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传统的职能定位已不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国家开发银行虽然已由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成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但需要由国家在市场化筹资、风险管理、贷款项目评审、基金管理、投资业务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上通过定位和专门立法进一步巩固和明确。
第二,业务领域未能按经济发展的需要作相应的动态调整。国家开发银行在“两基一支”领域的传统业务已经受到商业银行的竞争,而经济社会发展对开发银行又提出了新的融资需求,如“走出去”、社会瓶颈等领域。进出口银行传统的政策性业务已不能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和进出口行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近年来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显著提高,不再主要依靠政策性贷款支持;传统政策性金融业务比重大幅下降,以支持“走出去”为主的自主经营业务迅速上升。近年来,农发行又逐步开展了一些与其职能相关的商业性业务,但业务管理上,并没有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从制度上加以区分,增加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混合经营的道德风险。
第三,缺乏健全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资本充足率偏低。我国政府没有建立起对政策性银行动态注入资本金的制度。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其中农发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并且农发行和进出口行都没有根据五级分类标准提足呆坏账准备金。
第四,尚未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按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我国3家政策性银行在治理结构的建设方面尚有较大距离,如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备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等。随着定位、资本金补充等问题的明确,能不能建立起既符合政策性银行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结构,对政策性银行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在我国3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实行市场化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业绩水平相对较高,但开发银行还应建立多元化筹资来源、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才能更有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
Ⅱ 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的竞争中应采取哪些措施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组织将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加之民间借贷从台下规范后走上前台,逐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将呈现组织多样化、竞争交错化的格局。这种竞争性市场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所有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如何进行策略选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是党的“十七大”中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农村金融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支持和促进“三农”发展的客观趋势。新形势下,随着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农村金融格局将呈现如下变化:
(一)金融监管力度与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化程度同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激烈竞争形势下,各市场主体间出于利益争夺需要,必将与金融监管部门形成更为紧密的博弈关系。一方面,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间的相互监督。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和同业监督,竞争将逐渐步入良性规范的轨道,尤其是对新兴金融主体的监管将得到明显加强。农村金融的风险防范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内控制度建设也将得到完善落实。
(二)农村金融机构将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在日渐激烈地竞争形势下,各金融机构必然将机构、资金、人才向自身优势业务区域倾斜集聚,以寻求资源配置最优化、经营利润最大化。通过市场调节,各农村金融机构分工将日趋合理,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发挥。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业已完成,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研发的“金穗惠农卡”以其功能齐全、手续简单、实用性强获得农民群众普遍欢迎;农业发展银行积极拓展支农领域,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中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初见成效;城市商业银行、国外金融机构面对经济活跃的乡镇金融市场这块“肥肉”,或者先行“试水”,或者跃跃欲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争相产生,初露端倪。此外,民间借贷等“草根金融”一旦规范管理,也将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中一支活跃的力量。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建设到位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放、非正规金融无合法地位的状况不复存在,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的农村金融体系将真正建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三)农村信用社在竞争中成长,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将受到挑战。竞争中,农村信用社将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业务熟”的先天优势,通过组织形式改革、治理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管理水平提高等一系列措施,促进竞争能力明显提升,不断发挥农村金融市场主导作用。同时,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组织将落户农村,加之民间借贷从台下规范后走上前台,农村金融市场将呈现组织多样化、竞争交错化的格局。这种竞争性市场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后,所有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尤其是在业务交叉领域和收益高回报品种上的竞争将更为明显。但应当看到,竞争将带来效率,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参与者竞相创新金融品种,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资本供给。
二、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现状
在金融竞争性市场这一竞技场上,农村信用社特点明显、优劣并存。
(一)优势方面
由于具备分布区域性、设立长期性、关联紧密性、决策灵活性等特点,农村信用社在长期发展中确立了自身的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地缘定位优势。农村信用社是带有鲜明的机构地方性、分布社区性色彩,与所在地域的联系更多、更广、更深,农户、企业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二是客户基础优势。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网点遍布乡村,与广大农户、中小企业接触贴近频繁,长期以来培植了一大批优质客户,与农村客户的情感联系紧密。许多客户存有感恩心理,金融业务选择上倾向于支持其成长壮大的信用社。三是信息充分优势。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农村金融市场最前沿,对“三农”情况非常熟悉,对农村经济特点和产业特色比较了解,尤其是对农户、企业的信用品质、资金实力、生产经营状况等客户信息掌握比较充分。四是机制灵活优势。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法人,具有决策快捷、传递迅速、经营灵活的优势,这是国有银行所不具备的。
(二)劣势方面
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所限,农村信用社在业务竞争中存在以下几方面制约因素:一是传统的经营方式,主要包括: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占比小,现代化的金融结算方式未能充分、广泛挖掘利用,以至于不能进行信用社的目标客户与市场细分的准确定位,营销能力不强,也不能锁定高质量的自然人和法人与合作组织等主体客户;难以充分利用和发挥与“三农”贴近、信息源充分的优势条件,对
放出资金进行有效控制和风险管理。二是科技手段不强。由于科技人才缺乏,新进大学生员工培训力度不到位,员工对新设备、新技术掌握能力不足,致使科技运用不够充分。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农村信用社多数没有真正建立信息搜集、调查研究、产品研发中心,对创新重视不够,导致业务创新步伐落后,直接制约了业务竞争能力的提高。四是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农村信
用社干部队伍中高素质人才缺乏,加之对现有的管理者培训力度和层次不够,导致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者水平不高,经营理念陈旧,对宏观形势把握能力比较薄弱等。
三、应对金融市场竞争的策略
农村信用社面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猛然加剧的竞争性市场挑战,既要增强危机感,更要树立自信心,沉着应对,做到扬长避短,改变劣势,做强优势。
(一)抓住“特”字,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
一是要围绕发挥农村金融特色,针对农户、社区居民、企业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开设特色业务网点、服务专柜,把业务触角延伸到需求与效益结合处,在机构网点设置上充分体现文化特色和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信用社独有的网点优势。二是在保障农户、社区居民、企业基本金融服务的前提下,将机构、网点和人员向金融需求旺盛、区域信用优良、网点效益明显的地区或地带集聚,甚至开辟新的营业网点,以此打造一批高档次、高标准的“精品网点”,不断提高网点资源的配置效益。
(二)“源”于“农”入于“农”,切实提升社农双方的依赖度
农村信用社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三农”发展又离不开信用社的金融纽带作用,两者之间可谓鱼水情深。改善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环境,关键的一点是落实深入“三农”的“主人翁”意识,让“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动摇,打好群众基础。吸引农户入股,完善信用社的权力体制,区别社员与非社员的贷款待遇,广泛言路,不断提高信用社的日常管理水平。同时,建立稳固的客户群体网络,畅通联系合作渠道,把目光瞄准“三农”、涉农小(中)企业,守住属于自己的这片阵地。
除此之外,还要切实增强农户的守信意识,从经济和道德上提高农户的违约代价,给农户制造自觉的还款氛围。通过经济手段,给“违信者”以高利率、高贷款准入等惩戒,加大“违信者”违约成本,确保贷款良性回收。在道德层面上,通过加大诚信宣传,让农户明白对信用社违约就是对全体信用户的违约,侵害的是全体信用户的利益,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就提高了“违约者”道德成本,利用舆论的压力,创造合谐的信用环境。
(三)求新务实,不断提升业务创新发展能力
农村信用社要剖析市场、分析客户的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手续合法的基础上,大胆更新金融发展理念,大力开展金融业务创新。一是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出以贴近农户与农业经济实体需求的金融产品,包括:农民理财工具、农民卡类业务产品、百万农户致富工程贷款、出国劳务贷款等。二是要加快服务方式和业务工具的创新,不断简化业务程序和手续,依照客户不同层次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不同实际风险实行贷款市场定价,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推行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方式,力争通过便、利、亲服务吸引客户。三是加强市场分析和研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细分服务。在竞争性市场已经形成的市县城区和竞争性市场暂未形成的农村地区,针对市场竞争性与非竞争性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和竞争手段,逐年推进非竞争性地区的市场竞争措施,形成稳步推进、步步为营的竞争步伐。四是要紧贴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巨大需求,围绕“农民想什么,信用社提供什么”,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功能,让农民享受到各类金融服务,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四)科技兴社,挖掘运用现代金融技术成果
一是积极地招引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对现有人才加强科技培训,出台激励措施推进科技创新,让科技成为业务拓展的动力,员工智慧化作事业发展的资本。二是注意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加大科技装备投入力度,以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文明成果服务业务发展。三是加快业务网络建设和信用卡业务开发以及异地结算、银行汇票等结算功能的增强,条件成熟的地区开通国际业务,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加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以此拉长业务短腿,更加全面地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
(五)强抓管理,健全完善内部科学运行机制
一是要及时转换经营策略,确立“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把业务重心对准三农,坚决摒弃“去农化”倾向。二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主任职能,达到相互制衡、相互协作、相互监督、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效果,防止
“一言堂”现象发生。三是进一步明确以支农服务为己任和生存之本,建立劳资改革等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全员参与存、贷“两个市场”开拓的积极性,确保信用社在农村竞争性市场中的存贷业务份额同步增长。四是在“增收”的同时注重“节支”,通过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和非盈利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产盈利能力。五是建立健全主要管理制度,落实检查监督、监察审计、按章处置等约束措施,切实加强内部控制,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
(六)以人为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银监会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方向、目标和要求,而且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指导性文件。实施人才战略,改革用人机制,培养复合型信合队伍。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人是第一生产力。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形势下,谁握得“人脉”,谁就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占得鳌头,就会把握住市场的脉搏,争得主动权。具体工作中,要搞好对现有员工的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特别要加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岗位轮换作用,加强学习交流,锻炼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热爱信合事业、专业知识全面、会经营、懂管理的各层次专业人才,让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尽快充实到管理人员队伍中。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制定灵活性、流动性用人新机制,努力营造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对新业务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要保证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给予充足的发展空间,营造和谐发展氛围。同时实行“干部员工淘汰制”对那些因循守旧、不干实事、忠诚度低、业绩差、常违规违纪的干部员工要给予经济、行政处罚,影响恶劣的,要坚决清理出信合队伍。
总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农村信用社只有急流勇进,主动出击,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牢固树立农村金融主力军大旗,立于不败之地。
Ⅲ 对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组建的步伐正在悄然临近,农村信用社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国家向农业倾斜政策的增多,以及很多优惠政策的实施,就像给我们的农村信用社打了一支强心针,农村信用社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积极组建商业银行的势在必行。
但当前邮储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触角不断向农村阵地的延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基金互助组织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的异军突起,给我们农村信用社赖以生存的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挑战和更大的冲击。农村信用社如何正确发挥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如何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如何把业务做大做强、如何迅速改制、顺利的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备更大更好的抗击风险能力?------是摆在我们这一代农信人面前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1、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就我们兴隆联社而言,2011年末不良贷款高达4亿多元,严重的制约了了我们兴隆农信社的发展和壮大,具体表现为:前几年受六道河信用社多人争权乱放贷款的现象,导致多人受到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处理,严重者被开除;2008年孤山子信用社又出现了李玉军挪用资金案,挪用信用社资金、盗用储户存款数额巨大;多人违规发放顶冒名贷款及假名贷款金额近两亿元,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一个多亿元,直至多人受处分甚至被开除的严重后果;黄酒馆社和北水泉社的资金诈骗案等等都给兴隆联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个别信用社主任及员工无视制度的存在违规发放顶、冒名贷款,直接导致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致使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工作严重受阻,效益始终排在承德市末位。
2、管理者有章不循、令不行、禁不止。农村信用社分布在全县的各个角落,多数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很便利,离离县城较远。有的主任感觉自己是天高皇帝远,对上级的指示精神、规章制度没有严格的遵循,令不行,禁不止,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置国家法纪、规章制度于不顾,仍然我行我素,听之任之。据我走访得知现在有的信用社主任利用职务之便经常现金白条顶库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挪作他用或为自己做生意,长达几天甚至十几天不来单位上班,单位职工都不知道主任去向,整日与狐朋狗友吃喝玩乐或游山玩水,致使单位工作涣散,职工丧失工作积极性;贷款业务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比比皆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放贷款,有可能导致2008年我县孤山子信用社资金挪用案件的再次发生。农村信用社是县级联社的一个派住当地乡镇机构,资金的运用,人员的管理,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地服务状况,服务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信事业的发展。最基本的是在管理好一个单位的同时如何管好自己也是个很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3、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现在面临人员危机,老龄化严重,很多信用社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弱、病、残人员坚守在第一线,戴着花镜办理业务,尽管这两年招收了一些大学生,但好多都没有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当前很多的人才放置于业务后端,还有的大学生一直在业务量很小的信用社,即学不到真正的业务,又终日昏昏然,造成了人才浪费。
4、员工法律意识淡薄、以身试法。对所辖员工法律知识培训少,信用社主任对员工组织学习少的可怜,很多员工不注重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底子薄、业务素质差、思想认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工作热情不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扎根农村为信合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在红眼病和盲目攀比风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有的职工敢于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既丢掉了饭碗,又限制了人身自由,以致造成终生的遗憾,也留下永世的骂名。
二、 改进的办法和应对的措施
1、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主任的自身修养、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农村信用社的主任就像清朝所谓的封疆大吏,其掌管着一个乡镇或者多半个乡镇的经济动脉,掌管着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资金走向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未来,所以,一个企业的经营好坏与带头人有直接的关系,古语说的好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县级联社选好一个信用社主任也是一个关键所在,当然了这与上级管理机构的用人机制和领导的选用方法有关,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笔者认为,掌管着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的资产,必须选拔那些政治过硬、责任心强,既懂业务又通管理的有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这样我们的农信事业才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
2、上级要对下级信用社主任、信用社主任对所辖员工都要有一个严格的约束,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和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要具有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达到令行禁止,严禁违规操作,不断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荣辱观念;
3、不断加强对员工的业务理论、法律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所有的基层主任要高度负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并合理安排人员,进行岗位交流,继续发扬老职工业务知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要做好重要岗位人员轮换后的业务技能、技巧和好的方法流传下来,即使分工不同,但必须要有协作,体现农信整体意识和团体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不能安于现状,要敢于拼搏、敢于奉献,努力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法制观。
4、古语说的好,是不是千里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所以要合理安排人员,应尽量将所招大学生分配到最基层信用社,让其得以锻炼和才能的最大发挥,做到男女搭配,新老搭配;另外,省联社应将老职工置换工作在进行下去,每两年或者三年置换一次,不但解决了老职工退休后子女上班的后顾之忧,更换了血液,又增加了信用社的新生力量,让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成为现实。
就笔者所管辖的信用社三年来不良贷款下降率近一倍,由原来的160万元2011年末下降到79万元,各项存款由三年前的4900万元到去年末的7812万元,现在已达到9000万元,预计今年末达到一个亿,三年翻一番。2011年末我所在的信用社在全县信用社中各项成绩排名第一,面对这些成绩的取得我不敢居功自傲,这些都是全体员工的努力的结果,但更离不开我的直接领导和管理,职工精神饱满,团结协作,真正体现了团队精神,我敢说我所吸收来的存款都是真实的,无一虚假,都是农民客户的闲散资金,三年来我带领大家认真执行上级联社的信贷政策不发放一笔违规或者超权限跨范围贷款;无任何违规经营现象。因为从事了八年信用社会计工作和参加信用社26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使我深知合法经营和懂得如何经营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性。
三、 抓住机遇、拓宽业务领域,加强硬件设施
1、加速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充分发挥柜台优势,做好电子汇兑业务,认真做好村村通工程,努力做到农村客户足不出村就能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在当前经济过热的环境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相继安装ATM机,在邻近乡镇或者现金流较大的各村商铺安装pos机和epos机,使自动存取款机和pos机达到合理的布放。抢占农村市场,随着村镇银行触角的不断延伸,可能会使我们现有的优势和领地被别人占有,所以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做到快速发展、优势发展。
2、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并适时拓展新业务领域,积极开展中间业务、代理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比如代收保险费、电费,代发企业工资、代发企业养老金、代发农村养老金等等。
3、抓住国家当前稳中有升的经济形势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大好时机,顺应金融改革的势头,新建网点和翻建网点,创造和改造自身的硬件工程,并给农村客户提供一个宽敞、明亮、简洁、舒适的服务场所以及一流的服务。(作者 司志堂)
Ⅳ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分析
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把农村剩余资金转化为农村储蓄,再把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比较成功的把农村剩余资金转化为储蓄,农村储蓄在向农村投资转化过程中受阻,农村较多的资金流出农村。因此,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资金的外流。闲置资金转化为农村储蓄的现状,我国农民储蓄率高,我国农民具有较强的储蓄能力较高的储蓄率较大的储蓄额,这是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吸收大量存款的根本原因,为农村资金外流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主要表现为贷款,从农业得到的贷款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其不相称。虽然我国农村贷款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其他产业的到的贷款相比,支持率偏低。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农业贷款的相对份额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而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没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对农业的应有的支持,我国农业贷款仍有巨大的潜力。农村存款大于贷款,农村存款与农村贷款不仅差额越来越大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存贷款额逐年增大资金外流严重。相对于工业城市居民城市,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收入低,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捷,造成对农业农户及农村企业的贷款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无法延伸到偏远的农村,甚至从广大农村地区撤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十分缓慢。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缺乏足够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机制。由于农业经常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变化多端的市场风险,如果没有相应的规避机制或者规避机制不健全,往往是农业生产者及其有关参与者不得不面临巨大的难以承受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出于理性的选择,有关的农业参与者会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金融机构也相应的减少了对农业的贷款。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难以了解农村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导致农村信贷过程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盛行,农村金融机构惜贷严重,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风险大,储蓄存款向大银行集中的现象比较突出,制约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导致大量农村资金外流。
Ⅳ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
“三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历来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加快农村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加强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但也要看到,“三农”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服务中比较薄弱的地带,“三农”金融发展中仍存在不少两难问题。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问题,努力把“三农”金融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首先,要处理好商业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这是困扰“三农”金融服务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应该坚守两个底线:一个是党和国家要求的社会责任底线。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是履行国有资本意志的必然要求,不能单纯地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偏好也要建立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另一个是商业化经营要求的保本底线。实践证明,不计成本、不讲风险地服务“三农”,会挫伤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会削弱金融机构的长期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应当将这两个底线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是坚持以发展带动服务“三农”能力提升。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商业化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寓服务于发展之中。二是努力寻求商业化经营和践行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在对外服务上,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商业金融模式支持政策性、公益性强的“三农”发展事业;在考评机制设计上,金融机构在考核基层机构点均、人均业务量和效益时,可探索加入对服务“三农”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考量,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地服务“三农”。三是树立和增强“雪中送炭”的责任感。比如,在西藏、新疆等老少边穷地区,虽然经营成本较高,但当地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愿望仍然较强,金融机构应坚持在这些地区设立多种服务网点,以发扬和体现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其次,要处理好关于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三农”客户具有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区域差异显著、信息不对称等特征,难以与一些金融机构过于集约化的经营体制相适应,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妥善处理好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以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三农”,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效率。
一是厘清各级机构的职能分工。金融机构要深入基层、员工和客户,理清哪些事项需要总部统筹管理,哪些需要放权到分支机构,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机构的经营管理权限。二是积极稳妥地推动适度简政放权。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试点-评估-优化-推广”的方式,做到既放权于基层,缩短管理和决策链条,又“放而不乱”、风险可控。三是要做好管控引导。在具体经营事项交由分支机构负责的同时,金融机构总部也要切实加强管理、督导,形成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第三,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能不能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平衡点,是决定“三农”金融服务成败的关键,最能考验出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守“三农”业务发展的风险底线。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绷紧风险控制这根弦,坚持底线思维,任何时候都要将不良贷款控制在能“承受”范围内。二是适度提高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容忍度。金融机构应通过优化调整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定价等管理考核指标,打消基层机构服务“三农”的顾虑。监管部门也应坚持差别监管,适当放宽“三农”业务不良贷款等考核指标的监管标准。三是切实加强“三农”业务专业化风险管控能力。这是应对“三农”金融业务风险大的根本之道。
第四,要处理好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关系。现阶段,农村金融资源投入大、经营成本高、效益产出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县域市场增加资源投入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以战略眼光来审视和衡量“三农”金融业务。金融机构要从近景、中景、远景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发掘“三农”业务的战略价值和长期效益,做好资源投入的总体规划。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增加农村金融资源投入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各类财税、保险、货币和监管政策支持,强化正向激励。
此外,在发展创新型“三农”金融业务方面,一是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是要强化城乡联动、行司联动、境内外联动,提供信贷、发债、票据、租赁、理财、保险等跨领域金融服务,构建新型综合化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二是要推动产品创新。近年来,“三农”金融产品创新聚焦在破除农村抵押担保瓶颈上。农业银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09年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近三年来累计投放林权抵押贷款172亿元。2014年,农行又率先在同业中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三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当前要着力把互联网金融的理念、技术和产品运用到“三农”金融服务中。
Ⅵ 谈农村信用社如何在新形势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近年来的支农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巩固了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然而,在面临当前经济和金融形势、县域内八家金融机构竞争局面,以及国家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农村信用社未来的经营发展面临挑战和考验。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获得更多利润增长点。 一、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继续完善“三会”制度,明确划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二是进行清产核资,对模糊的资产认真界定。通过提高入股门槛,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局面,增强其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其“合作、守信、服务、互惠”意识,要积极动员富农、城镇个体工商户、个体承包户和私营业主取得社员资格。三是正确认识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法人治理结构中,正确认识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经营管理上要倡导走市场化机制,同时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短期行为,构建多元化的激励与约束体系。 二、继续依托传统存贷款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实现方式 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我们带来的收益是无可非议的,并且由于自身的体制以及多年来形成的发展模式,我们还将在很长的时间里继续依靠存贷款业务来达到既定目标。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做好存贷款业务是满足“三农”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然而,金融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的,一味依靠传统业务可能就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为了扩大发展空间,各商业银行都在守住传统业务阵地的同时,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因此我们应紧跟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步伐,拓展业务领域,有效调整业务结构,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以创造更大的利润收益。 1、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以及商业银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必须大力推进中间业务。纵观国内外的金融机构,大量的不争事实和数据似乎都正在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中间业务已成为金融竞争的新战场。近几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为适应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形势和增加收益,纷纷将战略目标转向了中间业务,目前已与资产、负债业务共同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利差将逐渐缩小,我行要在竞争中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作为金融创新重要组成部分的中间业务,将是我行拓展业务空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可见,我们大力推进中间业务确实能带来巨大的收益,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好代理类中间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开办代理业务不但能够实现一定的手续费收入,而且能够争取到大量的客户资源,辅助资产负债类业务发展,对打造农村信用社的品牌具有巨大作用。 2、积极开办银行卡业务。吉卡发行以来,方便、快捷的服务功能满足了广大客户的要求,有力的提升了吉林农信的社会形象,同时也增加了存款额度。一是我们可针对吉卡持卡人展开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如刷卡消费双倍积分、存款赠送礼品等。尽可能提高存量卡片的复活率,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吉卡的品牌形象。二是为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务。开通VIP金融通道,可以是收费型VIP,即收取一定服务费获得VIP客户的权利,也可以是大客户型VIP,即大的存、贷款客户,免费为其提供VIP服务。三是免费提供金融咨询服务,为吉卡持卡人提供柜面等咨询服务。四是借助白金卡的发型,提升客户社会地位和档次。 三、做好中小企业贷款工作,有效防控风险 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中小企业贷款准入条件是宽松的,手续也是简化的。中小企业为了发展,势必要通过贷款融资的方式促进生产,以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农村信用社拓展中小企业贷款是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我们的盈利模式还较为粗放,主要是向大客户放款,将眼光投向中小企业是对发展战略的适度调整。农村信用社拓展中小企业贷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完善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贷款投向大客户或某些集中行业,容易造成集中度风险。包括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在内的整个贷款风险问题是我们经营发展中的致命问题,不能有效防控风险,就会造成资产流失,失去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后果将会极其不堪设想。首先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用制度来约束人为的风险的产生。其次加强职工道德教育,从思想源头上遏制人为风险产生的念头。再次构建风险评价体系,使职工对贷款的风险评估有据可依。最后严惩恶意造成资产损失的职工,以达到警示目的。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全体员工是农村信用社辉煌历史的缔造者,只有牢牢抓住员工的心理,辅之以正确的激励,才会任劳任怨的为信用社工作。因此,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为我们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一要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树立“以社为家、爱社如家”观念。二要增强服务意识,以客户为中心,将客户视作自己的亲人。三要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形成“人人向上”的竞争局面,优胜劣汰。四要发挥领导带头的作用,以领导为楷模,形成全员一心、上下一心的磅礴气势。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金融形势已经今非昔比,包括农行在内的几家金融机构业已看好农村这个大市场,如何在新一轮的金融变革中胜出是摆在我们全体农信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一是认真研究当前形势和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份额,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及对策。二是发挥网点和六十余年的社民感情的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科学制定让利政策。三是加强业内交流,借鉴总结发达省、市或地区的成功经验,知己知彼的与其竞争。四是把握和领会国家关于农村金融的政策,未雨绸缪,抢占市场先机。 五、大力清收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袱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必须加大力气清收不良贷款才能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责任清收。对内部员工发放的违规贷款给予清收期限,对造成损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二是坚持依法清收。对有偿还能力却不履行偿还义务的借款人、保证人实行依法清收,切实维护债权。三是保全清收。对有偿还意愿,但暂时缺少资金偿还的贷户要对其资产进行保全,防止信贷资金损失。
Ⅶ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1)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与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机构网点少。农村金融机内构网点分布不均匀。容在东部地区,网点过于集中,但是在中西部有些乡镇都没有设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2)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2003年以来,作为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3)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比如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数达到13.4%,而这个比例高于全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
(4)产品和服务单一,支农功能不强,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5)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没有形成合力,在农村地区进行信贷资金投放缺乏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信用基础。
Ⅷ 目前最新的农村金融机构都有哪些
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