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苏州工业园区金腾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怎么样
苏州工业园区金腾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是2011-06-07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188号1幢806室。
苏州工业园区金腾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594576671931H,企业法人张宇,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苏州工业园区金腾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面向“三农”发放贷款、提供融资性担保、开展金融机构业务代理以及经过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苏州工业园区金腾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⑵ 苏州银行地址苏州网点
A苏州银行(苏州湖东新街口支行)
地址 : 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方洲路577号
电话 : 0512-67252751
B苏州银行(昆山支行)
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前进东路386号
电话 : 0512-36801981
C苏州银行(斜塘支行)
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斜塘东延路108号
电话 : 0512-65473519
苏州银行的前身是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经原银监会批准正式更名为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经监管批准,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序列调整为中小商业银行监管序列,标志着苏州银行由农村商业银行转变为苏州地区唯一一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 。
2019年8月2日,苏州银行登陆A股,为全国第33家、江苏省第9家上市银行 。
2020年3月9日,“2019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发布,苏州银行排名第51位。
拓展资料:
1.2010年9月28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东吴农村商业银行深化改制而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苏州银行正式挂牌开业,这是苏州地方金融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金融办主任汪泉,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为苏州银行揭牌。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主持了挂牌仪式 。
2.截至2019年4月30日,苏州银行股本总额为30亿股,股东户数共3725户,法人股东数为116个,自然人股东数为3609个。前十大股东总共持股比例为43.4%,总共持比不到50%。第一大股东为苏州市国资委旗下的苏州国际发展集团(简称“国发集团”),持股10%;其次为虹达运输,持股6.50%;园区经发持股6%;波司登持股4.43%,盛虹集团持股3.71%。从股东结构来看较为分散,没有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 。
⑶ 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概述
2014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同比增长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0.3亿元,增长11.3%;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802.8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
2014全年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83亿元、200亿元和192.8亿元,分别增长23%、48%和31.3%,园区成为全球纳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八大产业区域之一。在自主品牌方面,园区50家重点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均超亿元、销售总收入增长15%,新增上市企业3家,累计达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家,居全国高新区首位。
2014年,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200个,实际利用外资267亿美元,其中9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0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39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首期投资30亿美元的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竣工投产。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实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2014年预计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3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5%,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约发展水平领先,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万元GDP能耗为0.272吨标准煤,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标连续4年列全国开发区首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5年服务产业倍增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8%;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574家。
2014全年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83亿元、200亿元和192.8亿元,分别增长23%、48%和31.3%,园区成为全球纳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八大产业区域之一。在自主品牌方面,园区50家重点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均超亿元、销售总收入增长15%,新增上市企业3家,累计达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家,居全国高新区首位。
2013年,园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755.3亿元,增长12.8%,占GDP比重39.7%;积极借助苏台灯会、金鸡湖商务旅游节、马拉松、龙舟赛等大型活动拉动消费增长,全年社零总额增幅16.2%;服务外包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金额39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约45%;总部经济加快集聚,新增市级总部机构4家、经认定的各级总部项目达70家。
2009年到2014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6%升至约6.5%。5年间,苏州文化产业通过平台搭建、项目扶持、金融创新、人才培育,营收年均增幅超过20%。营业收入年均增幅超过20%。
2009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GDP比重的3.6%,2014年,已经达到约6.5%。
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至2011年,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7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8万个,城镇职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3万元和1.3万元,率先全面达到江苏省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标,综合发展指数在国家级开发区名列前茅,并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综合吸引力最强的中国开发区之一。
园区以约占苏州市3.5%的土地、5%的人口、7%的工业用电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已经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得到了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⑷ 我没去过苏州.我想知道苏州工业园区里有多大.里面是干什么的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72.3万)。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一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国务院八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9年,在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园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2.8亿美元,其中出口241.6亿美元,继续保持了较大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118元,分别增长了13.1%和12.6%,区域发展呈现“经济持续回升、转型步伐加快、民生更加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逐步回暖,园区经济发展向好回升态势更趋明显,经济运行呈现“高开”局面,外向型经济指标明显超过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今年1-6月,全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4亿元,增长30.1%;工业总产值1715亿元,增长27.5%;新增注册外资17.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356.2亿美元,其中出口162.7亿美元,分别增长67.7%、5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亿元,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6亿元,增长21.9%。 近年来园区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转型发展初显成效。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较早启动转型,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先进产业高度集聚,8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32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101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并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去年底分别达到32.5%、63%,并形成“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离岸外包产值分别约占全国3%、17%和8.8%。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和绿色建筑等循环经济试点,万元GDP能耗0.33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 2.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创新资源日益丰富,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建设集群推进,建成和在建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形成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10大国家级创新基地。创新功能加快完善,建成了IC设计、软件评测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美国冷泉港会议亚洲分会等10余个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集聚各类创投机构90多家,创投资金规模超18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创投、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扶持体系。创新主体快速集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60个、高新技术企业384家,中科院创新工程三期—中科纳米所揭牌投运并通过预验收,全国第三个国家级创新园——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挂牌成立;2000多名海外归国人才在园区工作,各类留学生创办企业达250多家,创新型园区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3.东部新城快速崛起 。主动融入苏州中心城市发展,高标准推进各功能板块建设,东部新城初具雏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一开始就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与“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开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0多亿元,动迁民房5万多户,集中建设了一批高标准源厂设施,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完善城市功能,国际博览中心、科文中心、摩天轮等地标工程相继建成,九龙仓、新鸿基等多幢超高层建筑开始启动,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142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3家,引进知名商业品牌20多个,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新的商业商务和文化中心。优化城市环境,以环金鸡湖区域为重点,积极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2800多公顷,绿地覆盖率超45%,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 4.中新合作持续深化。 始终高举中新合作旗帜,深入推进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被两国领导人誉为中新合作典范。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103件,确立了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构建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起“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SZV空陆联程双向通关模式、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辐射,国家商务部去年专门发文推广园区发展和借鉴新加坡软件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成为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江苏省南北共建项目—苏宿工业园开发初见成效,跨江联动项目—苏通科技产业园正式启动。 5.各项事业和谐共进。 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加快推进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建设、社保并轨以及富民惠民等实事工程,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完成农村民房一次动迁,基本实现城市化。社会事业更趋繁荣,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开发建设成果惠及全区居民。党的建设更趋加强,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设立了“中心区—社区—企业”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基本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阵地活动”,基层党建实现了“有效覆盖”。重视廉政建设,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重点规范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建筑有形市场招投标与土地公开拍卖等各项制度,有效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虽然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相比,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差距:如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民生改善与社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繁荣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等等。 当前,园区进入了“实践科学发展、塑造国际品牌”的重要阶段,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中新两国领导人指示和理事会要求,瞄准创建“生态、科技、物流、服务外包四个示范区”和“全国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园区之一”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中新友好合作,加快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努力打造“三大高地”(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及早把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一是全力塑造先进产业品牌。始终把产业升级作为转型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全面落实“3+5”产业规划,推进制造业向高端攀升,坚持高端化、高效益、高增值的产业发展之路,加快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体系。力争形成液晶面板、集成电路、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4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及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生态环保等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度和竞争力。 二是全力塑造自主创新品牌。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导向,加快推进开放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聚焦科技跨越计划,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推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加快打造生物纳米园、光电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环保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着力推进企业上市,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50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6-8个百亿级新兴产业,培育成功20家以上自主创新型领军企业、30家左右科技上市公司,加快打造创新型科技园区。 三是全力塑造新城建设品牌。抓住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中心城市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完善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加快城市转型。重点加快环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建设,全力打造服务外包经济、总部经济、金融商贸经济、物流会展经济、旅游文化经济五个特色现代服务业,力争3年内服务业年均增速超3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国际技术产业新城的功能形象。 四是全力塑造中新合作品牌。始终维护发展好中新合作优势,与时俱进加强双向学习交流,完善互利合作机制,巩固提升园区项目在中新合作中的“旗舰”地位。充分发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机制,按照“第一性、唯一性”要求,加强先行先试探索,努力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考评机制,完善“精简、统一、效能”的管理体制,弘扬“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继续加大“走出去”探索力度,加快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不断提升园区竞争力。 五是全力塑造和谐社会品牌。以社会民生为根本,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新模式,按照“功能对接、产业对接、建设对接、管理对接”的思路,提升区镇协调发展水平。更加注重社会和谐,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积极塑造多元多彩、开放包容的园区文化,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新天堂”。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与时俱进、争先进位,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