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举例2021年十个热点金融话题有哪些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注册制。会议要求,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
2、LPR时隔一年多再下调货币政策护航实体经济
12月20日,1年期LPR报3.8%,较上月下调5个基点,这是2020年4月之后的首次下调。此前,央行于12月15日实施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2次降准共计释放资金2.2万亿元。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积极应对当前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除此以外,政策还强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3、三孩政策落地落实减负校外培训市场巨变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也反映出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仅过了20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会议强调,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三孩政策落地,“双减”政策推出,教育市场迎来巨变。全国数百个知名培训机构联合发布声明和倡议:正确认识并加快转型。
4、房地产税改革试点获授权政策频出化解行业风险
2021年,房地产调控“有点忙”。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年初正式实行,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其中,深圳出台二手房参考价,西安、上海、成都、无锡、杭州、宁波等陆续跟进。
政策开始纠偏。9月底,央行、地方政府纷纷出招稳定房地产市场。“房住不炒”,行业迎来重大变化,过去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难以为继,部分高负债经营的房地产公司风险暴露,正在有序释放。10月,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
5、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出炉加速互联网互联互通
2月7日,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出炉,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指南以《反垄断法》为依据,共六章24条,包括总则、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和附则等内容。
11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反垄断法》,对43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立案调查,涉腾讯、阿里、京东等。
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11月15日,北交所开张迎客,首批81家上市公司鲜花着锦,隆重上市。截至目前,北交所平稳运行,市场参与热情提升,专业机构积极入场,投资者入市意愿增强。创新层、基础层受到带动,交投活跃度有所改善。
开市首月,北交所82家公司总市值2611.94亿元,合计成交478.97亿元,股票日均换手率1.46%,个股波动在预期的合理范围内,价格走势较为平稳。
7、碳达峰碳中和衔枚疾进全国碳市场开市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有序降耗减排进入攻坚实施阶段。国家发改委要求并督促多个省区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然而部分地区出现了“碳冲锋”、“运动式”减碳,简单粗暴地采取拉闸限电等行政手段减碳。需要说明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这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8、对外开放蹄疾步稳中国资产受全球追捧。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取得显著成果。
符合条件的科创板股票已正式纳入沪深港通标的,沪深港ETF互通、中日ETF互通相继推出,顺利推进,QFII新规加快落实。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中国资产获得了国际投资者的力捧,中国债券市场被全球三大主要债券指数悉数纳入;今年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过41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9、康美药业案一审判决落锤
11月12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证券集体诉讼案作出一审判决,责令赔偿投资者损失24.59亿元。该案示范意义重大,是资本市场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标志性案件。在实现惩首恶目标、首单特别代表人诉讼、赔偿金额高等亮点之外,康美药业案一审判决的另一看点是,5名独立董事承担数亿元的巨额连带赔偿责任,如何进一步完善独董生态引发市场热烈讨论。
10、A股IPO、退市数量齐创新高成交创纪录
注册制拓宽入口,退市新规推动出清,A股优胜劣汰生态加速形成。入口方面,截至12月28日,今年登陆A股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达523家,同比增长19.68%;募资总额为5436亿元,同比增长13.12%,IPO数量及募资额均创下历史新高。
出口方面,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的退市新规去年12月31日落地,新规简化了退市流程,提高了退市效率。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累计已有20家上市公司退市,创历史新高,这也是A股历史上首次单年退市公司数量达到20家。
② 2021年央行将主要金融活动、金融机构等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这意欲何为
主要还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避免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导致的各种金融风险。近日,央行召开2021年的工作会议,会议上,指出未来一年央行将保持货币的稳健和精准,确保货币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合理并且适度的。同时加强社会经济的宏观管理,保证人民币对外汇率炸和合理范围之内。之外要继续加强信贷的精准程度,让金融制度准确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加大直接融资的比例,最后对碳中和的目标,要进行政策部署,完善相关激励的制度,保障金融的资源是向着绿色经济倾斜的。
有相关投资者表示,在国家强调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之下,新能源行业,电动车行业都面临着不小的增长空间,可再生能源领域将获得一个比较好的行情。其中光伏行业尤其明显,随着装机量的上升,其市场将会迎来飞速扩张。
③ 为什么央行增加对金融机构的负债是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举个例子,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负债就是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等等之类的,这是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资产就是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按你题目说法,应该是提高存款准备金了,流动性必然减少,无疑是紧缩货币政策
④ 关于央行新增货币的所有权
1:归中央银行/
2:商业银行/
3:恩
4: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利差来还央行的利息/央行
5:是商业银行给央行钱.
⑤ 央行、银监局、金融办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都是属于金融机构的一种,他们真实的关系说起来非常复杂,在这里是根本说不清楚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许多人应该都解释不清楚,所以我个人建议你,首先要搞清楚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如果你了解了这个问题,后续你就可以明白了,长期以来,金融监管权属于中央直属权力,由银行和三委作为行政机构运作,地方政府有属地管理权,但没有直接的财政监督权。
因为随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金融办或金融局,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他们的作用主要是监督一家银行和三个委员会,一些新兴的未纳入一行三委监管体系,金融业受金融办监管,同时,地方金融办还承担着政府对一个地方的金融服务和发展职能,包括带动企业、帮助企业筹集资金、稳定金融环境等一系列工作。
⑥ 传蚂蚁将重组为央行监管的金融控股公司,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随着中国四大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之后,就有消息传蚂蚁集团将进行资产重组,在央行的监督下转型成为一家金融控股公司,这些背后究竟释放了什么信号呢?
第一个重要信号:国家坚决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反对资本无限制扩张和垄断。此次事件国家的政策其实很清楚,对垄断行为进行"预防和制止",对创新行为"引导和鼓励"。国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但于此同时也规定企业应依法规范发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坚决反对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因为少数平台的一家独大会导致其他一些小微企业发展受阻,导致企业在大型平台反竞争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蚂蚁集团的重组释放出了国家监督维护市场管理的决心和意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享自己的力量。
⑦ 关于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
媒体上所说的是一些基本的数据,像
CPI -1.8% 8月11日
PPI -8.2% 8月11日
固定资产投资 32.9% 8月11日
消费品零售总额 15.2% 8月11日
工业增加值 10.8% 8月11日
进出口 -19.4% 8月11日
贸易顺差 -12.4% 8月11日
新增贷款 33.9% 8月11日
房价 1.0% 8月10日
PMI 53.3% 8月04日
你说的那些系统统计数据还没有,过一段时间就有了!!!
⑧ 央行是怎么向社会投放货币的
一、央行向社会投放货币的渠道主要有:
1、各单位从银行领取现金,支付职工工资;
2、向农村或农民采购农副产品的支出;
3、收购工矿产品、手工业品的支出;
4、对农业的财政信贷投放;
5、向银行提取储蓄存款。
二、货币投放与回笼:
回笼表明现金由市场流回金融机构,而投放表明现金由金融机构流入市场。金融机构对全社会的现金收入与支出相抵,收大于支时称为货币回笼;收小于支时称为货币投放。而对于一年之内某一时期的收支差额,则称之为货币净回笼或货币净投放。
(8)央行新增金融公司扩展阅读:
货币投放是货币回笼的对称,是指银行按市场货币流通需要投放一定量的现金。在我国,它是根据生产发展和商品流转扩大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的。
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 工资和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对农村的财政信用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采购支出,即采购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和来自农村的部分矿产品。货币投放必须严格地控制,投放时间、投放数量以及在各个地区投放多少,必须根据生产发展和商品流转扩大的需要来确定。
⑨ 央行降准来了,新增贷款在哪个方向
新增贷款在实体店的方向,因为现在存款储备金率降低,所以对于现在的实体店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