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险行业有哪些创新发展模式
动力:技术进步与消费行为改变
信息技术正在飞快地发展(见图1),消费者预期和行为也随之变化,二者的相互促进驱动了互联网保险的高歌猛进。保险公司需未雨绸缪,及时响应客户行为的变化并应用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力争在行业竞争格局重塑时争得一席之地。
移动互联用户渗透速度远超想象。互联网仅用了十几年就风靡全球,而新兴的移动智能设备渗透速度更快。保险业务作为客户互动低频业务,在移动互联时代必须通过某些手段与客户建立联系,防止被移动互联网“脱媒”而沦为单纯产品供应商,而被迫将金融产品制造的利润过渡给移动互联分销商——这是移动互联带给保险公司的最大挑战。
社交网络影响越来越大。BCG全球数据调研显示,26%的客户在社交媒体上推荐了保险公司,而21%的被调查者通过朋友或家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推荐信息决定购买哪家公司产品。用户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与信任带来很大机遇与挑战。这些社交平台很可能成为客户讨论、对比、筛选、购买保险产品的场所。若能制定良好的社交策略,将带来极大的品牌效应。
云计算极大地降低了计算成本。随着计算成本的大幅下降,IT 运营成本可得到极大降低,允许企业将节约的资金转移投入到一些创新和投资上。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已经或正在应用云技术,如将HR系统、财务系统等转移到云服务平台中。BCG判断,云计算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更加有利。因为云技术可以让小保险公司像购买水电气一样购买计算和服务能力,在帮助其降低IT投入成本的同时,获得足以与大保险公司媲美的IT服务和能力。
物联网、车联网技术堪称是对保险公司影响最大的一项技术。很多保险公司已纷纷在其产品和服务中应用了相关技术。在意大利和英国,传感器的应用已经比较成功,对汽车险、家财险、寿险都产生了很大改变。比如,通过汽车传感器监控驾驶人驾驶习惯,依据驾驶习惯确定其保费金额,使得驾驶习惯良好的年轻人保费过高的问题得以解决。再如,在寿险和健康险领域应用可穿戴设备,可及时监测到被保险人的生理数据,尽可能早的提示被保险人防范健康风险,降低理赔率。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在保险公司确定定价基准、防范风险等方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在物联网领域中,互联网公司也选择进入了智能家居领域,如谷歌收购了Nest,三星买下了SmartThings。互联网公司在物联网领域具有很大竞争优势,使得保险公司变成了整个智能生态系统参与者而非主导者,这给保险公司带来了极大挑战。
伴随着上述四大技术的改变,消费者的客户行为已发生深刻改变。在线方式已成为保险销售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渠道。一个典型客户购买保险基本包括 5 个关键步骤:萌生初步购买念头,到初步研究、报价、产品选择,再到最终购买(见图2)。可以看出,客户其实是通过不同渠道逐步明确购买意向的,而非通过单一渠道。根据BCG在全球12个市场进行的调研显示,在购买保险产品的用户中,仅8%的受访者完全不使用在线方式购买产品;而在92%会使用在线渠道购买保险产品的受访者中,88%的使用了两个及以上在线渠道。
对比传统的依赖代理人销售保险的方式,全球保险业都在积极思考:怎样将保险销售的过程逐渐数字化、在线化?怎样让原有的代理人接受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渠道?这是保险公司应对消费者行为变化的主要难题之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对策:改良与创新业务模式
过去十年中,保险公司一直注重通过数字化渠道改善现有业务模式,逐步实现传统保险业务模式向互联网保险模式的演化。
首先,随着消费者对数字化方式的接受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保险公司纷纷开始重新思考客户体验,建立同类最佳的数字化体验将是重大的机会。根据调研,在中国消费者希望保险公司做出的改进点中:第一是个性化产品服务;第二是对隐私的保护;第三是用户界面的简单便捷性。保险公司如果能在消费者期望高的点上做出合适的改进,相信一定能够极大地提升客户体验,进而在客户心中拔得头筹。
比如,成立于2008年的youi是一家澳大利亚财产和商业保险公司,它改进客户反馈方式,引入公开实时评价,提升客户满意度。 youi.com网站包含创新 “墙” ,实时张贴客户评价,客户在浏览网站其他页面时,最新评价将出现在屏幕最下方,也可以按流行关键词过滤评价。在目前68079条评价中,用户满意度高达85%,取得了很大成功。
另外,一家叫做Oscar的健康险公司,成立于2013年,仅在纽约州提供在线保险平台。该公司将“以客户为中心”发挥到了极致,客户可通过不多于5次的在线点击完成保险购买、理赔等;客户在选择购买保险时,网站可根据客户调整预定义参数,在每一步提供即时定价信息;客户在预约医生就诊时,网站将医生出诊信息、谷歌地图等功能完美结合,让客户快速完成就诊预约并获知详细的就诊地址。正是通过这些贴心的、极简的功能,Oscar为客户提供了堪称“尖叫”的体验,开业几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其次,保险公司应用技术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帮助企业创建成本优势,很多国外的保险公司在运用技术降低成本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车险为例,BCG曾进行过推算,信息技术可将综合赔付率降低16-22个百分点,其中费用率可降低10-12个百分点,赔付率降低6-10个百分点。
最后,保险公司正在积极挖掘数据价值。保险公司虽然通过常年积累拥有了大量数据,但对客户个人信息等关键数据存在客户担心隐私泄露、不愿分享,及客户信息有误等问题,其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数据的缺乏、不够全面和准确。其实,大多数客户愿意通过分享信息换取切实的利益,中国客户更甚。其中,减价、更好的理赔流程是客户最愿意接受的利益换取。
Discovery公司是南非最大的健康险公司,也是平安健康险公司的合作伙伴,它在数据获取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Discovery 的“健行天下”(Vitality)健康促进计划,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健康管理和激励体系,鼓励消费者关注自身健康,并对参与者的健康行为和饮食进行干预,改变其行为。例如,通过线上、线下都可以有效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公司会根据健康状态的不同给予客户不同的旅游、购物奖励,并影响后续保费的数额。通过这一计划,Discovery收集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但客户也通过该计划获得了实际的利益,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除了前面提到的对现有业务模式的改良外,也出现了很多基于互联网的颠覆式的保险业务模式。
例如很多保险公司已经围绕长尾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建立了新的保险业务参与方式。英国一家保险中介公司Bought By Many通过社交平台吸引具有相同保险需求的人,为这些客户统一协商保险条款、统一报价,客户可根据自身具体需求购买保险,这种做法在为客户节省开销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降低客户流失率。Bought By Many的业务模式是社交互助保险的一种应用,更多针对长尾需求客户。
现在出现了另一种更充分应用了社交互助理念的新业务模式——RishHuddle,它让客户组成小组并共担风险,同一小组的客户共享保费资金池,赔付也优先从共享资金池提取,除非资金池赔穿保险公司才会负责后续的赔付,而如果共享资金池年底有结余则会作为激励返还给客户。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口碑和推荐以降低获客成本,同时因为强大的激励机制,客户会自行选择风险更小的客户纳入小组而剔除高风险的客户,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整体风险。
除了建立新的业务参与方式外,另外一大类颠覆式创新是围绕生态系统构建。在生态圈的构建中,有两种参与模式,一种是自己构建,中国的平安集团采取的就是该种方式;另外一种是与别人合建,德国安联集团采用了该种方式。
实践:整合与构建生态系统
在BCG与摩根士丹利的联合报告《保险与科技:数字时代的演变及革命》中提到可能影响保险行业的14个关键趋势(见图3),并根据其潜在影响和不确定性的程度进行了分类。
其中两个趋势同时具备高影响力与高不确定性,即进军保险业的邻业进入者和将保险整合进更为广泛的生态系统。在其影响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我们并不能确定新的生态系统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有多大,邻业进入者会介入哪些保险业务环节,又会有哪些新的保险产品 / 服务被引入?然而,国内外先行者已经走到了前面,德国安联、中国平安都在积极协调或整合新的生态系统,构建新的保险生态圈,或作为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到生态圈保险中。
德国安联集团非常重视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的产品交付和服务提供为客户带来独特的体验,打造独特的客户生态系统。安联大举投资发展数字化,启动了一个有关数字化的全球性项目,全球统一指挥,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它全面建设各项数字化能力,通过统一客户界面、开发移动客户端、引入社交媒介等手段提升客户体验,推广无纸化和直通式处理提升运营能力。同时积极推动与企业、学校以及创新机构的开放式协作,成立了 “安联数字实验室”。
安联积极打造生态系统,建立了统一的全球平台、市场管理和创新机制,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并为业务合作伙伴及客户打造极具吸引力的产品套餐。例如,安联与德国电信合作,推进“数字化时代生活”概念,集两家技术所长开发面向企业客户和零售客户的产品:针对零售客户,安联和德国电信协作开发数字化“联网之家”服务,利用传感器技术及智能电话监控客户的家并提供援助服务;为企业客户提供全面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及保险产品。
中国平安集团致力于打造自己的金融生态圈,从财产险起家,现已成为提供各类金融、理财及其他服务的综合金融集团。
平安通过开辟全新业务线吸引客户,然后将客户迁移到传统金融服务领域:如通过陆金所P2P借贷平台为平安的生态系统扩展客户群;再如平安好车在销售二手车的同时还提供保险和金融产品,颠覆了传统销售和分销模式,鼓励客户使用平安其他新业务;平安 2014年春天发布了电子支付平台“壹钱包”,集赚钱、存钱、贷款和放贷四合一,内置连接到平安其他产品如陆金所,并提供短期小额投资和小额贷款;建立万里通客户积分计划,与商业伙伴合作建立更好客户体验,触及普通消费群,并将客户引入平安生态系统。
在互联网海量获客后,通过金融超市和客户迁徙来实现交叉销售。平安的金融超市致力于打造最全产品平台,平安所有产品均可实现一站式购买,平安的保险客户、银行客户、投资客户可通过一个账户获得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安强调要实现客户资源在集团三大核心金融服务板块之间的迁徙,通过建立共享技术平台使得客户迁移变得非常容易,提升交叉销售。
数字化转型:意识、战略与能力
对比全球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市场的规模已经名列前茅。根据2014年的保费市场规模统计(见图4),中国的保费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1630亿美元,排名第七。但是中国的保险渗透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2013年中国的保费深度仅为3%,保费密度仅为1300元 / 人,而发达国家的保费深度大多介于8%-12%之间,换算为人民币保费密度更是高达15000-30000元/人,中国保险市场仍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对比中国经济发展,以寿险为例,中国寿险行业的总保费收入增速远低于GDP的增速,保险行业发展稍滞后于整体中国经济发展。
在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在信息技术和消费者行为改变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正在进行业务的改良和创新,面对可能的挑战和机会,中国的保险公司怎样才能顺应时势、搭上互联网保险的顺风车、并占据一席之地呢?
首先,应在意识上认清不足、居安思危、转变观念。在中国,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正在摩拳擦掌进入金融领域。随着互联网公司的进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期望都发生很大改变,保险公司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布局多渠道整合,打造数字化能力,才能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数字化优势满足客户需求、打赢获客之战。
其次,应该有明确的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从数字化定位、数字化路线图、生态系统与合作战略几方面明确本公司的数字化发展战略。这里的数字化定位是保险公司应用和发展数字化希望达到的最高和最终目标,是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客户体验,还是整合保险价值链的上下游构建生态系统,还是提升专业的数字化能力,不同的保险公司应该会结合自身优劣势有不同的选择。
数字化定位确定后,保险公司需要制定其数字化路线图,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需要逐步实施各项转型措施,这涉及组织架构、岗位绩效、业务流程、企业文化、IT系统、产品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个路线图一定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
最后才是构建数字化能力,而这一步也是难度最大的。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时,第一,保险公司需向互联网公司学习,具备创新管理和文化,简单来讲就是要有互联网公司的创新和试错文化,要有失败的勇气,不能从传统的投资回报的角度考虑数字化转型。第二,需进行核心流程的数字化,要能够提供跨渠道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而不是割裂的流程。第三,保险公司要具有适应双速IT 的能力,即一方面要具备传统的IT能力以满足公司的传统运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具备快速应变的数字化创新能力以适应互联网保险的要求;既要保持旧业务的生命力,又要通过新业务补充新鲜的血液。
总之,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正在重塑全球保险业,对保险公司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目前,行业整体数字化改良与创新尺度不同,但保险公司毫无退路可言,唯有背水一战。安联、平安等保险巨头已在转型路上先行一步,而Oscar、Bought By Many等小而美的创新也让我们充满想象。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保险业,亟待转变观念、厘清战略、构建能力,在互联网保险重塑行业格局之际博得一席之地。
Ⅱ 保险公司的运营创新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保险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与惊人的成就。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引发的后危机时代经济下行,保险行业增速也出现了明显下滑和停滞,原有被高速发展掩盖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也显现:销售行为受到质疑,保险机构盈利下降,保险资本普遍不足,保险成本上升增员困难。如何在新环境下,重新认识保险本质、进行创新和管理保险风险,是摆在各个保险公司面前的问题。
未来保险业的发展方向究竟如何呢?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保险本质、风险管理、保险创新和保险监管四个方面来思考。
就保险本质而言。保险业本质是管理风险的行业,保险业的经营正是通过承担客户转移的对死亡、健康、疾病、养老、财富等不利变化的担忧,对风险进行经营管理,从而获得合理的利润。保险本质决定了保险业和保险产品的基本定位。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已经开始偏离了保险本质,正是因为这种偏离,导致了寿险业的一系列问题与风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偏离其本质,所以现阶段回归保险的本质是寿险业的内在需求。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要求它们的保险产品不能偏离“保障”的根本方向,要求保障成分在产品中占主导地位,要求保障性的保险产品在保险业务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对于投保人来说,这要求他们重视保障意识,不盲目跟风。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非常认同陈文辉副主席所提倡的“风险保障+适度理财”方向。万能险与投连险本身并不是坏产品,但过分被吹捧就导致了目前市场上的混乱状况。我建议监管机构制定一些关于保障型与投资型产品的适当销售比例的指引,以规范各公司的健康发展。
就风险管理而言。如同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欧洲保险业目前正在向风险评估基础上的偿付能力管理发展,通过关注每一笔资金的风险,进而了解运营风险和其财务风险,并从各个层面进行比较,如信用风险、资产风险、股权风险、长寿风险、财产风险或者伤害风险等,从而评估经济资本的效率和整体风险状况。
针对目前国际金融形势和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保险公司管理的核心在于产品定价、流动性、公司运营和资产负债管理,也是风险管理的重点。产品定价方面,考虑相关的经济风险也很重要,投资、利率、通胀风险、信用违约和退保等,这些都会对产品定价产生重要的影响。流动性管理方面,保险公司的一项最大风险来自于流动性,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破产更多来自于短期的流动性紧张,而不是资不抵债,对保单失效和退保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运营层面上,对负责运营或者监管而言,人寿保险的一个关键风险来自于客户的行为,即客户是否会退保?产品本身是否促进、禁止或限制了这种行为?如果我们有很好的产品、很好的价格和信用评级,但是客户可以随意并免费退保,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退保的可能性并给我们带来风险,而且随着大众传媒和信息渠道的传播,这种状况给业务带来的潜在风险可能正在加大。最后是资产债务匹配,如果不能把那些长期资产和长期债务很好地匹配起来,很明显将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最终会损害股东和客户的利益。监管机构目前在研究欧洲SolvencyII制度的引进,我觉得这是重中之重,一定要谨慎以对。要知道目前寿险业大部分产品为含保证的分红型产品,SolvencyII在对保证类产品的资本要求是非常不客气的,稍一不慎将会冲击到整个行业的稳定性。
就保险创新而言。应大力发展保险创新,这里的保险创新不仅仅指保险产品的创新,更包括保险经营方式创新、保险销售渠道创新以及保险服务创新等内容。从我国寿险发展来看,无论是以个人代理为标志的营销体制创新、以投资分红产品为标志的产品创新,还是以银行保险为标志的销售渠道创新或者是以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标志的资金管理体制创新,保险业每一次大的创新,都给行业发展带来大的飞跃,促进寿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无论是政府、保险公司还是公众都应该对保险创新持鼓励支持态度,保险公司尤其需重视自己在保险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牢牢把握中保险创新中的主动性。
保险公司在保险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看到客户需求的差异性。我国城乡发展、东西部发展“二元化”特征比较突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寿险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专门化的特点,这对我国保险创新提出了挑战与要求,只有最能体会客户需求、最为消费者群体广泛接受的保险创新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创新。此外还要紧跟市场变化,特别要研究宏观经济、利率变化、资本市场环境、居民收入结构、社会年龄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最后,就保险监管而言。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必要的补充,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基本保险保障职能和商业保险职能,在服务大众和社会上,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社会保险提供最基本的保险、医疗和养老等基本风险需求,而商业保险有利于鼓励企业家的创新,转移风险,帮助社会进行储蓄和投资,作为社会保险的有利的必要补充,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和社会稳定。社会基本保险如承担商业职能,将导致国家长期的入不敷出,而商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职能,亦将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毕竟保险企业经营是现代企业行为,是以获取合理的收益满足股东需求为宗旨的。
所以,保险监管应合理定位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特性,把强化保险公司治理结构能力和防范化解风险作为监管的主要职能,并把握保险监管的适度性,过于宽松的监管会丧失监管的有效性,不能有效控制管理保险业的风险,而过度管制则会抑制了保险创新和保险经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保险市场和保险监管的发展。此外,保险监管还应推进合理的市场竞争,为保险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减少对保险企业进行不必要的干预,为保险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总的来说,保险监管应更多的在提供更公平的环境、提供合理的竞争环境、规范企业的不良行为和避免过度承担风险等方面进行管理。
虽然目前保险业面临困难,有部分的从业人员甚至对保险业发展产生相当的悲观情绪,但我们仍倾向于认为仍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解决。2011年的放缓给保险行业一个警醒,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保险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重新思考的机会,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放缓,保险业一定会换来未来的更稳定、更具质量的发展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Ⅲ 保险公司 金融科技
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内容提要:保险具有社会管理功能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对保险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内在特质的客观认识,是对保险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并扮演重要角色的科学总结。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激活储蓄机制;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利于构建国家公共事务应急体系;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科技创新。全面科学认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保险实践,推动保险业的全面进步。一、对保险功能认识的演变历程时至今日,我国关于保险功能的学说主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之为“单一功能说”,也即传统的保险功能说,认为保险只具有经济补偿(或给付)的功能;第二阶段可称为“二元功能说”,这种学说除了认识到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之外,认为保险还具有资金融通的功能;第三阶段可称之为“三元功能说”,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上任后关于保险功能的阐述为代表,认为现代保险同时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三项功能。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样,对保险功能的认识,也取决于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对保险功能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而每一次认识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推进,对保险功能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到成熟、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功能的内涵、外延不断地得到扩大。“三元论”的保险功能说就是这一认识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商业保险最初发轫于14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海上保险,是从行会合作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员既是保险人又是被保险人。此时尚没有引进精算技术,仍处在保险的低级形态,保险的唯一功能就是经济补偿,体现为会员之间的保险分配关系。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数理技术支持,保险的功能发挥受到很大限制。17世纪后半叶,保险精算学产生,使理论意义上的人寿保险转化为现实意义上的人寿保险,开创了人寿保险发展的新局面。从数理技术上来说,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移手段,主要是运用风险汇聚机制,集合具有风险厌恶偏好的投保人并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对少数发生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进行经济补偿和给付,从而实现风险在投保人之间的分散,这就是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给付功能。保险经营技术的解决,大大促进了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发挥。这一阶段,社会对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有了充分认识,传统的“经济补偿说”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金融市场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动脉。现代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储蓄资源进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作为金融产业链中的一环,保险业承载和发挥了资金融通的功能。保险业的金融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承保业务获取并分流部分社会储蓄,另一方面又通过投资将积累的保险资金运用出去,满足未来的支付需要。保险体系吸收的资金(特别是寿险)大部分是长期资金,这是其区别于银行储蓄资金的主要特点。随着保险业的壮大,西方发达国家中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发挥资金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优点,通过持股和相互参股方式,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稳定力量,作为金融中介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其资金融通的功能逐渐深入人心。这一阶段一直延续至今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也是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一般来说,不同时代、不同经济背景的学者,对保险相关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难有统一,但对于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则出现显著的趋同现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保险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国际化、专业化的显著趋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保险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在发挥传统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的同时,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人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协调社会经济生活、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经济学家彼得。F.德鲁克说,保险和风险管理对于促进西方世界在18、19和20世纪的经济进步所起的作用与企业和商业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彼得。L.伯恩斯坦在《抗争命运:值得注意的风险》一书中也指出,一个社会理解、度量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主要区别之处。因此,此次吴定富主席高度概括和总结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可视作对保险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内在特征的客观认识,是对保险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总结。二、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体现及提出意义(一)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从本质上讲,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是通过促进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对于金融推进经济增长的方式,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国的金融体系通过提高资本积累率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要倚重储蓄性金融机构和积极引进外资;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通过提高社会资本配置的效率,来帮助经济发展,因此金融机构对于生产率和经济效率的促进功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资本积累。而保险恰恰具有这两种观点所主张的特点,保险业通过集聚风险补偿基金提高了社会的资本积累率,同时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特有的交换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器”和“助推器”的双重作用,为社会经济健康运行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传统的保险单一功能说,认为保险人仅仅是一种风险传递机制。但事实上,保险这一功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能还没有保险的其他要素重要。因为,保险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平衡表,还为经济活动和长期增长提供其他有力支持。美国保险学者小哈罗德。斯凯博在1998年就曾指出,保险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诸如替代政府安全保障、推动贸易和商务、鼓励减损、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等七种重要服务。现代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学说也为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持。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股东、债权人、职工、管理人员、关联企业和顾客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共同组织,是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组契约的集合体。因此,现代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必须考虑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实施有效治理,这种理论强化了企业的社会管理责任。保险企业在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和日常经营时应注重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反过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又会推动保险业的发展,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客观联系。一般来说,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各个子市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保险市场也是如此。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一国的保险市场越发达,越有效率,对经济的繁荣贡献就越大。因此,经济补偿是保险的基本功能,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是保险的衍生功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得到不断加强,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实践已经验证了这一点。(二)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体现1.稳定经济生活,为社会提供“安睡保险”。保险通过预先确定的支出将未来不确定的可能损失固定下来,从而稳定个人、家庭和组织机构的财务状况,有利于形成经济安全的心理预期,为经济生活平稳运转创造条件,客观上起到了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守夜人”角色的作用。现代保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原来许多不可保的风险逐渐变成可保风险,保险服务的领域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宽,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越来越凸现出来。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政府负担。保险还被广泛用于解决政府公共政策问题。人寿保险对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经合组织(OECD)早在198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曾指出:寿险保单的销售无疑减轻了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压力。同年,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10个经合组织国家的社会保障开支和寿险保费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保险业有效地分担了部分社会保障财务的压力。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已经成为影响当前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内企业加入WTO之后面临的竞争加剧,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养老、医疗、失业三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缺口每年大约为673亿元。同时据社会保障部门估计,转制成本大约为20000亿元左右。如此大的债务规模再加上每年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短期内完全要政府解决确实不现实也不可能,但社会保障却不能产生断层。另一方面,我国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生活保障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老年护理、企业年金、健康、医疗、教育费用等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商业保险需求,具有极大的潜力,这为我国商业保险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减轻政府压力、促进国企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3.促进资本有效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险人在进行承保和资金运用活动时,要收集有关企业、项目和经理人的大量信息。一般单个储蓄者或投资者缺乏时间、资源或能力来收集这样大量的信息,而保险人具有优势,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本和承担风险。同时,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行使“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的权利,对于经营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力地制约着经营者的违规行为,形成有效的外部治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解决委托——代理难题,推进资本的合理配置,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作为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激活储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其传导机制存在多种途径。保险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在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方面有三个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一是降低结合储蓄者和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二是创造资金流动性;三是有利于形成投资的规模经济。与商业银行相比,保险公司的长期负债和稳健的现金流量,是政府和企业理想的长期融资渠道。一国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与其对市场的依赖性成正比,与其对金融中介的依赖性成反比,也就是说取决于信息对称的程度。因此,保险公司的金融中介作用,在新兴国家金融市场比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更大。对于我国还不完善的金融市场来说,保险业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具有巨大的潜力。5.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现代经济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对金融的专业化和灵活性要求也越高。如果可供选择的保险商品种类丰富,保障充分,贸易和商务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则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例如,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促进对外贸易、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手段,素有“商务活动的润滑剂”之称,也是保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领域。据统计,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日本为50%,英国为45%,法国为21%,韩国也达到14%。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已经初步发挥了作用,但整体水平较低,获得出口信用保险保障的出口贸易额仅占出口总额的1.1%,投保企业只占全国外贸企业总数的2.7%,这说明我国保险业对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不足,在该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6.有利于构建国家公共事务应急体系。一个国家有无完备的公共事务应急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美国风险管理和保险专家C.小阿瑟。威廉斯博士指出,灾害降临到富国和贫困国家的几率是相同的,比如日本的地震、孟加拉国的洪水,但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控制和减轻这些灾难,该社会便可以更好地把资源运用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现代社会里,各种巨灾风险和突发事件如影随从,对一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我国1998年的洪灾、2003年2月和5月的新疆伽师地震、今年的非典型肺炎事件等。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和世界政治力量的演变,巨灾风险不可测的程度加深,而且一旦发生,危害程度更加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将远甚于从前,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001年“9.11”恐怖事件、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事件等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建立必要的公共事务应急体系加以应对。现代商业保险通过设立新型险种、创造巨灾债券等保险衍生产品、综合运用再保险等方式,有助于化解巨灾风险造成的消极后果,在一个国家的应急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我国为例,非典疫情爆发后,各家寿险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非典保险,为社会提供了风险规避机制,缓解了人们的焦虑心情,对稳定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截止到2003年5月12日,我国寿险公司共接受非典索赔236例,赔付104例,总赔付金额为88.68万元。7.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社会和经济的运转时常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消除各个要素彼此之间的摩擦,减少冲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保险业对此也大有可为。如,责任保险有利于当事人履行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解决纠纷,协调民事关系。发达国家有完备的责任保险体系,如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执业责任保险及公众责任险、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等,被保险人一旦出现责任事故,可以很快通过保险公司解决,不必纠缠于旷日持久的官司,减少了社会的摩擦和冲突,整个社会运转效率高。近年来,我国医疗事故纠纷频繁发生,巨额诉讼案例呈上升趋势,国内务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医患各方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尽管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但充分说明了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大有作为。8.推动科技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高风险、高投入是高新技术的一大特点,为了保障风险投资的安全和持续投入,必须从制度设计上予以保障。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国际上盛行商业保险与高科技联姻,保险公司通过科学合理地计算风险投资的保障费用,承保高新技术项目,万一项目不成功时,由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风险;保险公司还通过开展高新技术转让保险,促进科技成果进入技术市场和提高成交率,提高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三)全面认识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全面科学认识保险的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保险实践,推动保险业的全面进步。1.有利于提升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加快保险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迅猛,持续保持了年均30%的增速,保险各项功能得到较大发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我国保险业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横向看来,当前我国保险市场的整体规模还很小,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与国内证券业、银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金融业和社会中地位较低。据统计,截至到2002年底,全国保费收入3053.1亿元,保险业总资产为6494.1亿元;而截止到2002年10月底,全国证券公司资产总额为6660亿元,同期证券市价总值为38329.13亿元,流通市值为12484.56亿元;截止到2002年9月底,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193778亿元。因此,充分认识并发掘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保险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社会各界增强对保险业的认同感,有利于保险业更好地走入千家万户,服务社会,造福民众。2.有利于促进保险经营主体拓展经营思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管理功能的提出,从认识上延伸了保险服务的外延,对于保险经营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引导保险公司更好地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在经营活动中勇于创新,关注被保险人利益,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塑造保险业的诚信和负责形象,更好地发挥商业保险应有的作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3.有利于正确处理保险业发展与监管的关系。保险监管机关的指导意见和言论往往对保险经营主体有较强的“窗口效应”,影响深远。促进保险业发展是当前保险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监管的目标是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业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也是加快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保险监管者对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有利于保险监管机关系统内统一监管认识,理顺保险监管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关系。我国未来保险监管发展的趋势是,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并重,更加重视指导性规章和意见的作用,这些都需要保险理论上的拓宽和创新为其支持。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提出,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窗口指导”效应。三、充分发挥保险社会管理职能的对策(一)保险理论界要加强研究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为保险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理论研究者必须用发展与开放的眼光来审视保险功能的内涵,深化对保险功能的认识,将保险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并以此来指导和推动保险实践的创新活动。(二)保险经营主体在经营实践中,应开拓创新,全面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当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保险公司建设。推进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强化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注重控制经营风险,完善经营管理考核体系。时机成熟时可推动保险公司上市,有利于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偿付能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竞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险业唯有自身健康,才能为社会提供健康服务。2.产品创新。注重发掘市场需求,坚持消费者导向,创新产品结构,满足社会的保障需求。尤其是注重发展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医疗责任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子女教育婚嫁保险、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积极探索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我国进出口事业提供保障;探索农业和农村保险的新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持。3.理顺保险销售体制。充分发挥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作用,完善保险市场主体结构,改革保险营销员制度,加强对保险兼业代理点的管理,理顺保险手续费问题,树立品牌经营意识,在全社会培育诚信经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误导欺诈问题,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努力提升保险业的社会形象。4.延伸保险业服务的触角。配合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提高承保大型风险项目的水平,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保险保障;探索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渠道,可考虑通过购买债券和参与信托投资计划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开发新险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5.探索高风险保险领域。积极探索巨灾风险、高新技术风险的保险融资技术,建立巨灾、高新科技发展保障基金,通过商业保险主导、政府适当扶持的途径,提高社会的风险化解能力,为国家建立公共事务应急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为高新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三)保险监管机关应坚持市场化取向,树立发展观念。创新监管体制,完善监管方式,加强监管手段,为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章立制,加快保险法律法规的建设,坚持依法监管,依法行政,出台《保险法》配套细则,尽快出台保险违法违规处罚法。二是正确处理“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坚决还权于市场,合理界定监管者和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效力边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险监管部门应加强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系统内要合理划清总部机关和地方保监之间的权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综合治理、联合监管的水平。三是加强基础研究,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保险业的产业政策,制定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的长远发展规划;四是理顺保险市场关系。在现阶段偿付能力监管尚不能形成明显效力之前,应加强保险业务合规性检查,严厉查处保险市场的各种违法违规现象,正本清源,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Ⅳ 金融变革背景下的保险行业竞争力解析
保险行业发展略显疲态。2012 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群雄逐鹿年代。与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等快速发展形成对比,2010 年以来寿险行业保费增长显著放缓。保险公司的传统业务面临巨大压力,投资收益率持续低位使得具有投资性质的保费收入受到冲击,而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对于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产生的替代和挤出,影响了分红险、万能险以及投连险的新增规模。2013年一季度保险行业资产总额7.67 万亿元,低于信托管理资产规模的8.7 万亿。
不破不立,寿险业面临市场化转型。高利率环境、营销员增员困难、银保新政等使得保费增长大幅放缓,而投资收益率的持续低位导致利润亦有所下滑。寿险定价利率的市场化以保险投资的市场化为前提,投资收益率的提高可减轻定价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养老和健康险税收优惠,以及遗产税的征收将促进保险产品的消费,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拓宽,为保险公司带来增量收入。
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客户资源和投资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1)产品设计。寿险产品种类繁多,收益分配方式各有不同,保险公司创新空间较大。保险公司经营期限都较长,积累大量客户数据,而且有专业的精算人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针对性的设计产品。2)销售渠道。中资保险公司基层营销服务部超过四万家,网点数量虽无法与银行抗衡,但仍远超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超过300 万人的保险营销员是保险公司的主要销售渠道。保险营销员分布广泛、受过基础培训、销售能力强,除保险产品销售外,未来也可以销售资产管理产品。3)客户资源。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合计客户数量超过4.5 亿人。4)投资能力。16 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保险行业预计超过6 万亿投资资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公司规模、管理架构、专业能力上均不逊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未来保险公司产品或向两极化发展。保障与投资功能区分更为清晰:1)寿险产品将“回归保障本源”。寿险产品预定利率放开已是大势所趋,利差进一步缩窄。随着资产管理产品的丰富,分红险和万能险的发展空间实际已经不大。
寿险公司应关注死亡保险、健康险、养老险等保障型险种的开发和销售。2)投资型产品与保险资管产品将与基金、券商、信托等形成直接竞争。
行业竞争格局或将发生较大变化。1)强者恒强。前五大保险公司仍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大公司在无论是在渠道还是客户资源上都有显著的先发优势,其他公司短期无法赶超。2)银行系保险公司崛起。大型商业银行陆续控股保险公司,2012 年以来银行系保险公司保费增速显著高于同业,其在渠道方面的优势将压缩传统保险公司银保空间。
仍看好中国平安的综合化经营优势。1)寿险坚持价值导向,销售渠道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产品利润率提升; 2)综合金融平台运营,重视营销员由“保险销售”向“理财规划师”转型,交叉销售对于各项业务的贡献逐渐显著。3)重视互联网渠道,长期引领金融行业创新。
Ⅳ 保险公司金融支持经济发展
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虽然总体平稳,但实体经济面临不少挑战。由于金融扶持不够,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仍然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凸显了当下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强健实体经济的紧迫性。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就必须把这种局面扭转过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分析起来,金融具有优化资产配置、强化风险管理、发现市场价格等功能,可以成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动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黏合剂。但如果金融过度膨胀甚至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就有可能产生泡沫,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乃至引发危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典型事例,其真正原因就是世界性的实体经济与金融投向的结构性失衡。
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与实体经济发展总体适应,但也存在不匹配和不协调的问题。虽然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资金供给比较充裕,但在微观上,一些银行机构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仍在大肆拆入资金,借银行理财、信托投资的名义在金融圈里“空转”,大玩“钱生钱”的虚拟游戏,令原本流动性充裕的国内金融业深陷“缺钱”境地,更令很多实体企业严重“失血”。而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反过来又使金融部门不愿介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对经济健康运行极为不利。因此,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战略意义。
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首先要从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要求出发,努力盘活货币信贷存量,用好增量,提高使用效率。在这一过程中,须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真正解决金融当前时点突出服务什么样的实体经济问题。盘活的存量和增量贷款,要重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有重大影响和示范引导作用的行业倾斜,向化解过剩产能倾斜,向小微企业倾斜,向“三农”倾斜,向消费升级倾斜。
其次,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还要深入研究和推动金融及相关领域改革。在现有体制下,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如,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等。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值得关注的是,前不久,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在客观上不仅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且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下一步,要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改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金融管制,逐步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信贷和保险市场的实质性竞争;应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更多采用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减少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活动不当的行政干预;可考虑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网,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建立和规范市场化退出机制。
与此同时,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软环境也是题中应有之意。金融基础建设是金融正常运行、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便捷高效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金融基础建设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会计标准、征信体系、支付清算体系等。在当前的情况下,可根据金融发展规律和实际,针对当前金融投机和民间借贷无序发展等问题,进一步完善金融发展的制度框架和顶层设计;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业的经验,积极建设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金融管理总部,进一步完善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的管理和调控;加快制定存款保险、金融机构破产、信用评级以及征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法规和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Ⅵ 保险公司服务创新不足
尽管我国的财产保险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具备了良好的产业体系框架,而且一个金融保险产业资源共享的业务融合性的“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的开放大市场逐渐形成。但不可否认我国的财产保险业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Ⅶ 从金融危机看保险业发展与创新
随着次贷危机从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向Alt-A贷款蔓延、从私营证券化向公营证券化蔓延,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更多的问题金融机构被暴露出来。美国当地时间9月15日,AIG的股价暴跌61%至4.76美元,令AIG市值缩水近200亿美元。今年以来,该股累计下跌93%,为道指成分股中表现最差的一个。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AIG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净亏损。2007年第四季度净亏损52.9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亏损78亿美元,二季度亏损53.6亿美元。截至二季度AIG的CDS业务累计亏损已高达250亿美元。16日晚,美国政府同意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以换取79.9%股权的控股方式接管AIG。贷款窗口的有效期为24个月,利率为3月期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再加850个基点。AIG 被美国政府接管,避免了当下倒闭的命运,但850 亿美元的高息贷款其实是一个清盘方案,普通股东很可能最后血本无归,AIG 仍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来尽快还清这笔贷款。
重新审视保险公司在次贷危机中的角色,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厘清这场金融风暴的脉络和走向,而且有助于深入评估保险行业呈现的新特征和新型风险。
保险公司在次贷风险传导链条中的重要作用
过去的20多年中,金融资产的迅速膨胀,银行作为信贷发放者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国际大型银行逐步由传统的买入持有(buy-and-hold)盈利模式向发起分配(originate-to-distribute)盈利模式转变,即银行通过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将其发放的信贷进行再次分配到资本市场上,更多的成为交易型主体。银行商业模式转变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降低了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脆弱性,风险被广泛地分布在银行体系之外。在originate-to-distribute模式中,信用增强成为最重要的一环。
从全球范围来看,信用增强已经渗透到包括债券发行在内的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多个方面。其中,保险公司是参与信用风险转移的最主要非银行金融公司之一,并且通过CDS等产品成为次贷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之一。2008年初以来,包括债券保险和金融担保公司在内的保险公司在整个危机的演进过程中开始在事实上成为重要的一环。从年初引发MBIA、AGC等债券保险公司到近期陷入财务危机的AIG都引发了市场的严重动荡。
AIG的失误在于其CDS净敞口大、流动性要求高
次贷危机暴露出很多大型的保险公司与次级信贷产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是保险公司是次级债券的投资者,这部分遭受的损失往往有限,并且是可控的。二是保险公司为次级债券提供担保。三是保险公司为次级债券提供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信用违约互换是把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形成能在金融市场上买卖的合约产品。信用违约互换的买方定期支付固定金额或前期费用给保户提供方,作为交换,一旦标的资产(通常是债券)发生违约,信用违约互换的卖方将向买方进行支付或有偿付款。CDS的风险主要取决于其标的资产和交易对手,而这次导致金融机构大幅亏损的CDS,其标的资产相当一部分恰恰是高风险的CDOs(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权证),主要是次级抵押证券。
AIG危机爆发后,很多人指责AIG参与CDS交易。但现实的情况是,CDS是管理交易对手风险,特别是债券风险的重要工具。很多保险公司也都选择CDS作为对冲债券风险的工具。如今年二季度末,AXA披露其持有的CDS净名义敞口是175亿美元,Swiss Re用于对冲债券风险的CDS名义也达97亿美元。问题的关键在于,AIG没有完全对冲其CDS敞口。AIG 持有1000亿左右的房地产、次贷证券,通过旗下的AIGFP(AIG金融产品公司)进行信用违约互换进行风险管理。AIG资产负债表上的信用违约互换资产余额是116 亿美元,而负债是242 亿美元,其间还有126 亿的缺口。
尽管从风险的最终归属来看,CDS基本上与债券担保相同,但CDS特别是高级CDS,对提供者的流动性要求更为苛刻。AIGFP为其交易对手提供的所谓的高级CDS,还需要为CDO和套利组合中的多数信用衍生工具提供抵押资产。抵押资产的数额取决于信用衍生产品的重置价值或是债券的市值。同时,抵押资产的数额还与AIG信用评级和债券信用评级有关。因此,一旦CDS的价格变动,或者标的资产CDOs的价格变动,以及AIG自身的信用等级有变动,AIG必须提供更多的流动性资产作为抵押。最坏的情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几乎使上述所有条件全部被触发: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有相当数量的CDO的信用评级被降,AIG 在信用违约互换业务上出现大幅亏损,3 大评级机构都调低对其的评级,导致AIG 向交易对手增加几百亿美元的抵押品。截至2008年7月31日,AIGFP因CDO评级的恶化,为其高级信用衍生品提供了总计约165亿美元的抵押资产。
除了CDS外,AIGFP还提供了许多具有隐性担保的产品,也都具有信用衍生品的特征。如AIG的2a-7 puts产品。该类产品允许CDO在不违约但难以售出的情况下,计入AIG的资产负债表。在今年二季度,AIG共为名义价值为188亿美元的CDO产品提供了 2a-7puts。这极大地增加了公司持有的CDO产品敞口。
AIG的失误还在于其多条业务线染指次级债券产品
AIG作为一个大型金融集团,业务涉及保险、银行、租赁等多个领域。从其他业务的收入来看,AIG本身的盈利性较好,如寿险和退休金业务,海外业务和飞机租赁业务等,但AIG的多个业务线条、多家子公司都涉足到次级信贷和次级债券中,因此对次贷整体较高的风险敞口拖累了其财务状况。
一是债券担保业务。可以看到,AIG提供担保的债券中接近30%的信用评级在AA以下。这导致AIG在担保业务中的净利润从2007年1季度的-7800万迅速增长到2008年年中的-51800万。
二是抵押贷款保险。这项业务是由AIG旗下的UGC提供的,为具有不同顺序求偿权的贷款进行保险。
三是高级信用衍生品,主要是指AIGFP提供的CDS产品。截至2008年6月30日,AIGFP的高级信用衍生品净敞口为4410亿美元,共涉及208笔交易。其中以CDO为标的的信用衍生品共计578亿美元,这当中65%,也即约364亿美元的CDO已经被降级,还有339亿美元的CDO处于降级的边缘,因此导致的盯市损失累计达248亿左右。
四是AGF(American General Finance)提供的房地产贷款。
五是AIG Investment在保险投资组合中持有的次贷资产。截至2008年6月30日,AIG的2618亿保险投资组合中有24%是RMBS, 1%的CDO以及5%的CMBS。前两者都与次级贷款有很大的关联。比如,AIG投资的RMBS中,有接近200亿的是次级贷款的RMBS。
多业务线通过不同方式涉足次贷,不仅使AIG面临高额的风险敞口,也给整个集团风险的计量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AIG庞杂的组织架构也是导致其难以全面管理风险、反映滞后的重要原因。
AIG危机揭示保险风险新特征
一是金融风险呈现出向保险市场传递的新途径。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下降,不仅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净资产和偿付能力,还可能使保险公司的流动性出现问题。这次AIG就是在偿付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因流动性不足而陷入危机。
二是保险业对金融市场的深度介入,使其周期性特征明显增强。传统上认为保险业对经济周期并不敏感,特别是寿险业。但从近二十年国际保险市场的经验来看,受保险深度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保险业的周期特征日益明显。例如, 1997-2001年日本保险公司的倒闭风潮,以及2000-2002年全球股市下跌削弱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都表明保险业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三是在宏观经济下行,金融市场波动的条件下,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从负债角度,要加强负责管理,重视承保利润和产品定价。从资产角度,则要通过拓宽投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和周期风险.
Ⅷ 谁能就保险创新给提出点建议啊
保险业务员已经从一个纯粹的保险营销员更要上升到一个专业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人员,更或者是理财经理。需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理财服务,多元化服务。各大金融保险公司都在走集团化模式,集团化的建立更要求了未来的保险从业人员不仅要对保险更为专业,同时兼顾银行、证券的金融业务知识,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合理的理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