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小岛清的理论,美国和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有何不同,你认为中国应该主要发展何种类型的海外直接投资
小岛清的主要理论:美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利用其垄断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投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资源开发工业或劳动力密集工业,这是符合国际分工和比较成本原则的。他认为日本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或企业,原本可以通过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其海外市场的占有份额。但当某些部门或企业的出口贸易已经失去这种比较优势,而东道国的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只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技能,使其资源开采和劳动力密集的部门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时,日本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而且也有利于日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处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国外,并推动这些企业运用其新的比较优势发展新的出口,从而使日本企业的比较优势持续不衰。
个人不懂经济学,或许你认为一个不懂经济的人没有发言权,但是不懂经济学不代表观点就是错误的,是川银藏何尝不是门外汉,马云一样不懂经济学…… 当然我也并非我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我只是想说如果我说的对与错,请先听完我所想说的…… …… 对于小岛清的理论,个人觉得十分不切实际,完全就是脱离现实的空想型理论…… 小岛清的理论成就于霓虹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无论小岛清的理论是对还是错,霓虹的经济快速发展都是注定了的,但事实上霓虹70年代80年代的对外投资是完全错误的,虽然是《广场协议》令霓虹经济提前崩溃,但造成史上最大的经济,失落二十的根本原因就是“霓虹经济自身存在严重缺陷”,这也是为什么10年后霓虹政府提出“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以提倡国民加大科研力度,这与后来安倍经济改革,令霓虹转型成为产业链上层有直接的关系…… 无论一国产品在市场占有率有多高,都难免是“镜花水月”,一国产品横扫世界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而霓虹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基本最致命的就是当时霓虹的“对外投资”的负作用,大量资金撒出去,结果却成了石沉大海有去无回,银行瞬间缩水60%的资产,企业因资金链突然断裂大量倒闭…… …… …… …… 将对外投资,单纯看纯获利的手段,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根本,对外投资就当效仿欧美“融入”当地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才能避免“直接利益冲突”,避免降低投资风险,不应该是与当地企业抢饭吃,而是和当地企业捆绑在一起…… 想做到这点,就唯有利用“科技”的力量,无论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唯有“核心技术”“产品创新与设计”这些核心部分掌握在手中,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是有限的,处于产业链底端永远无法脱离“价格战”(红海战)…… 畅销世界的产品要做到独一无二,如果没有独一无二的产品就做独一无二的平台,如果没有独一无二平台就做独一无二的设计,如果没有独一无二的设计就做“核心专利”(基础专利不行)…… 总之,就是科研创新…… 总之,就是尽量避开“红海”(产品独特,企业独特)…… …… …… …… 红海里挣扎的企业无论表面多风光,都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 …… …… …… 东道主国家经济崛起后劳动力成本自然会上升,管理也不可能永远比东道主国家更强……小岛清的理论只不过是经历了世界大战,世界各国经济还没有崛起前的理论,在小岛清的理论中从一开始就将东道主国家“看贬”了,如果按照小岛清的理论去做,早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落后的国家不代表是愚蠢的国家,如果想保持自己的优势,首先就要正视东道主国家会利用外资和技术的崛起,然后再去思考如果令自己的投资更加安全更加高效(忽悠了风险的高回报投资仅仅是“赌徒行为”而已),如何保持自己的企业优势才是真正该“关心与思考”的问题
……
欧日美对外直接投资大同小异,侧重的行业有所不同而已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光基建一项就高达5000亿美元,主要就是房地产投资、高铁投资、基建投资、体育俱乐部(国务院发文限制境外投资体育俱乐部,所以这个现在不行了)等投资……
欧日美英主要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入股他国企业成为股东,在他国合资、建立子公司等
欧日美英等国的对外投资属于企业行为,其中以美国为最
华尔街投资专家、华尔街投资金融财团与银行……都是震惊世界的存在,说华尔街控制着全球经济一点也不夸张
任何国家的大型投资、任何国家的大型企业的背后总能看到华尔街的背景
说美国拿走了全球40%的净利润,那么美国是如何做到的呢?美企虽然强大,但还不可能做到这么恐怖,因为美国资金投资遍布全球任何角落,任何国家的企业的净利润都要被美国拿走一部分
A股纳入MCSI,这里面就涉及到一家世界闻名的投资金融机构(吉利成为戴姆勒大股东背后杠杆资金就是他们提供的),它就是“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成立于1968年)…… 吉利风光的背后,却是最终无论吉利盈亏摩根士丹利都是赢家……
……
对外直接投资不在于投资总额是多少,而是在于投资是否有回报
软银投资阿里巴巴投资少但回报大,雅虎同样投资阿里巴巴但盈亏就很难讲得清楚了(投资大,风险大,回报小,权力之争)…… 对于阿里巴巴的投资,很明显孙正义和马云是双盈局面,但其他人就不好说了
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世界公认的“最后的投机家”霓虹股神是川银藏投资还有亏损到破产的时候
叱咤世界几十年的巴菲特投资还有判断错误的时候
……
个人认为如是川银藏、巴菲特、索罗斯、孙正义等人或索尼、软银、丰田、本田、苹果、高通、ORACLE、迪士尼等企业机构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投资行为
……
对于正夫主导的对外投资,更像是正治行为
……
企业家或企业机构对外投资的目的很简单很单纯就是“获利”
但是正夫的对外投资其目的就复杂化到极点了,牵涉到了正治问题、JUN事问题,是盈是亏是对是错几十年后再来讨论吧,反正偶目前是半点儿看不明白
……
但是正夫主导的对外投资与企业家的为了获利而进行的对外投资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性质完全不同
2. 英伦吉利和吉利汽车什么关系
吉利集团与英国百年企业——英国锰铜集团,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生产伦敦黑色经典出租车TX4及其系列产品。2010年11月26日,吉利又打造了三大子品牌,其中就包括英伦。表面上看是合资,但实际上就是普通吉利换了个新标志。
3. 英伦吉利和吉利汽车什么关系
答:2006年11月,吉利集团与英国百年企业——英国锰铜集团,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生产伦敦黑色经典出租车TX4及其系列产品。 2010年11月26日,吉利又打造了三大子品牌,其中就包括英伦。 表面上看是合资,但实际上就是普通吉利换了个新标志。车子还是吉...
4. 国产而论,吉利和众泰什么水平
众泰现在的质量什么的也还不错。
吉利的汽车车间,吉利自从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就走上了精品化的路线,这对于汽车车间就要有高的要求了,确实看了旗下的博瑞,博越等车型,装配工艺和质量都是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当然车间的技术也是媲美于合资的。
对于众泰在国内的名声其实并不好,也是很多车主抱怨买的众泰汽车没开几年就到处异响,还有就是漏水之内的,这就是很反应汽车车间的技术了,上图是众泰汽车生产的冲压车间,下图是汽车车身的拼装车间,也都是机械化的作业,很现金的。
5. 英伦汽车的前身是什么车型
分为品牌与车型背景:
英伦汽车。品牌。前身是:
英国锰铜集团旗下的出租车TX4
1919年,罗伯特·博比·琼斯在英国考文垂创立了一家名为Carbodies的汽车车身设计和制造工厂;
1928年,Carbodies凭借其优良的的车身制造工艺,开始为众多著名的汽车厂商打造车身,如汉拔、辛格、戴姆勒、捷豹、福特和劳斯莱斯等;
1948年,Carbodies与Mann&Overton和奥斯汀公司合作第一辆FX3出租车携奥斯汀的车徽成功下线;
1959年,FX4取代FX3,其车身设计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种车身设计几乎没有变化;
1973年,锰铜集团收购了Carbodies公司,11年后,锰铜集团又收购了Mann&Overton,从而一个全新致力于生产和销售出租车的伦敦出租车的伦敦出租车国际有限公司诞生了,简称"LTI”‘; 1997年,LTI公司推出了TX1车型,TX1保留了FX4原有的独特造型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轮椅上下功能和集成儿童座椅,同时大幅提升了驾乘人员舒适性和安全性;
2002年,LTI公司又开发出TX2车型。TX2的发动机有原来的日产发动机变为福特发动机,变速箱采用的材质比原来更为坚固、使用寿命更长;
2006年,TX4取代TX2,其采用了与TX2同样的车身和底盘,排放标准符合欧四排放标准,因而被命名为TX4。
吉利控股集团与英伦锰铜集团,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并在上海生产英伦经典出租车TX4"
其英伦汽车产品实际车型背景如下:
英伦TX4 :纯正英国技术车
英伦SC7系:其该车为上海华普海景车上市不久华普倒闭,吉利的兄弟厂,倒闭后被哥哥吉利收购,,在英伦品牌诞生后,将该车使用英伦LOGO'
英伦SC5:属于英伦品牌下新产品,但是使用的是吉利老发动机。
英伦金鹰,金刚:呵呵这两个车是为了充实增加吉利英伦品牌,老吉利的孩子改名认英伦干爹了,属于纯正的吉利车。
可以看出,英伦品牌是属于英伦锰铜集团百年品牌,因金融风暴等原因经营不善,最终吉利出手进行合资控股,活的商标使用等技术。
吉利集团最终形成 低:全球鹰品牌,家:英伦品牌,商:帝豪品牌,豪:沃尔沃品牌。覆盖了全部消费层次,形成多品牌,全覆盖营销模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头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