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桐城的经济
桐城民营经济发达,产业特色鲜明。2013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5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个私企业完成工商税收占全市总量的75%,8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省50强,15家企业进入全省200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37件。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22.5亿元,增长17.9%;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增长1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0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增长12.2%。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亿元,增长9.5%;财政收入22.66亿元,增长0.5%;规模工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221.4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增长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3元,增长10.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3元,增长13.1%。 桐城市经济数据表(单位:亿元)年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2010122.6 205.1 118 11.3 2011160 285 170 15.7 2012160385196.619201319043821022.5 桐城人民世世代代从事农桑稼穑活动,劳而不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土地为私人占有,农民不断失去土地而成为佃农。1949年,全县共有耕地71.74万亩,占全县人口56.25%的贫农和雇农,仅占全县耕地的13.77%。耕作制度落后,复种指数极低,全县粮食总产量13860万斤,人均275斤,而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拥有量更少,生活长期处于极端艰难困苦之中。
建国初,经过土地改革,组织互助组,成立初级社,兴办高级社,几千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度被彻底消灭。农业生产力获得解放,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石河乡翻身合作社艰苦奋斗、一年翻身的事迹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在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大力推行低产改高产、迟熟改早熟、单季改双季等一系列耕作制度的改革,使桐城县成为安徽省推广双季稻成果最为显著的典型。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生产中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泛滥,农村经济遭到很大破坏。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业生产重又得到新的发展。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41080万斤,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指标的县。1971年,全县粮食总产50540万斤,又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县。后由于盲目学大寨,随意改变生产关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农业经济发展又趋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桐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17亿元的31%。粮食总产56280万斤,人均777斤。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252.6万斤,油料1799万斤,茶叶22.54万斤,留兰香种植面积4000亩,被列为国家留兰香油生产基地。从1953年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到1987年,桐城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37722万斤,年均12506万斤,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清代,县内森林茂密。民国时期历经战乱,森林面积有所减少。建国初,全县森林面积90万亩,覆盖率40%,木材蓄积量100万立方米。经过1954年洪灾后伐林垦荒,1958年大炼钢铁毁林烧炭,“文化大革命”期间乱砍滥伐,木材蓄积量锐减。为挽回损失,保持生态平衡,县委、县政府把领导全县人民植树造林,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到1987年,全县先后建立乡、村林场134个,森林面积54万亩,覆盖率达25%。
县内地表径流丰富,水系通江,构成多种多样的鱼类生存环境。建国前,渔业生产一般是野生繁殖、天然捕捞。建国后,大力开发人工繁殖和专业捕捞,使水产资源优势逐步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1987年,全县有国营和集体养殖场40个,专业渔队2个,养殖水面5.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83.6万斤,渔业总产值442万元。桐城畜牧业发展迅速。1987年,全县生猪存栏量22.2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30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9%。
2011年桐城农业总产值达36亿元,是2006年1.3倍。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产丰收,粮食总产达40.1万吨,桐城市先后3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粮油、畜牧、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茶叶、棉茧、园林三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安庆市级25家,建成绿色水稻标准化基地31.6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6万亩、渔业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基地9万亩、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农机化水平再上台阶,农机总动力达45.8万千瓦。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流转面积达20万亩。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牯牛背水库和2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大沙河流域整治工程稳步实施。耕地保护和土地保障发展能力持续加强。实施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个,建设规模6.8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9批次,面积9000亩,桐城市荣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2亿元,增长6%,粮食产量达41.2万吨。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30亿元,增长10%。新增绿色食品7个,“乐健”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桐城小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建设花卉苗木基地4.2万亩。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现有家庭农场137家、专业大户15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22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72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达2万亩,完成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修建当家塘2768口,农机总动力达49.9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7%。
2014年粮食产量42.25万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133.7亿元,新增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家、水产养殖示范场1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持续扩大,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42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100多家,新增国家级示范社2家。 明清时期,桐城工业仅有一些小型手工作坊,零星分布于四乡八镇。民国18年后,县内相继兴办小型发电厂和碾米厂。1949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842家,其中个体手工业2783家;总产值46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80%。经过“一化三改造”,集体和地方国营工业兴起。1957年,全县有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1家,年产值28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83%;国营工业企业17家,年产值59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1.47%。其后,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挫折和折腾,工业经济时兴时衰,发展极不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全县有乡镇企业8525个,从业人员65451人,产值1.49亿元,居安徽省各县前列。此后,乡镇企业产值以每年平均净增1亿元的高速持续增长,逐步形成了以集体企业、工业企业、骨干企业为主,区、乡、镇、村、联户、家庭办企业多层次并立,种植、养殖、工业、交通、建筑、商业、饮食服务多元并存,地区之间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其中工业企业在乡镇企业中占主导地位。陶瓷、猪鬃、羽绒、内燃机配件等产品已销往国际市场,电子陶瓷基片、景泰蓝、玻璃纤维涂塑窗纱和药物卫生纸等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塑料喷雾器、红砖、电刷等被评为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1987年,全县有乡镇企业16964家,其中年产值超百万元的骨干企业39家;从业人员102634人;产值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乡镇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与农业、工业构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387家,工业总产值3.57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9%。
2011年,桐城工业总产值达380亿元,是2006年5倍,年均增长37.9%。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9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70家、超10亿元2家;11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84亿元,年均增长43.2%;实现增加值75亿元,年均增长39.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1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21个。
2013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38亿元,增长11.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10.9%。新增规模企业65家,总数达348家。完成工业投资125亿元,其中技改投资69亿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93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7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亿元。“两化”融合进一步推进,新增智慧企业30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
2014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19.4亿元,增长14.2%。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完成工业投资157.7亿元,增长18.5%;技改投资115.7亿元,增长51.4%。 桐城商业,在宋代即已相当兴旺,“里多富饶,人善商贾。”明清时期,县城、枞阳、汤沟、孔城、青草、练潭等处商贾云集,百货俱全。建国前,商品主要由私商自由经营。1953年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共组成合作商店(组)219个,同时大力发展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1956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793万元。“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商业经济体制几经变动,最后出现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流通渠道单一的局面。1978年后,改革商业经济体制,开放集市贸易,商业经济获得新的繁荣。1987年,全县国营、集体商业网点1438个,个体有证商户7182户,从业人员1.78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1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出口商品已发展到轻工、纺织、五金、粮食、土特产等34个品种,远销到美国、日本、南斯拉夫、埃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11年桐城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亿元,是2006年1.7倍,年均增长10.9%。“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积极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扎实开展,累计销售产品16万台件、兑现财政资金4800万元。对外经贸稳步发展。自营进出口企业达187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8亿美元,年均增长18%。
2013年,桐城实现三产服务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8%。
2014年进出口总值2亿美元,增长7.5%,2家企业成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6亿元,4家建筑企业晋升一级资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至11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8.1亿元,比年初增加3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5.9亿元,比年初增加15亿元。
⑵ 新成立金融机构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工商管理局注册,公司名地址,法人,还有公司投资投产额,有些公司为了严格自己还可以申请监管
⑶ 金融机构有哪些
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等。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国家中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是国家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独具货币发行权,实行金融监管。
中国的中央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英文缩写为CB,是银行的一种类型,职责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
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
3、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policy lender/non-commercial bank)是指由政府创立,以贯彻政府的经济政策为目标,在特定领域开展金融业务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性金融机构。
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组建政策性银行,承担严格界定的政策性业务,同时实现专业银行商业化,发展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商业金融服务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4、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英文名称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中文简称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5、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是一种以受托人的身份,代人理财的金融机构。它与银行信贷、保险并称为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主要业务:经营资金和财产委托、代理资产保管、金融租赁、经济咨询、证券发行以及投资等。
⑷ 我国的金融机构有那些
我国金融机构按抄其地位和功能袭划分大致有以下四类:①货币当局。又称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没有这个银行,国家的货币运转就会发生紊乱。中央银行是发行货币的银行,只有它能发行货币,它是银行的银行,当银行没有钱的时候,可以向中央银行借钱,中央银行是整个社会最终的支付者。②银行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分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③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及股份制的保险公司、城市合作社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中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登记公司、财务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④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侨资、中外合资的银行、财务公司、保险机构等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业务分支机构及驻华代表处。
⑸ 银行和金融机构有什么不同
简单的说:银行是金融机构中的一种,即: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服务业有关的金融中介机构,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务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与此相应,金融中介机构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 以下是相关概念:
金融机构:泛指从事金融业务、协调金融关系、维护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机构。 市场经济制度下,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一般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机构;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金融活动的监督管理机构。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包括: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多种金融机构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相对完整的金融机构体系。
银行种类: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具有创造存款货币功能的银行。亦称为存款货币银行,该类银行对货币运行的影响程度大,因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专业银行:专门经营指定范围业务、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专业银行是社会分工在金融业中的表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包括经营性专业银行和政策性专业银行两类。
经营性专业银行包括:
1、储蓄银行;
2、投资银行;
3、抵押银行;
4、特殊职能银行。
政策性专业银行:政策性专业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不以盈利为目标,而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标的银行。
包括:1、开发性银行;
2、农业性银行;
3、进出口银行;
4、中小企业信贷银行;
5、住宅信贷银行。
政策性银行:由政府投资设立或担保,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为目的的非营利性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以某些特殊方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资金,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指不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而以某种特殊方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资金,能够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统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证券机构、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公司、消费信贷机构等。
⑹ 桐城农商银行属于什么银行
农商银行是属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表示,将不再组建新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全面取消资格股,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
要在保持县(市)法人地位总体稳定前提下,稳步推进省联社改革,逐步构建以产权为纽带、以股权为联接、以规制来约束的省联社与基层法人社之间的新型关系,真正形成省联社与基层法人社的利益共同体。
⑺ 从2000年中国已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23个城市和多少个省份建立营业型机构
摘要 从2000年中国已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23个城市和11个省份建立营业型机构
⑻ 桐城有没有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在安庆有分行,在桐城尚未设立支行,办理业务只能到安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