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金融公司招聘现状论文

金融公司招聘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07 07:28:14

1. 谁能帮我找份"当今社会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这样的论文

论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构想

摘要:开放与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着重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入手,剖析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证券市场的发展构想。
关键词:证券市场;现状分析;发展构想

Abstract:Opening and develop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especially the stock market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 of the city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past few years, stock market has been developing vigorously in China, but many problems are exposed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because of late starting. This paper lays a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main problems of stock marke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developing patterns of stock market in China.

Key words: stock market;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pattern

1 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 而1997年已达到2 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 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企业债券发行)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政府债券发行)。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 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 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6) 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 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然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规《证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证券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无法可依,加之对已颁布的法规执行不力,证券交易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年发生的“三.二七”国债期货的严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2 证券市场的发展构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证券市场主体质量的高低,对我国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展。

1) 取消额度管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额度管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由于对证券发行标准制定较低,这给行政部门行使权力提供了较大空间,政府为企业包装上市,后患无穷。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应该严格上市公司审批,提高上市标准,取消或减少行政干预,将证券市场的额度管理换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都能通过竞争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市场参与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使企业经营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益上,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达到上市的目的。国家可以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上市标准,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实现股市的扩容,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 强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转轨,更要转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后不思进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钱”场所,效益下降甚至亏损。 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于0.05元,如此低的回报会打击股民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股市的扩容。因此,建议对于那些业绩长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证券管理部门应给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扩容才会有保障。

2.2 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居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不同投资与筹资需求,在考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组合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门类齐全的资本市场交易工具。特别是可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证券品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可转换债券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证券,它首先作为一种债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时能以一定条件换成股票,兼备了债券和股权证两种证券的性质。可转换债券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对活跃证券市场的特殊作用与独特地位是其它证券品种无法替代的。 应该说,可转换债券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丰富证券品种,扼制过度投机。除可转换债券外,还可考虑进一步发展期货、认股权证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为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风险将会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而传统金融工具难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达到转移风险、重新分配的目的,进而满足市场需要。衍生金融工具还能促进相关基础市场的流动性,形成均衡价格,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时应立足国情,着重发展以规避风险和保值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与监管先行,对于投机性过强的诸如股票指数期货等可暂缓发展。

2.3 大力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当前投资主体结构失衡、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趋于规范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强化投资功能、减少投机性和盲目性,使我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扩大投资基金的发行数量。我国目前的投资基金仅一百多亿元,在股市中所占比例还很小,远不能起到稳定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近5万亿元,如果有10%用于基金投资,就会给证券市场注入近5 000亿元的资金,这将极大缓解股市的扩容压力,又能化解一部分银行风险,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投资于基金的风险较股票小,收益又较债券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投资工具。

2) 增加投资基金的种类。在今后基金的发行中,可以开设多种不同投资方向、不同投资风险的基金品种。 例如,可设立企业重组基金为企业重组提供资金支持,也可设立专门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基金来支持国家产业政策,还可设立在债券与股票市场有不同投资比例要求的基金。这样可以使广大投资者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风险基金,从而大力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

3) 逐步发展其它机构投资者。目前可对保险公司开展证券投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养老基金等进行证券投资,以起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4 逐步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

国有股上市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国有股作为股份资金本身就要求具有资本的流动性,这是市场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第二,国家作为国有股的股东常常因为需要调节财政收支平衡或调整产业结构而收回投资,可是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以上目标就无法实现。有人认为国家股上市流通,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其实,资产与资金只是形态上的改变,不存在流失问题,资产不流动、不能发挥效益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此外,国家也需要通过国有股上市流通来回避或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国有股上市流通也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当前国有股上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 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国有企业实现战略性改组的需要,同时由于未与A股、个股并轨流通,也不会对A股、个股市场形成直接冲击。将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还可使国企间的收购、兼并等重组活动公开化、市场化,促进国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自觉努力增强竞争力,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2) 国有股与A股个股合并流通。可以根据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额来对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进行缩股,从而大大缩小上市公司中的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规模,以便在缩股后分阶段上市,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对个股的冲击,同时也不会对新股发行造成过大压力。否则按现在的路走下去,每上市100亿新股,市场的总面值就会增加400亿,这样,矛盾的累积会越来越多,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大的变化,股市就会有崩盘的危险。

2.5 加快立法进度,规范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高度信用化的市场,只有建立起严密的法律体系,各交易环节严格按法规操作,才能保证交易活动的安全和可靠,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降低证券交易风险,使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应尽快制定《证券法》及与其相配套的法规制度,使证券交易活动的各环节有法可依。同时在法规制定后,严格贯彻执行,加大监管力度,对在证券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活动,一定要严肃查处,对那些置国家政策法规于不顾,从事严重证券交易违法活动的当事人要给予坚决打击,使我国证券市场尽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险降.资本市场:概念、主体与基本功能〔J〕.当代经济科学,1997(3): 27~30
〔2〕赵海宽.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构想〔A〕.见:励以宁等.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20~124
〔3〕杨建荣等.国际资本条件下的上海企业重组研究〔J〕.财经研究, 1997(3): 45~48
〔4〕张志元.关于发展我国投资银行的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1997(1): 23~26
〔5〕石建新.培育产权市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J〕.经济体制改革,1998(1): 34~37
〔6〕魏杰.改制、重组、运营〔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
〔7〕陈共,周升业,吴晓求.海外证券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指对各类有劳动能力的人进行招聘、选拔、培训、提高,使之能力更强,作用更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有劳动能力的各类人员的合理安排、优化组合、鞭策激励、重点使用,使之发挥最大潜能和效用。

一、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挑战

金融全球化包括了金融业务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货币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金融全球化必然加速全球金融人才的流动。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金融业人才流失已较为严重,大批中青年骨干被外资金融机构挖走,他们不仅带走了技术,也带走了信息和优质客户。由此可见,我国金融业人才竞争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金融的全球化已经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挑战。

二、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守传统的僵化的人事管理观念
传统的人事管理核心在于“管“,“人“要适合于“规章制度“。传统的人事管理担负着检查劳动纪律,处分违章者的义务,其扮演的是执法者的角色,注重对人的监督和控制。规章制度的制订着重强调负激励,员工在管理者的监督下工作,压抑了员工的创造性,造成管理职能错位,工作方式被动。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的职能多为工资分配、人员调动、员工招聘等行政事务工作,工作专业化水平低、附加值低,且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这种僵化的运作模式与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业的惯例相去甚远,无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外资银行一般将个人发展前景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相比而言,中资银行缺乏员工的个人发展规划,仍把职务升迁作为个人发展的唯一途径。没有建立直接与收益挂钩、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等级评定、升迁标准,职责不清晰,奖罚不分明。现有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一方面,职工总量过多,人员素质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存在。另一方面出现管理、专业技术等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的人才进不来,过多的冗员又分流不出去,人才培养、选拔、使用中的论资排辈、人情关系等问题严重,束缚了人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员工教育培训滞后
目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许多从业人员对于现代金融概念和操作方法还不熟悉,缺乏必备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二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我国商业银行在外语、计算机、国际金融和法律方面人才相当缺乏,尤其是经济和金融、会计和电脑、审计和法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短缺。造成以上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滞后。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长期以来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人力资源智力投资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全球化金融市场竞争和发展的需要。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践证明: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是边际生产力增长的支撑点,这就对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单一,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依赖于岗位培训和晋升职务等传统手段,降低了人力资本的边际效率和经营效益,难以适应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银行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与管理。
(一)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抛弃传统的僵化的人事管理观念,尽快树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治管理的观念等。把人力资源管理从一般行政管理职能提升为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深化内部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一个合理的人才薪酬制度和具有吸引力的人才价格,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砝码。因此,我国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摒弃“官本位“的激励观念,采取全面的薪酬体系,它包括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等诸多方面。外在激励主要指货币化、物质化的手段;内在激励主要包括带薪假期、名誉奖励等精神手段;短期激励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长期激励主要包括股票、期权和保险等。近几年国内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出的高薪重奖政策是历史的进步,但仍未涉及到产权。让人才持股,实行期权制在国外企业已经十分普遍。我国金融业应尽快推出“知识-资本-资格“的人才持股战略,实行人才股票期权奖励制度,对重大项目开发者和经营业绩优秀者实行“原始股份制”,并使其终身受益。同时改革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职务公开竞聘制,竞争上岗,减员增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并按照不同岗位类别,建立综合、科学的考评体系,量化考核,动态评价,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同时建立和完善以行员制和客户经理制为基础的绩效挂钩机制,实行多劳多得,拉开收入差距,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以有效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调动员工敬业、创业的积极性。
(三)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培训机制
培训是人才开发与管理的重要途径。金融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连续性和一贯性。除了吸引、留住现有人才以外,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因此,我国金融业要顺应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制订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规划,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增加人力资源教育投入。一是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建立分级分类、循序渐进的培训模式。要根据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技能人才这三类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开展好差别化、特色化培训。二是要创新培训方法,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统一组织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创新培训方法,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三是要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制度建设。要通过建立员工岗前培训制度、员工在岗培训制度、资质资格培训制度、员工发展培训制度等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培训与员工发展挂钩,真正把培训作为员工的一种福利待遇和基本权利,使员工的选拔、使用、激励和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培训有效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居安思危意识。我国金融业发展必然要求实现专家经营、专家管理、专家治行。目前,我国恰恰非常缺乏从事国际金融、中间业务、行业分析和信贷政策研究的“专家型“人才,以及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尤其要注意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产品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银行业务及国际业务管理方面的人才。

2. 关于金融危机对企业招聘影响的参考文献、

招聘历来都是HR重要工作之一,春节后又到了往年的招聘旺季,HR照例应忙于应接不暇地进行筛选简历、面试、考核等等……但今年并非如此。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影响已渗透到企业,“人员削减“、“暂停招聘”、“裁员”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不是意味着HR就不用忙于招聘工作了,轻松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外界的就业危机增加了员工的“卧槽率”,这也意味着大幅降低了企业的人员流动率,企业得不到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来看,危机所带来的人工成本控制又减少了吸引优秀人才的筹码,对于招聘高级人才反而更难了……也许危机给招聘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这里我们就来看,金融危机到底给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影响?市场上的人才供需情况如何?危机下企业采取哪些对应措施?
2009年2月,前程无忧薪酬调查部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招聘的影响”这个话题,从个人和企业HR两方面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1186份个人问卷及451份企业问卷。从参与调查的企业性质来看,451家企业中有44%是外商独资企业,其次为民营/私营企业占到34%。个人反馈方面,民营企业为45%,外商独资企业次之,占27%(见图一)。
从参与调查的行业来看,451家企业中有35%是传统行业企业,其次为高科技行业企业占到34%。个人反馈方面,传统行业为39%,高科技行业次之,占33%(见图二)。
调查发现一:企业需求与个人意愿“大相径庭”
招聘工作的难易程度、招聘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无论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二种供需不平衡对企业的招聘工作都存在一定影响。“供不应求”,企业招聘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招聘成本的上升、招聘质量下降、招聘效果不佳等等。而随着金融危机的“驾到”,是否就“供大于求”了呢?
调查数据显示,48.5%企业认为人才市场供应充足(见图三),仅16.9%的企业认为人才市场供应短缺,同时已有26.3%的企业已经暂停了招聘,从表明上来看,显示了目前人才市场现存的“供大于求”现象。
数量上的“供大于求”从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了招聘难度、招聘成本、招聘质量、招聘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也“暗藏玄机”,特别是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局势下。
1.大幅降低人员流动率。由于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就业危机导致更多个人选择“卧槽”,大幅降低了人员流动率,企业无法的新鲜的血液,对于企业而言拥有人才的概率也相对降低。
2.高级人才仍紧缺。人才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才都能随手可得,有些高级人才,如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仍是“奇货可居”。一方面,目前的市场薪酬可能达不到高级人才的希望,另一方面,“裁员风潮”又让不少高级人才心存疑虑,不愿意跳槽。
3.带给HR招聘技巧的新挑战。当今形势下似乎是“百人争一位”,HR几乎不用担心招不到人,但是在百人中选择“对的人”又是一门新的挑战,对于招聘、面试技巧方面更需要下功夫。
从企业实际需求情况来看,调查数据显示,各个行业企业需求都低于“平衡点”(表示企业正常流失正常招聘平衡状态)。传统行业、房地产行业、服务业、高科技行业的企业招聘指数都小于平衡点5.5,最低的为房地产行业为4.19。而从各行业个人求职倾向数据来看,房地产行业反而最高为64.9%,其次为高科技,详见图四。
结合图三和图四来看,可谓企业需求和个人意愿大相径庭,人才市场的供应量相对充足,而企业需求量相对缺乏。特别明显的为房地产行业,在个人求职倾向如此高涨的同时,企业的招聘指数又相对低迷。金融危机下,对于实体经济的房地产企业而言,主要三方面压力:1.销售面积降幅加大; 2. 房价下跌,先行指标显示房价仍面临下降压力; 3. 企业资金压力在不断加大。从访谈中我们得知,很多房地产行业不得不暂停招聘甚至是裁员的形式来控制成本。从个人端来看,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红火的薪酬”,让不少人神往,随手一捞就是一个 “年薪10万”的,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的薪酬更让人为之心动,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个人对房地产行业心生向往。
调查发现二:逾半数企业执行人员削减
全球金融危机以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转化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并迅速向世界扩散。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发展,虚拟经济已经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IT行业、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贸易|进出口行业,以及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等均受到了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纷纷进行人员削减,“暂停招聘”“裁员”的声音络绎不绝。
从个人端来看,近5成的个人所在部门人员减少,企业人员规模大幅下降。调查数据显示,48.6%的个人所在的部门相比2008年人员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见图五),其中减少20%以上的比例最高达16.5%。再来看人员规模同比增长情况,同比增长比例总合为15.7%。
案例:深圳某计算机公司软件工程师:“我们公司虽然没有裁员,但就我们部门而言,有人走了,老板让我们把他的工作几个人平摊了做了,就不再招聘了。08年的时候我们的部门的人员编制是25个人的,现在只有17个人了…”
从企业端来看,逾半数企业执行人员削减。其中自然流失不再招聘的企业为22.5%,裁员的企业为19.7%,09年有裁员计划的企业为10.7% (见图六)。更引人注意的是,19.7%企业已采取裁员方式进行人员削减,相当于5个企业中有1个企业已经裁员。
案例:上海某房地产行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年初时候大致裁了20%的人,主要集中在工程、财务和销售这些模块,09年是否会裁员,看发展情况而定…”
“一半”,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虽然“这一半”是雨天,但是“另一半”仍然还是晴天。同时,还是有一部分企业正在扩大规模,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同时中国市场对于这次金融来说也可谓是“避风港”,在访谈中我们得知,不少外资企业将大部分业务转向国内,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投资力度。我们相信,在金融危机过后的“晴天”会更添彩虹。
金融危机对企业招聘影响:逾半数企业执行人员削减
调查发现三:82.6%的企业不增加新入职人员薪酬
薪酬一直以来都是倍受关注的话题,目前企业需求下降了,5成企业又采取了人员削减,那么新入职人员的薪酬又将何去何从呢?
调查数据显示,82.6%的企业不增加新入职人员薪酬,其中55.1%的企业选择持平,27.5%企业降低新入职人员薪酬(详见图七),那也就是表示近1/3的企业将降低新入职者薪酬,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减薪”。
这主要受到双方面的压力。对企业而言,金融危机下更注重控制成本,那招聘的人均成本也是其中的一项指标;而对个人而言,市场供应充足,企业需求下滑,找工作是件难事,自然对于薪酬的要求也会放下“高姿态”,有42.3%的个人认为如果再就业“薪酬和原来差不多就行”,7.8%的人认为“能找到工作无所谓薪酬”。
从表面上看,企业确实是省下了成本,但更深层次的来看,这样无疑减少了吸引优秀人才的筹码,企业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反而更难了。
案例
北京某医疗行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录用的新员工薪酬大致比去年下降了5%-10%,主要是金融危机了,现在市场要价也低了,公司也希望在成本上越低越好……”
调查发现四:危机下,网络招聘仍为主流渠道
成本控制已是危机下企业的必做的一件事,招聘渠道直接影响到招聘成本,何种方式是“价廉物美”的招聘渠道呢?调查数据显示,89.2%的企业使用“网站招聘”,其次为“内部推荐”,为45.2%,详见图八。这也证明了网络招聘的优势,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突破地域限制、求职成功率高、成本相对较低等等。同时,内部推荐也倍受青睐,多种招聘渠道中内部推荐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当然它还具备针对性强,个人适应也较快等优势。看来金融危机下,成本总是放置在企业考虑的第一位上。
调查发现五: 低成本措施——危机下的良策
虽然外部经济环境的急转直下,使得许多企业在招聘管理上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但企业将会如何走好下一步棋才是最为关键的。所谓“重不在发生,而在解决”。对于招聘流程和人员配置上,企业又会有哪些对策呢?
调查数据显示,为了实现更谨慎的招聘,70.2%的企业选择“试用期评估”(图九)。在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也许试用期评估可能由于大量的工作容易被忽视,很多企业会做,但是却不“精”。访谈中我们得知,不少企业的HR为了更好的招聘效果,将试用期评估“做好做精”,这无疑是一种控制成本的方式。
从人员配置方面来看,为了控制成本,企业更多采取“优化组织结构”和“合并工作岗位”的方式。数据显示,47.6%企业采取“优化组织结构”, 31%的企业采取“合并工作岗位”,见图十。

3. 今天我去人才市场应聘。看见一家金融类的公司招聘文案。我咨询了一下。那人问我愿意不愿意做期货的销售...

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期货,然后你得知道什么是期货销售,接着你要思考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做这一行。
前景嘛,因为我做这一行所以我肯定相信是有的。

陪客户吃饭是挺锻炼人的事儿,关键看个人是否适应。

4. 为什么那么多金融公司招聘且不限专业和经验

像投资公司,一般每个行业都有专门的研究员,各行各业的应该都需要。但是一般专也会有些要求属,像你说这些,我也见过。大部分都是做营销的,需要你的关系网营销客户。但是是否真的开发你身边的人关键还在你。培训的话大部分也都是营销的培训。

5. 求一篇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其中包括对金融行业就业前景分析~~~!!!!!!!!

可去知网找,自己不会找的话,我空间里找论文的去处和步骤

6. 想要两篇对于当今社会招聘现状的讨论,300-400字就行

预期跌至谷底学生“急转弯”,弃就业考研
在对就业形势十分悲观的预期下,一些学生来了个180度的“急转弯”——放弃找工作,争取直研或者考研。“今年我们学院直研的学生都要挤破头了。”复旦某学院负责毕业生工作的老师说。同济大学学生小陆也是开学后临时决定考研,“我的很多同学上学期就开始准备了,我也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但我对找到工作实在没信心了”。
企业如约而至裁员不等于不招新人

“经济形势确实让学生很恐慌,但就目前来看,情况比预期的要好些。”复旦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生妹告诉记者,除了雷曼(中国)取消了原定的宣讲会外,其他企业都如约而至,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和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差别。

在10月15日复旦举行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宣讲会上,学生在门口就能领取到明确写有招聘职位和实习岗位的材料。在摩根士丹利(中国)的宣讲会上,企业宣讲人开门见山说:“我们一会儿会用具体的职位和数字来证明,我们是来招人的。”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黄智颖认为,企业裁员不等于不招新人,“从我接触的企业来看,一些企业确实在裁员,但他们也同时在招新,甚至是裁多少招多少。据企业相关人士说,用人成本并不是最根本的考虑,关键是借此机会能够找到更合适自身企业发展的人选”。黄智颖透露,一些投行对中国的业务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表示招聘数不会比去年差,“要知道,去年是投行招得最多的一年”。

从目前已经启动校园招聘的企业来看,投行等金融机构的招聘量会有所减少,但也并非全部,例如渣打银行就透露,2009年的校园招聘人数将与去年持平。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情况还可能好于去年,例如毕马威2009年的校园招聘计划比2008年的1800人增加200人。

存在诸多变数积极面对是正道

不过,目前对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复旦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唐晓林表示,目前一切的工作都在正常运转中,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招聘仍存在很大的变数。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也表示,尽管企业宣讲会没有减少,但还是要看最终的招聘结果。
就业指导老师均表示,不管就业形势如何,学生们都要避免产生恐慌心理,不知所措和焦虑不安都无益于成功求职。还是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争取各种机会。

2008年的就业形势严峻吗?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 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这篇文章放到我博客里面不到两个月就突破8000人访问了,远远超过其他文章--从建立博客到现在其他文章都没有超过1000浏览的文章,从这里就可以看出2008年就业形式非常严峻!
上次10万大学生专程跑到深圳来应聘,本科生底薪是1500起价,而这个工资在深圳都不够生活费。

7. 有公司金融实证分析类毕业论文题目推荐吗

你好,对格式与字数上有要求的。

8. 那些金融行业的公司招聘投资分析学员或分析师学员,进去都是做什么呀

金融分析师的工来作内容源是:培育专业的机构投资人;对开放式基金进行管理以及创业板市场的设立与运作;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管理;商业银行股份化和资产证券化运作;股票指数、期货分析以及风险资金管理等。
金融分析师的工作也包括:收集研究对象信息,对其产品进行分析研究,提供分析研究及投资价值报告;跟踪研究对象变化情况,及时动态判断所研究对象的投资价值变化情况,作出投资预期回报与风险分析,调整投资操作建议;对公开发行的各种理财产品的设计、谈判、签约发行及维护;通过各种联络方式开发新客户,与老客户保持联系;负责完成金融产品开户订单,解答客户各项问题;及时反馈客户意见,把握市场动向。

9. 想写一篇关于中国金融业现状的论文,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陈述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因素。但三资企业及股份制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因素未变;外资也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投资项目也越来越大,而且大多是长期投资,外商不会轻易放弃。因此推断,中国在三五年内不会出现类似东亚其它国家那样的金融危机。但是,真正的危险是在三五年之后,当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的压力,对他们的经济及金融体制进行全面开放,彻底改革,建立起与国际完全接轨的先进体系以后,将会对中国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如在二战之后,美国接管日本及德国,输入美国的经济体制,使日本和德国的经济较快地发展起来,而将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中国渐渐抛在后面。 因此,中国必须抓住各国在金融风暴后进入调整期的有利时机,尽快改革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改善银行服务,进一步提高出口竞争力,吸引外资扎根中国,使中国的经济保持实际高质量的调整增长。因为要真正避免危机,就必须保证基本经济因素的健康。 中国要维持一种实际高质量的高速增长,就必须打破过去的传统发展模式,即:发展经济—银行增加贷款—国有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中国大陆的经济,已经形成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部分;另一个则为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部分。后者在近五六年内得益于先进制度与优惠的政策,发展相当迅速。由于外资进入中国后,在中国最先进的地区引进最先进的技术、管理,建立了基本上与世界经济相接轨的企业。三资企业与一些股份制企业成为中国最健康、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源泉。 现在中国正进入一个关键时刻。随着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完成,中国投资环境的“硬件”部分逐渐完善起来,中国现在吸引外资的外部条件越来越好。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劳动力最便宜、土地(用于发展制造业基地)最多、市场巨大和最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什么,就是中国的政策。政策成功不成功,有效没效,不在于降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也不是看中国有没有市场,而主要是看能不能降低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和实物成本不一样。实物成本,如劳动力的成本、土地的成本、资本的成本,都是可以根据一个国家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但“交易成本”却是一个人为造成的成本,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但是不可能避免,做生意时,可能不容易看到而不去考虑,但最终成功与否,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交易成本很高,主要体现在政府、会计、法律、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服务方面,整个都跟不上。政府部门有重重人为的障碍要打通,银行和律师根本不能适应面向国际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些都增加了中国市场的“交易成本”。外国投资者很想来中国投资,但他们都感到来中国投资不容易,故尔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中国市场高额的“交易成本”主要存在于金融服务中。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金融业的问题。因此,建议中国在现阶段采取一种有限制、有控制的金融开放政策,包括向外国银行开放贷款业务,允许三资企业运用美元进行交易等。一方面可以使外国投资者看到中国有决心开放金融业,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金融开放风险。 参考资料: http://www.aura.cn/aurakm/finance/161331657.html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nfjr200305004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3/22/20001028/290378.html

10. 云南金融行业招聘中背景调查现状

摘要 对于金融人才市场形势来说,近年来,金融从业人员数量随行业发展不断增长。通过智联招聘金融业数据可以看出,经济转型与技术迭代正在改变现有人才需求结构,首先,原有岗位正被改革,而新兴岗位层出不穷,高精尖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数字化人才受到追捧,而工作难度低、重复性强的岗位将面临被技术取代的风险;其次,由于金融业监管对创新动能的制约,数字治理及相关人才将有效推动整体金融业生态的规范与良性发展。

阅读全文

与金融公司招聘现状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壹方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招聘 浏览:496
现在的一克黄金的价格是多少 浏览:117
1升原油价格 浏览:415
西安有哪些期货公司 浏览:108
融资租赁的瓶颈 浏览:229
质权人股票 浏览:583
银行用创新资本工具融资 浏览:597
名字骚的股票 浏览:184
人民币美金汇率央行 浏览:112
国际三大金融机构是什么 浏览:90
股票年线软件 浏览:768
带牛字的股票 浏览:141
证券交易单向征收 浏览:659
融资结构不合理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浏览:944
华微电子公司股票价格 浏览:885
农行理财基金靠谱吗 浏览:209
金融外包公司的财务报表 浏览:654
三利集团股票代码 浏览:477
四川信托山东分公司 浏览:893
湖南股权交易所株洲分所 浏览: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