开引进外部投资者。鼎晖投资和中金共同出资3亿,持有俏江南约10%的股份。 2010年,俏江南陆续回收加盟店,此做法也被外界视为俏江南正式启动上市议程。 2010年3月俏江南进行上市承销招投标工作,最终瑞银证券成为俏江南上市的承销商。 2011年3月,瑞银证券正式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
由于当时频出食品安全事件,证监会暂缓了餐饮行业的上市。 2011年11月,有媒体称俏江南因不开发票利润不清等问题,俏江南的上市之路仍将继续搁浅。 2012年02月02日,俏江南IPO失败,俏江南IPO遭终止审查, 2012年7月,俏江南下月启动IPO 汪小菲称兰会所被封自己是受害者 2013年01月09日,俏江南总裁汪小菲表示,公司在香港的上市申请已经成功通过聆讯_俏江南一高管称,登陆港交所只是时间问题。
拓展资料:
1.俏江南是国际餐饮服务管理公司品牌。创始于2000年,自成立以来,俏江南遵循着创新、发展、品位与健康的企业核心精神,不断追求品牌的创新和突破,从国贸第一家餐厅到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成都、深圳、苏州、青岛。
2.2015年3月20日,香港高等法院下令冻结俏江南创始人张兰资产,因张兰与欧洲私人股本集团CVC卷入仲裁案,2014年4月,欧洲私人股本集团CVC以3亿美元获得张兰旗下的俏江南餐饮连锁企业83%的股份,但至今无从得知这些款项的下落。
㈢ 飞乐音响被判赔股民1.23亿元,这是怎么回事
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惩戒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财务造假)行为的利器——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
飞乐音响在2017年存在虚增营业收入、虚增利润总额的情况,也即存在虚假陈述行为。
上市公司虚增利润,为的是让财务报表更好看。
但与此同时,股民就得到了虚假的信息,并在虚假的信息上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这种错误的判断会导致股民在不适当的时机或者以不适当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股票,从而在炒股中受到损失。
换句话说,上司公司的虚假陈述(财务造假)行为侵犯了股民的权利,并且导致了股民遭受损失,因此应当向股民承担赔偿责任。
上海金融法院公开宣判原告魏某等315名投资者与被告飞乐音响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一案,一审判决被告应向原告支付赔偿款共计1.23亿余元。该案系2020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出台后普通代表人诉讼的首次全面实践。
这起诉讼的发生,因飞乐音响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在2019年11月1日遭到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处罚。当时,证监会决定对飞乐音响给予警告,并处60万罚款;对其总经理给予警告,并处30万罚款;其他相关责任人也被处以不同程度的罚款。
被证监会处罚的消息公之于众之后,飞乐音响的股价开始大跌不止
㈣ 你如何看待飞乐音响被判赔股民1.23亿元这件事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粗暴的回答各位,被判赔股民1.23亿元这件事具有开创性意义。根据最新的审理,上海金融法院一致认为,飞乐音响确实存在违规的操作,也就是飞乐音响存在虚增营业收入和虚假利润总额,目前这老子违规方式已经明显危害到股民的实际利益,其次,有构成对证券行业的虚假侵权,飞乐音响我只能说,他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自讨苦吃。
危害到股民的利益众所周知,股票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投资,说白了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因为315名原告从涉及投资的时候,到实施日期披露的日期时,他们已经发现为时已晚,因为他们股名已经全部购买了股票,所以,这些股名在发现了问题以后,也一致选择新的处理方式,因为他们不可能会继续持有以后发生的损失,只能说投资跟股市存在存在因果关系吧。
以上的回答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各位还有其他看法,可以在下方讨论或是评论。
㈤ 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应具有怎样的金融和法律思维
怎样进行法律思维?
一、法律的规范性与法律思维
法律规范是法律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经济学家考虑社会问题的视角是:是否有效率,是否提高生产力。而法官和律师考虑社会问题的视角是:合法否?有法否?若有,如何规定?有规定,有哪些构成要件,有何限制?对案件的法律思维是紧紧围绕法律规范进行的。
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的作用:
1、指引法官裁判案件:树立标准。(裁判的两大步骤: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
2、约束法官裁判案件:相同的案件适用相同的法律规范得出相同的裁判。即同案通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是不能够随意而为的。
法律规范指引和约束律师。以民诉为例:
原告方的法律思维:
应适用适当的法律规范,有多个法律可以适用时:“特别法优先”。
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请求时: “请求权利竞合”--- 适用对自己最有利的法律并找依据--- 即“请求权基础”--- 基础与抗辩的思考--- 考虑被告方可能提出的抗辩并准备反驳理由和应对策略。
被告方的抗辩策略及思维顺位:
1、适用范围抗辩,即原告主张的事实不在法律的适用范围之内,如诉讼时效已经超过。若抗辩成功,则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构成要件抗辩,即原告主张的事实不符合其所引用的“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如主张善意取得的不动产尚未过户。若抗辩成功,产生不适用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原告的诉讼请求不能得到法院支持。
3、免责或减责抗辩,例如不可抗力、损益相抵、可预见规则等。若成功,则免除或减少赔偿责任。
因为适用范围抗辩和构成要件抗辩是以案件事实为抗辩理由,故法庭有主动审查义务,即使被告并未主张。免除责任和减轻责任抗辩是以另一规范为抗辩理由,未主张即视为放弃,法庭无义务审查。
二、法律的社会性与法律思维
社会性:法律以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关系为规范对象,因此法律反映社会现实、符合社会现实。
法律的社会性:主要属于事实认定阶段。1、并非所有事实都需证明,如不需举证的事实,显而易见的事实:经验法则,如地湿→下雨;2、难以举证的事实。典型为精神损害(损害事实/ 程度)例如,台北地方法院99判例,雪糕内吃到玻璃,“原告主张因此事数日惶恐不安、担心玻璃损伤肝肠等等,亦符合经验法则”
裁判中,应考虑社会效果,制订法律、适用法律,都要达到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当有两种意见难以取舍时,应以社会效果好坏为标准,这是由法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三、法律的逻辑性与法律思维
法律规范中不能先规定重要的在规定次要的,而是应当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排列。逻辑性是法律条文前后顺序安排的重要依据。逻辑性也为人们适用法律提供了“顺藤摸瓜”的依据和方便。逻辑性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案件的一审是否正确选择适用了法律规范,还表现在上诉审和再审据以判断原审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经典案例:婚姻合同,出轨一方须付违约金。合同规定违约金,应用《合同法》,但《合同法》不适用于人身关系;而《婚姻法》对能否签订婚姻合同及约定违约金无规定。怎么办呢?
合同与婚姻约定都属于法律行为的范畴。法律行为与合同、婚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可以适用民法中有关法律行为的规定来解决问题。
法律行为有效的主要判断标准:1、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真实;2、不违反法律强制规定;3、不违反社会公德。本案中夫妻双发当初签订婚姻合同时完全自由,不存在欺诈和胁迫等,即意思表示真实;现有法律都没明确禁止签订婚姻合同;并不违反社会公德,相反是对社会公德的有效维护。综上,约定违约金的婚姻合同有效,出轨一方应当依约支付违约金。
四、法律的概念性与法律思维
法律规范都是有若干的概念组成的,对法律规范的理解李不开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概念是法律规范的基础。
法律适用范围、要件、效果--- 用概念表达--- 正确适用规范,需解释概念。 EG:韩国70年代“隆鼻案”对“医疗行为”的不同认识和定义,导致一、二审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
五、法律的目的性与法律思维
法律的目的性是对规范进行正确解释和适用的前提和基础。当对某一法律规范有不同认识时,应探求立法者制定法律的目的。
如合同法286条关于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人工程价款的优先权的规定,其目的在于保护承包人的利益,故其效力优先于设立在前的银行的抵押权。
六、法律的正义性与法律思维
法律本身也有“善”、“恶”之分,如过去的收容审查、撞了白撞等规定就是恶法,是非正义的。
法律本身须符合社会正义。正义是最高原则,法官的裁判应当符合社会正义。裁判的正确与否应当以正义性作为评判标准。正义性与社会性并不矛盾,正义的裁判,其社会效果一般也都很好。非正义的裁判其社会效果往往也不好。
金融思维:
一、金融思维的重要性
金融是经济的大脑,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引导机制,它将资本从资金剩余部门转移到资金需求部门,引导经济进行高效的投资进而发展壮大。因此,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领导者,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正确认识金融的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且,金融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思维和方法,运用金融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往往能取得奇效。金融思维与科学发展观也是契合的,比如资源最优配置是金融思维里的一大支柱,而资源最优配置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金融思维追求通过构建制度,引导资金等社会资源流向最优发展前途的领域,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因此,作为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现代领导,就不光要重视资金、重视金融的作用,更应该重视在实践中主动运用金融思维。
概括起来,金融思维可以用三句话表示,第一句话就是资源优化配置,只有优化配置资源,社会才能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事业才会兴旺发达,这是很好理解的。由于金融是以资金价格为杠杆来引导资源配置的,因此金融思维其实也是市场思维。将其应用到领导科学和管理实践中,实际上也就是用好人、财、物,将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引导社会良好风气,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且在这种直观表象下,设置好相应的制度,使激励与约束匹配,达成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句话就是成本观念,金融很重视资金的成本,并且是隐含成本,我们叫资金的机会成本,一项投资用一个亿的资金,最后也获得了效益,没有亏本,但它不一定是一项好的投资,只有衡量了其机会成本才能判定它是不是好的投资,也就是,这项一个亿的投资即使赚了一千万,但同样一个亿在其他一般情况下如果能赚一千五百万,那这项投资就不值得。资金还有时间价值,无论是现金还是固定资产,只有让它流动、发挥作用,它才不会损失时间价值。将金融的成本思维用在领导和管理上,就能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企业集约经营和社会高效运转。第三句话是风险管理。风险是不确定的收益,金融本质上是通过管理不确定性,包括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而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它承担了社会的风险分散和转移职能。金融的风险管理思维对于现代领导管理非常重要,本质上来说,只有能管理不确定性的领导才是好领导,才能称得上科学领导,因此风险管理其实算得上领导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具体谈论如何在一些具体实践中应用金融思维,以提升领导的科学发展能力。
二、在区域发展规划中自觉运用金融思维
近二年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区域发展规划风起云涌,迄今已有二十多个区域规划获国家批准。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同时也是在新形势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行路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原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遭遇欧美需求不足,“中国制造、欧美消费”的发展模式面临转型,由此推动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形成阶梯型的“国内雁行模式”成为现实选择。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诚然是党和国家锐意改革、人民大众勤劳创新的结果,但也不能否定是借了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东风。正是全球化的大潮与改革开放政策的结合,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生产贸易的大格局,并以“世界工厂”的独特地位引人注目。然而“孔雀东南飞,麻雀也东南飞”,资源、人才与劳动力过分向沿海地区集中,既加剧了中国东、中、西地区发展差距,也造成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重超限,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协调发展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然而产业转移的要求并不能依靠政府行政驱赶或限定来满足,必须遵循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2008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出台,这就是被称为“双转移”或“腾笼换鸟”的政策,虽然“腾笼换鸟”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看到了广东需要进行产业升级的大方向,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生硬的行政干预措施,而且以运动的形式促进产业转移本身就值得质疑。现在看来,“腾笼换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腾笼换鸟”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现在看来是政府在强势主导,规定产业承接地政府负责园区外部道路、供水、供电线路和排水、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而珠三角转出地政府负责组织规划、投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但双方积极性不对等,转出地基于GDP政绩不是太愿意转移,即使转出了还要想办法留住税收,比如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到云浮,但税收仍要留在佛山。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没有自主决策权,它只是那只被腾笼的鸟从甲地搬到乙地;二是“腾笼换鸟”政策本身切断了企业自身产业升级的自然演进过程,它忽视了中国制造本质上只是全球生产贸易的一个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没有足够的积累进行研发和品牌营销,因此把鸟腾出去了,但升级的“好鸟”“大鸟”却招不来,聚不拢。三是狭隘地限定将企业转移到广东山区和珠三角两翼地区。企业如果需要转移,它需要从自身利益比较去考虑迁入地,广东山区既没有人才,也没有配套,而且同样需要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唯一的优势就是土地相对珠三角便宜,如果企业要转移,为什么不考虑内陆省份而要留在广东山区呢?
可以说,正是“腾笼换鸟”不是按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导致其效果很差,这是各级领导在考虑区域发展规划时需要引起警觉的,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绝不是搞运动、短期就能搞上去的,一定要注意发挥金融优化配置资源的内在机制去办事。其实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产业转移都有很多好的做法,比如深圳的发展,政府非常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发挥金融引导功能,因此深圳30年的发展涌现出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比亚迪、华为、中兴通讯这样具有自生能力的强大企业。在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中,即使没有得到中央支持,仍然发展的很好,几年下来,深圳已成为基金、创业资本和股权投资(PE)的乐园,并通过资本纽带,自然而且成功地将产业镶嵌到全国各地。又比如最近富士康在河南、成都投资设厂,当地政府同时也吸引富士康的配套厂家进驻,以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就能更成功地促进产业转移。仔细思考,这里面实际上都是有金融思维,要特别注重在区域发展规划时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的作用。
三、国有资产重组中的金融思维
政府在国有资产重组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并非可以随意挥舞行政的指挥刀,重视发挥金融思维的作用,通过资本运作的思路来操作,有利于顺利推进国有资产重组。这里举上海国资重组的例子。
上海国资占据上海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统计, 2009年上海市国有经济实现生产总值6864亿元,同比增长6.4%,其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53.2%降至45.6%。2009年上海国资实现营业收入8028.78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利润总额408.71亿元,同比增长53.3%;总资产额约12597亿元,同比增长约10.7%。
上海国资如此庞大,其资产重组一直为全国关注,而且也是比较成功的。2003年以来,通过整体上市、吸收合并、资产置换或剥离、资产注入等资本运作手段,上海已经完成了百联、锦江国际、电气、农工商、电科所、国际港务、仪电、上汽等大型国企集团的重组,涉及资产近3000亿元。并筹划和完成了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盛融投资公司、上海大盛投资公司四家国有投资公司的布局和重组工作。按照公开报道,上海市希望将上海国资经营公司的资产纳入一家新的金融控股集团,以此作为上海金融资产的控股平台。同时,谋划将上海盛融投资公司与大盛资产公司合二为一,组建一家综合类投资公司,以运作上海的产业类股权资产。
上海在国有资产重组中注重资本运作,有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一条经验是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其国资委主任谈到“哪怕是国有对国有,也要先实现多元化”。实现股权多元化,一是分散了投资风险。“能用70%控股的一定不要用100%,其余的30%应该投入到更需要的领域上去”。“国家控股不只是一个绝对控股的概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20%也能做到控股,要将国有资产的带动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二是加大了监管力度。在股权多元化的条件下,所有的股东都会对其进行监管,而且上市公司还有证监会的一整套监管体系,这比在国有独资公司情况下单方面的监管力度大得多,透明度也高得多。三是推动了制度规范。例如,现在由于没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投资回报往往很难实现。在股权多元化之后,股东对红利都会有要求,这对企业会产生约束,出资人也能够拿回收益,从而推动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
上海的另一条经验是善于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国有资产证券化。2006年初出台了《上海市“十一五”国资调整和发展专项规划》,2008年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根据规划, 2010年上海将逐步收缩市国资委出资监管单位户数,在2-3年内减少到30-35家,30%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到上市公司中。上海的国资整合涉及46家大型国资企业,140家本地上市公司,力度空前。
上海的国资重组还旨在实现对国资的资本控制。虽然上海经营性地方国资基本都已划转至国资委。但是,国资委对下属国企的控制力较弱,推动国资重组缺乏有效平台。新成立的国资管理公司,将作为上海国资委的“资本之手”,直接受让部分国有股权,开展市场化的股权和资本运作,而不涉入企业的具体经营。长远来看,不排除国资管理公司将大部分国有股权纳入,甚至变身为类似新加坡“淡马锡”式的综合性控股公司。
可以说,正是国资重组的金融思维推动了上海国资资本运作,从而推动国资进一步集中到战略性产业和重点行业,优化国资布局结构,以最佳方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国企改革中的人力资本运营
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上升,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的问题已经解决。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是过于自信就是不了解情况。事实上,国企效益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只是国资改革与重新布局的成功,即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集中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而这些战略性行业恰恰是垄断行业和支柱产业,电信、石油、煤炭、城建和房地产业,由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下游竞争性行业为这些垄断支柱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推动国有企业景气上升。
但看看身边的国有企业,即使是那些经过改制重组或上市的“新国企”,其经营管理水平并没有大幅上升,员工福利倒是上涨不少,企业领导待遇享受更是上了层次。这些问题在企业经营景气时都被掩盖,一旦经营形势逆转,就会凸显出来,而且不会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破产下岗”成风时的问题少,甚至会更严重。原因在于,这些新国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经营机制问题,原先被诟病的“委托代理”、“预算软约束”、“内部人控制”等理论问题仍然存在。
在此专谈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其实与上面提的三个理论问题多少都有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盛行的国企私有化,虽然解决了这些问题,但企业也变成了原来厂长经理或政府官员的私人控股企业,由此引发巨大的国有资产流失,造成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在这一路径于十六大前后被否定后,一些企业实行年薪制,但年薪制推行困难重重,年薪名义收入很低,但若考虑工资外收入、特别是在职消费或灰色收入,国有企业经营者实际获得的收入就不能说很低。一些企业家凭借“良心”、“党的教育”、或“爱国精神”,把国有企业搞得很成功。但由于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没有通过剩余索取权(股权)得到正面认可和维护,这种控制权回报就只能是在位才能拥有,不能合法转化为股权或物质财产权益而积累或延期享用,而且国有企业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也不健全,制度性漏洞较多。因此国有企业始终没有解决好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与运营问题。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其产权应由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尤其在知识型企业中,最重要的已不是物质资本,而是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因此,不解决国有企业人力资本运营问题,故意回避和忽视人力资本以股权形式分享企业剩余,最后只能导致国企重新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营凋敝状态。
对此,笔者 曾在博士后论文中论证了人力资本分享企业财产所有权的逻辑,并提出了“增量股权激励”的观点。笔者反对将国企简单私有化,也反对用国有存量股权去激励管理者,而是主张在国有企业每年获取的利润中根据一定比例提取一笔资金,但这笔资金不是作为奖金发给企业家和职工,而是将其量化为企业的增量股权,并将股权根据贡献不等授予给相应的个人。这样既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避免简单私有化造成的社会不满,又使企业家和职工的人力资本得到股权激励,解决了国有企业始终存在的“委托代理”和“出资人缺位”的问题。并且,由于解决了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问题,国企存量股权可以搭上干部职工个人增量股权的“便车”,从而保证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
五、结语
上述谈到的几个问题虽有不同,但都是各级领导在实践中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我们看到,拥有金融思维,从优化资源配置、从资本运作、从股权激励的运用几方面来思考,有助于科学有效长久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从金融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金融思维去解决问题,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㈥ 飞乐音响被判赔股民1.23亿元,飞乐音响存在什么问题
根据网络上相关的信息表明,在5月11日的时候,全国投资者保护前夕,上海金融法院公开宣判了原告等人投资者与飞乐音响的案件进行了相关的审判,并且判赔飞乐音响要向原告支付投资损失赔偿共计1.23亿人民币,每个人均获赔39万元。当听到这则消息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疑惑的,究竟飞乐音响存在什么问题,才会被进行这样的审判,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着证券虚假等相关的做法。
其实作为国内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飞云影响不应该去做出这样的做法,这样做根本就没有办法去为自己的公司挽回任何的形象,或为公司带来任何的投资,这只会加速公司的灭亡,并且最终不深受股民们的认可。
㈦ 怎样在上海金融法院网上起诉上市公司造假
㈧ 飞乐音响判赔1.23亿,案件的始末有何细节
飞乐音响被判罚1.23亿的新闻,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关注,更是让大家感觉到非常的惊讶,因为这是全国首例诉讼代表人案,所以大家对此关注程度也是比较高的,现在这一家企业已经被判赔偿股民的金额达到了1.23亿,所以有很多人也想要知道这一件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这一件事情在国内还是属于第1次,所以这种案件的审理相对来讲也还是比较麻烦的,不过针对于这一个案件,有很多的投资者并没有放弃,并且一直在持续关注而经过法院长达两年的调查和审理之后最终判罚这一家企业需要承担对于股民进行赔偿的责任。
在获得了这一个消息之后,有很多的投资者都纷纷拍手称快,并且通过了这一件事情,也给以后的案件审理能够做一个表率,相信通过了这一次的事故之后,很多上市企业也会变得更加小心谨慎,避免自己出现虚假陈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