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金融机构集聚论

金融机构集聚论

发布时间:2022-02-14 01:43:11

『壹』 金融聚集区的概念是什么国内外有哪些案例

您好!
金融聚焦区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跨国)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国外:
纽约、伦敦和东京,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产业集聚地。这些大都市吸引了全球最主要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纷纷进驻开展业务(Tschoegl,2000)。伦敦是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其证券交易市场24小时运营,是世界第二大证券交易中心。至2001年,伦敦已有680多家银行,居世界大城市之首,其中307家外国银行拥有了17439亿英镑(折合25362亿美元)的总资产,跨国借贷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 ;伦敦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共有800多家保险公司聚集在此,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纽约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金融集聚地,曼哈顿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世界最大的经营中、长期借贷资金的资本市场;它的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也是世界最主要的交易市场。至2000年纽约银行业的总资产已经达到16834亿美元,其中228家外国银行的总资产达9761亿美元。而日本则拥有全球排名第二的股票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至2000年世界最大的300家银行中,已有75家在东京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中I4家银行的总部设在东京,这使东京成为当时世界上大银行最集中的城市,到了2002年日本的银行总资产已达到153500亿美元。
‍‍
国内:
上海和北京的特定区域内集中了大量国内外的金融企业。上海陆家嘴贸易区及外滩金融中心正逐步成为中国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落户了12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600多家投资性机构。上海证交所内的证券交易额指标已经接近香港和新加坡的股票市场。自2001年以来,共有数1O家证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或变更注册地,或以大规模迁移核心业务部门的方式进驻上海。来自上海银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在沪金融机构已达516家,其中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300余家;2005年,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延续去年快速增长的态势,仅第一季度内的代表处总数就达到100家,涌现了外资金融机构进驻上海的第二次热潮。
同样,北京西城区的金融街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聚集,从目前的入驻情况来看,金融街已聚集了金融投资类企业及监管机构等588家,其中包括了人民银行总行等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总部、纽约银行北京代表处等跨国金融机构、中国再保险集团等大型保险公司总部以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清算中心。目前在金融街内注册的588家企业中,金融保险业企业的资产总额占70% ,营业收入占65% ,利润占80% ,租金占25% ,金融保险企业总部的各种经营活动已经成为西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科技园,一般是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土地类型较为复杂,众多区域为工业用地性质(使用权50年),也有部分区域是混合用地性质(其中含有公寓、写字楼、教育用地等),物业类型上包含了写字楼、标准研发区间、无污染生产单元等,配套了商业物业配套(食堂、会议中心、餐饮服务、商业住宿等)、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等。
工业园是指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能获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
金融聚焦区偏向于金融产业!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满意请采纳!

『贰』 为什么基础设施的完善会导致金融集聚的负增长

金融集聚是指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产业的参与者在特定范围 内形成的相互联系,从而使该地区无论是金融机构密集程度还是金融机构的种类都普遍高于平均水平的现象。金融集聚主要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模式, 它们主要受到政府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外在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效应主要有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金融外 溢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自我强化效应;负效应则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源分布不均、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机构之间的内部控制形势严峻三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增长 基础上,有效发挥金融集聚效应要明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不同金融集聚模式;广泛集聚金融管理和操作人才,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金融市场 和法律法规,完善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叁』 帮忙写一篇有关,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的论文!

黄金市场是黄金生产者和供应者同需求者进行交易的场所。世界各大黄金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系统。其构成要素,从作用和功能上来考虑,可分为:

(1)为黄金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和场所

欧式黄金交易:这类黄金市场里的黄金交易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比如伦敦黄金市场,整个市场是由各大金商、下属公司相互联系组成,通过金商与客户之间的电话、电传等进行交易;而苏黎世黄金市场,则由三大银行为客户代为买卖并负责结帐清算。伦敦和苏黎世市场上的买价和卖价都是较为保密的,交易量也都难于真实估计。

美式黄金交易:这类黄金交易市场实际上建立在典型的期货市场基础上,其交易类似于在该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其它商品。期货交易所作为一个非赢利机构本身不参加交易,只是提供场地、设备,同时制定有关法规,确保交易公平、公正地进行,对交易进行严格地监控。

亚式黄金交易:这类黄金交易一般有专门的黄金交易场所,同时进行黄金的期货和现货交易,交易实行会员制,只有达到一定要求的公司和银行才可能成为会员,并对会员的数量配额有极为严格的控制。虽然进入交易场内的会员数量较少,但是信誉极高。以香港金银业贸易场为例:其场内会员交易采用公开叫价,口头拍板的形式来交易,由于场内的金商严守信用,鲜有违规之事发生。

(2)黄金市场买卖参与者

国际金商:最典型的就是伦敦黄金市场上的五大金行,其自身就是一个黄金交易商,由于其与世界上各大金矿和黄金商有广泛的联系,而且其下属的各个公司又与许多商店和黄金顾客联系,因此,五大金商会根据自身掌握的情况,不断报出黄金的买价和卖价。当然,金商要负责金价波动的风险。

银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仅仅为客户代行买卖和结算,本身并不参加黄金买卖,以苏黎世的三大银行为代表,他们充当生产者和投资者之间的经纪人,在市场上起到中介作用。也有一些做自营业务的,如在新加坡黄金交易所(UOB)里,就有多家自营商会员是银行的。

对冲基金:近年来,国际对冲基金尤其是美国的对冲基金活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在黄金市场上,几乎每次大的下跌都与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黄金在即期黄金市场抛售和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及黄金期货交易所构筑大量的淡仓有关。一些规模庞大的对冲基金利用与各国政治、工商和金融界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较先捕捉到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利用管理的庞大资金进行买空和卖空从而加速黄金市场价格的变化而从中渔利。

各种法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这里既包括专门出售黄金的公司,如各大金矿、黄金生产商、黄金制品商(如各种工业企业)、首饰行以及私人购金收藏者等,也包括专门从事黄金买卖的投资公司、个人投资者等。从对市场风险的喜好程度看,又可以分为避险者和冒险者:前者希望黄金保值而回避风险,希望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如黄金生产商、黄金消费者等;后者则希望从价格涨跌中获得利益,因此愿意承担市场风险,如各种对冲基金等投资公司。

经纪公司(Brokerage Firm):是专门从事代理非交易所会员进行黄金交易,并收取佣金的经纪组织。有的交易所把经纪公司称为经纪行(Commission House)。在纽约、芝加哥、香港等黄金市场里,有很多经纪公司,他们本身并不拥有黄金,只是派出场内代表在交易厅里为客户代理黄金买卖,收取客户的佣金。

(3)有关的监督管理机构
随着黄金市场的不断发展,为保证市场的公正和公平,保护买卖双方利益,杜绝市场上操纵价格等非法交易行为。各地都建立了对黄金市场的监督体系。比如:美国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FC)、英国的金融服务局(FSA)、香港的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

(4)有关的行业自律组织
世界黄金协会:是一个由世界范围的黄金制造者联合组成的非赢利性机构,其总部设在伦敦,在各大黄金市场都设有办事处。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引导黄金市场上的结构性变化(例如:消除税收,减少壁垒,改善世界黄金市场的分销管道等)来尽可能提高世界黄金的销量。对世界黄金生产形成稳定的支持,并在所有实际和潜在的黄金购买者之前树立起正面的形象。

伦敦黄金市场协会(LBMA):成立于1987年,其主要职责就是提高伦敦黄金市场的运作效率及扩大伦敦黄金市场的影响,为伦敦招商,促进所有参与者(包括黄金生产者、精炼者、购买者等)的经营活动。同时与英国的有关管理部门,如英国金融管理局,关税与消费税局等共同合作,维持伦敦黄金市场稳定而有序的发展。

『肆』 金融机构存在的理论合理性是什么

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交易,有交易就必然涉及到金融

『伍』 什么是金融集聚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乃至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专门化的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包括投资咨询、信用评级、资产评估、金融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等。大量金融机构聚集在一起能扩大需求市场来维持众多中介机构的存在,形成专业化的供应网络,就是金融集聚。

『陆』 以金融机构写一篇3000字论文

是小作文吧,能写的

『柒』 什么是金融机构观和功能观的理论

同一经济功能在不同的市场中可以由不同的机构或组织来行使。” 基于金融的功能的观点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的观点而言的,并提供一整套金融体系长期发展的特征、金融制度及结构的演化。传统的金融机构或金融组织的观点将现有的金融机构或组织看成是既定的,这成为分析和讨论所有金融问题的前提,所有对金融体系的挑战与改革只能够在这既定的前提下进行,无论是现有的金融机构还是监管部门都力图维持原有的组织的稳定性,如商业银行的坏账问题、商业银行贷款的系统风险问题,都在这种既定的组织框架下解决。这正是中国的金融业改革在过去10年没有'根本性突破的原因。政府部门对金融的理解过多地局限于金融机构的运作上,而不是去深入认识金融市场的功能;政府部门过多地干涉金融机构的行政、人事和业务、资产,而没有去分析金融市场的各种功能实现的条件和制度。 Merton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区域的变化,金融功能的变化要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二是金融功能优于金融组织,即金融机构的功能比金融机构的组织方式更重要,只有机构不断创新和竞争才能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具有更强的功能和吏高的效率。从金融的功能观点来看,首先要确定金融体系应该具各哪些功能,然后才可以设置和建立能最好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与组织。

『捌』 简述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按我国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体系如下: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金融监管机构。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

3、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根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及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

4、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5、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的开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

6、商业性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

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证券机构是指为证券市场参与者(如融资者、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保险机构是指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包括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和在华从事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分公司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8)金融机构集聚论扩展阅读

产生和发展

最早的金融机构是银行,它起源于古代的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货币兑换业规则是现代银行业的先驱。古代银钱业及货币兑换交易大多发生在寺庙周围,及在中世纪西欧数月依次的定期集市上。从商人阵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货币兑换商,最初只为各国的朝拜者和国际贸易兑换货币,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持续扩大和发展,为避免自己保管货币和长途携带货币的不便和风险,部分异地贸易商和国际贸易商便将货币交由拥有良好保管设施的货币兑换商保管,并委托后者办理异地支付、结算业务。

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地中海沿岸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贸易也异常活跃,处于地中海中心的意大利成为当时世界的贸易和金融中心,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此后,随着世界商业贸易、金融中心逐步北移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业扩展至西北欧其他国家。

社会的日趋细密,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及其引致的多元金融需求,促成了其他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各类专业银行,如投资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逐步出现;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公司、典当行等专业化金融机构,也渐次出现并在各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玖』 金融产业集聚的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动因

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动因包括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的驱动因素及内在机理问题。多数学者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金融产业集聚生成动因的理论依据方面, 大多数学者以Marshall(1920)、Weber(1929)、Po~er(1990,1998)等的集聚理论为基础的,将金融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以下经济因素:外部经济、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交易成本。Kindleerger f1974)认为是规模经济使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选择一个特定的区位。外部规模经济是自我加强的,更多的金融部门在一个区域内定位,那么这些区域对于其他金融参与者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韩国经济学家Park(1982/1989)将规模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银行集中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上,他认为当一个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时,国际中心便有形成的可能。同时外部规模经济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和经营单位的空间集聚,表现为行业内银行之间的合作,金融机构之间共享基础设施,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更加邻近,流通环节的减少,信息沟通的便捷等。
Naresh R.Pandit(2001,2002)等学者采用了Swann(1998)提出的产业集群动态研究方法,对英国金融服务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集聚效应影响公司的成长及新进入者的数量,同一金融服务中心的不同金融部门之间存在相关性。Economists Advisory Group(1984)在《城市2O年: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一文中指出:“金融中心发展缓慢,但是一旦建立,它们就显示出生存的巨大能量。这部分是因为习惯的力量、顾客的忠诚或者简单的惯性(或者说是“路径依赖”),但大多是源于建立金融中心所享有的各种规模经济。”Arthur(1994)提供了一个路径依赖模型来描述下面情形:如果外部经济(或者集聚经济)盛行,那么一个具体企业定位是怎样变得比其他更为优越。他表明,对于一个特定种类的金融业务,这会使得这项业务对于其他银行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这些规模递增收益有助于一个地理上的“锁定(1ock—in)”。也就是说,这使得一个区域优于其他区域,在此模型中,只要有新的企业进入,一旦它们选择了区域就很难有移动。Taylor(2003)等通过对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地理邻近和面对面接触而发展密切的人际关系是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过程。熟练的劳动力、顾客和供应者三者关系的地方化对金融服务企业的创新和产品、服务的递送很重要。
金融地理学主要从信息的角度对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动因进行多角度的阐释。Porteous(1995)一系列的工具去说明和解释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比如“路径依赖”说明为何某城市能长久在区内维持优势;而“不对称信息理论”和“信息腹地论”则能解释为何“路径依赖”优势会被改变或者削弱。Gehng(1998)~]用场摩擦理论和大量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某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聚集趋势与另外一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分散趋势并存。为了理解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根据信息内容将金融活动分类是特别有用的。信息敏感性的证券交易更易集中于相关证券信息更集中、更易交流的地区,而标准化证券可能较之更自由,对成本差别的反应更敏感。Zhao运用信息腹地理论来研究中国金融问题,他将信息分为标准化信息和非标准化信息。要想准确解释非标准化信息的内涵和价值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准确了解这类信息的广阔背景(或日文化)。
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质,金融部门需要接近于信息源。该研究还指出,信息外部性和不对称信息不仅是塑造信息腹地的决定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地区等级和全球层次的重要因素。标准化信息与非标准化信息的另一种表述为编码知识(codified know1.edge)和默示知识(tacit knowledge o这是演化经济学常用的表述方法。金融地理学家借用了这一概念,指出默示知识的学习需要面对面的交流face to facecontact)。因此,人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地理因素的约束。Davis(1990)则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通过专业的劳动力人才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企业协助,例如会计业、保险精算、法律咨询等,金融服务产业将更加接近市场,减少交易成本,通过彼此之间知识与经验的分享,开发出创新技术。他指出,许多外部经济与优良的信息流有关,假如在更加准确和更加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上,金融市场越大,那么它的效率和流动性就越高,并且金融市场是高度相关的,彼此之间相关度将不断增强。
Risto Laulajainen(2001)则从金融资源的流动性角度来研究金融产业集聚现象,他认为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或者一个重要国家的政府债券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同等交易,而逻辑上这种交易更倾向于在流动性好的大城市经济学者则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理论的角度对金融产业集聚现象进行论述。在城市经济中,城市功能的分化导致经济系统中等级框架的出现。Gras(1922)描述了从乡村、城镇到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将专业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作为大城市一项功能来研究,他描绘了城市作为腹地的四个阶段,商业、工业、交通和金融业,金融业处在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与商业、工业和房地产业相比,金融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Vernon(1960)认为,城市吸引着具有巨大不确定性、需要面对面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吸引着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的集中能够促进为熟悉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纽约港吸引了批发商,批发商带来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又引来了全国性公司的核心机构。
金融产业集聚生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选择了同一个区位,但在竞争性的产业环境中,只有部分空间具有适合金融产业的空间要素,这种特殊的场所被Markusen称为“光滑空间中的黏结点”。这种独特的场所之所以成为金融产业集聚的合适温床,就在于具有独特的空间区位。空间区位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基本要素。Martin(1999)研究了不同金融机构的区位分布情况得出:银行与证券交易机构、外汇交易机构的区位会有所区别,前者会相对较为分散,而后两者会较为集中。Porteous对银行区位模型进行了很好的理论分析。通过分析距离对银行贷款监督成本影响的模型,他认为,如果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不考虑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将产生银行的集聚,其结果类似霍特林(Hotelling)对企业的空间分析模型。Choi&Gehrig对世界主要银行业中心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证明了地区间贸易流量、直接投资规模、距离的远近、文化的差异及当地银行业商业机会的大小等因素是影响银行跨国区位选择的因素,但仍缺乏对这些因素重要性的实证检验。
E.P.David(1988)首先将企业选址理论运用到金融中心的形成研究中,并于1990年对企业选址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该理论主要解释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区位中,特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的原因,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成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均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他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即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可分为供给、需求和外部经济三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企业选址的利润最大化模型。但是利润最大化模型有弊端,而且过于简单化。我国学者潘江丽(2002)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了金融机构选址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1.地区成本优势;2.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3.电信设施的先进性与安全可靠性;4.金融监管环境与税收制度。从上述对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原因的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还缺乏专门针对金融产业特性的集聚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而仅仅是分析促使集聚形成的具体因素,况且针对这些具体因素的研究也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模型。因此,从总体而言,对金融产业集聚内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有系统的理论和模型对其进行整合。

『拾』 金融产业集聚的金融产业集聚的现象

在金融产业领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代表的三大国际金融集聚区,而在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明显的金融机构集聚趋势。新加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通过税收政策优惠、亚洲美元市场的建立和对证券期货市场予以支持等措施吸引大量的金融机构集聚。国内的金融机构集聚现象也是风起云涌,北京的金融街已经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上海浦东金融机构聚集的趋势也十分明显。

阅读全文

与金融机构集聚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新日股份蓄电池 浏览:384
货币基金保险理财 浏览:550
快期期货交易终端v3 浏览:202
富祥金融贷款有限公司 浏览:854
以岭药业融资融券 浏览:562
京东钱包里的理财基金 浏览:15
基金发行理财产品流程 浏览:739
2019年3月6日鲅鱼圈玉米价格 浏览:446
信威集团补偿10股 浏览:317
深交所大宗交易规则 浏览:111
京运通今日价格 浏览:970
反弹式发展汇率 浏览:665
期货大佬访谈 浏览:322
昆山平安综合金融有限服务公司 浏览:447
开个期货平台代理 浏览:136
济宁理财公司 浏览:799
国泰君弘策略交易 浏览:444
哈根金融租赁公司 浏览:28
金融平台投资被骗哪个公司 浏览:551
创业板正式交易前能申购 浏览: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