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疫情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疫情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2-09-11 04:03:05

㈠ 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潜在风险如何防范业内共识:加强监管!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正衔枚疾进。

这条因新冠肺炎疫情倒逼而来的转型之路,已由匀速变成加速。而市场需求之迫切,更是超乎想象:数字化转型,不仅成为近来很多金融论坛的重要议题,一些互联网银行以及传统金融机构金融 科技 方面的负责人,更成为炙手可热的嘉宾,或专题讲座,或网上授课,或论坛演讲。而金融 科技 巨头更是大举进军金融业,为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金融机构提供 科技 支撑。继阿里云加码“数字农信”战略,将开放更多智能风控、数据智能经验和数字生活场景等生态资源,助力农信社、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形成特有的创新型服务业态后,8月16日,腾讯云也与昆山农商银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银行私有云平台建设、分布式架构转型、分布式数据库应用、移动端开发等金融新基建领域展开合作,同时依托双方优势资源,推进零售业务数字化建设以及场景金融创新,构建面向未来金融场景的数字新连接能力。

然而,数字化转型从来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将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就一劳永逸;也不是成立一个金融 科技 部,做几个银行APP那么轻巧。由于涉及金融机构整个内部架构、流程和理念等全方位重构,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型,并非易事。这其中,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有效防控未来智能金融的潜在风险,尤其困难。

众所周知,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只有充分发挥技术的力量,才能实现传统金融向数字化时代智能金融的转变。利用大数据,金融机构可以构建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业务、风控模型;利用云计算,可以按照模型,进行高效快速运算,将结果用于日常运营;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高频小额贷款的自动发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秒贷”。可以说,数字化时代的智能金融,颠覆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省去了大量人工操作过程,极大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满意度,让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变成了现实。这从头部民营互联网银行每年动辄服务数千万,甚至上亿客户,发放数千万笔贷款中可窥见一斑。

不过,硬币总有两面。当金融机构享受数字化转型后的智能金融带来的便利、高效等好处的同时,潜在的风险也如影随形。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日前警告称,“人工智能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是金融模式变革的方向,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亦需要提防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他表示,由于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模型和算法,因此在该技术运用于金融市场时,一旦数据质量不高或出现偏差,则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带来系统性风险。例如,在资本市场上,事先设定的投资模型往往在实施中没有人为干预,这可能使得投资策略产生高度一致性,并在某个时点上对市场造成冲击,由此引发系统性风险。美股就曾经出现过“闪电崩盘”,道琼斯指数在极短时间内暴跌上千点。

虽然肖钢的观点,业内早有认知,但在当前金融机构纷纷加大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金融的大背景下,仍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事实上,业内对智能金融潜在风险认识非常深刻。苏宁银行董事长黄金老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通过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会像水一样渗透到各个场景各个生态之中,把金融服务或者金融产品内嵌到企业的生产环节、交易环节和个人的生活环节,但这种“渗透”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第一大风险是数据风险,这来源于金融的全自动化,要依靠数据来决策。银行是数据化应用最丰富,或者是最全面的一个领域。如何合理整合这些数据是数字化转型中银行的必修课。应对不当,就会产生数据造假、数据中断、数据泄露、数据滥用等风险。第二大风险是技术风险,既包括算法的可解释性和可评估性,比如构造了包含一百个变量的模型来评估贷款是否可以发放,但由谁衡量这个模型是否适当。也涵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在高度依赖数字化系统的情况下,一旦系统被攻击或者停摆,可能会对金融安全造成更大的危害。

正因为数据采集来自于人,模型搭建来自于人,因此,智能金融虽然省事,虽然智能,但也会因为数据质量问题和算法参数设定等问题,潜藏较大风险。如果建立模型的人再有不良用心,潜藏的风险更大。而智能金融一旦发生风险,常常是系统性的。因此,未雨绸缪,做好风险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如何防范潜在风险?业内共识是,加强监管。

智能金融时代,传统监管理念和手段,无法有效匹配。因此,金融机构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监管当局的监管手段也应当加速转换。既然智能金融的风险点潜藏在数据治理和算法等方面,那么,监管对象就应当既包含对模型的可解释性的监管,要让监管对象能够解释清楚模型到底基于何种逻辑;也应包含对智能金融有关模型和算法的构建者、设计者的监管,为此要及时完善监管制度,堵塞监管盲区,通过资质认定,让相关从业者具有监管层认可的资质。最重要的是,监管层要有懂行的监管者,要能看得明白,管得到位,治得有效。

㈡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这五大趋势值得关注

多年来,金融证券机构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如以老带新,组合营销,厅堂营销,电话营销等。

但是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客户群体的变化,金融行业传统营销模式的不足日益显现,原先的那种粗放式的营销之路越来越行不通。

一、加速金融数字化营销迫在眉睫

随着业务流程的日益繁琐,在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客户体量庞大而且客户需求存在很大差异的当下,员工往往缺少对客户的需求洞察,压根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客户对哪些产品感兴趣,员工往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一个个的向客户发产品介绍,而无法做到高效的推广产品和精准化的运营客户。

尽管行业一直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但是在实践营销中,员工往往走的是“以产品营销为中心”的老路。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的国情,员工与客户的沟通与互动,最终都要回归微信这一坐拥12亿用户的巨大流量池。一个员工微信里连接着上千个客户,如何在微信生态中紧密连接客户,并与客户轻巧互动?如何灵活匹配产品并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如何打造一个集产品咨询-查看-购买一站式的整合服务平台?都是金融行业面临的营销难题。

二、金融行业数字化营销的五大趋势

即使没有疫情的冲击,数字化经营也是金融行业大势所趋,而此次疫情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新的客户行为和市场环境正在从根本上重塑数字化营销,以下五大趋势尤其值得关注:

1、抓住建设线上营销阵地的良机,打造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

疫情的到来,最明显的冲击,是银行的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原先他们是以网点为主阵地去营销获客,但疫情降低了客户来网点的频次,如何通过线上营销获客,是各家银行需面对的难题。金易联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可以给每个投顾生成一个专属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支持自定义个人工作室,达到千人千店的效果。不仅可以让客户经理更好地介绍自己,让客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产生共同话题,制造共情,而且可以快速把市场趋势和理财产品等信息标准化传递给客户,满足不同阶段客户需求,让客户产生兴趣,制造成交机会。

2、从“一次性战术”到“持续经营客户”

营销已经逐渐摒弃传统的单点击破、追求短时间曝光的一次性战术,逐渐转变为全面的、持续性的,以客户持续经营为核心,与客户建立长期联系为目标的营销方式。

明显的趋势是公域平台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且难以实现“私人化”的情感联系,金融行业纷纷开始布局沉淀在自有平台、可更低成本获取且反复使用的「私域流量」,把过去由平台垄断的用户“夺”回来,导入自有用户池,并以「优质内容」作为核心经营流量,以“全员营销”等创新模式引爆流量,抢占「一人一银行」的私域时代高地。

金易联搭建了一个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在线数字化内容平台,在线整合和链接各种媒体资源和热点资讯,为金融行业人员提供适配的多样化营销内容素材库(文章、图片海报、广告等),持续地经营客户关系。

3、从“单向推送”到“以客户为中心”

营销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从客户需求出发的双向互动。营销需要关注客户“在什么时候,想要什么”,而不是单向的“我们想要表达和传递什么”。

数字化的精准营销方式正在崛起,精准营销的本质在于营销决策用数据说话。投资顾问可以查看客户所有的浏览行为,他看了哪些产品?对哪个感兴趣?投资顾问都可以知道,进而制定对应的跟进策略,下一步推荐什么样的产品,从而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对营销决策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实现个性化的客户经营。

4、从“圈地为王的封闭运营”,到“对资源要素更充分的流动与组合“

很多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营销上存在一大痛点:无法将美好的数字化愿景落地,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转型节奏缓慢。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企业从内容的生产、信息传递、效果追踪、管理统计,各个环节都是由单独的部门各自在做,协同效率低,没有形成有效的闭环。

而中台式营销实现了企业管理层、员工、客户的同时在线,这样各部门、各层级人员就能有效协作,推广流程连接到一起,真正让企业实现推广有素材,传播有反馈,分享有激励,数据有分析,管理有工具,落地有商城及客户管理系统,让推广真正落地,从而实现全员规模化标准化的推广,同时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推广成本。

5、数字化管理平台,全业务场景数字赋能数字化营销对于营销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对于金融行业的营业部来说,小到一场活动,一个线上的推广,大到针对一个服务,产品和一个行业推广,一个部门的营销业绩,都可以变得可跟踪,可评估,可预测,可考核。所以数字化管理是金融行业数字化营销转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使命。

对于金融总部来说,可以查看各个营业部的线索报表、营销报表、客户报表、产品使用分析、营销运营分析及运营管理等数据,而且实时更新,真正实现业务运营动态化、信息共享实时化,帮助总部打造“总部+营业部+员工+客户”四端一体的数字化营销管理平台。

三、数字化营销需从顶层设计开始是高层自上而下的战略问题

金融行业数字化营销转型之所以会不想转、犹豫不决、踌躇不前,是因为战略存在不确定性。基于对数字化营销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一个层面,金融行业是高级管理层高度集权的,涉及到资源和组织的问题,更多的情况是由高层自上而下决策。

因而,数字化营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高层想不想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战略问题。

第二个层面,金融机构的运转是建立在中层的专业性和执行力之上的,一旦涉及资源分配和组织的变化,必然触动中层的切身利益。即使高级管理层决策了,推进转型了,但具体执行的广度、深度还是由中层把控。

因而,数字化营销必须解决中层的利益纠葛和执行力的问题,如何规避劣币驱逐良币,如何有效协同。

第三个层面,是员工的参与度。金融的客户和市场都来自于一线员工,员工在转型中能够获得什么?这要解决员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的问题。

金易联作为金融行业数字化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已经为工行、第一创业证券、长城证券、广发证券、建信基金等多家金融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想了解更多详情,可进入金易联官网查看: https://www.finogeeks.com/solution/swan

㈢ 企业在疫情下数字化应用如何提升

近些年受疫情的影响,企业对数字化应用的需求越发强烈,为助力企业更好的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和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全功能永久免费使用。迪赛智慧数本地数据API网关的前后端全部源代码已开源,代码已在github、gitee、csdn和oschina等平台开源,供企业免费下载使用。

㈣ 数字化转型呼声渐起,银行基层网点该如何配合转型

前些年银行要进行零售转型,近些年银行又要提倡数字化转型,前一个转型是否成功已经没人关注,后一个转型已经拉开帷幕。不管哪一种转型,基层网点都是转型的先锋力量,也是转型是否成功的标志所在。

银行转型是从总行到分行、支行自上而下的战略工作,基层网点需要在战术上进行配合实施。避开上层总行谈基层网点,无异于避开战略谈战术,只会让转型不伦不类。想清楚基层网点该怎么搞,就要先知道总行机构想怎么转。

2010年前后的银行大多仍是以对公业务为主。“半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的业务比比皆是。这种“一劳永逸”型的业务也有很多弊端,比如“一笔业务出风险,烦恼伴随一整年。”再比如大部分中小银行在利率上竞争不过大银行,而大银行呢?又无法阻挡融资途径多样化,金融脱媒的浪潮。

零售转型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依赖少量客户来发展的弊病。在提倡零售转型的时代,总分行主要考核的是零售客户占比,零售利润占比,零售产品占比等以零售获客为核心的指标。那什么是零售客户呢?主要是以个人客户为主、小型微型企业为辅的,在银行面前没有议价能力的群体。

零售转型只是客群发生转变,中层、基层管理者多半知道如何调整。基层网点应声而变,将所有的资源都向个人客户倾斜。说到资源,不外乎就是人、财、物。

第一、人

在人方面体现的就是公司客户经理数量压降,零售客户经理、个贷(小微)客户经理、理 财经 理、市场经理、大堂经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这些角色全都为零售客户服务。

第二、财

大银行喜欢使用权益来吸引客户,增加客户粘性。小银行没有成熟系统,也缺少签约商户的谈判能力,干脆直接给客户买礼物,返现金。

第三、物

以前的VIP室几乎都是被公司客户经理霸占,现在则几乎被零售客户占用。以前营业网点几乎没有客户等待区,没有椅子。现在的网点几乎都有这些设施,甚至还有很多人性化的工具,比如药箱、母婴室、儿童游乐区、环卫工人休息区等。

以上这些都是零售转型时,基层网点所作出的转变。这些转变都是围绕着吸引零售客户来展开的。

数字化转型的呼声是在疫情期间得以放大的。疫情期间,银行无法对网点全面开放,之前有网点优势的小银行,顿时慌了神。历年年初都会被各家银行重点关注的结算资金都被那些数字化、线上化做的好的银行抢走了。

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的月活、线下业务线上化成了总分行的考核导向。通过数据分析客户的资产动向、贷款回收情况来实现精准营销,精准风控成了银行要实现的目标。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零售转型之上的楼阁。没有零售,说不上数字化。

零售转型时代,基层网点还可以发挥较强的触达客户的作用。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基层网点能发挥的作用就相对有限了。当数字成为驱动银行发展的生产力时,过去的“人、才、物”配置可能就要发生转变了。

甚至还有论调说,数字化转型要达到的目的是“银行无处不在,就是不在网点”。这种论调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但我觉得这并不应该作为所有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具体到网点,更不应该自暴自弃,将自己作为转型的炮灰。

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是 科技 ,银行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就需要强大的 科技 投入。大银行利润多,投入 科技 建设的预算也较高。小银行尤其是地方城商行、农商行是无法投入较多 科技 费用的。甚至即使all in,投入较多 科技 费用,实现的效果也比不上大银行。 科技 投入是需要积累的,长效的,想短时间见效,最终只会“见笑”。

大银行 科技 投入是为了进攻获客,小银行 科技 投入更多是为了防守活客。两类银行的战略目标不应一概而论。区分清楚自己的竞争序列,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表明,近两年银行业裁撤的网点已经高达4593个(裁撤总量减去新开网点数量)。相比于全国22.8万余营业网点来说,银行业也只是关停了2%的网点。未来银行的核心驱动力转变为什么,就意味着网点要向何处转型。要进一步缩减营业网点,还是重新调整营业网点的定位是摆在所有银行行长面前的必考题。

如果确定了 科技 立行的目标,那网点的转型就是在业务量不缩水的前提下越少越好。

如果确定了服务立行的目标,那网点的转型就不要过早舍弃人员的服务,让客户感受更适宜的温度才是上策。

如果确定了产品立行的目标,那网点的转型就要带有更多的专业化元素。

不同规模的银行思考的定位肯定不同,对应的网点转型方向也就不相同。

前边讲到了网点转型要和银行的定位紧密相连,在大的方向上自然要遵从总行的顶层设计。但是细化到网点改造方面却需要支行长有独立思考能力。

在网点改造方面,要让网点有特色,只有区别于同域的其它行网点、同行的其它域网点,才能体现出独一无二的价值。

如果是 科技 立行,打造 科技 型网点,能不能让冰冷的系统面前多一些人文的温度?比如温馨贴士,人工导航,趣味引导等等;

如果是服务立行,能不能以海底捞为标杆,真正让客户宾至如归?比如服务不再刻板,话语不再区分客户是否是vip等等;能不能利用大数据找到客户的真正需求,精准服务?;

如果是产品立行,能不能真的带来对客户有价值的专业指导?比如是否可以设计有竞争力的产品,能否邀请到业内知名的 财经 大咖,带来干货满满的 财经 知识?

写在后面的话

银行从零售转型到数字化转型是时代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得以成立的基础是有足够的零售业务。二者是递进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银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网点转型。


在零售转型时代,网点转型只是被动的接受。总行行长一下令,支行行长就知道怎么干。数字化转型时代融入了更多的 科技 元素,数据元素,甚至是智能决策元素。总行行长都未必知道怎么干,支行行长更是两眼一抹黑。

在数字化转型的档口,有多条道路,选择哪一条是总行行长该去思考的问题。在既定的战略导向下,如何做到特色化是支行长该去思考的问题。

㈤ 2020金融界未来银行年会 聚焦数字化转型 共话资管新发展

2020年12月10日,由金融界主办的“以创新·赢未来”2020金融界未来银行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十余位行业专家、业界精英齐聚,共同探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升级之路与“后存量时代”资管行业的发展态势。

随着互联网 科技 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金融 科技 也正在加快银行业的生态重塑。尤其是自2020年年初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经济遭受重创,一方面,银行业信贷需求下降,线上化、非接触式服务需求飙升,同时,尚在适应资管新规、处于艰难转型阶段的资管业务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关键节点,中国银行业如何开启发展金融 科技 ,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重中之重。

金融界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赵志伟

金融界董事长兼CEO赵志伟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人们整体收入水平和财富意识的提高,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疫情加速倒逼数字经济需求增加,数字经济已经演变为“客户赋权”的时代,“在数字化的浪潮下想要保持优势,就必须以 科技 创新为护城河,以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速度、质量和价值满足客户需求,而数字化转型迟缓的企业将会快速沉入 历史 。”

平安银行首席信息执行官张斌

平安银行首席信息执行官张斌表示, 科技 ,特别是数字技术对 社会 和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消费互联网之后,产业互联网蓬勃兴起。未来的变化就是数字经济和数字 社会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催生了数字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数据资产的管理和运用能力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能力。

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周杨

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周杨表示,银行,必须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商业银行始终是保持开放的,但要真正走向外部化、数字化、智能化,最重要的是理念开放。“解放头脑”这一步要迈得坚实,才能真正“走”出去。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要始终观察和思考客户的需求和行为,及时跟进,眼到、心到、手到,才能有效推进开放银行建设。

渤海银行金融 科技 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郭灏

渤海银行金融 科技 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郭灏指出,随着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平台经济推动商业模式、经济形态和人们消费习惯的彻底改变,从而使经济微观基础发生变化。平台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谈到开放银行,郭灏认为,银行利用产品开放、服务开放、技术开放,对行业的资源和流程进行组合,将金融服务嵌入和融入整个合作平台产品当中,为平台进行金融赋能。通过跨界融合,自建生态和共建生态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谢凯

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谢凯指出,数字化转型需依托于两个大背景,一是以技术为驱动力,二是技术延伸到经济,用数字化的产业带动各行各业产业的数字化,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一是解决自身经营的问题,二是银行实现数字化服务实体经济。

广发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关铁军

广发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关铁军表示,金融服务模式应当不断推陈出新 走到用户需求的前面。创新模式对业务、服务、体验、战略部署、投入、数据、算力存储、算法模型、内部管理、风控等等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和评价标准,也是为金融与 科技 融合发展体系化建章立制。落地这些导向和要求,只有通过线上化、数字化的金融与 科技 融合的管理手段,建出相应的管理流程、功能或平台工具,才会行之有效建管理功能和手段的指导要求。

金融界副总裁兼智能金融业务总经理何剑波

金融界副总裁兼智能金融业务总经理何剑波站在银行业合作伙伴的角度指出,未来的银行可能有如下形态,一是 科技 银行,二是生态银行,银行的服务将来会作为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融入到整个生产环境中,三是智能化的银行,数字化和场景化将成为重中之重。对于如何用金融 科技 手段服务客户,何剑波表示,首先是智能资讯,这已经成为连接客户的强黏合剂,资讯要发挥更好的作用,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讯内容的价值,二是个性化。当然,资讯不仅要连接用户,还应连接数据、行情、金融产品、投资顾问、投资策略等。

银盛支付董事长陈敏

银盛支付董事长陈敏从支付公司的角度,表达了关于整个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观点。首先,整个数字化转型它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技术只是一个维度,更多是涉及到组织架构、资源投入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其次,数字化转型关键还是在于整个执行力,关键在于下面基层员工的参与和落地。第三,数字化转型需要一行一策,需要走差异化的路线。第四,数字化转型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最后,陈敏指出,金融 科技 是双刃剑,风险管理是第一位, 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但 科技 也是第一破坏力。金融 科技 用得好叫控制风险,用得不好则会扩大风险。

今年对于资管行业而言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为应对转型,银行的资管业务应做好哪些准备?资管规模超百万亿元后,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又是什么?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为此,金融界特邀五位专业人士做客圆桌论坛,共同探讨“后存量时代”资管行业发展。

易方达基金副总裁陈彤表示,资管新规对不同的管理行业的管理人来说,投资的资产类别还是有些差异的,对基金来说,它还是处在有点差异的一种竞争的环节。像大型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它们在过去的时间,给客户的体验还是非常好的,客户对它们的忠诚度还是非常高的。因此,怎么做基金行业净值化管理特色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对于资管新规下资管行业的转型与变化,宁银理财副总裁任思恩表示,银行理财在转型调整的过程当中面临着阵痛。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来自于业务模式的转变。

光大信托副总裁刘向东认为,资管新规发布后,信托行业经历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未来信托可以从支持实体经济、资本市场改革等维度大力发展消费类产品,以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市场优势。

原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业研究所所长于佳宁认为,行业开始走向规范化、高质量、透明化发展,未来将变得更加安全和高效率。

对于百万亿的资管行业今后如何发展,兴业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总裁助理章杉杉认为居民的财富意识已经觉醒,储蓄会慢慢的向投资转移,所以整个资管市场在今后十年肯定是蓬勃发展的市场,大家的份额都可以进一步做大。

㈥ 数字化转型,传统金融机构如何“乘风破浪”

数字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增加供给并提升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经验和经济理论均表明, 科技 与金融相结合,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也推动着金融体系的转型与变革。上世纪8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由手工记账向电子自动化转变,实现了跨区域的通存通兑。进入21世纪后,金融机构的网络化转变实现了业务网上审批、资金异地实时汇转,推进了金融机构资金清算、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效率的大幅提升。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与金融业务开始深度融合,推动着金融机构服务向场景化转变,也正在推动着金融机构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如果说金融交易的最大难题是信息不对称,很容易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最大贡献恰恰是帮助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尤其是对那些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触达、难以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 我国数字金融创新在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获客难”、“融资难”问题方面,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这个创新对传统金融机构甚至对世界各国金融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以及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是新兴数字金融和数字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移动支付、大数据风控、网络贷款、数字保险和线上投资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的创新与成就甚至是世界级的。迄今为止,这些数字金融创新大多是由新型数字金融机构推动的。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与挑战

下一步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可能会呈现一个新的趋势,即在新型数字金融机构持续引领创新的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可能会成为我国数字金融的主力军。 甚至出现 科技 公司与金融机构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紧密合作的情形,即 科技 公司为金融交易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金融机构里使用数字技术改善金融服务效率。从业务发展看,数字技术将进一步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结合。比如大数据风控与传统银行风控结合,既可以提升风控的精准度,还能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从业务领域看,数字金融将从目前的支付和贷款扩展到智能投服与数字货币等新领域。可以说,数字技术改变金融的进程才刚刚开始。

在现实中,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在积极地推进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第一,传统金融机构主动利用数字技术在服务范式、渠道创新、 科技 赋能和生态构建等方面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第二,传统金融机构主动借鉴数字金融的一些业务方式改善金融服务。比如学习基于数字技术的大数据风控方法,与传统风控模型结合,提高风控的效率,尤其是改善对普惠金融客户群体的服务;第三,监管部门积极应对数字金融发展所引发的一些新问题,利用诸如“我国式监管沙盒”等做法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融合方面取得了快速进步,我国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差异显著,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思维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内部跨部门与跨条线之间欠缺有效的协同机制,创新技术人才不足,数据质量和数据治理问题,监管模式和效率难以适应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快速融合的节奏,等等。这些都是当前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积极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构建与数字经济和金融 科技 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及 健康 发展的政策建议

课题组认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相融合,是金融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趋势,应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遵循顺应市场、支持创新和优化监管的原则。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数字经济已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这期间,非接触式金融服务需求较为旺盛,不仅年轻人更倾向于移动支付、网络理财等线上金融服务,老年人、病患者、以及残障人士也迫切需要“不出门、不见面”就能获得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这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课题组提出了以下六条具体建议:

第一,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实现商业模式及服务群体差异化转型。 大型金融机构应加大数字技术研发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提高服务效率。中小金融机构应注重与金融 科技 服务平台合作,明确差异化市场定位,更多向数字零售银行转型,运用数字化技术控制运营成本、提高风控效果、扩大服务客群范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金融机构建立差异化、精细化分工合作,优化金融业产业链格局,扩大金融服务群体,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第二,加快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这可以包括在全国范围内铺设5G网络、完善智能身份识别系统包括金融机构远程开户以及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等。

第三,加快数据立法,加强针对数据使用与数据隐私保护的综合治理。 一是重点解决数据携带的问题,只有个人可以携带大 科技 平台上的数据,才谈得上大数据。但与此同时,也必须保护大 科技 平台的利益与积极性。二是保障市场竞争,避免形成大 科技 平台赢者通吃的局面,增强数字金融业的活力,保护消费者利益。

第四,积极创新金融监管工具,借助监管 科技 助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一是利用“监管沙盒”的机制,为金融 科技 创新应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测试环境。有条件地试验新的业务模式、技术流程及金融产品,成功了再推出到市场上。二是考虑到数字金融风险传播快、传播广、构成复杂的特点,积极发展监管 科技 能力,与传统的信息披露、现场检查等手段结合,更好地识别并处置金融风险。

第五,适时推进金融 科技 、监管 科技 和数字金融产品的标准建设,促进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合理平衡。 一是要积极研究并适时制定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相关标准;二是针对这些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催生的新的商业模式、新业态,加快完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以及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充分发挥金融标准在创新推广和风险管理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第六,改革监管框架,尽快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重视行为监管以加强数字化转型中的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金融综合经营以及数字 科技 与金融活动进一步融合,是目前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金融机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应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相结合的同时,逐步构建综合性的金融监管框架,应对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趋势。

㈦ 为3亿新市民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疫情下,数字化技术是否已全面覆盖

为3亿新市民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疫情下,数字化技术是否已全面覆盖?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下一步,金融机构做惠普金融金融服务,实际上是遭遇较大的转型发展挑战——原先那类躺赚式的金融服务销售市场越来越低了,原先那类个人信用信息详细、且有充足质押的高质量顾客,早已不用那么多金融机构去赚正中间价差了,由于这一部分顾客,简易高效率且低成本的电子信息技术服务项目,彻底可以替代目前的金融机构窗口单位。

反过来,这些必须金融服务的新市民,是需要服务项目、并且,不仅服务项目成本费远远高于高品质顾客,金融机构的盈利还相对性要低。因此,应对这一刚性需求但如巨蟹一样“扎嘴”的销售市场,金融机构你准备好了吗?

㈧ 疫情影响调研报告:个体户、民企受影响最为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受到冲击。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2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受影响最为严重。疫情蔓延引发的订单下降、物流受阻、复工复产困难、合同履行困难等都对企业产生了严重冲击,市场主体平均预期2020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及经营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5.5%和24.9%。

总体来看,接受调研的企业对政府支持企业的举措了解明显不足,在期望政府持续支持方面显示出因企业规模不同而诉求有明显差异。可喜的是,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调查企业的经营信心未受到明显冲击,企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自救,显示出强大的韧性。

报告显示,从企业类型来看,疫情对个体工商户影响最大,其受冲击面高达67.5%,其次是民营企业,受冲击面为54.1%,再其次是地方国企和外资企业,受冲击面分别为41.8%和37.5%。央企受影响最小,受冲击面仅为27.5%。

在疫情影响下,市场主体平均预期2020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及经营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5.5%和24.9%。个体工商户的预期偏悲观,平均预期下降幅度为约1/3,民营企业的预期下降幅度也较大。

报告认为,民企和个体工商户是疫情冲击下最需要关注的市场主体。他们总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摩擦、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下已经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多重挑战,疫情发生后,在复工复产方面又遇到严重障碍,多因素叠加,经营困难尤为突出。

疫情对企业的经营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需求下降导致订单减少(45.7%),其次是物流没有保障(39.7%)、复工复产困难(37.5%)、合同履行困难(34.9%)。来自租金、流动资金、要素价格方面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不同类型的企业受影响的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央企主要受订单减少和物流不畅影响;地方国企除受订单减少、物流不畅影响外,还较多受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和订单履行困难影响;外资企业受影响的方面与地方国企类似,但更多受复工复产困难影响,且受物流不畅影响尤为严重;民企较多受资金链紧张、租金压力、复工复产困难影响;个体工商户相对受租金压力影响最大,其次订单履行困难的影响。

企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自救。报告显示,企业首选的自救措施是远程办公和业务上网,两种措施分别被43.3%和31.5%的企业采用,其次才是考虑降低薪资水平和精简人员,分别被26.7%和23.1%的企业考虑采用。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显著的压力和动力。

报告认为,应抓住疫情影响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压力和动力。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必要安全保障,着力解决“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问题,促进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被调研的企业对政府支持企业的政策举措了解明显不足。仅有8.6%的企业人士表示对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支持举措“非常了解”,另有34.3%表示“比较了解”,两项合计为42.9%。共有20%的企业人士表示“完全不了解”或“不太了解”。

最受企业欢迎的支持政策集中在各种税费减免,延期报纳税、物流支持也广受认可。减免税收是最受企业认可的支持政策,超过3/4(77.4%)的企业人士为它的有效性打四星或五星;其次是减免企业水电煤费用(70.5%)、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69.0%)、减免企业房租(68.3%)。延长纳税申报期限、灵活低成本的信贷、减轻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负担、缓缴 社会 保险费、物流支持也比较受认可。

报告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落实支持政策时,要在精准施策、因企施策上多下工夫。现实情况决定,对央企、地方国企、外资企业有良好效果的税费减免政策,对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作用却相对不够直接和有效。在我国经济按下“加速键”后,如何针对它们的现实困难特别是资金相关的困难,更精准地提供政策支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全速复工复产,弥补损失,渡过难关,以更好地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是中央和各级政府应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阅读全文

与疫情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友邦保险的股东 浏览:262
通桥资本股票 浏览:472
st信威股票价格 浏览:964
建行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安全吗 浏览:228
盈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浏览:709
怎么办理外汇携带证 浏览:32
中信证券万2佣金 浏览:100
股票可以d 浏览:910
中泰证券私募基金 浏览:392
冲顶股票 浏览:85
万达融资结构分析 浏览:347
洗衣o2o融资a轮 浏览:137
宁波银行2018美元汇率查询 浏览:746
金融公司文员做什么的 浏览:179
丹村股票 浏览:215
金融机构代理国库管理办法 浏览:463
农村产权交易所报告 浏览:721
股票的特证 浏览:600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美美元指数 浏览:465
买贵金属保证金要多少 浏览:886