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城中村改造金融服务

城中村改造金融服务

发布时间:2022-03-08 11:20:40

Ⅰ 开祥御龙城所属辖区

摘要 御龙城项目坐落于东风路与天明路交汇处,行政隶属金水区,东侧紧邻绿荫公园,对绿荫公园景观充分的拥有;南侧紧邻我公司投资开发的天旺广场商业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60亩,拟规划建设商品房50万平方米。项目属于城中村改造,包含商业、安置房、商品房等,由河南开祥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开祥御龙城位于大学集中的文化区内,配套成熟,教育机构、医疗设施,以及购物、休闲、餐饮、金融等生活服务设计完备,同时以森林半岛为代表的大型居住社区落成,已将该区域打造成郑州市内最适宜居住的区域之一。

Ⅱ 住建部:城市建设 严控大拆大建 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8月10日,凤凰网房产从住建部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提出,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严格控制大规模增建,严格控制大规模搬迁,确保住房租赁市场供需平稳,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持城市记忆,坚持量力而行,稳妥推进改造提升。

以下为全文:

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严管大拆大建,加强修缮改造,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近期,各地积极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但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继续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的倾向,有些地方出现随意拆除老建筑、征迁居民、砍伐老树、变相抬高房价、提高生活成本,产生新的城市问题。为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坚持划定底线,防止城市更新变形走样

(一)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除违法建筑和被鉴定为危房的以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原则上老城区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提倡分类审慎处置既有建筑。除违法建筑和经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房屋可以拆除外,其他既有建筑应以保留修缮加固为主,改善设施设备和提高节能水平,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对拟拆除的建筑,应加强评估论证,公开征求意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并履行报批程序。

(二)严格控制大规模增建。除增建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大规模新增建设规模,不突破老城区原有密度强度,不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严格控制老城区改扩建、新建建筑规模和建设强度,原则上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建比不宜大于2。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适当增加建筑面积用于住房成套化改造、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鼓励探索区域规模统筹,加强过密地区功能疏解,积极拓展公共空间、公园绿地,保持适宜密度,提高城市宜居度。

(三)严格控制大规模搬迁。不大规模、强制性搬迁居民,改变社会人口结构,割断人、地和文化的关系。要尊重居民安置意愿,鼓励以就地安置为主,改善居住条件,保持邻里关系和社会结构,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居民就地、就近安置率不宜低于50%。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同步推动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鼓励房屋所有者、使用人参与城市更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确保住房租赁市场供需平稳。不大规模、短时间拆迁城中村等城市连片旧区,导致住房租赁市场供需失衡,加剧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租房困难。鼓励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同步做好中低价位、中小户型长期租赁住房建设,统筹解决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租赁住房问题,住房租金年度涨幅不超过5%。

二、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持城市记忆

(五)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不随意拆除、迁移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不脱管失修、修而不用、随意闲置。对拟实施城市更新的区域,要开展调查评估,梳理评测既有建筑状况,明确应保留保护的建筑清单,未开展调查评估、未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的区域,不应实施城市更新。支持在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和权属、不降低消防等安全水平的条件下,加强老厂房等老建筑改造、修缮和利用。

(六)保持老城格局尺度。不破坏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拉直拓宽道路,禁止修大马路、建大广场。鼓励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居住区、旧厂区、旧商业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合理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肌理。

(七)延续城市特色风貌。不破坏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树和有地方特征的现有树木,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改建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不随意改老地名,杜绝“贪大、媚洋、求怪”乱象,严禁建筑抄袭、模仿、山寨行为。坚持低影响的更新建设模式,保持老城区自然山水环境,保护古井、古树、古桥等历史遗存,鼓励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和形式,建设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城市建筑,加强城市生态修复,留白增绿,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三、坚持量力而行,稳妥推进改造提升

(八)加强统筹谋划。不忽视地方实际和居民意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运动式、盲目实施城市更新。要加强工作统筹,坚持城市体检评估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合理确定城市更新重点,划定城市更新单元,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科学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和计划,建立项目库,明确实施时序,探索适用于存量更新的规划、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完善审批流程和标准规范,拓宽融资渠道,防范债务风险,量力而行、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九)探索可持续更新模式。不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带来的短期效益和经济利益。鼓励推动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政府注重协调各类存量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社会专业企业参与运营,以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改造投入,鼓励现有资源所有者、居民出资参与微改造。支持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推进,鼓励功能混合和用途兼容,推行混合用地类型,采用疏解、腾挪、置换、租赁等方式,发展新业态、新场景、新功能。

(十)加快补足功能短板。不做穿衣戴帽、涂脂抹粉的表面功夫,不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以补短板、惠民生为更新重点,聚焦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诉求,鼓励腾退出的空间资源优先用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安全设施、防洪排涝设施、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等,完善城市功能。鼓励建设完整居住社区,完善社区配套设施,拓展共享办公、公共教室、公共食堂等社区服务,营造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龄友好型社区。

(十一)提高城市安全韧性。不重地上轻地下,不过度景观化、亮化,增加城市安全风险。开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摸底调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推动地面设施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统一谋划、协同建设。在城市绿化和环境营造中,鼓励近自然、本地化、易维护、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方式,优化竖向空间,加强蓝绿灰一体化海绵城市建设。

各地要不断加强实践总结,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政策,试点探索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对各市(县)工作的监督指导,督促对正在建设和已批待建的城市更新项目进行再评估,重新完善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方案,对涉及推倒重来、大拆大建的要彻底整改。我部将定期对城市更新行动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及时研究协调解决难点问题,积极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Ⅲ 2015年中央对 农村城中村改造的新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
针对棚户区改造,《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并提出具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资金政策安排方面,《意见》要求,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落实税收政策。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Ⅳ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 有没有哪个学者提出政府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啊

当前,郑州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城中村改造为楼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和机遇,如何更好地利用城中村改造这个舞台,强力推进楼宇经济发展,继而实现城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7月19日,在郑州市城中村改造与楼宇经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
心、省社科院、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就此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

加强调控 避免盲目建设

市委常委、副市长穆为民:楼宇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依托性,是在一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基础上产生的,必然依托于周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或其他产业、服务设施的配套。从目前郑州市以及城中村改造实际来看,有着非常有利于楼宇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首先,城中村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为楼宇经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其次,城中村改造可以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为楼宇经济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再次,城中村改造可以促进现代化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战以及目前郑州市的实际,我认为应该从“四个强化”入手。

一是要强化市场定位。楼宇经济空间虽然是城市效益的高地,但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规模也并非越大越好,应摸清全市需要建多少、已建多少、在建多少、还需建多少商务用房,在科学分析与规划的基础上确定楼宇经济发展空间及规模,进行适度合理规划,避免盲目建设。

二是要强化规划调控。可将楼宇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城中村改造的规划。对处于黄金商业区的城中村,可以建设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高档楼宇,主要面向大公司、大企业,同时还能形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品位。对于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可重点开发中小写字楼、宜商宜居型楼宇,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对那些处于中心城区以外,周边自然环境较好的城中村,则可建设一批宜商宜居、花园式的楼宇,建成大公司或大企业的研发总部或培训基地。

三是要强化政策引导。可以采取税费适度减免政策进行引导,对于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强的楼宇经济项目也可以根据村庄土地状况,适度提高其用地的容积。

四是要强化招商引资。以商务楼宇做载体,加大现代物流、电子信息、广告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强、全国50强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并以这些龙头企业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产业企业群,逐步形成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楼、中介楼等特色商务楼宇。

改造和保留之间保持平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赵晖:城中村改造有四个目的,首先就是人居环境的改善;第二,要提高土地集约率的水平;第三,要保护原村民的合法利益;第四,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

城中村改造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要注意改造前和改造后原村民利益调整问题,这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其次,要注意公共利益的保障问题。应该把城中村改造放在整个城市建设的一个大环节来考虑。最后,要注意保持改造与保留之间的平衡。

打造都市型工业楼宇集聚区

省社科院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勇:对城中村改造,我建议:刻意打造一些特定的服务功能区和产业带;要通过城中村改造,打造都市型工业楼宇集聚区。

这几年郑州市在都市型工业发展上比较缓慢,我们知道,楼宇经济的产业基础不仅仅是商业和服务业,还有都市型工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基础。

目前,很多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需要通过都市型工业来吸纳、安置这样一些居民,使他们能够在一些都市型工业中间解决就业问题。建议郑州市先做一个示范园区,同时,打造节能楼宇、智能化楼宇、绿色楼宇的集聚群,营造一个特定的园区生态体系。鼓励开发商开发智能化商务楼宇和结构合理、配套设施比较好的楼宇,加强商务楼宇居住区域环境整治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商务楼宇的物业管理;加强与楼宇开发商、业主、物业公司、入驻企业四方的楼宇联席会;围绕楼宇经济的发展,鼓励和支持楼宇开发商、业主和入驻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创新工作模式。

开办公司 一定要进商务楼

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李晓峰: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当中,发展楼宇经济要依托中小企业。怎样让这些中小企业进入城中村?住宅禁商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我觉得住宅禁商是目前郑州市在可操作的空间内,通过政策是可以实现的,把分散在郑州市各个小区住宅楼里的公司,从住宅小区里挤出来,从而,让它进入到城中村楼宇当中。

我国目前有大量的公司在住宅楼里办公,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目前,武汉、杭州等一些城市已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促使住宅禁商,开办公司一定要进商务楼、写字楼。

合理开发 兼顾保障性住房

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许振:在城中村改造规划中应注意三方面问题:

第一,规划要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国家规定,郑州地区居住区容积率最高为3.5。但在实际建设中,由于城中村统计的拆迁安置量过大,拆迁安置与开发建设建筑面积比例等原因,导致城中村改造规划容积率过高。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容积率,依地据实审批。

第二,要注重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在规划管理中优先保障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游园用地。

第三,要兼顾保障性住房建设。为解决郑州约有100万外来人员租房问题,市政府明确要求,参与城中村改造的企业要从开发建设总面积中提供5%的小户型简装修住宅,作为过渡性廉租房房源。

根据规划 发展特色产业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王永苏:我觉得发展楼宇经济也好,城中村改造也好,就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聚集发展。郑州要改造城中村以后发展楼宇经济,就要发展特色产业。应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定下来你这个地方发展什么。

郑州把城中村改造和发展楼宇经济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不仅对郑州,对全省,甚至对全国都有价值。

发展楼宇经济要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吸引力、辐射力、竞争力。对于城中村改造,如果要搞楼宇经济,根还在经济上,还在产业发展上,产业发展成功了,全盘皆活,否则全盘皆输。

最后,作为郑州市管理这一块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规划建设管理还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从“三满意”转变为“四满意”

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关于城中村改造和楼宇经济发展,我想谈三点看法:第一,科学把握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和进度。第二,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应该从“三满意”转变为“四满意”。除了要做到让村民、开发商、政府“三满意”外,还要力求让在城中村租房居住、租房经商的新市民满意。第三,把城中村的改造与城郊村庄的管理结合起来,城市规划要超前一些,把郊区村庄的基本建设纳入管理范围。

推广楼盘 招商引资是关键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城市中心经济室主任刘治彦:城中村改造和发展楼宇经济实际上是互惠互利的。

如何做好楼宇经济?首先,要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扩容,要适应这种聚集经济带来的最大的压力。第二,要形成一个很好的发展格局,一定要做好特色的分区和规划。第三,搞好楼宇经济的关键是招商引资,把楼宇经济跟招商紧密结合,作为一个主打品牌推出去。第四,要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最后,要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质。

统一规划 全市一盘棋

郑州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杜书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把村民的就业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以制度化的方式纳入进来。

郑州市在发展楼宇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全市一盘棋,做好楼宇规划。我建议把郑州的产业规划,放在中原城市群这个大的框架下,在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做楼宇规划。同时,要把楼宇的深度利用和楼宇的建设结合起来。最后,要把现有商业楼宇的存量部分给它深度利用,然后再进行有效的新的开发建设。

加大宣传 提升城市知名度

河南新田置业董事长田太广:我就加快楼宇经济发展提几点个人建议:第一,从政府角度加大对郑州市的宣传,提升城市知名度。第二,出台政策文件,对相关项目进行规划调控,保持适度弹性。第三,针对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品牌,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制订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招商优惠政策。第四,对新兴楼宇经济项目前期重扶持,多引导,尤其要注意打造楼宇经济产业链。第五,引入市场机制,允许高水平的国际物业、商业管理公司适当浮动收费标准。

政府主导 调动开发商积极性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立:如何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第一,要确立政府主导、市场培植、企业参与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房产开发商和业主发展楼宇经济的积极性。

第二,坚持市区联动,以区为主,市里主要负责楼宇经济的发展规划、制订政策、搞好协调和考核等项工作,区里负责楼宇经济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

第三,搞好招商引资,完善招商机制,建立楼宇招商信息化,大力开展各类招商活动。

第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积极培育新型城市经济业态,加强空间规划调整,促进同类业态相对积聚,形成一批以创意、软件、金融、电子商务、物流等为主的特色楼宇园区。

第五,搞好政策扶持,有针对性地制订新的扶持措施,对重点楼宇要在招商引资、税收、管理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入驻企业的发展。

另外,要为楼宇经济项目建设留下空间,使之形成城中村改造与楼宇经济相互支撑、互为前提的双赢发展局面。

Ⅳ 棚户区改造怎么办理银行贷款

可以利用票据、委托贷款、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和投资、理财融资等多元融资方式。

农行提出,要积极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在信贷支持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充分利用票据、委托贷款、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和投资、理财融资等多元融资方式,助力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

要加强行、司联动,充分利用农行投行、基金、租赁、保险等综合化经营平台,拓宽棚户区改造项目融资渠道和模式,有效降低信贷风险。要深化公私联动,通过棚户区改造贷款的投放,拉动零售、负债和中间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有效提升项目综合收益。

要拓展延伸金融服务,深入挖掘大型集中成片棚户区项目改造后衍生的各项金融需求,合理增设经营机构和自助机具,搭建和完善服务网络等,为改造项目提供全方位、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5)城中村改造金融服务扩展阅读:

农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大力推动棚户区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的重大举措。

农行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肩负着服务民生、回馈社会的责任和使命。通过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信贷业务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

农行此次推出棚户区改造创新信贷产品,将有效把握未来五年棚户区改造信贷业务的发展机遇,拓展和培育新的对公信贷业务增长点。

同时,农总行每年在信贷资源配置时,将根据国务院棚户区改造发展规划,并结合各地分行棚户区改造贷款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信贷规模的倾斜配置力度,保障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2019年4月15日)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顺应城镇化大趋势,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和乡村差异性,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过程中,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风险。
——坚持农民主体、共享发展。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主要目标
——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
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中小城市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政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五)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鼓励原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衔接,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引导规划、建筑、园林等设计人员入乡。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六)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快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七)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快完成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各地制定省内统一的宅基地面积标准,探索对增量宅基地实行集约有奖、对存量宅基地实行退出有偿。
(八)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民集体权益。
(九)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各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
(十)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回归本源,改革村镇银行培育发展模式,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实现已入市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在资本市场同地同权。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按市场化方式设立担保机构。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培育一批国家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十一)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法律规划政策指导和诚信建设,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基层营商环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城市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农地农用,防止农村集体产权和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十二)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健全涉农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创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服务网络,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其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建立有利于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十三)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十四)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增加基层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提高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倡导优生优育。健全网络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十五)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城乡居民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推动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开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文化结对帮扶机制,推动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农业遗迹、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灌溉工程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发挥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
(十六)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建立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统一入口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
(十七)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兜底工作,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好困难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改革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
(十八)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坚持为农村服务。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
(十九)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以市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统筹规划重要市政公用设施,推动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推动城乡路网一体规划设计,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加快实现县乡村(户)道路联通、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完善道路安全防范措施。统筹规划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置体系,严防城市污染上山下乡,因地制宜统筹处理城乡垃圾污水,加快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规划、建设和联网应用,统一技术规范、基础数据和数据开放标准。
(二十)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定位,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中央支持、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对乡村道路、水利、渡口、公交和邮政等公益性强、经济性差的设施,建设投入以政府为主;对乡村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和农贸市场等有一定经济收益的设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并引导农民投入;对乡村供电、电信和物流等经营性为主的设施,建设投入以企业为主。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将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
(二十一)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健全有利于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对城乡道路等公益性设施,管护和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更好行使城乡基础设施管护责任。
五、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二十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加快构建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支持农业机械化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方式,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和轮作休耕制度。
(二十三)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和农业众筹等新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制定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引导乡村新产业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品质。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探索实行混合用地等方式。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
(二十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通过政府对公共生态产品采购、生产者对自然资源约束性有偿使用、消费者对生态环境附加值付费、供需双方在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中的权益交易等方式,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市场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维护参与者权益。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自然资源政府公示价格体系,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抵押融资,增强市场活力。
(二十五)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适度利用。建立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机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创新传统工艺振兴模式,发展特色工艺产品和品牌。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机制。鼓励乡村建筑文化传承创新,强化村庄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显化乡村文化价值。
(二十六)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把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要素融合重要载体,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优化提升各类农业园区。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探索创新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二十七)健全城乡统筹规划制度。科学编制市县发展规划,强化城乡一体设计,统筹安排市县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更好发挥规划对市县发展的指导约束作用。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编制市县空间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确保“三区三线”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加快培育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营等方面人才。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
六、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二十八)完善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环境。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规范招工用人制度,消除一切就业歧视,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
(二十九)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收。
(三十)建立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所有权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对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鼓励各地探索将其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探索混合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收益。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担保、继承权。
(三十一)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基础上,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创新涉农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
(三十二)强化打赢脱贫攻坚战体制机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着力提高脱贫质量。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
七、组织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根据城乡关系发展特征,把握节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
(三十三)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三十四)强化分工协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跟踪督导。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人口、土地、财政、金融和产权等任务,制定细化配套改革措施。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三十五)压实地方责任。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当好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整合力量、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
(三十六)注重试点引路。把试点作为重要改革方法,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制度改革和政策安排率先落地,先行先试、观照全局,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

Ⅶ 城中村改造的利弊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一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融入 城区,成为“城中有村,村里有城,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 差”的地区。由于房屋年代久远、道路破损严重、公共设施 陈旧,严重阻碍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普及与发展,影响了 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以及城市整体规划的实施。这是现实中存 在的难题,也是我们实施城中村改造的压力和动力。 城中村改造工程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城 市更文明、市民生活更美好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一流省会 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更是迎接第六届中部 投资贸易博览会召开的重要举措。为使这次城中村改造工程 成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我们在此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 题进行宣传讲解,以便于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有关政策,积极参与和支持前北屯城中村改造工作。

一、为什么要对城中村进行改造? 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城中村规划管理无序,布 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 生等问题突出,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供水电力 通讯杂乱等现象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 了城市的整体面貌。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 市品位、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文明、生态、 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 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 通过城中村改造,将会使居民的经济收入、文明程度、生活 质量得到提高, 使居民区成为人口规模适宜、 配套设施完善、 生活环境优美、 居住条件舒适、 和谐文明有序的标准社区。

二、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城中村改造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 利益,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居住社区化、生活现 代化,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经济快速增长和社 会和谐进步,解决群众的居住、出行、教育、医疗、社保等 保障问题。

三、城中村改造后将会给居民带来什么好处?

(1)环境的改变: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城中村规划和建 设,实现居住与商业办公兼容,各种市政配套设施齐全,绿 化、净化、美化均达到人居要求。

(2)住房条件的改变:旧房换成采光充足、通风良好、 结构合理,水、电、气、暖、有线电视等居住配套设施齐全 的新房。

(3)房产价值的改变:居民住宅转变为证件齐全的商品 房。这些房产可以进行自住、租赁或出售,提高经济收入。

(4)居民个人收入的改变:城中村改造后将成为功能齐 全的综合区域,蕴含着巨大商机,将会给安置在该区域内的 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为居民从事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区 位优势,居民收入将得到提高。由于环境的改变、住房条件 的改变、 区域优势及房产价值的提升、 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 将会使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和经营方式得到改变,从 而使居民的经济收入、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四、城中村改造后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1)群众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文明意识得到增强,促使群众和谐向上,保障群众同享 城市改革发展和文明进步成果,积极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2)实现前北屯社区物质形态的城市化;经济形态城 市化;社会管理形态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增强社区生机与 活力,展现前北屯社区在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的辐射力和 带动力。

(3)从根本上解决前北屯辖区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土地使用效益,拓宽经济发展空 间,提高居民经济收入,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五、同意拆迁的房屋所有人享有哪些优惠待遇?

1、享有在住宅置换安置时按拆迁顺序优先选择户型、 层次的待遇。 (注:回迁户不可以在安置范围内选择相同户 型,各户型房分别选一套)

2、享有在置换商业门面房或摊位时按拆迁顺序优先选 择的待遇。


Ⅷ 城中村改造工程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今年3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某棚改新建小区内,居民正在享受休闲时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

这里不再是“城市孤岛”

本报记者贺林平

“蜘蛛网”拆掉了,三板路平了,河涌清了,随风而来的花香草味令人心神清爽。在广州市天河区东城乡接合部的车陂街沙美社区,土生土长的梁树林对如今的生活很知足。

沙美社区是广州典型的“城中村”,0.1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密密麻麻挤进了1万多套出租房,为1.5万外来工提供生活场所。广州市2015年以来开展的“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提升工程中,市中心区138个“城中村”的整治、改造是攻坚重点,沙美社区是其中之一。

在梁树林记忆中,密密麻麻的各种电线就像是蜘蛛网,在空中缠成一团,从楼上扔一片纸都掉不到地上。此外,本来不宽的街道,随着“握手楼”越建越密,被挖得坑坑洼洼,还不时被伸出屋檐的台阶、铺位占道,愈发拥挤混乱。

这一头顶、一脚下,就成了“城中村”人居环境改造的突破口。车陂启动三线改造,一共剪下200多吨废电线,“蜘蛛网”清除后,沙美社区再也没有因为电线问题引发火灾。村社两级出资划拨经费,10余条村道全面动工整修,切割占道台阶50多家,排水系统也一并疏通……脚下平坦,头上空阔,统一设计的全新商铺招牌,令整个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要整洁,也要安全。2017年,沙美社区151栋出租屋的视频监控系统接入社区综治中心,社区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2.6%。

穿车陂而过的车陂涌,曾是广州首批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去年7月,总投资超过11亿元的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开工,流域内的9个城中村和23条支涌截污,进行大规模清淤;同时增加调水补水,并新建两处湿地辅助生态修复等。到去年底,昔日黑臭的车陂涌有了明显变化,水变干净,两岸绿化也更漂亮。

对村社的变化,租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感触最深。“在大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安乐窝,难得!”在天河中心区工作的销售员陈仙娣说。

在紧挨着车陂街的棠下街,扮靓变美的“城中村”有了意外收获——在该街道棠东村集体物业上,崛起了一座新三板孵化基地,至今已吸引数十家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企业进驻。

奋斗在市区,租住在“城中村”,这是众多新生代城市务工青年的生活状态。住在棠下的李峰,辞去城市中心区的工作,进了孵化基地一家创业企业,从此不用再每天挤十几站公交、两点一线辛苦奔波。“现在才发现,城中村不仅是睡觉的地方,还是创业奋斗的热土。”

不独李峰,随着社区环境改善,眼下,越来越多的创业机遇也来到车陂街居民身边。2017年,广州提出要建设以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经济区为核心的第二中央商务区,这对于沿江的车陂来说,意味着将真正走向村城融合。车陂街党工委书记杨建新说,2017年车陂村社两级收入3亿多元,相比2016年增长24%。目前,车陂正在打造高档众创空间,吸引创业电商、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入驻。

“城中村”摆脱了单一的居住型出租屋性质,实现了向高端产业的跃升,既是环境改造提升的结果,又反过来优化了区域环境,为改造的巨额投入提供资金后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杨建新算了一笔账,目前车陂出租给石材城的村集体物业,平均租金是20元/平方米,征拆后若变成临江大道东延线旁一栋栋高档写字楼,“租金收入起码能达到每平方米150元左右,增加近7倍。”

“身安”方能有“心安”

地下室、“城中村”,看似与高楼大厦、繁华街市不相协调,却恰是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为一批又一批初到城市、追寻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小小的落脚点,为自己的奋斗打响起跑发令枪。

城市环境升级改造的过程中,管理者给予“城中村”更多关注,让众多外来人员能和本地人一起,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不仅是对那些为城市奉献青春热血者的回报,在当前各城市人力资源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更是城市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

我把你当家人,你才会把这里当家。对那些离乡进城的人们来说,只有温暖舒适的“窝”还不够:异地看病报销,依然不是很顺畅;孩子入学,依旧还得拼积分;购房买车的刚需,仍然受限于迁不进来的户口……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人们自己努力,也需要社会更多关照。

拿广州来说,对应来穗人员社会治理和社区融合的长远目标,未来还需通过改善硬件设施、打通关键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创新服务等措施,将看起来不起眼的“城中村”,打造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落脚社区,在让人“身安”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让人“心安”。

协同推进、一次搞定,鞍山老旧小区改造力争“不折腾”——

居民代表全程当“监工”

本报记者刘洪超胡婧怡

“你看看我们这小区,楼房就像新盖的,小区配套跟高档社区也不差啥,房价比改造前每平方米涨了近700块呢。”在辽宁鞍山市高新区汪峪街道新峪社区,正在健身广场遛弯的王慧文说。

而就在几年前,这个始建于1995年、因城区改造而回迁的小区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候大伙都在楼道里乱堆乱放,楼下更是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私搭乱建,平常不是停水就是缺气,我们屋里只能准备几个大水缸,然后备个煤气罐。”家住新峪社区的王以超告诉记者,经过改造,如今的新峪社区,停车位整齐划一,柏油路铺到居民单元门口,垃圾箱、健身广场、监控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作为2018年全国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鞍山市于2016年、2017年两年已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41个,投资金额5.5亿元,让6.7万户居民受益。

“在小区改造之前,我们首先跟社区沟通,与社区干部一起组成了多个小分队,分头到群众家中走访。”鞍山市高新区房产局局长黄岩告诉记者。“原本小区的外墙保温是没有纳入改造范围之内的,走访时这个问题群众反映最多,因此又专门协调资金,将这个项目纳入了进来。”

“为了能让老旧小区改造保质保量,我们社区按照上级要求,专门聘请了5名懂行的居民组成质量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并监督施工方的改造,有不满意的地方随时跟政府部门反映。”新峪社区党委书记关福丽说。

“要做到坚决不折腾老百姓。”新峪社区居民吴一新告诉记者,有些地方今天挖水管,明天铺燃气管道,后天又挖热力管道,不仅老百姓不方便,而且这刚铺好的路挖了又填,不久又变得坑坑洼洼。“我们提前协调市政、燃气、供热、水务、电力及通信部门,排好施工时间表。”鞍山市住建委物业处处长张珍介绍。

“鞍山的老旧小区改造,主要分四个部分,一是改变小区面貌,包括清理拆除违建,清理乱堆杂物、小广告,拆除原有的敞口式垃圾箱、垃圾池,更换成封闭式垃圾箱。二是修缮小区房屋,包括对屋面进行清理与修缮,更换落水管及修缮室外排水管线,维修和粉饰房屋外墙和楼道内墙,更新楼内电气设施等。三是改造小区基础设施,包括路面硬化、绿化及亮化工程。四是新建功能设施工程,包括改造小区停车场,增设楼宇防盗门和小区监控系统,新建休闲健身场地。”鞍山市住建委副主任欧阳宏泰告诉记者。

改善生活环境,社区居民自然是叫好。但是拆拆建建,大家最担心的是花太多钱。

记者从鞍山市住建委了解到,老旧小区的改造整治资金来源,有三个部分:居民、业主自有部分的设施设备改造支出由他们自己承担;有专项维修资金的,按照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使用。区政府和业主共承担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费用的30%,市政府补贴费70%,补贴上限为100元/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改造标准的费用由各区政府自行承担。

谈及老旧小区改造中遇到的难题,欧阳宏泰告诉记者:“受规划、住户意愿等因素限制,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具有局限性。如部分老旧小区不具备增加停车位的条件,但群众对此需求强烈。再比如居民呼吁增加养老设施,但受原有城市规划影响,也很难顺利推进。有的住户不愿意彻底更新室内管线,想将就着用。有的违章建筑拆了建、建了再拆……”他认为,从长远看,目前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房屋质量安全、小区道路管网等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疏漏,特别是涉及多部门的,有管理交叉和管理真空问题。“维护改造成果,将成为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面临的最大课题。”

■记者点评

改造是个精细活

老旧小区改造,应该以利民惠民为出发点,针对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比如供水管线等设施设备陈旧、街道低洼处雨后积水、电线老化易失火、断电等问题,关系家家户户日常生活,虽然修修补补也能将就,但会让居民的幸福感大打折扣。改造,就要问计于民,从百姓最迫切的需求着手。老旧小区的居民多半收入水平不高,否则早已乔迁新居,住进功能设施更先进的新楼房、新社区。眼下仍然“窝”在这里,一定是自己力所不逮,需要有关部门来帮帮忙,摆脱居住困境。改造到位了,老旧小区也是温馨的家。政府挑一头,让老百姓花小钱得偿夙愿,这样的民生工程多多益善。

光有心意还不够,改造是个精细活。老旧小区很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碰哪哪掉渣”,经不起折腾。住宅、店铺等街区规划也没有多少腾挪空间。所以,相比建新,“改旧”需要更加科学的规划、更高效的协同推进。从路面、排水、路灯、水电气暖等市政工程,到绿化、健身器材、停车位等社区公共设施,改造方案一定要细致,各部门事前充分沟通,约好时间算好账,争取一次改到位——翻一次马路,就解决各种管线网问题;修一次房子,邻里间敲敲打打的活计都搞定,以此降低整个改造工程的成本,减轻老百姓经济负担,同时缩短工期,减少扰民。

内容来源于《 人民日报 》

阅读全文

与城中村改造金融服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飞集团董事长级别 浏览:93
银行产品贵金属贷款 浏览:394
搜索一下上港集团股票行情 浏览:501
大股东变更股票走势 浏览:376
如何利用好外汇储备 浏览:130
2010年6月欧元对人民币汇率 浏览:53
哈尔滨消费金融公司怎么样 浏览:296
融资租赁交营业税吗 浏览:570
理财产品一万块 浏览:236
四川融资租赁备案 浏览:726
投融资业务经理职位描述 浏览:287
大学毕业后投资理财案例 浏览:213
信用卡金融机构可以发行么 浏览:654
如何在交易软件里面嵌入公式 浏览:735
msd指标指哪个 浏览:264
同花顺指标行业涨幅 浏览:129
金融服务纳税服务收入确认条件 浏览:958
中证800证券保险指数 浏览:126
江苏京东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226
四川宝亚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