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金融机构负债业务创新

金融机构负债业务创新

发布时间:2022-02-01 16:36:42

❶ 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主要负债业务有哪些拜托各位了 3Q

存款是金融机构的主要负债 查看更多答案>>

❷ 金融创新的原因有哪些

金融创新:突破多年传统局面、在金融的工具、方式、技术、机构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明显的创新、变革。原因:避免风险、技术变革、规避行政管理。福久教育 祝您成功

❸ 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介绍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工具的基础上,分析新型金融工具的运用对金融发展和货币需求的影响,提出加快我国金融工具创新的思路。
一、金融工具创新的概述

金融工具一般指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金融工具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发行者是否是金融机构分为直接金融工具和间接金融工具两大类;按期限长短分为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按投资者的权利分为债券凭证和股权凭证。

金融工具的创新是指金融业突破传统经营的范围和方式在新的金融运新机制中所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

新型金融工具主要来源于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集中表现在间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工具方面。在间接金融工具中既有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工具创新,也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工具创新;在金融市场工具中既有国际金融市场工具创新,又有国内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鉴于美国的金融创新在西方国家中最为发达,下面主要介绍美国的新型金融工具。

银行金融机构在负债业务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工具是:(1)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它是1961年由美国花旗银行首先推出的定期存款创新。针对定期存款的金额方面的无限制性和流动方面被限制的状况,该银行创造了金融起点为10万元、可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的新型定期存款,这一新型的金融工具增加了定期存款的流动性。(2)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又称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它是美国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针对当时法律禁止为支票存款账户支付利息,当利率上升时为竞争资金来源进行的支付工具创新。1970年马赛诸州的一定互助储蓄银行对支票进行了创新,创造了“可转让支付命令”新型的支付工具,可转让支付命令完全代替了支票的功能,这样,可鉴发支付命令的账户从法律意义上讲就不是支票账户,对其存款支付利息就不应算作违法行为。在法制健全的国家,不违法就是合法。1972年9月法院正式明确了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的合法性。类似上述由银行金融机构在负债业务方面的创新工具还有:自动转帐服务(简称
ATS)、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协定账户(NA)、清扫账户(SA)、股金汇票账户(SDA)、个人退休金账户、和货币市场存单(MMC)等等。相对而言,银行金融机构在资产业务方面的创新不如负债业务创新那么活跃,新增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消费信用、住宅贷款、银团贷款(又称辛迪加贷款)。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创造了各类新型保险单、各类新式基金的股份等金融工具。如创造于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就是一种成功的金融创新工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是互助基金(又称投资基金或共同基金)的一种,货币市场互助基金是投资于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货币市场的一种短期债务工具,该基金发行一种“股份”,这种股份可按固定价格以开支票的方式兑现。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的股份实际上是有利息的支票存款,但其在法律意义上并不是存款。这种新型的金融工具成功的规避了缴纳准备金和禁止付息的法规限制。

金融市场的创新工具包括相对于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离岸金融市场工具和相对于基础市场衍生市场工具。

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金融创新的结果,离岸金融市场所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主要有票据发行便利、远期利率协议和互换交易业务等。

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借款人通过周转性发行短期票据,取得中长期的资金融通效果;

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双方以降低收益为代价,通过协议预先固定远期利率以减少利率波动的负面影响,它是实现稳定负债成本或资产保值的一种金融工具;

互换交易包括货币互换交易和利率互换交易,曾被西方金融界誉为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互换作为资金融通工具和风险防范工具,使不同币种金融工具之间的差别和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之间的差别都趋于缩小。

金融衍生市场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统称衍生金融工具(又称衍生证券、衍生产品),如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是一类其价值依赖于基本标的资产价格的金融工具。总的来说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双边合约,按合约买方是否具有选择权可以分为远期类和期权类。远期类衍生工具中合约的持有人又权力执行合约,即他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决定执行或放弃合约。其功能主要是转移价格风险。

二、金融工具创新的效应分析

金融工具创新的效应是指新型金融工具的运用所产生的影响。金融工具创新的效应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影响,也有微观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推动了金融发展

金融结构理论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迁,包括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种类、规模的变迁。金融工具创新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推动了金融发展。

金融工具创新推动了金融工具品种和数量的扩张,金融创新创造了许多新型金融工具,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例如CDS、NOW、
ATS、MMMF、MMDA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的各类新型保险单、各类新式基金的股份等;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等,国际金融市场的衍生工具忆达1200余种。此外,还有技术创新在经营管理中特定的需要,提高了业务竞争力,另一方面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使投资者较容易地实现投资组合,实现在一定风险水平下的收益最大化,或一定收益水平下的风险最小化。

金融工具的创新还引致金融机构的种类和规模的变迁。如在美国的金融创新中,具有可变利率和控制通货膨胀风险等功能的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使得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在美国,1990年投资基金在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中占比由1970年的3.6%提高到10.5%;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的同时,商业银行在金融业的地位却相对下降,即其金融资产在各类金融中介机构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下降,1990年于1970年相比上述比重由59.3%下降到44.9%,即下降了15.4个百分点,就是说银行体系下降的份额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提高的份额基本持平。比率的一升一降正是金融结构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冲击了传统的银行制度

美国1933年《银行法》被视为西盿国家金融分业管理制度的里程碑,该《银行法》规定,活期存款不付利息、储蓄存款不能开支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限制、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等。负债业务的创新使上述规定逐个被击破。NOW账户和ATS突破了活期存款不付息和储蓄账户不开支票的规定,
MMDA和MMC突破了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并使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与金融市场的投资账户联系起来。在负债业务创新的冲击下,美国金融当局不得不对银行法进行修改,1980年通过的《存款机构和放松货币控制法》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制,并由此逐步取消了利率上限的规定。

(三)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

CDS问世前,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停留在传统的资产管理阶段,通过被动的的资产管理来应对稳定性较差的银行负债。以CDS为代表的新型金融工具的问世,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发生了质的飞跃,商业银行可以主动地通过负债业务的增加,推动资产业务的扩张,并主动利用新型工具协调和控制资金的配置状态,使商业银行的经管理从传统的资产管理转向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负债业务工具的创新推动了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

(四)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金融工具创新使得货币定义和计量复杂化,货币外延尽管在扩展,由M1、M2扩张到M3、M4等等。但在确立货币控制目标时,一般仍采用狭义货币概念即M1。因为M1具有强力货币的特征,是作为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产的货币的明显分界,以此为基础制定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货币外延的明显分界变得模糊,许多账户兼有交易功能和投资功能,对于公众而言,货币与其它金融工具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意义,两者之间有高度的替代性。在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之间,广义货币与狭义之间,甚至在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的差异也正在迅速消失。

由于货币定义和计量的日益困难,中央银行越来越难以把握货币总量的变化,传统货币政策的效力正在降低。于是中央银行可能的选择是从控制货币走向控制流动性资产,这个过渡使货币供给的层次在不断修改。尽管如此,新型金融工具带来的这方面的问题并未解决,电子货币、多功能信用卡究竟属于哪一个层次,有待深入探索。

(五)改变化货币需求的结构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根据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前两者都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投机性需求则主要取决于利率。新型金融工具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结构,使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下降,投机性货币需求上升。金融工具的创新涌现了大量货币性极强的新型信用工具和存款账户、如NOW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自动转账服务等等新型的金融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流动性需要,从而减弱了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导致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下降;金融创新工具使许多交易账户具有了投资账户的部分功能,在投资性金融资产相对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投机性需求上升。

由于金融工具创新使货币与其它金融工具之间的替代性增强,资产流动的交易成本又很低,因而在短期内经济形势稍有变化,就会引起资金在各类金融资产之间的大规模转移。由于新型金融工具既有交易的功能,又能支付较高的利息或随市场利率浮动,对公众较有吸引力,通过财富效应的作用,往往导致狭义货币需求变动频繁,且无规律可循。

(六)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

具有规避风险功能的金融创新工具,如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互换交易等,就个别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而言,这些创新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就整个金融系统而言,并不能从总体上减少风险。因为风险的转移和分散风险载体的改变,并不意味着金融业系统风险的消失或减轻。非但如此,某此新型金融工具的运用反而使金融业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面临新的风险。作为表外业务的四大金融创新工具,票据发行便利、远期利率协议、期权交易和互换交易,一般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透明度较差,其风险具有潜伏性和放大性、一旦爆发,就会给有关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致命性打击,严重的还会引起金融恐慌

❹ 论述金融创新的内容。

(1)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是指金融体系与金融结构的大量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分业管理制度的改变、对商业银行与非商业银行机构实行不同管理制度的改变、金融市场准入制度趋向国民待遇等。(2)金融业务的创新包括负债业务的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和中间业务的创新(3)金融机构的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范围迅速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发展。(4)金融市场的创新包括欧洲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衍生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5)金融工具的创新 查看原帖>>

希望采纳

❺ 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进行业务创新

有利于忽悠更多的人。

一、引言
银行业务创新从本质上说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但迄今为止对金融创新尚无统一的解释,大多根据熊彼特的观点衍生而来。熊彼特在他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情形:(1)新产品的出现;(2)新生产方法或技术的采用;(3)新市场的开拓;(4)新原材料供应来源的发现;(5)新企业管理方法或组织形式的推行。由此大致可以推衍出金融创新的三个主要层次: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本文所要论述的银行业务创新主要是指金融业务创新这一微观层次,它包括金融工具和服务品种的创新,被视为金融创新的核心。
银行业务创新能力在国外银行业的管理体系中已成为其核心竞争能力的突出表现,而我国的银行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致使银行活力不足,更谈不上业务的创新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逐步开始了商业化、企业化的进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化,业务创新可以说是一条银行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本文试从商业银行如何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开展业务创新和更好地发挥银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角度进行阐述。
二、银行业务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宏观基础-金融深化论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两部》著作中,系统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国的金融体制与该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让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自由运行的前提下,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充分有效地将社会闲置资金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流向高收益部门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会刺激金融的扩张,由此形成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便是金融深化。
衡量金融深化的尺度主要有:第一,存量指标。比如金融资产的种类和存量,金融资产存量与收入之比,金融资产存量与有形财富(真实财富)存量之比等等。这些绝对指标或相对指标的上升就意味着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第二,流量指标。金融流量易于表现金融深化的特征,例如,对国外储蓄要求的降低,资本外流的减少,金融职能和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场外非法金融交易活动的减少,有组织的金融市场的发展等等。第三,金融资产的价格。这是金融深化与否最明显的表现,即利率的升降,从而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能正确地反映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或者说,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以及各种利率结构的合理性。第四,汇率指标。官方汇率与黑市汇率差距的缩小程度即意味着金融深化的程度。
金融深化理论的主要政策主张有:(1)推进货币深化,即通过运用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刺激实际货币需求的增加来实现货币深化。(2)推进金融体制深化。在货币深化的基础上,改革金融体制的落后低效率状况,打破银行业间的垄断,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并且消除人为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分割和干预,让各个金融机构在竞争中逐步发挥专业分工优势。而且还应逐步增加各种金融资产的种类,扩展金融工具的期限结构。(3)在推进金融深化的同时要进行财税改革和外贸改革,否则将会阻碍、破坏金融深化。
这些政策主张,其基本点是想通过利率自由化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由此可见金融深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消除金融抑制与放松金融管制的过程,这必将极大地促进创新的发展。金融深化表现为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取消利率与汇率管制、允许多层次多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竞争。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场会得到发展,市场工具的创新有了发展空间,而利率、汇率管制的取消会导致金融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加之金融体系竞争性的加强,形成了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进行创新的内部和外部压力,银行业务创新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反过来会加深金融深化的程度。金融业务和市场的创新将直接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分配资金的效率,有效地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使整个金融体制效率更高,最终促进金融相关系数的稳步提高。而这正是金融深化的目的。
这样就形成了“金融深化---创新---再深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并且贯穿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过程。
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金融抑制,如汇率、价格等的双轨制、利率非自由化等。银行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财政的附庸,没有遵循市场规律。自我国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价格已实现了主要由市场调节,汇率也取消了双轨制,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利率杠杆作用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存、贷款利率上下限,进一步理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有价证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各类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风险的区别,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基础利率,资本市场利率围绕货币市场利率变动的利率。由此可见,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开始。在利率市场化即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作为经济活动中介者的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否则将无法适应新经济形势的要求,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正是我国商业银行要进行业务创新的深层次原因与制度背景。
(二)微观基础-市场细分与目标营销
现代战略营销的核心可以被描述为目标营销(STP营销)---即细分 (Segmenting)、 目标 (Targeting) 和定位 (Positioning),这种营销战略产生是因为顾客个性化的需求致使大规模营销变得愈来愈困难,大规模市场正经历着“细分华”。市场被分割成不同层次的目标细分市场,其特征是:具有不同风格的群体在不同的分销渠道中流通。面对特定的细分市场,目标营销便应运而生,共有3个步骤:第一步是市场细分,即按照购买者所需要的个别产品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若干不同的购买者群体的行为;第二步是目标市场的选定,即判断和选择要进入的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的行为;第三步是市场定位,即在目标市场顾客心中建立以产品特征为核心的心理阶梯的利益的行为。
我国金融市场正经历着“细分化”,银行必须转变营销观念开展业务创新以适应目标营销的要求。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目标营销正成为可能。以往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民收人的分配中以国家为主,个人只占很少的部分。因此相对而言个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较少。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的分配开始向个人倾斜。个人所掌握的金融资产逐渐增多并且呈现出阶层化。这样就形成了人们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使得银行针对细分市场开展目标营销成为可能。
其次细分市场的确定,要求作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银行不能仅凭一项业务去同时满足多个不同偏好的市场的需求。例如利率水平较低的储蓄可以满足一般居民对所持金融资产保值的要求。但对于中高收人阶层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金融资产的增值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要求银行对其原有业务进行创新,以更好的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
如果说金融深化是银行业务创新的制度背景,那么目标营销的出现则是银行业务创新的现实基础,为其创新指明了方向。
三、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一)加快业务创新是银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为自身经营的原则,其中的“盈利性”
原则体现了商业银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公平竞争的手段、合法的经营、诚信的声誉、较少的投入来换取最佳的效益是商家的渴求目标。以确保自身的优势为基础,不断的拓展经营领域是所有商业化企业的经营之道。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的蓬勃发展,同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各家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竞相以优惠条件吸收存款,造成成本不断上升。与此同时,贷款业务发面由于客户企业的经营不善,加之以银行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效益下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加快业务创新是银行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及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的整体环境发展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银行不断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加速资金在国民经济中的融通,推动社会整体效益的改善;另一方面要求银行在业务创新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二月四日,中国首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此办法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法规条件,降低了政策风险。随后,二月二十三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对银行开展业务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❻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什么

负债业务是银行借以形成其资产的业务。银行信用业务的一种。在西方国家,负债由自有资本和外来资金两部分组成。银行自有资本按其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资本、合伙资本或股份资本;外来资金主要是存款。存款一般分为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两类。此外,外来资金还包括向其他银行或中央银行的借入资金,同业往来占用资金及开展中间业务时的临时资金占用等。银行的自有资本与吸收的外来资金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是以较为雄厚的自有资本,争取吸收较多的外来资金。
1.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是相对于定期存款而言的,是不需预先通知可随时提取或支付的存款。活期存款构成了商业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重要条件。但成本较高。商业银行只向客户免费或低费提供服务,一般不支付或较少支付利息。
2.定期存款定期存款是相对于活期存款而言的,是一种由存户预先约定期限的存款。定期存款占银行存款比重较高。因为定期存款固定而且比较长,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商业银行长期放款与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3.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个人为积蓄货币和取得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账户,储蓄存款又可分为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的活期存款,或者称为活期储蓄存款,存取无一定期期限,只凭存折便可提现。存折一般不能转让流通,存户不能透支款项。
4.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定期存单存款是定期存款的一种主要形式,但与前述定期存款又有所区别。可转让存单存款的明显特点是:存单面额固定,不记姓名,利率有固定也有浮动,存期为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不等。存单能够流通转让,以能够满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双重要求。
5.可转让支付命令存款账户它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账户。它以支付命令书取代了支票。通过此账户,商业银行既可以提供支付上的便利,又可以支付利息,从而吸引储户,扩大存款。开立这种存款账户,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或直接提现,或直接向第三者支付,其存款余额可取得利息收入。由此满足了支付上的便利要求,同时也满足了收益上的要求。
6.自动转账服务存款账户这一账户与可转让支付命令存款账户类似,是在电话转账服务基础上发展而来。发展到自动转账服务时,存户可以同时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储蓄账户和活期存款账户。银行收到存户所开出的支票需要付款时,可随即将支付款项从储蓄账户上转到活期存款账户上,自动转账,即时支付支票上的款项。
7.掉期存款掉期存款指的是顾客在存款时把手上的由名义上兑换成其所选择的外币,作为外币定期存款存入银行。到期满时顾客先将外币存款连本带息兑回本币后才提取。存款期限由一个月至一年不等。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法典:应用版》

❼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经营管理的目标是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反映。其具体目标包括降低负债成本、把握合理的负债结构、提高存款负债的稳定性、调节负债资金的运用和维持银行负债的增长率。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业务活动,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其他业务营运的起点和基础。商业银行的负债包括自有资金和吸引外来资金两大部分,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包括存款负债和非存款负债。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之一。主要包括三大类。
①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是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最早的存款形式是活期存款,后逐步发展到定期存款和特殊约定存款。现代商业银行的存款种类、方式已有许多,在存款账户设置、期限及利率约定、存户受益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不断出现。
②结算资金占用。虽然科技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使银行结算速度大大加快,但由于结算规模的扩大,银行办理结算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短期资金暂时停留在银行账户上。
③主动性借入资金。商业银行最初只是把它作为临时性资金调剂的应急措施,后随着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对主动性负债的肯定和银行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通过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借入资金。20世纪70年代之后,商业银行主动借入资金在总负债中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英文缩写为CB,是银行的一种类型,职责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

❽ 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为什么放在负债业务上

因为存款是银行的负债业务,有了存款,银行才能经营资产业务,如发放各类贷款。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还是靠存贷差,也就是贷款的收益减去存款付给客户的利息支出。
但是银行不能将所有的存款都拿去放贷款,因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有存款准备金的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所以客户的存款越多,商业银行能放出的贷款才越多,也就是能挣更多的收益。所以最近商业银行对存款这么渴求,就是因为贷款额度在政策的调控下(比如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变得非常紧张,商业银行需要更多的存款来扩充自己的贷款额度。

❾ 简述金融创新的主要类型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七类:

(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市场创新(3)金融产品创新(4)金融机构创新(5)金融资源创新(6)金融科技创新(7)金融管理创新

(1)金融制度创新

一国的金融制度总是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如政治、经济、信用制度、金融政策等的变化而逐渐演变的,这种演变不仅是结构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本质上的变化。

金融制度创新包括金融组织体系、调控体系、市场体系的变革及发展。它影响和决定着金融产权、信用制度、各金融主体的行为及金融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状况和运作质量。

(2)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市场创新主要是指银行经营者根据一定时期的经营环境所造成的机会开发出新的市场。现代金融市场大致包括:

1、差异性市场,如按不同的内容划分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抵押市场、保险市场等。

2、时间性市场,按期限长短划分,短期的有资金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借贷市场、短期债券市场等;长期的有资本市场,如长期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

3、地区性市场,如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等。金融市场创新主要指的是微观经济主体开辟新的金融市场或宏观经济主体建立新型的金融市场。

由于金融市场向更高级金融市场的过渡和转化,由封闭型金融市场向开放金融市场的进入和拓展。

(3)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的核心是满足需求的功能,它包括金融工具和银行服务。金融产品的形式是客户所要求的产品种类、特色、方式、质量和信誉,使客户方便、安全、盈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的大部分属于金融产品的创新。

(4)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机构创新,是从金融创新经营的内容和特征出发,以创造出新型的经营机构为目的,建立完整的机构体系。

(5)金融资源创新

金融资源是指人才、资金、财务、信息等,它是保证银行正常经营的必要前提,金融资源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金融资源的来源创新。首先,金融业经营的正常进行必须有专门的人才,人才来源包括自己培养、吸收其他机构高级人才和引进国外高级专业人才;

其次,必须有资金来源的充分保证,它要求金融机构经营者随时掌握资金供应市场的动态,挖掘和寻求新的资金供应渠道,开辟新的负债业务。

2、金融资源的结构创新。金融资源结构包括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高级专业人才比重大,负债结构合理,财务管理先进。它能创造出比同行领先的经营效率和方法。

3、金融资源聚集方式创新。对不同的金融资源有不同的吸引和聚集方式,银行经营者要不断创造新的手段,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聚集自己所需的金融经营资源,合理地配置这些资源,以求得经营上的最大效益。

(6)金融科技创新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技术革新和金融自由化。主要体现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讲究速度和效率,以及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对金融业务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它一方面使金融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缩小,另一方面又使金融服务多元化、国际化。

(7)金融管理创新

金融业管理创新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通过立法间接对金融业进行管理,目标是稳定通货和发展经济;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包括机构管理、信贷资金管理、投资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方面。

目前,金融机构管理,其着眼点都是通过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实现银行资产和负债双方总量和结构的动态平衡,不断创造新的管理方法。

(9)金融机构负债业务创新扩展阅读:

形式

按照这个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与组织管理上的创新,因为两者均可导致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具体地讲,创新包括五种情形:

新产品的出现;新工艺的应用;新资源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确立,也称为组织创新。

金融创新定义虽然大多源于熊彼特经济创新的概念,但各个定义的内涵差异较大,总括起来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无外乎有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金融创新有如下特点:金融创新的时间跨度长,将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视为金融创新史,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视为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金融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服务业结构上的创新。

而且还包括现代银行业产生以来有关银行业务,银行支付和清算体系,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乃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历次变革。

如此长的历史跨度和如此广的研究空间使得金融创新研究可望而不可及。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制造新产品时。

采用新的生产要素或重新组合要素,生产方法,管理系统的过程。产品创新是指产品的供给方生产比传统产品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的新产品的过程。

制度创新则是指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使系统效率有所提高的过程。

从这个层面上,可将金融创新定义为,是政府或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在金融过程中的内部矛盾运动,防止或转移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为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而逐步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

中观层次的金融创新概念不仅把研究的时间限制在60年代以后,而且研究对象也有明确的内涵,因此,大多数关于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均采用此概念。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信用创新型,如用短期信用来实现中期信用。以及分散投资者独家承担贷款风险的票据发行便利等;

风险转移创新型,它包括能在各经济机构之间相互转移金融工具内在风险的各种新工具,如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

增加流动创新型,它包括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变现能力和可转换性的新金融工具,如长期贷款的证券化等:股权创造创新型,它包括使债权变为股权的各种新金融工具,如附有股权认购书的债券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融创新



阅读全文

与金融机构负债业务创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是 浏览:175
花都最大的金融诈骗公司 浏览:39
基金为什么十大持仓 浏览:627
一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图 浏览:328
招商银行公户可以买理财吗 浏览:323
港币30是人民币多少人民币汇率 浏览:178
4月8日卢布兑换人民币汇率 浏览:405
中国银行理财骗客户 浏览:612
美金汇率兑换印尼 浏览:733
体彩怎么算佣金 浏览:504
外汇占款货币投放 浏览:744
红塔银行理财产品不保本 浏览:358
高杆低杆中杠杆杆落袋 浏览:139
我国外汇储备总体 浏览:796
股票咋开户 浏览:474
微贷杭州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电话 浏览:251
武汉哪家证券公司最好 浏览:250
公司理财收入要交增值税吗 浏览:90
融资租赁财务费用 浏览:723
中银消费金融公司2016年 浏览: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