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融创新有哪些
广义来看,发生在金融领域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金融创新,有金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狭义上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产品的创新。
一、金融制度创新
一国的金融制度总是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如政治、经济、信用制度、金融政策等的变化而逐渐演变的,这种演变不仅是结构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本质上的变化。金融制度创新包括金融组织体系、调控体系、市场体系的变革及发展。影响和决定着金融产权、信用制度、各金融主体的行为及金融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状况和运作质量。
二、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市场创新主要是指银行经营者根据一定时期的经营环境所造成的机会开发出新的市场。
三、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的核心是满足需求的功能,包括金融工具和银行服务。金融产品的形式是客户所要求的产品种类、特色、方式、质量和信誉,使客户方便、安全、盈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的大部分属于金融产品的创新。
四、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机构创新,是从金融创新经营的内容和特征出发,以创造出新型的经营机构为目的,建立完整的机构体系。
【拓展资料】
金融创新是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金融发展将主要依靠社会经济机体的内部力量--金融创新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各种新型理财品种的推出,深圳中小企业板块的建立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
但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工具品种单一,金融产品的发展不规范,无法律保护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将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推动力效应发挥到最大,如何消除制约金融创新的因素,中国未来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等问题将是重点需要研究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业的发展也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照搬西方的金融创新理论显然是不可取的。
Ⅱ 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金融创新工具有哪些
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加剧一直是国际金融市场最为鲜明的发展特征。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创新有关。在众所周知的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创新工具交易失败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1994年,美国奥兰治县政府由于从事金融创新工具交易失败,损失20多亿美元,不得不宣布破产。 金融创新工具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首先,金融创新工具具有杠杆性,即以较少的资金成本取得较多的投资,以提高投资收益。一般是以原生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时不必缴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只要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得到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到一定时期对已交易的金融创新工具进行反方向交易,而进行差价结算。这种“以小博大”的交易方式可能给交易者带来高收入,也可能带来巨额损失;其次,金融创新工具具有虚拟性,即证券所具有的独立于现实资本运动之外,却能给证券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性。具有虚拟特征的金融创新工具的价格变化脱离了实物运动过程,它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导致一部分货币资本停留在这种能够生息的有价证券之上,以获得风险利润的管理权。金融创新工具的虚拟性所产生的市场后果是,金融创新市场的规模大大超过原生市场的规模,甚至远远地脱离原生市场。如我国进行国债期货试点过程中,1995年初春国债期货的日交易额达到8500亿人民币,实际上,这一数据是可利用的相当国债期货市场容量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国债期货每日转手率如此之高,足可以看出国债期货的虚拟性。透过如此之高的虚拟性,我们可以想象金融创新工具所带来的高风险。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不单单是金融创新工具交易中的风险,它使金融机构面临着未曾经历过的一些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利率风险的增加。在金融自由化与创新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发生变化,“固定利率负债”比例不断下降,“变动利率负债”比例不断上升,从而使金融机构的利率敏感性提高。当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利率敏感性都大幅度上升时,金融机构就将自己置于利率多变的风险之中。 其次是负债的增加。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所经营的业务范围扩大,许多新兴的表外业务不断出现。表外业务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减轻了资本需求量的压力,但却增加了它们的负债。稍一疏忽便会使金融机构从中介人变为债务人,金融机构因此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如果正赶上市场资金紧缺,它还会使银行等面临流动性风险,使它们的信誉度遭到破坏,导致银行等经营更加困难。 最后是清偿力风险的提高。70年代以后,由于直接投资的兴起和“脱媒”危机的发生,廉价资金来源减少,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上升。竞争又引起银行等机构的利息收入下降,服务成本支出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边际利润率下降,使得它们的资本积累放慢,这些无不对它们的清偿力构成威胁,一旦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清偿力应付客户提存,则其生存危机就会变成现实。 缺乏市场调查、盲目推出金融品种。贪大求洋,营销滞后,嫌贫爱富。 创新,问题多多 我国目前金融创新中存在着的问题有:缺乏市场调查、盲目推出金融品种,贪大求洋,片面追求“新”与“鲜”;营销工作滞后,限制了创新品种的拓展。目前,我国金融业的运营条件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建立起以营销管理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机构,在营销工作中,重推轻销的色彩较浓,只满足于推出新的金融品种,却不搞好市场营销,致使一些好的金融品种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创新品种结构不合理,“嫌贫爱富”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各行推出的创新品种,大都只着眼于高收入阶层,如汽车、住房贷款等,而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创新品种却很少,这样,就使大量中低收入者无法踏入消费信贷的大门;手续复杂繁琐。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过于强调风险防范,制订了一些过于严格的条款,使很多消费者踏不过“门槛”,只能望而止步。如助学贷款,本是群众喜爱的金融品种,但因条条框框较多,使这项本来充满生机的业务一直不能火爆起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搞好金融创新工作中,下面几点不可忽略: 金融创新的着眼点要立足于市场及客户,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金融创新是为金融业经营效益服务的,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正因如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与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创新的金融品种,既要考虑我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市场需求与消费者的需要,各金融机构,不管创新何种金融品种,都要把市场及客户放在首位,准确权衡创新品种的利与弊,做好、做实市场、客户与效益这篇大文章。如果推出的金融品种有市场、有客户,发展前景可观,那么,就要尽量使之完善起来,成为自身的“亮点”和“品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世纪金融角逐的主战场争得一片天地,抢占到竞争的制高点。 要加大创新品种的营销力度,拓展履盖面,使每一项创新品种都能步入百姓之家。 在一定程度上讲,营销一项创新品种的难度,并不亚于推出一项新品种。基于这一认识,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全社会金融意识的觉醒,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买方市场”的形成,特别是全功能型的外资银行的登陆,这一切都呼唤我国金融业要特别重视营销工作。近几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新推出的金融品种,许多老百姓并不知情,或者即使知道却不清楚怎么使用,这都反映了营销工作没有跟上。所以,作为金融机构,要想使推出的金融品种占有市场及客户,就要主动向老百姓介绍各项创新品种的优点,使创新品种及时走进百姓之家,成为老百姓理财的一个好帮手。具体说,就是围绕营销作文章,以凸现金融品牌为手段,适应金融消费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的嬗变,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鲜明的形象标识和响当当的服务品牌,从而在强手如林的同业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有效占领市场及客户。 调整结构,适时推出中低层收入者可选择的创新品种。 调整金融品种结构,就是要改变只重视高收入者的创新品种,在确保每笔业务不发生风险的前提下,多创新一些适合中低层收入者可供选择的金融品种。应该说,在目前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中低收入者在我国还占有较大比例,市场极其宽广,具有较多的商机。所以,各金融机构不应一味强调信用风险的形式化而忽视实用性,应将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根据消费者需求,适时推出适合消费者心理的创新品种,充分占有市场与客户
Ⅲ 金融服务领域有哪些方面的创新
由于竞争激烈,金融机构多以延伸服务来争取更多客户。
1.客户需求的延伸:过去金融机构的服务只限于满足金融业务的现实需求,而现在金融机构开始研究和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如银行向客户提供贷款,除了满足客户融资这个需求之外,还可以通过该业务显示客户的信用度,满足其将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等潜在需求。银行可以通过公开信用评级结果、颁发信用等级证书、追加授信额度等方式满足客户的这种潜在需求。
2.金融服务内容的延伸:过去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服务仅限于金融业务范围,但个性化营销提倡销售人员像交朋友一样与客户相处,对客户在金融业务以外的某些需求也应尽力满足,以密切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3.金融服务场所的延伸: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一直习惯于柜台服务,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形成过程中,金融机构的服务场所逐渐延伸到客户的工作场所。而现在的金融服务则延伸到更广的范围,金融机构的主动营销方式及服务手段的电子化,使社区、家庭都可以成为金融服务的场所。
4.金融服务种类的创新如果金融机构的服务种类单一,即使金融机构销售人员的营销能力十分强,客户也会弃之而去。所以,丰富的金融服务种类是金融机构销售人员营销的有效工具。因此,各金融机构在传统的金融服务之外,纷纷增加金融服务的种类。如理财服务、投资咨询、财务顾问、担任中介、项目融资等中间业务,渐渐成为金融机构的新宠。
Ⅳ 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各金融机构推出了哪些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
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农户、贫困人群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时,往往面临客户分散、资信水平不高、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不足、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等问题。针对小微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短、小、频、急”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打造专属产品服务体系。
一是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拓展银行服务渠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渠道发展迅猛。截至2017年末,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账户数已达32.8亿户,主要电子交易笔数替代率平均达到79.6%,其中,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占主要电子交易笔数的31.8%。
二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提供线上信贷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涌现出一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创新大数据模型风控模式,精耕个人小额消费贷款、电商贷款等细分领域。建设银行探索全流程线上融资模式“小微快贷”,2017年新增客户超过14万,当年放款1466亿元。互联网保险迅速发展,2017年互联网保险签单124.91亿件,较上年增长102.60%。
三是开展续贷业务创新,缓解小微企业贷款到期资金周转难题,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均已开展续贷业务,泉州银行创新续贷产品“无间贷”,截至2017年末累计为客户节约融资成本2.5亿元。
四是发展供应链金融,与核心企业合作对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进行批量授信、批量开发。农业银行“数据网贷”通过“核心企业推荐+历史数据分析”,向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集群客户提供全流程线上化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五是完善贷款审批流程,探索运用零售业务管理技术,优化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政策和流程,压缩获得信贷时间。中国银行“信贷工厂”模式将授信流程从200多个步骤减少至23个,审批时间从2-3个月缩短为5-7个工作日,最快当天即可完成审批。
六是丰富抵质押品类型。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缓解“缺担保”难题。
七是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明确“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政策要点,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496.96亿元。
八是服务科创企业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科技企业特点,探索建立有别于传统信贷业务的科技金融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业务流程、风控手段以及保障体系。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设立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等645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创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7万亿元和0.6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投贷联动项下科创企业贷款余额225.6亿元。
九是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丰富价格保险、指数保险、制种保险的种类。2017年共开发出农业保险产品1714个,涉及215类农产品。价格保险标的扩大到4大类72个品种,指数保险已备案19个省(区、市)57款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制种保险开办省份达29个。
十是创新农产品期货期权产品,降低农业价格风险。已上市23个农产品期货品种和2个农产品期权品种,覆盖粮、棉、糖、林木、禽蛋、鲜果等主要农产品领域。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目前已包括天然橡胶、玉米、大豆、棉花、白糖等5个品种,试点项目达到79个,试点区域包括黑龙江、新疆、云南等多个省(区、市)、覆盖近40个贫困县,各期货交易所支持资金总额达到1.23亿元。
本答案由 关数e 海关数据科技服务平台 整理自银保监会就首次发布普惠金融白皮书答记者问
Ⅳ 当代金融业务创新的体现是什么
当代金融业务创新的体现是: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创新、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业务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创新,是金融机构利用新思维、新组织方式和新技术,构造新型的融资模式,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取得并实现其经营成果的活动。
(5)有创新力的金融机构扩展阅读:
随着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机构在处理内部文件、资料、账务和各种金融零售业务上广泛采用了电脑操作,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例如,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清算所支付系统(CHIPS)、美国联邦通信系统(FEDWIRE)等新的支付体系与信息系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资金清算的效率,也增强了安全性。
而银行电话转账、电子银行、ATM、POS等支付系统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也减少了社会的流通费用。目前,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建立了物理网点与电话银行、网上银行、ATM等多渠道服务体系,使物理渠道与电子渠道相结合,突破传统营业网点的局限性,更好地给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
Ⅵ 我国有哪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有哪些贡献
中国的金融创新: 一、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进入程序化、规范化时期,外资银行的进入与竞争将促进银行业的制度建设。银行业将从健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出发,建立健全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的内在机制,把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将建立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银行控股公司,参股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其他商业银行),实行业务综合化、专业化、全球化,以此提高其业务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 二、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创新 中国银行业将适应金融创新的要求,在内部管理方面建立有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机构设置。银行业工具创新要求银行在机构管理上进行相应调整,根据潜在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部门设置。未来银行内部将成立金融创新或金融工程中心,专门负责金融市场监测,制定有关金融创新规划。一般来说,银行业金融创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往往很快就被其他金融机构模仿。不过,率先推行金融创新的金融机构往往可以在客户资源上获得比较优势。因此,率先把握潜在金融工具需求趋势,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的银行,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市场:而且能够促进相关业务的开展。通过业务的综合经营,使银行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来源。 三、银行业产品创新 20世纪末中国银行业已经在加强信贷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助学贷款,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加强银证、银保、银企合作,推进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21世纪,银行业务创新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与住房、汽车消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相关的银行业务会有新的突破。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将进一步缩小。存款来源会因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的发展而受到抑制。因此,银行要适应直接融资不断扩大的要求,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中间业务服务,外汇交易、衍生交易、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将会有较快发展。同时,银行业将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推进综合业务开展,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联系与合作。在拓展中间业务时,银行业将适应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需要,注重业务的特色化、专业化,创造高效的金融服务品种。中国银行业的产品创新也可能面临一系列困难,除了银行自身创新动力、技术支持等约束外,还受到国民经济和客户群体条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银行业务创新不能离开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现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基础,银行业管理制度创新也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而金融工具的推出是国民经济运行在银行业的具体体现。比如,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由此产生对金融资产保值和投资的要求,才出现新的金融工具。二是国内企业作为银行业的主要客户,其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经营,银行业的产品创新最终要由客户需求决定,而不在于银行自身。事实上,银行业务创新不过是银行为客户“量体裁衣”,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务。因此,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归宿。 四、风险控制机制的创新 金融创新的本质是进行金融风险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金融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21世纪,中国银行业将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要求,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建立稳健的风险控制机制。如在利率、汇率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新的避险工具,保证银行资产的增值与保值。21世纪,中国银行业将参照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CAMEL体系”、“ROCA标准”以及银行控股公司的“BOPEC标准”,建立动态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跟踪各种新的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加强银行管理,在保证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使银行业在金融创新中得到稳健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银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有哪些贡献:1.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首先提高了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金融创新通过提高市场组织与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使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对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提高了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的灵敏度,使价格快速及时对所获信息作出反应,从而提高价格的合理性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力。其次,增加了可供选择的金融商品种类。现代创新中大量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种类繁多,投资者选择性增大。面对各具特色的众多金融商品,各类投资者很容易实现他们自己满意的效率组合。第三,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金融创新通过提供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交易技术,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投资者能进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还能够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组合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散或转移法,把个别风险减到较小程度。第四,降低交易成本,使投资收益相对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进入市场,提高交易的活跃程度。2.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首先,金融创新通过大量提供具有特定内涵与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交易方式或融资技术等成果,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提高需求者的满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把计算机引入支付清算系统后,使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效率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节约大量流通费用。第三,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现代金融创新涌现出来的大量新工具、新技术、新交易、新服务,使金融机构积聚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信用创造的功能得到发挥,使金融机构拥有的资金流量的资产存量急速增长,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成本,加之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3.金融作用力大为加强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对于整体经济运作的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力,一般是通过对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总量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体现出来的。第一,提高了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配置效率。现代金融创新使发达国家从经济货币化推进到金融化的高级阶段和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货币化程度,导致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扩大了金融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并优化了配置资源效果;第二,社会融资和投资的满足度及便利度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是融资成本降低,有力地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二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投资和融资安排,从总体上满足不同的投资者的筹资者的各种需求,使全社会的资金融通更为便利;三是各种投资与融资的限制逐渐被消除,金融创新后各类投资融资者实际上都进入市场参与活动,金融业对社会投资和融资需求的满足力大为增强;第三,金融业产值的迅速增长,直接增加了经济总量,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第四,增加了货币作用效率。创新后用较少的货币就可以实现较多的经济总量,意味着货币作用对经济的推动力增大。
Ⅶ 西方金融机构主要有哪些
西方金融机构体系与职能: http://202.201.48.18/jgxy/jxcgj/yinhang/jy5.php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金融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直接相联系的,发达的经济必然有发达的金融系统。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的发展,房地产金融机构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善、功能齐全、内部构成复杂而又精巧的系统。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住房严重短缺的矛盾已经克服,其注意力日益集中于住房质量和改良旧房,房地产金融机构的地位也就发生着有利的变化。1.美国在美国,为了鼓励私人购建房屋,政府一般采取支持贷款机构逐年降低贷款利率和其他一些刺激方式,这种得美国的房地产融资机制不断健全及完善,从实旆情况来看,其融资方式灵活有效,购建房屋者可普遍利用较为方便和优惠的政策进行房地产融资活动。美国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类,即政策的专业信贷机构、商业银行和非商业银行的储蓄信贷机构。(1)政府专业信贷机构这是指美国政府为干预和参与房地产融资活动而设立的永久性的信贷机构,并兼有一些管理职能,主要有两大机构。①住宅及城市开发部。它是美国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一个“二级抵押机构”,以便在更大范围内为私营部门提供融资方面的服务。它主要通过受该部监督的三个机构向房地产购建者提供资金。这三个机构是“联邦住宅管理署”、“联邦全国抵押协会”和“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这些机构不直接放款,而是通过双层抵押机制为住房储蓄贷款协会等机构提供和代理融资服务。当住房储蓄贷款协会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用借款人抵押的住房(也称一级抵押)作担保,向二级机构申请贷款。二级机构可再用一级抵押品作担保(也称二级抵押),向社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这样,美国政府成功地开辟了新的住房融资渠道。双层抵押,一方面通过公开发行债券,把一部分其他形式的长期资金,如养老金、保险金等转化为住房投资基金;另一方面通过债券的自由买卖过程,把一部分居民的短期储蓄转化为长期资金。近年来,美国的二级抵押机构的经营规模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为住房储蓄贷款协会等房地产金融机构筹措资金50%左右,成为当今美国住房金融业主要资金供给者。②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系统。它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该系统在美国12个区设立了住宅银行,成为政府干预与协调房地产业的金融系统。这些银行的活动是由总统任命的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理事会控制的。所有联邦注册及许多州注册的储蓄贷款协会都是该系统的成员。目前,约有20%的互助储蓄银行和部分人寿保险公司也加入到该系统中。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理事会代表该系统的12家区域性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及票据筹资为所属的成员机构提供初级市场,使信用紧缩时不发生资金周转上的困难,同时,允许系统内的储蓄贷款协会向该系统贴现,当存款余额下降时,可向该系统借贷,存款余额上升时,即偿还该系统的贷款。该系统设立在12个区的住宅银行主要是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发放抵押贷款。贷款的形式很多,时间也长短不一,一般为30年。在贷款期间,房主把房地产抵押给银行,作为今后按合同定期还本付息的保证,如果房主因某种原因无力按时还本付息,银行可按法律取消房主对房地产抵押赎回权,房主便失去了对房地产的所有权。政府往往根据国力情况,用抬高或降低利率的措施来控制建筑业的发展,以达到对整个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目的。美国政府的住宅储蓄贷款银行开展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则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一项重大业务,占用资金相当于美国整个金融市场总资金的1/4。1/5,占全国房地产建筑业的4/5,从而对稳定美国的建筑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商业银行美国的商业银行原被法律禁止从事长期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因为它期限较长(一般为15年至25年,最长的可达35年),流动性较差。后来人们注意到房地产抵押贷款几乎全部是按分期付款方式偿还的,它们的实际偿还期要比名义偿还期短得多,当这些住宅在转售时即可收回贷款。此外,在整个住房融资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可供银行出售其住宅抵押的二级市场,使银行在需要资金时能改善资产的流动性,再加上银行存款的结构中定期存款比例逐渐增大,所以,美国的银行法对商业银行从事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限制逐渐放宽。为此,商业银行也就开始经营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目前,美国商业银行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几乎占全部金融系统银行贷款的1/3,商业银行对住宅抵押市场的进军早已使其与储蓄信贷机构的区分界限在实际中变得模糊不清了。因此,商业银行也就成为美国住房融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渠道。(3)非商业银行的储蓄信贷机构非商业银行的储蓄信贷机构主要吸收长期性储蓄存款,其资金大部分投放在较长期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上,是美国房地产融资体系的基础。由于它们的特殊地位,其放款活动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整个住宅建筑的速度。非商业银行的储蓄信贷机构有如下形式:①储蓄贷款协会。该机构是互助合作性质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开办各种高利率储蓄账户以鼓励储蓄,为住房的建设、购买和维修提供较优惠的贷款。最早的一家储蓄贷款协会机构1831年出现在费城,以后这种机构逐渐遍布全美国,目前约有4 600多家,数量与规模均仅次于美国的商业银行。根据储蓄贷款协会的特性,可划分为互助的、股份的、参加保险的、未参加保险的以及在联邦注册的和在州政府注册的等不同类型。目前,约有2 000多家储蓄贷款协会向联邦政府注册,另外2 600家向州政府注册。为了维持流动性,储蓄贷款协会必须在联邦住房贷款区域银行存款,在联邦储备地方银行也应拥有存款。为了保障安全性,联邦注册的储蓄贷款协会必须参加联邦储备贷款保险公司的保险。在州注册的储蓄贷款协会有投保选择权,它们大部分选在联邦储备贷款保险公司投保,其余由各州经营的基金会承保。原储蓄贷款协会的放款业务绝大部分是房地产抵押贷款,故经营状况对抵押市场的依赖性很大,风险也很大。自1982年以来,储蓄贷款协会已采用浮动利率抵押贷款,将风险转给借款人,同时也开办了其他商业和消费性贷款,并注意改善资产结构。今后该协会仍将是美国房地产融资体系最主要的部分。⑦互助储蓄银行。它在美国房地产融资体系中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19世纪初期,互助储蓄和银行开始出现在波士顿、费城和纽约等城市,主要吸收小额储蓄和定期储蓄,其管理一直都很稳健。到了20世纪80年代,互助储蓄银行均参加了存款保险,其中70%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投保,其余的在各州保险基金会投保。近年来,美国除了由政府负担10%。l5%低收入者的住房外,其余85%。90%的住房由许多私人发展公司建造和经营,而这些由私人经营的住宅所需的资金是通过房地产融资形式获得的。在取得资金时,需要抵押房地产,所以,目前美国已有5 500万幢住宅的所有权实际上是储蓄机构所拥有的,其中主要是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这部分住宅约占美国住宅总数的2/3。③人寿保险公司。近些年来,美国的人寿保险公司发展很快,该公司把大量的投资集中于大型办公楼、购物中心和公寓建筑的商业抵押贷款上,而把零星的住宅抵押贷款业务转让给当地储蓄机构和银行。目前,该公司用于不动产和公司债券上的投资占公司总资产的3/4。 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发展出现了以下的趋势: 1.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 业务上由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同时各国对金融体制进行了改组和整编也使得金融体制中金融机构由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化。 2.跨国银行的建立使银行的发展更趋国际化。跨国银行的发展是金融机构创新的一个主要表现。这是伴随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而出现并扩展的。 3.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重组资本结构和经营结构。大多数国家的银行业已经开始按照《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国际银行业的行为规范,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 4.兼并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有效手段。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实现优势互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兼并形成一股新的浪潮。 5.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正不断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大型复合型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和金融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原来的分业经营模式逐步被打破,混业经营,提供全面全能的金融服务成为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要内容。
Ⅷ 商业银行何以有信用创造力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力的因素是什么
1、存款总额、 2、法定准备率、 3、现金漏损率。
以 K代表派生存款总额,以代表加权法定准备金率,以D代表原始存款总额,则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K=D/。
在仅考虑准备金率和存款总额的情况下,派生存款对原始存款的倍数不可能超过1/银行客户对现金的提取会相对削弱银行存款与贷款的辗转派生能力,如果以 代表现金漏损率,则商业银行派生存款总额为K=D/( )。
此外,商业银行中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例也影响其信用创造能力。
一般来说,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高于定期存款,因此,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比例会影响加权法定准备金率,从而间接地影响信用创造能力。
Ⅸ 金融创新产品的创新的着力点
一般认为,金融创新是将金融领域内部的各种不同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创造性变革所创造和引进的新事物。主要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监管创新。这几种创新是一个整体,对完善提高金融体系的综合效能缺一不可。这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金融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具体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完全应该而且也可能避开属于宏观管理、高层决策范畴的创新问题,从自身具体特点的实际出发,抓住商业银行自己可以掌控的金融创新切入点,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必然会事倍功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着力点在于金融产品创新。其理由是:
1.金融制度创新不是商业银行创新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经济的稳定,而经济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的稳定,这是不言而喻的。金融制度创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股份化改造和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二是混业经营问题,三是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问题。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后果严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只要正确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就行了。
2.金融机构创新也不是商业银行应该过分关心的范围。金融机构创新,主要是指多种所有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问题。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不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程度和规模等问题,这些同样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银行高层的决策问题。这些竞争对无忧论文 手应该引起商业银行的关注,但还轮不到商业银行来操心它们具体的创新事宜。而跨国银行的进入,在加入WTO的条款早已明确,商业银行需要关心的是如何抓紧五年保护期,练好内功适应竞争的问题。
3.金融监管是人民银行的职责,商业银行是接受监管的对象,金融监管创新显然不是商业银行的任务。
4.金融市场创新不是某一家商业银行能够造就的。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它必须依赖于众多金融机构的参与和监管机关的管理。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中,依赖于所有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活跃交易,某一家银行的突出表现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独木不是林,一家商业银行可以做成“金融百货公司”,但毕竟不是金融市场。当然商业银行也应该有所作为,开发创新自己的金融产品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这里说的是,金融市场的创新是众多银行合力所致,不是某一家商业银行可以完成的。
5.金融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着力点。如前所述,商业银行要进行利润空间的扩张,提高收益率,可以用为客户提供特殊的个性化服务的方法获得。客户愿意出高价格购买的当然是商业银行的功能性服务,而提供这些功能性服务的就是银行的产品。因此,银行金融产品的特殊功能,是银行获取竞争优势和高额利润的源泉。
商业银行是通过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所以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属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业务范围,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地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客户商量量身定制金融产品。
相对于金融体制等创新而言,金融产品创新无论从创新难度、涉及面、影响力都较小,也不需要其他银行齐头并进,各个银行可以独立进行。并且,金融产品创新与商业银行的其他改革和创新的联系较弱,可以不受其他诸多方面改革滞后的影响而率先进行。因此,金融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先导和着力点。
6.金融产品创新有巨大的空间。国际金融界的产品是上万种,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不过百来种,进行借鉴性创新大有作为,充分挖掘这巨大的空间能够满足我国商业银行一段时间的创新需要。而且借鉴型创新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规律,既可少走弯路,又可在借鉴中学习模仿创新提高。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在基础和条件成熟时,大力发展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原创型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