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行业的前景怎么样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2021年4月12日,央行举行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会上,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解读了一季度金融数据。孙国峰表明,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稳字当头,保持定力,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
下一步,坚持跨周期设计理念,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货币政策稳字当头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从全年看M2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是基本匹配的。从总量看,3月末M2供应量同比增长9.4%,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M2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基本匹配。
下一步,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保持定力,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保持好宏观政策的全球领先态势。
——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金融行业创新趋势与企业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❷ 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趋势
疫情对消费金融的冲击
疫情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冲击直接体现在规模、风险、利润三个方面。一是因客群消费意愿、消费能力遭受重创,客户短期消费需求下降,信贷规模必然受到影响。
二是客户收入来源下降,主动还款能力下降,将导致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增加,资产管控难度加大,资产质量进一步承压。三是金融机构为抵御坏账风险,主动增加拨备计提,则会影响利润增收。
为应对疫情对消费金融行业的影响,以中原消费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切换至基于TCE平台打造的新核心系统,增加公司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把控能力,2020年下半年随着疫情的缓解、经济的恢复以及行业的转型,下半年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水平有望回暖。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❸ 如何看待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
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一件与时俱进的事情。互联网只是工具,金融本身就是有风险的。互联网因为快速,对风险有放大作用,使得问题会短时间内爆发出来。其实任何行业的发展成熟都是一步步试错试出来的。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的风险性:
第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例
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当前的收益率低于5%,且余额宝的性质是货币市场基金。但网络百发的预期收益率高达8%,这就不由得让我们想问,百发最终投资的基础
资产是什么?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国内制造业存在普遍产能过剩、国内服务业开放不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如何实现
8%的高收益?除了给企业做过桥贷款、以及给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外,还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资渠道?
第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是期限较长的,而负债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负债到期不能按时滚动,就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当
然,金融机构的一大功能就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因此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期限错配,而其中的关键是错配的程度。联想到网络百发给出的承诺是
允许投资者随时赎回,这无疑最大程度地加剧了流动性风险。既要允许随时赎回,还能给出8%的预期收益率,这当然令缺乏经验的投资者欢欣鼓舞,但也会令富有
经验的投资者疑虑重重。
第三是最后贷款人风险。如
前所述,尽管商业银行也面临期限错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面临信用违约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但与互联网金融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商业银行最终
能够获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贷款人支持。当然,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价的,例如商业银行必须缴纳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自有资本充足率必须高于8%、必须满足
监管机构关于风险拨备与流动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目前面临监管缺失的格局,因此运营成本较低,但如果缺乏最后贷款人保护,那么一旦互联网
金融产品违约,最终谁来买单?互联网金融企业有能力构筑强大的自主性风险防御体系吗?
除上述传统风险外,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以下笔者将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来依次梳理这些风险:
其一是法律风险。目
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这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理财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稍有不慎就可能
触碰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例如,前段时间湖北省的天力贷在运行半年后被挤兑、停止运转后,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立案的。
由于缺乏门槛与标准,导致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鱼龙混杂,从业者心态浮躁、一拥而上,一旦形成互联网金融泡沫,并出现较大幅度违约的格局,就很容易导致
中国政府过早收紧对互联网金融的控制,从而抑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应避免重蹈当年信托业、证券业发展初期的乱象。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一
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央行的传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虚拟货币(例如Q币)是否应该计入M1?再如,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
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这实际上导致了货币乘数的放大。又如,如何来看待传统货币与虚拟货币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
信贷政策的效果。例如,如果房地产开发商传统融资渠道被收紧,那么很可能会考虑到通过互联网金融来融资。事实上,最近一年来中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大发展,
其宏观背景就与中国政府收紧了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控,导致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等市场主体不得不寻找新的融资来源有关。
其三是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首先,由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获得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将之用于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此举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过上述渠道获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确地衡量被评级主体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选择性偏误与系统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问题。如前所述,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那么,谁来验证最终借款人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有无独立第三方能够对此进行风险管控?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监守自盗行为?毕竟,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互联网P2P类公司中,有专业的风险控制团队的仅占两成左右。
其五是技术风险。与
传统商业银行有着独立性很强的通信网络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TCP/IP协议自身的安全性面临较大非议,而当前的密钥管理与
加密技术也不完善,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体系很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目前考虑到互联网金融账户被盗风险较大,阻碍了不少人参与互联网金
融,这其中绝非没有专业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联网企业必须对自身的交易系统、数据系统等进行持续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这无疑会加大互联网金融企业
的运行成本,削弱其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成本优势。
综
上所述,既然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起步阶段就面临如此之多的风险,那么是否就应该以此为由放慢甚至扼杀这一宝贵的金融创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有关各方
应该在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稳步、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的相关建议包括:第一,应充分加强行业自律。用行业准入来替代政府审批,通
过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助于规范行业的发展,并避免政府的过度介入。目前的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以及互联网金融千人会等,都是有益的尝试;第二,
应该加强投资者教育,充分向投资者提示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且这一风险显著高于投资类似的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第三,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管
理,从更高层次上来防范黑客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第四,监管机构应该构建灵活的、富有针对性与弹性的监管体系,既要弥补监管缺位,又要避免过度监管。
❹ 中国金融行业未来的市场前景和趋势
一、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各级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稳健发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采取多项管理措施,加强自身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加入WTO后,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金融业各部门的压力仍将非常大,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将分别谈谈我国银行业(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发展现状。
(一) 银行业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基本上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瓜分,行业垄断程度相当高,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银行业务和外汇业务等,很少经营或不经营全部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金融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财产顾问和咨询业务和旅游广告业务等。这些业务范围的限制,影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创新能力,资本金严重不足,贷款能力出现内生性约束。由于国有银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资产的压力很大,也无力用经营利润补充基金。因此,不良资产日益积累,致使部分国有银行资产充足率根本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由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强,资产运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坏帐和呆帐。这些都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保险业
二十年多来,中国保险业以年均39.6%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实现第一个保费收入达500亿元用了15 年的时间,而实现第二个500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见图1-1、图1-2)。到2000年底,保费收入达1595.9亿元。同时保险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40家,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保险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国保险业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公司实力
差,资金运用渠道少(保险业收入仍以保费盈余为主),效率和经营技术不高,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竞争等。因此,一旦当我国保险公司与外国保险机构真正展开竞争,保险业将面临很大冲击。
图1 1989—2000年我国保费收入趋势图
图2 1989—2000年我国保费收入增幅趋势图
(三)证券业
我国证券业起步于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经过曲折的历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融资能力的增强,我国证券市场融资额从1994年的99.78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192.22亿元,占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11.45%;其次,随着证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股票交易额也持续增长,1993年的股票交易额为3627.2亿元,2000年股票交易额达到高峰,为60826.6亿元,增长了16.7倍。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1154家,投资者帐户为6639 .68万户。上述数据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我国证券业是在一定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并没有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因此其要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国内证券机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一,结构趋同。业务范围仅限于国内的承销、经纪和自营三大传统业务,企业财务顾问业务等虽然也有,但是大多是争取承销项目的辅助手段,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大的雷同,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充分的认识。
其次,融资渠道不畅,上市证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个方面: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增资扩股,且融资偏重短期资金融通,缺乏券商发展急需的长期资金融资渠道。
第三,资本运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混乱。
第五,证券经纪业务收益下降。
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余年成长历史的新中国证券业同经历过百余年资本市场锤炼并且实力雄厚的国外证券公司同场竞技,将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
二、中外金融服务业发展比较
2001年11月,中国终于迈进了WTO的大门,中外金融机构同台竞技将成为必然趋势,我国金融业要在这一场新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位,必须通过比较分析彼此的优势和劣势,判断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最终提出自己的战略方案。
(一) 银行业
1.经营规模比较
衡量一家综合性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主要有总资产、一级资本、分支机构数量、跨国经营情况等子指标。
表1 中外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比较(1999年度) 单位:亿美元
总资产
一级资本
分行机构数量
跨国经营情况
工商银行
4275.46
219.19
国内分支机构众多
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
农业银行
2442.93
162.66
国内分支机构众多
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
建设银行
2658.45
131.96
国内分支机构众多
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银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花旗银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美洲银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德意志银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巴克莱银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机构布局
全球性银行
资料来源:张仿龙、阮班鹰:《中外商业银行盈利比较及入世对策》,《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马耕之《世界30家银行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概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从表1可以看出,就总资产和一级资本来源来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跨国商业银行相比并不逊色,已经进入世界大银行行列。但从分支机构数量及跨国经营情况看,除中国银行具有众多海内外分支机构并已初具全球性银行的某些特征之外,其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分支机构总量很多,但跨国经营都还刚刚开始。因此,从经营规模指标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国综合性大银行的最大差距表现在全球性分支机构布局缺陷和跨国经营滞后等方面。
2.业务功能比较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业务功能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管理当局对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限制(见表2)。英国、日本和美国已分别于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关法律,最后从法律上废除了混业经营的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法》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等非银行业务。
表2 中外商业银行业务比较
商业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
保险业务
当局立法限制
工商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工商东亚
无
分业经营
农业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无
无
分业经营
建设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中金公司
无
分业经营
中国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中银国际
无
分业经营
花旗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全面开办投资银行业务
有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全能银行
有
全面混业经营
巴克莱银行
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
全面开办投资银行业务
有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开始绕过法律限制,通过到境内外收购、合资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开展了投资银行业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国内分支机构尚不能从事证券一、二级市场业务。因此,业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资商业银行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创新比较
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业务创新三大方面。由于外资大银行身处市场经济国家,不存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问题,因此,金融创新的比较仅限于业务创新。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仅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大部分业务创新还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60—80年代的产品,而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种,如期货、期权、利率调换、消费贷款证券化、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在我国都还未开办。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产品领域及跨国经营方面的竞争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比较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外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综合帐户
银证转帐
浮动利率贷款
票据融资
电子银行
循环贷款
网络结算
消费信贷
给点分吧,很辛苦的
❺ 大数据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最早是花旗银行在1993年提出的,由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合成而来。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央行也参考了上述定义,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金融科技的实质就是金融服务与底层技术的结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打造金融支付、融资、投资、保险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新服务模式。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科技金融服务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❻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随着网络购物场景的发展,消费金融开始涉足电商领域,针对消费者最关注的价格因素,推出分期付款、30天无责免息等产品,分散消费者的购物压力,刺激消费增长,尤其是中高端消费的增长。消费金融除降低消费者购物压力刺激消费以外,还可以帮助电商企业及商家进行商品营销。通过优惠的支付条件吸引用户,实现用户引流和商品导购。例如根据电商平台的行业及人群特征,推出特定的营销活动,用户通过参与活动或者获得价格优惠,或者获得电商平台及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消费积分。这种营销活动在引流、导购的同时,还可以增强用户粘性。
互联网消费金融在电商领域的应用,目前处于信用累积的过程,未来实现数据沉淀之后,基于个人账户的信用数据提供更多产品以外的增值服务,将成为其发展的一大趋势。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
前瞻产业研究院显示,2015年中国人民币信贷余额达到93.6万亿,同比增长14.9%;同期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9.0万亿,同比增长23.3%。近年消费信贷余额增速显著高于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预计2019年消费信贷余额将占人民币信贷余额总额的四分之一,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
2013年至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陆续有电子商务企业、在线支付企业以及P2P信贷企业加入,同时,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在抓紧在互联网领域的尝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伴随着京东与天猫等进入市场,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83.2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整体市场则突破了千亿。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9年达到3.398万亿元的水平。
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
2013年至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陆续有电子商务企业、在线支付企业以及P2P信贷企业加入,同时,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在抓紧在互联网领域的尝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伴随着京东与天猫等进入市场,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83.2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整体市场则突破了千亿。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9年达到3.398万亿元的水平。
消费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对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从对金融机构的定向业务支持转而对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全面支持。银监会放开了消费金融公司审批的地域限制和数量限制,成熟一家,审批一家,积极推动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常态化。
消费场景日益丰富,互联网渠道直接触达客户
首先,电商改变了大众的购物习惯,消费渠道的便利性激发了小额高频的购物需求。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互联网的流量竞争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线下的消费场景包括3C产品、电动车、医美、租房、培训教育、旅游等。
随着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监管政策将逐步出台,行业将迎来整改。监管政策的不断深化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会两级分化,不合规的平台将会逐步的退出市场,合法合规的平台将会以金融科技促进机构自身的发展,加强风控和定价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未来,在场景、数据和风控基础上持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会促进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给用户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给社会创造无限的价值。
❼ 大数据金融前景
一、大数据金融的含义
大数据金融指的是将巨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方式进行挖掘和处理后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它是一种相比于传统金融更加透明、参与度更加广泛、体验更好、效率更高的新兴金融模式。
广义的大数据金融包括整个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所有需要依靠发掘和处理海量信息的线上金融服务。也就是说,我们所提到的不管是P2P还是众筹等互联网金融行为,其核心都是大数据金融,因为互联网金融如果没有大数据的支撑,就成了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平台。而互联网金融得以在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到今天人类社会进入“PB(1024TB)”时代,历年来数据信息的记录与积累,以及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大数据金融在互联网诞生数十年后终于可以一展风采。持续高增长的电子交易数量和网络零售服务,使得依赖于商务需求的金融体系能够在线上寻求到数据支撑。
狭义上的大数据金融指的是依靠对商家和企业在网络上历史数据的分析,对其进行线上资金融通和信用评估的行为。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最初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求到金融服务的商家和企业,一类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留下了一定数量的历史信用信息的商家或企业,另一类是在相关产业之内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历史信用的商家或企业。而从未在线上或实际交易中产生过信息的全新商家和企业在没有建立足够的交易基础之前是不太容易通过单纯的信用方式进行这种融资的。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定义,大数据金融的核心内容都是对商家和客户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储存、发掘和整理归纳,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得到客户的全方位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这样的做法不管是作为评级认定标准,还是作为目标客户进行营销宣传的理由,都能够使互联网金融机构对自己的风险进行控制,对自己的发展策略进行更详尽的规划。作为大数据的使用者,互联网金融机构必须为数据的采集和使用付出成本,如果不是同时作为数据的收集方,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那就要向数据来源的第三方支付使用费用。
二、大数据金融的发展机遇
1.互联网企业自身转型需要。随着电商竞争愈演愈烈,最初的零售领域与支付领域的竞争已逐渐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的其他环节,包括物流、仓储,自然也包含了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尽快发展自身原有业务引申出来的大数据金融服务,有利于建立用户黏性。积极地进行专业化、个性化定制金融服务对未来电商领域的全方位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实体产业需要大数据金融的支持。大数据金融通过各种方式给市场带来了活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提升、资源配置优化是有目共睹的,虚拟经济与实体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必定都离不开大数据金融的支持。打通上下游环节,使资金更有效率,无论是对电商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传统金融的突破都大有益处。
三、大数据金融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使得互联网金融得到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原来的互联网非金融机构从事类金融服务,给传统的金融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协调和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了未来大数据金融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未来,大数据金融的发展必将基于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融入和整合,这就要求金融服务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关联程度必须不断加强。
1.必须推进金融服务与社交网络的进一步融合。使金融业的数据来源能够脱离早期呆板滞后的提交、审批、尽职调查等来源方式。要使金融信息的获取渠道能够直接深入金融服务本身,就要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的数据来源,从多渠道获取实时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充分了解自标客户的需求和资质情况,建立更高效的客户关系与更完整的客户视图,并利用社交网络对忠实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精准营销和定制化金融服务的方案。
2.传统金融机构要进行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的转型,必须要处理好与数据服务商的竞争、合作关系。目(下转80页)(上接76页)前,线上互联网企业由于占据极大的平台优势,垄断从交易发生到交易结算的各个环节以及这其中产生的各项数据信息,使传统金融企业想要介入十分困难。要想在实际过程中重新组建自己的数据平台,从时间方面来看,已经处于劣势。因此,传统金融机构与数据服务商开展战略合作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四、大数据金融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技术还远未成熟,而大数据金融带给我们的变化已足以让人惊讶,大数据金融的未来也是一片光明。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大数据金融的发展也必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1.大数据金融跨界发展。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信息不对称将显著减少,金融在日后也许就不是少数传统的金融从业者的专属领域了。从供应链要求的技术来看,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都纷纷加入大数据金融的开发中,大数据进入跨界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金融业的竞争也将由于未来力量的冲击变得更加激烈。这也可能导致将来金融业内部混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银行金融与非银行金融的界限、证券公司与非证券公司之间的界限都可能变得非常模糊。
2.大数据金融服务多样化。大数据金融从电商平台发展出来以后,不断地整合发展传统产业,从零售的日用百货发展到电子产品,再到汽车,甚至是大宗商品交易,未来也会发展到房地产、医疗等方面,日常的金融服务也将不断地扩展,综合化、社会化、日常化。
3.大数据金融服务专业化。随着涉足领域越来越广泛,大数据金融必将产生专业化趋势,产生更明确的产业链分工,根据不同的环节或者是不同的行业,其服务内容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同时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定会有高要求的定制化服务、个性化服务要求,未来的大数据金融企业必将以客户为中心,高度精准与定位客户需求来制定专业的个性化服务。总而言之,大数据金融凭借高度数据化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将来大数据金融必将是金融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它将进一步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每一个角落,不断地促进金融生态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将能够切身体会到大数据金融带来的变化,都能从大数据金融的发展中获得益处。
❽ 中国投资银行的前景
非常不错,且有越来越集中的态势,像中金公司、中信证券、银河证券这样的大券商越来越吃香
❾ 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有几个方向
在市场经济中,赊销是企业间的贸易往来中一种重要的信用销售方式,不但加快了商业流通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商品的加大丰富和市场繁荣。同时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也扩大了产品销路,加快了企业发展。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融资难”问题,代销的扩大及买方的拖欠,使得企业又面临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
在此背景下,我国保理业务应运而生,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保理行业发展趋势与细分市场开拓策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9-2013年,国内保理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特别是2012年以后,保理市场地位大幅提升。根据中国保理企业营收情况数据统计,2013年保理市场营收规模达到3781.35亿欧元;同时,保理市场规模对GDP的渗透率2012年以来大幅提升,到2013年达到5.73%,中国保理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❿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
金融业在我国的发展
过去我国金融业发展既缓慢又不规范,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也会在增加,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我国金融业的就业现状
随着金融业行业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最为热门的行业。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
金融行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从整体上看,虽然职业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据实际就业情况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据大数据的观察统计发现,知名院校的金融学硕士,如果导师影响力较大,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刚出校门拿到10万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数。
四、我国金融业的薪资情况
金融平均月薪超2万,领跑全行业。在2019年上半年全国各大行业平均月薪排名中,金融行业从业者薪资最高,为20172元,是唯一月薪过2万的行业。
五、我国金融业的就业方向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六、我国金融业的就业领域
1、商业银行 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证券公司 含基金管理公司
3、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咨询公司
4、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保险公司
6、中央(人行)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监管管理机构。
7、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为保险方向)
9、公务员序列。政府行政机构 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七、金融业的资格证书和考试
1、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此为入门证书,是进入证券行业的必要证书。共考两科: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两个科目
2、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一样,也是入门所需证书。高中学历以上报考即可,共考两科,基础和法规。金融期货即将推出,俱期货人才应该会变的抢手。
3、保险中介人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可分为(1)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2)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4、个人金融理财人员,也被称为金融理财师、金融策划师、金融顾问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客户的短期和长期的金融需要和金融状况,为客户提供购买适合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