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金融机构改革的进程 最好详细点啊 谢谢
没干过
B.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目标
从近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六是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内外经济平衡发展,解决宏观经济存在的外汇储备过多等突出矛盾。七是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包括教科文卫体制改革,其中网友提到的卫生体制改革,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其基本思路是综合配套推进,医药卫生体制、药品产销体制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其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解决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离等问题。还要加大政府的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为广大人民提供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最后,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等。
[一家之言]:请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农村集体资产可以股份化吗?比如是否可以三三制给村民、管理层和村集体,并且管理层只能在任期内持股?
【孔泾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广泛的内容,包括:一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制度;二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三是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四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制;五是推进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产业体制改革,其中也可以包括集体企业及资产的股份制改造问题;六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此外还要继续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等。
C. 如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推动已改制的国有商业银行等各类国有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强对基层机构的管理。理顺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正确处理好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切实提高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鼓励各类银行设立不同形式的小企业信贷服务机构,完善落实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抓紧制订《放贷人条例》。
三是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回购等政策措施,推进发行制度改革,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积极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完善债券市场发行规则与监管标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
四是深化保险业改革,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农业再保险和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稳步发展与住房、汽车消费等相关的保险,积极发展建工险、工程险等业务。积极发展个人、团体养老等保险业务,推动健康保险发展。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投融资功能。强化法人机构和高管人员责任。
五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六是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继续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跟踪和评估,高度关注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金融机构流动性及资产负债变化,认真排查风险隐患,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维护市场秩序,确保金融体系安全。
D. 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
1、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劳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2、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机制,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
3、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转移的方法和机制;
4、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及途径。
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金融体系,很难应用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进行概括。一个是德国,几家大银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场很不重要;另一个极端是美国,金融市场作用很大,而银行的集中程度很小。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其他一些国家,例如日本、法国传统上是银行为主的体制,但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发展很快,而且作用越来越大;加拿大与英国的金融市场比德国发达,但是银行部门的集中程度高于美国。
按我国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体系如下: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监管机构。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2003年4月成立,主要承担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出来的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等,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
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根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及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E. 经济体制改革的金融体制改革
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基本上遵循着先机构、后市场、再产品的顺序。金融机构改革经历了从银行体系到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并存的多元化体系,再到分业管理框架下不同金融机构明确的分工体系,以及近年来着手试验的综合经营体系这样一个变革过程。在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方面,经历了从计划管制到市场化、从试点到推广、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金融产品则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具体来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开始到随后的企业改革过程中,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基本上处于研究和探索时期,实际上的改革相对滞后一些。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金融机构的框架体系,逐步形成多元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监管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系统包括国家专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信托投资、租赁公司以及各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但这一时期,金融市场没有发展起来,市场化程度很低。从90年代中后期到2002年,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是形成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监管系统发展到一行三会。在银行系统中,又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发展了股份制银行,建立了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2001年中国入世后也加快了进入步伐,再加上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存款贷款类金融机构,整个银行系统呈现出多层次相互竞争的格局。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一些非银行金融中介,如证券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社保基金等等。同时,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的建立,改变了以前我国金融体系中有机构无市场的境况。分别于1990年底和1991年4月在上海和深圳成立的两个交易所,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成为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2003年至今,为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革和服务于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时期。面对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我国开始对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使其成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具体内容包括,剥离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国家向国有银行注资,建立商业银行资产经营负债体系,强化以资产负债比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监管;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等等。近几年,一些新型的服务于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机构,如各种基金管理公司、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快速发展;各种新的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创新,更加丰富。总之,这一阶段的改革,使我国的金融机构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金融风险隐患基本得到控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平均约为5%以下,税后利润大幅增长;新型非银行机构发展迅速。三十年来我国金融体制的渐进式改革,既保证了整个转轨时期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改革目标,改革的成就从整体上可以概括为:建立了分工合作的金融机构体系,以及由货币、证券、保险、外汇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宏观金融调控已从直接控制信贷规模,转向了利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金融监管明显加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人民币汇率稳定,形成了面向全球开放的金融市场新格局。三十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几点:(1)金融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2)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3)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基本保证;(4)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是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的基础;(5)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6)立足本国实际、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是推进改革的有益尝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蔓延的新形势和国际金融体系的不断变化,展望未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一是实现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大力发展以股权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二是进一步深化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三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四是推动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五是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六是进一步规范金融监管,加强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
F. 试述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过程,并解释为什么说我国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种改革发展的必然
198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专门规范,初步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主体地位和管理范围。
1990年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并明确了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在利率管理中的职责。此时,人民银行对利率管理的范围覆盖了几乎涉及所有资金价格和对计息规则的管理。
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适度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动权的形式,对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尝试。
1996年随着统一的银行间市场的建立,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迈上了新台阶。金融机构间的批发业务利率逐步放开,人民银行管理的利率范围不断缩小,利率管理种类不断简化。
人民银行针对不同性质资金和不同行业制定的差别利率政策逐步减少,利率管理承担的财政职能逐步弱化,而对宏观经济灵活调控的职能不断增强。
1998-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并统一了不同期限档次利率的浮动政策,使金融机构的定价权逐步扩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银行修订并下发了《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强调了利率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简化了利率管理的种类,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机构自定利率的范围。
使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以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目前,我国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该《规定》的框架内进行。
(6)金融机构改革三个要素扩展阅读
主要缺陷
一、利率形成机上的缺陷
鉴于利率有其特殊性,从理论上讲, 它的形成应当是计划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因为, 利率作为国家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与经济杠杆, 要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划和货币供应状况进行有计划的调整, 反映国家的货币政策导向。
二、利率构成体系上的缺陷
由于存在上述缺陷, 因而利率构成尚不完整。表现在一是国家计划制定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部分占绝对多数, 专业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围绕基准利率而自行上下浮动的非基准利率部分占绝对少数, 或者说, 中央银行政策允许的、合法的浮动利率贷款极少。
G.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深入推进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的根本途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一语中的。那么,具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抓手,将稳增长、调结构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国家应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并要注意适当控制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我国市场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是要素市场建设相对于商品市场滞后,特别是各类要素的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尚未形成。加快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改革要素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点。
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大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实现跨地区自由流动。这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必须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政性垄断、行业垄断、经济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增强市场的统一性。应加快《反垄断法》的制定工作,将行政性垄断、行业垄断和经济性垄断纳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围,加大反垄断力度;加快制定或修订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制,保障各类经济主体获得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界定政府在市场准入和市场运营方面的权限和行为,提高市场准入程序的公开化和准入的透明度;针对国内市场的分割问题,强化打破地区封锁的协调工作机制,消除行政壁垒、地方保护等分割市场的行为;推进现代流通进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而当前制约民间投资的是投资管理体制和垄断。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向民间投资开放,但民间投资真想进入却往往遇见“玻璃门”和“弹簧门”。特别是一些利润率较高的垄断性行业,民间投资仍无法进入。庞大的民间投资,一旦真正启动,将会极大地增强经济的活力,强力拉动经济的增长。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就是,既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避免市场失灵。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大台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重要制度性保障,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围绕改善民生深化改革,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从顶层优化制度安排,显著增强我国民生保障能力。关注和改善民生是历届政府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要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加快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推进养老保险、教育、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和脱贫攻坚,通过创新机制更多吸引民间资本,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着力提高群众获得感。
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科技含量、提升研发设计、重视品牌建设、改善市场营销,实现“高端化、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广泛的内容,包括:
1,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制度;
2,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
3,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4,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制;
5,推进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产业体制改革,其中也包括集体企业及资产的股份制改造问题;
6,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此外还要继续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等。
六,是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内外经济平衡发展,解决宏观经济存在的外汇储备过多等突出矛盾。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既是改革,也是开放。国际形势与我国比较优势的新变化,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同时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全面推进,涉外经济体制开放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时期,现行涉外经济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现行涉外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要求。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地位,是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必然要求,但是,现行涉外经济体制尚不适应这种新要求,既不利于引进高端产业活动、高级生产要素,也不适应企业“走出去”整合外部资源,使我国难以充分利用新的战略机遇期。
其次,现行涉外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服务业开放不足,管制过度,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税收、通关等政策限制了我国吸引高端制造、地区总部等活动,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七,是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包括教科文卫体制改革,其中网友提到的卫生体制改革,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其基本思路是综合配套推进,医药卫生体制、药品产销体制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其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解决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离等问题。还要加大政府的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为广大人民提供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事业领域制度的改革创新,是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社会权利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才能让改革举措深入人心,扎实推进,富有成效呢?既要统筹好社会事业改革与经济建设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又要统筹好社会事业改革各领域内部之间的均衡发展;既要搞好制度建设的创新,又要实现工作方法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育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完善保障体系,创新医疗卫生体制,才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
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
八,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简称“放管服”),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政府服务,抓紧制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职业资格、政府定价收费等清单,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着力为实体经济升级营造更好环境。
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是职能转移,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是职能下放,解决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关系问题;3,是职能整合,解决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的问题;4,是职能加强,解决政府该管的事没有管住管好的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把政府该放的放下去,政府该管的管起来。当务之急是以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这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资源管好自己该管的事。放权的同时也要加强和改善管理,放管结合,使政府职能转变顺利推进。
资料来源——
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5/c1001-23559509.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415883.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101/c40531-27762208.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15/c40531-23202658.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101/c40531-23398660-4.html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54155/57487/5654199.html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npc/xinzhuanti/xxgcsbjszqhjs/2013-12/18/content_1817430.htm
H.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改革任务
2012年3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
(一)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二)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三)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 (四)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
(五)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
(六)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企业。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
(七)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
(八)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
(九)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服务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市场监管。
(十一)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加强监测预警。
(十二)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边界,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