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业应采取什么应对策略
第一,首先是让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也遇到了困难,国内经济风险主要包括:一是通胀转向通缩的可能性在增大,二是国内资本流入转为流出的可能性在增强,三是信贷紧缩形势下,国内的非法集资形势比较严峻,四是中国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目前我国的经济中存在的问大多是政府因素造成的。因为中国现在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这种环境下,很多民企就希望凭借关系弄个牌照,给块地,弄个贷款什么的,没有把注意力放到创造财富上来。中国的竞争体制不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竞争体制。真正的竞争应该是谁能盈利、谁能创造品牌,谁有技术。改革就要从这个方面来进行。我们要改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从审批制转换成登记制,焕发企业本身的活力。
第二,建立平准基金,发展国内股市。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个提法和美圆大幅度贬值丝毫没有关系。其实大家好好想想,股市暴跌70%,损失最大的是谁?难道不是国有资产的疯狂贬值!由于人民币是不可自由兑换货币,所以我们国家的财富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一种是外汇储备,一种是国内的资产。目前中国的两种财富面临的是在一年中同时被大量消灭的风险。因为国家对外支付美圆,就必然在国内换成人民币,当然大部分人民币就进了股市,而股市的下跌,又造成了国内财富的损失,国内股市市值下降了20万亿人民币,约等于2.9万亿美圆。
如果今天这20万亿人民币市值没有被消灭,那中国企业手中必定有大量资产去抢购全球低价资源。所以,如果美国以发行美圆来应对本次金融危机,中国的办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考虑成立平准基金,把外汇储备换人民币资产,对国内市场注入流动性,以股权换美圆,鼓励中国的上市公司企业通过股市,把资产抵押换成美圆,让中国的公司去全球的股市收购资源类上市公司。虽然美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问题,但是很多高科技公司,资源类公司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只不过因为流动性匮乏,导致他们缺乏发展的资金,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比主权投资基金去收购要好的多,同时,国内的企业也可以借此次机会走出去,不要害怕失败。我们国家要借此改变审批制度为备案制度,只要企业的并购方案行为合理,真实,并非借此让资金流出,那么我们都要鼓励走出去,购买高科技、资源品,一举让我国的科学技术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企业并购的目标是什么呢?全球的两大铁矿石公司、前五大石油公司、黄金公司、飞机机械等制造公司、航空航天公司、高科技网络公司。我国是缺少资源的制造业大国,中国股市上涨,那么企业就有足够的钱去收购全球资源重要企业。我们站上了全球上游产品的定价权,全球定价权必定是最终在我们手里。
第三,让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美国有外汇储备吗?没有,为什么世界其他都要有外汇储备,为什么美国没有呢?因为他有铸币权,本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影响这么大,就在于美元是储备货币,美国有铸币权,所以我们国家可以考虑让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其实人民币已经可以在中国周边半流通,成为储备货币已经是水道渠成的事情。具体的实行办法中应当考虑如何防止美圆的外逃冲击。我们认为如果美国无限发行美圆,让美圆崩溃,全世界不再兑换美元,那么人民币储备是必然的事情。
第四,考虑织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我们认为,应当探讨建立世界储备货币的可能性,模式既可以参考欧元模式,也可以参考GDP资产抵押模式,谁抵押的资产多,那么你的发言权就大,货币的可信度就大,如果哪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可以立即让这个国家要么提供更多的资金抵押,要么冻结这个国家的货币交易。
第五,把外汇储备变成实质财富.
中国必须消化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增长压力,所以我们必须冒投资失败的风险,把手中的美元储备和美国政府债券转化为真实资产,无论是黄金还是其他资源,都是我国下一轮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须的,一定要想办法让外汇储备变成国人可以享有的国民财富,让中国人拥有更多的世界财富.
㈡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将能更多地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境内贷款,这些贷款的70%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4万家,实际利用外资3486亿美元。20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现价)23685。一般说来,外资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外商投资企业,外资金融机构的服务比中资金融机构更能满足外商投资企业需要。我国加入WTO后,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将更加全面,这将进一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商到我国投资后,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客户基础将逐渐扩大,在我国金融市场上运用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将随之增加,中资金融机构将与外资金融机构展开全方位的竞争。这将推动中资金融机构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改善金融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审慎会计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不仅能“请进来”,扩大引进外资,而且还能鼓励“走出去”,有效地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
年底,中资银行类机构在境外共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68亿美元。加入WTO对于证券业,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和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将有利于引进和学习境外证券业成熟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规范发展,逐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将在优质客户、优秀人才、新业务、新技术等方面与中资金融机构竞争。由于我国金融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加上历史包袱沉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与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因此,加入WTO,也将给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监管当局的监管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我们要继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完善金融法规,培养金融人才,提高参与国际金融业竞争的能力。
㈢ 贸易金融的贸易金融的趋势
新形势下贸易金融业务发展的特征全球化推动贸易金融向纵深发展
贸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属性,决定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被纳入这一金融服务体系。在保持自偿性这一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贸易金融服务越来越广泛地与银行票据、商业票据、应收和预付账款、货权单据等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相结合,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凭借在供应链中形成的债权和物权关系获得银行的融资服务,贸易金融服务呈现向纵深渗透的趋势。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数量进一步上升,需要全球化的贸易金融服务方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然结果,是其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在更广的全球范围内展开。因此,制定全球化的贸易金融服务方案,帮助企业在跨时区、跨国家、跨币种、维度上更好地匹配物流和资金流、妥善管理资金收付余缺,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币种和不同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差异获得收益并规避风险,将成为未来贸易金融服务的关注焦点。
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提供全球化贸易融资服务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境外业务拓展力度,银行在国内办理国际业务的传统格局已经悄然转变为走出国门提供全球服务的新格局,这无疑大大增强了中国银行业贸易金融服务全球化的势头。
产品组合趋向集成化和综合化
单一的融资结算占比逐步下降,组合方案占比快速提升。单一的融资结算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求。在帮助企业安全、快捷地完成资金收付的同时,能够帮助企业最大化资金收益、有效管理或规避汇率风险的集成化贸易金融产品成为客户的新宠。
从对单个企业提供融资,转变为提供涵盖产业链和关联企业的整体综合服务方案。贸易金融中的供应链融资已经形成典型的“1+N”模式,银行须将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应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贸易金融服务方案,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节点的产、供、销活动进行统筹,在此基础上提供一揽子融资、结算服务以及账户管理和财务顾问等衍生服务,以确保整个产业链资金的正常周转。
㈣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哪些困难
据有关部门测算,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400多亿美元,首次超过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进而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分水岭。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2012年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虽然离第一名美国的3383.02亿美元还有一定差距,但专家估计,在未来10年左右可以赶上美国的规模。这个《公报》还显示,中国有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6604.8亿美元,较2012年排名前进2位,位居全球第11位。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在形成以下几个特征。其一,中国已成为一个对外投资增长较快的国家。近三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速均在两位数,2013年达到20%以上,在今后较长时期,将继续维持高位增长。其二,中国企业将全方位、多领域“走出去”。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经覆盖发展中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在以资源为目标的同时,以技术为目标、以营销网络为目标、以研发平台为目标的“走出去”成为常态,进而构筑中国的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供应链。其三,大型对外并购投资成为“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并呈现投资领域多元化的趋势;其四,中国企业“走出去”将促进产业的国际转移,尤其是在高水平上的转移,同时将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和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其五,在今后的对外投资中,利用人民币境外投资的比重将不断上升,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一方面将减轻目前过大的外汇储备压力,另一方面,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当然,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在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仍然占55%,非国有经济占比不到一半。这意味着,政府决策的投资和国有企业的投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仍需进一步确立。其次,从企业国际化角度来讲,企业“走出去”将直面技术和人才储备的问题,这些要靠企业自身去解决,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这些“瓶颈”还将在较长时期制约其“走出去”。
再次,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还存在以下问题:审批程序较繁琐;外汇出境限制较多;境外并购贷款安排困难;对外投资的法律障碍等。这里既有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能力提高的问题。复次,尽管中国企业“走出去”潜力很大,但失败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和文化风险等也很大。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企业走入高失败风险国家较多,进而遭受较大的损失;进入低失败风险国家比较少,也比较困难,如在2013年中国的对外投资中,投向美国的仅占总规模的2%。如何评估和预测可能发生的失败风险,就成为一个摆在“走出去”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必须看到,无论对于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它们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走出去”将倒逼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已经表明,国有企业的现行体制和制度有着诸多不适应“走出去”的弊端,它们也在影响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进程。成功“走出去”的案例则告诉我们,在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绩效考核等主要环节,国有企业都需要根据国际化的要求进行改革,以适应“走出去”的要求。“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不仅获得了发展机会和新的资源,也在企业制度的再造和完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而全面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笔者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出几点建议。在企业层面,“走出去”一定要有长远战略考量,充分考虑复杂的法律、经济和文化环境,要建立全面、灵活、长效的评估机制。同时主动引导市场换资源、换技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形成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要特别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政府层面,建议“十三五”规划将“走出去”战略规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发展定位、产业选择、区位抉择、投资趋向、合作方式,并制定主要行业的“走出去”规划,包括高铁、石油、装备制造等。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无论政策性金融支持,还是商业性金融支持,都需要不断改善,切实起到应有作用。在自贸区层面,自贸区要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从简化自贸区内企业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入手,逐步推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为企业的跨境资本流通提供便利。2.通过政策鼓励境外金融机构落户自贸区,为企业提供走出去的并购贷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并购融资工具的创新,鼓励信贷融资向票据融资、融资租赁及债券融资的多元化转变,并积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3.在自贸区内实行境外投资所得税分期缴纳,也将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现金支持。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中国由经济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的核心环节之一。可以预期,在以建设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标志的新一轮开放,以及中国政府一系列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的推动下,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将爆发式增长,由此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㈤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可能对中国金融业产生怎样影响
加入WTO后,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即使不出国门都必须面对真正到来的全球性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而作为金融业这一敏感行业,在WTO这一共同的旗帜下,外资银行将不再是被中国金融挡在国门外的看客,而是要在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理直气壮的挺进中国市场,与中资银行抢夺最后的蛋糕,并对中国的企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金融企业:金融业对外开放,外资银行机构进入中国国内市场,首当其冲地会给中国金融企业带来广泛影响,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可借此机会寻求更快速的改革和发展。外资金融机构逐渐实现国民待遇,对中国金融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外资银行机构的进入给中资金融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是有助于深化金融改革,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与本国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其在华业务范围和客户基础的逐步扩大,运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逐渐增加,这势必会给中资金融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这将迫使中资金融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合理的选择和培育优秀客户,促使资金流向更为合理,提高金融效率,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审慎会计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是有利于中国金融企业国际化进程。国际化的形式可以是走出去,也可以是请进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国际经贸活动将更加频繁,对外招商引资、国际借贷活动将会进一步增多,这将给中资银行在境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外资银行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将会采取措施,跟踪中资海外企业和中国经贸活动,在海外增设营业机构,更多参与国际竞争。
外资银行机构的进入给中资金融企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是市场转移的挑战。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对中资银行的垄断地位形成巨大冲击,我国加入WTO后,现有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将凭借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争夺战,存贷款客户将从国内银行机构转移到外资银行机构,外资银行在中国国内银行服务市场中的份额扩大,国内银行机构的市场份额相应缩小。
二是资本外流的挑战。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国内货币资金首先以本币形式流入外资银行机构,同时在外资银行机构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客观上可促使本币资金兑换为外币资金的背景下,随后出现资金从国内银行体系的流出。中国在对外开放国内银行市场的同时继续实行资本流动管制,有助于防范大规模资本外流。但从更加长远的观点来看,难以指望资本流动的管制措施会保持不变。
三是人才流失的挑战。外资银行拓展中国市场,会以优厚条件大量吸纳高素质人才,结果会使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流失。而人才的流失,不仅降低银行的业务开拓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也会带走一部分客户。
面对加入WTO,面对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国金融企业必须加快改革和业务发展。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突破,关键是深化体制改革,把银行改建成真正的金融企业,这是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的前提。建立和完善以推动银行机构稳健经营和增强竞争力为宗旨的人事组织结构是核心工作。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可以起到进一步强化银行经营者竞争意识的作用。在这些改革中,增加信息披露、完善会计监督、建立适当的存款保险制度等等是改革获得成功的必要补充条件。
非金融企业:我们都知道银行对整个国民经济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对中国的非金融企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外资银行的进入使非金融企业面临机遇一是非金融企业可以接受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可以为广大非金融企业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和各类咨询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同时,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量将飞速发展,中国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的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需求将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可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为中国非金融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跨国结算业务。
二是有利于引进外资,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对外资银行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限制的取消,非金融企业对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在中国国内外汇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外资银行作为直接引资渠道的作用会进一步增强。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一般说来,外资银行的服务比中资银行更能满足外商投资企业需要。
三是有利于国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尤其是对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入世后,外资银行经营业务的地域限制将被取消,政府逐步向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业务及金融零售业务的经营权。这无疑对民营及中小型企业是个好消息。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会拓宽国内企业融资渠道,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有利于国内企业经营范围和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
四是外资银行通过培植优质客户和提供各类企业咨询服务,有利于国内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漏方式向国际惯例靠拢,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外资银行大多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摸爬打滚多年,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评估技术体系和规则意,可识以为客户经营管理提供更为全面和先进的监督咨询服务和国际市场信息,提高国内企业的规则意识和经营的国际化。
外资银行的进入使非金融企业同样面临挑战
一是资本外流不利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我国的国企改革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各项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保有人民币巨额的存款可以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但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存款会纷纷向外资银行转移,从而出现资金从国内银行体系的流出现象,对国企改革造成压力。
二是外资银行信贷业务中使用的评估技术,往往只针对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的工业企业,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估技术仍不成熟。因此,国内中小高科技企业仍然得不到外资银行的信贷支持。加之中国国内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咨信,面对外资银行严格的审查评估体系,企业将很难获得外资银行的充足贷款。
总之,加入WTO后,我国企业能否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现在中国企业最迫切的是要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信誉度。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我国企业在经受了世界经济大潮的锻炼和考验后,必将成长壮大起来。
㈥ 结合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途径,谈谈中资银行该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
一、加快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加强银行业基础制度和体系的建设。政府部门和金融职能部门应促进国内银行业产权明晰及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同时,促进金融自由化,实现银行的市场化,并减少行政干预,以顺应国际潮流,为中资银行的健康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中资银行应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引进先进的外汇交易和清算系统,完善银行支付服务体系,并形成全国性的信息共享通讯网络。同时,中资银行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保险业务、证券业务、外汇交易、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缩短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中资银行的高端客户的忠诚度也将随之提高。
三、选择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服务质量。 中资银行应以市场为导向,细分客户市场,积极争取目标客户,推行现代化、全方位的营销模式,同时,随着产品的差异化减小,优质服务可大大增加金融产品的附加值,提高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因此,中资银行要切实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并创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素质。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银行机制的竞争。人力资源的质量关乎银行的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资银行应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考核办法和良好的企业文化,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减少人才流失。同时,对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培养一批精通外语,国际金融功底扎实,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金融人才队伍。
五、促进中资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资银行在于外资银行共享其客户及机构网络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借鉴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实现更高效的资本运营,提高其风险回报。中资银行也应建立起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能够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风险及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测评。另外,中资银行应建立起全过程的信贷风险监控系统,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不可以局限于贷后的监控,而要切实落实到信贷业务的各个阶段,以尽早发现并防范风险。
六、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监管当局应实行审慎监管政策,全面执行“巴塞尔协议”的监管原则,切实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以防范外来风险。尤其是美国的次债危机以来,很多知名金融机构都遭受了巨额损失,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等都不能幸免。银监会应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维护我国金融的安全稳定发展。
㈦ 如何推动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据报道,近日有专家表示,金融业开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减少资本管制应协同推进,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
从以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来看,开放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将境外机构引进来或国内机构走出去。第二个层次是尊重并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和惯例,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最终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
希望中国金融行业可以稳步的发展下去!
㈧ 银行业的“走出去”是什么意思,希望能通俗易懂些。不要说些中国十二五“走出去”规划纲要上面的大话。
很简单,就是说将业范围扩大至全球,最常见是向境外融资或建中资金融机构
㈨ 如何用好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
金融支持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政策支撑。为化解现有金融支持面临的现实瓶颈,可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
一是探索建立新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机制和渠道。借鉴国际上政策性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机制的国际经验,完善金融机构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全面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扩大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机制改革,增强政策性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保持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目标”这一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机制改革,探索政策性金融机构新的盈利模式和盈利渠道,鼓励政策性银行开展国际结算、保函、贸易融资业务等低风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与进出口业务有关的保险品种。
三是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在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企业提供“走出去”融资服务和经济保险服务的同时,加强对重点国别的产业政策研究及重点行业和卖家的风险研究,帮助企业应对、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支持企业科学调整出口规模,抢占国际市场。大力创新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模式和信用保险计划,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贷款和保险服务,着力提高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